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高考吉林省语文 第I卷(选择题共15分) 、(6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呼唤养心的文化阅读 迄今为止,中华文明的最高思维成果,主要还是集中积累和体现在图书馆(包括 电子图书馆)里经过历史筛选和确认了的古今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人文科学 的经典名著上。阅读这些名著,须潜下心来,动脑动手,反复琢磨,细心品味, 学了知识,长了智慧,不独养眼,更在养心 这种养心的文化阅读,首先是对经典的书籍文化的阅读。因为这是以一当十、含 金量最高的文化阅读。须知,读书与看电视,受众在接受方式上是迥异的:一书 在手,可以反复阅读,细细品味;而电视音画,稍纵即逝,逝不再来。书籍是文 字符号组成的没有具像的语言平面,作用于读者的阅读神经,需要读者启动思维、 引发想象,才能完成鉴赏。如读小说《红楼梦》,那大观园是曹雪芹用文字语言 描述的,需要读者调动自身的审美想象在头脑中完成大观园的具像。这种审美想 象能力完成的空间联想是人们的一种宝贵的思维智能。倘让看平庸电视节目的时 间挤掉了看经典书籍的时间、把大量休闲光阴都消磨在荧屏前,那思维能力和想 象能力的钝化消减,恐怕势所必然。这正是我深情呼唤养心的文化阅读的重要缘 由 这种养心的文化阅读,当然也不止于经典的书籍文化的阅读。虽非 经典却有一定思想内涵、文化意蕴和美学品位的一般书籍,以及各种形式的书画 展览、音乐歌舞、戏剧演出、文物博览等等,均应纳入我所呼唤的养心的文化阅 读范畴。譬如,真正欣赏一幅幅静态的书法国画佳作,听音乐,观赏一场戏剧 也需要进入“虚静”,用“心”去看,……总之,都需要受众主体持一种旨在养 心的文化阅读态势。 归根结底,呼唤养心的文化阅读,是繁荣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的“文化自觉” 意识的必然要求。 (选自《文汇报》2007.02.27,有删改) 1.作者认为要“呼唤养心的文化阅读”,不属于其依据的一项 是 A.图书馆里经过历史筛选和确认了的经典名著,阅读时需反复琢磨,细心品味。 B.阅读《红楼梦》这样的经典小说,需要较强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C.书画、音乐、戏剧等艺术欣赏需要受众主体持一种旨在养心的文化阅读态势 D.繁荣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的“文化自觉”意识,呼唤养心的文化阅读 1.A(不属于呼唤养心的文化阅读的依据。) 2.下列理解和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是 A.对经典的书籍文化的阅读,是一种以一当十、含金量最高的文化阅读 B.电视节目挤掉了看经典书籍的时间,势必造成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的钝化消 减 C.不同于文字符号组成的语言平面,视听语言对受众思维想象能力的要求相对 较低
2011 年高考吉林省语文 第Ⅰ卷(选择题 共 15 分) 一、(6 分,每小题,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2 题。 呼唤养心的文化阅读 迄今为止,中华文明的最高思维成果,主要还是集中积累和体现在图书馆(包括 电子图书馆)里经过历史筛选和确认了的古今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人文科学 的经典名著上。阅读这些名著,须潜下心来,动脑动手,反复琢磨,细心品味, 学了知识,长了智慧,不独养眼,更在养心。 这种养心的文化阅读,首先是对经典的书籍文化的阅读。因为这是以一当十、含 金量最高的文化阅读。须知,读书与看电视,受众在接受方式上是迥异的:一书 在手,可以反复阅读,细细品味;而电视音画,稍纵即逝,逝不再来。书籍是文 字符号组成的没有具像的语言平面,作用于读者的阅读神经,需要读者启动思维、 引发想象,才能完成鉴赏。如读小说《红楼梦》,那大观园是曹雪芹用文字语言 描述的,需要读者调动自身的审美想象在头脑中完成大观园的具像。这种审美想 象能力完成的空间联想是人们的一种宝贵的思维智能。倘让看平庸电视节目的时 间挤掉了看经典书籍的时间、把大量休闲光阴都消磨在荧屏前,那思维能力和想 象能力的钝化消减,恐怕势所必然。这正是我深情呼唤养心的文化阅读的重要缘 由。 这种养心的文化阅读,当然也不止于经典的书籍文化的阅读。虽非 经典却有一定思想内涵、文化意蕴和美学品位的一般书籍,以及各种形式的书画 展览、音乐歌舞、戏剧演出、文物博览等等,均应纳入我所呼唤的养心的文化阅 读范畴。譬如,真正欣赏一幅幅静态的书法国画佳作,听音乐,观赏一场戏剧, 也需要进入“虚静”,用“心”去看,……总之,都需要受众主体持一种旨在养 心的文化阅读态势。 归根结底,呼唤养心的文化阅读,是繁荣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的“文化自觉” 意识的必然要求。 (选自《文汇报》2007.02.27,有删改) 1.作者认为要“呼唤养心的文化阅读”,不属于其依据的一项 是 ( ) A.图书馆里经过历史筛选和确认了的经典名著,阅读时需反复琢磨,细心品味。 B.阅读《红楼梦》这样的经典小说,需要较强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C.书画、音乐、戏剧等艺术欣赏需要受众主体持一种旨在养心的文化阅读态势。 D.繁荣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的“文化自觉”意识,呼唤养心的文化阅读。 1.A(不属于呼唤养心的文化阅读的依据。) 2.下列理解和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是 ( ) A.对经典的书籍文化的阅读,是一种以一当十、含金量最高的文化阅读。 B.电视节目挤掉了看经典书籍的时间,势必造成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的钝化消 减。 C.不同于文字符号组成的语言平面,视听语言对受众思维想象能力的要求相对 较低
D.舞台上程式化虚拟化意境美、间离效果美、表演艺术美,需要进入“虚静” 用“心”去看 2.B(忽视了“平庸”、“恐怕”的条件。)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5—7题 猛狗与社鼠 韩非子 宋人有沽酒者,升概甚平,遇客甚谨,为酒甚美,县帜甚高,著然不售,酒酸 怪其故,问其所知闾长者杨倩。倩曰:“汝狗猛耶?”曰:“狗猛则酒何故而不 售?”曰:“人畏焉。或令孺子怀钱挈壶瓮而往沽,而狗迓而龅之,此酒所以酸 而不售也。” 夫国亦有狗。有道之士怀其术而欲以明万乘之主,大臣为猛狗,迎而龅之。此人 主之所以蔽胁,而有道之士所以不用也。 故桓公问管仲曰:“治国最奚患?”对曰:“最患社鼠矣。”公曰:“何患社 鼠哉?”对曰:“君亦见夫为社者乎?树木而涂之,鼠穿其间,掘穴托其中。熏 之则恐焚木,灌之则恐凃涂旽°,此社鼠之所以不得也。今人君之左右,出则为势 重而收利于民,入则比周而蔽恶于君,内间主之情以告外,外内为重,诸臣百吏 以为富。吏不诛则乱法,诛之则君不安。据而有之,此亦国之社鼠也。” 故人臣执柄而擅禁,明为己者必利,而不为已者必害,此亦猛狗也。夫大臣为猛 狗而龀有道之士矣,左右又为社鼠而间主之情,人主不觉,如此,主焉得无壅, 国焉得无亡乎? 尧欲传天下于舜。鲧谏曰:“不祥哉!孰以天下而传之于匹夫乎?”尧不听,举 兵而诛杀鲧于羽山之郊。共工又谏日:“孰以天下而传之于匹夫乎?”尧不听 又举兵而诛共工于幽州之都。于是天下莫敢言无传天下于舜。仲尼间之日:“尧 之知舜之贤,非其难者也。夫至乎诛谏者,必传之舜,乃其难也。”一日:“不 以其所疑败其所察则难也 (节选自《韩非子》) 【注】①管仲:春秋时著名政治家。齐桓公任命他为卿,尊他为“仲父”。②阽 zhi:崩塌
D.舞台上程式化虚拟化意境美、间离效果美、表演艺术美,需要进入“虚静”, 用“心”去看。 2.B(忽视了“平庸”、 “恐怕”的条件。) 二、(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5—7 题 猛狗与社鼠 韩非子 宋人有沽酒者,升概甚平,遇客甚谨,为酒甚美,县帜甚高,著然不售,酒酸。 怪其故,问其所知闾长者杨倩。倩曰:“汝狗猛耶?”曰:“狗猛则酒何故而不 售?”曰:“人畏焉。或令孺子怀钱挈壶瓮而往沽,而狗迓而龁之,此酒所以酸 而不售也。” 夫国亦有狗。有道之士怀其术而欲以明万乘之主,大臣为猛狗,迎而龁之。此人 主之所以蔽胁,而有道之士所以不用也。 故桓公问管仲①曰:“治国最奚患?”对曰:“最患社鼠矣。”公曰:“何患社 鼠哉?”对曰:“君亦见夫为社者乎?树木而涂之,鼠穿其间,掘穴托其中。熏 之则恐焚木,灌之则恐涂阤②,此社鼠之所以不得也。今人君之左右,出则为势 重而收利于民,入则比周而蔽恶于君,内间主之情以告外,外内为重,诸臣百吏 以为富。吏不诛则乱法,诛之则君不安。据而有之,此亦国之社鼠也。” 故人臣执柄而擅禁,明为己者必利,而不为已者必害,此亦猛狗也。夫大臣为猛 狗而龁有道之士矣,左右又为社鼠而间主之情,人主不觉,如此,主焉得无壅, 国焉得无亡乎? 尧欲传天下于舜。鲧谏曰:“不祥哉!孰以天下而传之于匹夫乎?”尧不听,举 兵而诛杀鲧于羽山之郊。共工又谏曰:“孰以天下而传之于匹夫乎?”尧不听, 又举兵而诛共工于幽州之都。于是天下莫敢言无传天下于舜。仲尼闻之曰:“尧 之知舜之贤,非其难者也。夫至乎诛谏者,必传之舜,乃其难也。”一曰:“不 以其所疑败其所察则难也。” (节选自《韩非子》) 【注】①管仲:春秋时著名政治家。齐桓公任命他为卿,尊他为“仲父”。②阤 zhì:崩塌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酒甚美,县帜甚高 县:通“悬”,悬挂 B.有道之士怀其术而欲以明万乘之主明:表明 C.此人主之所以蔽胁 所以:……的原因 D.故人臣执柄而擅禁 执柄:掌权。 答案:B 解析:B项的“明”是一个使动词,可译为“使……明晓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迎而龀之 A 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 熏之则恐焚木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主焉得无壅 C 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 不以其所疑败其所察则难也 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解析:B.则:连词,均表转折,却。A.而:上例,连词,表修饰,可不译:下例, 连词,表转折,却。C焉:上例,副词,表反问,怎么:下例,兼词,于是,在 那里。D.以:介词,表原因。介词,表凭借。 答案:B 5.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非子借写“狗恶酒酸”“社鼠为患”的寓言故事,来揭露封建社会一 种习见的丑恶现象:奸人当道,堵塞贤路,蒙蔽君主 B.猛狗、社鼠的形象,喻意大体一致又各有侧重:猛狗着重比喻排挤贤能 的朝廷权臣,社鼠着重比喻蒙蔽君主的左右亲信。 C.最后一段举出尧传天下给舜的传说,是对前面内容的补充。尧为人主而“不 觉”,致使他接连错杀鲧、共工两位大臣。 D.两个寓言故事包含着这样的哲理,事物间常常存在着不易察觉的复杂关系, 如狗猛与酒酸之间的必然关系,就难以判断 解析:尧是为人主而善察的正面形象,他杀鲧和共工是对的。 答案:C 【参考译文】 宋国有个卖酒的,卖酒器具量得很公平,接待客人态度很恭敬,酿造的酒很香醇 (店铺门前)酒旗悬挂得很高。积贮很多酒却没有人来买,(时间一久,)酒都 变酸了。(卖酒的)感到奇怪,不解其中缘故。他向同住里巷且知道这事的老人 杨倩打探。杨倩说:“你养的狗凶恶吗?”卖酒的说:“狗凶恶,那么酒为什 么就卖不出去呢?”杨倩说:“人们害怕你的狗呀!有的人打发自己的小孩,揣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为酒甚美,县帜甚高 县:通“悬”,悬挂 B.有道之士怀其术而欲以明万乘之主 明:表明 C.此人主之所以蔽胁 所以:……的原因 D.故人臣执柄而擅禁 执柄:掌权。 答案:B 解析:B 项的“明”是一个使动词,可译为“使……明晓”。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迎而龁之 A 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 熏之则恐焚木 B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主焉得无壅 C 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 不以其所疑败其所察则难也 D 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解析:B.则:连词,均表转折,却。A.而:上例,连词,表修饰,可不译;下例, 连词,表转折,却。C 焉:上例,副词,表反问,怎么;下例,兼词,于是,在 那里。D.以:介词,表原因。介词,表凭借。 答案:B 5.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非子借写“狗恶酒酸”“社鼠为患”的寓言故事,来揭露封建社会一 种习见的丑恶现象:奸人当道,堵塞贤路,蒙蔽君主。 B.猛狗、社鼠的形象,喻意大体一致又各有侧重:猛狗着重比喻排挤贤能 的朝廷权臣,社鼠着重比喻蒙蔽君主的左右亲信。 C.最后一段举出尧传天下给舜的传说,是对前面内容的补充。尧为人主而“不 觉”,致使他接连错杀鲧、共工两位大臣。 D.两个寓言故事包含着这样的哲理,事物间常常存在着不易察觉的复杂关系, 如狗猛与酒酸之间的必然关系,就难以判断。 解析:尧是为人主而善察的正面形象,他杀鲧和共工是对的。 答案:C 【参考译文】 宋国有个卖酒的,卖酒器具量得很公平,接待客人态度很恭敬,酿造的酒很香醇, (店铺门前)酒旗悬挂得很高。积贮很多酒却没有人来买,(时间一久,)酒都 变酸了。(卖酒的)感到奇怪,不解其中缘故。他向同住里巷且知道这事的老人 杨倩打探。杨倩说:“你养的狗凶恶吗?” 卖酒的说:“狗凶恶,那么酒为什 么就卖不出去呢?”杨倩说:“人们害怕你的狗呀!有的人打发自己的小孩,揣
上钱,拿着壶,前往打酒。但你的狗窜出来咬人,(谁还敢来买酒呢?)这就是 你的酒卖不掉最终变酸的原因。” 国家也有这样的恶狗。有才能的人怀着治国的本领想要禀陈(大国的君王),使 大国的君王能够明晓(治国的方略)。那些大臣像恶狗一样窜出来咬人,这就是 国君受到蒙蔽和挟制,因而那些有才能的人不能得到重用的原因。 因此齐桓公问管仲说:“治理国家最担心什么?”管仲回答说:“最担心的是社 坛的老鼠。”桓公说:“担心什么社坛的老鼠呢?”管仲回答道:“君王也看见 那社神吗?立起木头(做成塑像的架子),再给它涂抹上泥灰(塑成社神),老 鼠穿行在中间,挖掘鼠洞寄托身子在里面。用火熏烤却怕烧毁了木头,用水浇灌 却怕毁坏了涂泥。这就是社坛的老鼠不能被杀除的缘故啊。现在君王身边的人(就 是社鼠),他们在朝廷外为求威势重权,便从百姓中收刮财富:他们在朝廷内就 相互勾结,来对君主隐瞒他们的恶行。在朝廷内的(奸人)窥探君王的心思来传 递消息给朝廷外的(权臣)。朝廷外的权臣和朝廷内的奸人互相成为倚重,朝廷 众多官吏都认为(这样做)是富有权势。(这样的)官吏不诛灭就会扰乱法度, 诛灭了他们君王又不安逸。(他们)依靠国君的保护进而握有重大的权势,这样 的人就是国家的社坛老鼠。 因此国君的臣子掌握大权,进而能行专擅或颁禁令,确实能为己用的必定使他得 利,不能为己用的必定陷害,这就是(国家的)猛狗啊。那权臣成了猛狗来咬有 才能的士人,身边的奸人又成了社鼠来窥探君王的心思,国君还不察觉,像这样, 国君怎么能不被壅塞,国家怎么能不遭灭亡呢? 唐尧想要将天下传给虞舜。大臣鲧进谏说:“不吉祥啊!谁拿天下去传给一个匹 夫呢?”唐尧不听取(这种蒙蔽君主的意见),发兵将鲧诛杀在羽山的郊野。 共工再进谏说:“谁拿天下去传给一个匹夫呢?”唐尧不听取(这种蒙蔽君主的 意见),又发兵将共工诛杀在幽州的城邑。因此天下人没有谁再敢说不要传天下 给虞舜。孔子听说这件事说:“唐尧了解虞舜贤明,不见得是很难的事。到要诛 杀进谏(错误意见)的人,必定要传天下给虞舜,才是真正难的事啊。”又说: “不因那怀疑的危害到那考察到的,(这)就更难啊。 第II卷(135分) 、(32分) 6.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答题。(10分) 井之蛙……谓东海之鳖曰:“吾乐与!出跳梁乎井干之上,入休乎缺之崖;赴水 则接腋持颐,蹶泥则没足灭跗;还虾、蟹与科斗,莫吾能若也。且夫擅一壑之水, 而跨井之乐,此亦至矣。夫子奚不时来入观平!”东海之鳖左脚未入,而右膝已 絷矣。于是逡巡而却,告之海曰:“夫千里之远,不足以举其大;千仞之高,不 足以极其深。禹之时十年九潦,而水弗为加益;汤之时八年七旱,而崖不为加损。 夫不为顷久推移,不以多少进退者,此亦东海之大乐也。”于是井之蛙闻之,适 适然惊,规规然自失也。庄子《庄子·秋水》 (1)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夫子奚不时来入观乎!
上钱,拿着壶,前往打酒。但你的狗窜出来咬人,(谁还敢来买酒呢?)这就是 你的酒卖不掉最终变酸的原因。” 国家也有这样的恶狗。有才能的人怀着治国的本领想要禀陈(大国的君王),使 大国的君王能够明晓(治国的方略)。那些大臣像恶狗一样窜出来咬人,这就是 国君受到蒙蔽和挟制,因而那些有才能的人不能得到重用的原因。 因此齐桓公问管仲说:“治理国家最担心什么?”管仲回答说:“最担心的是社 坛的老鼠。”桓公说:“担心什么社坛的老鼠呢?”管仲回答道:“君王也看见 那社神吗?立起木头(做成塑像的架子),再给它涂抹上泥灰(塑成社神),老 鼠穿行在中间,挖掘鼠洞寄托身子在里面。用火熏烤却怕烧毁了木头,用水浇灌 却怕毁坏了涂泥。这就是社坛的老鼠不能被杀除的缘故啊。现在君王身边的人(就 是社鼠),他们在朝廷外为求威势重权,便从百姓中收刮财富;他们在朝廷内就 相互勾结,来对君主隐瞒他们的恶行。在朝廷内的(奸人)窥探君王的心思来传 递消息给朝廷外的(权臣)。朝廷外的权臣和朝廷内的奸人互相成为倚重,朝廷 众多官吏都认为(这样做)是富有权势。(这样的)官吏不诛灭就会扰乱法度, 诛灭了他们君王又不安逸。(他们)依靠国君的保护进而握有重大的权势,这样 的人就是国家的社坛老鼠。 因此国君的臣子掌握大权,进而能行专擅或颁禁令,确实能为己用的必定使他得 利,不能为己用的必定陷害,这就是(国家的)猛狗啊。那权臣成了猛狗来咬有 才能的士人,身边的奸人又成了社鼠来窥探君王的心思,国君还不察觉,像这样, 国君怎么能不被壅塞,国家怎么能不遭灭亡呢? 唐尧想要将天下传给虞舜。大臣鲧进谏说:“不吉祥啊!谁拿天下去传给一个匹 夫呢?” 唐尧不听取(这种蒙蔽君主的意见),发兵将鲧诛杀在羽山的郊野。 共工再进谏说:“谁拿天下去传给一个匹夫呢?”唐尧不听取(这种蒙蔽君主的 意见),又发兵将共工诛杀在幽州的城邑。因此天下人没有谁再敢说不要传天下 给虞舜。孔子听说这件事说:“唐尧了解虞舜贤明,不见得是很难的事。到要诛 杀进谏(错误意见)的人,必定要传天下给虞舜,才是真正难的事啊。”又说: “不因那怀疑的危害到那考察到的,(这)就更难啊。” 第 II 卷(135 分) 三、(32 分) 6.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答题。(10 分) 井之蛙……谓东海之鳖曰:“吾乐与!出跳梁乎井干之上,入休乎缺之崖;赴水 则接腋持颐,蹶泥则没足灭跗;还虾、蟹与科斗,莫吾能若也。且夫擅一壑之水, 而跨井之乐,此亦至矣。夫子奚不时来入观乎!”东海之鳖左脚未入,而右膝已 絷矣。于是逡巡而却,告之海曰:“夫千里之远,不足以举其大;千仞之高,不 足以极其深。禹之时十年九潦,而水弗为加益;汤之时八年七旱,而崖不为加损。 夫不为顷久推移,不以多少进退者,此亦东海之大乐也。”于是井之蛙闻之,适 适然惊,规规然自失也。庄子《庄子·秋水》 ⑴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 分) ①夫子奚不时来入观乎!
译 文 您为什么不进来看一看吧! ②夫不为顷久推移,不以多少进退者,此亦东海之大乐也 译 文 不因时间的长短而改变,也不因雨量的多少而增减,生活在东海,那才真正是快 乐呢! (2)阅读上面的文字,这则寓言演变成现代哪个成语并指出有什么寓意?(4分) 答 井底之蛙人如果长期把自己束缚在一个狭小的天地里,就会变得目光短浅, 自满自足。 参考译文 住在浅井中的一只青蛙对来自东海的巨鳖夸耀说:“我生活在这里真快乐呀!髙 兴时,就跳到井外面,攀援到栏干上,尽情地蹦跳玩耍。玩累了,就回到井中 躲在井壁的窟窿里,舒舒服服地休息休息。跳进水里时,井水仅仅浸没我的两腋 轻轻地托住下巴;稀泥刚刚没过双脚,软软的很舒适。看看周围的那些小虾呀、 螃蟹呀、蝌蚪呀,谁也没有我快乐。而且我独占一井水,尽情地享受其中的乐趣, 这样的生活真是美极了。您为什么不进来看一看吧! 巨鳖接受了井蛙的邀请,准备到井里去看看,但它的左脚还没有跨进去, 右腿已被井的栏干绊住了,只好慢慢地退回去,站在井旁边给青蛙讲述海的奇观 “海有多大呢?即使用千里之遥的距离来形容也表达不了它的壮阔,用千丈之高 的大山来比喻,也比不上它的深度。夏禹的时候,十年有九年下大雨,大水泛滥 成灾,海面不见丝毫增高;商汤的时候,八年有七年天大旱,土地都裂了缝,海 岸也丝毫不见降低。不因时间的长短而改变,也不因雨量的多少而增减,生活在 东海,那才真正是快乐昵!” 井蛙听了,吃惊得好半天也没有说出话来。它这才知道自己生活的地方是 多么渺小。 7.[原创题·2007年全国卷变式题]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完成赏析。(6分) 南征 杜甫 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 偷生长避地,适远更沾襟。 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 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 注]此诗是大历四年(769)春,杜甫由岳阳往长沙途中所作。这时距他去世 只有一年
译 文: 您为什么不进来看一看吧! ②夫不为顷久推移,不以多少进退者,此亦东海之大乐也 译 文: 不因时间的长短而改变,也不因雨量的多少而增减,生活在东海,那才真正是快 乐呢!” ⑵阅读上面的文字,这则寓言演变成现代哪个成语并指出有什么寓意?(4 分) 答: 井底之蛙 人如果长期把自己束缚在一个狭小的天地里,就会变得目光短浅, 自满自足。 .参考译文: 住在浅井中的一只青蛙对来自东海的巨鳖夸耀说:“我生活在这里真快乐呀!高 兴时,就跳到井外面,攀援到栏干上,尽情地蹦跳玩耍。玩累了,就回到井中, 躲在井壁的窟窿里,舒舒服服地休息休息。跳进水里时,井水仅仅浸没我的两腋, 轻轻地托住下巴;稀泥刚刚没过双脚,软软的很舒适。看看周围的那些小虾呀、 螃蟹呀、蝌蚪呀,谁也没有我快乐。而且我独占一井水,尽情地享受其中的乐趣, 这样的生活真是美极了。您为什么不进来看一看吧!” 巨鳖接受了井蛙的邀请,准备到井里去看看,但它的左脚还没有跨进去, 右腿已被井的栏干绊住了,只好慢慢地退回去,站在井旁边给青蛙讲述海的奇观: “海有多大呢?即使用千里之遥的距离来形容也表达不了它的壮阔,用千丈之高 的大山来比喻,也比不上它的深度。夏禹的时候,十年有九年下大雨,大水泛滥 成灾,海面不见丝毫增高;商汤的时候,八年有七年天大旱,土地都裂了缝,海 岸也丝毫不见降低。不因时间的长短而改变,也不因雨量的多少而增减,生活在 东海,那才真正是快乐呢!” 井蛙听了,吃惊得好半天也没有说出话来。它这才知道自己生活的地方是 多么渺小。 7.[原创题·2007 年全国卷变式题]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完成赏析。(6 分) 南征 杜甫 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 偷生长避地,适远更沾襟。 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 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 [注] 此诗是大历四年(769)春,杜甫由岳阳往长沙途中所作。这时距他去世 只有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