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兴仁中学高三语文练习 20101 语言文字运用(15分)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曝光/曝晒重创/创伤包扎/驻扎装模作样/模棱两可 B.蒙骗/蒙蔽奢靡/靡丽弄堂/里弄量体裁衣/量入为出 C.提供/供职配给/给以弱冠/桂冠危若累卵/硕果累累 D.看管/看护伺候/窥伺复辟/辟邪螳臂当车/安步当车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如何防备展览会以及珠宝店的贵重品免遭盗窃,这是目前西方国家深感头疼的事 B.由于《古文观止》具有特色,自问世以后近三百年来,广为传播,经久不衰,至今仍不失为一部 有价值的选本。网 C.文化公园经过一年的精心打造,总投资近千万元的大型山体浮雕《灯会溯源》即将完工,并于春 节灯会期间正式向游人开放 D.特别是那些可能阻碍中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转型的历史因素及其新的历史表现形式,更应 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3.根据下面提供的材料,为“古人类学”下一定义。(5分) A.学科归属:人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B.研究对象:人类起源和发展规律 C.主要研究内容举要 a.化石猿猴与人类的亲缘关系 b.现代猿猴与人类的亲缘关系 c.劳动在从猿到人进化过程中的作用 4.某电视台邀请几位专家就某一问题进行讨论。请根据专家的回答推断并概括主持人的提问语。(不超 过15字)(4分) 主持人:口口囗囗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囗□ 专家A:光引导消费者是不够的,只有以法律为武器,才能从根本上达到反垄断的目的。因此有关部 门必须加快反垄断法律法规的制定。 专家B:前一段时间,我在美国住了一年,对他们的反垄断法有了更多的了解,反垄断法对维护美国 市场经济秩序,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欧盟也是如此。我们需要借鉴他们的经验。 二、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吴起者,卫人也,好用兵。齐人攻鲁,鲁欲将吴起,吴起取齐女为妻,而鲁疑之。吴起于是欲就名 遂杀其妻,以明不与齐也。鲁卒以为将。将而攻齐,大破之。鲁人或恶昊起曰:“起之为人,猜忍人也 其少时,乡党笑之,吴起杀其谤己者三十余人。鲁君疑之,起杀妻以求将。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 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欲事之。文侯问李克曰:“吴起何如人哉?″李克曰:“起贪而好色然用兵, 司马穰苴不能过也。″于是魏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起之为将,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与士卒分劳 苦。文侯以吴起善用兵,乃以为西河守,以拒秦、韩。魏文侯既卒,起事其子武侯。武侯浮西河而下,中 流,顾而谓吴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起对曰:“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舟中之 人尽为敌国也。”武侯日:“善。”田文既死,公叔为相,尚魏公主,而害吴起,因谓武侯曰:“夫吴起
- 1 -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兴仁中学高三语文练习 2010-1-20 一、语言文字运用(15 分)高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 ....的一组是(3 分) ( ) A.曝.光/曝.晒 重创./创.伤 包扎./驻扎. 装模.作样/模.棱两可 B.蒙.骗/蒙.蔽 奢靡./靡.丽 弄.堂/里弄. 量.体裁衣/量.入为出 C.提供./供.职 配给./给.以 弱冠./桂冠. 危若累.卵/硕果累.累 D.看.管/看.护 伺.候/窥伺. 复辟./辟.邪 螳臂当.车/安步当.车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 分) ( ) A.如何防备展览会以及珠宝店的贵重品免遭盗窃,这是目前西方国家深感头疼的事。 B.由于《古文观止》具有特色,自问世以后近三百年来,广为传播,经久不衰,至今仍不失为一部 有价值的选本。网 C.文化公园经过一年的精心打造,总投资近千万元的大型山体浮雕《灯会溯源》即将完工,并于春 节灯会期间正式向游人开放。 D.特别是那些可能阻碍中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转型的历史因素及其新的历史表现形式,更应 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3.根据下面提供的材料,为“古人类学”下一定义。(5 分) A.学科归属:人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B.研究对象:人类起源和发展规律 C.主要研究内容举要 a.化石猿猴与人类的亲缘关系 b.现代猿猴与人类的亲缘关系 c.劳动在从猿到人进化过程中的作用 4.某电视台邀请几位专家就某一问题进行讨论。请根据专家的回答推断并概括主持人的提问语。(不超 过 15 字)(4 分) 主持人:□□□□□□□□□□□□□□□ 专家 A:光引导消费者是不够的,只有以法律为武器,才能从根本上达到反垄断的目的。因此有关部 门必须加快反垄断法律法规的制定。 专家 B:前一段时间,我在美国住了一年,对他们的反垄断法有了更多的了解,反垄断法对维护美国 市场经济秩序,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欧盟也是如此。我们需要借鉴他们的经验。 二、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5~8 题。 吴起者,卫人也,好用兵。齐人攻鲁,鲁欲将吴起,吴起取齐女为妻,而鲁疑之。吴起于是欲就名, 遂杀其妻,以明不与齐也。鲁卒以为将。将而攻齐,大破之。鲁人或恶吴起曰:“起之为人,猜忍人也。 其少时,乡党笑之,吴起杀其谤己者三十余人。鲁君疑之,起杀妻以求将。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 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欲事之。文侯问李克曰:“吴起何如人哉?”李克曰:“起贪而好色,然用兵, 司马穰苴不能过也。”于是魏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起之为将,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与士卒分劳 苦。文侯以吴起善用兵,乃以为西河守,以拒秦、韩。魏文侯既卒,起事.其子武侯。武侯浮西河而下,中 流,顾而谓吴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起对曰:“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舟中之 人尽为敌国也。”武侯曰:“善。”田文既死,公叔为相,尚.魏公主,而害吴起,因谓武侯曰:“夫吴起
贤人也。臣窃恐起之无留心也。试延以公主,以此卜之。“吴起果辞魏武侯,武侯疑之而弗信也。吴起惧 得罪,遂去,即之楚 楚悼王素闻起贤,至则相楚,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要在强兵, 破驰说之言纵横者。故楚之贵戚尽欲害吴起。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 击起之徒因射刺吴起,并中悼王 太史公曰:世俗所称师旅,皆道吴起《兵法》,世多有,故弗论,论其行事所施设者,语曰:“能行 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吴起说武侯以形势不如德,然行之于楚,以刻暴少恩亡其躯。悲夫! (节选自《史记吴起列传》,有删节)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起事其子武侯。 事:侍奉。 B.公叔为相,尚魏公主 尚:娶公主为妻。 C.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 得罪:招人不快。 D.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 捐:除去 6.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吴起“善于打战”和“残暴无义”是(3分)() A.将而攻齐,大破之 B.卧不设席,行不骑乘 遂杀其妻,以明不与齐也 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 C.魏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 D.然用兵,司马穰苴不能过也 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 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欲事之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齐国进攻鲁国时,鲁国想用吴起做将军,又因吴起娶了齐国女子为妻而猜疑他 B.魏文侯听说吴起贤明,又很有军事才能,就重用吴起为将军,让他率军进攻秦国, 夺取了五座城池。 C.吴起在楚国担任相职,申明法度,赏罚分明,裁减闲职,废除部分贵族爵位,触犯 了王室大臣的利益,最终招致杀身之祸。 D.太史公借俗语“能做的人未必能说,能说的人未必能做”,对吴起的为人作了一个 比较客观的评价 8.把上面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吴起于是欲就名,遂杀其妻,以明不与齐也, 译文 (2)鲁卒以为将。将而攻齐,大破之。 译文: (3)吴起果辞魏武侯。武侯疑之而弗信也。 译文 、古诗词鉴赏(8分)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江行[宋]严羽 暝色蒹葭外,苍茫旅眺情 残雪和雁断,新月带潮生 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杪行 离家今几宿,厌听棹①歌声 [注]①棹歌:行船时船工所唱的歌 (1)诗人为什么“厌听棹歌声”?(4分) (2)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4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10分)
- 2 - 贤人也。臣窃恐起之无留心也。试延以公主,以此卜之。”吴起果辞魏武侯,武侯疑之而弗信也。吴起惧 得罪..,遂去,即之楚。 楚悼王素闻起贤,至则相楚,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要在强兵, 破驰说之言纵横者。故楚之贵戚尽欲害吴起。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 击起之徒因射刺吴起,并中悼王。 太史公曰:世俗所称师旅,皆道吴起《兵法》,世多有,故弗论,论其行事所施设者,语曰:“能行 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吴起说武侯以形势不如德,然行之于楚,以刻暴少恩亡其躯。悲夫! (节选自《史记·吴起列传》,有删节)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起事.其子武侯。 事:侍奉。 B.公叔为相,尚.魏公主。 尚:娶公主为妻。 C.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 得罪:招人不快。 D.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 捐:除去。 6.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吴起“善于打战”和“残暴无义”是(3 分) ( ) A.将而攻齐,大破之 B.卧不设席,行不骑乘 遂杀其妻,以明不与齐也 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 C.魏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 D.然用兵,司马穰苴不能过也 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 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欲事之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齐国进攻鲁国时,鲁国想用吴起做将军,又因吴起娶了齐国女子为妻而猜疑他。 B.魏文侯听说吴起贤明,又很有军事才能,就重用吴起为将军,让他率军进攻秦国, 夺取了五座城池。 C.吴起在楚国担任相职,申明法度,赏罚分明,裁减闲职,废除部分贵族爵位,触犯 了王室大臣的利益,最终招致杀身之祸。 D.太史公借俗语“能做的人未必能说,能说的人未必能做”,对吴起的为人作了一个 比较客观的评价。 8.把上面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吴起于是欲就名,遂杀其妻,以明不与齐也。 译文: (2)鲁卒以为将。将而攻齐,大破之。 译文: (3)吴起果辞魏武侯。武侯疑之而弗信也。 译文: 三、古诗词鉴赏(8 分)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江行 [宋]严羽 暝色蒹葭外,苍茫旅眺情。 残雪和雁断,新月带潮生。 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杪行。 离家今几宿,厌听棹①歌声。 [注]①棹歌:行船时船工所唱的歌。 (1)诗人为什么“厌听棹歌声”?(4 分) (2)请从“景” 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4 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10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春与秋其代序。(屈原《离骚》) (2)吾尝终日而思矣, 。(荀子《劝学》) (3)总角之宴, 不思其反。(《诗经·氓》) 小园香径独徘徊。(晏殊《浣溪沙》) (5)歌曰: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苏轼《赤壁赋》) 似诉平生不得意 ,说尽心中无限事。(白居易《琵琶行》) 五、阅读下面作品,完成11~14题。(23分) 拉萨的天空 王宗仁 40多年间,我曾数十次到过日光城拉萨,每次看到那里的天空总是那么湛蓝、透亮,好像用一种特制 的清水洗过的宝石一样清爽。说话的声波能碰到蓝天,伸岀手来能触摸到蓝天。有人在描述拉萨的天空时 讲了这么一句话:“掬蓝天洗脸。”说得实在精妙。我则常常这样想,也许有贴着山顶的白云映衬,拉萨 天空的湛蓝才越发显得深邃、纯净;也许有拉萨河畔草地的对照,它的湛蓝也更加鲜活、美丽 拉萨天空的蓝色是属于那种纯粹得淋漓尽致、无拘无束的色彩。它蓝得可以发出声音,它可以把你的 视线冻结,使之长久地凝固在天幕的某个地方,让你尽情而贪婪地亨受人间的碧蓝所带来的无限宽阔。我 站在这个城市里任何一条并不讲究的街头或陋巷中,都会看到许多人在荧屏上和书本上看到过的那座高大 的、依山而建的气势磅礴的房子——布达拉宫,它头顶的天空在一年四季中不管是深冬还是盛夏都净蓝净 蓝地发亮。有了这蓝天,布达拉宫的雄伟、壮丽变得更加神秘、诱人!于是,我有了这样的猜想:拉萨的 天空之所以这么湛蓝,就是因为有这座独特的圣殿,如果少了它,拉萨的天空就会冷得像结了冰,寂寞得 像一所空房子。 在藏语中,拉萨是“圣地”的意思,那么,这湛蓝的天空就是“圣地”的窗帘了, 就在浮云碧空下石块砌成的通往大昭寺的路上,我不时地能看到些磕着长头的虔诚的信徒,他们全 身伏地,朝圣拜佛,一步一磕头,用即使伸长了仍然佝偻的身体丈量着大地。衣褶里雪霜搅和着沙尘和满 脸的沧桑告诉人们,他们是从遥远的山那边河那边匍匐而来的。这些朝觐者的手上戴着皮套,两个膝盖上 扎绑着护膝,他们做好了应付旅途上一切艰险磨难的准备,然而他们心灵上因急切企盼而聚集的灼痛,因 极度寂寞而结痂的伤痕,却是什么也难以抚慰和弥合的。漫长的朝圣路上,他们只知道磕头,从不说话。 没有话语反而显得他们说了许多话。现在大昭寺就在眼前了,这是他们此行的终极目的地,也是极辉煌极 鼓舞人心的最后一段里程。据说,磕长头到“圣地”来朝拜,一个人一生中只有一次。我没有想到在这些 朝拜者的队伍里,竟然有一个藏族少年,他认真磕长头的动作却怎么也掩盖不了他的笨拙。只剩下最后- 个长头的距离,他就到大昭寺了,他却没有磕这个长头,突然站起来,大喊一声:“拉萨!我的亲娘『喊 完后,他觉得肚子好像饿空了,静静地伏卧在地上,舒展着四肢,倾听着日光城从地心里传来的呼唤藏家 儿女的声音 藏族少年的头不偏不倚地正朝着布达拉宫的方向。他从阿爷的嘴里就知道,这圣殿的墙上彩绘着文成 公主当年进藏的故事,他此次进日光城就是为了亲眼看看这位祖祖辈辈受到藏家人尊敬的公主的铜塑鎏金 就在藏族少年全身伏地在大昭寺前虔诚地朝拜时,布达拉宫的金顶在蓝天下格外耀眼,闪金闪银。有 一朵白云飘飘而来,打扫着天空的灰尘 11.从第一段来看,日光城拉萨的天空有什么特点?(6分) 12.如何理解第三段“这湛蓝的天空就是‘圣地’的窗帘了”?(5分) 文中作者用细腻的笔触生动形象地刻画了两幅民族风情画,请概括这两幅画的内容。两幅画共同体现了 的民族情?(6分)
- 3 -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⑴ ,春与秋其代序。(屈原《离骚》) ⑵吾尝终日而思矣, 。(荀子《劝学》) ⑶总角之宴, 。 ,不思其反。(《诗经·氓》) ⑷ , 。小园香径独徘徊。(晏殊《浣溪沙》) ⑸歌曰:“ ,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苏轼《赤壁赋》) ⑹ ,似诉平生不得意。 ,说尽心中无限事。(白居易《琵琶行》) 五、阅读下面作品,完成 11~14 题。(23 分) 拉 萨 的 天 空 王宗仁 40 多年间,我曾数十次到过日光城拉萨,每次看到那里的天空总是那么湛蓝、透亮,好像用一种特制 的清水洗过的宝石一样清爽。说话的声波能碰到蓝天,伸出手来能触摸到蓝天。有人在描述拉萨的天空时 讲了这么一句话:“掬蓝天洗脸。”说得实在精妙。我则常常这样想,也许有贴着山顶的白云映衬,拉萨 天空的湛蓝才越发显得深邃、纯净;也许有拉萨河畔草地的对照,它的湛蓝也更加鲜活、美丽。 拉萨天空的蓝色是属于那种纯粹得淋漓尽致、无拘无束的色彩。它蓝得可以发出声音,它可以把你的 视线冻结,使之长久地凝固在天幕的某个地方,让你尽情而贪婪地享受人间的碧蓝所带来的无限宽阔。我 站在这个城市里任何一条并不讲究的街头或陋巷中,都会看到许多人在荧屏上和书本上看到过的那座高大 的、依山而建的气势磅礴的房子——布达拉宫,它头顶的天空在一年四季中不管是深冬还是盛夏都净蓝净 蓝地发亮。有了这蓝天,布达拉宫的雄伟、壮丽变得更加神秘、诱人!于是,我有了这样的猜想:拉萨的 天空之所以这么湛蓝,就是因为有这座独特的圣殿,如果少了它,拉萨的天空就会冷得像结了冰,寂寞得 像一所空房子。 在藏语中,拉萨是“圣地”的意思,那么,这湛蓝的天空就是“圣地”的窗帘了。 就在浮云碧空下石块砌成的通往大昭寺的路上,我不时地能看到一些磕着长头的虔诚的信徒,他们全 身伏地,朝圣拜佛,一步一磕头,用即使伸长了仍然佝偻的身体丈量着大地。衣褶里雪霜搅和着沙尘和满 脸的沧桑告诉人们,他们是从遥远的山那边河那边匍匐而来的。这些朝觐者的手上戴着皮套,两个膝盖上 扎绑着护膝,他们做好了应付旅途上一切艰险磨难的准备,然而他们心灵上因急切企盼而聚集的灼痛,因 极度寂寞而结痂的伤痕,却是什么也难以抚慰和弥合的。漫长的朝圣路上,他们只知道磕头,从不说话。 没有话语反而显得他们说了许多话。现在大昭寺就在眼前了,这是他们此行的终极目的地,也是极辉煌极 鼓舞人心的最后一段里程。据说,磕长头到“圣地”来朝拜,一个人一生中只有一次。我没有想到在这些 朝拜者的队伍里,竟然有一个藏族少年,他认真磕长头的动作却怎么也掩盖不了他的笨拙。只剩下最后一 个长头的距离,他就到大昭寺了,他却没有磕这个长头,突然站起来,大喊一声:“拉萨!我的亲娘!”喊 完后,他觉得肚子好像饿空了,静静地伏卧在地上,舒展着四肢,倾听着日光城从地心里传来的呼唤藏家 儿女的声音。 藏族少年的头不偏不倚地正朝着布达拉宫的方向。他从阿爷的嘴里就知道,这圣殿的墙上彩绘着文成 公主当年进藏的故事,他此次进日光城就是为了亲眼看看这位祖祖辈辈受到藏家人尊敬的公主的铜塑鎏金 像。 就在藏族少年全身伏地在大昭寺前虔诚地朝拜时,布达拉宫的金顶在蓝天下格外耀眼,闪金闪银。有 一朵白云飘飘而来,打扫着天空的灰尘…… 11.从第一段来看,日光城拉萨的天空有什么特点?(6 分) 12.如何理解第三段“这湛蓝的天空就是‘圣地’的窗帘了”?(5 分) 13.文中作者用细腻的笔触生动形象地刻画了两幅民族风情画,请概括这两幅画的内容。两幅画共同体现了 怎样的民族情?(6 分)
14.请你结合对文章最后两段话的理解,分析本文主旨。(6分) 六、阅读下文,完成15~17题。(15分) 关于“火车”的对话 毕淑敏 与一位经济学家聊天。他说,我以前是很喜欢文学的,但我已经很长时间不看任何文学刊物了,你能 否告诉我,好的小说家都干什么去了? 我说,依你这话,好像有一些天生的好小说家,躲在什么地方,等着人们去把他挖出来,仿佛多年老 山参似的 他笑了,说,不管怎么样,文学家和经济学家是很不同的。 他说,整个社会就好像一列火车。经济学家考虑的是火车怎么样开着更快,又不致颠覆。比如效率和 公平,如两根肋骨,对立着,缺了谁也不行。是支撑矛盾。当我们太强调公平的时候,就牺牲了效率。但 是,如果社会的冲突太尖锐了,就会引起混乱…经济学家是最讲平衡的。 我说,我是搞形象思维的,所以我习惯具体化。我在国外坐过那种很先进的火车,速度之快先不说, 单是那份舒适,就令人流连忘返。还有便捷与豪华,座椅旁有电脑上网的插孔,车厢顶部是全玻璃幕的, 看得见星斗和云霞。列车夜晚在旷野上行进,宛然一尾发光的炮弹壳。我也坐过中国东北和西南那种恨不 能毎五分钟就停一站的慢车,地上的瓜子皮或是甘蔗渣能没过脚面,人与人摩肩接踵 经济学家说我想知道的就是一一当列车行进的时候,文学家在哪里?做什么呢? 我说,在看风景。看车窗外的风景和车窗内的百态。车子平稳运行的时候,他们也会欣赏音乐,但是 通常不会打盹儿。也许会到餐车看看,或待在自己的硬座席上等着吃盒饭。他们不会太好脾气,如果送的 饭质次价高或是不卫生不新鲜的话,没准儿会大声叫屈。车子开得太快,车身剧烈颠簸的时候,他们会发 出呼喊和抗议,那不仅是他们自己感到很不舒服了,车上的妇孺的呻吟更让他们受不了。日出或是日落的 时候,窗外的风光格外美丽,他们痴痴地趴在窗上,看人类亘古不变的景色,想一些和速度之类无关的问 题。入夜以后,也许整列火车绝大部分人都睡着了,但是他们不睡,这种时刻他们虽在人群中,却是异常 的孤独,许久许久,他们在迷惘与思索中朦胧睡去。突然听到有人啼哭,他们会披衣起身,来到那个老媪 或是孤儿身边,倾听他们的故事,或许还会流下眼泪。当黎明到来的时候,他们就下了决心,把这个故事 写下来……还有很多的时间,文学家也在为自家的事操心,比如房子和孩子,比如职称和金钱,当然了, 还有文人最常见的感情纠葛。 经济学家点点头说,好了,我大致知道文学家在火车上会做些什么。但是,你想过没有,文学家要站 到车头上去,看司机怎样执掌方向,看司炉怎样添煤烧水,听呼啸的风声,看弥漫的大雾。 我说,文学家通常是在想象和判断中完成这些工作的,对于一个社会来说,强者的声音总是响亮的。 而弱者,那些卑微和细碎的生命的权利,容易被忽视和淡忘。但整个人类的质量,是一个整体。记得看过 种团队的比赛,并不以第一名到达目的地的时间来决胜负,而是以最后一名的到达时间为整个团队的成 绩。文学家的目光,因此会永远特别地眷顾那些平凡如草的生命 15.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题目中的“火车”用了引号,其含义是指社会生活。这个比喻贯通全篇 B.文章多处设喻,避免了直白的说理,把理论性很强的话题通过形象的语言表述出来 C.经济学家对当前的小说家及其作用持讽刺和否定态度,对文学家的平庸和无所事事提出批评。 D.“我”并未对经济学家的作用提出质疑,而重在表述对文学家社会责任的看法 16.对经济学家和文学家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经济学家与我看法不同。请你用自己的话分析。(7分) 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学家的作用是 (2分) 文学家的作用是 (2分) 我”认为,文学家应该是 (3分 17.如何理解“文学家的目光,因此会永远特别地眷顾那些平凡如草的生命”?(5分)
- 4 - 14.请你结合对文章最后两段话的理解,分析本文主旨。(6 分) 六、阅读下文,完成 15~17 题。(15 分) 关于“火车”的对话 毕淑敏 与一位经济学家聊天。他说,我以前是很喜欢文学的,但我已经很长时间不看任何文学刊物了,你能 否告诉我,好的小说家都干什么去了? 我说,依你这话,好像有一些天生的好小说家,躲在什么地方,等着人们去把他挖出来,仿佛多年老 山参似的。 他笑了,说,不管怎么样,文学家和经济学家是很不同的。 他说,整个社会就好像一列火车。经济学家考虑的是火车怎么样开着更快,又不致颠覆。比如效率和 公平,如两根肋骨,对立着,缺了谁也不行。是支撑矛盾。当我们太强调公平的时候,就牺牲了效率。但 是,如果社会的冲突太尖锐了,就会引起混乱……经济学家是最讲平衡的。 我说,我是搞形象思维的,所以我习惯具体化。我在国外坐过那种很先进的火车,速度之快先不说, 单是那份舒适,就令人流连忘返。还有便捷与豪华,座椅旁有电脑上网的插孔,车厢顶部是全玻璃幕的, 看得见星斗和云霞。列车夜晚在旷野上行进,宛然一尾发光的炮弹壳。我也坐过中国东北和西南那种恨不 能每五分钟就停一站的慢车,地上的瓜子皮或是甘蔗渣能没过脚面,人与人摩肩接踵。 经济学家说我想知道的就是――当列车行进的时候,文学家在哪里?做什么呢? 我说,在看风景。看车窗外的风景和车窗内的百态。车子平稳运行的时候,他们也会欣赏音乐,但是 通常不会打盹儿。也许会到餐车看看,或待在自己的硬座席上等着吃盒饭。他们不会太好脾气,如果送的 饭质次价高或是不卫生不新鲜的话,没准儿会大声叫屈。车子开得太快,车身剧烈颠簸的时候,他们会发 出呼喊和抗议,那不仅是他们自己感到很不舒服了,车上的妇孺的呻吟更让他们受不了。日出或是日落的 时候,窗外的风光格外美丽,他们痴痴地趴在窗上,看人类亘古不变的景色,想一些和速度之类无关的问 题。入夜以后,也许整列火车绝大 部分人都睡着了,但是他们不睡,这种时刻他们虽在人群中,却是异常 的孤独,许久许久,他们在迷惘与思索中朦胧睡去。突然听到有人啼哭,他们会披衣起身,来到那个老媪 或是孤儿身边,倾听他们的故事,或许还会 流下眼泪。当黎明到来的时候,他们就下了决心,把这个故事 写下来……还有很多的时间,文学家也在为自家的事操心,比如房子和孩子,比如职称和金钱,当然了, 还有文人最常见的感情纠葛。 经济学家点点头说,好了,我大致知道文学家在火车上会做些什么。但是,你想过没有,文学家要站 到车头上去,看司机怎样执掌方向,看司炉怎样添煤烧水,听呼啸的风声,看弥漫的大雾。 我说,文学家通常是在想象和判断中完成这些工作的,对于一个社会来说,强者的声音总是响亮的。 而弱者,那些卑微和细碎的生命的权利,容易被忽视和淡忘。但整个人类的质量,是一个整体。记得看过 一种团队的比赛,并不以第一名到达目的地的时间来决胜负,而是以最后一名的到达时间为整个团队的成 绩。文学家的目光,因此会永远特别地眷顾那些平凡如草的生命。 15.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文章题目中的“火车”用了引号,其含义是指社会生活。这个比喻贯通全篇。 B.文章多处设喻,避免了直白的说理,把理论性很强的话题通过形象的语言表述出来。 C.经济学家对当前的小说家及其作用持讽刺和否定态度,对文学家的平庸和无所事事提出批评。 D.“我”并未对经济学家的作用提出质疑,而重在表述对文学家社会责任的看法。 16.对经济学家和文学家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经济学家与我看法不同。请你用自己的话分析。(7 分) 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学家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分) 文学家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分) “我”认为,文学家应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分) 17.如何理解“文学家的目光,因此会永远特别地眷顾那些平凡如草的生命”?(5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作文(70分) 附加题 阅读材料,完成1920题。(10分) 放翁谈兵,气粗言语大,偶一触绪取快,不失为豪情壮慨。顾乃丁宁反复看镜频叹勋业抚髀深慨功名 若示其真有雄才远略奇谋妙算殆庶孙吴等侪颇牧者,则似不仅“作态”,抑且“作假”也。(钱钟书《谈 艺录》) 将文中划线句子用“/”断句。(6分) 顾乃丁宁反复看镜频叹勋业抚髀深慨功名若示其真有雄才远略奇谋妙 算殆庶孙吴等侪颇牧者 20.文中“抚髀”一词,源自《三国志》里的一个典故。这个典故用一个四字成语来概括,是: 钱钟书认为,陆游谈兵的诗歌既有 的一面,也有“作态作假”的一面。(4分) 二、名著名篇阅读(15分) 21.下面对有关名著名篇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呐喊》中,有一类作品表达了对知识分子自身的品格和处境的反思,如《白光》《一件小事》和《肥 皂》 B.“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这句唱词说的是林黛玉和贾宝玉,既暗示了林黛玉前世是“绛 珠仙草”,也表明贾宝玉“衔玉而生”的特别之处。 C.四幕剧《雷雨》在一天的时间(上午到午夜两点钟)、两个舞台背景(周家的客厅,鲁家的住房)内集中 地表现出两个家庭和它们的成员之间前后三十年的错综复杂的纠葛 D.《欧也妮·葛朗台》描绘了欧也妮生活在父亲的阴影下,得不到家庭的幸福和爱情的归宿,最终除了 金钱一无所有的悲惨一生:因而,它不属于《人间喜剧》这个作品系列的范畴 E.《三国演义》写人物有类型化、脸谱化的倾向,人物通常是一种性格,没有变化,比如关羽的“忠” 和刘备的“仁 22.简答题(10分) (1)请结合《老人与海》的具体情节,谈谈你对它的主题“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消 灭他,可是不能打败他”的理解。(5分) (2)请列举你所知道(读过)的莎士比亚戏剧五部,《哈姆莱特》除外。(5分) 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3~24题。(15分) 所谓生存型的移民,就是为维持自身的生存而不得不迁入其他地区定居的人口,或者说是以改变居住 地点为维持生存之手段的迁移。移民的主要考虑是生存,是离开原居住地,而不是迁入何处,或迁入地的 条件。生存压力可能首先来自生存环境的恶化。中国历史上北方草原游牧民族的南下或西迁的最初动因, 几乎无不是由于干旱而引起的草原的荒芜。在内地,大面积持续的水旱灾害更常常引发大规模的人口迁移。 政治因素带来的生存危机也促使大规模移民的发生。驱逐岀境和流亡国外即属此类迂移。古巴人的“自 由船队″和越南“船民”,是和平时期的代表。中国历史上的多次大规模由政府强制执行的移民大都可以 视为政治性移民。 文化压制和宗教迫害也曾导致数百万人的迁移。这在中国历史上较少。向北美的移民最初实际上是清 教徒在欧洲受到迫害的结果。本世纪中多达一千五百万的穆斯林从印度迁往巴基斯坦的大迁移更具有典型 性 人口压力引起的生存压力具有远为丰富的社会经济内涵。明清时期的移民中,人口压力的动因占了相 对大的比例。对近代迁往南洋和北美的华侨的初步调查表明,他们中很少有家族中的长子,反映出人口在 向海外移民中所起的作用
- 5 - 七、作文(70 分) 附加题 一、阅读材料,完成 l9—20 题。(10 分) 放翁谈兵,气粗言语大,偶一触绪取快,不失为豪情壮慨。顾乃丁宁反复看镜频叹勋业抚髀深慨功名 若示其真有雄才远略奇谋妙算殆庶孙吴等侪颇牧者,则似不仅“作态”,抑且“作假”也。(钱钟书《谈 艺录》) 19.将文中划线句子用“/ ”断句。(6 分) 顾 乃 丁 宁 反 复 看 镜 频 叹 勋 业 抚 髀 深 慨 功 名 若 示 其 真 有 雄 才 远 略 奇 谋 妙 算 殆 庶 孙 吴 等 侪 颇 牧 者 20.文中“抚髀”一词,源自《三国志》里的一个典故。这个典故用一个四字成语来概括,是__________; 钱钟书认为,陆游谈兵的诗歌既有_______________的一面,也有“作态作假”的一面。(4 分) 二、名著名篇阅读(15 分) 21.下面对有关名著名篇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A.《呐喊》中,有一类作品表达了对知识分子自身的品格和处境的反思,如《白光》《一件小事》和《肥 皂》。 B.“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这句唱词说的是林黛玉和贾宝玉,既暗示了林黛玉前世是“绛 珠仙草”,也表明贾宝玉“衔玉而生”的特别之处。 C.四幕剧《雷雨》在一天的时间(上午到午夜两点钟)、两个舞台背景(周家的客厅,鲁家的住房)内集中 地表现出两个家庭和它们的成员之间前后三十年的错综复杂的纠葛。 D.《欧也妮·葛朗台》描绘了欧也妮生活在父亲的阴影下,得不到家庭的幸福和爱情的归宿,最终除了 金钱一无所有的悲惨一生;因而,它不属于《人间喜剧》这个作品系列的范畴。 E.《三国演义》写人物有类型化、脸谱化的倾向,人物通常是一种性格,没有变化,比如关羽的“忠” 和刘备的“仁”。 22.简答题(10 分) (1)请结合《老人与海》的具体情节,谈谈你对它的主题“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消 灭他,可是不能打败他”的理解。(5 分) (2)请列举你所知道(读过)的莎士比亚戏剧五部,《哈姆莱特》除外。(5 分) 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23~24 题。(15 分) 所谓生存型的移民,就是为维持自身的生存而不得不迁入其他地区定居的人口,或者说是以改变居住 地点为维持生存之手段的迁移。移民的主要考虑是生存,是离开原居住地,而不是迁入何处,或迁入地的 条件。生存压力可能首先来自生存环境的恶化。中国历史上北方草原游牧民族的南下或西迁的最初动因, 几乎无不是由于干旱而引起的草原的荒芜。在内地,大面积持续的水旱灾害更常常引发大规模的人口迁移。 政治因素带来的生存危机也促使大规模移民的发生。驱逐出境和流亡国外即属此类迁移。古巴人的“自 由船队”和越南“船民”,是和平时期的代表。中国历史上的多次大规模由政府强制执行的移民大都可以 视为政治性移民。 文化压制和宗教迫害也曾导致数百万人的迁移。这在中国历史上较少。向北美的移民最初实际上是清 教徒在欧洲受到迫害的结果。本世纪中多达一千五百万的穆斯林从印度迁往巴基斯坦的大迁移更具有典型 性。 人口压力引起的生存压力具有远为丰富的社会经济内涵。明清时期的移民中,人口压力的动因占了相 对大的比例。对近代迁往南洋和北美的华侨的初步调查表明,他们中很少有家族中的长子,反映出人口在 向海外移民中所起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