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在对植物的生长发育状况及其分布的分 析研究中,必须区别生态因子的直接作用 和间接作用。 许多地形因子,如地形起伏、坡向、坡 度、海拔、经纬度等,都可以起间接作用。 如四川二郎山的“焚风”现象
5 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在对植物的生长发育状况及其分布的分 析研究中,必须区别生态因子的直接作用 和间接作用。 许多地形因子,如地形起伏、坡向、坡 度、海拔、经纬度等,都可以起间接作用。 如四川二郎山的“焚风”现象
(一)限制因子(limiting factors) 1 概念:生物的生存和繁殖依赖于各种生态因子的综 合作用,任何一种只要接近或超过生物的极限而阻止 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的生态因子就是所谓的限 制因子。 三、生态因子的限制性作用 2 Blachman(1905)提出的限制因子定律 生态因子低于最低状态时,生理现象几乎全部停止; 生态因子处于最适状态时,生理现象达到最大观测值; 生态因子处于最大状态时,生理现象几乎全部停止; 3 意义:找出可解决生产中增长过快或过慢的问题,如冬 天的鹿瘦的原因
(一)限制因子(limiting factors) 1 概念:生物的生存和繁殖依赖于各种生态因子的综 合作用,任何一种只要接近或超过生物的极限而阻止 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的生态因子就是所谓的限 制因子。 三、生态因子的限制性作用 2 Blachman(1905)提出的限制因子定律 生态因子低于最低状态时,生理现象几乎全部停止; 生态因子处于最适状态时,生理现象达到最大观测值; 生态因子处于最大状态时,生理现象几乎全部停止; 3 意义:找出可解决生产中增长过快或过慢的问题,如冬 天的鹿瘦的原因
三、生态因子的限制性作用 1 基本内容: 1840年德国有机化学家J. Liebig(李比希) 发现。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 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2 E. P. Odum对Liebig定律的补充 (1)Liebig定律只在极严格的稳定条件下才能 应用。如果一个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输 入输出不是处于平衡状态时,就不能应用。 (2)要考虑各因子之间有相互作用。 (二)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
三、生态因子的限制性作用 1 基本内容: 1840年德国有机化学家J. Liebig(李比希) 发现。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 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2 E. P. Odum对Liebig定律的补充 (1)Liebig定律只在极严格的稳定条件下才能 应用。如果一个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输 入输出不是处于平衡状态时,就不能应用。 (2)要考虑各因子之间有相互作用。 (二)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
三、生态因子的限制性作用 (三)耐受性定律 1 基本内容:1913年美国生态学家V. E. Shelford 认为: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 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 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 或不能生存
三、生态因子的限制性作用 (三)耐受性定律 1 基本内容:1913年美国生态学家V. E. Shelford 认为: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 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 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 或不能生存
2 对耐受性定律的补充 ➢ 生物在不同发育期,对生态因子耐受限度不同; ➢ 不同的生物种对同一生态因子的耐受性不同; ➢ 生物对某一生态因子处于非最适状态下时;对其 他因子的耐受限度也下降。 ➢ 耐受范围是可变的; ➢ 自然耐受限度的实际范围比潜在范围要小; ➢ 生活在最适环境中的生物很少; 3 意义:找到影响生物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子,集 中力量研究它,确定某一因子与生物生长发育的 定量关系
2 对耐受性定律的补充 ➢ 生物在不同发育期,对生态因子耐受限度不同; ➢ 不同的生物种对同一生态因子的耐受性不同; ➢ 生物对某一生态因子处于非最适状态下时;对其 他因子的耐受限度也下降。 ➢ 耐受范围是可变的; ➢ 自然耐受限度的实际范围比潜在范围要小; ➢ 生活在最适环境中的生物很少; 3 意义:找到影响生物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子,集 中力量研究它,确定某一因子与生物生长发育的 定量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