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微生物工程》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M23031课程名称:环境微生物工程总学分:2.5总学负荷:70自主学习:30课内总学时数:40课内实验/实践/上机学时:24先修课及后续课先修课:基础化学、环境工程导论、有机化学、分析化学、无机化学、普通生物学、物理化学、环境生物基础1后续课:污染物控制工程其他:针对不同的自主学习项目,设置考核标准。1.项目1-4,面向全体学生,占自主学习成绩的30%。2.综述1-2,要求1)查阅文献,撰写综述,表明你对这个研究结果的看法(2000-2500字),占自主学习成绩的30%。3.文献翻译,要求1)掌握文献检索手段,选取与课程内容有关的英文文献;2)将英文文献翻译成中文,尽量减少翻译软件的依赖性;3)语句通顺,体现一定专业性。占自主学习成绩的40%。(具体评分标准见自主学习考核资料)。一、 说明部分1、课程性质
《环境微生物工程》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M23031 课程名称:环境微生物工程 总学分: 2.5 总学负荷: 70 自主学习:30 课内总学时数: 40 课内实验/实践/上机学时: 24 先修课及后续课 先修课:基础化学、环境工程导论、有机化学、分析化学、无机化学、普 通生物学、物理化学、环境生物基础 1 后续课:污染物控制工程 其他:针对不同的自主学习项目,设置考核标准。 1. 项目 1-4,面向全体学生,占自主学习成绩的 30%。 2. 综述 1-2,要求 1)查阅文献,撰写综述,表明你对这个研究结果的看法 (2000-2500 字),占自主学习成绩的 30%。 3. 文献翻译,要求 1)掌握文献检索手段,选取与课程内容有关的英文文献; 2)将英文文献翻译成中文,尽量减少翻译软件的依赖性;3)语句通顺,体现 一定专业性。占自主学习成绩的 40%。 (具体评分标准见自主学习考核资料)。 一、 说明部分 1、课程性质
环境微生物工程属于高等院校理工类环境工程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按照教学计划,本课程安排在高等数学、普通物理、无机及分析化学、环境工程导论等课程之后开设。2、教学目标及意义环境微生物工程是微生物学的一个分支,是新兴的综合性学科,是一门运用微生物学理论,掌握环境工程中的污(废)水及有机固体废物生物处理和水体、土壤及大气污染与自净过程中涉及到的微生物学知识,以及饮用水卫生细菌学及其检验。通过学习使学生对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影响,在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和在环境工程中的具体任务有较全面的认识和了解。为学好后续课程及从事有关研究工作打下必要的基础。3、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主要内容:各类微生物的形态、大小、细胞结构与功能:微生物生理(营养和呼吸);微生物与环境因素的关系;微生物的生长繁殖、遗传与变异;微生物生态等基础知识;微生物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及对有害微生物的检验与控制。教学要求:使学生初步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微生物造成的不良影响及其种群变化,对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有一深刻的认识;基本掌握微生物的概念、定律、原理、特点和研究方法,微生物种群对环境因子、生物因子之间相互影响的规律,并将微生物基本原理应用到环境污染修复的具体实践中。4、教学重点、难点
环境微生物工程属于高等院校理工类环境工程专业必修的专业 基础课程之一。按照教学计划,本课程安排在高等数学、普通物理、 无机及分析化学、环境工程导论等课程之后开设。 2、教学目标及意义 环境微生物工程是微生物学的一个分支,是新兴的综合性学科, 是一门运用微生物学理论,掌握环境工程中的污(废)水及有机固 体废物生物处理和水体、土壤及大气污染与自净过程中涉及到的微 生物学知识,以及饮用水卫生细菌学及其检验。通过学习使学生对 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影响,在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和在环 境工程中的具体任务有较全面的认识和了解。为学好后续课程及从 事有关研究工作打下必要的基础。 3、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 主要内容:各类微生物的形态、大小、细胞结构与功能;微生 物生理(营养和呼吸);微生物与环境因素的关系;微生物的生长 繁殖、遗传与变异;微生物生态等基础知识;微生物在环境工程中 的应用及对有害微生物的检验与控制。 教学要求:使学生初步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微生物造成的不良 影响及其种群变化,对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有一深刻的认识;基本掌 握微生物的概念、定律、原理、特点和研究方法,微生物种群对环 境因子、生物因子之间相互影响的规律,并将微生物基本原理应用 到环境污染修复的具体实践中。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水和空气中微生物的分离、培养、计数;污染物的微生物降解转化;污水和固废的生物处理方法。难点:原核和真核微生物之间的区别和鉴定;微生物遗传与变异。5、教学方法与手段以教师讲授为主,谈话法与演示法为辅,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适当安排课堂讨论或专题讲座。本课程为考试课,考试形式为闭卷。6、教材及主要参考书[1]周德庆.《微生物学教程》(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2]】马文漪,杨柳燕.《环境微生物工程》.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3]胡家骏、周群英.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4]陈剑虹.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5]顾夏声.水处理微生物学(第三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6]王家玲.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二、正文部分第一章绪论
重点:水和空气中微生物的分离、培养、计数;污染物的微生 物降解转化;污水和固废的生物处理方法。难点:原核和真核 微生物之间的区别和鉴定;微生物遗传与变异。 5、教学方法与手段 以教师讲授为主,谈话法与演示法为辅,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 教学,适当安排课堂讨论或专题讲座。本课程为考试课,考试形式 为闭卷。 6、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 周德庆. 《微生物学教程》(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 版社.2002 [2] 马文漪,杨柳燕.《环境微生物工程》.南京:南京大学出 版社.1998 [3] 胡家骏、周群英.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 社.1988 [4]陈剑虹.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 社.2003 [5] 顾夏声.水处理微生物学(第三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 版社.1998 [6]王家玲.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二、正文部分 第一章 绪论
一、教学要求了解:生态系统组成、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的内容掌握:微生物的特点二、教学内容第一节行微生物基础知识要点:微生物的四个特点:种类多,繁殖快;体积小,分布广;代谢旺盛,代谢类型多;容易变异,利于应用第二节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知识要点:生物亚系统由3部分组成: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第三节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的内容知识要点:微生物对污染物的降解与转化;微生物的污染检测与防治;微生物在环境污染中的应用三、本章学时数:4第二章环境微生物的类群一、教学要求了解:生态系统组成、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的内容掌握:微生物的特点和功能二、教学内容第一节原核微生物的形态和功能
一、教学要求 了解:生态系统组成、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的内容 掌握:微生物的特点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微生物基础 知识要点:微生物的四个特点:种类多,繁殖快;体积小,分布 广;代谢旺盛,代谢类型多;容易变异,利于应用。 第二节 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 知识要点:生物亚系统由 3 部分组成: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第三节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的内容 知识要点:微生物对污染物的降解与转化;微生物的污染检测与 防治;微生物在环境污染中的应用 三、本章学时数:4 第二章 环境微生物的类群 一、教学要求 了解:生态系统组成、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的内容 掌握:微生物的特点和功能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原核微生物的形态和功能
知识要点:细菌、放线菌,以及篮细菌的形态特征、功能第二节真核微生物的形态和功能知识要点:丝状真菌、酵母的形态特征、功能第三节微型藻类和原生动物的形态和功能知识要点:各种藻类和原生动物的形态特征和功能三、本章学时数:12第三章微生物的营养一、教学要求了解微生物的营养类型和生长条件掌握微生物的营养物质和培养基的配制二、教学内容第一节微生物的营养物质知识要点:C、N源的作用第二节微生物的营养类型知识要点:化能有机营养型、化能无机营养型、光能无机营养型与光能有机营养型第三节培养基的配制
知识要点:细菌、放线菌,以及篮细菌的形态特征、功能 第二节 真核微生物的形态和功能 知识要点:丝状真菌、酵母的形态特征、功能 第三节 微型藻类和原生动物的形态和功能 知识要点:各种藻类和原生动物的形态特征和功能 三、本章学时数:12 第三章 微生物的营养 一、教学要求 了解微生物的营养类型和生长条件 掌握微生物的营养物质和培养基的配制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微生物的营养物质 知识要点:C、N 源的作用 第二节 微生物的营养类型 知识要点:化能有机营养型 、 化能无机营养型 、 光能无机营 养型 与 光能有机营养型 第三节 培养基的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