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ril 2018 Vol.38 No.4 指南与共识 D01:10.19538.nk2018040108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分类号:R587.1文献标识码:A 究也取得了很大讲展获得了中多的糖尿病及此相 1前言 性并发症预防、诊断、监测及治疗的循证医学新 40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与生活方式的变 据。为此,更新我国的糖尿病防治指南势在必行。 化,糖尿病从少见病变成一个流行病,糖尿病患病率 自2016年9月开始,CDS邀请了心血管内科 从1980年的0.67%飙升至2013年的10.4%。 相应 精神心理科、营养学、中医学、文献学等相关专家 与 地,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带来我们对糖尿病的认识利 本学科专家共同成立指南编写委员会及工作小组 诊疗上的进步,血糖监测方面从只能在医院检测血 对4年来糖尿病相关领域新的临床证据进行梳理, 糖,发展到持续葡萄糖监测、甚至无创血糖监测,治 汇中外精华融百家智慧历时一年余精心、修订出议 疗方面从只有磺脲类 ,双弧类和人胰岛素等种类很 本新的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 少的降糖药,到目前拥有二肽基肽酶IV(DPP-4)抑 在新指南内容表述中,首次增加了要点提示和 制剂、胰高糖素样肽-1(GLP-1)受体激动剂、钠-葡 证据级别,根据证据质量、临床意义、普遍性、适用性 萄糖共转运蛋白2SGLT2)抑制剂、多种胰岛素类 等将证据级别分为AB,C三个等级。 这些证据级 物等种类丰富、且不良反应较少的药物,还有对于肥 别水平的推荐建议是在系统评价的基础上由多学科 胖2型糖尿病患者的代谢手术治疗等。 专家反复讨论形成的,具体定义已在2017年版中国 有鉴于此,自1991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的编写说明中详细闸述。 CDS)成立后, 一直致力 于通过多种途径促进我 本版指南的修订还参考了世界卫生组织、中华 糖尿病学术交流以及提高学术水平。除了组织大型 医学会临床指南制定的标准流程以及借鉴了国际相 流行病学调查、召开全国糖尿病年会外,还积极制定 关指南如美国糖尿病指南制定标准。在指南修订过 或修订糖尿病相关指南和规范,以帮助各级医师开 程中产生的费用均由CDS负责,避免与厂家产生利 展糖尿病的早期发现、诊断及治了,减少糖尿病并发 症的危害,从而隆低糖尿病相美补会和经济负相。 在现代医学中,指南犹如打搭指明航行的方 从2003至2014年,CDS相继颁布了四版中国 向:指南又如桥梁,将科学证据与临床实践联通起 糖尿病防治指南。指南制定的宗旨是坚持防治结合 来。尤其对于年轻医师和基层工作者,指南及共识 的方针,立足中国人群循证医学证据,着眼于临床 起到规范职业行为及指明职业发展方向的作用。但 应用的活用性和实用价值,对于规范临床医疗实践 是,我们应该理解,指南并不能取代临床经验和技 改善中国糖尿病防控现状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能,在实践中常常会面临指南没有涉及,存在矛盾 2014年以来,国际上不新涌现出诊断和治疗糖尿君 其至难以实施的领域。同时,指南并非绝对真理,也 的新方法,新技术、新证据,我国在糖尿病领域的研 需要基于临床证据的发展而不断更新。临床医师要 努力理解并遵循指南,掌握扎实基本技能,同时在实 践中发现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在临床 上游刃有余,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 C)1994-2019 China Academic Joum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292 Chinese Journal of Practical Internal Medicine April 2018 Vol. 38 No. 4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关键词 :2 型糖尿病 ;指南 中图分类号:R587.1 文献标识码:A Guidelines for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type 2 diabetes in China (2017 Edition). Chinese Diabetes Society. Keywords: type 2 diabetes; guideline 指南与共识 DOI:10.19538/j.nk2018040108 通信作者:贾伟平,电子信箱:wpjia@sjtu.edu.cn 本文首次发表在《中华糖尿病杂志》2018,10(1): 4-67. 1 前言 40 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与生活方式的变 化,糖尿病从少见病变成一个流行病,糖尿病患病率 从 1980 年的 0.67% 飙升至 2013 年的 10.4%。相应 地,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带来我们对糖尿病的认识和 诊疗上的进步,血糖监测方面从只能在医院检测血 糖,发展到持续葡萄糖监测、甚至无创血糖监测,治 疗方面从只有磺脲类、双胍类和人胰岛素等种类很 少的降糖药,到目前拥有二肽基肽酶 IV(DPP-4) 抑 制剂、胰高糖素样肽 -1(GLP-1) 受体激动剂、钠 - 葡 萄糖共转运蛋白 2(SGLT2) 抑制剂、多种胰岛素类似 物等种类丰富、且不良反应较少的药物,还有对于肥 胖 2 型糖尿病患者的代谢手术治疗等。 有鉴于此,自 1991 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CDS) 成立后,就一直致力于通过多种途径促进我国 糖尿病学术交流以及提高学术水平。除了组织大型 流行病学调查、召开全国糖尿病年会外,还积极制定 或修订糖尿病相关指南和规范,以帮助各级医师开 展糖尿病的早期发现、诊断及治疗,减少糖尿病并发 症的危害,从而降低糖尿病相关社会和经济负担。 从 2003 至 2014 年,CDS 相继颁布了四版中国 糖尿病防治指南。指南制定的宗旨是坚持防治结合 的方针,立足中国人群循证医学证据,着眼于临床 应用的适用性和实用价值,对于规范临床医疗实践、 改善中国糖尿病防控现状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2014 年以来,国际上不断涌现出诊断和治疗糖尿病 的新方法、新技术、新证据,我国在糖尿病领域的研 究也取得了很大进展,获得了更多的糖尿病及其慢 性并发症预防、诊断、监测及治疗的循证医学新证 据。为此,更新我国的糖尿病防治指南势在必行。 自 2016 年 9 月开始,CDS 邀请了心血管内科、 精神心理科、营养学、中医学、文献学等相关专家,与 本学科专家共同成立指南编写委员会及工作小组, 对 4 年来糖尿病相关领域新的临床证据进行梳理, 汇中外精华、融百家智慧,历时一年余精心修订出这 本新的 2 型糖尿病防治指南。 在新指南内容表述中,首次增加了要点提示和 证据级别,根据证据质量、临床意义、普遍性、适用性 等将证据级别分为 A、B、C 三个等级。这些证据级 别水平的推荐建议是在系统评价的基础上由多学科 专家反复讨论形成的,具体定义已在 2017 年版中国 2 型糖尿病防治指南的编写说明中详细阐述。 本版指南的修订还参考了世界卫生组织、中华 医学会临床指南制定的标准流程以及借鉴了国际相 关指南如美国糖尿病指南制定标准。在指南修订过 程中产生的费用均由 CDS 负责,避免与厂家产生利 益冲突。 在现代医学中,指南犹如灯塔,指明航行的方 向 ;指南又如桥梁,将科学证据与临床实践联通起 来。尤其对于年轻医师和基层工作者,指南及共识 起到规范职业行为及指明职业发展方向的作用。但 是,我们应该理解,指南并不能取代临床经验和技 能,在实践中常常会面临指南没有涉及、存在矛盾、 甚至难以实施的领域。同时,指南并非绝对真理,也 需要基于临床证据的发展而不断更新。临床医师要 努力理解并遵循指南,掌握扎实基本技能,同时在实 践中发现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在临床 上游刃有余,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
2018年4月第38第4物 中国实用内科杂 29 2中国2型糖尿病流行病学 满族15.0%、汉族14.79%、维吾尔族12.2%、壮族 12.0%、回族10.6%、藏族4.3%。 要点提示 (③)经济发达地区的糖尿病患病率明显高于不 ·我国成人2型糖尿病患病率2013年)为 发达地区,城市高于农村(12.0%比8.9%) (4)未诊断糖尿病比例较高。2013年全国调有 10.4%,各民族有较大差月 中,未诊断的糖尿病惠者占总数的63%。 ●肥胖人辉檐尿病患病率升高了2倍 ·未珍断糖乐病比例达63% (⑤)肥胖和超重人群糖尿病患病率显著增加 肥胖人群糖尿病患病率升高了2倍。2013年按体 21我国2型糖尿病的流行病学演讲30多年来 质指数BD分层显示,BM1<25者轴尿病电病名为 我国成人糖尿病建病率显著增加。1980年会国14 7.8%、25∈BM<30者患病率为15.49%,BM≥30 省市30万人的流行病学资料显示,糖尿病的患病 者患病率为21.2% 为0.67%川。1994至1995年全国19省市21万人 2.3我国糖尿病流行的可能影响因煮(1)城市化 的流行病学湖查显示.2564岁的糖尿病患病率为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城镇 2.28%,糖耐量异常1GD惠病率为2.129%。200 人口占全国人口比例从2000年的34%上升到2016 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同时进行了糖尿病 年的57%。城市化导致人们生活方式改变,体力 的流行情况调查.该调查利用空腹血糖>5.5mml/1 活动明显减少,生活节奏的加快也使得人们长期处 作为缔选指标,高于此水平的人做口服葡萄糖耐量 于应激环境,这都与糖尿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试验(OGT,结果显示在18岁以上的人群中,城式 (②老龄化: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的比例逐年 人口的糖尿病患病率为45%,农村为1.8%周。200 增加.2000年为10%,到2006年增加到13%,2008 至2008年,CDS组织全国14个省市开展了糖尿病 2013年的调杏中60岁以上的老年人糖尿病电病率 流行病学调查,我国20岁及以上成年人的糖尿病 均在20%以上4。 病率为9.7%,2010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 (③)超重肥胖患病率增加:《中国居民营养与慢 和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调查了中国18岁及以 性寅状识报共2015年)啊昆示全国18岩及以 上人群糖尿病的患病情况,显示糖尿病患病率为 成人超重率为30.1%,肥胖率为11.9%,比2002年 9.79%,2013年我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显示 上升了7.3和4.8个百分点,6-17岁儿童青少年超 18岁及以上人群糖尿病患病率为10.49%(表1)。 重室为9.6%.肥罪室为6.4%.比2002牛上开5.1 22我国糖尿病流行特点(1)以2型糖尿病为主 和43个百分点。 1型糖尿病及其他类型糖尿病少见。 2013年全国 (④中国人的遗传易感性:2型糖尿病的遗传易 调查中2型糖尿病患病率为10.4%,男性高于女性 感性存在着种族差异。与高加索人比较,在调整性 (11.1%比9.6%) 别年龄和BL后,亚斋人糖尿病的风险增加6O% (②)各民族间的糖尿病患病率存在较大差异 在发达国家及地区居住的华人糖尿病的患病率显著 表1我国7次全国性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情祝汇 调查年份(诊新标准) 调查人数万) 1T患病率( 蹄选方 1980兰州标准 全人 0.6 尿:馒头餐hG希迹高危人 WHO 198 头餐2h达高危人 4WH01985 2.12 馒头餐2h筛选高危人 16FG2.7 FPG选高危人群 7至2008(WH01999 22 2010WH0199 20川3(wH019 17 218 10.4 60 (C)1994-2019 China Academic Joum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enkine
2018 年 4 月第 38 卷第 4 期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93 2 中国 2 型糖尿病流行病学 2.1 我国 2 型糖尿病的流行病学演进 30 多年来, 我国成人糖尿病患病率显著增加。1980 年全国 14 省市 30 万人的流行病学资料显示,糖尿病的患病率 为 0.67%[1]。1994 至 1995 年全国 19 省市 21 万人 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25~64 岁的糖尿病患病率为 2.28%,糖耐量异常 (IGT) 患病率为 2.12%[2]。2002 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同时进行了糖尿病 的流行情况调查,该调查利用空腹血糖 >5.5 mmol/L 作为筛选指标,高于此水平的人做口服葡萄糖耐量 试验 (OGTT),结果显示在 18 岁以上的人群中,城市 人口的糖尿病患病率为 4.5%,农村为 1.8%[3]。2007 至 2008 年,CDS 组织全国 14 个省市开展了糖尿病 流行病学调查,我国 20 岁及以上成年人的糖尿病患 病率为 9.7%[4]。2010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CDC) 和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调查了中国 18 岁及以 上人群糖尿病的患病情况,显示糖尿病患病率为 9.7%[5]。2013 年我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显示, 18 岁及以上人群糖尿病患病率为 10.4%[6]( 表 1)。 2.2 我国糖尿病流行特点 (1) 以 2 型糖尿病为主, 1 型糖尿病及其他类型糖尿病少见。2013 年全国 调查中 2 型糖尿病患病率为 10.4%,男性高于女性 (11.1% 比 9.6%)。 (2) 各民族间的糖尿病患病率存在较大差异 : 满 族 15.0%、汉 族 14.7%、维 吾 尔 族 12.2%、壮 族 12.0%、回族 10.6%、藏族 4.3%。 (3) 经济发达地区的糖尿病患病率明显高于不 发达地区,城市高于农村 (12.0% 比 8.9%)。 (4) 未诊断糖尿病比例较高。2013 年全国调查 中,未诊断的糖尿病患者占总数的 63%。 (5) 肥胖和超重人群糖尿病患病率显著增加, 肥胖人群糖尿病患病率升高了 2 倍。2013 年按体 质指数 (BMI) 分层显示,BMI<25 者糖尿病患病率为 7.8%、25 ≤ BMI<30 者 患 病 率 为 15.4%,BMI ≥ 30 者患病率为 21.2%。 2.3 我国糖尿病流行的可能影响因素 (1) 城市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城镇 人口占全国人口比例从 2000 年的 34% 上升到 2016 年的 57%[7]。城市化导致人们生活方式改变,体力 活动明显减少,生活节奏的加快也使得人们长期处 于应激环境,这都与糖尿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2) 老龄化 :我国 60 岁以上老年人的比例逐年 增加,2000 年为 10%,到 2006 年增加到 13%,2008、 2013 年的调查中 60 岁以上的老年人糖尿病患病率 均在 20% 以上 [4]。 (3) 超重肥胖患病率增加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 性病状况报告 (2015 年 )》[8] 显示,全国 18 岁及以上 成人超重率为 30.1%,肥胖率为 11.9%,比 2002 年 上升了 7.3 和 4.8 个百分点,6~17 岁儿童青少年超 重率为 9.6%,肥胖率为 6.4%,比 2002 年上升了 5.1 和 4.3 个百分点。 (4) 中国人的遗传易感性 :2 型糖尿病的遗传易 感性存在着种族差异。与高加索人比较,在调整性 别、年龄和 BMI 后,亚裔人糖尿病的风险增加 60%。 在发达国家及地区居住的华人糖尿病的患病率显著 表 1 我国 7 次全国性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情况汇总 调查年份(诊断标准) 调查人数(万) 年龄(岁) 糖尿病患病率(%) IGT患病率(%) 筛选方法 19801)(兰州标准) 30 全人群 0.67 - 尿糖+馒头餐2hPG筛选高危人群 1986(WHO 1985) 10 25~64 1.04 0.68 馒头餐2hPG筛选高危人群 1994(WHO 1985) 21 25~64 2.28 2.12 馒头餐2hPG筛选高危人群 2002(WHO 1999) 10 ≥18 城市4.5,农村1.8 1.6(IFG 2.7) FPG筛选高危人群 2007至2008(WHO 1999) 4.6 ≥20 9.7 15.52) OGTT 2010(WHO 1999) 10 ≥18 9.7 - OGTT 2013(WHO 1999)3) 17 ≥18 10.4 - OGTT 注:WHO:世界卫生组织;OGTT: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IGT:糖耐量异常;IFG:空腹血糖受损;FPG:空腹血糖;2hPG:餐后2 h 血糖;血糖1 mmol/L=18 mg/dL;1) 诊断标准为空腹血浆血糖≥130 mg/dL或(和)餐后2 h血糖≥200 mg/dL或(和)OGTT曲线上3点超过诊断标准 [0′125,30′190,60′180,120′140,180′125,其中0′、30′、60′、120′、180′为时间点(分),30′或60′为1点;125、190、 180、140为血糖值(mg/dL),血糖测定为邻甲苯胺法,葡萄糖为100 g];2) 糖尿病前期,包括IFG、IGT或二者兼有(IFG/IGT);3) 2013年数据 除汉族以外,还包括其他少数民族人群;-:无数据 要点提示 ● 我国成人 2 型糖尿病患病率 (2013 年 ) 为 10.4%,各民族有较大差异 ●肥胖人群糖尿病患病率升高了 2 倍 ●未诊断糖尿病比例达 63%
294 April 2018 Vol.38 No.4 高于高加索人。目前全球已经定位超过100个2 表2糖代谢状态分类(WH01999 型糖尿病易感位点,其中仅30%在中国人群中得到 代谢分类 验证,另外在中国人中发现PAX4、NOS1AP等多个 空腹血 荷后2h血 2型糖尿病易感基因以,这些基因可增加中国人2 王常血 型糖尿病发生风险达5%25%。与中国人2型糖尿 1,<7.0 78.211 病昆著相关的40个易感位点构律的遗传评分模 可应用于预剩中国人2型铺尿病的发生,日主要上 注:FG和GT统称为调节受损。也称尿转前 胰岛B细胞功能衰退有关叫。 表3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冷新标准 3糖尿病的诊断与分型 静脉直浆萄萄糖mm 要点提示 2111 ·空腹血枪、随机血糖或OGTT后2h血榄 ≥70 是城展病诊断的主要依据没有城尿病渔 x11.1 型临床症状时必须重复检测以确认珍断 ·按病因将糖尿病分为1型糖尿病2型糖尿 病、特殊奥型糖尿病和妊圾期糖尿病四个 表4糖尿病病因学分型(WH01999的分型体系) 主要来型 3.1糖尿病的诊断糖尿病的临床诊桥应依据静 脉血浆血糖而不是毛细血管血糖检测结果。若无特 殊提示,文中所提到的血糖均为静脉血浆葡萄糖水 能遗传性陷:第12号染色体,肝细胞核因 a(H 平值。 目前国际通用的诊断标准和分类是WHO1999 年)标准。糖尿病诊断,糖代谢状态分类标准和糖 尿病的分型体系见表2-4-1。 空腹血浆葡萄糖或75g葡萄糖耐量试 (OGTT后的2h血浆葡萄糖值可单独用于流行积 学调查或人群筛查。如OGTT目的是用于明确糖 代谢状态时,仅需检测空腹和糖负荷后2h血糖 我国资料显示仅查空腹血糖则糖尿病的漏诊率较 高,理相的调杏是同时检杏空腹血糖及OGTT后 感染及其他 2h血糖值 。0GTT其他时间点血糖不作为诊断 综合任,岛 本 准。建议已达到糖调节受损的人群,应行OGTT检 综合任, 查,以提高糖尿病的诊断率。 急性感染、创伤或其他应激情况下可出现暂由 强性肌背养不良、 性血糖增高,若没有明确的糖尿病病史,就临床诊 四、妊爆期俯尿 注:M0DY:青少年的成人起病型糖尿病 而言不能以此时的血糖值诊断糖尿病,须在应激清 除后复查,再确定糖代谢状态,检测糖化血红蛋白 红蛋白分析仪的行业标准,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秀 (HbA,)有助于诊断 员会(卫计委)临床检验中心发布了《糖化血红蛋白 2011年WH0建议在条件具备的国家和地区采 实验室检测指南》,并实行了国家临床检验中心组线 用HhA诊断糖尿病,诊断切点为HbA,≥6.5% 的室间质量评价计划,我国的HA.检测标准化程 我国2010年开始进行“中国糖化血红蛋白教育计 度逐步提高,但各地区差别仍较大。因此,本指南推 划”,随后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了《糖化血 荐,对于采用标准化检测方法并有严格质量控制的 C)1994-2019 China Academic Joum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p://www.cnki.net
294 Chinese Journal of Practical Internal Medicine April 2018 Vol. 38 No. 4 高于高加索人 [6]。目前全球已经定位超过 100 个 2 型糖尿病易感位点,其中仅 30% 在中国人群中得到 验证,另外在中国人中发现 PAX4、NOS1AP 等多个 2 型糖尿病易感基因 [9-12],这些基因可增加中国人 2 型糖尿病发生风险达 5%~25%。与中国人 2 型糖尿 病显著相关的 40 个易感位点构建的遗传评分模型 可应用于预测中国人 2 型糖尿病的发生,且主要与 胰岛 B 细胞功能衰退有关 [13]。 3 糖尿病的诊断与分型 3.1 糖尿病的诊断 糖尿病的临床诊断应依据静 脉血浆血糖而不是毛细血管血糖检测结果。若无特 殊提示,文中所提到的血糖均为静脉血浆葡萄糖水 平值。 目前国际通用的诊断标准和分类是 WHO(1999 年 ) 标准。糖尿病诊断、糖代谢状态分类标准和糖 尿病的分型体系见表 2~4[14-15]。 空腹血浆 葡 萄 糖 或 75 g 葡萄糖耐量试验 (OGTT) 后的 2 h 血浆葡萄糖值可单独用于流行病 学调查或人群筛查。如 OGTT 目的是用于明确糖 代谢状态时,仅需检测空腹和糖负荷后 2 h 血糖。 我国资料显示仅查空腹血糖则糖尿病的漏诊率较 高,理想的调查是同时检查空腹血糖及 OGTT 后 2 h 血糖值。OGTT 其他时间点血糖不作为诊断标 准。建议已达到糖调节受损的人群,应行 OGTT 检 查,以提高糖尿病的诊断率。 急性感染、创伤或其他应激情况下可出现暂时 性血糖增高,若没有明确的糖尿病病史,就临床诊断 而言不能以此时的血糖值诊断糖尿病,须在应激消 除后复查,再确定糖代谢状态,检测糖化血红蛋白 (HbA1c) 有助于诊断。 2011 年 WHO 建议在条件具备的国家和地区采 用 HbA1c 诊断糖尿病,诊断切点为 HbA1c ≥ 6.5%[16]。 我国 2010 年开始进行“中国糖化血红蛋白教育计 划”,随后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了《糖化血 红蛋白分析仪》的行业标准,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 员会 ( 卫计委 ) 临床检验中心发布了《糖化血红蛋白 实验室检测指南》,并实行了国家临床检验中心组织 的室间质量评价计划,我国的 HbA1c 检测标准化程 度逐步提高,但各地区差别仍较大。因此,本指南推 荐,对于采用标准化检测方法并有严格质量控制的 表 2 糖代谢状态分类 (WHO 1999) 糖代谢分类 静脉血浆葡萄糖(mmol/L) 空腹血糖 糖负荷后2 h血糖 正常血糖 <6.1 <7.8 空腹血糖受损(IFG) ≥6.1,<7.0 <7.8 糖耐量异常(IGT) <7.0 ≥7.8,<11.1 糖尿病 ≥7.0 ≥11.1 注:IFG和IGT统称为糖调节受损,也称糖尿病前期 表 3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诊断标准 静脉血浆葡萄糖(mmol/L) (1) 典型糖尿病症状(烦渴多饮、多 尿、多食、不明原因的体重下 降)加上随机血糖或加上 ≥11.1 (2) 空腹血糖或加上 ≥7.0 (3) 葡萄糖负荷后2 h血糖无典型糖 尿病症状者,需改日复查确认 ≥11.1 注:空腹状态指至少8 h没有进食热量;随机血糖指不考虑上 次用餐时间,一天中任意时间的血糖,不能用来诊断空腹血糖异 常或糖耐量异常 表 4 糖尿病病因学分型 (WHO1999 的分型体系 ) 一、1型糖尿病 1. 免疫介导性 2. 特发性 二、2型糖尿病 三、特殊类型糖尿病 1. 胰岛B细胞功能遗传性缺陷:第12号染色体,肝细胞核因 子-1α(HNF-1α)基因突变(MODY3);第7号染色体,葡萄 糖激酶(GCK)基因突变(MODY2);第20号染色体,肝细胞 核因子-4α(HNF-4α)基因突变(MODY1);线粒体DNA突 变;其他 2. 胰岛素作用遗传性缺陷:A型胰岛素抵抗;矮妖精貌综合 征(leprechaunism);Rabson-Mendenhall 综合征;脂肪萎缩 性糖尿病;其他 3. 胰腺外分泌疾病:胰腺炎、创伤/胰腺切除术后、胰腺肿 瘤、胰腺囊性纤维化、血色病、纤维钙化性胰腺病及其他 4. 内分泌疾病:肢端肥大症、库欣综合征、胰高糖素瘤、嗜 铬细胞瘤、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生长抑素瘤、醛固酮瘤及 其他 5. 药物或化学品所致的糖尿病:Vacor(N-3吡啶甲基N-P硝 基苯尿素)、喷他脒、烟酸、糖皮质激素、甲状腺激素、 二氮嗪、β-肾上腺素能激动剂、噻嗪类利尿剂、苯妥英 钠、γ-干扰素及其他 6. 感染:先天性风疹、巨细胞病毒感染及其他 7. 不常见的免疫介导性糖尿病:僵人(stiff-man)综合征、胰岛 素自身免疫综合征、胰岛素受体抗体及其他 8.其他与糖尿病相关的遗传综合征:Down综合征、Klinefelter 综合征、Turner综合征、Wolfram综合征、Friedreich共济失 调、Hun-tington舞蹈病、Laurence-Moon-Beidel综合征、 强直性肌营养不良、卟啉病、Prader-Willi综合征及其他 四、妊娠期糖尿病 注:MODY:青少年的成人起病型糖尿病 要点提示 ●空腹血糖、随机血糖或 OGTT 后 2 h 血糖 是糖尿病诊断的主要依据,没有糖尿病典 型临床症状时必须重复检测以确认诊断 ●按病因将糖尿病分为 1 型糖尿病、2 型糖尿 病、特殊类型糖尿病和妊娠期糖尿病四个 主要类型
2018年4月第38卷第4期 中国实用内科杂 295 医院,可以开展用HbA.作为糖尿病诊断及诊断标 展的亚型,即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LADA) 准的探索研究。国内一些研究结果显示,在中国成 在起病早期与2型糖尿病的临床表现类似,需要依 人中H山A.诊断糖尿病的最佳切点为6.2%6.4% 靠GADA以及其他胰岛自身抗体的检测才能明确 以6.3%的依据为多 诊断。 3.2糖尿病的分型本指南采用WH01999年)的 3.3.2胰岛B细跑功能遗传性缺陷所致特殊类型 糖尿病病因学分型体系,根据病因学证据将糖尿病 糖尿病(1)线粒体DNA突变糖尿病:线粒体基 分4大类,即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特殊类型糖 因突变糖尿病是最为多见的单基因突变糖尿病 尿病和妊娠期糖尿病(GDM,表4)。 占中国成人糖尿病中的0.6%。绝大多数线粒体基 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和GDM是临床常贝类 因突变糖尿病是由线体亮氨鞍转运RNA基因 型。1型糖尿病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洁楚,其显著 tRNALeu(UUR)上的线粒体核苷酸序位3243上的 的病理学和病理生理学特征是胰岛B细胞数量显著 CA3243G)突变所 最为常见的临床表现为 减少和消失所导致的胰岛素分泌显著下降或缺失 母系遗传、糖尿病或伴耳聋。对具有下列一种尤其 2型糖尿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亦不明确,其显 是多种情况者应疑及线粒体基因突变糖尿病:①在 著的病理生理学特征为胰岛素调控葡萄糖代谢能力 家系内糖尿病的传递符合母系遗传。②起病早伴病 的下降(胰岛素抵抗)伴随胰岛B细胞功能缺陷 程中胰岛B细胞分泌功能明显进行性减低或尚件 导致的胰岛素分泌减少(或相对减少)。特殊类型 体重指数低且胰岛自身抗体检测阴性的糖尿病者。 糖尿病是病因学相对明确的糖尿病。随着对糖尿病 ③伴神经性耳聋的糖尿病者。④伴中枢神经系统 发病机制研究的深入,特殊类型糖尿病的种类会 骨骼肌表现心肌病、视网膜色素变性,眼外肌麻 妍增加。 或乳酸性酸中毒的糖尿病患者或家族中有上述表现 33各种类型糖尿病的特点 者。对疑似者首先应RNALeU(UUr)A3243G突变 3.311型和2型糖尿病的主要鉴别点 血糖水平 不能区分1型还是2型糖尿病。即使是被视为1型 (2青少年的成人起病型糖尿病MODY) 糖尿病典型特征的镀尿病用症酸中毒D水A)在2刚 ODY是一种以微垫伍体昆性遗传方式在家系内 糖尿病也会出现。在患者起病初期进行分类有时的 传递的早发但临床表现类似2型糖尿病的疾病。 确很困难。目前诊晰1型糖尿病主要根据临床特征 MODY 是临床诊断。目前通用的MODY诊断标 1型糖尿病具有以下特点:发病年龄通常小于 是三点:①家系内至少三代直系亲属内均有糖尿病 30岁:三多一少症状明显:以酮症或酮症酸中南 患者,且其传递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规律。②家 起病:体型非肥胖;空腹或餐后的血清C肽浓度明 系内至少有一个糖尿病患者的诊断年龄在25岁或 显降低:出现自身免疫标记:如谷氨酸脱羧酶抗体 以前。③糖尿病确诊后至少在两年内不需使用胰岛 GADA)肺岛细胞抗体1CA).人韩岛细胎抗原2抗 素以控制血糖。目前.国际上已发现了14种MODY 体LA-2A、锌转运体8抗体(亿T8A)等。如果不确 类型,中国最常见的类型及特征见表5网。 定分类诊断,可先做 一个临时性分用于指导治疗 3.3.3GDM定义和诊断见糖尿病的特殊情况中 然后依据对治产的反应以及消访观察其临床表翼 型期糖尿病一节。 再重新评估、分型。在1型糖尿病中,有一种餐慢进 表5中国人常见的青少年的成人起病型糖尿病MODY MODY分型 基因 临床特征 肝细数棱子-4aNF-4) 2 葡萄随澈CCK 3 肝细胞核因子-1aHNF-1a 岛素分泌受损:肾阀下降:0GTT后2h血箭较空腹血结显著升 :对喷眼类敏 肝胞 因子-1BHNF-1B 保生殖道畸形:胰腺装缩:高尿血症;痛风 0 钾离子通道Ki62KC1 马素分对城类成 C)1994-2019China Academic Jour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enki.net
2018 年 4 月第 38 卷第 4 期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95 医院,可以开展用 HbA1c 作为糖尿病诊断及诊断标 准的探索研究。国内一些研究结果显示,在中国成 人中 HbA1c 诊断糖尿病的最佳切点为 6.2%~6.4%。 以 6.3% 的依据为多。 3.2 糖尿病的分型 本指南采用 WHO(1999 年 ) 的 糖尿病病因学分型体系,根据病因学证据将糖尿病 分 4 大类,即 1 型糖尿病、2 型糖尿病、特殊类型糖 尿病和妊娠期糖尿病 (GDM,表 4)。 1 型糖尿病、2 型糖尿病和 GDM 是临床常见类 型。1 型糖尿病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其显著 的病理学和病理生理学特征是胰岛 B 细胞数量显著 减少和消失所导致的胰岛素分泌显著下降或缺失。 2 型糖尿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亦不明确,其显 著的病理生理学特征为胰岛素调控葡萄糖代谢能力 的下降 ( 胰岛素抵抗 ) 伴随胰岛 B 细胞功能缺陷所 导致的胰岛素分泌减少 ( 或相对减少 )。特殊类型 糖尿病是病因学相对明确的糖尿病。随着对糖尿病 发病机制研究的深入,特殊类型糖尿病的种类会逐 渐增加。 3.3 各种类型糖尿病的特点 3.3.1 1 型和 2 型糖尿病的主要鉴别点 血糖水平 不能区分 1 型还是 2 型糖尿病。即使是被视为 1 型 糖尿病典型特征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DKA) 在 2 型 糖尿病也会出现。在患者起病初期进行分类有时的 确很困难。目前诊断 1 型糖尿病主要根据临床特征。 1 型糖尿病具有以下特点 :发病年龄通常小于 30 岁 ;三多一少症状明显 ;以酮症或酮症酸中毒 起病 ;体型非肥胖 ;空腹或餐后的血清 C 肽浓度明 显降低 ;出现自身免疫标记 :如谷氨酸脱羧酶抗体 (GADA)、胰岛细胞抗体 (ICA)、人胰岛细胞抗原 2 抗 体 (IA-2A)、锌转运体 8 抗体 (ZnT8A) 等。如果不确 定分类诊断,可先做一个临时性分类用于指导治疗。 然后依据对治疗的反应以及随访观察其临床表现, 再重新评估、分型。在 1 型糖尿病中,有一种缓慢进 展的亚型,即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 (LADA), 在起病早期与 2 型糖尿病的临床表现类似,需要依 靠 GADA 以及其他胰岛自身抗体的检测才能明确 诊断。 3.3.2 胰岛 B 细胞功能遗传性缺陷所致特殊类型 糖尿病 (1) 线粒体 DNA 突变糖尿病 :线粒体基 因突变糖尿病是最为多见的单基因突变糖尿病, 占中国成人糖尿病中的 0.6%。绝大多数线粒体基 因突变糖尿病是由线粒体亮氨酸转运 RNA 基因 [tRNALeu(UUR)] 上的线粒体核苷酸序位 3243 上的 A → G(A3243G) 突变所致。最为常见的临床表现为 母系遗传、糖尿病或伴耳聋。对具有下列一种尤其 是多种情况者应疑及线粒体基因突变糖尿病 :①在 家系内糖尿病的传递符合母系遗传。②起病早伴病 程中胰岛 B 细胞分泌功能明显进行性减低或尚伴 体重指数低且胰岛自身抗体检测阴性的糖尿病者。 ③伴神经性耳聋的糖尿病者。④伴中枢神经系统、 骨骼肌表现、心肌病、视网膜色素变性、眼外肌麻痹 或乳酸性酸中毒的糖尿病患者或家族中有上述表现 者。对疑似者首先应 tRNALeu(UUR)A3243G 突变 检测。 (2) 青 少 年 的 成 人 起 病 型 糖 尿 病 (MODY) : MODY 是一种以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方式在家系内 传递的早发但临床表现类似 2 型糖尿病的疾病。 MODY 是临床诊断。目前通用的 MODY 诊断标准 是三点 :①家系内至少三代直系亲属内均有糖尿病 患者,且其传递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规律。②家 系内至少有一个糖尿病患者的诊断年龄在 25 岁或 以前。③糖尿病确诊后至少在两年内不需使用胰岛 素以控制血糖。目前,国际上已发现了 14 种 MODY 类型,中国最常见的类型及特征见表 5[17-29]。 3.3.3 GDM 定义和诊断见糖尿病的特殊情况中 孕期糖尿病一节。 表 5 中国人常见的青少年的成人起病型糖尿病 (MODY) MODY 分型 基因 临床特征 1 肝细胞核因子-4α(HNF-4α) 青春期或成年早期进行性胰岛素分泌受损;高出生体重及新生儿暂时性低血糖;对磺脲类 敏感 2 葡萄糖激酶(GCK) 病情稳定,非进行性空腹血糖升高;通常无需药物治疗;微血管并发症罕见;OGTT后2 h血 糖较空腹血糖轻度升高(<3 mmol/L) 3 肝细胞核因子-1α(HNF-1α) 青春期或成年早期进行性胰岛素分泌受损;肾糖阈下降;OGTT后2 h血糖较空腹血糖显著升 高( 5 mmol/L);对磺脲类敏感> 5 肝细胞核因子-1β(HNF-1β) 血糖升高伴肾发育性疾病(肾囊肿);泌尿生殖道畸形;胰腺萎缩;高尿酸血症;痛风 10 胰岛素(INS) 胰岛素分泌缺陷,通常需要胰岛素治疗 13 钾离子通道Kir6.2(KCNJ11) 胰岛素分泌缺陷,对磺脲类敏感
April 2018 Vol.38 No.4 42型糖尿病的三级预防 干预组推荐个体化饮食和运动指导,每天至少进行 30min有氧运动和阻力锻炼,目标是体重城少5% 要点提示 脂肪摄入量<总热量的30%:该研究平均随访7年 ·针对高危人群进行糖尿病筛查,有助于早 可使2型糖尿病发生风险下降43%网。美国预防糖 期发到按是病B) 尿病计划(DPP)研究的生活方式干预组推荐患者 ·如果空腹血糖≥6.】 mmol/L任意,点 入脂肪执量<25修的低脂饮食,如果体重减轻未达 ≥7.8mmol/L时,建议进行OGTT(A) 到标准训进行执最限制:生活方式干预组中50 ·捻尿病前期悲者应给予生活方式千领,以 的患者体重减轻了7%,74%的患者可以坚持每周 降低藏尿病的发生风险(A) 至少150min中等强度的运动:生活方式干预3年 ·血糖控制目标应分层管理,对于新诊断、年 可使GT进展为2型糖尿病的风险下降58%。随 轻、无并发症或合并症的2型籍尿病患者 访累计达10年后,生活方式干预组体重虽然有所回 津议及早采用释化血越始制以降低接屏 升,但其预防2型糖尿病的益处仍然存在四。此外 病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对于糖尿病病程较 在其他国家的GT电者中开展的生活方式干预研穷 长、老年、巴经发生过心血管疾病的2型 也同样证实了生活方式干而预防2型尿病发生的 尿病患者要注意预防低血熊并且充分江 有效性 估强化血糖控制的利得失() 本指南建议,糖尿病前期患者应通过饮食控 ·对于合并有共他心血管危险因素的2型病 制和运动以降低糖尿病的发生风险,并定期随访 尿病患者中,建议采取降糖、降压、调脂及 及给予社会心理支持,以确保患者的生活方式改 应用阿司匹林治疗茅综合管理措施,以预 变能够长期坚特下来:定期检查血糖:同时密切 防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发生 关注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如吸烟、高血压、血 (A) 脂异常等),并给予适当的干预措施。 且体日标 ·对于合并严重并发坑的城尿病患者推荐 为:使超重或肥胖者BM达到或接近24,或 至相美去科治疗 体重至少下降7%:2)每日饮食总热量至少减少 4.12型糖尿病防治中的三级预防目标 一级预 400-500kcal(1kcal=4184kn:3)跑和脂肪酸摄人 目标是控制2型糖尿病的危险因素,预防2型糖 占总脂肪酸摄入的30%以下 :④中等强度体力活 病的发生:二级预防的目标是早发现、早诊断和 动至少保持在150min/周. 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在已诊断的患者中预防糖尿 4.3二级预防的策略2型糖尿病防治中的二级预 病并发症的发生:三级预防的目标是延缓已发生的 防指在高危人群中开展疾病筛查、健康干预等,指导 糖尿病并发症的进展、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并改善 其进行自我管理。 患者的生存质量。 4.3.1高危人群的定义 4)一级预防的路)尿病的一级预防指 4311 成年人中糖尿病高危人群的定义在 般人群中开展健康教有,提高人群对糖尿病防治 成年人618岁)中,具有下列任何 个及以上的 的知晓度和参与度,倡导合理善食、控制体重、适量 糖尿病危险因素者:(1)年龄≥40岁:2)有糖尿 运动、限盐、控烟、限酒、心理平衡的健康生活方式 病前期GT、FG或两者同时存在)史:3)超重 提高社区人群的糖尿病防治意识。 B≥24)或肥胖(BM≥28)和(或)中心型肥 多项随机对照研究显示,IGT人群接受适当的 胖(男性腰围≥90cm,女性腰围≥85cm):④静 牛活方式干预可征识或预防2利糖尿病的发生。中 坐牛活方式:5)一级亲属中有2型糖尿病家浅史 国大庆研究的生活方式干预组推荐患者增加蔬菜摄 (⑥有妊娠期糖尿病史的妇女;⑦高血压[收缩 入量,减少酒精和单糖的摄入量,鼓励超重或肥 压≥140mmlgmmlg=0.133kPa和(或)舒张 患者(BM>25)减轻体重,增加日常活动量,每天进 压≥90mmHg.或正在接受降压治疗:(8)血脂异常 行至少20min的中等强度活动:生活方式千预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0.91mmo/L和(或 6年,可使以后14年的2型糖尿病累计发生风险T 三酰甘油(TG)≥2.22mmol,或正在接受调脂治 降43%。芬兰糖尿病预防研究(DS)的生活方式 疗:(9)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思者 C)1994-2019 China Academic Joum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
296 Chinese Journal of Practical Internal Medicine April 2018 Vol. 38 No. 4 4 2 型糖尿病的三级预防 4.1 2 型糖尿病防治中的三级预防目标 一级预防 目标是控制 2 型糖尿病的危险因素,预防 2 型糖尿 病的发生 ;二级预防的目标是早发现、早诊断和早 治疗 2 型糖尿病患者,在已诊断的患者中预防糖尿 病并发症的发生 ;三级预防的目标是延缓已发生的 糖尿病并发症的进展、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并改善 患者的生存质量。 4.2 一级预防的策略 2 型糖尿病的一级预防指在 一般人群中开展健康教育,提高人群对糖尿病防治 的知晓度和参与度,倡导合理膳食、控制体重、适量 运动、限盐、控烟、限酒、心理平衡的健康生活方式, 提高社区人群的糖尿病防治意识。 多项随机对照研究显示,IGT 人群接受适当的 生活方式干预可延迟或预防 2 型糖尿病的发生。中 国大庆研究的生活方式干预组推荐患者增加蔬菜摄 入量、减少酒精和单糖的摄入量,鼓励超重或肥胖 患者 (BMI>25) 减轻体重,增加日常活动量,每天进 行至少 20 min 的中等强度活动 [30] ;生活方式干预 6 年,可使以后 14 年的 2 型糖尿病累计发生风险下 降 43%[31]。芬兰糖尿病预防研究 (DPS) 的生活方式 干预组推荐个体化饮食和运动指导,每天至少进行 30 min 有氧运动和阻力锻炼,目标是体重减少 5%, 脂肪摄入量 < 总热量的 30%;该研究平均随访 7 年, 可使 2 型糖尿病发生风险下降 43%[32]。美国预防糖 尿病计划 (DPP) 研究的生活方式干预组推荐患者摄 入脂肪热量 <25% 的低脂饮食,如果体重减轻未达 到标准,则进行热量限制 ;生活方式干预组中 50% 的患者体重减轻了 7%,74% 的患者可以坚持每周 至少 150 min 中等强度的运动 ;生活方式干预 3 年 可使 IGT 进展为 2 型糖尿病的风险下降 58%[33]。随 访累计达 10 年后,生活方式干预组体重虽然有所回 升,但其预防 2 型糖尿病的益处仍然存在 [34]。此外, 在其他国家的 IGT 患者中开展的生活方式干预研究 也同样证实了生活方式干预预防 2 型糖尿病发生的 有效性。 本指南建议,糖尿病前期患者应通过饮食控 制和运动以降低糖尿病的发生风险,并定期随访 及给予社会心理支持,以确保患者的生活方式改 变能够长期坚持下来 ;定期检查血糖 ;同时密切 关注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 ( 如吸烟、高血压、血 脂异常等 ),并给予适当的干预措施。具体目标 为 :(1) 使 超 重 或 肥 胖 者 BMI 达 到 或 接 近 24,或 体重至少下降 7% ;(2) 每日饮食总热量至少减少 400~500 kcal(1 kcal=4.184 kJ) ;(3) 饱和脂肪酸摄入 占总脂肪酸摄入的 30% 以下 ;(4) 中等强度体力活 动至少保持在 150 min/ 周。 4.3 二级预防的策略 2 型糖尿病防治中的二级预 防指在高危人群中开展疾病筛查、健康干预等,指导 其进行自我管理。 4.3.1 高危人群的定义 4.3.1.1 成年人中糖尿病高危人群的定义 在 成年人 (>18 岁 ) 中,具有下列任何一个及以上的 糖尿病危险因素者 :(1) 年龄≥ 40 岁 ;(2) 有糖尿 病 前 期 (IGT、IFG 或 两 者 同 时 存 在 ) 史 ;(3) 超 重 (BMI ≥ 24) 或肥胖 (BMI ≥ 28) 和 ( 或 ) 中心型肥 胖 ( 男性腰围≥ 90 cm,女性腰围≥ 85 cm) ;(4) 静 坐生活方式 ;(5) 一级亲属中有 2 型糖尿病家族史 ; (6) 有妊娠期糖尿病史的妇女 ;(7) 高血压 [ 收缩 压 ≥ 140 mmHg(1 mmHg=0.133 kPa) 和 ( 或 ) 舒 张 压≥ 90 mmHg],或正在接受降压治疗;(8) 血脂异常 [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 0.91 mmol/L和(或) 三酰甘油 (TG) ≥ 2.22 mmol/L],或正在接受调脂治 疗 ;(9)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 (ASCVD) 患者 ; 要点提示 ● 针对高危人群进行糖尿病筛查,有助于早 期发现糖尿病 (B) ● 如果空腹血糖≥ 6.1 mmol/L 或任意点血 糖≥ 7.8 mmol/L 时,建议进行 OGTT(A) ● 糖尿病前期患者应给予生活方式干预,以 降低糖尿病的发生风险 (A) ● 血糖控制目标应分层管理,对于新诊断、年 轻、无并发症或合并症的 2 型糖尿病患者, 建议及早采用强化血糖控制,以降低糖尿 病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对于糖尿病病程较 长、老年、已经发生过心血管疾病的 2 型糖 尿病患者,要注意预防低血糖,并且充分评 估强化血糖控制的利弊得失 (A) ● 对于合并有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的 2 型糖 尿病患者中,建议采取降糖、降压、调脂及 应用阿司匹林治疗等综合管理措施,以预 防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发生 (A) ● 对于合并严重并发症的糖尿病患者,推荐 至相关专科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