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讲和平宪法:美国占领与吉田路线
第九讲 和平宪法:美国占领与吉田路线
日本战败与“维护国体论” 1.“脱亚论”与“大亚洲主义 近代以后,“兴亚论”与“脱亚论”是最主要的两大思潮。 亚洲主义:是一种思想与行动的总称,与东亚各国民族危机和民族 觉醒相联,在不同时期有特定的内容与含义。 1885年,福泽谕吉《脱亚论》; 樽井藤吉:《大东合邦论》 “脱亚入欧”:强调与西方列强相协调,共同侵略亚洲国家 “大亚洲主义”:强调联合亚洲国家,做亚洲盟主,与西方列强抗衡 1894-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后,日本成为拥有殖民地的亚洲国家,日 本的中国观发生本质性变化。 1918年的一战后,日本成为“列强”之一,但遭到英美的排挤 近卫文麽:《排除英美本位的和平主义》
一、日本战败与“维护国体论” 1.“脱亚论”与“大亚洲主义” 近代以后,“兴亚论”与“脱亚论”是最主要的两大思潮。 亚洲主义:是一种思想与行动的总称,与东亚各国民族危机和民族 觉醒相联,在不同时期有特定的内容与含义。 1885年,福泽谕吉《脱亚论》; 樽井藤吉:《大东合邦论》 “脱亚入欧”:强调与西方列强相协调,共同侵略亚洲国家 “大亚洲主义”:强调联合亚洲国家,做亚洲盟主,与西方列强抗衡 1894-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后,日本成为拥有殖民地的亚洲国家,日 本的中国观发生本质性变化。 1918年的一战后,日本成为“列强”之一,但遭到英美的排挤 近卫文麽:《排除英美本位的和平主义》
2.“大东亚共荣圈” 1927年,田中义一上台,推行强硬外交 日本的扩张遇到两大阻力 中国的民族主义(民族工业近代化;反日高涨) 西方列强的抵制和排挤 30年代后,“脱亚入欧”→“排欧入亚” 1937年,近卫文麽上台, 1937年,宣告建立“东亚新秩序”一日满华 1942年,宣布建立“大东亚新秩序”一扩大到东南亚 具体方针: 1,南进政策; 1940年9月,《德意日同盟条约》 1941年4月,《日苏中立条约》 1941年10月18日,东条英机内阁成立
2.“大东亚共荣圈” 1927年,田中义一上台,推行强硬外交 日本的扩张遇到两大阻力 中国的民族主义(民族工业近代化;反日高涨) 西方列强的抵制和排挤 30年代后,“脱亚入欧” →“排欧入亚” 1937年,近卫文麽上台, 1937年,宣告建立“东亚新秩序”--日满华 1942年,宣布建立“大东亚新秩序”—扩大到东南亚 具体方针: 1,南进政策; 1940年9月,《德意日同盟条约》 1941年4月,《日苏中立条约》 1941年10月18日,东条英机内阁成立
3.“维护国体论” 194年7月18日,东条内阁辞职 1944年7月22日,小矶国昭上台,“保卫成果的 和平论” 1945年4月7日,铃木贯太郎上台 军部:“本土决战”、“一亿玉碎”; 外务省:寻找外交突破口
3.“维护国体论” 1944年7月18日,东条内阁辞职 1944年7月22日,小矶国昭上台,“保卫成果的 和平论” 1945年4月7日,铃木贯太郎上台 军部:“本土决战”、“一亿玉碎”; 外务省:寻找外交突破口
4.“波兹坦公告” 1945年7月26日,中英美发表“波兹坦公告” 铃木内阁:“政府不认为(公告)有何重大 价值,吾等惟有将战争进行到底” 1945年8月6日,关岛原子弹爆炸; 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 8月9日,长崎原子弹爆炸 8月14日,“御前会议” 8月15日,“终战昭书
4.“波兹坦公告” 1945年7月26日,中英美发表“波兹坦公告” 铃木内阁:“政府不认为(公告)有何重大 价值,吾等惟有将战争进行到底”。 1945年8月6日,关岛原子弹爆炸; 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 8月9日,长崎原子弹爆炸 8月14日,“御前会议” 8月15日,“终战昭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