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通过生物遗传的方法 只能在社会实践中才能堂据和运用 掌握 生物人类 人类独有 差别 基础是高等神经生物的第 人的语言符号系统(第二信号系统能力) 信号系统 限在固定的时空场 可超越时空 处理的是 别的、不关联 处理彼此相关的表象、感觉和概念,用固定的文法规则 的通 定规 或感觉, 进行无限组合 第四章媒介传播者与传播伦理/第八章传播制度与传播控制 课时:3周,共9课时(因两章内容有交叉,故综合起来讲) 职业传播者在大众传播中的地位 在大众传播活动中,传播者一般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个是人员、 一个是机构。 研究媒介机构的不同视角:1、生产商品的工业或公司(置于经济环境中解读,追求 利润 取大化 所有权高度集中)2、在任何社会都存在的大型组织实体和结构(参与制造 和 规范我们 动的义 化价值和信仰 、在传播过程中需要合作 3、来白媒介组织等的控制(守门人、辑室、新闻网 4、必须有较强的专业素养 三、职业传播者的任务 1、搜集信息 2、对信息进行筛选、取舍 3、加工、制作总 对传播内容利 方式加以控制 四、传特者的和责任 1、采访权(“知晓权】 隐私权”,“保密法” 知晓权是西方新闻理论中 个非常重要的概念。1945年,美国记者肯特库柏首先使用了“知晓权 的概念,指的是民众享有通过新闻媒介了解其政府工作情况的法定权利。西方新闻界非常强调知 晓权,总的来说他们认为知晓权至少有4个重要作用(参见《西方新闻理论评析》,徐耀魁主编, 新 华 版 补 1998 年 出 版 知晓权是公民行使 一切民主自由权利的基本前提。 知晓权是现代国 先双 的 要家 3 权作为公 众的一贝 权利和政治权利,是信息化社会所导致的一种必然性。 报, 全是 ,有效地传 对国家安全和利益发生损害的信息就是国家机 里由,而披露后会 厚生」 隐私权:1948年《世界人权宣言》规定:任何人的私生活、家庭、住宅和通信不得任意干涉,他 的荣誉不得加以攻击。人人有权享受法律保护,以免受这种干涉或攻击。被认为是隐私权最重要 的国际人权法渊源。以后又强调不受非法干涉。 2、编辑权(发行和编辑) (1)入私营媒 2)同人 体 3 方体 《4识产权 4、消息来源保密权 对于新闻记者保护消息来源的合法性,两大法系截然不同。传统的英美法认为记者拒绝向法庭透 36
36 差别 可以通过生物遗传的方法 掌握 只能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掌握和运用 生物\人类 人类独有 基础是高等神经生物的第 一信号系统 人的语言符号系统(第二信号系统能力) 局限在固定的时空场合 可超越时空 处理的是个别的、不关联 的、零星的表象或感觉, 不遵循固定规则 处理彼此相关的表象、感觉和概念,用固定的文法规则 进行无限组合 第四章媒介传播者与传播伦理/第八章 传播制度与传播控制 课时:3 周,共 9 课时(因两章内容有交叉,故综合起来讲) 一、职业传播者在大众传播中的地位 在大众传播活动中,传播者一般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人员、一个是机构。 研究媒介机构的不同视角: 1、生产商品的工业或公司(置于经济环境中解读,追求 利润 最大化,所有权高度集中) 2、在任何社会都存在的大型组织实体和结构(参与制造 和 规范我们社会中流动的文化价值和信仰) 二、大众 传播过程中的传播者的特点 1、传播者对讯息有制作上的自主权 (新闻导向) 2、在传播过程中需要合作 3、来自媒介组织等的控制 (守门人、编辑室、新闻网) 4、必须有较强的专业素养 三、职业传播者的任务 1、搜集信息 2、对信息进行筛选、取舍 3、加工、制作信息 4、对传播内容和方式加以控制 5、收集和处理反馈信息 四、职业传播者的权利和责任 (一)、权利 1、采访权(“知晓权”,“隐私权”,“保密法”) 知晓权是西方新闻理论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1945 年,美国记者肯特·库柏首先使用了“知晓权” 的概念,指的是民众享有通过新闻媒介了解其政府工作情况的法定权利。西方新闻界非常强调知 晓权,总的来说他们认为知晓权至少有 4 个重要作用(参见《西方新闻理论评析》,徐耀魁主编, 新 华 出 版 社 1998 年 出 版 ) : 1.知晓权是公民行使一切民主自由权利的基本前提。 2.知晓权是现代国家民主宪政的基础要素。 3.知晓权作为公众的一项社会权利和政治权利,是信息化社会所导致的一种必然性。 4.知晓权是防止出现恶劣政府的必要条件。 采访权:职业传播者可以不受阻挠地搜集信息、情报,并安全、有效地传递信息。 国家安全法:按照国际人权法,维护国家安全是可以立法限制表达自由的重要理由,而披露后会 对国家安全和利益发生损害的信息就是国家机密。 保密法: 隐私权:1948 年《世界人权宣言》规定;任何人的私生活、家庭、住宅和通信不得任意干涉,他 的荣誉不得加以攻击。人人有权享受法律保护,以免受这种干涉或攻击。被认为是隐私权最重要 的国际人权法渊源。以后又强调不受非法干涉。 2、编辑权(发行和编辑) (1)、私营媒体 (2)、同人式媒体 (3)、官方媒体 (4)、半官方媒体 3、知识产权 4、消息来源保密权 对于新闻记者保护消息来源的合法性,两大法系截然不同。传统的英美法认为记者拒绝向法庭透
露消息来源是违法行为,构成藐视法庭。大陆法系认为这是新闻界的一项权利。 5、安全保义务 足公的知 维护国家 民族利益、政党利益 1、对传播事业的敏业精神 2、较高的思想素质(反“克里空”) 3、渊博的基础知识和很强的业务能力 4、对信息的强然敏感 六、“守门人 理论 场与 1、职业化 人的预有 场与职业角色 范内化 象的受众:4、编辑室的社会控制 七、职业道德和职业伦 “鼓吹 3入、绿外话动的社会贵任+B()C 公平与公正报道A ompleteness)+D(detachment)+E(ethics)-F(fairness) (1)、新闻报道内容取向的量和质 (2)、媒体的“为”和“不为 (3)、对受众反应的关注 克里空 俄文词。意思为“喜欢乱嚷的人” 或“好吹嘘的人 苏联作家科尔内楚克在卫国战争期 写的副 《前线》中,有 个特派记者,取名“克里空”。 在采访了作假的代称 在新指 靠捕 “克甲 新闻报道克实性原侧】 大众传媒的四种理论 1作叔主义理论 2、自由主义理论 3、社会责任理论 4、苏维埃集权主义理论 控制: 1、国家政府的管理:L、制定法律(经营、技术方面/为公众利益服务) 组织对传播的压力 消费指自 职业道德 1。直 2、倡导良好的社会风尚(不得防碍社会公共秩序和违背社会良好风尚) 3、保护知识产权 4、不利用大众媒介谋取私利 5为人民大众服务 媒介法概 宪法性法律 5、自律规则 全国人大将原《突发事件处置条例》中“媒体不得擅自进行有关突发事件的报道”的条例删除 2006年1月8日,国务院发布《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预案》规定:“突发公共事件 的信息发布应当及时、准确、客观、全面。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要向社会发布简要信息,随后发 布初步核实情况、政府应对措施和公众防范措施等,并根据事件处置情况做好后续发布工作。】 37
37 露消息来源是违法行为,构成藐视法庭。大陆法系认为这是新闻界的一项权利。 5、安全保护权 (二)、责任和义务 1、满足公众的知情权 2、维护国家利益、民族利益、政党利益 3、维护社会和谐发展 五、职业传播者的素养 1、对传播事业的敬业精神 2、较高的思想素质(反“克里空”) 3、渊博的基础知识和很强的业务能力 4、对信息的强烈敏感 六、“守门人”理论 (一)、个人的预存立场与职业角色 1、职业化规范内化为自己的信念;2、篇幅;3、抽象的受众;4、编辑室的社会控制 (二)、两种新闻的专业意识形态“中立者”和“鼓吹者” 七、职业道德和职业伦理 1、新闻真实原则的维护 2、公平与公正报道 A(accuracy)+B(balance)+C(completeness)+D(detachment)+E(ethics)=F(fairness) 3、媒介活动的社会责任伦理 (1)、新闻报道内容取向的量和质 (2)、媒体的“为”和“不为” (3)、对受众反应的关注 “克里空”:俄文词。意思为“喜欢乱嚷的人”或“好吹嘘的人” 苏联作家科尔内楚克在卫国战争期间写的剧本《前线》中,有一个特派记者,取名“克里空”。他 在前线采访时,不深入部队,整天呆在总指挥部里,靠捕风捉影和捏造事实来胡编“新闻”,后来 “克里空”成了弄虚作假的代称,在新闻界流传开来。新闻工作者必须坚决反对“克里空”,维护 新闻报道真实性原则。 大众传媒的四种理论: 1、集权主义理论 2、自由主义理论 3、社会责任理论 4、苏维埃集权主义理论 控制: 1、国家政府的管理:1 、制定法律( 经营、技术方面 / 为公众利益服务) 2 、检查传播内容 2、行业或团体组织对传播的压力 3、消费者的控制 4、职业道德自律 职业道德: 1、真实 2、倡导良好的社会风尚( 不得防碍社会公共秩序和违背社会良好风尚) 3、保护知识产权 4、不利用大众媒介谋取私利 5、为人民大众服务 媒介法概况: 1、宪法或宪法性法律 2、一般法 3、专门法 4、国际条约和国际惯例 5、自律规则 全国人大将原《突发事件处置条例》中“媒体不得擅自进行有关突发事件的报道”的条例删除 /2006 年 1 月 8 日,国务院发布《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预案》规定:“突发公共事件 的信息发布应当及时、准确、客观、全面。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要向社会发布简要信息,随后发 布初步核实情况、政府应对措施和 公众防范措施等,并根据事件处置情况做好后续发布工作
2007年1月1日起,实施了保障境外记者采访自由的“国务院477号令”2008年5月1日《政府 信总公开条例》正式实施 新闻自律组 1、 地方全国性新自律组织 意见调 984)/“新闻报道公正与准确协会 察员 第五大☆传播的媒介 课时:2周,共6课时 重大灾苦事件中的广播 广播是重大突发灾害事件发生时人们最先接触的媒体,是培养防灾减灾国民意识的最直接、最有 效的媒体 为了加强重大灾害事件报道的针对性,日本广播总结了广播应对“灾害报道十条”: 1、自始至终重礼 反报 抗灾 构的电话号码 和联络方式 灾情规模以及灾后出行路线 东分体现对受灾民众的人文关怀 充分发挥广播的贴近性、地域性、互动性等优势,使广播真正成为灾区民众的生命线 重视培养灾害报道的专业记者 9、建立灾苦报道工作手册制度 10、要选择适当的报道角度与方法 中 ”特别节目《爱心守望风雪同行》 1 2、传受双方身份的隐匿性 网实名制 网络传播的特点: I、具有很强的时效性,信总的全天候播报twitter型网站 2、消除地理疆域的限制跨国合作 3、海量的多媒体信总博客、播客 大的互动提 的 众传蝶介的五大功能 舆论导向 3、教师功能 传衍文 4、娱乐功能 5、商业功的 促进时代潮流 地位 大众文化的特殊功能 1、“同质化”功能 2、“显富心态的消费”功能 3、“社会整合”功能
38 /2007 年 1 月 1 日起,实施了保障境外记者采访自由的“国务院 477 号令”/2008 年 5 月 1 日《政府 信息公开条例》正式实施 新闻自律组织 1、地方性/全国性新闻自律组织 美国全国新闻评议会(1973----1984)/ “新闻报道公正与准确”协会 2、新闻机构内部的意见调查员/新闻督察员 3、传媒大公司内部的职业标准实施机制 第五章大众传播的媒介 课时:2 周,共 6 课时 重大灾害事件中的广播 广播是重大突发灾害事件发生时人们最先接触的媒体,是培养防灾减灾国民意识的最直接、最有 效的媒体 为了加强重大灾害事件报道的针对性,日本广播总结了广播应对“灾害报道十条”: 1、自始至终重视灾害信息的准确性 2、反复告知抗灾救灾机构的电话号码和联络方式 3、准确报道受灾地区范围、灾情规模以及灾后出行路线 4、尽可能为受灾群众服务 5、充分体现对受灾民众的人文关怀 6、充分发挥广播的贴近性、地域性、互动性等优势,使广播真正成为灾区民众的生命线 7、适当进行信息服务分流 8、重视培养灾害报道的专业记者 9、建立灾害报道工作手册制度 10、要选择适当的报道角度与方法 “中国之声”特别节目《爱心守望 风雪同行》 新媒介的虚拟性 1、拟态环境 虚拟财产 2、传受双方身份的隐匿性 网络实名制 网络监控 网络传播的特点: 1、具有很强的时效性,信息的全天候播报 twitter 型网站 2、消除地理疆域的限制 跨国合作 3、海量的多媒体信息 博客、播客 4、强大的 互动功能 5、低廉的成本代价 草根新闻(Grassroot Journalism) 大众传播媒介的社会功能 一、施拉姆的大众传播媒介的五大功能 1、守门人功能 2、决策功能 舆论导向 3、教师功能 传衍文化 4、娱乐功能 5、商业功能 二、大众传播媒介的社会功能 1、促进时代潮流的发展 2、赋予价值和地位 3、维护社会规范 4、激励斗志与麻醉精神 三、大众文化的特殊功能 1、“同质化”功能 2、“显富心态的消费”功能 3、“社会整合”功能
4、“动员”功能 媒介 作成 成本结构: 广告是煤介产品的成本的重要补偿方式 通俗文化 1、由普通群众在日常生活中创造、拥有和享用的比较粗燥、直观、朴素、富有情趣并且具有相当 地方性、非规范性、无序性和社会心理性的文化成果 2、高雅文化余下的那部分文化 3、大众文化。是一种商业文化,是为了满足大量消费而大批量生产的文化,其受众是一群没有鉴 别力的消费者,也有相当 一批文化评论家认为通俗文化是一种进口的美国大众文化 4、通 5斗争 霸权”理论米看,通俗文化是被统治群体的反抗势力与社会统治集团的“兼并”势力 文化精英在群众创造的基础上实行再创造或最后成型而生产出来的文化财 其本 甲性非 会意识形态和书面著作形 出现在社合上层的 拉高、加 细的立化成 英尼断的理论 1、传播媒介的偏向性(中心论点)A重型材料如羊皮纸、粘士、石头(偏向时间)()有助于树 立权威,形成等级森严的社会体制,以过去为中心,注重传统6)口语传播与时间偏向相连B轻便 材料如纸莎草和纸张、印刷媒介、广播、电视(偏向空间)()有助于远距离管理和广阔地域中的 贸易、帝国领士的扩张,中央集权,以现在和未来为中心6)书面传承与空间偏向相连 B、媒介同权力机构的关系 英尼斯所说的媒介的时空偏向性是相对的概念,而且是就对于时间跨度和空间领域的控制方面 的 传播媒介的时空偏向之间的平衡对社会稳定的影 从媒介技术的功能角度理解“内容”:任何媒介的“内容”总是另一媒介。媒介效力之强是因为它 被赋予另一媒介作为其内容 B、从媒介转术的效果角府理解“内容” 一种新的媒介一旦出现无论它传递什么样的内容,这种媒介 本身就会引发社会的某种变化,这就是它的内容,就是它带给人类社会的讯息 a)媒介“在人类事务中引入的规模或速率奉或型式的变化 b媒介对人的知觉、 对人的各种感觉 之间的比例的影响,也是它带给人类社会的重要讯息 省他生并多查的干有的督色 体或人类感官的延行 3 冷热说”A、媒介提供 度B 受众在信息接受过程中的参与程度 麦克方汉和蓝尼 。个木白战是环培 2、传播形式的转变在社会变化中起重要作用 3、新的媒介改变文化和知觉的方式 梅罗维茨“当一种新的因素被添入一种旧的环境中时,我们所得到的并非该旧环境加该新因素,而 一种新的环境 天的 的社会 动同表演戏类比,人人都在不同的社会舞台上扮演大量的不同社会角色 墙为信息系 感贷文情系对情来说之所以重婴,归根结底是因为它允许某些人进入视(听)得见正 在其间发生的活动,而却把另一些人排斥在这一感觉区域之外。信息不仅在物质场所流通,也通 过媒介流通,应把媒介环境(即媒介的运用所造成的信息环境)放在重要位置上来考虑。 2、不同的行为需要不同的情境 信息的流通型式,不仅指接触社会环境中的信息的型式,而且也指限制接触这种信息的型式 3、电子传播媒介正促成旧情境的变化和整合A、合并①接触媒介的代码系统几乎不是一种代码② 39
39 4、“动员”功能 媒介产品的成本结构: 1、创作成本 2、生产成本 3、传播成本 广告是媒介产品的成本的重要补偿方式 通俗文化: 1、由普通群众在日常生活中创造、拥有和享用的比较粗燥、直观、朴素、富有情趣并且具有相当 地方性、非规范性、无序性和社会心理性的文化成果 2、高雅文化余下的那部分文化 3、大众文化。是一种商业文化,是为了满足大量消费而大批量生产的文化,其受众是一群没有鉴 别力的消费者,也有相当一批文化评论家认为通俗文化是一种进口的美国大众文化 4、通俗文化是来自于“人民”的文化 5、从葛兰西的“霸权”理论来看,通俗文化是被统治群体的反抗势力与社会统治集团的“兼并”势力 之间斗争的场所 精英文化:文化精英在群众创造的基础上实行再创造或最后成型而生产出来的文化财富,基本上 是以理性状态、社会意识形态和书面著作形式出现在社会上层的格调较高、加工较细的文化成果 英尼斯的理论: 1、传播媒介的偏向性(中心论点) A 重型材料如羊皮纸、粘土、石头(偏向时间)(a) 有助于树 立权威,形成等级森严的社会体制,以过去为中心,注重传统 ⒝ 口语传播与时间偏向相连 B 轻便 材料如纸莎草和纸张、印刷媒介、广播、电视(偏向空间)(a)有助于远距离管理和广阔地域中的 贸易、帝国领土的扩张,中央集权,以现在和未来为中心⒝书面传承与空间偏向相连 B、媒介同权力机构的关系 2、英尼斯所说的媒介的时空偏向性是相对的概念,而且是就对于时间跨度和空间领域的控制方面 的趋向而言的 3、传播媒介的时空偏向之间的平衡对社会稳定的影响 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 1、媒介即讯息 A、从媒介技术的功能角度理解“内容”:任何媒介的“内容”总是另一媒介。媒介效力之强是因为它 被赋予另一媒介作为其内容 B、从媒介技术的效果角度理解“内容”:一种新的媒介一旦出现无论它传递什么样的内容,这种媒介 本身就会引发社会的某种变化,这就是它的内容,就是它带给人类社会的讯息 ⒜媒介“在人类事务中引入的规模或速率或型式的变化” ⒝媒介对人的知觉、对人的各种感觉之间的比例的影响,也是它带给人类社会的重要讯息 2、媒介是人体的延伸 A、把媒介技术比作人体或人类感官的延伸,并提出了“感官的平衡”的概念 B、媒介对人体的延伸的 3 个阶段⒜机械印刷时代,实现了自身在空间的延伸 ⒝电 子时代,在全球延伸我们的中枢神经 ⒞意识的技术模拟阶段 3、媒介“冷热说” A、媒介提供信息的清晰度 B、受众在信息接受过程中的参与程度 麦克卢汉和英尼斯 1、媒介本身就是环境 2、传播形式的转变在社会变化中起重要作用 3、新的媒介改变文化和知觉的方式 梅罗维茨“当一种新的因素被添入一种旧的环境中时,我们所得到的并非该旧环境加该新因素,而 是一种新的环境” 戈夫曼的“戏剧论” 将人们的社会互动同表演戏剧类比,人人都在不同的社会舞台上扮演大量的不同社会角色. 梅罗维茨的“媒介情境论” 1、 应视情境为信息系统(感觉区域) 感觉区域:物质场所对情境来说之所以重要,归根结底是因为它允许某些人进入视(听)得见正 在其间发生的活动,而却把另一些人排斥在这一感觉区域之外。信息不仅在物质场所流通,也通 过媒介流通,应把媒介环境(即媒介的运用所造成的信息环境)放在重要位置上来考虑。 2、不同的行为需要不同的情境 信息的流通型式,不仅指接触社会环境中的信息的型式,而且也指限制接触这种信息的型式 3、电子传播媒介正促成旧情境的变化和整合 A、合并①接触媒介的代码系统几乎不是一种代码②
打破印刷媒介与其传递信息之间的天然联结分离:打破物质场所和社会场所之间的联结,造成两 者的分离 威廉斯的媒介观 但与先进的传播技术的发明密切相关 而且同科技发明产生及应用的社会 等密切相 第六传播的对象 受众分析 课时:1周,共3课时 受金 接受信总传播的群众。原指演讲的听众,引入传播学后泛指读者、听众、观众。 1、潜在观众 2、有效观众 3、特定公众 受众观念的发展历程 靶子论 体论(个人差异、社会类别、社会关系、文化规范) 4、亚文化群休论(作为解码者的受众 5、受众商品论 三、受众研究的新观念 麦奎尔:受众研究的三种传统 结构性:源于媒介工业的需要,获得受众的量化和信息 行为性:重在改进和强化媒介传播效果,为传播决策提供参考 社会文化性(狭义上指接受分析):认为受众具有主动性和选择性,媒介使用是特定文化环境的反 喷,也是子高受欢成特点 右个性的个 广播子空播 闲暇时在家庭中进行的接受活动 5、积极的接受活动 四、受众理论 1、个人差异论 2、社会类别论 3、社会关系论 受众的选择性心理 一人、反馈的特性 观众来信、来电、 网站留言、手记短信和电子邮件 观众联络科, “保留存档” “处理后销毁”“建立数据库” (二)、受众调查(观众满意度调查、收视率调查) 1、当面访问法 2、电话询问法 3、日记2 第七章大众传播的效果分析 宜传:它仅指以重要的符号,或者,更具体一点但欠准确地说,就是以消息、湿言、报道、图片 和其他种种社会传播方式来控制意见地做法。(拉斯韦尔)
40 打破印刷媒介与其传递信息之间的天然联结.分离:打破物质场所和社会场所之间的联结,造成两 者的分离 威廉斯的媒介观: 社会文化现象不但与先进的传播技术的发明密切相关,而且同科技发明产生及应用的社会历史密 切相连,同社会制度、文化惯例、人类社会变动着的政治经济力量,人们使用科技发明的社会意 向等密切相连 第六章 传播的对象——受众分析 课时:1 周,共 3 课时 一、受众 接受信息传播的群众。原指演讲的听众,引入传播学后 泛指读者、听众、观众。 1、潜在观众 2、有效观众 3、特定公众 二、受众观念的发展历程 1、靶子论 2、缓冲体论(个人差异、社会类别、社会关系、文化规范) 3、使用——满足论 4、亚文化群体论(作为解码者的受众) 5、受众商品论 三、受众研究的新观念 麦奎尔:受众研究的三种传统 结构性:源于媒介工业的需要,获得受众的量化和信息 行为性:重在改进和强化媒介传播效果,为传播决策提供参考 社会文化性(狭义上指接受分析):认为受众具有主动性和选择性,媒介使用是特定文化环境的反 映,也是赋予意义的过程。 三、大众传播的受众构成特点 1、数量上难以统计 2、构成成成分复杂 3、富有个性的个人 广播 → 窄播 4、闲暇时在家庭中进行的接受活动 5、积极的接受活动 四、受众理论 1、个人差异论 2、社会类别论 3、社会关系论 4、文化规范论 五、受众的选择性心理 遵从性心理 选择性心理 六、受众与信息反馈 (一)、反馈的特性 观众来信、来电、网站留言、手记短信和电子邮件 观众联络科,“保留存档”“处理后销毁”“建立数据库” (二)、受众调查(观众满意度调查、收视率调查) 1、当面访问法 2、电话询问法 3、日记法 4、机械记录法 七、大众传播与民意测验 八、大众传播与舆论 第七章 大众传播的效果分析 课时:3 周,共 9 课时 宣传:它仅指以重要的符号,或者,更具体一点但欠准确地说,就是以消息、谣言、报道、图片 和其他种种社会传播方式来控制意见地做法。(拉斯韦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