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咸阳市高考模拟检测(二) 语文试题 第|卷阅读题(70分)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共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无主体熟人社会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代表着中国传统精华的乡土中国正在发生着深刻的社会变迁。由 于我们尚未有现成理论和概念可以套用,造成经验描述性、总结性成果大量涌现,理论创新 鲜见。仅就农民城乡流动问题而言,即有“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离土不离乡”、“城 乡二元结构”、“新生代农民工”等话语主题。总之,有关中国农村社会问题研究所显现的 特点一直是经验研究不少,而理论概括不足,直至我们在2011年第1期《读书》上读到《从 熟人社会到“无主体熟人社会”》一文,才使得我们有机会看到理论苗头的出现。无主体熟 人社会的提出可以说使得费老的《乡土中国》中的很多观点有了时代的呼应,让我们看到中 国乡土社会在现代化中所体现的特点, 我们知道,熟人社会是中国几千年的农耕文化所形成的种很成熟的社会形态,由于现 代化和都市化的作用,这个形态正在解体之中,可解体下的乡土社会有何特点呢?无主体熟 人社会给了一个形态或类型上的说明 中国社会的现代化是在一个有着自身文明、历史、思维和习性的社会中发生的。我个人 一直认为传统与现代在中国社会不能做两极式的或二元对立的处理。许多学者将传统与现代 对立起来,似乎要现代就不能有传统,有传统就无法现代。但中国社会从来没有呈现过这样 的特征,可见解释中国的有效概念也应该是—个有张力的、交融性的概念。无主体熟人社会 符合这一原理,因此它比较真实地解释了中国乡土社会的形态 中国式的概念还有一个特点,即它们往往不是界定性的。如果套用社会学中符号互动论 来讲,就是带有触发性。所谓触发性,就是我们建构一个概念不是为了对这个概念进行定义, 文试题第1页共17页
语文试题第 1 页 共 17 页 2012 年咸阳市高考模拟检测(二) 语 文 试 题 第Ⅰ卷 阅读题(70 分)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共 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无主体熟人社会 改革开放 30 多年来,代表着中国传统精华的乡土中国正在发生着深刻的社会变迁。由 于我们尚未有现成理论和概念可以套用,造成经验描述性、总结性成果大量涌现,理论创新 鲜见。仅就农民城乡流动问题而言,即有“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离土不离乡”、“城 乡二元结构”、“新生代农民工”等话语主题。总之,有关中国农村社会问题研究所显现的 特点一直是经验研究不少,而理论概括不足,直至我们在 2011 年第 1 期《读书》上读到《从 熟人社会到“无主体熟人社会”》一文,才使得我们有机会看到理论苗头的出现。无主体熟 人社会的提出可以说使得费老的《乡土中国》中的很多观点有了时代的呼应,让我们看到中 国乡土社会在现代化中所体现的特点, 我们知道,熟人社会是中国几千年的农耕文化所形成的一种很成熟的社会形态,由于现 代化和都市化的作用,这个形态正在解体之中,可解体下的乡土社会有何特点呢?无主体熟 人社会给了一个形态或类型上的说明。 中国社会的现代化是在一个有着自身文明、历史、思维和习性的社会中发生的。我个人 一直认为传统与现代在中国社会不能做两极式的或二元对立的处理。许多学者将传统与现代 对立起来,似乎要现代就不能有传统,有传统就无法现代。但中国社会从来没有呈现过这样 的特征,可见解释中国的有效概念也应该是一个有张力的、交融性的概念。无主体熟人社会 符合这一原理,因此它比较真实地解释了中国乡土社会的形态。 中国式的概念还有一个特点,即它们往往不是界定性的。如果套用社会学中符号互动论 来讲,就是带有触发性。所谓触发性,就是我们建构一个概念不是为了对这个概念进行定义
然后将定义操作化,最后进行实证研究用。而是提出一个引导性的概念,由此引发学者们对 这个概念的深度思考,并随着事物动态过程让其内涵发生一定的变化 许多文化领域的学者都倾向把儒家思想看作中国文化的代表,它不但长久统治着中国人 的灵魂,包括现代的中国人,而且具有普遍性的价值。但如果我们理解了乡土社会的特点, 便可以发现儒家思想实际上具有嵌入性的特点,而其嵌入的背景条件就是熟人社会。它的运 作方式是伦理规范远大于法律诉讼。费老在《乡土中国》中将其归纳为“礼制秩序”和“无 讼";梁漱溟将其归纳为“伦理本位”;钱穆将其归纳为“和合";许烺光将其归纳为“情 境中心”。既然熟人社会倾向伦理生活,自然该社会就会把人伦秩序放在首位,人的言行可 以通过舆论得到纠正,面子成为人生的追求,关系成为生活的基础。而这些都是儒家思想最 为关注的。可是,如果一个社会形态走向了都市生活,变成了彼此陌生的社区,走进了互不 相认的市场,那么我们无论如何强调儒家思想之重要,它也只能是有劲无处使:一件件触目 惊心的伤害他人事件——从个人到团伙、从组织到企业都在不停地提醒我们,这样的伦理 在如今社会萎缩了,沦落了。 (选自2011年9月20日《光明日报》 下列关于原文第1自然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改革开放30多年来,乡土中国正在发生着深刻的社会变迁,但是学界对这一变迁的 理论研究还不够。 B.“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离土不离乡”“新生代农民工”等,都是理论概括,但类 似概括太少。 C.《从熟人社会到“无主体熟人社会”》一文,在对中国农村社会问题理论研究上可谓 是先走了一步 D.“无主体熟人社会”这一概念的提出,算是我们这个时代对费老《乡土中国》中的观 点给予了呼应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熟人社会是中国几千年的农耕文化所形成的一种很成熟的社会形态,但是这种形态正 在现代化和都市化作用下解体 B熟人社会作为一种社会形态正在解体,而无主体熟人社会则从形态或类型上揭示了解 体下的乡土社会的特点。 C.中国式的概念还应具有触发性,即建构一个概念就要对这个概念进行定义,使其具有 操作性,为实证研究提供便利 文试题第2页共17页
语文试题第 2 页 共 17 页 然后将定义操作化,最后进行实证研究用。而是提出一个引导性的概念,由此引发学者们对 这个概念的深度思考,并随着事物动态过程让其内涵发生一定的变化。 许多文化领域的学者都倾向把儒家思想看作中国文化的代表,它不但长久统治着中国人 的灵魂,包括现代的中国人,而且具有普遍性的价值。但如果我们理解了乡土社会的特点, 便可以发现儒家思想实际上具有嵌入性的特点,而其嵌入的背景条件就是熟人社会。它的运 作方式是伦理规范远大于法律诉讼。费老在《乡土中国》中将其归纳为“礼制秩序”和“无 讼”;梁漱溟将其归纳为“伦理本位”;钱穆将其归纳为“和合”;许烺光将其归纳为“情 境中心”。既然熟人社会倾向伦理生活,自然该社会就会把人伦秩序放在首位,人的言行可 以通过舆论得到纠正,面子成为人生的追求,关系成为生活的基础。而这些都是儒家思想最 为关注的。可是,如果一个社会形态走向了都市生活,变成了彼此陌生的社区,走进了互不 相认的市场,那么我们无论如何强调儒家思想之重要,它也只能是有劲无处使:一件件触目 惊心的伤害他人事件——从个人到团伙、从组织到企业都在不停地提醒我们,这样的伦理 在如今社会萎缩了,沦落了。 (选自 2011 年 9 月 20 日《光明日报》) 1.下列关于原文第 1 自然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改革开放 30 多年来,乡土中国正在发生着深刻的社会变迁,但是学界对这一变迁的 理论研究还不够。 B.“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离土不离乡”“新生代农民工”等,都是理论概括,但类 似概括太少。 C.《从熟人社会到“无主体熟人社会”》一文,在对中国农村社会问题理论研究上可谓 是先走了一步。 D.“无主体熟人社会”这一概念的提出,算是我们这个时代对费老《乡土中国》中的观 点给予了呼应。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熟人社会是中国几千年的农耕文化所形成的一种很成熟的社会形态,但是这种形态正 在现代化和都市化作用下解体。 B.熟人社会作为一种社会形态正在解体,而无主体熟人社会则从形态或类型上揭示了解 体下的乡土社会的特点。 C.中国式的概念还应具有触发性,即建构一个概念就要对这个概念进行定义,使其具有 操作性,为实证研究提供便利
D儒家思想和熟人社会的关系比较微妙,儒家思想嵌入熟人社会,其运作方式就是伦理 规范远远大于法律诉讼 3.根据原文,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乡土中国发生着的社会变迁,我们之所以还多是停留在经验描述性、成果总结性的 水平上,是因为尚未有现成理论和概念可用。 B传统与现代在中国社会从来不是二元对立,尽管也有学者误认为它们对立,所以解释 中国的有效概念应是有张力、交融性的概念。 C.因为熟人社会会把人伦秩序放在首位,所以就倾向伦理生活,人的言行、面子、关系 都能发挥其作用,这是儒家思想最为关注的 D如果一个社会走向了都市生活,变成了彼此陌生的社区,走进了互不相认的市场,那 么儒家思想发挥其作用就失去应有的载体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47题。 韩镛,字伯高,济南人。延祐五年中进士第,授将仕郎、翰林国史院编修官,寻迁 集贤都事。泰定四年,转国子博士,俄拜监察御史。当时由进士入官者仅百之一,由吏 致位显要者常十之九。帝乃欲以中书参议傅岩起为吏部尚书,镛上言:“吏部掌天下铨 衡,岩起从吏入官,乌足尽知天下贤才。况尚书秩三品,岩起累官四品耳,于法亦不得 升。”制可其奏。 天历元年,除佥浙西廉访司事,击奸暴,黜贪墨,而特举乌程县尹干文传治行为诸 县最,所至郡县,为之肃然。二年,转江浙财赋副总管。至顺元年,除国子司业,寻迁 南行台治书侍御史。顺帝初,历佥宣徽及枢密院事。至正二年,除翰林侍讲学士,既而 拜侍御史,以刚介为时所忌,言事者诬劾其赃私,乃罢去。五年,台臣辨其诬,遂复起 参议中书省事。 七年,朝廷慎选守令,参知政事魏中立言于帝:“当今必欲得贤守令,无加镛者 帝乃特署镛姓名,授饶州路总管。饶之为俗尚鬼,有觉山庙者,自昔为妖以祸福人,为 盗贼者事之尤至,将为盜,必卜之。镛至,即撤其祠宇,沉土偶人于江。凡境内淫祠有 不合祀典者,皆毁之。人初大骇,已而皆叹服。镛知民可教,俾俊秀入学宫,求宿儒学 行俱尊者,列为《五经》师,旦望必幅巾深衣以谒先圣,月必考订课试,以示劝励。每 文试题第3页共17页
语文试题第 3 页 共 17 页 D.儒家思想和熟人社会的关系比较微妙,儒家思想嵌入熟人社会,其运作方式就是伦理 规范远远大于法律诉讼。 3.根据原文,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对乡土中国发生着的社会变迁,我们之所以还多是停留在经验描述性、成果总结性的 水平上,是因为尚未有现成理论和概念可用。 B.传统与现代在中国社会从来不是二元对立,尽管也有学者误认为它们对立,所以解释 中国的有效概念应是有张力、交融性的概念。 C.因为熟人社会会把人伦秩序放在首位,所以就倾向伦理生活,人的言行、面子、关系 都能发挥其作用,这是儒家思想最为关注的。 D.如果一个社会走向了都市生活,变成了彼此陌生的社区,走进了互不相认的市场,那 么儒家思想发挥其作用就失去应有的载体。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4—7 题。 韩镛,字伯高,济南人。延祐五年中进士第,授将仕郎、翰林国史院编修官,寻迁 集贤都事。泰定四年,转国子博士,俄拜监察御史。当时由进士入官者仅百之一,由吏 致位显要者常十之九。帝乃欲以中书参议傅岩起为吏部尚书,镛上言:“吏部掌天下铨. 衡,岩起从吏入官,乌足尽知天下贤才。况尚书秩三品,岩起累官四品耳,于法亦不得 升。”制可其奏。 天历元年,除佥浙西廉访司事,击奸暴,黜贪墨,而特举乌程县尹干文传治行为诸 县最,所至郡县,为之肃然。二年,转江浙财赋副总管。至顺元年,除国子司业,寻迁 南行台治书侍御史。顺帝初,历佥宣徽及枢密院事。至正二年,除翰林侍讲学士,既而 拜侍御史,以刚介为时所忌,言事者诬劾其赃私,乃罢去。五年,台臣辨其诬,遂复起 参议中书省事。 七年,朝廷慎选守令,参知政事魏中立言于帝:“当今必欲得贤守令,无加.镛者。” 帝乃特署镛姓名,授饶州路总管。饶之为俗尚鬼,有觉山庙者,自昔为妖以祸福人,为 盗贼者事之尤至,将为盗,必卜之。镛至,即撤其祠宇,沉土偶人于江。凡境内淫祠有 不合祀典者,皆毁之。人初大骇,已而皆叹服。镛知民可教,俾.俊秀入学宫,求宿儒学 行俱尊者,列为《五经》师,旦望必幅巾深衣以谒先圣,月必考订课试,以示劝.励。每
治政之暇,必延见其师生,与之讲讨经义,由是人人自力于学,而饶之以科第进者,视 他郡为多。镛居官廨,自奉淡泊,僚属亦皆化之。先是,朝使至外郡者,官府奉之甚侈, 不厌其所欲,即衔之,往往腾谤于朝,其出使于饶者,镛延见郡舍中,供以粝饭,退 皆无有后言。其后有旨以织币脆薄,遺使笞行省臣及诸郡长吏。独镛无预。镛治政,虽 细事,其详密多类此。 十年,拜中书参知政事。十一年,丞相脱脱在位,而龚伯璲辈方用事,朝廷悉议更 张,镛有言,不见听。人或以镛优于治郡,而执政非其所长,遂出为甘肃行省参知政事。 及脱脱罢,用事者悉诛,而镛又独免祸。乃迁西行台中丞,殁于官。 (选自《元史》)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吏部掌天下铨衡 铨:选拔官吏 B.无加镛者 加:超过 C.俾俊秀入学宫 俾:强迫 D.月必考订课试,以示劝励 劝:勉励 5.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表现韩镛优于治郡的一项是( ①所至郡县,为之肃然②既而拜侍御史,以刚介为时所忌③当今必欲得贤守令,无 加镛者。④镛至,即撤其祠宇,沉土偶人于江⑤俾俊秀入学宫,求宿儒学行俱尊者,列 为《五经》师⑥一不厌其所欲,即衔之 A.①③⑥ B.①④⑤ C.②③⑥ D.②④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朝时,显要官职往往是由吏职出身的人来担任,很少有人能从进士做官,韩镛 就是从进士做官的。 B.韩镛在担任侍御史时,因为刚正不阿被当时的官员们忌恨,议论政事的人诬告他 贪赃肥私,于是他被罢免了官职 C.饶州地区民俗崇尚鬼神,就连做贼的人准备抢劫时,也必定到觉山庙中占卜吉凶, 韩镛到任后,就拆毀了庙宇,将泥塑偶像沉入江中。 D.朝廷外派的使臣,朝廷供奉本来就多,各地方州县都很讨厌他们,他们到了饶州, 韩镛只供给他们粗米饭,他们也不敢有什么议论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岩起从吏入官,乌足尽知天下贤才。(3分 译文: (2)由是人人自力于学,而饶之以科第进者,视他郡为多。(3分) 译文: (3)而龚伯璲辈方用事,朝廷悉议更张,镛有言,不见听 文试题第4页共17页
语文试题第 4 页 共 17 页 治政之暇,必延见其师生,与之讲讨经义,由是人人自力于学,而饶之以科第进者,视 他郡为多。镛居官廨,自奉淡泊,僚属亦皆化之。先是,朝使至外郡者,官府奉之甚侈, 一不厌其所欲,即衔之,往往腾谤于朝,其出使于饶者,镛延见郡舍中,供以粝饭,退 皆无有后言。其后有旨以织币脆薄,遣使笞行省臣及诸郡长吏。独镛无预。镛治政,虽 细事,其详密多类此。 十年,拜中书参知政事。十一年,丞相脱脱在位,而龚伯璲辈方用事,朝廷悉议更 张,镛有言,不见听。人或以镛优于治郡,而执政非其所长,遂出为甘肃行省参知政事。 及脱脱罢,用事者悉诛,而镛又独免祸。乃迁西行台中丞,殁于官。 (选自《元史》)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吏部掌天下铨.衡 铨:选拔官吏 B. 无加.镛者 加:超过 C. 俾.俊秀入学宫 俾:强迫 D. 月必考订课试,以示劝.励 劝:勉励 5.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表现韩镛优于治郡的一项是( ) ①所至郡县,为之肃然②既而拜侍御史,以刚介为时所忌③当今必欲得贤守令,无 加镛者。④镛至,即撤其祠宇,沉土偶人于江⑤俾.俊秀入学宫,求宿儒学行俱尊者,列 为《五经》师⑥一不厌其所欲,即衔之 A.①③⑥ B.①④⑤ C.②③⑥ D.②④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元朝时,显要官职往往是由吏职出身的人来担任,很少有人能从进士做官,韩镛 就是从进士做官的。 B.韩镛在担任侍御史时,因为刚正不阿被当时的官员们忌恨,议论政事的人诬告他 贪赃肥私,于是他被罢免了官职。 C.饶州地区民俗崇尚鬼神,就连做贼的人准备抢劫时,也必定到觉山庙中占卜吉凶, 韩镛到任后,就拆毁了庙宇,将泥塑偶像沉入江中。 D.朝廷外派的使臣,朝廷供奉本来就多,各地方州县都很讨厌他们,他们到了饶州, 韩镛只供给他们粗米饭,他们也不敢有什么议论。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岩起从吏入官,乌足尽知天下贤才。(3 分) 译文: 。 (2)由是人人自力于学,而饶之以科第进者,视他郡为多。(3 分) 译文: 。 (3)而龚伯璲辈方用事,朝廷悉议更张,镛有言,不见听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南柯子·忆旧 仲殊 十里青山远,潮平路带沙。数声啼鸟怨年华。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 白露收残月,清风散晓霞。绿杨堤畔问荷花: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① 【注释】①家:句末语气词,加强语气 8.这首词上阙写景用了哪些技巧?试结合诗句分析。(5分) 答 9这首词抒发了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吾尝终日而思矣 。(荀子《劝学》) (2) ,惟见江心秋月白。(白居易《琵琶行》) (3)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 (范仲淹《渔家傲》) (4)入则无法家拂士 国恒亡。(《孟子》) (5)夙兴夜寐, 。(《诗经·氓》) (6)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庄子·逍遥游》) 乙选考题 请考生从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 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记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守巷者 庄因 从我的门口通往闹街,是一条长巷。 巷子的前一段,左右对立的是些高级住宅,朱门白墙,煞是美观,经常有几輛小汽车停 靠在巷的一边。巷子的后一段,是参差不齐的克难房子,我所住的,便也是其中的一个。 午间,巷内行人不绝,人们像走马灯似的往来于闹区与冷静之间。到了晚上,一切活动 都被黑暗所掩蔽,巷子里静得犹如-条无声的河。 我每晚都要经过这条巷子,而时间往往接近午夜了。当我自巷口下了汽车,独自走在这 幽幽的深长的峡谷中,听着足声清晰地振荡着,心里便有遗世独立的感觉。 文试题第5页共17页
语文试题第 5 页 共 17 页 译文: 。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8—9 题。 南柯子·忆旧 仲 殊 十里青山远,潮平路带沙。数声啼鸟怨年华。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 白露收残月,清风散晓霞。绿杨堤畔问荷花: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① 【注释】①家:句末语气词,加强语气。 8. 这首词上阙写景用了哪些技巧?试结合诗句分析。(5 分) 答: 。 9.这首词抒发了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 分) 答: 。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吾尝终日而思矣, 。(荀子《劝学》) (2) ,惟见江心秋月白。(白居易《琵琶行》) (3)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 。(范仲淹《渔家傲》) (4)入则无法家拂士, ,国恒亡。(《孟子》) (5)夙兴夜寐, 。(《诗经·氓》) (6)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庄子·逍遥游》) 乙 选考题 请考生从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 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记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守 巷 者 庄 因 从我的门口通往闹街,是一条长巷。 巷子的前一段,左右对立的是些高级住宅,朱门白墙,煞是美观,经常有几辆小汽车停 靠在巷的一边。巷子的后一段,是参差不齐的克难房子,我所住的,便也是其中的一个。 午间,巷内行人不绝,人们像走马灯似的往来于闹区与冷静之间。到了晚上,一切活动 都被黑暗所掩蔽,巷子里静得犹如一条无声的河。 我每晚都要经过这条巷子,而时间往往接近午夜了。当我自巷口下了汽车,独自走在这 幽幽的深长的峡谷中,听着足声清晰地振荡着,心里便有遗世独立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