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兰州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说明 、考试性质和目的 兰州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是面向全体初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 学历社会考生的考试,兼具水平监测和选拔的双重功能。因此,考试 既要衡量初中毕业生文化课学习是否达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是否 达到初中毕业合格水平,又要满足高—级学校择优选拔学生的需要, 应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命题原则 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的命题要根据学科课程标隹,进一步减少机 械记忆类试题的数量,逐步渗透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 心的教育理念,加强试颙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的联系,注重考查学 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凊况,特别是在具体情境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 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知识与技能方面,重点考查学科知识的核 心内容和基本技能;在过程与方法方面,重点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 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査,渗透在前两方面的 考查内容中。杜绝设置偏题、怪题,不在繁、偏以及技巧上做文章。 试题难易度比例:基砒题约占70%,中等难度题约占20%,较难题 约占10% 各学科具体考试说明 语文 I.考试依据 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为命题依据,渗 透《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理念。 工.考试范围 以九年级所学内容为主,兼顾七、八年级内容。 Ⅲ考试形式、答卷时间与试卷结构 考试形式:闭卷、笔答
1 2016 年兰州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说明 一、考试性质和目的 兰州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是面向全体初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 学历社会考生的考试,兼具水平监测和选拔的双重功能。因此,考试 既要衡量初中毕业生文化课学习是否达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是否 达到初中毕业合格水平,又要满足高一级学校择优选拔学生的需要, 应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二、命题原则 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的命题要根据学科课程标准,进一步减少机 械记忆类试题的数量,逐步渗透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 心的教育理念,加强试题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的联系,注重考查学 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特别是在具体情境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 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知识与技能方面,重点考查学科知识的核 心内容和基本技能;在过程与方法方面,重点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 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渗透在前两方面的 考查内容中。杜绝设置偏题、怪题,不在繁、偏以及技巧上做文章。 试题难易度比例:基础题约占 70%,中等难度题约占 20%,较难题 约占 10%。 三、各学科具体考试说明 语 文 Ⅰ.考试依据 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为命题依据,渗 透《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的理念。 Ⅱ. 考试范围 以九年级所学内容为主,兼顾七、八年级内容。 Ⅲ.考试形式、答卷时间与试卷结构 考试形式:闭卷、笔答
答卷时间:120分钟 卷面分值:150分 基本题型:选择颎约占10%-15%,非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 写作题)约占85%-90% 试题结构及比例:由积累与运用(20%)古诗文阅读(15% 现代文阅读(25%)写作(40%)四大板块构成。试题题量25个 小题左右,不超过30个小题 难度结构:试题难易程度低、中、高三档试题比例为7:21 ⅣV考试能力要求 测试识记、理解、分析综合、表达应用和鉴赏评价五种能力,表 现为五个层级。 1识记指识别和记忆,是最基本的能力层级。 2.理解指领会并能作简单的解释,是在识记的基础上髙级的 能力层级 3分析综合指分析剖析和归纳整理,是在识记和理解的基础上 进一步提高了的能力层级。 4,表达应用指对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运用,是以识记、理解和分 析综合为基础,在表达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5鉴赏评价指对阅读材料能故初步的鉴别、赏析和评说,是以 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阅读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对以上五个层级均可有难易不同的考查。 V考试内容与要求 、积累与运用 (一)知识积累 1字音、字形。识记3500个常用汉字。重点掌握教材中涉及的 生字词的音、形、义;能用规范的正楷或行楷书写汉字。 2.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和文化常识 3阅读课本推荐的文学名著,了解作品基本内容,能说出自己的 阅读体验,能提出自己的看法。 4.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默写规定范围内的古诗文。注意积累
2 答卷时间:120 分钟 卷面分值:150 分 基本题型:选择题约占 10%-15%,非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 写作题)约占 85%-90%。 试题结构及比例:由积累与运用(20%)、古诗文阅读(15%)、 现代文阅读(25%)、写作(40%)四大板块构成。试题题量 25 个 小题左右,不超过 30 个小题。 难度结构:试题难易程度低、中、高三档试题比例为 7:2:1。 Ⅳ.考试能力要求 测试识记、理解、分析综合、表达应用和鉴赏评价五种能力,表 现为五个层级。 1.识记 指识别和记忆,是最基本的能力层级。 2.理解 指领会并能作简单的解释,是在识记的基础上高一级的 能力层级。 3.分析综合 指分析剖析和归纳整理,是在识记和理解的基础上 进一步提高了的能力层级。 4.表达应用 指对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运用,是以识记、理解和分 析综合为基础,在表达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5.鉴赏评价 指对阅读材料能做初步的鉴别、赏析和评说,是以 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阅读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对以上五个层级均可有难易不同的考查。 Ⅴ.考试内容与要求 一、积累与运用 (一)知识积累 1.字音、字形。识记 3500 个常用汉字。重点掌握教材中涉及的 生字词的音、形、义;能用规范的正楷或行楷书写汉字。 2.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和文化常识。 3.阅读课本推荐的文学名著,了解作品基本内容,能说出自己的 阅读体验,能提出自己的看法。 4.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默写规定范围内的古诗文。注意积累
感悟和运用。 (二)表达应用 1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2.在具体语言环境中正确运用现代汉语中的词语。 3.辨析并修改病句。病句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 或赘余、表意不明。 4.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常见的修辞方法:比喻、拟人 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 5.根据要求,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表达。 6简明、连贯、得体地表达语言。 7.能根据需要,利用相关知识,综合运用语文能力,解决语文 实践中的实际问题 二、阅读 (-)文言文阅读:能阅读浅易文言文。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以为之其乃与而于且 3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4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二)现代文阅读 1整体感知,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 2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文中的意义和作用。 3对文章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结合材料对相关问题进 行探究。 4.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5.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 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 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6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 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
3 感悟和运用。 (二)表达应用 1.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2.在具体语言环境中正确运用现代汉语中的词语。 3.辨析并修改病句。病句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 或赘余、表意不明。 4.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常见的修辞方法:比喻、拟人、 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 5.根据要求,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表达。 6.简明、连贯、得体地表达语言。 7.能根据需要,利用相关知识,综合运用语文能力,解决语文 实践中的实际问题。 二、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能阅读浅易文言文。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以 为 之 其 乃 与 而 于 且 3.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4.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二)现代文阅读 1.整体感知,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 2.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文中的意义和作用。 3.对文章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结合材料对相关问题进 行探究。 4.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5. 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 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 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6.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 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
7阅读新闻和说明性文章,能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获取主要信 三、写作 1.符合题意。 2.能根据表达的需要,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 3.结构完整,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 己的意思。 4.能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 5.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 体验和思考。 6.能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 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 7.书写规范,标点正确。 8.写记叙性文章,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写简单的说 明性文章,做到明白凊楚;写简单的议论性文章,做到贶点明确,有 理有据;根据生活需要,写常见应用文 数学 I命题依据 以《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ⅶ准(2011年版》为命题依据。 工考试范围 以九年级所学内容为主(七、八年级教学內容不单独命题 Ⅲ考试形式、答卷时间与试卷结构 考试飛式:闭卷笔答;答卷时间:120分钟;卷面分值:150分。 试题类型:选择题约占40%,非选择题(填空题、作图题、阅 读理解题、解答题)约占60% 试卷组成:试卷及答题卡。 ⅣV考试能力要求 能力是指空间想象能力、抽象概括能力、推理论证能力、运算求 解能力、数据处理能力、表达能力以及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4 7.阅读新闻和说明性文章,能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获取主要信 息。 三、写作 1. 符合题意。 2. 能根据表达的需要,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 3. 结构完整,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 己的意思。 4. 能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 5. 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 体验和思考。 6. 能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 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 7. 书写规范,标点正确。 8. 写记叙性文章,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写简单的说 明性文章,做到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性文章,做到观点明确,有 理有据;根据生活需要,写常见应用文。 数 学 Ⅰ.命题依据 以《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为命题依据。 Ⅱ.考试范围 以九年级所学内容为主(七、八年级教学内容不单独命题)。 Ⅲ.考试形式、答卷时间与试卷结构 考试形式:闭卷笔答;答卷时间:120 分钟;卷面分值:150 分。 试题类型:选择题约占 40%,非选择题(填空题、作图题、阅 读理解题、解答题)约占 60%。 试卷组成:试卷及答题卡。 Ⅳ.考试能力要求 能力是指空间想象能力、抽象概括能力、推理论证能力、运算求 解能力、数据处理能力、表达能力以及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1.空间想象能力:能根据视图想象出实物的直观形象,并能对某 些特殊几何体的图形中的点、线、面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具有初步的 空间观念。能根据条件作出正确的图形,根据图形想象岀直观形象 能正确地分析出图形中的基本元素及其相互关系;能对图形进行分 解、组合;会运用图形与图表等手段形象地揭示问题的本质 2.抽象概括能力:能在对具体的实例抽象概括的过程中,发现硏 究对象的本质;从足够的信息材料中,概括出—些合理的结论。 3推理论证能力:会根据已知的事实和已获得的正确数学命题来 论证某一数学命题的正确性 4运算求解能力:会根据概念、公式、法则进行数、式、方程的 正确运算、变形和数据处理,能根据问题的条件寻找和设计合理、简 捷的运算途径,能根据要求对数据进行估计和近似运算;会利用计算 器进行有关计算(不单独考查计算器的运算程序 5数据处理能力:会收集、整理、分析数据,能从大量数据中抽取 对研究问题有用的信息,并作出合理的推断或大胆的猜想。数据处理 能力主要依据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并解决给定的实际问 题 6表达能力:能用语言、文字、字母、符号或图表等清楚地表达 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 7分析与解决问题的力能阅读、理解对问题迸进行陈述的梂料, 能灵活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8生活实践能力:能利用数学横型(函数、方程、不等式、概率 等)解決一些社会生活实际问题(如:营销问题、最大面积冋题、最 短路程问题、增长率问题等 V考试内容 数与代数 (-)数与式 1有理数与实数 2代数式、整式与分式 (二)方程与不等式 1方程与方程组。 2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三)函数 1探索简单实例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 2.函数的概念。 3.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 图形与几何 (一图形的性质
5 1.空间想象能力:能根据视图想象出实物的直观形象,并能对某 些特殊几何体的图形中的点、线、面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具有初步的 空间观念。能根据条件作出正确的图形,根据图形想象出直观形象; 能正确地分析出图形中的基本元素及其相互关系;能对图形进行分 解、组合;会运用图形与图表等手段形象地揭示问题的本质。 2.抽象概括能力:能在对具体的实例抽象概括的过程中,发现研 究对象的本质;从足够的信息材料中,概括出一些合理的结论。 3.推理论证能力:会根据已知的事实和已获得的正确数学命题来 论证某一数学命题的正确性。 4.运算求解能力:会根据概念、公式、法则进行数、式、方程的 正确运算、变形和数据处理,能根据问题的条件寻找和设计合理、简 捷的运算途径,能根据要求对数据进行估计和近似运算;会利用计算 器进行有关计算(不单独考查计算器的运算程序)。 5.数据处理能力:会收集、整理、分析数据,能从大量数据中抽取 对研究问题有用的信息,并作出合理的推断或大胆的猜想。数据处理 能力主要依据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并解决给定的实际问 题。 6.表达能力:能用语言、文字、字母、符号或图表等清楚地表达 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 7.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能阅读、理解对问题进行陈述的材料, 能灵活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8.生活实践能力:能利用数学模型(函数、方程、不等式、概率 等)解决一些社会生活实际问题(如:营销问题、最大面积问题、最 短路程问题、增长率问题等)。 Ⅴ.考试内容 一、数与代数 (一)数与式 1.有理数与实数。 2.代数式、整式与分式。 (二)方程与不等式 1.方程与方程组。 2.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三)函数 1.探索简单实例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 2.函数的概念。 3.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 二、图形与几何 (一)图形的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