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经济学》教学大纲 【总学时】 70学时【学分】4学分 【理论学时】70学时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学位课 【适用专业】经济与管理各专业 【先修课程】经济数学、经济学基础、政治经济学 【课程性质、目标和要求】 课程性质:本课程是经济与管理类各专业的共同基础课程,是学习其他经济应用课程的基础。 教学目标:该课程旨在系统的学习微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在积极吸收本学科 成熟的前沿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系统的训练,以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要求:掌握现代微观经济学理论框架及其发展的全貌:了解商品生产与消费的内在逻辑规律,了 解市场经济运行的不同市场组织形式及其经济绩效差异:学会利用均衡分析得的思路和技术手段对经济发 展中的微观经济变量关系进行整体的分析。 1.按时上课,补充和记录教学笔记。 2.搜寻和阅读相关的教学参考文献, 3.按照要求完成课后的读书笔记和作业。 4.本课程在结束时采取闭卷形式考试。 【教学内容要点及时间安排】 本课程计4学分,70学时,学时分配如下: 序号 课程内容 课时 备注 1 导论 4 10 2 需求、供给与均衡价格 案例分析1课时
《微观经济学》教学大纲 【总学时】 70 学时 【学分】4学分 【理论学时】70 学时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学位课 【适用专业】经济与管理各专业 【先修课程】经济数学、经济学基础、政治经济学 【课程性质、目标和要求】 课程性质:本课程是经济与管理类各专业的共同基础课程,是学习其他经济应用课程 的基础。 教学目标:该课程旨在系统的学习微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在积极吸收本学科 成熟的前沿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系统的训练,以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要求:掌握现代微观经济学理论框架及其发展的全貌;了解商品生产与消费的内在逻辑规律,了 解市场经济运行的不同市场组织形式及其经济绩效差异;学会利用均衡分析得的思路和技术手段对经济发 展中的微观经济变量关系进行整体的分析。 1. 按时上课,补充和记录教学笔记。 2. 搜寻和阅读相关的教学参考文献, 3. 按照要求完成课后的读书笔记和作业。 4. 本课程在结束时采取闭卷形式考试。 【教学内容要点及时间安排】 本课程计4 学分, 70 学时, 学时分配如下: 序号 课程内容 课时 备注 1 导论 4 2 需求、供给与均衡价格 10 案例分析1课时
3 消费者行为理论 8 4 生产理论 6】 5 成本、收益与利润 8 6 完全竞争市场 8 7 不完全竞争市场 8 课堂讨论1课时 8 生产要素定价理论与收入分配 8 9 般均衡分析与福利经济学 4 10 市场失灵、公共选择与产权经济学 3 案例分析1课时 11 微观经济政策 1 合计 70 第一章导论 一、学习目的要求 经济学就发展的整个过程来说,对其定义从认识上的不统一走向一致。只有当人们看到一切经济活动 的根本出发点在于资源是稀缺性的时候,才使得经济科学的定义得到理解上的一致。经济学实质上就是关 于稀缺性资源配置中所形成的一切经济学问题的学问。 二、关键概念: 经济学,理性行为假定,稀缺性规律,生产可能性边界,资源配置,机会成本 三、主要教学内容
3 消费者行为理论 8 4 生产理论 8 5 成本、收益与利润 8 6 完全竞争市场 8 7 不完全竞争市场 8 课堂讨论1课时 8 生产要素定价理论与收入分配 8 9 一般均衡分析与福利经济学 4 10 市场失灵、公共选择与产权经济学 3 案例分析1课时 11 微观经济政策 1 合 计 70 第一章 导论 一、学习目的要求 经济学就发展的整个过程来说,对其定义从认识上的不统一走向一致。只有当人们看到一切经济活动 的根本出发点在于资源是稀缺性的时候,才使得经济科学的定义得到理解上的一致。经济学实质上就是关 于稀缺性资源配置中所形成的一切经济学问题的学问。 二、关键概念: 经济学,理性行为假定,稀缺性规律,生产可能性边界,资源配置,机会成本 三、主要教学内容
1.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1)经济学的定义及其分类 (2)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2.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及其主要内容 (1)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及其所要解决的基本经济问题 ---资源配置解决以下三大基本经济问题: a.生产什么? b.如何生产? c.为谁生产? (2)微观经济学的主要内容 经济学按其研究的内容,可以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强调的是资源的配置,而宏 观经济学强调的是资源的利用。 3.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需求、供给与均衡价格 一、学习目的要求 微观经济理论的一个显著特征是把经济活动模型化为追求自身利益的单个经济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因此,以个人决策来开始我们对微观经济理论的研究是合适的。通过学习本章,要求掌握需求与供给及在 此基础上均衡价格的形成:掌握供求定理;熟悉价格在经济中的作用以及政府对价格的干预措施:了解蛛 网理论。 二、关键概念 需求,供给,均衡价格,均衡产量,需求价格弹性,需求交叉价格弹性,需求收入弹性,供给价格弹 性 三、主要教学内容 1.需求
1. 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1)经济学的定义及其分类 (2)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2. 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及其主要内容 (1)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及其所要解决的基本经济问题 ----资源配置解决以下三大基本经济问题: a.生产什么? b.如何生产? c.为谁生产? (2)微观经济学的主要内容 经济学按其研究的内容,可以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强调的是资源的配置,而宏 观经济学强调的是资源的利用。 3. 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 需求、供给与均衡价格 一、学习目的要求 微观经济理论的一个显著特征是把经济活动模型化为追求自身利益的单个经济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因此,以个人决策来开始我们对微观经济理论的研究是合适的。通过学习本章,要求掌握需求与供给及在 此基础上均衡价格的形成;掌握供求定理;熟悉价格在经济中的作用以及政府对价格的干预措施;了解蛛 网理论。 二、关键概念 需求,供给,均衡价格,均衡产量,需求价格弹性,需求交叉价格弹性,需求收入弹性,供给价格弹 性 三、主要教学内容 1. 需求
(1)需求的含义 (2)需求表、需求曲线与需求定律 (3)影响需求的因素与需求函数 (4)需求量的变化与需求变化 (5)需求弹性 2.供给 (1)供给的含义 (2)供给表、供给曲线与供给定理 (3)影响供给的因素与供给函数 (4)供给量的变化与供给变化 (5)供给弹性 3.均衡价格 (1)均衡价格的含义及其形成 (2)均衡价格的变动与供求定律 (3)价格在经济中的作用 4.政府对价格的干预 5.蛛网模型 第三章消费者行为理论 一、学习目的要求 本章继续探讨怎样认识经济人理性这个概念:怎样使用理性,如理性概念怎样体现在消费者选择行为 中等问题。将通过基数效用理论和序数效用理论来分析消费者行为,并进一步认识消费者的可能性选择以 及显示偏好理论:掌握消费者均衡的条件:认识恩格尔定律和恩格尔系数:弄清不同商品类别的替代效应 和收入效应
(1)需求的含义 (2)需求表、需求曲线与需求定律 (3)影响需求的因素与需求函数 (4)需求量的变化与需求变化 (5)需求弹性 2.供给 (1)供给的含义 (2)供给表、供给曲线与供给定理 (3)影响供给的因素与供给函数 (4)供给量的变化与供给变化 (5)供给弹性 3. 均衡价格 (1)均衡价格的含义及其形成 (2)均衡价格的变动与供求定律 (3)价格在经济中的作用 4.政府对价格的干预 5.蛛网模型 第三章 消费者行为理论 一、学习目的要求 本章继续探讨怎样认识经济人理性这个概念;怎样使用理性,如理性概念怎样体现在消费者选择行为 中等问题。将通过基数效用理论和序数效用理论来分析消费者行为,并进一步认识消费者的可能性选择以 及显示偏好理论;掌握消费者均衡的条件;认识恩格尔定律和恩格尔系数;弄清不同商品类别的替代效应 和收入效应
二、关键概念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无差异曲线,边际替代率,消费者均衡,恩格尔曲线,价格效应,替代效应,收 入效应,消费者剩余 三、主要教学内容 1.基数效用论 (1)欲望与效用 (2)总效用与边际效用 (3)基数效用论的消费者均衡 (4)消费者剩余 2.序数效用论 (1)无差异曲线 (2)边际替代率及其递减规律 (3)预算线 (4)序数效用论的消费者均衡 3.消费者均衡的变动 (1)价格变动对消费者均衡的影响 (2)收入变动对消费者均衡的影响 (3)恩格尔定律与恩格尔系数 (4)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第四章生产理论 一、学习目的要求 成本是生产中的投入费用,这是从经济约束的角度对投入产出关系进行分析。成本在生产中被划分为 不同的类别,这反映了生产技术分析的假设。通过学习本章,要求理解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含义:熟悉生产
二、关键概念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无差异曲线,边际替代率,消费者均衡,恩格尔曲线,价格效应,替代效应,收 入效应,消费者剩余 三、主要教学内容 1. 基数效用论 (1)欲望与效用 (2)总效用与边际效用 (3)基数效用论的消费者均衡 (4)消费者剩余 2. 序数效用论 (1)无差异曲线 (2)边际替代率及其递减规律 (3)预算线 (4)序数效用论的消费者均衡 3.消费者均衡的变动 (1)价格变动对消费者均衡的影响 (2)收入变动对消费者均衡的影响 (3)恩格尔定律与恩格尔系数 (4)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第四章 生产理论 一、学习目的要求 成本是生产中的投入费用,这是从经济约束的角度对投入产出关系进行分析。成本在生产中被划分为 不同的类别,这反映了生产技术分析的假设。通过学习本章,要求理解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含义;熟悉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