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力拼搏,创新争先,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服务国家重大 战略,培养一流领军人才,攀登科学技术高峰,推进中国特 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迈上新台阶,力争在“十四五”末建成 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为实现“1一10一100”东大梦愿景 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二)发展原则 “十四五”时期,学校将遵循以下发展原则: 一一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健全完善 党对学校全面领导的体制机制及各项具体制度,确保党的全 面领导贯彻落实到办学治校的全过程、各环节,牢牢把握社 会主义办学方向,为学校健康、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 保证。 一一坚持立德树人使命。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根本 遵循,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培养一流领 军人才。全面加强思政教育,全面加强资源建设和教育教学 改革,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一一坚持深化改革创新。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完善以健 康学术生态为基础、以有效学术治理为保障、以产生一流学 术成果和培养一流人才为目标的大学创新体系。 一一坚持对外开放合作。进一步扩大开放,积极构建新 的国际、国内合作格局,主动搭建中外教育文化友好交往的 合作平台,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促进人类共同福祉。 一一坚持服务国家战略。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 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大力加强 11
11 奋力拼搏,创新争先,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服务国家重大 战略,培养一流领军人才,攀登科学技术高峰,推进中国特 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迈上新台阶,力争在“十四五”末建成 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为实现“1—10—100”东大梦愿景 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二)发展原则 “十四五”时期,学校将遵循以下发展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健全完善 党对学校全面领导的体制机制及各项具体制度,确保党的全 面领导贯彻落实到办学治校的全过程、各环节,牢牢把握社 会主义办学方向,为学校健康、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 保证。 ——坚持立德树人使命。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根本 遵循,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培养一流领 军人才。全面加强思政教育,全面加强资源建设和教育教学 改革,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坚持深化改革创新。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完善以健 康学术生态为基础、以有效学术治理为保障、以产生一流学 术成果和培养一流人才为目标的大学创新体系。 ——坚持对外开放合作。进一步扩大开放,积极构建新 的国际、国内合作格局,主动搭建中外教育文化友好交往的 合作平台,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促进人类共同福祉。 ——坚持服务国家战略。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 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大力加强
科技创新和人文社科研究,勇于攻克“卡脖子”关键核心技 术,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人类文明 和创新型国家建设作出更多东大贡献。 一一坚持以人为本理念。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 思想,进一步牢固树立“师生为本”的理念,加大投入改善 办学条件,加快建设满足师生需求,加强统筹形成育人合力, 全面提升师生员工的满意度、幸福感和积极性、创造性。 (三)发展目标 中长期目标:到2030年,学校综合实力位居国内10位、 世界100位左右,基本实现“1一10一100”东大梦愿景。到 2035年,学校综合实力进一步提升,具备向世界一流大学前 列迈进的条件和基础。 “十四五”目标:到2025年,基本建成与世界一流大学 建设相适应的师资队伍,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 若干学科进入世界顶尖学科行列,学校治理更加完善,综合 实力、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位居国内前12一 13位、世界前150位左右,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 一一大学治理展现新成效。以党建引领、完善治理为目 标,党的领导全面加强,体制机制创新力度显著加大,学校 治理体系不断完善,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 一一人才培养取得新进展。“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持续深 化,以“三制五化”为核心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以及研究生 综合改革快速推进,教育教学条件资源建设不断加强,领军 人才培养成效大力提升。 12
12 科技创新和人文社科研究,勇于攻克“卡脖子”关键核心技 术,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人类文明 和创新型国家建设作出更多东大贡献。 ——坚持以人为本理念。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 思想,进一步牢固树立“师生为本”的理念,加大投入改善 办学条件,加快建设满足师生需求,加强统筹形成育人合力, 全面提升师生员工的满意度、幸福感和积极性、创造性。 (三)发展目标 中长期目标:到 2030 年,学校综合实力位居国内 10 位、 世界 100 位左右,基本实现“1—10—100”东大梦愿景。到 2035 年,学校综合实力进一步提升,具备向世界一流大学前 列迈进的条件和基础。 “十四五”目标:到 2025 年,基本建成与世界一流大学 建设相适应的师资队伍,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 若干学科进入世界顶尖学科行列,学校治理更加完善,综合 实力、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位居国内前 12— 13 位、世界前 150 位左右,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 ——大学治理展现新成效。以党建引领、完善治理为目 标,党的领导全面加强,体制机制创新力度显著加大,学校 治理体系不断完善,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 ——人才培养取得新进展。“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持续深 化,以“三制五化”为核心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以及研究生 综合改革快速推进,教育教学条件资源建设不断加强,领军 人才培养成效大力提升
一一学科建设达到新高度。“强势工科、优势理科、精品 文科、特色医科”建设成效全面提升,“新工科”、“新文科”、 “新医科”发展迅速,新建学科内涵快速充实,新兴交叉学 科迅速发展壮大。 一一科技创新实现新跨越。“有组织、有使命、有学术穿 透力”的科研成果不断涌现,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 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在支 撑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服务国家重大需求等方面取得显著成 效。 一一师资质量迈上新台阶。全球学术领军人物和海内外 高层次人才引育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校内人才培育、激励、 托举体系不断完善,“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师资队伍基本 建成。 一一国际化水平形成新突破。国际交流合作更加广泛和 深入,深度融入全球高等教育和学术研究体系,学生国际化 培养、科研国际化合作和学校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为构建 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 一一服务社会彰显新作为。服务社会的能力不断增强, 校地、校企合作持续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水平明显提高。服 务国家急重难事件的能力显著提升,成为服务国家和区域建 设的重要力量。 (四)发展思路 “十四五”时期,学校将继续遵循“瞄准前沿、服务战 略、师生为本、人才为先”的办学思路,大力实施“多学科 13
13 ——学科建设达到新高度。“强势工科、优势理科、精品 文科、特色医科”建设成效全面提升,“新工科”、“新文科”、 “新医科”发展迅速,新建学科内涵快速充实,新兴交叉学 科迅速发展壮大。 ——科技创新实现新跨越。“有组织、有使命、有学术穿 透力”的科研成果不断涌现,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 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在支 撑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服务国家重大需求等方面取得显著成 效。 ——师资质量迈上新台阶。全球学术领军人物和海内外 高层次人才引育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校内人才培育、激励、 托举体系不断完善,“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师资队伍基本 建成。 ——国际化水平形成新突破。国际交流合作更加广泛和 深入,深度融入全球高等教育和学术研究体系,学生国际化 培养、科研国际化合作和学校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为构建 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 ——服务社会彰显新作为。服务社会的能力不断增强, 校地、校企合作持续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水平明显提高。服 务国家急重难事件的能力显著提升,成为服务国家和区域建 设的重要力量。 (四)发展思路 “十四五”时期,学校将继续遵循“瞄准前沿、服务战 略、师生为本、人才为先”的办学思路,大力实施“多学科
融合、理工文医综合、产学研结合、国际化联合”的发展战 略,以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为目标,以高质量发展为 主题,高起点谋划,前瞻性布局,整体性推进,重点加强领 军人才培养体系建设、高端高质师资队伍建设和重大科技平 台及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实施治理体系结构改革、资源投入 机制改革、平台建设运行改革和服务保障体制改革,深化建 设发展和投入投资的“变、选、扶”改革,创新求变,选定 重点,扶国家急需,实施相关领域的“擎天计划”,快速提升 学校综合实力、核心竞争力和影响力。加快推进学校建设发 展“五个转型”,实现办学定位由“工科主导”向“多科综合” 转型、发展目标由“国内一流”向“世界一流”转型、人才 培养由“栋梁之才”向“领军人才”转型、科学研究由“满 足需求”向“服务战略”转型、文化精神由“诚朴求实”向 “止于至善”转型。 14
14 融合、理工文医综合、产学研结合、国际化联合”的发展战 略,以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为目标,以高质量发展为 主题,高起点谋划,前瞻性布局,整体性推进,重点加强领 军人才培养体系建设、高端高质师资队伍建设和重大科技平 台及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实施治理体系结构改革、资源投入 机制改革、平台建设运行改革和服务保障体制改革,深化建 设发展和投入投资的“变、选、扶”改革,创新求变,选定 重点,扶国家急需,实施相关领域的“擎天计划”,快速提升 学校综合实力、核心竞争力和影响力。加快推进学校建设发 展“五个转型”,实现办学定位由“工科主导”向“多科综合” 转型、发展目标由“国内一流”向“世界一流”转型、人才 培养由“栋梁之才”向“领军人才”转型、科学研究由“满 足需求”向“服务战略”转型、文化精神由“诚朴求实”向 “止于至善”转型
第三章培养一流领军人才 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拥护党,拥护社会主 义,服务祖国,服务人民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深刻 把握“四个服务”的科学内涵,优化人才培养结构,持续深 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深入实施一流本科教育行动计划 和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方案,加快形成东大特色、世界一流 的人才培养体系。强化思想引领和价值塑造,创新人才培养 模式,深化教育教学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加强教育教学条件 资源建设,显著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培养造就具有家国情怀 和国际视野、担当引领未来和造福人类的领军人才。 (一)强化落实思想引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强化思想引领和价值塑造,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 钙、把稳思想之舵。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增强“四个自信”,立志肩负起 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努力提升辅导员教师的政治素质、专 业能力和工作质量,持续开展培育选树“最美高校辅导员”、 “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等典型人物计划。加强学生党 支部建设,实施“领航工程”,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 建成一批样板党支部、党员标兵、党建工作标杆院系等。引 导毕业生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现代化国家建设新征程,主动 投身国家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要领域就业,促进毕业生 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立 15
15 第三章 培养一流领军人才 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拥护党,拥护社会主 义,服务祖国,服务人民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深刻 把握“四个服务”的科学内涵,优化人才培养结构,持续深 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深入实施一流本科教育行动计划 和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方案,加快形成东大特色、世界一流 的人才培养体系。强化思想引领和价值塑造,创新人才培养 模式,深化教育教学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加强教育教学条件 资源建设,显著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培养造就具有家国情怀 和国际视野、担当引领未来和造福人类的领军人才。 (一)强化落实思想引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强化思想引领和价值塑造,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 钙、把稳思想之舵。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增强“四个自信”,立志肩负起 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努力提升辅导员教师的政治素质、专 业能力和工作质量,持续开展培育选树“最美高校辅导员”、 “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等典型人物计划。加强学生党 支部建设,实施“领航工程”,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 建成一批样板党支部、党员标兵、党建工作标杆院系等。引 导毕业生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现代化国家建设新征程,主动 投身国家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要领域就业,促进毕业生 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