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锡常镇四市2015届高三教学情况调研(二)语文 语文I 、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在下列句子空缺处依次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近年来塑料食品包装材料被严重,媒体应加强科普宣传,引导社会公众走出误 区。专家特別指岀,无论从原料构成还是从温度上讲,使用微波炉加热保鲜膜产 生二嗯英这 种物质的观点,纯属 A.丑化致癌荒诞不经B.丑化治癌子虚乌有 C.妖魔化致癌子虚乌有D.妖魔化治癌荒诞不经 【答案】C 【考査方向】本题考査考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能力层次为E 级(表达应用) 【解析】“丑化”,把本来不丑的事物弄成丑的或形容成丑的。“妖魔化”,指 对事情、事物的认识远远偏离真相,夸大、歪曲某些事情或人物。“致癌”,指 导致癌症。“治癌”,指治疗癌症。“荒诞不经”,意思是少有的,典籍中也没 有的事,形容不合常理。“子虚乌有”,指假设的、不存在的、不真实的事情 2.“广场一枚铜币悲伤地很隐密/它在许愿池里轻轻叹息”这句歌词“移情于 物”,给人以“物犹如此,人何以堪”之感。下列歌词,也运用这种手法的选项 是(3分)() A.回忆是抓不住的月光/握紧就变黑暗 B.戒指在哭泣/静静躺在抽屉/它所拥有的只剩下回忆 C.新的一天是一匹忠诚的马/总是准时到达 D.飘荡在春去秋来的日子里/是苦苦隐藏的心事 【答案】B 【考査方向】本题考査考生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能力层次为E级(表 达应用)。 【解析】A项运用了暗喻手法:C项运用了暗喻手法;D运用了通感手法。 3.下列判断,与这段文字内容相符合的一项是(3分)( 汉字不仅表意,还有象形与表音等特质,无论是繁体字抑或简体字。德国哲人莱 布尼茨曾说,汉字一字就有一意,这种表意性让汉字有了超越语音的强大功能 由此成为自亚里士多德以来西方世界梦寐以求的组义语言。通俗来讲,西方语言 多是靠字母组成音节,再由音节配搭出意义,但字母本身没有含义。汉字则不同, 每个字都参与语言建构;而且,汉字的传达可以不经语音作中介。这一点,既是 汉字不同于西方主要语言的特性,也是四大文明古国里,唯汉字流传至今的重要 原因。学者认为,允许一定范围内的简繁字共生,提倡从一部分人开始识繁写简, 是承认汉字超越语言工具的一种传统文化认同 A.西方世界一直在寻求组义语言来替代没有含义的字母文字 B.从传承和发扬汉字文化来说,繁体字的存在和使用有特别的文化意义 C.西方语言的流传,必须借助语音这个中介才可以实现 D.其他三大文明古国的文字因为不具备汉字的表意特质而最终消亡。 【答案】B 【考査方向】本题考査考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分析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级(分 析综合)
江苏省苏锡常镇四市 2015 届高三教学情况调研(二)语文 语 文 Ⅰ 一、语言文字运用(15 分) 1.在下列句子空缺处依次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 分)( ) 近年来塑料食品包装材料被严重 ,媒体应加强科普宣传,引导社会公众走出误 区。专家特别指出,无论从原料构成还是从温度上讲,使用微波炉加热保鲜膜产 生二噁英这 种 物质的观点,纯属 。 A.丑化 致癌 荒诞不经 B.丑化 治癌 子虚乌有 C.妖魔化 致癌 子虚乌有 D.妖魔化 治癌 荒诞不经 【答案】C 【考查方向】本题考查考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能力层次为 E 级(表达应用)。 【解析】“丑化”,把本来不丑的事物弄成丑的或形容成丑的。“妖魔化”,指 对事情、事物的认识远远偏离真相,夸大、歪曲某些事情或人物。“致癌”,指 导致癌症。“治癌”,指治疗癌症。“荒诞不经”,意思是少有的,典籍中也没 有的事,形容不合常理。“子虚乌有”,指假设的、不存在的、不真实的事情。 2.“广场一枚铜币悲伤地很隐密/它在许愿池里轻轻叹息”这句歌词“移情于 物”,给人以“物犹如此,人何以堪”之感。下列歌词,也运用这种手法的选项 是(3 分)( ) A.回忆是抓不住的月光/握紧就变黑暗 B.戒指在哭泣/静静躺在抽屉/它所拥有的只剩下回忆 C.新的一天是一匹忠诚的马/总是准时到达 D.飘荡在春去秋来的日子里/是苦苦隐藏的心事 【答案】B 【考查方向】本题考查考生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能力层次为 E 级(表 达应用)。 【解析】A 项运用了暗喻手法;C 项运用了暗喻手法;D 运用了通感手法。 3.下列判断,与这段文字内容相符合的一项是(3 分)( ) 汉字不仅表意,还有象形与表音等特质,无论是繁体字抑或简体字。德国哲人莱 布尼茨曾说,汉字一字就有一意,这种表意性让汉字有了超越语音的强大功能, 由此成为自亚里士多德以来西方世界梦寐以求的组义语言。通俗来讲,西方语言 多是靠字母组成音节,再由音节配搭出意义,但字母本身没有含义。汉字则不同, 每个字都参与语言建构;而且,汉字的传达可以不经语音作中介。这一点,既是 汉字不同于西方主要语言的特性,也是四大文明古国里,唯汉字流传至今的重要 原因。学者认为,允许一定范围内的简繁字共生,提倡从一部分人开始识繁写简, 是承认汉字超越语言工具的一种传统文化认同。 A.西方世界一直在寻求组义语言来替代没有含义的字母文字。 B.从传承和发扬汉字文化来说,繁体字的存在和使用有特别的文化意义。 C.西方语言的流传,必须借助语音这个中介才可以实现。 D.其他三大文明古国的文字因为不具备汉字的表意特质而最终消亡。 【答案】B 【考查方向】本题考查考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分析的能力,能力层次为 C 级(分 析综合)
【解析】B项在文中并未提及。文中只说无论繁简,汉字都有表意性。且有学者 认为一定范围内的简繁字共生,识繁写简,是“承认汉字超越语言工具的一种传 统文化认同”。 4.在下面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从观众对当代艺术的接受度来看,目前存在着大量的理解上的困惑 ①当代艺术本身的艺术价值争议性就在这里 ②专家认为,当代艺术作品的价值,并不在“当下”,而是在“未来”。 ③这也是它的艺术价值始终无法与年代久远的作品相竞争的原因。 ④观众更乐意去评价一些看得懂的东西,因为文化的接近性,更喜欢推崇复古 A.①②③④B.②④③①C.③④①②D.④①②③ 【答案】D 【考査方向】本题考査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能力层次为E级(表 达应用) 【解析】本题所涉话题的中心是“观众对当代艺术的接受度”,由句①“争议性 就在这里”可知,前一句要谈争议缘由,只有④符合,应为④①;由句②“当代 艺术作品的价值”及句③“这也是它的艺术价值”可知,应为②③ 5.下列各句中,所引诗文名句不符合语境的一项是(3分)() A.阔别家乡多年,如今刚一踏上故土,那种“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 来”的百感交集之情难以言表。 B.当前国际国内经济环境,竞争进一步加剧,不确定性增多,潜在风险积聚, 许多国内企业管理者感觉“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只有加强学习,才能增强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主动性;否则,“盲人骑 瞎马,夜半临深池”,虽勇气可嘉,却是鲁莽和不可取的。 D.纵观人生世事,推陈出新是不可更改的自然规律,正所谓“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一切都会过去,希望总在前方 【答案】B 【考查方向】本题考查考生语言表达准确、得体的能力,能力层次为E级(表达 应用)。 【解析】A项“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意为对春花的凋落感到没有 办法。形容留恋春景而又无法挽留的心情,后来泛指怀念已经消逝了的事物的惆 怅心情。 B项“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比喻存有戒心,行事极为谨慎;此处误用为指身处 危险境地。 C项“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形容乱闯瞎撞,非常危险或面临极危险的情况 而不自知。 D“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常用以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元行钦,幽州人。庄宗与梁军战,军败而溃,梁兵数百追及,攒槊围之。行钦驰 骑,夺剑断其二矛,斩首一级,梁兵解去。庄宗持行钦泣曰:“富贵与卿共之 由是宠绝诸将。 赵在礼反,庄宗以为邺都行营招抚使,将二千人讨之。行钦以诏书招在礼。在礼 登城谓行钦曰:“将十经年离去父母,不取敕旨奔归,追悔何及?若公善为之辞
【解析】B 项在文中并未提及。文中只说无论繁简,汉字都有表意性。且有学者 认为一定范围内的简繁字共生,识繁写简,是“承认汉字超越语言工具的一种传 统文化认同”。 4. 在下面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从观众对当代艺术的接受度来看,目前存在着大量的理解上的困惑。 ▲ 。 ①当代艺术本身的艺术价值争议性就在这里。 ②专家认为,当代艺术作品的价值,并不在“当下”,而是在“未来”。 ③这也是它的艺术价值始终无法与年代久远的作品相竞争的原因。 ④观众更乐意去评价一些看得懂的东西,因为文化的接近性,更喜欢推崇复古。 A.①②③④ B.②④③① C.③④①② D.④①②③ 【答案】D 【考查方向】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能力层次为 E 级(表 达应用)。 【解析】本题所涉话题的中心是“观众对当代艺术的接受度”,由句①“争议性 就在这里”可知,前一句要谈争议缘由,只有④符合,应为④①;由句②“当代 艺术作品的价值”及句③“这也是它的艺术价值”可知,应为②③。 5.下列各句中,所引诗文名句不符合语境的一项是(3 分)( ) A.阔别家乡多年,如今刚一踏上故土,那种“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 来”的百感交集之情难以言表。 B.当前国际国内经济环境,竞争进一步加剧,不确定性增多,潜在风险积聚, 许多国内企业管理者感觉“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C.只有加强学习,才能增强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主动性;否则,“盲人骑 瞎马,夜半临深池”,虽勇气可嘉,却是鲁莽和不可取的。 D.纵观人生世事,推陈出新是不可更改的自然规律,正所谓“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一切都会过去,希望总在前方。 【答案】B 【考查方向】本题考查考生语言表达准确、得体的能力,能力层次为 E 级(表达 应用)。 【解析】A 项“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意为对春花的凋落感到没有 办法。形容留恋春景而又无法挽留的心情,后来泛指怀念已经消逝了的事物的惆 怅心情。 B 项“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比喻存有戒心,行事极为谨慎;此处误用为指身处 危险境地。 C 项“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形容乱闯瞎撞,非常危险或面临极危险的情况 而不自知。 D“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常用以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二、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6~9 题。 元行钦,幽州人。庄宗与梁军战,军败而溃,梁兵数百追及,攒槊围之。行钦驰 一骑,夺剑断其二矛,斩首一级,梁兵解去。庄宗持行钦泣曰:“富贵与卿共之!” 由是宠绝诸将。 赵在礼反,庄宗以为邺都行营招抚使,将二千人讨之。行钦以诏书招在礼。在礼 登城谓行钦曰:“将士经年离去父母,不取敕旨奔归,追悔何及?若公善为之辞
尚能改过自新。”行钦曰:“天子以汝等有社稷之功,小过必当赦宥。”在礼再 拜,以诏书示诸军。皇甫晖从旁夺诏书坏之,军士大噪。 行钦攻邺无功,庄宗欲自将以往,群臣皆谏止,乃遣明宗讨之。明宗军城西,行 钦军城南。而明宗军变,与在礼合。行钦闻之,退屯卫州,以明宗反闻。庄宗遣 李从璟驰诏明宗计事。从璟,明宗子也。行至卫州,而明宗已反,行钦乃系从璟 将杀之,从璟请还京师,乃许之。明宗引兵南,行钦率兵趋还京师。从庄宗幸汴 州,行至荥泽,闻明宗已渡黎阳,庄宗复遣从璟通问于明宗,行钦以为不可,因 击杀从璟。 明宗入汴州,庄宗不得进。庄宗谓行钦曰:“卿等从我久,富贵急难无不同也。 今兹危蹙,而默默无言,坐视成败。我至荥泽,欲单骑渡河,自求总管,卿等各 陈利害。今日俾我至此,卿等何如?”行钦泣而对曰:“臣本小人,蒙陛下抚养, 位至将相。危难之时,不能报国,虽死无以塞责。”因与诸将百余人,皆解髻断 发,置之于地,誓以死报,君臣相持恸哭 庄宗崩。行钦出奔,为野人所执。刺史石潭折其两足,载以槛车,送京师。明宗 见之,骂曰:“我儿何负于尔!”行钦瞋目直视曰:“先皇帝何负于尔!”乃斩 于洛阳市 呜呼!死之所以可贵者,以其义不苟生尔。方明宗之兵变,诸将未知去就,而行 钦独以反闻,至于断发自誓,其诚节有足嘉矣。及庄宗崩,不能自决,而反逃死 以求生,终于被执而见杀。其言虽不屈,而死非其志也,乌足贵哉! (选自欧阳修《新五代史》,有删节) 6.下列“以”字的用法、意义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分)() A.行钦以诏书招在礼 B.天子以汝等有社稷之功 C.皆解髻断发,置之于地,誓以死报 D.刺史石潭折其两足,载以槛车 【答案】B 【考査方向】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能力 层次为B级(理解) 【解析】B项是动词,“认为”;其它三项是介词,“用” 7.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3分) (1)小过必当赦宥 (2)退屯卫州,以明宗反闻 (3)行钦出奔,为野人所执 【答案】“宥”,宽容、饶恕:“闻”,报告、使……闻;“执”,捉拿。(3 分,1字1分) 【考查方向】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 次为B级(理解)。 【解析】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必须掌握一定的推断方法,结合语境加以 判断,同时,也不能脱离该词本身的含义。(1)由文句“尚能改过自新”“天 子以汝等有社稷之功”可推断出。(2)由文句“明宗军变”及“庄宗遣李从璟 驰诏明宗计事”可推知。(3)由后句“刺史石潭折其两足”可知他是被捉住的 因而可以推知 8.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将士经年离去父母,不取敕旨奔归,追悔何及?(4分)
尚能改过自新。”行钦曰:“天子以汝等有社稷之功,小过必当赦宥。”在礼再 拜,以诏书示诸军。皇甫晖从旁夺诏书坏之,军士大噪。 行钦攻邺无功,庄宗欲自将以往,群臣皆谏止,乃遣明宗讨之。明宗军城西,行 钦军城南。而明宗军变,与在礼合。行钦闻之,退屯卫州,以明宗反闻。庄宗遣 李从璟驰诏明宗计事。从璟,明宗子也。行至卫州,而明宗已反,行钦乃系从璟, 将杀之,从璟请还京师,乃许之。明宗引兵南,行钦率兵趋还京师。从庄宗幸汴 州,行至荥泽,闻明宗已渡黎阳,庄宗复遣从璟通问于明宗,行钦以为不可,因 击杀从璟。 明宗入汴州,庄宗不得进。庄宗谓行钦曰:“卿等从我久,富贵急难无不同也。 今兹危蹙,而默默无言,坐视成败。我至荥泽,欲单骑渡河,自求总管,卿等各 陈利害。今日俾我至此,卿等何如?”行钦泣而对曰:“臣本小人,蒙陛下抚养, 位至将相。危难之时,不能报国,虽死无以塞责。”因与诸将百余人,皆解髻断 发,置之于地,誓以死报,君臣相持恸哭。 庄宗崩。行钦出奔,为野人所执。刺史石潭折其两足,载以槛车,送京师。明宗 见之,骂曰:“我儿何负于尔!”行钦瞋目直视曰:“先皇帝何负于尔!”乃斩 于洛阳市。 呜呼!死之所以可贵者,以其义不苟生尔。方明宗之兵变,诸将未知去就,而行 钦独以反闻,至于断发自誓,其诚节有足嘉矣。及庄宗崩,不能自决,而反逃死 以求生,终于被执而见杀。其言虽不屈,而死非其志也,乌足贵哉! (选自欧阳修《新五代史》,有删节) 6. 下列“以”字的用法、意义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 分)( ) A. 行钦以诏书招在礼 B. 天子以汝等有社稷之功 C. 皆解髻断发,置之于地,誓以死报 D. 刺史石潭折其两足,载以槛车 【答案】B 【考查方向】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能力 层次为 B 级(理解)。 【解析】B 项是动词,“认为”;其它三项是介词,“用”。 7. 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3 分) (1)小过必当赦宥 (2)退屯卫州,以明宗反闻 (3)行钦出奔,为野人所执 【答案】“宥”,宽容、饶恕;“闻”,报告、使……闻;“执”,捉拿。(3 分,1 字 1 分) 【考查方向】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 次为 B 级(理解)。 【解析】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必须掌握一定的推断方法,结合语境加以 判断,同时,也不能脱离该词本身的含义。(1)由文句“尚能改过自新”“天 子以汝等有社稷之功”可推断出。(2)由文句“明宗军变”及“庄宗遣李从璟 驰诏明宗计事”可推知。(3)由后句“刺史石潭折其两足”可知他是被捉住的, 因而可以推知。 8. 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 分) (1)将士经年离去父母,不取敕旨奔归,追悔何及?(4 分)
(2)今日俾我至此,卿等何如?(2分) (3)死之所以可贵者,以其义不苟生尔。(3分) 【答案】 (1)将士们离开家乡父母多年,没有皇帝的旨意就奔逃回家,后悔哪里来得及 呢? (2)如今让我到了这样的境地,你们怎么办呢? (3)死亡可贵的原因,是因为能为道义(而死)而不苟且偷生。 【考查方向】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 级(理解)。 【解析】本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 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 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地方有: (1)“经年离去”,离开多年;“奔归”,奔逃:“追悔何及”,后悔哪里来 得及:以及句意通顺。(2)“俾”使、让;“何如”怎么样。(3)“以”,因 为;“苟生”,苟且偷生;以及句意通顺。 9.欧阳修认为元行钦“乌足贵”的原因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4 分) 【答案】言词上对庄宗信誓旦旦“誓以死报”;行动上却贪生怕死,“出奔”而 逃。(每点2分) 【考査方向】本题重在考察考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能力,能力层次为C级(分析 综合)。 【解析】抓住最后两句话“及庄宗崩,不能自决,而反逃死以求生,终于被执而 见杀。其言虽不屈,而死非其志也,乌足贵哉!”即可。 【参考译文】 元行钦,幽州人。庄宗李存勖与梁军作战,战败而溃逃,被数百梁兵追上,被重 重兵器包围。元行钦单马驰来,夺剑砍断敌军长矛两支,斩首一级,包围的梁兵 退去。李存勖抱着行钦哭道:“富贵和你共享!”从此,元行钦在诸将中最受宠 信 赵在礼谋反。唐庄宗于是任命元行钦为邺都行营招抚使,率领二千兵马前去讨伐 元行钦用诏书劝降赵在礼。赵在礼登城对行钦道:“将士们离开家乡父母多年, 没有皇帝的旨意就奔逃回家,后悔哪里来得及呢?倘若您在皇帝面前说说好话, 我们怎敢不改过自新。”元行钦道:“天子将你们视为对国家有功之人,一定会 赦免你们的小过错。”赵在礼拜了两次,把诏书给士兵们看。皇甫晖从一旁夺过 诏书,将之撕毁,军士都吵闹不止。 元行钦久攻邺城不下,而庄宗想亲自帅兵前往,群臣都进谏阻止,于是唐庄宗只 得派明宗李嗣源前去平叛。李嗣源驻扎在城西,而元行钦则驻军城南。不久,李 嗣源兵变,与赵在礼汇合。元行钦听闻此事,率军撤退屯驻卫州,上奏皇帝李嗣 源已经谋反。庄宗排遣李从璟快速赶到李嗣源处核实事情真伪。李从璟,李嗣源 的儿子。到了卫州,当时明宗已经反叛,行钦于是拘禁从璟,将杀他。从璟请求 回到京师,行钦于是同意了。不久,李嗣源率军南下,元行钦便返回京师。后来, 元行钦又随唐庄宗前往汴州(今河南开封),行至荥泽时,闻听李嗣源已经到达 黎阳(今河南浚县)。庄宗便欲派李从璟去召见劝降李嗣源,但元行钦认为不可, 并将李从璟杀死
(2)今日俾我至此,卿等何如?(2 分) (3)死之所以可贵者,以其义不苟生尔。(3 分) 【答案】 (1)将士们离开家乡父母多年,没有皇帝的旨意就奔逃回家,后悔哪里来得及 呢? (2)如今让我到了这样的境地,你们怎么办呢? (3)死亡可贵的原因,是因为能为道义(而死)而不苟且偷生。 【考查方向】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能力层次为 B 级(理解)。 【解析】本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 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 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地方有: (1)“经年离去”,离开多年;“奔归”,奔逃;“追悔何及”,后悔哪里来 得及;以及句意通顺。(2)“俾”使、让;“何如”怎么样。(3)“以”,因 为;“苟生”,苟且偷生;以及句意通顺。 9. 欧阳修认为元行钦“乌足贵”的原因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4 分) 【答案】言词上对庄宗信誓旦旦“誓以死报”;行动上却贪生怕死,“出奔”而 逃。(每点 2 分) 【考查方向】本题重在考察考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能力,能力层次为 C 级(分析 综合)。 【解析】抓住最后两句话“及庄宗崩,不能自决,而反逃死以求生,终于被执而 见杀。其言虽不屈,而死非其志也,乌足贵哉!”即可。 【参考译文】 元行钦,幽州人。庄宗李存勖与梁军作战,战败而溃逃,被数百梁兵追上,被重 重兵器包围。元行钦单马驰来,夺剑砍断敌军长矛两支,斩首一级,包围的梁兵 退去。李存勖抱着行钦哭道:“富贵和你共享!”从此,元行钦在诸将中最受宠 信。 赵在礼谋反。唐庄宗于是任命元行钦为邺都行营招抚使,率领二千兵马前去讨伐。 元行钦用诏书劝降赵在礼。赵在礼登城对行钦道:“将士们离开家乡父母多年, 没有皇帝的旨意就奔逃回家,后悔哪里来得及呢?倘若您在皇帝面前说说好话, 我们怎敢不改过自新。”元行钦道:“天子将你们视为对国家有功之人,一定会 赦免你们的小过错。”赵在礼拜了两次,把诏书给士兵们看。皇甫晖从一旁夺过 诏书,将之撕毁,军士都吵闹不止。 元行钦久攻邺城不下,而庄宗想亲自帅兵前往,群臣都进谏阻止,于是唐庄宗只 得派明宗李嗣源前去平叛。李嗣源驻扎在城西,而元行钦则驻军城南。不久,李 嗣源兵变,与赵在礼汇合。元行钦听闻此事,率军撤退屯驻卫州,上奏皇帝李嗣 源已经谋反。庄宗排遣李从璟快速赶到李嗣源处核实事情真伪。李从璟,李嗣源 的儿子。到了卫州,当时明宗已经反叛,行钦于是拘禁从璟,将杀他。从璟请求 回到京师,行钦于是同意了。不久,李嗣源率军南下,元行钦便返回京师。后来, 元行钦又随唐庄宗前往汴州(今河南开封),行至荥泽时,闻听李嗣源已经到达 黎阳(今河南浚县)。庄宗便欲派李从璟去召见劝降李嗣源,但元行钦认为不可, 并将李从璟杀死
这时,李嗣源进入汴州,唐庄宗不得前进。唐庄宗对元行钦道:“你跟随我这么 久,荣华富贵险急患难共同经历,如今情势危急,你们默默无言,坐视成败。我 到荥泽,要单枪匹马自己去求见李嗣源,你们各自陈说利害关系,如今让我到了 这样的境地,你们怎么办呢?”元行钦哭着回答道:“臣原本只是一个卑贱之人 幸亏遇到陛下抚养,才坐到将相之位。如今危难之时,却不能报国,即使死了也 无法推脱自己的责任。”于是和众将一百多人,都解开发髻,剪断头发,放在地 上,发誓用死报主,君臣相拥痛哭, 唐庄宗遇害。元行钦出逃,被村民捉拿,虢州刺史石潭打断元行钦的双脚,用囚 车将他送到洛阳。李嗣源见到元行钦后,大骂道:“我儿有什么对不起你的!” 元行钦怒目直视道:“那先帝又有什么对不起你的!”于是李嗣源将元行钦斩于 洛阳闹市。 呜呼!死亡可贵的原因,是因为能为道义(而死)而不苟且偷生。在李嗣源发动 兵变之时,诸将不知道该如何选择,而只有行钦把谋反的消息及时上报,至于断 发自誓,他的节义实在值得嘉奖。等到唐庄宗驾崩后,他不能自我决断,反而逃 跑来苟且偷生,最终被抓而被处死。他的言辞虽然慷慨不屈,但是他的死并不是 他自愿的,哪里有什么可贵之处呢 、古诗词鉴赏(10分)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临江仙° 秦观 千里潇湘援蓝浦,兰桡昔日曾经。月髙风定露华清。微波澄不动,冷浸一天星 独倚危樯情悄悄,遥闻妃‘瑟泠泠。新声含尽古今情。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注】①此词是秦观贬徙郴州途中夜泊湘江时作。②按:形容江水的清澈。③兰 桡:兰舟。④妃:指舜的两位妃子,娥皇、女英。 (1)“月高风定露华清。微波澄不动,冷浸一天星”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表 达了什么样的心情?(3分) 【答案】清寒(冷)、幽静。孤独、悲凉的心情。(3分) 【考査方向】本题考查考生鉴赏作品形象和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 次为D级(鉴赏评价)。 【解析】注意描写的画面特征:月升中天,风停息下来,因为夜深,看两岸花草 上露水开始凝结,在月光照射下晶莹透亮。整个潇湘水面是平静的,没有风也没 有浪,满天星斗正浸泡在江水里,星星冷得似乎在发抖。考虑情感时注意联系作 者的遭遇。 (2)“遥闻妃瑟泠泠”句中的“遥闻”该如何理解?(3分) 【答案】远远地听到(1分);确有闻其声,通过想象把它幻化为娥皇、女英在 鼓瑟(或理解为特定情境中的历史联想产生的错觉或幻觉)。(2分) 【考査方向】本题考查考生评价文学作品的内容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级(鉴赏 评价)。 【解析】特定的时地,往往触发词人的历史联想,本词便是联想到娥皇女英的典 故,从而写出了这潇湘之夜似幻似真的泠泠瑟声,曲折地透露出寂寞凄冷的心境。 3)请简要赏析结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4分) 【答案】以景语作结(1分),言有尽而意无穷(1分)(或化用前人诗句1分, 自然、贴切,1分):含蓄蕴藉地表达了曲终之后词人更深一层的寂寥和怅惘(1 分),体现了他刚毅不屈(高洁)的性格(1分)
这时,李嗣源进入汴州,唐庄宗不得前进。唐庄宗对元行钦道:“你跟随我这么 久,荣华富贵险急患难共同经历,如今情势危急,你们默默无言,坐视成败。我 到荥泽,要单枪匹马自己去求见李嗣源,你们各自陈说利害关系,如今让我到了 这样的境地,你们怎么办呢?”元行钦哭着回答道:“臣原本只是一个卑贱之人, 幸亏遇到陛下抚养,才坐到将相之位。如今危难之时,却不能报国,即使死了也 无法推脱自己的责任。”于是和众将一百多人,都解开发髻,剪断头发,放在地 上,发誓用死报主,君臣相拥痛哭。 唐庄宗遇害。元行钦出逃,被村民捉拿,虢州刺史石潭打断元行钦的双脚,用囚 车将他送到洛阳。李嗣源见到元行钦后,大骂道:“我儿有什么对不起你的!” 元行钦怒目直视道:“那先帝又有什么对不起你的!”于是李嗣源将元行钦斩于 洛阳闹市。 呜呼!死亡可贵的原因,是因为能为道义(而死)而不苟且偷生。在李嗣源发动 兵变之时,诸将不知道该如何选择,而只有行钦把谋反的消息及时上报,至于断 发自誓,他的节义实在值得嘉奖。等到唐庄宗驾崩后,他不能自我决断,反而逃 跑来苟且偷生,最终被抓而被处死。他的言辞虽然慷慨不屈,但是他的死并不是 他自愿的,哪里有什么可贵之处呢? 三、古诗词鉴赏(10 分)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临江仙① 秦观 千里潇湘挼蓝②浦,兰桡③昔日曾经。月高风定露华清。微波澄不动,冷浸一天星。 独倚危樯情悄悄,遥闻妃④瑟泠泠。新声含尽古今情。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注】①此词是秦观贬徙郴州途中夜泊湘江时作。②挼:形容江水的清澈。③兰 桡:兰舟。④妃:指舜的两位妃子,娥皇、女英。 (1)“月高风定露华清。微波澄不动,冷浸一天星” 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表 达了什么样的心情?(3 分) 【答案】清寒(冷)、幽静。孤独、悲凉的心情。(3 分) 【考查方向】本题考查考生鉴赏作品形象和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 次为 D 级(鉴赏评价)。 【解析】注意描写的画面特征:月升中天,风停息下来,因为夜深,看两岸花草 上露水开始凝结,在月光照射下晶莹透亮。整个潇湘水面是平静的,没有风也没 有浪,满天星斗正浸泡在江水里,星星冷得似乎在发抖。考虑情感时注意联系作 者的遭遇。 (2)“遥闻妃瑟泠泠”句中的“遥闻”该如何理解?(3 分) 【答案】远远地听到(1 分);确有闻其声,通过想象把它幻化为娥皇、女英在 鼓瑟(或理解为特定情境中的历史联想产生的错觉或幻觉)。(2 分) 【考查方向】本题考查考生评价文学作品的内容的能力,能力层次为 D 级 (鉴赏 评价)。 【解析】特定的时地,往往触发词人的历史联想,本词便是联想到娥皇女英的典 故,从而写出了这潇湘之夜似幻似真的泠泠瑟声,曲折地透露出寂寞凄冷的心境。 (3)请简要赏析结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4 分) 【答案】以景语作结(1 分),言有尽而意无穷(1 分)(或化用前人诗句 1 分, 自然、贴切,1 分);含蓄蕴藉地表达了曲终之后词人更深一层的寂寥和怅惘(1 分),体现了他刚毅不屈(高洁)的性格(1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