静的濡染着生命的嫣红。我突然想起,江水和桃花和谐组合的桃花潭,似乎是在静静地等待 着什么。①是等待我呢,还是大唐的李白? ④李白当时住在宣城,“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觉得没有什么意思。但他忽然收 到汪伦顺着青弋江漂来的书信。信曰②“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处 有万家酒店。”就欣然溯江而来。到翟村一看,并不似信中所言。汪伦说他的信没错。离此 十里有个桃花渡,岂非“十里桃花”?对岸的万村有家姓万的人开的酒店,莫不是“万家酒 店”?李白大笑,不仅笑中国文字机巧无穷,也笑江南人的机智和诙谐。 ⑤细雨霏霏,如小猫舌头凉凉地舔着面颊。江水墨青地静,偶尔贴一朵无声的小漩涡。 江南的蒙烟细雨最是缠缠绵绵地难以招架。那古意盎盎的水村山廓和许多心绪,也都湿漉漉 让人难以招架了罢!上游百米处,三两牧童骑在水牛背上,悠悠地由江水驮过江去,水面只 剩一弯盘角的牛头和戴小斗笠的牧童的上半身。那情景,似在李可染水墨画中见过。歌声悅 耳,牧歌呢,踏歌呢? ⑥雨丝子密密的,漫天撒下轻丝罗帐。翟村、万村和不远处的魁星阁都成了淡淡的影了, 那雨莫不真个就是江南的情,江南的韵?此时,汪伦和李白都隐进乳白色的厚厚的帘幕,只 有那潮湿的渡船苍黑着,在原来的地方,静静地,静静地若有所思 ⑦乘船渡过江,渡口叫万村渡。传说翟村曾与万村争渡口的名字。但万村人说,“桃花 潭水深干尺。”千尺者,万寸(村)也。这又是一例江南人的机智和诙谐。上岸,于那一截 者街中寻万家酒店,不见当日那酒垆,和飘摇招展的牙边小酒旗,就寻在细雨之中飘逸千年 的诗酒气氛吧。酒能酣畅肝胆,亦可消解愁闷。在长安城大呼“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 酒中仙”的李白,在山水灵秀、春雨霏霏的江南,是不是依然那样狂醉?然而,此时的李白 老矣,他胸中的激情,已经化作更多的忧郁,他的人生或许已经短缺了许多诗意的东西了。 他是那样的认真,那样地感恩,那样地脚踏实地地感受着真实的人间烟火。所以他才真实地
静的濡染着生命的嫣红。我突然想起,江水和桃花和谐组合的桃花潭,似乎是在静静地等待 着什么。①是等待我呢,还是大唐的李白? ④李白当时住在宣城,“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觉得没有什么意思。但他忽然收 到汪伦顺着青弋江漂来的书信。信曰②“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处 有万家酒店。”就欣然溯江而来。到翟村一看,并不似信中所言。汪伦说他的信没错。离此 十里有个桃花渡,岂非“十里桃花”?对岸的万村有家姓万的人开的酒店,莫不是“万家酒 店”?李白大笑,不仅笑中国文字机巧无穷,也笑江南人的机智和诙谐。 ⑤细雨霏霏,如小猫舌头凉凉地舔着面颊。江水墨青地静,偶尔贴一朵无声的小漩涡。 江南的蒙烟细雨最是缠缠绵绵地难以招架。那古意盎盎的水村山廓和许多心绪,也都湿漉漉 让人难以招架了罢!上游百米处,三两牧童骑在水牛背上,悠悠地由江水驮过江去,水面只 剩一弯盘角的牛头和戴小斗笠的牧童的上半身。那情景,似在李可染水墨画中见过。歌声悦 耳,牧歌呢,踏歌呢? ⑥雨丝子密密的,漫天撒下轻丝罗帐。翟村、万村和不远处的魁星阁都成了淡淡的影了, 那雨莫不真个就是江南的情,江南的韵?此时,汪伦和李白都隐进乳白色的厚厚的帘幕,只 有那潮湿的渡船苍黑着,在原来的地方,静静地,静静地若有所思。 ⑦乘船渡过江,渡口叫万村渡。传说翟村曾与万村争渡口的名字。但万村人说,“桃花 潭水深千尺。”千尺者,万寸(村)也。这又是一例江南人的机智和诙谐。上岸,于那一截 老街中寻万家酒店,不见当日那酒垆,和飘摇招展的牙边小酒旗,就寻在细雨之中飘逸千年 的诗酒气氛吧。酒能酣畅肝胆,亦可消解愁闷。在长安城大呼“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 酒中仙”的李白,在山水灵秀、春雨霏霏的江南,是不是依然那样狂醉?然而,此时的李白 老矣,他胸中的激情,已经化作更多的忧郁,他的人生或许已经短缺了许多诗意的东西了。 他是那样的认真,那样地感恩,那样地脚踏实地地感受着真实的人间烟火。所以他才真实地
体味了桃花潭和汪伦对于他的比桃花潭水更深的真情。③我总以为,青年李白与老年李白是 迥然有异的两个人,就像迥然有异的石头和水。岁月太能改变一个人,而且是从外到里深刻 的改变。有谁能风流倜傥一辈子?有谁能不像李白那样,在采石矶头,最终将黄铜古月和那 条来自家乡的大江看透,看穿呢?我后来有一首题为《老年李白》诗中,就有这样的句子 老年李白把石头都看穿了/看穿一切的诗人不叫诗人/叫诗仙…..·“李白乘舟将欲行,忽 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干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桃花潭毕竟不比长安,人到老年的李 白毕竟也不比年轻气盛的李白啊! ⑧蒙蒙烟雨依然无声无息,无声无息地编织着暮春的江南。风有酒的气味,雨有酒的气 味,青弋江有酒的气味,桃花潭那墨黑色嶙峋的崖岸有酒的气味。江水不倦地流,小漩涡似 朵朵水青色的小莲花,开在多少有些禅意的墨青色的江面上。似乎有一叶小舟,倏地滑进 烟雨,滑进迷蒙中的别离,从古到今,由远而近,招招手、惜别古人,惜别那诗意的陈年旧 事。逝者如斯,而烟雨中的桃花潭却留住了永远的小舟,和在踏歌的节奏中濡润出生命嫣红 的桃花。 ⑨是谁在吟咏那首古诗呢?我听见水面上有些声音,平平仄仄,殷殷切切 《文学与人生》2006年01期 11.试简要赏析文章三、四两节中①②两处划线句子中问句的表达作用。(6分) ①是等待我呢,还是大唐的李白? ②“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处有万家酒店。 12.文章第7节划线处,作者说“我总以为,青年李白与老年李白是迥然有异的两个人,就 像迥然有异的石头和水”。请具体分析作者这样说的原因。(6分) 13.文章结尾处,作者说:“是谁在吟咏那首古诗呢?我听见水面上有些声音,平平仄仄,殷 殷切切……”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作用。(5分) 14.作者说,桃花潭是江南独有的,其实,桃花潭既是江南独有,又非江南独有。请结合文 章作简要探究。(6分) 六、现代文阅读(二):论述类文本(15分)
体味了桃花潭和汪伦对于他的比桃花潭水更深的真情。③我总以为,青年李白与老年李白是 迥然有异的两个人,就像迥然有异的石头和水。岁月太能改变一个人,而且是从外到里深刻 的改变。有谁能风流倜傥一辈子?有谁能不像李白那样,在采石矶头,最终将黄铜古月和那 条来自家乡的大江看透,看穿呢?我后来有一首题为《老年李白》诗中,就有这样的句子: “老年李白把石头都看穿了/看穿一切的诗人不叫诗人/叫诗仙……”“李白乘舟将欲行,忽 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桃花潭毕竟不比长安,人到老年的李 白毕竟也不比年轻气盛的李白啊! ⑧蒙蒙烟雨依然无声无息,无声无息地编织着暮春的江南。风有酒的气味,雨有酒的气 味,青弋江有酒的气味,桃花潭那墨黑色嶙峋的崖岸有酒的气味。江水不倦地流,小漩涡似 一朵朵水青色的小莲花,开在多少有些禅意的墨青色的江面上。似乎有一叶小舟,倏地滑进 烟雨,滑进迷蒙中的别离,从古到今,由远而近,招招手、惜别古人,惜别那诗意的陈年旧 事。逝者如斯,而烟雨中的桃花潭却留住了永远的小舟,和在踏歌的节奏中濡润出生命嫣红 的桃花。 ⑨是谁在吟咏那首古诗呢?我听见水面上有些声音,平平仄仄,殷殷切切…… 《文学与人生》 2006 年 01 期 11.试简要赏析文章三、四两节中①②两处划线句子中问句的表达作用。(6 分) ①是等待我呢,还是大唐的李白? ▲ ②“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处有万家酒店。” ▲ 12.文章第 7 节划线处,作者说“我总以为,青年李白与老年李白是迥然有异的两个人,就 像迥然有异的石头和水”。请具体分析作者这样说的原因。(6 分) ▲ 13.文章结尾处,作者说:“是谁在吟咏那首古诗呢?我听见水面上有些声音,平平仄仄,殷 殷切切……”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作用。(5 分) ▲ 14.作者说,桃花潭是江南独有的,其实,桃花潭既是江南独有,又非江南独有。请结合文 章作简要探究。(6 分) ▲ 六、现代文阅读(二):论述类文本(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 移民作家奈保尔的文化心理与文化身份 ①奈保尔出生于印度,但印度无法成为奈保尔精神的家园因为无论是从地理上还是文 化心理上那个国家对他来说都太遥远了。而另一方面奈保尔对于特尼尼达那个殖民地社会 的认识也无法让他在此找到文化的依靠 ②个人在年幼时期所受到的母国文化的教育和熏陶,容易在自然认同的心理植入文 化的种子从而形成文化雏形。如果在地理、政治等条件不发生巨大变化的情况下这种文化 心理将得到加强从而形成比较持久的文化心理特征。因此我们把这个早期的文化摄入期叫 做文化心理的哺乳期。 ③这一切对于幼年的奈保尔来说是有着必然的影响。但毕竟地理条件发生了变化特尼 尼达毕竟不是真正的印度奈保尔所受到的印度文化的影响也就具有了间接性在他文化的哺 乳期,留下了较大的可变空间。 ④奈保尔在远离印度愤然抛开特尼尼达的一切之后这个苦苦寻求精神家园的寻根者却 突然发现自己失去了依靠。这个暂时无法自我确认文化身份的“空心人”处于文化心理悬挂 的状态之中 ⑤文化身份无法得到确认的奈保尔在帝国的土地上挣扎着生活了下来。这个过程是长久 的他内心的痛苦也渐渐随着这个过程中一种特殊的心理变化而减轻这种变化就是文化心理 置换。就像一个十几岁的孩子被另一个家庭收养开始的时候他是不愿意的不习惯的努力地 想找到原来的某种依靠。但当他发现这一切已经变得不可能的时候他开始适应了下来按照 新家”的一切规矩和原则开始新的生活。于是他接受了帝国的价值观戴上了西方社会所 谓的瞢普世文明ˇ的眼镜充当了西方殖民文化的辩护人 ⑥完成了文化心理置换的奈保尔用西方文明和帝国文化为他准备的那副眼镜观察他曾 经的祖国。结果这趟旅程让他惊讶地发现一切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尼尼达原来是个半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17 题。 移民作家奈保尔的文化心理与文化身份 ①奈保尔出生于印度,但印度无法成为奈保尔精神的家园,因为无论是从地理上还是文 化心理上那个国家对他来说都太遥远了。而另一方面,奈保尔对于特尼尼达那个殖民地社会 的认识也无法让他在此找到文化的依靠。 ②一个人在年幼时期所受到的母国文化的教育和熏陶, 容易在自然认同的心理植入文 化的种子,从而形成文化雏形。如果在地理、政治等条件不发生巨大变化的情况下,这种文化 心理将得到加强,从而形成比较持久的文化心理特征。因此我们把这个早期的文化摄入期,叫 做文化心理的哺乳期。 ③这一切对于幼年的奈保尔来说,是有着必然的影响。但毕竟地理条件发生了变化,特尼 尼达毕竟不是真正的印度,奈保尔所受到的印度文化的影响也就具有了间接性,在他文化的哺 乳期,留下了较大的可变空间。 ④奈保尔在远离印度,愤然抛开特尼尼达的一切之后,这个苦苦寻求精神家园的寻根者却 突然发现自己失去了依靠。这个暂时无法自我确认文化身份的“空心人”处于文化心理悬挂 的状态之中。 ⑤文化身份无法得到确认的奈保尔在帝国的土地上挣扎着生活了下来。这个过程是长久 的,他内心的痛苦也渐渐随着这个过程中一种特殊的心理变化而减轻,这种变化就是文化心理 置换。就像一个十几岁的孩子被另一个家庭收养,开始的时候他是不愿意的,不习惯的,努力地 想找到原来的某种依靠。但当他发现这一切已经变得不可能的时候,他开始适应了下来,按照 “新家”的一切规矩和原则开始新的生活。于是,他接受了帝国的价值观,戴上了西方社会所 谓的“普世文明”的眼镜,充当了西方殖民文化的辩护人。 ⑥完成了文化心理置换的奈保尔用西方文明和帝国文化为他准备的那副眼镜观察他曾 经的祖国。结果这趟旅程让他惊讶地发现一切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尼尼达原来是个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