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17378.4-1998 前 本标准是《海洋监测规范》的第4部分,是在HY0034-91行业标准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本标准 是海水分析的技术规定和要求 《海洋监测规范》包括下列部分 GB17378.1-1998海洋监测规范第1部分:总则 GB173782-1998海洋监测规范第2部分:数据处理与分析质量控制 GB173783-1998海洋监测规范第3部分:样品采集、贮存与运输 GB17378.4-1998海洋监测规范第4部分:海水分析 GB17378.5-1998海洋监测规范第5部分:沉积物分析 GB17378.6—1998海洋监测规范第6部分:生物体分析 B173787—1998海洋监测规范第7部分:近海污染生态调查和生物监测 本标准附录A、附录B都是标准的附录 本标准由国家海洋局提出 本标准由国家海洋标准计量中心归口 本标准由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负责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春明、许昆灿、陈维岳、陈邦龙、战秀文、徐恒振
GB 17378.4-1998 前 台A 本标准是《海洋监测规范》的第4部分,是在HY 003.4-91行业标准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本标准 是海水分析的技术规定和要求。 《海洋监测规范》包括下列部分: GB 17378.1-1998 海洋监测规范 第 1部分:总则 GB 17378.2-1998 海洋监测规范 第2部分:数据处理与分析质量控制 GB 17378. 3-1998 海洋监测规范 第 3部分:样品采集、贮存与运输 GB 17378.4-1998 海洋监测规范 第4部分:海水分析 GB 17378.5-1998 海洋监测规范 第5部分:沉积物分析 GB 17378.6-1998 海洋监测规范 第6部分:生物体分析 GB 17378.7-1998 海洋监测规范 第7部分:近海污染生态调查和生物监测 本标准附录A、附录 B都是标准的附录。 本标准由国家海洋局提出。 本标准由国家海洋标准计量中心归口。 本标准由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负责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春明、许昆灿、陈维岳、陈邦龙、战秀文、徐恒振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海洋监测规范 第4部分:海水分析 GB17378.4-1998 The specification for marine monitoring Part 4: Seawater analysis 1范 本标准提供了33个海水测项的65个分析方法,并对海水分析的样品采集、贮存、运输测定结果计 算等提供了技术规定和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大洋,近海,港河口的污染程度不一及咸淡混合水领域,可用于海洋环境监测,常规水 质监测,近岸浅水区(0~5m等深线以内)环境污染调查监测、海洋倾废、疏浚物、赤潮和海洋污染事故 的应急专项调查监测与海洋有关的海洋环境调查监测。 2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 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12763.2—91海洋调查规范海洋水文观测 GB12763.4-91海洋调查规范海洋化学要素观测 GB17378.3-1998海洋监测规范样品采集,贮存与运输 GB17378.2—1998海洋监测规范数据处理与分析质量控制 ZBY116-82颠倒温度表 3定义 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3.1可过滤(溶解)金属 filterable( soluble) metals 未酸化水样中,能通过0.45m滤膜的金属成分。 32不可过滤(悬浮)金属 unalterable( suspended) metals 未酸化水样中,被0.45pm滤膜阻留的金属成分 3.3总金属 total metals 水样中,可过滤金属和不可过滤金属的总和 3.4酸可提取金属 acid extractable metals 未经过滤的水样,用热的稀无机酸处理后,溶液中金属的成分。 35过滤的水样 filtered water sample 除非另作说明,均指用0.45μm纤维滤膜过滤的水 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1998-06-22批准 1999-01-01实施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国 家 标 准 海 洋 监 测 规 范 第 4部 分:海 水 分 析 GB 17378.4一 1998 The specification for marine monitoring Part 4:Seawater analysis 范围 本标准提供了 33个海水测项的 65个分析方法,并对海水分析的样品采集、贮存、运输、测定结果计 算等提供了技术规定和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大洋,近海,港河口的污染程度不一及咸淡混合水领域,可用于海洋环境监测,常规水 质监测,近岸浅水区((0^-5 m等深线以内)环境污染调查监测、海洋倾废、疏浚物、赤潮和海洋污染事故 的应急专项调查监测与海洋有关的海洋环境调查监测。 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 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 12763. 2-91 海洋调查规范 海洋水文观测 GB 12763.4-91 海洋调查规范 海洋化学要素观测 GB 17378.3-1998 海洋监测规范 样品采集,贮存与运输 GB 17378. 2-1998 海洋监测规范 数据处理与分析质量控制 ZB Y116-82 颠倒温度表 定义 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可过滤(溶解)金属 filterable (soluble) metals 未酸化水样中,能通过 0. 45 pm滤膜的金属成分。 不可过滤(悬浮)金属 unfilterable (suspended) metals 未酸化水样中,被 0. 45 pm滤膜阻留的金属成分。 总金属 total metals 水样中,可过滤金属和不可过滤金属的总和。 酸可提取金属 acid extractable metals 未经过滤的水样,用热的稀无机酸处理后,溶液中金属的成分。 过滤的水样 filtered water sample 除非另作说明,均指用 0. 45 pm纤维滤膜过滤的水。 国家质t技术监督局1998一06一22批准 1999一01一01实施
GB17378.4-1998 4一般规定 41试剂溶剂滤膜的纯化和处理 4.1.1氨水的等温扩散法纯化:将分别盛有氨水和高纯水的容器分放在玻璃干燥器隔板上或隔板下 密闭放置。扩散时间依气温而定,大约1~2周。 4.1.2双硫腙的提纯与配制:见6.2.3.7 4.1.3三氯甲烷、四氯化碳的纯化:对新开封的溶剂可进行简单的处理,即每升溶剂中加200mL盐酸 羟胺溶液(0.5%),于分液漏斗中振荡洗涤弃去水相,再用纯水洗涤一次,经干燥过的滤纸过滤即可。若 为回收的废溶剂或经上述方法处理后仍不合格者,改用下法处理:将溶剂倒入蒸馏瓶至半满,加亚硫酸 钠溶液(10%)适量覆于上层,进行第一次蒸馏,再移入另一清洁的蒸馏瓶中,加入固体氧化钙进行第二 次蒸馏,弃去初馏液少许,接取馏液,贮于棕色瓶中。若溶剂为氯仿,可加1%体积的无水乙醇,增加其稳 定性 4.1-.40.45μm纤维滤膜的处理:用敷有聚乙烯膜的不锈钢镊子挟持滤膜的边缘,逐张地竖直向下浸 入0.5mol/L的盐酸溶液中,至少12h。用纯水冲洗至中性,密封待用 42说明 4.21标准空白(A)与分析空白(A)的扣除 4.2 当A=Ab(即标准系列与水样测定步骤完全一致),两者都可不必扣除,即A不减A2;A不 减A绘制校准曲线或查读曲线,但只限同批可行;若空白值(A及A3)十分稳定,可延用一周。 A.:水样的吸光(信号)值; Ab:分析空白吸光值; A,:标准系列各点的吸光值,其中零浓度为标准空白A 4.2.12当A≠Ab,即标准系列的测定步骤较之水样有所省略时,则必须A-A。后绘制曲线 A后查读曲线 42.1.3用线性回归方程计算也应按上述规定。 42.1.4原子吸收、气相色谱、电化学等测定方法,参照上述规定 4.2.2盐误差的校正 为了减小盐误差(离子强度不同带来的误差),有些项目要求用清洁海水稀释定容标准系列;若用纯 水则必须给出校正因数已知某些校正因数(如硅、氨)受环境和纯水影响波动较大,仍须使用者以实测 的结果作必要的校正 4.2.3水样体积的校正 在量取测定水样之前向水样加入的试剂溶液超过1%体积时,按式(1)进行体积校正 V=V,+v2 (1) 式中:V—校正后水样体积,mL; 原始水样体积,mL; V2—加入试剂溶液体积,mL; V3—量取测定水样体积,mL。 4.2.4水温、盐度、水色、透明度、pH等测试方法。 42.5氯化物、化学需氧量氨的次溴酸盐法等测试方法系等同采用国内外经典方法,其性能指标多数 引自原稿,未再验证。 42.6重复测定平行样之间的相对偏差限及天然样品加标回收率,若原方法中未作规定,按照 B173782—1998的规定。 4.3水样采集贮存和运输
GB 17378.4一 1998 4 一般规 定 4.1 试剂、溶剂、滤膜的纯化和处理 4.1门 氨水的等温扩散法纯化:将分别盛有氨水和高纯水的容器分放在玻璃干燥器隔板上或隔板下, 密闭放置。扩散时间依气温而定,大约 1-v2周。 4.1.2 双硫腺的提纯与配制:见 6.2-3-7. 4.1.3 三氯甲烷、四氯化碳的纯化:对新开封的溶剂可进行简单的处理,即每升溶剂中加 200 mL盐酸 经胺溶液(0.5写),于分液漏斗中振荡洗涤弃去水相,再用纯水洗涤一次,经干燥过的滤纸过滤即可。若 为回收的废溶剂或经上述方法处理后仍不合格者,改用下法处理:将溶剂倒入蒸馏瓶至半满,加亚硫酸 钠溶液(10写)适量覆于上层,进行第一次蒸馏,再移入另一清洁的蒸馏瓶中,加入固体氧化钙进行第二 次蒸馏,弃去初馏液少许,接取馏液,贮于棕色瓶中。若溶剂为氯仿,可加 1%体积的无水乙醇,增加其稳 定性 。 4.1.4 0.45 t.m纤维滤膜的处理:用敷有聚乙烯膜的不锈钢镊子挟持滤膜的边缘,逐张地竖直向下浸 入 0. 5 mol/L的盐酸溶液中,至少 12h。用纯水冲洗至中性,密封待用。 4.2 说明 4.2., 标准空白(Ao)与分析空白(Ab)的扣除 4.2.1.1 当Ao = Ab(即标准系列与水样测定步骤完全一致),两者都可不必扣除,即 A:不减Aa;A,不 减 Ab绘制校准曲线或查读曲线,但只限同批可行;若空白值(A。及 At,)十分稳定,可延用一周。 A,V:水样的吸光(信号)值; Ab:分析空白吸光值; A,:标准系列各点的吸光值,其中零浓度为标准空白Ao, 4.2门.2 当A. :,I-- Ab,即标准系列的测定步骤较之水样有所省略时,则必须A-A。后绘制曲线;A,一 Ab后查读曲线。 4.2.1.3 用线性回归方程计算也应按上述规定。 4.2.14 原子吸收、气相色谱、电化学等测定方法,参照上述规定。 4.2.2 盐误差的校正 为了减小盐误差(离子强度不同带来的误差),有些项目要求用清洁海水稀释定容标准系列;若用纯 水则必须给出校正因数,已知某些校正因数(如硅、氨)受环境和纯水影响波动较大,仍须使用者以实测 的结果作必要的校正 。 4.2. 式中 3 水样体积的校正 在量取测定水样之前向水样加入的试剂溶液超过 1%体积时,按式(1)进行体积校正: V,V, V,+ V, 二”’..·······,·… …,,··。一(1) :V— 校正后水样体积 ,mL; V,— 原始水样体积,mL; VZ— 加入试剂溶液体积,mL; V,- 量取测定水样体积 ,mL o 4.2.4 水温、盐度、水色、透明度、pH等测试方法。 4.2.5 氯化物、化学需氧量、氨的次澳酸盐法等测试方法系等同采用国内外经典方法,其性能指标多数 引自原稿,未再验证。 4.2.6 重复测定平行样之间的相对偏差限及天然样品加标回收率,若原方法中未作规定,按照 GB 17378.2-1998的规定。 4.3 水样采集、贮存和运输
GB17378.4-1998 海水样品采样位置的确定及时空频率的选择、采样装置、采样缆及其他设备、采样瓶的洗涤与保存 现场采样操作、样品的贮存与运输、若干要求等详见GB17378.3。 各测项及其分析方法所需水样体积及保存方法列于表1。 表1水样体积及保存方法 编号测项及方法所用采样器材质水样现场预处理/大样用量贮像保存温度|保存 ℃时间 加H2SO4至 13d过滤:指 0.45m滤膜过 61冷原子吸收 加H2SO4至 聚乙烯塑料 分光光度法 瓶 G:硬质玻璃瓶 62双硫腙分光 加H2SO4至 500 水样用量指一次 光度法 分析所用样品体 6.3金捕集冷原 加H2SO4至 采样量应乘以重 子吸收光度 复测定的次数,下 pH<2 塑料或玻璃 过滤加HNO 至pH<2 71无火焰原子 过滤加HNO310 吸收分光光 至pH<2 度法 72阳极溶出伏 过滤加HNO310 安法 至pH< 73火焰原子吸 过滤加HNO 100 收分光光度 至pH<2 7.4二乙氨基 过滤加HNO3200 硫代甲酸钠 至pH<2 分光光度法 玻璃或塑料 过滤加HNO 至pH<2 81无火焰原子 过滤加HNO3200 吸收分光光 度法 82阳极溶出伏 过滤加HNO 安法 至pH<2 83火焰原子吸 过滤加HNO3400 收分光光度 至pH 84双硫腙分光 过滤加HNO3150 光度法 至pH<2
GB 17378.4一 1998 海水样品采样位置的确定及时空频率的选择、采样装置、采样缆及其他设备、采样瓶的洗涤与保存 、 现场采样操作、样品的贮存与运输、若干要求等详见 GB 17378.30 各测项及其分析方法所需水样体积及保存方法列于表 1, 表 1 水样体积及保存方法 │编号│测项及方法│所用采样器材质│水样现场预处理│水样用量│贮存用容器│保存温度│保存│ 备 注 │ │ │ │ │ │ mL ├─┬───┤ │ │ │ │ │ │ p │ G │ │ │ │ ℃ │ 时 间│ │ │ 6│ 汞 │ 玻 璃 │ 加 H,SO‘至 │ 100 │ │ + │ │ 13d │ 过 滤 : 指 用 │ │6.1 │ 冷 原 子 吸 收│ │ pH< 2 │500 │ │ │ │ │ 0. 45 tcm 滤 膜 过 │ │6. 2│ 分 光 光 度 法 │ │加 H,SO‘至 │ 200 │ │ │ │ │ 滤 │ │6. 3│ 双 硫 踪 分 光 │ │ pH< 2 │ │ │ │ │ │ P:聚 乙 烯 塑 料 │ │ │ 光度法 │ │ 加 HZSO;至 │ │ │ │ │ │ 瓶。 │ │ │ 金捕集冷原│ │ pH< 2 │ │ │ │ │ │ G:硬质玻璃瓶。 │ │ │ 子吸收光度│ │ 加HZSO;至 │ │ │ │ │ │ 水样用量指一次 │ │ │ 法 │ │ pH<2 │ │ │ │ │ │ 分析 所 用样 品 体 │ │ │ │ │ │ │ │ │ │ │ 积 ; │ │ │ │ │ │ │ │ │ │ │ 采样量应乘以重 │ │ │ │ │ │ │ │ │ │ │ 复测定的次数,下│ │ │ │ │ │ │ │ │ │ │ 同 │ │ 7│ 铜 │塑 料 或 玻 璃 │过 滤 加 HNO3 │10 │+│ │ │ 90 d│ │ │7.1 │ 无 火 焰 原 子 │ │ 至 pH< 2 │10 │ │ │ │ │ │ │7.2 │ 吸 收 分 光 光 │ │ 过 滤 加 HNO3 │100 │ │ │ │ │ │ │7.3 │ 度 法 │ │ 至 pH< 2 │200 │ │ │ │ │ │ │7.4 │ 阳 极 溶 出 伏 │ │ 过 滤 加 HNO, │ │ │ │ │ │ │ │ │ 安法 │ │ 至 pH< 2 │ │ │ │ │ │ │ │ │ 火焰原子 吸│ │ 过 滤 加 HNO, │ │ │ │ │ │ │ │ │ 收分光光度│ │ 至 pH<2 │ │ │ │ │ │ │ │ │ 法 │ │ 过 滤 加 HNO, │ │ │ │ │ │ │ │ │ 二 乙氨基二│ │ 至 pH<2 │ │ │ │ │ │ │ │ │ 硫代 甲酸钠│ │ │ │ │ │ │ │ │ │ │ 分光光度法│ │ │ │ │ │ │ │ │ │ 8│ 铅 │ 玻 璃 或 塑 料 │过 滤 加 HNO, │200 │+│ │ │ 90 d│ │ │8.1 │ 无 火 焰 原 子│ │ 至 pH< 2 │10 │ │ │ │ │ │ │8.2 │ 吸 收 分 光 光│ │ 过 滤 加 HNO, │400 │ │ │ │ │ │ │8.3 │ 度 法 │ │ 至 pH < 2 │150 │ │ │ │ │ │ │8.4 │ 阳 极 溶 出 伏│ │ 过 滤 加 HNO, │ │ │ │ │ │ │ │ │ 安法 │ │ 至 pH<2 │ │ │ │ │ │ │ │ │ 火焰原子 吸│ │ 过 滤 加 HNO, │ │ │ │ │ │ │ │ │ 收分光光 度│ │ 至 pH<2 │ │ │ │ │ │ │ │ │ 法 │ │ 过 滤 加 HNO, │ │ │ │ │ │ │ │ │ 双硫踪分光│ │ 至 pH<2 │ │ │ │ │ │ │ │ │ 光度法 │ │ │ │ │ │ │ │ │
GB17378.4-1998 表1(续) 水样用贮存用春器保存温度保存 编号测项及 备注 ℃|时间 玻璃或塑料 90d 9.1无火焰原子 过滤加HNO3200 吸收分光光 至pH<2 9.2阳极溶出伏 过滤加HNO31 安法 至pH<2 9.3火焰原子吸 过滤加HNO3400 收分光光度 至pH<2 94双硫腙分光 过滤加HNO350 光度法 至pH<2 玻璃或塑料 过滤加HNO3 至pH<2 10.1火焰原子吸 过滤加HNO320 收分光光度 至pH<2 102阳极溶出伏 过滤加HNO310 安法 至pH<2 10.3双硫腙分光 过滤加HNO3100 光度法 至pH<2 总铬玻璃或塑料 过滤加H2SO4 至 1.1二苯碳酰二 过滤加H2SO4100 肼分光光度 至pH<2 11.2无火焰原子 过滤加HSO,10 吸收分光光 至pH<2 度法 砷 玻璃或塑料过滤加HSO 个月 至pH<2 121砷化氢硝酸 银分光光度 122氢化物发生 原子吸收分 光光度法 123催化极谱法
GB 17378.4一 1998 表 1(续) │编号│ 测项及方法 │所用采样器材质│水样现场预处理│水样用量│贮存用容器│保存温度│保存 │备 注│ │ │ │ │ │ mL├─┬───┤ ℃ │ 时 间 │ │ │ │ │ │ │ │ p │ G │ │ │ │ │ 9│ 福 │玻 璃 或 塑 料 │过 滤 加 HNO3 │200 │+│ │ │ 90 d │ │ │9.1 │ 无 火 焰 原 子 │ │ 至 pH< 2 │ 10 │ │ │ │ │ │ │9.2 │ 吸 收 分 光 光 │ │ 过 滤 加 HNO3 │400 │ │ │ │ │ │ │9.3 │ 度 法 │ │ 至 pH < 2 │ 50 │ │ │ │ │ │ │9.4 │ 阳 极 溶 出 伏 │ │ 过 滤 加 HNO, │ │ │ │ │ │ │ │ │ 安法 │ │ 至 pH<2 │ │ │ │ │ │ │ │ │ 火焰 原子吸 │ │ 过 滤 加 HNO3 │ │ │ │ │ │ │ │ │ 收分光光度 │ │ 至pH<2 │ │ │ │ │ │ │ │ │ 法 │ │ 过 滤 加 HNO, │ │ │ │ │ │ │ │ │ 双硫膝分光 │ │ 至 pH<2 │ │ │ │ │ │ │ │ │ 光度法 │ │ │ │ │ │ │ │ │ │ 10│ 锌 │ 玻 璃 或 塑 料 │过 滤 加 HNO, │20 │+│ │ │ 90 d │ │ │10.1│ 火 焰 原 子 吸 │ │ 至 pH< 2 │ 10 │ │ │ │ │ │ │10.2│ 收 分 光 光 度 │ │ 过 滤 加 HNO3 │100 │ │ │ │ │ │ │10.3│ 法 │ │ 至 pH< 2 │ │ │ │ │ │ │ │ │ 阳极溶 出伏 │ │ 过 滤 加 HNO, │ │ │ │ │ │ │ │ │ 安法 │ │ 至 pH< 2 │ │ │ │ │ │ │ │ │ 双硫踪分 光 │ │ 过 滤 加 HN03 │ │ │ │ │ │ │ │ │ 光度法 │ │ 至 pH< 2 │ │ │ │ │ │ │ │ 11│ 总 铬 │玻 璃 或 塑 料 │过 滤 加 H,SO, │1 000 │ │ + │4 │ 20 d │ │ │11.1│ 二 苯 碳 酞 二 │ │ 至 pH< 2 │ 10 │ │ │ │ │ │ │11.2│麟 分 光 光 度 │ │ 过 滤 加 H,SO, │ │ │ │ │ │ │ │ │ 法 │ │ 至 pH<2 │ │ │ │ │ │ │ │ │ 无 火 焰 原 子 │ │ 过 滤 加 H,SO, │ │ │ │ │ │ │ │ │ 吸收分 光光 │ │ 至 pH<2 │ │ │ │ │ │ │ │ │ 度法 │ │ │ │ │ │ │ │ │ │ 12│ 砷 │ 玻 璃 或 塑 料 │过 滤 加 H2SO4 │ 200 │+│ + │ │ 三 个 月│ │ │12.1│砷 化 氢 一硝 酸│ │ 至 pH< 2 │80 │ │ │ │ │ │ │12.2│ 银 分 光 光 度 │ │ │ 10 │ │ │ │ │ │ │12.3│法 │ │ │ │ │ │ │ │ │ │ │ 氢化物发 生 │ │ │ │ │ │ │ │ │ │ │ 原子 吸收分 │ │ │ │ │ │ │ │ │ │ │ 光光度法 │ │ │ │ │ │ │ │ │ │ │ 催化极谱法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