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前言章和第4章运用这些基本原理来解释我们如何看待他人、如何看待自己,以及我们如何解释行为的意义。:,第二部分讨论态度与影响。第5章回顾有关态度形成和态度改变的研究和理论,第6章分析偏见,第7章探讨社会影响的过程,其中包括从众和依从现象。第三部分考察社会互动与人际关系。第8章讨论人际吸引,第9章探讨人际关系,这是一个日益成长的研究领域,近期的研究皆涵盖其中。在接下来的第10章和第11章,我们将关注的范围扩大到群体行为和性别在社会生活中的酱遍影响。第四部分着重介绍帮助与伤害他人,包括亲社会行为和攻击行为两章。第五部分—行动中的社会心理学,主要阐述了两个应用领域健康和政治方面的社会心理学观点。我们认为这样的编排顺序很符合许多教师的授课偏好。不过,本书的每一章都是独立成篇的,可以根据自已的需要调整各章的教授顺序。5。新增内容概要新版本将旧版本的“个人知觉”和“归因”两章合并为章。在有关人际吸引和群体行为的部分章节介绍了有关环境的研究。这样的编排缩短了篇韬,使我们能够更集中地介绍社会心理学。新版本的内容变动体现了当代社会心理学发展的新趋势。下面是部分新增内容的3概要:。重新组织并精简了社会认知部分的内容。将归因研究和理论纳入“个体知觉”一章。·介绍了社会认知的最新研究,包括对社会推论的无意识过程研究和双重加工模型。另外,还新增了近期关于心理模拟、动机在认知过程中的作用以及情绪在印象形成中的作用的研究。。在有关“自我”的一章里,突出了文化的作用,介绍了更多激发自我知觉和自我调节的动机。。精简了“态度”一童的内容,重点关注当人们同时同意两方的观点的时候,他们如何决定自己的态度。。在“偏见”这一章里,比以往更加突出了内隐刻板印象、刻板印象威胁和社会统治理论的研究。这一章还提出了一些消除偏见的新方法,例如改变孩子的社会化过程或者使用人群分类的上级类别和横断类别(superordinateandcross-cuttingcategories)。·对“人际吸引”一章的内容进行了重新编排,详细介绍了有关成人依恋的新研究。“人际关系”一章新增了有关人际关系中的社会认知的内容,包括对爱情的正向错觉和对人际关系事件的记忆偏差。。“群体行为”一章更加突出了社会两难情境的研究,并且介绍了群体内的相互影响的记忆
社会心理学·“性别”一章报告了对社会行为性别差异的最新元分析研究,讨论了有关媒体上男女形象的最新研究。还探讨了攻击行为方面性别差异的跨文化影响。·“攻击”一章对生物学、生物进化和文化在攻击行为中扮演的角色进行了更多的阐释,全面介绍了亲密关系中的暴力行为,如家庭暴力、强奸、约会强奸和性骚扰。。“助人行为”一章展示了针对自愿帮助艾滋病患者的志愿者的新研究,对同情一帮助链条之争的最新进展作了介绍。·“健康”章突出了对于良好健康习惯的新近研究发现,展示了大学生的健康行为如何能够预测他们到中老年期的健康状况。T“政治”一章对媒体在塑造公众意见中的作用进行了更全面的阐述,其中包括媒体对议事日程形成以及塑造话题上的重要作用。:6.帮助学生学习社会心理学为了加强本书的教学效果,我们尽量让文字通俗流畅、生动有趣,尤其避免使用嗨涩难懂的专业词汇。新版的风格更加现代和开放,以便于阅读和理解。V在每一章的开篇,有本章主要内容的列表,每一章的结尾则逐条总结了的本章的主要概念和结论。每一章的末尾列出了加黑的关键术语,书后所附的词汇表中有对应的定义。在每一章的最后,我们又再次列出,并且在谢汇表中对它们进行了解释。重要的结论和概念以图表的形式清晰地显示出来。每一章结尾都有一个新增内容一一思考题,希望以此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并对本章中的概念和原理进行实际应用。二、致谢特别感谢GarrettSonghawke,JenniferFrank,KelleyNay和MarilynHart,感谢他们在研究和准备本书手稿的过程中提供的大力帮助。感谢PrenticeHall对我们一贯的支持,特别是执行编辑Bill.Webber、助理编辑JennierCohen、出版编辑Linda Pawlchak。感谢那些使用我们这本书并且为这本书提出宝贵意见的学生们。以下学者为本书的手稿提出了宝贵的审阅意见和建议:密歇根大学的SerenaChen,康涅狄格州立大学的NorineL.Jalbert,Newark的Rutgers大学的WarrenA.Reich。我们对他们表示裹心感谢!
目录(1)第1章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1)社会心理学的方法1.1(3)社会心理学的历史根源·1.24)11.3社会心理学的理论(12)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40g51.5(25)研究的伦理道德(30)社会认知第2章(30)社会推理·2.1(41)基模·2.2(43)基模的加工.2.3(46)心理捷径:运用认知策略2.4(50)2.5基模的选取·(54)2.6使用基模的时间(55)2.7行动中的基模(60)一形成对他人的印象第3章个体知觉一(61)3.1我们使用什么信息(67)3.2印象的整合(73)由动机驱动的个体知觉-3.3(75)3.4对行为原因的归因(83)判断的准确性3.5*(88)3.6非言语沟通(93)3.7欺骗的问题(100)第 4章认识自我(101)什么是自我4.1(102)4.2自我知识从何而来(113)4.3自我知识的各个方面-
2社会心理学4.4自我调控(115)4.5动机与自我(119)社会比较理论4.6(125)4.7自我表达(128)4.8文化与自我:一点评论(134)第 5 章态度和态度改变(138)5.1态度理论(140)5.2说服(155)5.3随时间流逝发生的态度改变(168). +5.4态度和行为(171)第 6 章偏见(182)6.1.群体敌视的构成(183)6.2偏见的习得(189)6.3偏见形成的动机(192)A6.4偏见的认知基础(195)6.5千变万化的偏见(205)6.6偏见的消除(211)第;7 章社会影响·(220)从众.7.1(221)遵从7.2(231)7.3服从权威(239)第,8 章人际吸引(24Z)社会性动物的观点8.1(248)8.2接近性(255)8.3熟悉性(257)8.4相似性(259)8.5个人特性(262)8.6爱情(267)8.7成年人的爱情依恋(274)第9童人际关系(2799相互依赖理论9.1-(280)9.2自我暴露(286)9.3亲密关系(292)
3目录(293)9.4权力的均衡福(296)满意度与承诺9.5.(300)9.6对不满的反应冲突(305)9.7(309)第10 章群体行为(309)10.1他人对个体行为的影响(319)10.2群体的基本特征群体绩效·(322)10.3(325)10.4群体决策·10.5群体互动:竞争与合作(331)领导10.6(338)性别第11 章(345)旁观者眼中的性别.(346)11.111.2性别与自己(357).11.3关于性别的理论观点·(361)女性和男性的社会行为比较·11.4(365)-11.5女性和男性的角色变化(371).第 12 童助人行为(379)12.1利他与亲社会行为的定义(380)12.2助人行为的理论观点(381)12.3情境因素:助人行为何时发生(392)助人者:谁最可能提供帮助12.4(396)12.5受助者:谁最有可能获得帮助(402)接受帮助的体验12.6(404)第13 章攻击(410)13.1攻击的起源…(411)13.2攻击的定义··(412)13.3愤怒的来源(414)13.4攻击行为·(418)13.5减少攻击行为(425)媒体暴力13.6(432)13.7亲密暴力.(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