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在讲述微观经济学具体内容之前首先概述微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了解该理论体系的研究中 心、研究目的、研究的主要问题及特点是什么,从中可以认识西方微观经济学的一些实质性问题。 一、经济学的定义及其分类 (一)经济(Economy) 1.在词典中“经济”一词,以下三种含义:(1)是指“经世济民”、“经邦济世”,有治国 富国、利民裕民之道,含盖着广泛的人类社会经济活动:(2)是指日常生活中的俭省节约:(3) 是指金融工商等事业的活动。 英文中“Economy”一词,是由希腊文“家庭”与“管理”两词合并而成,古希腊思想家色诺 芬在《经济论》中使用“经济”一词原意是家庭管理论,反映了当时奴隶制自然经济的特点与局 限。在色诺芬时代,家庭是社会的经济单位,奴隶们分属于各个奴隶主家庭,所以家庭管理实际上 就是研究如何搞好各个奴隶主庄园的组织和管理。在《经济论》中,色诺芬强调经济(家庭管理) 应成为一门学问,这个学问研究的是:优秀的主人如何管理好自己的财产,使自己的财富不断增 加。 严复曾将经济一词翻为生计。日本人将其正式翻为经济,后由孙中山先生从日本将这一说法引 入中国。 2.传统的政治经济学著作中对“经济”一词的解释 经济是指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与一定的社会生产力相 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或社会经济制度,是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上层建筑赖依 建立起来的基础: 经济是指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过程。包括物质资料的直接生产过程以及由它决定的交 换、分配和消费过程。其内容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但主要是指生产力; 经济是指一个国家国民经济的总称。包括一国全部物质资料生产部门及其活动和部分非物质资 料生产部门及其活动。我们通常讲不同国家的经济状况,就是从国民经济的角度上讲的(这一定义犯 了逻辑错误,即循环定义)。 3.西方经济学对经济的解释
第一章 导 论 第一节 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在讲述微观经济学具体内容之前首先概述微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了解该理论体系的研究中 心、研究目的、研究的主要问题及特点是什么,从中可以认识西方微观经济学的一些实质性问题。 一、经济学的定义及其分类 (一)经济(Economy) 1. 在词典中“经济”一词,以下三种含义:(1)是指“经世济民”、“经邦济世”,有治国 富国、利民裕民之道,含盖着广泛的人类社会经济活动;(2)是指日常生活中的俭省节约;(3) 是指金融工商等事业的活动。 英文中“Economy”一词,是由希腊文“家庭”与“管理”两词合并而成,古希腊思想家色诺 芬在《经济论》中使用“经济”一词原意是家庭管理论,反映了当时奴隶制自然经济的特点与局 限。在色诺芬时代,家庭是社会的经济单位,奴隶们分属于各个奴隶主家庭,所以家庭管理实际上 就是研究如何搞好各个奴隶主庄园的组织和管理。在《经济论》中,色诺芬强调经济(家庭管理) 应成为一门学问,这个学问研究的是:优秀的主人如何管理好自己的财产,使自己的财富不断增 加。 严复曾将经济一词翻为生计。日本人将其正式翻为经济,后由孙中山先生从日本将这一说法引 入中国。 2.传统的政治经济学著作中对“经济”一词的解释 经济是指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与一定的社会生产力相 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或社会经济制度,是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上层建筑赖依 建立起来的基础; 经济是指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过程。包括物质资料的直接生产过程以及由它决定的交 换、分配和消费过程。其内容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但主要是指生产力; 经济是指一个国家国民经济的总称。包括一国全部物质资料生产部门及其活动和部分非物质资 料生产部门及其活动。我们通常讲不同国家的经济状况,就是从国民经济的角度上讲的(这一定义犯 了逻辑错误,即循环定义)。 3.西方经济学对经济的解释
在西方经济学中,经济学家给经济学下了各种各样的定义,但对经济的定义却比较模糊。他们 认为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自然是经济,经济这个最基本的概念是一个清晰自明的实体,对经济无须下 定义,故至今为止在西方经济学中经济一词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由此导致他们对经济学的定义 也处于混乱状态。我们只能从其对经济学的定义中推测出经济的“定义”。 (二)经济学 任何科学都是用来研究人类所面临的某种特定问题的,没有需要研究的特定问题,就没有科 学,或没有科学产生和发展的必要性。经济学就是研究人类所面临的经济问题的科学。 人类所面临的基本经济问题,归结为一句话就是:资源的稀缺性和人的需要的无限性之间的矛 盾。其他一切具体经济问题都是由这一基本经济问题派生而来的。 1.资源(自然赋予、劳动、人们制造出来用于生产的东西) 生产经济品所需的各种投入或要素。包括土地、机器、燃料,具有稀缺性和多用性两个特点。 思考:空气、阳光、时间,是资源吗? 与人类行为的矛盾,故面临着和选择。 思考:人们如何做出决策(机会成本、边际量、对激励的反应,结合案例) 资源配置:价格 2经济学的定义 研究稀缺资源配置和利用的科学 3按不同标准可如下分类
在西方经济学中,经济学家给经济学下了各种各样的定义,但对经济的定义却比较模糊。他们 认为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自然是经济,经济这个最基本的概念是一个清晰自明的实体,对经济无须下 定义,故至今为止在西方经济学中经济一词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由此导致他们对经济学的定义 也处于混乱状态。我们只能从其对经济学的定义中推测出经济的“定义”。 (二)经济学 任何科学都是用来研究人类所面临的某种特定问题的,没有需要研究的特定问题,就没有科 学,或没有科学产生和发展的必要性。经济学就是研究人类所面临的经济问题的科学。 人类所面临的基本经济问题,归结为一句话就是:资源的稀缺性和人的需要的无限性之间的矛 盾。其他一切具体经济问题都是由这一基本经济问题派生而来的。 1.资源(自然赋予、劳动、人们制造出来用于生产的东西) 生产经济品所需的各种投入或要素。包括土地、机器、燃料,具有稀缺性和多用性两个特点。 思考:空气、阳光、时间,是资源吗? 与人类行为的矛盾,故面临着和选择。 思考:人们如何做出决策(机会成本、边际量、对激励的反应,结合案例) 资源配置:价格 2.经济学的定义 研究稀缺资源配置和利用的科学 3.按不同标准可如下分类
微观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 研究对象 研究方法 宏观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理论经济学 研究的理论性和应用性 应用经济学 综合经济学 初级经济学 研究范围 部门经济学 研究深度〈 中级经济学 专业经济学 高级经济学 二、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1产生基础:资源稀缺性与人类需求无限性的矛盾 2现代经济学产生的标志:1776年亚当斯密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 (之前被称之为政治经济学) (一)经济学的早期阶段-重商主义(15世纪一17世纪中叶) 1.主要代表人物有:约翰海尔斯、托马斯·曼、孟克列钦、柯尔培等。 重商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是法国的,他在1615年出版的《献给国王和王太后的政治经济学》一 书中第一个使用了“政治经济学”一词,表明他所研究的经济问题已经超出家庭管理或庄园经济的 范围,涉及整个国家或社会的经济问题。 2基本观点:认为金银是社会财富的唯一形态;一国财富的来源主要依靠对外贸易,即社会财 富主要来源于流通领域:增加社会财富的方法就是扩大出口,限制进口;主张国家干预经济,即利 用国家的力量限制进口,增加在出口,实行贸易保护主义。 (二)经济学形成时期-古典经济学(17世纪中叶一19世纪70年代) 威廉·配第开始,斯密发展为完整体系,李嘉图推向高峰。“看不见的手
二、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1.产生基础:资源稀缺性与人类需求无限性的矛盾 2.现代经济学产生的标志:1776年亚当斯密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 (之前被称之为政治经济学) (一)经济学的早期阶段-重商主义(15世纪——17世纪中叶) 1.主要代表人物有:约翰·海尔斯、托马斯·曼、孟克列钦、柯尔培等。 重商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是法国的,他在1615年出版的《献给国王和王太后的政治经济学》一 书中第一个使用了“政治经济学”一词,表明他所研究的经济问题已经超出家庭管理或庄园经济的 范围,涉及整个国家或社会的经济问题。 2.基本观点:认为金银是社会财富的唯一形态;一国财富的来源主要依靠对外贸易,即社会财 富主要来源于流通领域;增加社会财富的方法就是扩大出口,限制进口;主张国家干预经济,即利 用国家的力量限制进口,增加在出口,实行贸易保护主义。 (二)经济学形成时期-古典经济学(17世纪中叶——19世纪70年代) 威廉·配第开始,斯密发展为完整体系,李嘉图推向高峰。“看不见的手
1.主要代表人物有:[英威廉·配第、洛克、达德利诺斯、蒙德维尔、大卫·休谟、詹姆斯斯图亚 特、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马尔萨斯、约翰斯图亚特、约翰穆勒、西尼尔等。[法让巴蒂斯 特、萨伊、西斯蒙第等。其中以亚当·斯密为最重要的代表人物,其代表作是1776年出版的《国富 论》。 2基本观点:以斯密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把经济学的研究从流通领域转向生产领域,使经济学真正成为一门独立体系的科学。 (2)以研究国民财富如何增长为中心内容。确立了物质财富观,认为增加国民财富主要来自于 社会分工和增加资本积累这两个生产途径。围绕这一点,全面系统研究了经济增长、价值、价格、 收入分配等一系列经济问题。 (3)从人是利己的“经济人”这一基本假设出发,论述了有价格这只看不见的手来调节经 济,可以把个人利己行为引向增加国民财富和社会福利的行为。 (4)提出了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结论。 附:亚当斯密(Adam Smith):经济学鼻祖 出生: 1723年6月5日(苏格兰苏格兰伐夫郡可可卡地) 。逝世: 1790年7月17日(苏格兰苏格兰爱丁堡) ·学派/流派:古典经济学 。主要领域:政治哲学、伦理学、经济学 ·主要著作:《道德情操论》《国富论》 ·著名思想:古典经济学、现代自由市场、劳动分工 ·受影响于:亚里士多德、霍布斯、洛克、哈奇森、休谟、孟德 斯鸠 ·施影响于:马尔萨斯、李嘉图、密尔、凯恩斯、马克思、恩格斯、美国开国先驱 (三)新古典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19世纪70年代一20世纪30年代)
1.主要代表人物有:[英]威廉·配第、洛克、达德利·诺斯、蒙德维尔、大卫·休谟、詹姆斯·斯图亚 特、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马尔萨斯、约翰·斯图亚特、约翰·穆勒、西尼尔等。 [法]让·巴蒂斯 特、萨伊、西斯蒙第等。 其中以亚当·斯密为最重要的代表人物,其代表作是1776年出版的《国富 论》。 2.基本观点: 以斯密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把经济学的研究从流通领域转向生产领域,使经济学真正成为一门独立体系的科学。 (2)以研究国民财富如何增长为中心内容。确立了物质财富观,认为增加国民财富主要来自于 社会分工和增加资本积累这两个生产途径。围绕这一点,全面系统研究了经济增长、价值、价格、 收入分配等一系列经济问题。 (3)从人是利己的“经济人”这一基本假设出发,论述了有价格这只看不见的手来调节经 济,可以把个人利己行为引向增加国民财富和社会福利的行为。 (4)提出了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结论。 附:亚当.斯密(Adam Smith):经济学鼻祖 · 出生: 1723年6月5日(苏格兰 苏格兰伐夫郡可可卡地) · 逝世: 1790年7月17日 (苏格兰 苏格兰爱丁堡) · 学派/流派:古典经济学 · 主要领域:政治哲学、伦理学、经济学 · 主要著作:《道德情操论》《国富论》 · 著名思想:古典经济学、现代自由市场、劳动分工 · 受影响于: 亚里士多德、霍布斯、洛克、哈奇森、休谟、孟德 斯鸠 · 施影响于: 马尔萨斯、李嘉图、密尔、凯恩斯、马克思、恩格斯、美国开国先驱 (三)新古典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19世纪70年代——20世纪30年代)
萨伊、马尔萨斯,李斯特的历史学派,庞巴维克的奥地利学派,马歇尔的新古典学派,凡勃仑的 制度学派,主张自由竞争、自行调节和自由放任。 1.主要代表人物:[奥]K门格尔、[英]WS杰文斯、瓦尔拉斯法]、[意]帕累托、[英克拉克 [英]马歇尔、[英]」罗宾逊、[美]张伯伦等,他们从新的角度来论述自由放任的思想,创立了边际效 用论,引发了经济学上的"边际革命”。 2基本观点: (1)不象古典经济学只重视对生产的研究,而转向消费和需求,明确把资源配置作为经济学研 究的中心,论述了价格如何使社会资源达到最优配置,力图证明以价格为中心的市场机制的完善 性。 (2)以边际分析为基础,把消费—需求分析与生产—供给分析、竞争 垄断市场、分 配理论结合在一起,建立起了现代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框架和内容体系。 (四)当代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的建立与发展(20世纪30年代以后) 1936年《通论》否定了传统经济学原理,被称之为“凯恩斯革命”。二战后分为两个流派:萨 缪尔森、托宾、索洛的新古典综合派;罗宾逊、斯拉法、卡尔多的新剑桥学派。 1.主要代表人物和观点: 1936年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发表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标志着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建 立,史称“凯恩斯革命”。 凯恩斯针对30年代的大危机和市场调节机制的缺陷,把产量与就业联系起来,从总需求的角 度,全面分析了国民收入的决定,并用有效需求不足来解释失业、危机产生的原因。明确了以国民 收入决定为理论研究中心,提出了放弃自由放任,国家干预的政策。从而创立了现代宏观经济学的 基本框架和内容体系。 附: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1883年6月5日-1946年4月21日),现代西方经 济学最有影响的经济学家之一。 1883年凯恩斯出生于一个大学教授的家庭。他的父亲约翰内维尔凯恩斯曾在剑桥大学任哲学 和政治经济学讲师,母亲弗洛朗斯阿达·布朗是一位成功的作家和社会改革的先驱之一。 ·1889年7岁的凯恩斯进入波斯学校
萨伊、马尔萨斯,李斯特的历史学派,庞巴维克的奥地利学派,马歇尔的新古典学派,凡勃仑的 制度学派,主张自由竞争、自行调节和自由放任。 1.主要代表人物: [奥]K·门格尔、[英]W·S·杰文斯、瓦尔拉斯[法]、[意]帕累托、[英]克拉克、 [英]马歇尔、 [英]J·罗宾逊、[美]张伯伦等,他们从新的角度来论述自由放任的思想,创立了边际效 用论,引发了经济学上的“边际革命”。 2.基本观点: (1)不象古典经济学只重视对生产的研究,而转向消费和需求,明确把资源配置作为经济学研 究的中心,论述了价格如何使社会资源达到最优配置,力图证明以价格为中心的市场机制的完善 性。 (2)以边际分析为基础,把消费——需求分析与生产——供给分析、竞争——垄断市场、分 配理论结合在一起,建立起了现代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框架和内容体系。 (四)当代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的建立与发展(20世纪30年代以后) 1936年《通论》否定了传统经济学原理,被称之为“凯恩斯革命”。二战后分为两个流派:萨 缪尔森、托宾、索洛的新古典综合派;罗宾逊、斯拉法、卡尔多的新剑桥学派。 1.主要代表人物和观点: 1936年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发表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标志着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建 立,史称“凯恩斯革命”。 凯恩斯针对30年代的大危机和市场调节机制的缺陷,把产量与就业联系起来,从总需求的角 度,全面分析了国民收入的决定,并用有效需求不足来解释失业、危机产生的原因。明确了以国民 收入决定为理论研究中心,提出了放弃自由放任,国家干预的政策。从而创立了现代宏观经济学的 基本框架和内容体系。 附: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 1883年6月5日- 1946年4月21日),现代西方经 济学最有影响的经济学家之一。 1883年凯恩斯出生于一个大学教授的家庭。他的父亲约翰内维尔·凯恩斯曾在剑桥大学任哲学 和政治经济学讲师,母亲弗洛朗斯阿达·布朗是一位成功的作家和社会改革的先驱之一。 · 1889年7岁的凯恩斯进入波斯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