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市高中毕业班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 语文试卷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关于财富和精神的几点思考 张文江 现在的社会财富至上,即使是青年,也有相当一部分放弃了精神追求,这样的人 固然走不远。然而,对于有精神追求的人,也必须有一个告诫:千万不要看轻财 富的作用。到底什么是财富,什么是精神,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理解透彻。而 在透彻理解两者之前,过早否定财富的作用,可能会遭到反噬:或者轻易成为牺 牲品,或者成为进一步贪图财富的人。 古罗马普罗提诺(205-270),被誉为唯一可以和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齐名的哲 学家。当时的达官贵人,在临死前把孩子和财产托付给他,把他看成圣洁如神的 监护人。普罗提诺常常说:“只要他们没有对哲学产生兴趣,他们的财产和收入 必须安全保管。”我们普通人不大可能达到普罗提诺的程度,所以对经济状况还 是要注意的。反过来说,真正对哲学有所心得,财富的重要性就减轻了。第欧根 尼·拉尔修记载,苏格拉底有一回走过市场,说:“原来我不需要的东西有这么 多呀 财富有其两面性,它既可能使人获得相对的自由,也可能使人不知不觉移了性情。 如果只知道积累财富,超过一定数量之后,确实可能含有毒素。此时不提高精神 境界以化解之,财富就可能反过来危害其占有者。 财富和精神的争执,对于具体的个人而言,其胜负很难说。自以为倾向精神为主 的人,很可能他还没有遇到真正的财富。如果有够大数量的诱惑,很可能抗拒不 了。自以为倾向财富为主的人,也很可能他还没有遇到真正的精神。总有一天, 他会认识到,再多的财富也有解决不了的精神问题。财富和精神究竟如何,要干 过一仗才知道,有时候是财富胜,有时候是精神胜。当然,我相信精神高度丰富 的人,即使全世界的财富堆积在面前,他也会弃之如敝屣,丝毫不动心。 第欧根尼·拉尔修记载,古希腊毕达哥拉斯把人分为三种,一种是追求利益的人 种是追求荣誉的人,一种是追求真理的人。三种人的分类,在我看来,恰好对 应于美国《独立宣言》所昭示的人的三种权利:生存权、自由权、追求幸福的权 利。如果归类的话,第一种是经济人,第二种是政治人,第三种是宗教人或哲学 人。三种追求可以有其统一,只是所处的阶段不同。一般的社会和个人,追求到 了第一种,然后追求第二种;追求到了第二种,然后追求第三种。当然也可以呈 现分裂,绝大部分人终身只能追求其中的一种。对于有品质、有纯度的人来说, 只有追求第三种,才能获得真正的满足,当然他也需要回头关注第一、第二种。 然而即使是追求第一种的普通人,从更高的层面来看,他也在追求幸福的路上, 只是方式可能还需要调整,并不妨碍其本源清净 如果以稀缺性和珍贵性来定义,财富的追求确实可能导向精神的追求,这就涉及 宗教和哲学。宗教姑且不论,对于哲学我更愿意用它的古义“爱智慧”。尽管在 西文是同一个词,在中文却可能存在不同的表达方式。在我看来,两者的境界天 差地远。对于古希腊和中国文化而言,精神王冠上有其熠熠生辉的钻石,那就是 爱智慧和明心见性
吉林市高中毕业班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 语文试卷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1-3 题。 关于财富和精神的几点思考 张文江 现在的社会财富至上,即使是青年,也有相当一部分放弃了精神追求,这样的人 固然走不远。然而,对于有精神追求的人,也必须有一个告诫:千万不要看轻财 富的作用。到底什么是财富,什么是精神,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理解透彻。而 在透彻理解两者之前,过早否定财富的作用,可能会遭到反噬:或者轻易成为牺 牲品,或者成为进一步贪图财富的人。 古罗马普罗提诺(205-270),被誉为唯一可以和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齐名的哲 学家。当时的达官贵人,在临死前把孩子和财产托付给他,把他看成圣洁如神的 监护人。普罗提诺常常说:“只要他们没有对哲学产生兴趣,他们的财产和收入 必须安全保管。”我们普通人不大可能达到普罗提诺的程度,所以对经济状况还 是要注意的。反过来说,真正对哲学有所心得,财富的重要性就减轻了。第欧根 尼·拉尔修记载,苏格拉底有一回走过市场,说:“原来我不需要的东西有这么 多呀!” 财富有其两面性,它既可能使人获得相对的自由,也可能使人不知不觉移了性情。 如果只知道积累财富,超过一定数量之后,确实可能含有毒素。此时不提高精神 境界以化解之,财富就可能反过来危害其占有者。 财富和精神的争执,对于具体的个人而言,其胜负很难说。自以为倾向精神为主 的人,很可能他还没有遇到真正的财富。如果有够大数量的诱惑,很可能抗拒不 了。自以为倾向财富为主的人,也很可能他还没有遇到真正的精神。总有一天, 他会认识到,再多的财富也有解决不了的精神问题。财富和精神究竟如何,要干 过一仗才知道,有时候是财富胜,有时候是精神胜。当然,我相信精神高度丰富 的人,即使全世界的财富堆积在面前,他也会弃之如敝屣,丝毫不动心。 第欧根尼·拉尔修记载,古希腊毕达哥拉斯把人分为三种,一种是追求利益的人, 一种是追求荣誉的人,一种是追求真理的人。三种人的分类,在我看来,恰好对 应于美国《独立宣言》所昭示的人的三种权利:生存权、自由权、追求幸福的权 利。如果归类的话,第一种是经济人,第二种是政治人,第三种是宗教人或哲学 人。三种追求可以有其统一,只是所处的阶段不同。一般的社会和个人,追求到 了第一种,然后追求第二种;追求到了第二种,然后追求第三种。当然也可以呈 现分裂,绝大部分人终身只能追求其中的一种。对于有品质、有纯度的人来说, 只有追求第三种,才能获得真正的满足,当然他也需要回头关注第一、第二种。 然而即使是追求第一种的普通人,从更高的层面来看,他也在追求幸福的路上, 只是方式可能还需要调整,并不妨碍其本源清净。 如果以稀缺性和珍贵性来定义,财富的追求确实可能导向精神的追求,这就涉及 宗教和哲学。宗教姑且不论,对于哲学我更愿意用它的古义“爱智慧”。尽管在 西文是同一个词,在中文却可能存在不同的表达方式。在我看来,两者的境界天 差地远。对于古希腊和中国文化而言,精神王冠上有其熠熠生辉的钻石,那就是 爱智慧和明心见性
(2011年8月《文汇报》 1.下列关于“财富”与“精神”的关系的解说不准确的一项是 A.人们哪怕没有物质追求,也必须要有精神追求。唯有如此,人们才会走得更 远,人生价值才会更大。 B.只要人们对哲学有所心得,那么财富对他们来说重要性就减轻了 C.如果只知道积累财富而不提髙精神境界,财富就可能反过来危害其占有者。 D.财富和精神有时相互影响,自以为倾向精神为主的人,和自以为倾向财富为 主的人,也很可能在遇到真正的财富和精神时,对它们的认识发生转变。 2.下列各项对原文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罗马的大哲学家普罗提诺认为:只要人们没有对哲学产生兴趣,他们的财 产和收入就必须安全保管。 B.财富具有两面性,有人可能因它而获得相对的自由,也可能有人因它不知不 觉移了性情。 C.第欧根尼·拉尔修把人分为三种,一种是追求利益的人,一种是追求荣誉的 人,一种是追求真理的人。 D.作者认为追求利益的人是经济人,追求荣誉的人是政治人,追求真理的人是 宗教人或哲学人,但并不意味这三种人就只有一种追求。 3.下列对原文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的人轻易成为牺牲品,有的人成为进一步贪图财富的人,这是因为他们没 有透彻理解财富和精神的内涵,而过早否定财富的作用。 B.苏格拉底对晢学真正有所心得,精神也高度丰富,因此他对财富弃之如敝屣, 丝毫不动心。 C.对于不同的人来说,对于精神和财富的追求是不一样的,收获也是不一样的, 即便是只追求利益的人,也并不都是精神境界不高的人。 D.从某种意义上讲,财富的追求确实可能导向精神的追求,虽然东西文化各有 不同,但都不约而同地认同了精神境界的价值和意义。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李庭芝生时,有芝产屋栋,乡人聚观,以为生男祥也,遂以名之。少颖异,日能 诵数千言,而智识恒出长老之上。王昱守随,庭芝年十八,告其诸父曰:“王公 贪而不恤下,下多怨之,随必乱,请徙家德安以避。”诸父勉强从之,未浃旬①, 昱果为部曲挟之以叛,随民死者甚众 淳祜初,举进士,中第。辟荆帅孟珙幕中,主管机宜文字。珙卒,遗表举贾似道 自代,而荐庭芝于似道,庭芝感珙知己,扶其柩葬之兴国,即弃官归,为珙行三 年丧。似道镇京湖,起为制置司参议,移镇两淮,与似道议栅清河五河口,增淮 南烽百二十。开庆元年,似道宣抚京湖,留庭芝权扬州 庭芝初至扬时,扬新遭火,庐舍尽毁。州赖盐为利,而亭户②多亡去,公私萧然。 庭芝悉贷民负逋③,假钱使为屋,屋成又免其假钱,凡一岁,官民居皆具。凿河 四十里入金沙余庆场,以省车运。兼浚他运河,放亭户负盐二百余万。亭民无车 运之劳,又得免所负,逃者皆来归,盐利大兴。又大修学,为诗书、俎豆④,与 士行习射礼⑤。郡中有水旱,即命发廪,不足则以私财振之。扬民德之如父母 德佑二年,宋亡。三月,大元将阿术使者持诏来招降,庭芝开壁纳使者,斩之, 焚诏陴⑥上。七月,阿术请赦庭芝焚诏之罪,使之降,有诏从之。庭芝亦不纳。 是月,益王遣使以少保、左丞相召庭芝。庭芝以朱焕守扬,与姜才将兵七千人东
(2011 年 8 月《文汇报》) 1.下列关于“财富”与“精神”的关系的解说不准确的一项是 A.人们哪怕没有物质追求,也必须要有精神追求。唯有如此,人们才会走得更 远,人生价值才会更大。 B.只要人们对哲学有所心得,那么财富对他们来说重要性就减轻了。 C.如果只知道积累财富而不提高精神境界,财富就可能反过来危害其占有者。 D.财富和精神有时相互影响,自以为倾向精神为主的人,和自以为倾向财富为 主的人,也很可能在遇到真正的财富和精神时,对它们的认识发生转变。 2.下列各项对原文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罗马的大哲学家普罗提诺认为:只要人们没有对哲学产生兴趣,他们的财 产和收入就必须安全保管。 B.财富具有两面性,有人可能因它而获得相对的自由,也可能有人因它不知不 觉移了性情。 C.第欧根尼·拉尔修把人分为三种,一种是追求利益的人,一种是追求荣誉的 人,一种是追求真理的人。 D.作者认为追求利益的人是经济人,追求荣誉的人是政治人,追求真理的人是 宗教人或哲学人,但并不意味这三种人就只有一种追求。 3.下列对原文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的人轻易成为牺牲品,有的人成为进一步贪图财富的人,这是因为他们没 有透彻理解财富和精神的内涵,而过早否定财富的作用。 B.苏格拉底对哲学真正有所心得,精神也高度丰富,因此他对财富弃之如敝屣, 丝毫不动心。 C.对于不同的人来说,对于精神和财富的追求是不一样的,收获也是不一样的, 即便是只追求利益的人,也并不都是精神境界不高的人。 D.从某种意义上讲,财富的追求确实可能导向精神的追求,虽然东西文化各有 不同,但都不约而同地认同了精神境界的价值和意义。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李庭芝生时,有芝产屋栋,乡人聚观,以为生男祥也,遂以名之。少颖异,日能 诵数千言,而智识恒出长老之上。王昱守随,庭芝年十八,告其诸父曰:“王公 贪而不恤下,下多怨之,随必乱,请徙家德安以避。”诸父勉强从之,未浃旬①, 昱果为部曲挟之以叛,随民死者甚众。 淳祜初,举进士,中第。辟荆帅孟珙幕中,主管机宜文字。珙卒,遗表举贾似道 自代,而荐庭芝于似道,庭芝感珙知己,扶其柩葬之兴国,即弃官归,为珙行三 年丧。似道镇京湖,起为制置司参议,移镇两淮,与似道议栅清河五河口,增淮 南烽百二十。开庆元年,似道宣抚京湖,留庭芝权扬州。 庭芝初至扬时,扬新遭火,庐舍尽毁。州赖盐为利,而亭户②多亡去,公私萧然。 庭芝悉贷民负逋③,假钱使为屋,屋成又免其假钱,凡一岁,官民居皆具。凿河 四十里入金沙余庆场,以省车运。兼浚他运河,放亭户负盐二百余万。亭民无车 运之劳,又得免所负,逃者皆来归,盐利大兴。又大修学,为诗书、俎豆④,与 士行习射礼⑤。郡中有水旱,即命发廪,不足则以私财振之。扬民德之如父母。 德佑二年,宋亡。三月,大元将阿术使者持诏来招降,庭芝开壁纳使者,斩之, 焚诏陴⑥上。七月,阿术请赦庭芝焚诏之罪,使之降,有诏从之。庭芝亦不纳。 是月,益王遣使以少保、左丞相召庭芝。庭芝以朱焕守扬,与姜才将兵七千人东
入海,至泰州,阿术将兵追围之。朱焕既以城降,驱庭芝将士妻子至泰州城下, 裨将孙贵、胡惟孝等开门降。庭芝闻变,赴莲池,水浅不得死。被执至扬州,朱 焕请曰:“扬自用兵以来,积骸满野,皆庭芝与才所为,不杀之何俟?”于是斩 之。死之日,扬之民皆泣下。 (节选自《宋史·列传一百八十》 注:①浃旬:十天。 ②亭户:盐户 ③贷民负逋:宽免百姓的拖欠 的赋税 ④俎豆:古代礼器。祭祀时用以盛牛羊等祭品。 ⑤射礼:古代贵族男子重武习射,常举行射礼,射礼分四种,此处指乡射 ⑥陴:城上女墙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留庭芝权扬州 权:代理 B.兼浚他运河 浚:疏通 C.放亭户负盐二百余万 放:免除,解除 D.不杀之何俟 俟:通“矣”,语气词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李庭芝善于安民的一组是 ①随必乱,请徙家德安以避 ②扶其柩葬之兴国 ③凿河四十里入金沙余庆场,以省车运④逃者皆来归,盐利大兴 ⑤又大修学,为诗书、俎豆 ⑥死之日,扬之民皆泣下 A.①②⑥ B.①④⑤ C.③④⑤ D ②③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李庭芝聪颖过人。他出生时,他家的房梁上长出了灵芝,乡人认为这是大吉 之兆,于是就起名庭芝。他少年时就非常聪明,每天能背诵数千字的内容,智慧 和见识也常常超过长辈。 B.李庭芝知恩守丧。他在孟珙帐下听用,孟珙去世前遗表推举贾似道接替自己 又把李庭芝推荐给贾似道。李庭芝为报答孟珙的知遇之恩,弃官回家,为孟珙守 丧三年。 C.李庭芝拒不降元。南宋灭亡后,大元将领阿术派使者劝降李庭芝,结果使者 被杀,诏书也被焚毁。后再次劝降,又被李庭芝拒绝。 李庭芝拒元至死。朱焕利用李庭芝将士和妻子、孩子诱迫把守泰州城的副将 孙贵、胡惟孝等开门投降,并最终请求将李庭芝处死在泰州 7.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假钱使为屋,屋成又免其假钱,凡一岁,官民居皆具。(5分) 译文 (2)郡中有水旱,即命发廪,不足则以私财振之。扬民德之如父母。(5分) 译 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柳梢青·春感
入海,至泰州,阿术将兵追围之。朱焕既以城降,驱庭芝将士妻子至泰州城下, 裨将孙贵、胡惟孝等开门降。庭芝闻变,赴莲池,水浅不得死。被执至扬州,朱 焕请曰:“扬自用兵以来,积骸满野,皆庭芝与才所为,不杀之何俟?”于是斩 之。死之日,扬之民皆泣下。 (节选自《宋史·列传一百八十》) 注:①浃旬:十天。 ②亭户:盐户。 ③贷民负逋:宽免百姓的拖欠 的赋税。 ④俎豆:古代礼器。祭祀时用以盛牛羊等祭品。 ⑤射礼:古代贵族男子重武习射,常举行射礼,射礼分四种,此处指乡射。 ⑥陴:城上女墙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留庭芝权扬州 权:代理 B.兼浚他运河 浚:疏通 C.放亭户负盐二百余万 放:免除,解除 D.不杀之何俟 俟:通“矣”,语气词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李庭芝善于安民的一组是 ①随必乱,请徙家德安以避 ②扶其柩葬之兴国 ③凿河四十里入金沙余庆场,以省车运 ④逃者皆来归,盐利大兴 ⑤又大修学,为诗书、俎豆 ⑥死之日,扬之民皆泣下 A.①②⑥ B.①④⑤ C.③④⑤ D. ②③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庭芝聪颖过人。他出生时,他家的房梁上长出了灵芝,乡人认为这是大吉 之兆,于是就起名庭芝。他少年时就非常聪明,每天能背诵数千字的内容,智慧 和见识也常常超过长辈。 B.李庭芝知恩守丧。他在孟珙帐下听用,孟珙去世前遗表推举贾似道接替自己, 又把李庭芝推荐给贾似道。李庭芝为报答孟珙的知遇之恩,弃官回家,为孟珙守 丧三年。 C.李庭芝拒不降元。南宋灭亡后,大元将领阿术派使者劝降李庭芝,结果使者 被杀,诏书也被焚毁。后再次劝降,又被李庭芝拒绝。 D.李庭芝拒元至死。朱焕利用李庭芝将士和妻子、孩子诱迫把守泰州城的副将 孙贵、胡惟孝等开门投降,并最终请求将李庭芝处死在泰州。 7.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假钱使为屋,屋成又免其假钱,凡一岁,官民居皆具。(5 分) 译 文: 。 (2)郡中有水旱,即命发廪,不足则以私财振之。扬民德之如父母。(5 分) 译 文: 。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8-9 题。 柳梢青·春感
刘辰翁① 铁马蒙毡,银花②洒泪,春入愁城。笛里番腔,街头戏鼓,不是歌声。 那堪独坐青灯想故国,高台月明。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③心情 注:①刘辰翁:南宋末年著名词人。南宋灭亡以后,曾参加抗元斗争,宋亡后在 外流落多年。晚年隐居故乡江西庐陵山中,从事著述。此词是作者隐居时所作 “愁城”“辇下”:南宋京师临安。 ②银花:元宵节的花灯 ③海上:汉代苏武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牧羊于北海上,矢志守节。 8.词的上阙运用了哪种表达技巧,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词句加以分析。 (5分) 9.请简要分析“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三句中抒发的作者思想感情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任选3道小题,如果全答,按 顺序评分)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次 北固山下》) 而后人哀之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 人也。(《阿房宫赋》) (3)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 唧 !(《琵琶行》) (4)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 (《山坡羊·潼关怀古》) 乙选考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两块面包 (美国)欧·享利 玛莎小姐的面包小店开在街角处,店门前三步台阶,门上装着开门即叮咚作响的 门铃。玛莎小姐今年四十岁,嘴里镶着两颗假牙,她心地善良,银行里有二千美 元的存款。许多结婚机会远不如玛莎小姐的人都已结了婚。 有一位顾客每周都要光顾她的小店两三次。玛莎开始对他产生了兴趣。这是一位 中年男子,戴着眼镜,褐色的胡须修剪得十分整齐。他穿着一身旧衣服,有几处 还打着补丁,虽然不修边幅,看上去却干净利索,彬彬有礼。他每次来总是买两 只陈面包一一新鲜面包是五分钱一只,陈面包是五分两只——除此之外什么也不 要 有一次,玛莎注意到他的手指上有块红褐色的色块。据此,她断定这位先生是个 在贫困中奋斗的艺术家。他准是住在一座小阁楼上,画着画儿,嘴里啃着陈面包 心里大概在惦记着玛莎店里的种种美味。想到这儿,玛莎那颗善良的心不禁跳得 更快了 为了证实自己对他职业的猜想,玛莎从自己的房中取来一幅威尼斯风景油画,把 画挂在柜台后面货架上一个显眼的地方。两天以后,那位顾客又来了。果然,他 看到了这幅画。“小姐,您的这幅画挺不错嘛!”“真的吗?”玛莎一边包着面
刘辰翁① 铁马蒙毡,银花②洒泪,春入愁城。笛里番腔,街头戏鼓,不是歌声。 那堪独坐青灯想故国,高台月明。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③心情。 注:①刘辰翁:南宋末年著名词人。南宋灭亡以后,曾参加抗元斗争,宋亡后在 外流落多年。晚年隐居故乡江西庐陵山中,从事著述。此词是作者隐居时所作, “愁城”“辇下”:南宋京师临安。 ②银花:元宵节的花灯。 ③海上:汉代苏武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牧羊于北海上,矢志守节。 8. 词的上阙运用了哪种表达技巧,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词句加以分析。 (5 分) 9. 请简要分析“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三句中抒发的作者思想感情。 (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 分。任选 3 道小题,如果全答,按 顺序评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次 北固山下》) (2)________________,而后人哀之;________________,亦使后人而复哀后 人也。(《阿房宫赋》) (3)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 唧。 , !(《琵琶行》) (4)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____,____。 (《山坡羊·潼关怀古》) 乙 选考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两块面包 (美国)欧•亨利 玛莎小姐的面包小店开在街角处,店门前三步台阶,门上装着开门即叮咚作响的 门铃。玛莎小姐今年四十岁,嘴里镶着两颗假牙,她心地善良,银行里有二千美 元的存款。许多结婚机会远不如玛莎小姐的人都已结了婚。 有一位顾客每周都要光顾她的小店两三次。玛莎开始对他产生了兴趣。这是一位 中年男子,戴着眼镜,褐色的胡须修剪得十分整齐。他穿着一身旧衣服,有几处 还打着补丁,虽然不修边幅,看上去却干净利索,彬彬有礼。他每次来总是买两 只陈面包——新鲜面包是五分钱一只,陈面包是五分两只——除此之外什么也不 要。 有一次,玛莎注意到他的手指上有块红褐色的色块。据此,她断定这位先生是个 在贫困中奋斗的艺术家。他准是住在一座小阁楼上,画着画儿,嘴里啃着陈面包, 心里大概在惦记着玛莎店里的种种美味。想到这儿,玛莎那颗善良的心不禁跳得 更快了。 为了证实自己对他职业的猜想,玛莎从自己的房中取来一幅威尼斯风景油画,把 画挂在柜台后面货架上一个显眼的地方。两天以后,那位顾客又来了。果然,他 看到了这幅画。“小姐,您的这幅画挺不错嘛!”“真的吗?”玛莎一边包着面
包一边说,“我非常喜欢艺术和绘画。您觉得这是幅好画吗?”她为自己的成功 暗暗窃喜。 “可它的构图不够均衡,”这位顾客回答说,“透视也不太准。再见吧,小姐! 从此以后,这位彬彬有礼的艺术家一一她现在是这样认为的一一每次来都要和玛 莎聊一会儿。但他仍旧只买陈面包一一从未要过蛋糕,从未要过馅饼。他渐渐地 消瘦了,而且神情沮丧。玛莎想给他加点儿好吃的可又没有勇气,她怕冒犯了他, 因为她知道艺术家们往往是自尊心极强的。 玛莎开始注意打扮自己。站柜台时她穿上了那件蓝点的丝绸背心 天,这位顾客又来了。他把一枚五分镍币放在柜台上,仍要他的陈面包。正当 玛莎取面包时,外面传来一阵刺耳的尖叫声,一辆消防车喧嚣而过。这位可爱的 顾客赶快跑到门口去观望。玛莎灵机一动,她迅速地在每个陈面包上深深地切了 刀,分别塞进一大块黄油,然后又将面包紧紧夹好。当这位先生返回柜台时, 玛莎已像往常那样在用纸包着陈面包了。他们又聊了一会儿,欢快异常,然后这 位顾客便离开了。玛莎暗自微笑,但又不禁焦虑不安:他吃面包时会想到那只把 黄油放进去的手吗? 门铃刺耳地、恶狠狠地响了起来,打断了这令人愉快的遐想。玛莎叹了口气,快 步来到店堂,她的可亲的贫困不堪的艺术家却一反常态,脸涨得通红,帽子推到 了后脑勺,头发乱蓬蓬的。他紧握着拳头,凶狠地向玛莎挥舞着,声嘶力竭地吼 着:“你毁了我!” 玛莎要站不住了,她虛弱地靠着柜台,一只手楸着那件背心前襟。这时,一个男 人把那愤怒的家伙拽到了门口,转过身来对玛莎说:“我想您应该知道,小姐, 他叫巴姆勃格,是个建筑绘图员。我们在同一办公室工作。他为一个市政厅的新 设计图已经辛辛苦苦干了三个月了。为的是用它参加一次有奖竞赛。昨天他用墨 水笔描出了底线,你知道,制图员总是先用铅笔打稿,再用墨水笔去描,然后用 陈面包屑擦去铅笔线。巴姆勃格一直在您这儿买陈面包,可是今天可是,您知道, 小姐,那黄油把巴姆勃格的图,全毁了。” 玛莎脱下了蓝点丝绸背心,一屁股坐在凳子上。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文章开头一段中就交代“门上装着开门即叮咚作响的门铃”,后来又写道“门 铃刺耳地、恶狠狠地响了起来”,这正是伏笔和照应的写法。 B.当玛莎小姐认为巴姆勃格是个在贫困中奋斗的艺术家时,当玛莎小姐为他的 困窘生活及日渐消瘦的身体担忧时,当玛莎小姐偷塞黄油而预祝她的梦想成功 时,读者却清楚地知道事情的真相。 C.玛莎发现巴姆勃格“手指上有块红褐色的色块”是小说情节的关键,没有这 个细节,就不会有后来的故事情节的发展 D.从巴姆勃格怒斥玛莎这个情节中可以看出,作者塑造这个不近人情的形象是 为了与玛莎形成鲜明的对比。 E.微型小说因为篇幅短小,极易一览无余,因此,一个异峰突起,出乎意外的 结局就显得特别重要,欧·亨利深谙个中奥妙。《两块面包》这篇微型小说无疑 也带有鲜明的“欧·亨利风格” (2)文中画线的三处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3)请简要分析这篇小说塑造的主人公玛莎形象。(6分) (4)对于小说中造成主人公爱情悲剧的“误会”,人们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 为误会是生活之中的必然;也有人认为这是欧享利的小说的艺术技巧:还有人认
包一边说,“我非常喜欢艺术和绘画。您觉得这是幅好画吗?”她为自己的成功 暗暗窃喜。 “可它的构图不够均衡,”这位顾客回答说,“透视也不太准。再见吧,小姐!” 从此以后,这位彬彬有礼的艺术家——她现在是这样认为的——每次来都要和玛 莎聊一会儿。但他仍旧只买陈面包——从未要过蛋糕,从未要过馅饼。他渐渐地 消瘦了,而且神情沮丧。玛莎想给他加点儿好吃的可又没有勇气,她怕冒犯了他, 因为她知道艺术家们往往是自尊心极强的。 玛莎开始注意打扮自己。站柜台时她穿上了那件蓝点的丝绸背心。 一天,这位顾客又来了。他把一枚五分镍币放在柜台上,仍要他的陈面包。正当 玛莎取面包时,外面传来一阵刺耳的尖叫声,一辆消防车喧嚣而过。这位可爱的 顾客赶快跑到门口去观望。玛莎灵机一动,她迅速地在每个陈面包上深深地切了 一刀,分别塞进一大块黄油,然后又将面包紧紧夹好。当这位先生返回柜台时, 玛莎已像往常那样在用纸包着陈面包了。他们又聊了一会儿,欢快异常,然后这 位顾客便离开了。玛莎暗自微笑,但又不禁焦虑不安:他吃面包时会想到那只把 黄油放进去的手吗? 门铃刺耳地、恶狠狠地响了起来,打断了这令人愉快的遐想。玛莎叹了口气,快 步来到店堂,她的可亲的贫困不堪的艺术家却一反常态,脸涨得通红,帽子推到 了后脑勺,头发乱蓬蓬的。他紧握着拳头,凶狠地向玛莎挥舞着,声嘶力竭地吼 着: “你毁了我!” 玛莎要站不住了,她虚弱地靠着柜台,一只手揪着那件背心前襟。这时,一个男 人把那愤怒的家伙拽到了门口,转过身来对玛莎说:“我想您应该知道,小姐, 他叫巴姆勃格,是个建筑绘图员。我们在同一办公室工作。他为一个市政厅的新 设计图已经辛辛苦苦干了三个月了。为的是用它参加一次有奖竞赛。昨天他用墨 水笔描出了底线,你知道,制图员总是先用铅笔打稿,再用墨水笔去描,然后用 陈面包屑擦去铅笔线。巴姆勃格一直在您这儿买陈面包,可是今天可是,您知道, 小姐,那黄油把巴姆勃格的图,全毁了。” 玛莎脱下了蓝点丝绸背心,一屁股坐在凳子上。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文章开头一段中就交代“门上装着开门即叮咚作响的门铃”,后来又写道“门 铃刺耳地、恶狠狠地响了起来”,这正是伏笔和照应的写法。 B.当玛莎小姐认为巴姆勃格是个在贫困中奋斗的艺术家时,当玛莎小姐为他的 困窘生活及日渐消瘦的身体担忧时,当玛莎小姐偷塞黄油而预祝她的梦想成功 时,读者却清楚地知道事情的真相。 C.玛莎发现巴姆勃格“手指上有块红褐色的色块”是小说情节的关键,没有这 个细节,就不会有后来的故事情节的发展。 D.从巴姆勃格怒斥玛莎这个情节中可以看出,作者塑造这个不近人情的形象是 为了与玛莎形成鲜明的对比。 E.微型小说因为篇幅短小,极易一览无余,因此,一个异峰突起,出乎意外的 结局就显得特别重要,欧•亨利深谙个中奥妙。《两块面包》这篇微型小说无疑 也带有鲜明的“欧•亨利风格”。 (2)文中画线的三处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 分) (3)请简要分析这篇小说塑造的主人公玛莎形象。(6 分) (4)对于小说中造成主人公爱情悲剧的“误会”,人们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 为误会是生活之中的必然;也有人认为这是欧亨利的小说的艺术技巧;还有人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