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发展环境 “十三五”时期,东南大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思想为根本指引,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坚守办人民 满意的高等教育、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初心使命, 秉承“以科学名世、以人才报国”的办学理念,按照“瞄准 前沿、服务战略、师生为本、人才为先”的办学思路,围绕 “1一10一100”的东大梦愿景,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和区域经 济社会发展,在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和社会 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合作交流等方面成绩突出,顺利 完成“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主要任务,形成了迈向中国特 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强劲发展态势,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 任领军人才、支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振兴我国高等教育和 提升国际竞争力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一领军人才培养成效显著。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切实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把创新创业教育 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开展全校教育思想大讨论,重塑领军 人才培养目标,持续推进2020一流本科教育行动计划和研 究生教育综合改革方案。强化思想引领,推动“课程思政” 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制定《东南大学“十三五”本科 人才培养规划》,大力推进“三制五化”培养模式改革,优化 学科专业,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入选全 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教育部首批“三全 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国家首批“一流网络安全学院建
1 第一章 发展环境 “十三五”时期,东南大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思想为根本指引,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坚守办人民 满意的高等教育、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初心使命, 秉承“以科学名世、以人才报国”的办学理念,按照“瞄准 前沿、服务战略、师生为本、人才为先”的办学思路,围绕 “1—10—100”的东大梦愿景,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和区域经 济社会发展,在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和社会 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合作交流等方面成绩突出,顺利 完成“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主要任务,形成了迈向中国特 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强劲发展态势,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 任领军人才、支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振兴我国高等教育和 提升国际竞争力作出了重要贡献。 ——领军人才培养成效显著。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切实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把创新创业教育 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开展全校教育思想大讨论,重塑领军 人才培养目标,持续推进 2020 一流本科教育行动计划和研 究生教育综合改革方案。强化思想引领,推动“课程思政” 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制定《东南大学“十三五”本科 人才培养规划》,大力推进“三制五化”培养模式改革,优化 学科专业,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入选全 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教育部首批“三全 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国家首批“一流网络安全学院建
设示范项目高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9项并列全国第三, 获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创新实 践教育成效显著,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互联 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成绩位列全国前列,中国研究生 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队伍数量位列全国之首。连续七次获得 全国学生运动会校长杯突出贡献奖,连续九次获得全国运动 会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强化就业价值引领,本科深造率不断 提高,前往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要领域就业人数持续提 升。一流本科生和研究生教育格局基本形成。 一一科学研究质量大幅提升。坚持“四个面向”,聚焦国 家重大需求和区域经济发展,强化原始创新、强化战略布局、 强化协同组织、强化制度保障,大力实施“原创能力提升计 划”,着力推进“大平台、大团队、大项目、大成果”一体化 建设,积极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在国家载人航天工程、 第5代移动通信技术、500米口径射电望远镜、港珠澳大桥、 南极科考、南海造岛、AMS空间科学实验等国家重大战略领 域/工程和抗震救灾、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等重大突发公共卫 生事件中贡献东大智慧。牵头承担国家级科研任务100余项 和一批企业难题攻关项目,到款总经费达126.8亿元。在基 础理论、战略高技术、行业共性核心技术以及新兴尖端技术 等研究领域取得世界一流科研成果,牵头获得国家级科技奖 励18项。获批教育部“移动信息通信与安全”前沿科学中 心,有效推进网络通信与安全紫金山实验室、国家集成电路 设计自动化(EDA)技术创新中心、国家应急重症医学中心
2 设示范项目高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9 项并列全国第三, 获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教学成果一等奖 1 项。创新实 践教育成效显著,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互联 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成绩位列全国前列,中国研究生 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队伍数量位列全国之首。连续七次获得 全国学生运动会校长杯突出贡献奖,连续九次获得全国运动 会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强化就业价值引领,本科深造率不断 提高,前往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要领域就业人数持续提 升。一流本科生和研究生教育格局基本形成。 ——科学研究质量大幅提升。坚持“四个面向”,聚焦国 家重大需求和区域经济发展,强化原始创新、强化战略布局、 强化协同组织、强化制度保障,大力实施“原创能力提升计 划”,着力推进“大平台、大团队、大项目、大成果”一体化 建设,积极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在国家载人航天工程、 第 5 代移动通信技术、500 米口径射电望远镜、港珠澳大桥、 南极科考、南海造岛、AMS 空间科学实验等国家重大战略领 域/工程和抗震救灾、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等重大突发公共卫 生事件中贡献东大智慧。牵头承担国家级科研任务 100 余项 和一批企业难题攻关项目,到款总经费达 126.8 亿元。在基 础理论、战略高技术、行业共性核心技术以及新兴尖端技术 等研究领域取得世界一流科研成果,牵头获得国家级科技奖 励 18 项。获批教育部“移动信息通信与安全”前沿科学中 心,有效推进网络通信与安全紫金山实验室、国家集成电路 设计自动化(EDA)技术创新中心、国家应急重症医学中心
生物医学大数据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人工智能研究院、微纳 系统国际创新中心、江苏国家应用数学中心、中华民族视觉 形象研究基地、国家人权教育与培训基地等平台基地,入选 “十三五”期间“国防科工局一教育部共建高校”。遴选并发 布东南大学十大科学与技术问题。建设具有东大气象、国内 一流、有国际显示度和影响力的哲学社会科学,共承担国家 社科基金158项,其中重大项目15项,入选哲学社会科学 国家级基地2个。召开全校科技工作会议,提出“科改八条” 工作任务。部分前沿交叉研究实现“引领”,基础科学研究实 现“赶超”,国防科技研究实现“跨越”,哲学社科研究实现 “特色”。 一一学科整体水平显著提高。大力实施“一流学科攀升 计划”,着力构建“强势工科、优势理科、精品文科、特色医 科”的学科布局,促进新兴交又学科发展,提升学科建设内 涵。扎实推进“优势理科攀升计划”“精品文科攀升计划”“特 色医科攀升计划”和“马克思主义学院发展规划”,持续强化 学科内涵发展,15个一流学科(群)内涵发展不断深化、学 科水平大幅提升。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A+学科数5个,位居 全国第八。学校进入软科2020世界大学学术排名101一150 位,3个学科进入软科2020世界一流学科排名前10位。ESI 整体排名342位,新增5个学科进入ESI前百分之一,进入 ESI前百分之一学科数达13个,其中工程学进入SI前万分 之一(位居全球第15位,国内仅9家高校拥有ESI前万分 之一学科),计算机科学进入前千分之一(位居全球第11位)。 3
3 生物医学大数据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人工智能研究院、微纳 系统国际创新中心、江苏国家应用数学中心、中华民族视觉 形象研究基地、国家人权教育与培训基地等平台基地,入选 “十三五”期间“国防科工局—教育部共建高校”。遴选并发 布东南大学十大科学与技术问题。建设具有东大气象、国内 一流、有国际显示度和影响力的哲学社会科学,共承担国家 社科基金 158 项,其中重大项目 15 项,入选哲学社会科学 国家级基地 2 个。召开全校科技工作会议,提出“科改八条” 工作任务。部分前沿交叉研究实现“引领”,基础科学研究实 现“赶超”,国防科技研究实现“跨越”,哲学社科研究实现 “特色”。 ——学科整体水平显著提高。大力实施“一流学科攀升 计划”,着力构建“强势工科、优势理科、精品文科、特色医 科”的学科布局,促进新兴交叉学科发展,提升学科建设内 涵。扎实推进“优势理科攀升计划”“精品文科攀升计划”“特 色医科攀升计划”和“马克思主义学院发展规划”,持续强化 学科内涵发展,15 个一流学科(群)内涵发展不断深化、学 科水平大幅提升。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 A+学科数 5 个,位居 全国第八。学校进入软科 2020 世界大学学术排名 101—150 位,3 个学科进入软科 2020 世界一流学科排名前 10 位。ESI 整体排名 342 位,新增 5 个学科进入 ESI 前百分之一,进入 ESI 前百分之一学科数达 13 个,其中工程学进入 ESI 前万分 之一(位居全球第 15 位,国内仅 9 家高校拥有 ESI 前万分 之一学科),计算机科学进入前千分之一(位居全球第 11 位)
持续推进分析测试中心、大数据中心、实验动物中心等大型 公共平台建设。网络空间安全、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 电路脑科学、智慧城市、智能制造、重症医学等基础前沿新 兴交又特色学科快速发展,形成了多学科交叉融合、协调发 展的学科生态。 一一一流人才高地有力构筑。完善高端人才引育体系, 进一步破除束缚人才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构建 科学规范、开放包容、运行高效的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大力 实施“高端师资倍增计划”,高端人才、优秀中青年、骨干教 师等多层次多类别的人才高地规模稳步扩大。制定首席教授、 青年首席教授、至善青年学者和文科资深教授人才计划。新 增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拥有师德高尚、教学水平高、科技 创新能力强、具有较大全球学术影响力的学术带头人约500 人,顺利实现“十三五”高端师资倍增目标,一流科学家、 学科领军人物和创新团队规模稳步扩大,博士后队伍规模和 质量大幅度提高。实施关键业绩指标(KPI)综合考核,优化 职称评聘制度,启动绩效工资和薪酬体系改革,构建以岗位 绩效工资为主体,年薪制、协议工资、项目工资等并存的多 元科学的薪酬分配体系。召开学校人事工作会议,着力推进 新一轮人事制度改革。 一一国际化建设成效突出。大力实施“卓越大学伙伴计 划”,着力推进高层次国际交流、与世界一流大学开展实质性 合作办学,与19所世界一流大学、研究机构和组织建立合作 关系。加入“一带一路”高校联盟。东南大学一蒙纳士大学
4 持续推进分析测试中心、大数据中心、实验动物中心等大型 公共平台建设。网络空间安全、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 电路脑科学、智慧城市、智能制造、重症医学等基础前沿新 兴交叉特色学科快速发展,形成了多学科交叉融合、协调发 展的学科生态。 ——一流人才高地有力构筑。完善高端人才引育体系, 进一步破除束缚人才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构建 科学规范、开放包容、运行高效的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大力 实施“高端师资倍增计划”,高端人才、优秀中青年、骨干教 师等多层次多类别的人才高地规模稳步扩大。制定首席教授、 青年首席教授、至善青年学者和文科资深教授人才计划。新 增中国科学院院士 2 人,拥有师德高尚、教学水平高、科技 创新能力强、具有较大全球学术影响力的学术带头人约 500 人,顺利实现“十三五”高端师资倍增目标,一流科学家、 学科领军人物和创新团队规模稳步扩大,博士后队伍规模和 质量大幅度提高。实施关键业绩指标(KPI)综合考核,优化 职称评聘制度,启动绩效工资和薪酬体系改革,构建以岗位 绩效工资为主体,年薪制、协议工资、项目工资等并存的多 元科学的薪酬分配体系。召开学校人事工作会议,着力推进 新一轮人事制度改革。 ——国际化建设成效突出。大力实施“卓越大学伙伴计 划”,着力推进高层次国际交流、与世界一流大学开展实质性 合作办学,与 19 所世界一流大学、研究机构和组织建立合作 关系。加入“一带一路”高校联盟。东南大学—蒙纳士大学
苏州联合研究生院、东南大学一雷恩研究生学院、建筑国际 化示范学院等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建设有力推进。牵头成立中 英大学工程教育与研究联盟,成立东南大学丘成桐中心、东 南大学一艾伦研究所脑数据联合中心、东南大学一伯明翰大 学生物医学工程联合研究中心。打造高水平国际师资队伍, 新增“111计划”建设项目4个,累计获批“111计划”项目 7个,新增“外专千人”长期项目3人,新增中国政府友谊 奖2项。2016一2019年,外国专家来校开展教学、科研等多 种形式的交流合作,外国专家来校开展交流合作达4572人 次。学生每年出国(境)交流人数大幅提升。外国留学生人 数达到2255人(含线上短期生),其中学历留学生1500人, 硕博研究生占学历留学生比例达到56.3%,学历留学生和留 学研究生数均居全省第一。国际化办学内涵大幅提升,国际 影响力显著增强。 一一办学支撑条件明显改善。修编完成九龙湖校区、丁 家桥校区规划,编制完成中央大学旧址保护规划和四牌楼校 区规划调控方案。持续加大资源拓展、集成调配体制机制改 革和后勤服务改革力度,大力提升资源集聚能力和服务保障 能力,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和办学环境。多渠道筹措资金,强 化预算管理,坚持厉行节约,为学校各项事业快速发展提供 资金支持,2020年学校总收入达到50.88亿元,比2015年 增加12.68亿元,增幅为33.2%。建立健全多元化办学资源 筹措机制,筹资能力显著增强,收入快速增长。优化资源集 成调配机制,确保专项经费、资源分配和学校整体规划布局
5 苏州联合研究生院、东南大学—雷恩研究生学院、建筑国际 化示范学院等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建设有力推进。牵头成立中 英大学工程教育与研究联盟,成立东南大学丘成桐中心、东 南大学—艾伦研究所脑数据联合中心、东南大学—伯明翰大 学生物医学工程联合研究中心。打造高水平国际师资队伍, 新增“111 计划”建设项目 4 个,累计获批“111 计划”项目 7 个,新增“外专千人”长期项目 3 人,新增中国政府友谊 奖 2 项。2016—2019 年,外国专家来校开展教学、科研等多 种形式的交流合作,外国专家来校开展交流合作达 4572 人 次。学生每年出国(境)交流人数大幅提升。外国留学生人 数达到 2255 人(含线上短期生),其中学历留学生 1500 人, 硕博研究生占学历留学生比例达到 56.3%,学历留学生和留 学研究生数均居全省第一。国际化办学内涵大幅提升,国际 影响力显著增强。 ——办学支撑条件明显改善。修编完成九龙湖校区、丁 家桥校区规划,编制完成中央大学旧址保护规划和四牌楼校 区规划调控方案。持续加大资源拓展、集成调配体制机制改 革和后勤服务改革力度,大力提升资源集聚能力和服务保障 能力,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和办学环境。多渠道筹措资金,强 化预算管理,坚持厉行节约,为学校各项事业快速发展提供 资金支持,2020 年学校总收入达到 50.88 亿元,比 2015 年 增加 12.68 亿元,增幅为 33.2%。建立健全多元化办学资源 筹措机制,筹资能力显著增强,收入快速增长。优化资源集 成调配机制,确保专项经费、资源分配和学校整体规划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