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误方式:3.艺术手法辨析错误 原诗 池上早秋0 白居易 荷芰绿参差,新秋水满池 早凉生北槛,残照下东篱。 露饱蝉声懒,风干柳意衰。 过潘二十岁,何必更愁悲。 注]①公元前825年(唐宝历元年),白居易出任苏州刺 史;次年作本诗,诗人36岁因病去职,与刘禹锡结伴归洛阳。 ②风干:柳树经秋,风吹叶落,暗指自已年迈体衰。③潘安32 岁鬓生白发,过潘二十岁,应是52岁知天命的年龄。 错项示例ε颈联写了蝉、柳这两种对秋敏感的物象,使用了动 静结合的写法,以衬托秋天的寂寥
设误方式:3.艺术手法辨析错误 原 诗: 池上早秋① 白居易 荷芰绿参差,新秋水满池。 早凉生北槛,残照下东篱。 露饱蝉声懒,风干②柳意衰。 过潘二十岁③,何必更愁悲。 [注] ①公元前825年(唐宝历元年),白居易出任苏州刺 史;次年作本诗,诗人36岁因病去职,与刘禹锡结伴归洛阳。 ②风干:柳树经秋,风吹叶落,暗指自己年迈体衰。③潘安32 岁鬓生白发,过潘二十岁,应是52岁知天命的年龄。 错项示例:颈联写了蝉、柳这两种对秋敏感的物象,使用了动 静结合的写法,以衬托秋天的寂寥
错用分析:“使用了动静结合的写法”错,应是虚实相生、 虚实结合。本联表面是写蝉、柳,实际暗寓诗人数十年人世 的沧桑之感,实中有虚、虚中有实。 判别技法:凡是有表达技巧的选项要特别关注,要慢读细读 诗句,找到切实的依据,再作判断;切不可脱离诗句而只看 选项,以命题人的理解代替自己的理解,以免被命题人诱导 而选错答案
错用分析:“使用了动静结合的写法”错,应是虚实相生、 虚实结合。本联表面是写蝉、柳,实际暗寓诗人数十年人世 的沧桑之感,实中有虚、虚中有实。 判别技法:凡是有表达技巧的选项要特别关注,要慢读细读 诗句,找到切实的依据,再作判断;切不可脱离诗句而只看 选项,以命题人的理解代替自己的理解,以免被命题人诱导 而选错答案
设误方式:4思想感情分析错误 原诗: 池上早秋0 白居易 荷芰绿参差,新秋水满池。 早凉生北槛,残照下东篱。 露饱蝉声懒,风干柳意衰。 过潘二十岁,何必更愁悲。 注]①公元前825年(唐宝历元年),白居易出任苏州刺 史;次年作本诗,诗人36岁因病去职,与刘禹锡结伴归洛阳。 ②风干:柳树经秋,风吹叶落,暗指自己年迈体衰。③潘安32 岁鬓生白发,过潘二十岁,应是52岁知天命的年龄。 错项示例ε尾联的“何必更愁悲”跟刘禹锡《秋词》中的“我 言秋日胜春朝”,在格调上颇为相似
设误方式:4.思想感情分析错误 原 诗: 池上早秋① 白居易 荷芰绿参差,新秋水满池。 早凉生北槛,残照下东篱。 露饱蝉声懒,风干②柳意衰。 过潘二十岁③,何必更愁悲。 [注] ①公元前825年(唐宝历元年),白居易出任苏州刺 史;次年作本诗,诗人36岁因病去职,与刘禹锡结伴归洛阳。 ②风干:柳树经秋,风吹叶落,暗指自己年迈体衰。③潘安32 岁鬓生白发,过潘二十岁,应是52岁知天命的年龄。 错项示例:尾联的“何必更愁悲”跟刘禹锡《秋词》中的“我 言秋日胜春朝”,在格调上颇为相似
错用分析:“在格调上颇为相似”错,本诗悲凉甚至悲苦, “何必”又添无奈;而刘禹锡的《秋词》则一反前人悲秋的 伤感格调,赞颂秋天的美好,两者极为不同。 判别技法:找诗歌中的情感词句来确定诗眼,把握诗歌感情 的总基调;关注诗歌中的言行描写,体会诗中人物的心理世 界,从而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错用分析:“在格调上颇为相似”错,本诗悲凉甚至悲苦, “何必”又添无奈;而刘禹锡的《秋词》则一反前人悲秋的 伤感格调,赞颂秋天的美好,两者极为不同。 判别技法:找诗歌中的情感词句来确定诗眼,把握诗歌感情 的总基调;关注诗歌中的言行描写,体会诗中人物的心理世 界,从而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设误方式:5忽视注释致误 原诗: 池上早秋0 白居易 荷芰绿参差,新秋水满池。 早凉生北槛,残照下东篱。 露饱蝉声懒,风干柳意衰。 过潘二十岁,何必更愁悲。 注]①公元前825年(唐宝历元年),白居易出任苏州刺 史;次年作本诗,诗人36岁因病去职,与刘禹锡结伴归洛阳。 ②风干:柳树经秋,风吹叶落,暗指自己年迈体衰。③潘安32 岁鬓生白发,过潘二十岁,应是52岁知天命的年龄。 错项示例:诗歌前六句写景,在结尾抒发了对中唐衰败的惋惜 之情,堪称写景诗的典范之作
设误方式:5.忽视注释致误 原 诗: 池上早秋① 白居易 荷芰绿参差,新秋水满池。 早凉生北槛,残照下东篱。 露饱蝉声懒,风干②柳意衰。 过潘二十岁③,何必更愁悲。 [注] ①公元前825年(唐宝历元年),白居易出任苏州刺 史;次年作本诗,诗人36岁因病去职,与刘禹锡结伴归洛阳。 ②风干:柳树经秋,风吹叶落,暗指自己年迈体衰。③潘安32 岁鬓生白发,过潘二十岁,应是52岁知天命的年龄。 错项示例:诗歌前六句写景,在结尾抒发了对中唐衰败的惋惜 之情,堪称写景诗的典范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