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北京高考模拟系列试卷(-)语文试题【新课 标版】 总分 四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 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阅读题(共70分)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第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题 魏晋时代的“啸” 魏晋名士,风流倜傥,雅好长啸。然而啸却不是由他们所首倡,早在《诗经》里就屡次 提到啸,《小雅·白华》中就有“啸歌伤怀,念彼硕人之语。啸,郑玄说它的意思是“蹙口而出 声”,也就是现代所说的吹口哨。值得注意的是《诗经》里出现的啸者多是女性,她们心怀 忧怨,发而为啸。在其他记载中也常提到妇女作啸,如《古今注·音乐篇》说商陵牧子婚后 五年无子,将别娶,妻闻之,中夜起,倚户而悲啸。妇女用吹口哨来舒其不平之气,大概是 古代所常见而现代已较陌生的一种习俗。不过,啸也不完全是抒情的,它也用在某些行施巫 术的场合中。葛洪的《神仙传》记西汉人刘根学成道术,郡太守知道后,命刘召鬼,如召不 来,将加刑戮。刘根于是“长啸”,啸音非常清亮,“闻者莫不肃然,众客震悚″。忽然南壁裂 开数丈,有许多兵护送辆车出来,车上以大绳缚着郡守已亡故的父母 至东汉时,这种音调既清越、用意又含有若干神秘色彩的啸,逐渐从妇女和巫师那里进 入文士的生活圈。魏晋以后,关于吟啸的记事更加常见。这时的吟啸不仅岀现在情绪激动的
2012 年北京高考模拟系列试卷(一)语文试题【新课 标版】 题 号 第Ⅰ卷 第Ⅱ卷 总分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得 分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 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阅读题(共 70 分)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第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魏晋时代的“啸” 魏晋名士,风流倜傥,雅好长啸。然而啸却不是由他们所首倡,早在《诗经》里就屡次 提到啸,《小雅·白华》中就有“啸歌伤怀,念彼硕人”之语。啸,郑玄说它的意思是“蹙口而出 声”,也就是现代所说的吹口哨。值得注意的是《诗经》里出现的啸者多是女性,她们心怀 忧怨,发而为啸。在其他记载中也常提到妇女作啸,如《古今注·音乐篇》说商陵牧子婚后 五年无子,将别娶,妻闻之,中夜起,倚户而悲啸。妇女用吹口哨来舒其不平之气,大概是 古代所常见而现代已较陌生的一种习俗。不过,啸也不完全是抒情的,它也用在某些行施巫 术的场合中。葛洪的《神仙传》记西汉人刘根学成道术,郡太守知道后,命刘召鬼,如召不 来,将加刑戮。刘根于是“长啸”,啸音非常清亮,“闻者莫不肃然,众客震悚”。忽然南壁裂 开数丈,有许多兵护送一辆车出来,车上以大绳缚着郡守已亡故的父母。 至东汉时,这种音调既清越、用意又含有若干神秘色彩的啸,逐渐从妇女和巫师那里进 入文士的生活圈。魏晋以后,关于吟啸的记事更加常见。这时的吟啸不仅出现在情绪激动的
场合,而且当其意趣恬适、心境旷放、谈玄挥麈、登高临远之际,也常常且吟且啸。但于大 庭广众之前放声长啸,自然有点旁若无人的样子。可是在“魏晋之际,天下多故”荦卓不群之 土由主张达生任性而走向逸世高蹈的时代背景下,这却正是他们很欣赏的一种姿态。所以吟 啸之风,不胫而走,广泛流行,成为名士风度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实啸只是飛式,倨傲狂放 才是它的灵魂;《世说新语》用“傲然来形容周顗啸咏时的神态,可谓搔中痒处。而这种动 作和神态又可被简称为ˆ啸傲”,即郭璞《游仙诗》所说的"啸傲遗世罗,纵情任独往″,陶渊 明《饮酒诗》所说的"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至于《归去来兮辞》中的“登东皋以舒啸, 临清流而赋诗",虽不言傲,而傲世之态,已尽在其中。 但魏晋时的吟啸,现代却有时把它理解为"唉声长叹″(新版《辞源》)或"感慨发声″(新版 《辞海》),果如是,它就只不过是种哼哼唉唉的声音,既谈不上什么音乐性,也和讲风骨 讲谈吐的魏晋名士的气质颇不相投了。实际上并非如此。《世说新语任诞篇》说刘道真少时 善歌啸,闻者留连”,《陈留风俗传》说阮籍的歌啸ˆ与琴声相谐″,都反映他们的啸声是带 有旋律且相当优美的。啸之发声的特点不是唱,而是吹。正像《啸旨》中说的:“夫气激于 喉中而浊,谓之言;激于舌而清,谓之啸。 文士吟啸的习俗在唐代尚有孑余。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李白《游 太山》“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等句便可为证。唐以后,此风渐息。到了宋代,学者讲义 理,士子重举业,没有谁再像魏晋时那样动不动就长啸了。诗文中偶或提到啸,多半是在掉 书袋,不一定实有其事。在宋、金至元的杂剧演出中,吹口哨是丑角行当的一项重要表演技 巧。但它和魏晋之长啸的艺术风格和社会意义,已经完全不同。经过长时间的隔膜,现代人 对魏晋之啸不甚了然,也就不足为奇了 1.下列关于“啸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啸”虽不是由魏晋名士首倡,但却成为魏晋名士风度的一个组成部分。 B.“啸”先秦时代即已有之,“啸″音调清越,发声特点是吹而不是唱 C.古代妇女作“啸”主要是舒其不平之气:术士作“啸”主要是用来召鬼
场合,而且当其意趣恬适、心境旷放、谈玄挥麈、登高临远之际,也常常且吟且啸。但于大 庭广众之前放声长啸,自然有点旁若无人的样子。可是在“魏晋之际,天下多故”荦卓不群之 士由主张达生任性而走向逸世高蹈的时代背景下,这却正是他们很欣赏的一种姿态。所以吟 啸之风,不胫而走,广泛流行,成为名士风度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实啸只是形式,倨傲狂放 才是它的灵魂;《世说新语》用“傲然”来形容周顗啸咏时的神态,可谓搔中痒处。而这种动 作和神态又可被简称为“啸傲”,即郭璞《游仙诗》所说的“啸傲遗世罗,纵情任独往”,陶渊 明《饮酒诗》所说的“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至于《归去来兮辞》中的“登东皋以舒啸, 临清流而赋诗”,虽不言傲,而傲世之态,已尽在其中。 但魏晋时的吟啸,现代却有时把它理解为“唉声长叹”(新版《辞源》)或“感慨发声”(新版 《辞海》),果如是,它就只不过是一种哼哼唉唉的声音,既谈不上什么音乐性,也和讲风骨、 讲谈吐的魏晋名士的气质颇不相投了。实际上并非如此。《世说新语·任诞篇》说刘道真少时 “善歌啸,闻者留连”,《陈留风俗传》说阮籍的歌啸“与琴声相谐”,都反映他们的啸声是带 有旋律且相当优美的。啸之发声的特点不是唱,而是吹。正像《啸旨》中说的:“夫气激于 喉中而浊,谓之言;激于舌而清,谓之啸。” 文士吟啸的习俗在唐代尚有孑余。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李白《游 太山》“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等句便可为证。唐以后,此风渐息。到了宋代,学者讲义 理,士子重举业,没有谁再像魏晋时那样动不动就长啸了。诗文中偶或提到啸,多半是在掉 书袋,不一定实有其事。在宋、金至元的杂剧演出中,吹口哨是丑角行当的一项重要表演技 巧。但它和魏晋之长啸的艺术风格和社会意义,已经完全不同。经过长时间的隔膜,现代人 对魏晋之啸不甚了然,也就不足为奇了。 1.下列关于“啸”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 分) A.“啸”虽不是由魏晋名士首倡,但却成为魏晋名士风度的一个组成部分。 B.“啸”先秦时代即已有之,“啸”音调清越,发声特点是吹而不是唱。 C.古代妇女作“啸”主要是舒其不平之气;术士作“啸”主要是用来召鬼
D.文士“吟啸”的习俗在唐代尚有孑余,唐之后,“吟啸″之风渐渐平息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诗经》里出现的啸者多是女性,在记载中常常提及的妇女作啸大概是古代所常见 而现代已较陌生的一种习俗。 B.因为啸的用意含有若干神秘色彩,所以至东汉时,啸逐渐从妇女和巫师那里进入文 士的生活圈。 C.魏晋时的“吟啸”并不是一种哼哼唉唉的声音,而是带有旋律的、相当优美的声音 有一定的音乐性。 D.宋代诗文中偶或提及的啸多半是在掉书袋,大多并不像魏晋长啸那样反映着一代风 流荦卓不群的气质了。 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3分) A.魏晋时吟啸之风广泛流行。究其原因,“魏晋之际,天下多故”,长啸应该是魏晋士 人精神苦闷的一种象征和心灵倨傲的一种表达。 B.魏晋时吟啸不仅出现在情绪激动的场合,也可以出现在意趣恬适、心境旷放之际, 但于大庭广众之前放声长啸却不被人接受。 C.啸是形式,倨傲狂放才是它的灵魂。王维《竹里馆》、李白《游太山》、陶渊明《归 去来辞》等都体现了作者的傲世之态。 D.在宋、金至元的杂剧演出中,吹口哨已经失去魏晋时代长啸的艺术风格和社会意义 吹口哨在杂剧演出中已经是可有可无了。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 杨廷和,字介夫,新都人。父春,湖广提学佥事。廷和年十二举于乡。成化十四年,年 十九,先其父成进土。改庶吉士。廷和为人美风姿,性沉静详审,为文简畅有法。好考究掌 故、民瘼、边事及一切法家言,郁然负公辅望 乾清宫灾,廷和请帝避殿,下诏罪己,求直言。因与其僚上疏,劝帝早朝晏罢,躬九庙 祭祀,崇两宫孝养,勤日讲。复面奏开言路,达下情,还边兵,革宫市,省工作,减织造, 凡十余条,皆切至。帝不省。 寻以父卒乞奔丧,不许。三请乃许。阁臣之得终父母丧者,自廷和始也。服甫阕,即召 至。帝方猎宣府,使使赐廷和羊酒银币,廷和疏谢,因请回銮,不报。复与大学土蒋冕驰至 居庸,欲身出塞请。帝令谷大用扼关门,乃归。帝命回銮日群臣各制旗帐迎,廷和曰:“呲此 里俗以施之亲旧耳。天子至尊,不敢渎献。帝再使使谕意,执不从,乃已。 江左比岁不登,中官请遣官督织造。工部及给事、御史言之,皆不听,趣内阁撰敕。廷
D.文士“吟啸”的习俗在唐代尚有孑余,唐之后,“吟啸”之风渐渐平息。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 分) A.《诗经》里出现的啸者多是女性,在记载中常常提及的妇女作啸大概是古代所常见 而现代已较陌生的一种习俗。 B.因为啸的用意含有若干神秘色彩,所以至东汉时,啸逐渐从妇女和巫师那里进入文 士的生活圈。 C.魏晋时的“吟啸”并不是一种哼哼唉唉的声音,而是带有旋律的、相当优美的声音, 有一定的音乐性。 D.宋代诗文中偶或提及的啸多半是在掉书袋,大多并不像魏晋长啸那样反映着一代风 流荦卓不群的气质了。 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3 分) A.魏晋时吟啸之风广泛流行。究其原因,“魏晋之际,天下多故”,长啸应该是魏晋士 人精神苦闷的一种象征和心灵倨傲的一种表达。 B.魏晋时吟啸不仅出现在情绪激动的场合,也可以出现在意趣恬适、心境旷放之际, 但于大庭广众之前放声长啸却不被人接受。 C.啸是形式,倨傲狂放才是它的灵魂。王维《竹里馆》、李白《游太山》、陶渊明《归 去来辞》等都体现了作者的傲世之态。 D.在宋、金至元的杂剧演出中,吹口哨已经失去魏晋时代长啸的艺术风格和社会意义, 吹口哨在杂剧演出中已经是可有可无了。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杨廷和,字介夫,新都人。父春,湖广提学佥事。廷和年十二举于乡。成化十四年,年 十九,先其父成进士。改庶吉士。廷和为人美风姿,性沉静详审,为文简畅有法。好考究掌 故、民瘼、边事及一切法家言,郁然负公辅望。 乾清宫灾,廷和请帝避殿,下诏罪己,求直言。因与其僚上疏,劝帝早朝晏罢,躬九庙 祭祀,崇两宫孝养,勤日讲。复面奏开言路,达下情,还边兵,革宫市,省工作,减织造, 凡十余条,皆切至。帝不省。 寻以父卒乞奔丧,不许。三请乃许。阁臣之得终父母丧者,自廷和始也。服甫阕,即召 至。帝方猎宣府,使使赐廷和羊酒银币,廷和疏谢,因请回銮,不报。复与大学士蒋冕驰至 居庸,欲身出塞请。帝令谷大用扼关门,乃归。帝命回銮日群臣各制旗帐迎,廷和曰:“此 里俗以施之亲旧耳。天子至尊,不敢渎献。”帝再使使谕意,执不从,乃已。 江左比岁不登,中官请遣官督织造。工部及给事、御史言之,皆不听,趣内阁撰敕。廷
和等不奉命,因极言民困财竭,请毋遣。帝趣愈急,且戒毋渎扰执拗。廷和力争,言:“臣 等与举朝大臣、言官言之不听顾二三邪佞之言是听陛下能独与二三邪佞共治祖宗天下哉? 宪宗、孝宗爱民节财美政非一,陛下不取法,独法其不美者,何也?"因请究拟旨者何人, 疑有假御批以行其私者。帝为谢不审,俾戒所遣官毋纵肆而已,不能止也。 廷和先累疏乞休,其后请益力。三年正月,帝听之去。明年六月卒,年七十。居久之 帝问大学士李时太仓所积几何,时对曰:可支数年。"帝慨然曰:“此杨廷和功,不可没也 (节选自《明史·杨廷和 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性沉静详审 审:慎重 郁然负公辅望 负:怀有 C.趣内阁撰敕 趣:通“促”,催促 D.顾二三邪佞之言是听 顾:顾念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杨廷和直言劝谏的一组是( (3分) ①下诏罪己,求直言 ②凡十余条,皆切至 ③驰至居庸,欲身出塞请 ④天子至尊,不敢渎献 ⑤因极言民困财竭,请毋遣 ⑥疑有假御批以行其私者 A.①③⑤ C.①②⑤ ③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杨廷和少年成名志向远大。他十二岁中举,十九岁时比父亲先考中进士,喜欢考察 研究国家的旧制旧例、民情、边防事务及一切法家理论,志向高远 B.杨廷和讲究孝道。父亲去世时,他请求允许奔丧,但皇上不答应,杨廷和再三请求 皇上才答应了。杨廷和的做法也开了内阁大臣得以守满丧期的先例 C.杨廷和敢于制止皇帝的不合理要求。皇上在宣府打猎,命令群臣在他回京之日制旗 到帐前来迎接,杨廷和认为这些要求不妥,执意不从,皇上只好作罢。 D.杨廷和爱惜民力。江东一带连年歉收,宦官请求派官员督促织造,杨廷和等不奉命, 趁机极力说明人民困顿、财物枯竭,请求不要派遣,终于阻止了此事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帝方猎宣府,使使赐廷和羊酒银币,廷和疏谢。(5分) 译文 (2)因请究拟旨者何人,疑有假御批以行其私者。(5分)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赠少年 【唐】温庭筠 江海相逢客恨多,秋风叶下洞庭波
和等不奉命,因极言民困财竭,请毋遣。帝趣愈急,且戒毋渎扰执拗。廷和力争,言:“臣 等与举朝大臣、言官言之不听,顾二三邪佞之言是听,陛下能独与二三邪佞共治祖宗天下哉? 宪宗、孝宗爱民节财美政非一,陛下不取法,独法其不美者,何也?”因请究拟旨者何人, 疑有假御批以行其私者。帝为谢不审,俾戒所遣官毋纵肆而已,不能止也。 廷和先累疏乞休,其后请益力。三年正月,帝听之去。明年六月卒,年七十一。居久之, 帝问大学士李时太仓所积几何,时对曰:“可支数年。”帝慨然曰:“此杨廷和功,不可没也。” (节选自《明史·杨廷和 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性沉静详审. 审:慎重 B.郁然负.公辅望 负:怀有 C.趣.内阁撰敕 趣:通“促”,催促 D.顾.二三邪佞之言是听 顾:顾念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杨廷和直言劝谏的一组是( )(3 分) ①下诏罪己,求直言 ②凡十余条,皆切至 ③驰至居庸,欲身出塞请 ④天子至尊,不敢渎献 ⑤因极言民困财竭,请毋遣 ⑥疑有假御批以行其私者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②⑤ D.③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杨廷和少年成名志向远大。他十二岁中举,十九岁时比父亲先考中进士,喜欢考察 研究国家的旧制旧例、民情、边防事务及一切法家理论,志向高远。 B.杨廷和讲究孝道。父亲去世时,他请求允许奔丧,但皇上不答应,杨廷和再三请求, 皇上才答应了。杨廷和的做法也开了内阁大臣得以守满丧期的先例。 C.杨廷和敢于制止皇帝的不合理要求。皇上在宣府打猎,命令群臣在他回京之日制旗 到帐前来迎接,杨廷和认为这些要求不妥,执意不从,皇上只好作罢。 D.杨廷和爱惜民力。江东一带连年歉收,宦官请求派官员督促织造,杨廷和等不奉命, 趁机极力说明人民困顿、财物枯竭,请求不要派遣,终于阻止了此事。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帝方猎宣府,使使赐廷和羊酒银币,廷和疏谢。(5 分) 译文: (2)因请究拟旨者何人,疑有假御批以行其私者。(5 分)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赠 少 年 【唐】温庭筠 江海相逢客恨多,秋风叶下洞庭波
酒酣夜别淮阴市,月照高楼一曲歌。 【注】淮阴市,暗用“淮阴市井笑韩信”的典故 8.“月照高楼”与“月上柳梢”、“晓风残月〃中的“月”分别有什么意味?(5分) 9.清代徐增认为温庭筠此诗是写其“不遇″和“侠气高歌″。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简述理由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 (2)故木受绳则直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荀子《劝学》)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李商隐 《锦瑟》) 乙选考题 、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银行里的小男孩 [美]菲利普罗斯 已经是午饭时间,储蓄所里只有一个职员在值班。那是一位大约40岁的黑人,紧贴头 皮的头发,小胡子,整洁、笔挺的棕色西装,身上的毎处都暗示着,他是位细心谨慎的 这位职员正站在柜台后面,柜台前站着一位白人男孩,黄棕色的头发,穿着一件Ⅴ字 领的毛线衣,条卡其裤和一双平底鞋。我想我特别注意他是因为他看起来更像一位初中生, 而不是—位银行的顾客。 他手上拿着一本打开的存折,脸上写满了沮丧的表情。“但是我不明白,"他对银行职员 说,“我自己开的账户。为什么我不能取钱? 我已经向你解释过了。"职员对他说,“没有父母的信函,一个14岁的小孩不能自己取 钱。 但这似乎不公平,"男孩说,他的声音有点颤抖,“这是我的钱。我把钱存进去。这是
酒酣夜别淮阴市,月照高楼一曲歌。 【注】淮阴市,暗用“淮阴市井笑韩信”的典故。 8.“月照高楼”与 “月上柳梢”、“晓风残月”中的“月”分别有什么意味?(5 分) 9.清代徐增认为温庭筠此诗是写其“不遇”和“侠气高歌”。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简述理由。 (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 ,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 (2)故木受绳则直,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荀子《劝学》) (3) ,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李商隐 《锦瑟》) 乙 选考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银行里的小男孩 [美]菲利普·罗斯 已经是午饭时间,储蓄所里只有一个职员在值班。那是一位大约 40 岁的黑人,紧贴头 皮的头发,小胡子,整洁、笔挺的棕色西装,身上的每一处都暗示着,他是一位细心谨慎的 人。 这位职员正站在柜台后面,柜台前站着一位白人男孩,黄棕色的头发,穿着一件 V 字 领的毛线衣,一条卡其裤和一双平底鞋。我想我特别注意他是因为他看起来更像一位初中生, 而不是一位银行的顾客。 他手上拿着一本打开的存折,脸上写满了沮丧的表情。“但是我不明白,”他对银行职员 说,“我自己开的账户。为什么我不能取钱?” “我已经向你解释过了。”职员对他说,“没有父母的信函,一个 14 岁的小孩不能自己取 钱。” “但这似乎不公平,”男孩说,他的声音有点颤抖,“这是我的钱。我把钱存进去。这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