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头标明了消息发出的单位、地点和时间,一般要用括号或者以显著字体标出,放在消息 的开头。消息头又可分为“本报讯”和“电头”两种。“本报讯”表示这则消息是由报社记者或者 通讯员采写的,一般格式是“本报×地×月×日专讯(或专电)”;“电头”则表示这个消息一般是 由通讯社采写的,一般格式是“××社×地×月×日电”。 小链接 通讯社 通讯社,是为报纸、杂志、广播和电视提供新闻而创建的实体。打个比方,如果说报纸是新闻 专卖店,那通讯社就是新闻大超市了,它可以向报纸、电视等其他新闻单位批发它的新闻。现在世 界上主要的通讯社有美联社、路透社、法新社、合众国际社、塔斯社一俄通社、新华社等。其中 前四者并称为世界四大通讯社。新华社是我国的国家通讯杜,成立于1931年,总部设在北京。 随着传播技术的飞速发展,消息的发布早已不再是“当天的新闻当天发”了,而是“现在的 新闻现在发”,所以消息的“保质期”非常短,失去时效性的消息也就失去了鲜活的生命力。也许 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的消息头里的“生产日期”就会具体到小时、分钟甚至秒了 除了消息头这个明显的标志,常常读报纸、看电视的同学不难发现,消息往往都是简明扼要 的,就像本章开头提到的恺撒大帝简短的“三Ⅴ文书”,只用三个单词就把事件经过完全叙述清楚 了。最典型的是越来越多的各种“一句话新闻”“标题新闻”…这可都是消息体裁大显身手的新 闻舞台。 除了简短快捷,消息的另外一个特点是,你只能从中读到事实,却看不到报道者明显的态度、 立场或者评论。这也就是传统新闻理论所强调的“事实和观点分开”。所以消息一般以客观、冷静 的风格见长,较少出现直接的抒情或者议论,这样既可以尽可能减少主观色彩,又可以保证在有 限篇幅中提供最大的信息量。当然,纯粹客观,或者说零度的情感是不可能的,很多时候,事实 选择和语言运用中往往暗含着报道者的主观倾向。 o消息的结构 简明扼要是消息的首要特点,但根据题材的不同,消息也会有长短之分,几十字的“豆腐块” 和几千字的“大Pza”甚至可能在同一份报纸相对的两个版面上出现。 导语:最重要的 那么,怎样保证读者在最短的时间内尽可能多地抓住一则消息的重 信息 点呢? 答案就是:运用“倒金字塔结构”。这种结构产生于美国南北战争 支持段: 时期。当时人们急于了解火线战况,但记者用电报把稿件发回报社时 次重要 经常碰上故障,于是记者开始将最重要的信息概括在报道开头。这种 再 方式可以让读者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握住最重要的信息,同时也方便了 次 编辑修改稿件,因为越靠后的信息就越不重要。这样,整个报道流程 也大大加快了。 看一则消息就像逛商店——看看标题吧,精练扼要的标題,能慨“倒金字塔结构”示意图 第二章消息:带着露珠的新闻◆19
括、突出、浓缩地提示整则消息的内容,这就是商店的招牌,卖鞋子还是卖帽子,一目了然。再 看看导语吧,它是进一步充实标题、补充说明事实的全貌的部分,它揭示和浓缩了新闻的要点。 就好像商店的橱窗,什么品牌,什么风格,清清楚楚,吸引顾客让他们产生进来转转的欲望。 则精彩的导语必须让读者一眼便知,“一见钟情”。最后就是主体了,在这里,整个新闻开始展露 出全部的风姿和细节。这也就是在商店里边了,什么商品,什么价位,需要顾客走进来细细地观 看和挑选。当然,商店里的商品也会分门别类,并选择最好的摆放次序来吸引客人,就像记者需 要精心安排主体中事实材料的顺序一样。 当然,写消息也不一定非用“倒金字塔结构”。比方说,现在越来越多的报纸开始采用的“华 火尔街日报体”就跟“倒金字塔结构”完全不同 小链接 修 华尔街日报体 华尔街日报体,指的是美国《华尔街日报》惯用的一种新闻写作方法。其行文特点是:从某一 具体的事例(或人物、场景、细节)写起,经过过渡段落,进入新闻主体部分,叙写完毕以后又回 到开头的事例(或人物、场景、细节),有时也用总结、悬念等方式结尾。这种写法有利于从小处 落笔、向大处开拓,引导读者从个别到一般、从感性到理性地了解新闻事实,所以颇受读者欢迎。 现在这种体栽也常为其他西方报刊所采用。我国新闻界近年来也有人借鉴这种写法 20◆新闻阅读与实践
阅读 ◆动态消患两篇《 背了半个多世纪的“0”甩进了太平洋 奥运会第一枚金牌为我夺得① 许海峰百步穿杨居魁首曾国强力举千钧占蜜头 本报洛杉矶29日专电特派记者孙杰报道今日上午11时10分,本届奥运会②的第 一个冠军诞生了。中国选手许海峰以566环的成绩 获得男子自选手枪的冠军。这枚具有历史意义的金 牌宣告中国奥运会零的纪录已被突破。中午时分 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亲手把本届奥运会的第 枚金牌授予许海峰。另一名中国选手王义夫获得铜 牌(564环),瑞典运动员斯卡纳克尔获银牌(565 不) 在今天52公斤级的举重比赛中,中国选手曾 国强以235公斤(抓举105公斤,挺举130公斤) 的总成绩获得冠军。中国另一名选手周培顺获得52 许滩 海峰百步穿杨 公斤级银牌,日本选手真锅和人获铜牌。 14名下岗工竞得道路保洁权③ 本报青岛讯(记者:于晓波毕华德)3月24日上午,随着青岛市教师之家礼堂中 声声清脆的拍卖槌声,青岛市市南区14条道路保洁权被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在竞标中 夺走。这是青岛市首次用拍卖形式对环卫岗位招标。 市南区这次共拍卖15条道路的保洁权,其中14条道路的保洁权经过多轮竞价,分别 为六位下岗职工和八名失业人员所得,其价格都大大低于以往政府维护这些道路清洁所需 的费用。竞争最激烈的是香港中路,29名竞标者从10850元开始,一直降到8400元, 最后家住辛家庄的下岗女工宋珍玲中标。夺标后,她激动地说:“我一定好好珍惜这个来 之不易的岗位。” ①选自1984年7月31日《中国青年报》。②[本届奥运会]指1984年7月28日至8月12日在美国洛杉矶召 开的第23届奥运会。③选自1998年3月30日《大众日报》。 第二章消息:带着露珠的新闻◆21
据市南区清洁服务总公司负责人介绍,中标者对所竞标的道路要达到全天巡视检查, 天两次普扫,达到国家要求的“六不六净”①标准。从3月26日起,这些中标者将与他 们的招用人员共58人参加公司的统一培训,4月1日正式上岗。通过竞标省下的金额将 作为浮动奖金,视考核情况返还中标者。 据悉,此次竞标对在职环卫人员震动很大,区政府正在计划让在职环卫人员也参加竞 标管理。 小链接 动态消息 动态消息是对最近发生的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进行的迅速及时的报道,它以变动着的事物为报 修 道对象,能够反映事物发生和发展变化的进程。动态消息大致可分三类:一是对新近发生的单独事 件所进行的全程报道,也称“完成式报道”;二是对处于变动中的具有一定连续性的事件的报道, 也称“连续报道”;三是对即将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也称“预告性新闻”。 ←思考与探究力 简要分析《奥运会第一枚金牌为我夺得》的主标题、引题和副题的关系。试给《14名下岗工 竟得道路保洁权》拟写引题和副题。 二新闻提倡“用事实说话”,客观的事实中往往蕴含着作者的态度和倾向。阅读这两篇消息,说 说作者蕴含其中的思想感情。 消息常常通过一些小事情反映生活变化,把握时代脉搏。说说《14名下岗工竟得道路保洁权》 所反映的事件,折射出怎样的社会现实意义。 ①[“六不六净”]指的是:不见积水、不见积土、不见杂物、不见卫生死角、不乱倒垃圾和不见人畜粪便;路面净 路沿净、人行道净、雨水口净、树坑墙根净、果皮箱净。 22◆新闻阅读与实践
②综合消息两篇 现代生活节奏的改变 使年轻父母对孩子7点半上学越来越不适应 上:课能否晚点儿① 本报讯(记者:邓兴军张颖张桂函)近日,记者接到某孩子家长电话,说现在 的孩子每天上学的时间太早了,这与不少年轻家长的工作生活时间发生了“冲突”,建议 学校早晨让孩子晚一点儿上学。 昨天早上5点30分,记者在海淀区香山路看到,寒风中昏黄的路灯下,三三两两的 学生已经骑车上学了。6点钟,颐和园附近的几所中学里教室的灯已经亮了。6点30分, 北京某中学第一批学生已经到校了。7点钟,记者来到另一所中学门口,一个穿黑红相间 棉衣的学生说,现在是进校高峰期。记者在沿途看到,不管是街上骑车的人还是坐公交车 的人,学生占的比例都在60%以上。7点20分以后,路上几乎看不到上学的学生了。 在332路中关村车站,送女儿上学的家长王炼说:“学生这么早上学,不仅孩子困, 家长也困。另外天黑路远,不送也不行。”刚送完孩子的家长孙均枫抱怨说:“孩子7点多 进校了,可是我9点才上班。现在,回家吧,太远;上班吧,太早。大冷的天,这一个多 小时只好在大街上溜达。”教师井妍说:“在开家长会的时候,家长总是埋怨与孩子没有交 流的机会,说自己还没有起床,孩子就上学去了,等下班了,孩子又要忙于做作业。由于 学生上学过早,部分学生来不及吃早餐。” 位教一年级的女老师则对记者说:“我们也觉得应该改改早上上学的时间,尤其现 在到了冬天,孩子们即便住在附近也得6点半起床,到校的时候天还没亮。晚上睡得又 早,好多孩子八九点钟就睡,不在最佳睡眠时间睡觉,效率也不高呀!” 最近,国际上有不少研究报告指出,青少年的“内部时钟”令他们较晚才休息,需要 在早上多睡一点儿。有关研究也发现,推迟高中的上课时间能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成绩及改 善学生纪律问题。美国一家研究组织建议,将过去高中生7点半前的到校时间全面推迟四 五十分钟。 北京联合大学副教授郝天慈认为,上午8点钟上课比较合适,同时压缩中午学生休息 时间。另外,随着冬夏季节变化,也应适当调整,冬天晚点儿,夏天早点儿,避免学生上 学的时候天色暗,确保学生的人身安全。 关于学生早上到校的时间问题,记者咨询了有关教育行政部门。东城区教委中教科科 长说,教育部、市教委、区教委对学校几点钟上早自习没有统一规定,学校可以自行安 排。宣武区教委中教科一位老师说,中学的早自习一般在7点半,具体时间学校可以自己 ①选自2002年12月23日《北京青年报》 第二章消息:带着露珠的新闻◆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