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页 10、作者没有见到阿里山的姑娘,他遗憾吗?阿里山的姑娘究竟在哪里呢? (二)、阅读《三游华山》(有删改)完成文后问题 三游华山 华山是天下名山,我在西安住了十多年了,却还没有去过一次。今年四月里,筹备了好 些天,终于在一个天气清朗的日子去了。一到华阴,远远就看见华山了,矗立群山之上,半 截在云里裹着,似露非露,像罩了一层神光灵气。趋着那个方向走去,越走越不见了华山, 铁兽似的无名群山直铺了几里远的凉荫,树木一片一片的。偶尔从树林子里漫下一条河来 河里却全部没水,满是石头,大的如一间房的模样,小的也有瓮大的,盆大的,枕大的。颜 色一律灰白,远远看去,在绿树林子之下,白花花的耀眼,像天地之间,忽然裸露了一条秘 密,这便将我吸引过去。置身在那里,先觉得一河石头高高低低,密密疏疏,似乎是太杂乱 了,慢慢地便看出它乱得有节奏,又表现得那么和谐。本是一片死寂的顽石,却充满了运动 和生命,这使我惊奇不已,高兴得从这块石上跳上那块石头,从那块石上又看这块石头的阴 阳、明、暗,不停地在石隙之间奔跑出没,竞没有再往华山去,天到黄昏便返回了 到了五月,我又去一趟华山。直接搭车在桃下站下来,步行了七里赶到华山入谷 口,忽见谷外有一处院落,很是好看,便抬脚进去,才知道这是华山下名叫”玉泉院”的寺 庙。院内空寂无人,数十棵几搂粗的大树,全部遮了天日,树下的场地上,有着深深浅浅的 绿,如铺了一层茸茸的地毯。坐上,仰头看见太阳在树梢碎纸片大的空隙激射,低眼看身下 的绿,却并不是苔藓,是一种小得可怜的草,指甲盖般圆,裂五个七个瓣,伏地而生,中有 数十个针尖大小的花蕊,嫩黄可爱。用手去抠草不能抠起,手却染成浅绿。这小草一棵挨着 ˉ棵,延续到草场边的斜砖栏上,几乎又生长在树的根部,如汗毛一般。我太喜欢这种环境 了,觉得到了最好的地方,盘脚坐起,静静地听自己呼吸。忽见后边的朱红方格门推开了, 出现几个游客。再看时,一条曲径,直从那边花坛旁通去,不知那里又有了什么幽境,只见 那路面碎石铺成,光影落下,款款如在浮动。我就这么坐着,神静身爽,竟不觉几个小时过 去,起来看天色不早,就又搭车返回西安。 两次华山来,却未登山而归,友人都笑我荒唐,我只笑而不语。到了六月初,又 邀我的一个学生再次去华山,终于进了谷口,逆一条河水深入。走了三里,本应再走十里便 可上山了,河水却惹得我放慢了脚步,后来干脆就在水中列石上坐下。水很明净,河底石子
第6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作者没有见到阿里山的姑娘,他遗憾吗?阿里山的姑娘究竟在哪里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三游华山》(有删改)完成文后问题。 三游华山 华山是天下名山,我在西安住了十多年了,却还没有去过一次。今年四月里,筹备了好 些天,终于在一个天气清朗的日子去了。一到华阴,远远就看见华山了,矗立群山之上,半 截在云里裹着,似露非露,像罩了一层神光灵气。趋着那个方向走去,越走越不见了华山, 铁兽似的无名群山直铺了几里远的凉荫,树木一片一片的。偶尔从树林子里漫下一条河来, 河里却全部没水,满是石头,大的如一间房的模样,小的也有瓮大的,盆大的,枕大的。颜 色一律灰白,远远看去,在绿树林子之下,白花花的耀眼,像天地之间,忽然裸露了一条秘 密,这便将我吸引过去。置身在那里,先觉得一河石头高高低低,密密疏疏,似乎是太杂乱 了,慢慢地便看出它乱得有节奏,又表现得那么和谐。本是一片死寂的顽石,却充满了运动 和生命,这使我惊奇不已,高兴得从这块石上跳上那块石头,从那块石上又看这块石头的阴、 阳、明、暗,不停地在石隙之间奔跑出没,竟没有再往华山去,天到黄昏便返回了。 到了五月,我又去一趟华山。直接搭车在桃下站下来,步行了七里赶到华山入谷 口,忽见谷外有一处院落,很是好看,便抬脚进去,才知道这是华山下名叫”玉泉院”的寺 庙。院内空寂无人,数十棵几搂粗的大树,全部遮了天日,树下的场地上,有着深深浅浅的 绿,如铺了一层茸茸的地毯。坐上,仰头看见太阳在树梢碎纸片大的空隙激射,低眼看身下 的绿,却并不是苔藓,是一种小得可怜的草,指甲盖般圆,裂五个七个瓣,伏地而生,中有 数十个针尖大小的花蕊,嫩黄可爱。用手去抠草不能抠起,手却染成浅绿。这小草一棵挨着 一棵,延续到草场边的斜砖栏上,几乎又生长在树的根部,如汗毛一般。我太喜欢这种环境 了,觉得到了最好的地方,盘脚坐起,静静地听自己呼吸。忽见后边的朱红方格门推开了, 出现几个游客。再看时,一条曲径,直从那边花坛旁通去,不知那里又有了什么幽境,只见 那路面碎石铺成,光影落下,款款如在浮动。我就这么坐着,神静身爽,竟不觉几个小时过 去,起来看天色不早,就又搭车返回西安。 两次华山来,却未登山而归,友人都笑我荒唐,我只笑而不语。到了六月初,又 邀我的一个学生再次去华山,终于进了谷口,逆一条河水深入。走了三里,本应再走十里便 可上山了,河水却惹得我放慢了脚步,后来干脆就在水中列石上坐下。水很明净,河底石子
第7页 清晰可见,脚伸进去,那汗毛上就显出一层银亮亮的小珠儿,在脚下形成无数漩涡,悠悠而 去。青石板很多,水从上流过,腻腻的软着身子,但遇着一块仄石了,就翻出一朵雪浪花, 或在下出现一个空轴儿的漩涡。河里没见到鱼,令我很遗憾,到了拐弯处,水骤起小潭,有 几丈深的,依然能看到底。捡些小片石丢去,片石如树叶一样,先在水面上浮着飞,接着就 没进水,左一漂,石一漂,自自在在好长时间才落水底。 这么又玩了半天,学生催我赶路,我说:”回吧。”他有些疑惑了:”你这是怎么啦? 三次上华山,都半途而归?”我说:”这就蛮够兴趣了。”学生说:”好的还在山上哩!”我说:” 是的,山下都这么好,山上不知更是有多好了。”学生便怨我身懒。我说:”不。要是身懶, 我能年年想着来吗?能在今年连来三次吗?之所以几年里一直不敢动身,是听别人说得多 了,觉得越好越不敢去看。如今来了三次,还未上山,便得了这许多好处,若再去山上,如 何能再享用得了?如今不去山上,山上的美妙永远对我产生吸引力。好东西不可一次饱享, 慢慢消化才是。花愈是好,与人越亲近:狐皮愈美,对人越有诱力。但好花折在手了,香就 没有了:狐皮捕剥了,光泽就没有了。”学生点头称是。两人一路返回。学生很乐道此游, 要我下次上华山,一定要邀他同往,并要我将所说的道理写出送他 [注:贾平凹(1952~)当代作家,原名贾平娃,陕西丹凤人。代表作有《废都》、《腊月·正 月》、《怀念狼》等。其作品具有丰富的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心理内蕴,富于地域风土特色,格 调清新隽永,自然。] 11、作者三游华山都去了哪里? 12、文中划线处说”我只笑而不语”,作者此时心里在想什么呢? 13、学生说”我”身懒,但是为什么又说”下次上华山,一定要邀他同往” (三)、阅读《小石潭记》完成文后的问题。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 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
第7页 清晰可见,脚伸进去,那汗毛上就显出一层银亮亮的小珠儿,在脚下形成无数漩涡,悠悠而 去。青石板很多,水从上流过,腻腻的软着身子,但遇着一块仄石了,就翻出一朵雪浪花, 或在下出现一个空轴儿的漩涡。河里没见到鱼,令我很遗憾,到了拐弯处,水骤起小潭,有 几丈深的,依然能看到底。捡些小片石丢去,片石如树叶一样,先在水面上浮着飞,接着就 没进水,左一漂,石一漂,自自在在好长时间才落水底。 这么又玩了半天,学生催我赶路,我说:”回吧。”他有些疑惑了:”你这是怎么啦 ? 三次上华山,都半途而归?”我说:”这就蛮够兴趣了。”学生说:”好的还在山上哩!”我说:” 是的,山下都这么好,山上不知更是有多好了。”学生便怨我身懒。我说:”不。要是身懒, 我能年年想着来吗?能在今年连来三次吗?之所以几年里一直不敢动身,是听别人说得多 了,觉得越好越不敢去看。如今来了三次,还未上山,便得了这许多好处,若再去山上,如 何能再享用得了?如今不去山上,山上的美妙永远对我产生吸引力。好东西不可一次饱享, 慢慢消化才是。花愈是好,与人越亲近;狐皮愈美,对人越有诱力。但好花折在手了,香就 没有了;狐皮捕剥了,光泽就没有了。”学生点头称是。两人一路返回。学生很乐道此游, 要我下次上华山,一定要邀他同往,并要我将所说的道理写出送他。 [注:贾平凹(1952~)当代作家,原名贾平娃,陕西丹凤人。代表作有《废都》、《腊月·正 月》、《怀念狼》等。其作品具有丰富的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心理内蕴,富于地域风土特色,格 调清新隽永,自然。] 11、作者三游华山都去了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文中划线处说”我只笑而不语”,作者此时心里在想什么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学生说”我”身懒,但是为什么又说”下次上华山,一定要邀他同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小石潭记》完成文后的问题。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 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