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重圆破镜 自幼我们就被教导把问题加以分解,把世界拆成片片段段来 理解。这显然能够使复杂的问题容易处理,但是无形中,我们却付 出了巨大的代价一全然失掉对“整体”的连属感,也不了解自身 行动所带来的一连串后果。于是,当我们想一窥全貌时,便努力重 整心中的片段,试图拼凑所有的碎片。但是就如物理学家鲍姆 (David Bohm)所说的,这只是白费力气;就像试着重新组合一面破 镜子的碎片,想要看清镜中的真象。经过一阵子努力,我们甚至干 脆放弃一窥全貌的意图。 这本书所提出的构想与工具,就是要打破这个世界是由个别、 不相关的力量所创造的幻觉。奠基于此,才能建立不断创新、进步 的“学习型组织”;在其中,大家得以不断突破自己的能力上限,创 造真心向往的结果,培养全新、前瞻而开阔的思考方式,全力实现 共同的抱负,以及不断一起学习如何共同学习。 3 第1章重圆破镜
学习,生命的泉源 财富杂志(Fortune)曾经指出:“抛弃那些陈旧的领导观念吧! 90年代最成功的公司,将是那些建基于学习型组织的公司。”壳牌 石油公司(Royal Dutch/Shell)企画主任德格(Arie De Geus)说:“惟一 持久的竞争优势,或许是具备比你的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的能 力。”当世界更息息相关、复杂多变时,学习能力也更要增强,才能 适应变局。企业不能再只靠像福特(Henry Ford)、史隆(Alfred P. Sloan)或华生(Thomas J.Watson)那样伟大的领导者一夫当关、运 筹帷幄和指挥全局。未来真正出色的企业,将是能够设法使各阶 层人员全心投入,并有能力不断学习的组织。 学习型组织是可能的,因为每个人都是天生的学习者。我们 不必教婴孩学习,他们生来就是出色的学习者一学习行走、说 话,甚至自己处理一些事情。学习不仅是人类的天性,也是生命趣 味盎然的泉源。你我或者都有过这种经验:成为出色团体中的一 分子;在这个团体中,一伙人以极不寻常的方式在一起工作,彼此 信任、互补长短,为共同的大目标全力以赴,而创造出惊人的成果。 我曾遇见许多在运动、表演艺术,或在企业方面有过这一类团体经 验的人,其中有许多人说,他们往后一直希望生命中能再拥有这样 的美好经验。他们所体验的,就是一种学习型组织的雏形。伟大 的团体并不是从一开始就成功,而是透过学习如何创造惊人成果 所致。 全球企业正在形成一个共同学习的社会。各行各业中由一家 独霸的局面,例如IBM、柯达(Kodak)、宝洁(Procter&Gamble)、施乐 (Xerox))等已不复独领风骚。特别是在制造业,新兴企业成长茁壮 的例子愈来愈多。美国与欧洲的公司师法日本公司、而日本公司 第五项悠炼
又师法韩国和欧洲的公司。同时意大利、澳洲、新加坡的公司现在 都有很大的改善,并且产生全球性的影响力。 使我们朝向学习型组织迈进的,还有其他更深层的社会动力, 这种变化也是工业社会演进的一部分。人类的工作观因物质的丰 足而逐渐改变,也就是从美国著名民意测验专家杨克洛维琪 (Daniel Yankelovich)所称的“工具性”工作观(工作为达到目的之手 段),转变为较“精神面”的工作观(寻求工作的“内在价值”)。汉诺 瓦保险公司(Hanover Insurance)的总裁欧白恩(BilO'Brien.)说: “我们祖父辈一个星期工作六天所赚的钱,只相当于我们现在大多 数人工作两天的所得。大家渴望建立比遮风避雨及满足物质需求 层次更高的组织,而这种热望将不竭止,直到理想实现。” 愈来愈多有这种想法的组织领导者(虽然仍是少数)开始意识 到,他们的努力将是这项深具意义的社会演进之一部分。顶尖的 赫门米勒(Herman Miller)家具公司,总裁赛蒙(Edward Simon)剀切 直言:“为什么我们的工作不能变得更有意义?就我所见,企业是 惟一有机会从根本上来改善这个世界不公平现象的团体。但是首 先,我们必须去除妨碍我们持续创造和学习的障碍。” 或许大家现在才开始建立学习型组织最明显的理由是,我们 现在才了解这样的组织所必须具备的能力。有很长的一段时间, 我们都好像在黑暗中摸索,直到近来厘清了发展学习型组织的技 术、知识和途径,才稍露曙光。而精熟这几项“修炼”,是创造学习 型组织、挥别传统威权控制型组织的先决要件。 发明与创新 1903年12月,一个清冷的早晨,在北卡罗莱纳州小鹰镇,莱特 兄弟发明了简陋的飞行器,证实了动力飞行是可能的。飞机就此 5 第1京 亚圆破镜
发明了,但是再过三十年,我们才发展出服务一般民众的航空业。 当一个新的构想在实验室被证实可行的时候,工程师称之为 “发明”(invention),而只有当它能够以适当的规模和切合实际的成 本,稳定地加以重复生产的时候,这个构想才成为一项“创新”(i- novation)。有些创新,例如电话、数位电脑、飞机等,都属于“基础 创新”。它们影响深远,有些创造出全新的产业,有些使既有的产 业发生重大转变。如果将此概念应用在组织的演化及变革上,那 么我们可以说,学习型组织已经被发明出来,但是还没有达到创新 的地步。 在工程上,当一个构想从发明演变成创新,必定会经历各种配 合技术聚合的阶段。这些关键技术往往都是在个别的范畴中单独 发展出来,逐渐聚合、相辅相成,才使得在实验室中被证明行得通 的构想,成为实用的创新。 莱特兄弟证实动力飞行是可能的,但是引导它进入商业航空 的是麦道(McDonnell Douglas)公司。他们于1935年推出的DC-3, 是第一架在经济上满足了商业航空、在科学上证实了空气动力理 论的飞机。在这三十年中(这是典型的基础创新发展成熟所需时 间),无数的商用飞行实验均失败了。就像学习型组织早期的实验 一样,那时候的飞机飞行很不可靠,而且也没有达到经济效益的适 当规模。 DC-3是历史上第一次融合了五项重要的技术而形成的一部 成功飞行器。它们是:可变间距螺旋桨、伸缩起落架、一种质轻铸 造而成的机体构造、辐射状气冷式引擎和摆动副翼。要成功飞行, 五项缺一不可。早一年推出的波音247,便是因为少了摆动副翼, 起飞与着陆都不稳定。 6 第五项修炼
学习型组织的五项修炼 今天,在学习型组织的领域里,也有五项新技术正逐渐汇聚起 来,使学习型组织演变成一项创新。虽然,它们的发展是分开的, 但都紧密相关,对学习型组织之建立,每一项都不可或缺。我们称 这五项学习型组织的技能为五项修炼。以下,我们刻意将其中的 核心“第五项修炼”先行介绍。 第五项修炼:系统思考(Systems Thinking 当乌云密布、天色昏暗,我们便知道快要下雨了。我们也知道 在暴风雨过后,地面的流水将渗入好几英里以外的地下水中,明日 天空又要放晴。这一切的事件虽有时空的差距,然而事实上它们 都息息相关,且每次运行的模式相同,每个环节都相互影响,这些 影响通常是隐匿而不易被察觉的。惟有对整体、而不是对任何单 独部分深入地加以思考,你才能够了解暴风雨的系统。 企业和人类其他活动,也是一种“系统”,也都受到细微且息息 相关的行动所牵连,彼此影响着,这种影响往往要经年累月才完全 展现出来。身为群体中的一小部分,置身其中而想要看清整体变 化,更是加倍的困难。我们因而倾向于将焦点放在系统中某一片 段,但总想不通为什么有些最根本的问题似乎从来得不到解决。 经过五十年的发展,系统思考已发展出一套思考的架构,它既具备 完整的知识体系,也拥有实用的工具,可帮助我们认清整个变化形 态,并了解应如何有效地掌握变化,开创新局。 虽然工具是新的,系统思考的基本观念却是非常浅显的。我 们的实验显示,小孩子学习系统思考时非常迅速。 第1在 重圆破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