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语文网 欢迎登陆“齐鲁语文网”—ht:/ ww.qlywwcn/ 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四川卷) 语文 第I卷 本卷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 题目要求。 (12分,每小题3分)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相同的一组是 A.中肯/中意 穿着/歪打正着 得心应手/应接不暇 B.创伤/重创 桂冠/弹冠相庆 好大喜功/乐善好施 C.供稿/供应 涤纶/羽扇纶巾 厚古薄今/日薄西山 解数/解读 寒舍/退避三舍曲径通幽/曲尽其妙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有的父母习惯在饭桌上表扬或批评孩子,一边吃饭,一边轻描淡写地说几句,显 得不够重视,孩子也没听进去,效果自然会差一些。 B.“迎奥运文明礼仪之光·北京欢迎您”展览,以漫画和歌谣这些人民大众喜闻乐 见的艺术形式为载体,展现了北京的名胜古迹、市容新貌 C.微笑像和煦的春风,微笑像温暖的阳光,它蕴涵着一种神奇的力量,可以使人世 间所有的烦恼都涣然冰释。 D.今天我们提倡的创新,并不是要抛开先哲时贤的成果另起炉灶,而是要站在前辈 的肩膀上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并努力超越前人。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 A.从调査的结果来看,该校学生的课余活动主要有班级野炊、年级文体比赛、校际 联欢会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B.教育在综合国力的形成中处于基础地位,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多地取决于劳动者素 质的提高,取决于各类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数量。 C.市政府决定配合奥运项目的实施,重点抓好地铁建设、危旧房改造、污水处理等 工程工作,加快现代化大都市建设的进程 D.学习方法可能因人而异,但勤奋、努力等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合理的时间安排却是 每个想取得成功的学生所必须具备的 4.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人格 ①它要求一个人应有高尚的道德追求 ②勇于承担对他人、对社会的道德义务 ③是做人的尊严、价值和品质的总和 ④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⑤是指人与动物相区别的内在规定性 该试卷由“齐鲁语文网”搜集校订,转载请注明出处 第1页共9页
欢迎登陆“齐鲁语文网”——http://www.qlyww.cn/ 该试卷由“齐鲁语文网”搜集校订,转载请注明出处。 第 1 页 共 9 页 2008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四川卷) 语 文 第Ⅰ卷 本卷共 10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3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 题目要求。 一、(12 分,每小题 3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相同的一组是 A.中.肯/中.意 穿着./歪打正着. 得心应.手/应.接不暇 B.创.伤/重创. 桂冠./弹冠.相庆 好.大喜功/乐善好.施 C.供.稿/供.应 涤纶./羽扇纶.巾 厚古薄.今/日薄.西山 D.解.数/解.读 寒舍./退避三舍. 曲.径通幽/曲.尽其妙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有的父母习惯在饭桌上表扬或批评孩子,一边吃饭,一边轻描淡写 ....地说几句,显 得不够重视,孩子也没听进去,效果自然会差一些。 B.“迎奥运文明礼仪之光·北京欢迎您”展览,以漫画和歌谣这些人民大众喜闻乐 ... 见.的艺术形式为载体,展现了北京的名胜古迹、市容新貌。 C.微笑像和煦的春风,微笑像温暖的阳光,它蕴涵着一种神奇的力量,可以使人世 间所有的烦恼都涣然冰释 ....。 D.今天我们提倡的创新,并不是要抛开先哲时贤的成果另起炉灶 ....,而是要站在前辈 的肩膀上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并努力超越前人。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从调查的结果来看,该校学生的课余活动主要有班级野炊、年级文体比赛、校际 联欢会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B.教育在综合国力的形成中处于基础地位,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多地取决于劳动者素 质的提高,取决于各类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数量。 C.市政府决定配合奥运项目的实施,重点抓好地铁建设、危旧房改造、污水处理等 工程工作,加快现代化大都市建设的进程。 D.学习方法可能因人而异,但勤奋、努力等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合理的时间安排却是 每个想取得成功的学生所必须具备的。 4.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人格 , 。 , , ,_______。 ①它要求一个人应有高尚的道德追求 ②勇于承担对他人、对社会的道德义务 ③是做人的尊严、价值和品质的总和 ④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⑤是指人与动物相区别的内在规定性
鲁语文网 欢迎登陆“齐鲁语文网”—ht:/ ww.qlywwcn/ ⑥做到自尊、自爱、自强、自律 A.③⑥①④⑤② B.③⑤①②③④ C.⑤②①⑥④③ D.⑤③①②④⑥ 、(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目前,我国“煤变石油”的产业化进程正在有序进行之中。也许有人会问,煤和石油, 个是黑乎乎的固体,一个是油亮亮的液体,两者从形态上看似乎并无相同之处,为什么 要将煤转化为石油?转化又是怎样实现的?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能源消费需求量越来越大。由于我国对石油进口的依 存度较大,所以国际油价上涨、中东政局变化等因素,都会对我国石油能源安全构成潜在 危险。同时由于石油具有流动性好,便于开采、输送和使用的特点,近年来国内石油消费 量的增幅大大超过了石油产量的増幅。而煤作为能源,与石油同属化石能源,只是由于古 植物和地质条件的不同,最后生成的形态才与石油大不相同。从现有数据看,煤在我国的 可开采量及供应年限远远大于石油。于是有人考虑将煤转化为石油,以满足国内市场对石 油的需求。虽然“煤变石油”需要有足够的投入,但是从经济效益来看,这种考虑还是可 行的。基于这样一些认识,人们开始研究各种转化方式,间接液化技术就是其中较为有效 的方法之 煤的间接液化过程可以分三步进行。第一步制取原料气。把经过适当处理的煤送入反 应器,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通过气化剂使煤不完全燃烧,这样就能以一定的流动方式将煤 转化成一氧化碳和氢气混合的原料气,灰分形成残渣排出。第二步进行催化反应。将制取 的原料气净化,在催化剂作用下,让其发生化合反应,合成类似石油的碳氢化合物。在这 个过程中,催化剂起着关键的作用。早些时候,国外有一家公司曾经研制出一种成分为铁、 硅、钾、铜的产效比较高的催化剂,其所得化合物的组成为:汽油32%、柴油21%、石 蜡烃47%。第三步对催化反应的产物进行进一步的提质加工。就如刚开采出来的石油 样,经过催化反应出来的油也有很多指标不合格,如十六烷值含量、硫含量、水分以及粘 度、酸度等,所以还需要对它进行处理,使它达到合格标准,满足市场需要。目前,我国 的这 种“煤变石油”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大约每四吨煤可产出一吨油 (摘编自周清舂《煤是怎样变成油的?》) 5.下列关于我国“煤变石油”工程实施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石油消费依赖进口,需求量不断增大,导致石油能源供给出现危机。 B.煤与石油一样,都属于化石能源,但在我国煤的储量要比石油丰富得多。 C.尽管成本相对比较高,但是从经济效益的角度看,煤变石油还是可行的。 D.“间接液化”等技术的出现,为实现“煤变石油”的目标提供了技术保证 6.下列对煤的“间接液化技术”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经过适当处理的煤、具有一定温度和压力的反应器,以及气化剂,是制成原料气 的几大条件。 该试卷由“齐鲁语文网”搜集校订,转载请注明出处。 第2页共9页
欢迎登陆“齐鲁语文网”——http://www.qlyww.cn/ 该试卷由“齐鲁语文网”搜集校订,转载请注明出处。 第 2 页 共 9 页 ⑥做到自尊、自爱、自强、自律 A.③⑥①④⑤② B.③⑤①②③④ C.⑤②①⑥④③ D.⑤③①②④⑥ 二、(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5~7 题。 目前,我国“煤变石油”的产业化进程正在有序进行之中。也许有人会问,煤和石油, 一个是黑乎乎的固体,一个是油亮亮的液体,两者从形态上看似乎并无相同之处,为什么 要将煤转化为石油?转化又是怎样实现的?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能源消费需求量越来越大。由于我国对石油进口的依 存度较大,所以国际油价上涨、中东政局变化等因素,都会对我国石油能源安全构成潜在 危险。同时由于石油具有流动性好,便于开采、输送和使用的特点,近年来国内石油消费 量的增幅大大超过了石油产量的增幅。而煤作为能源,与石油同属化石能源,只是由于古 植物和地质条件的不同,最后生成的形态才与石油大不相同。从现有数据看,煤在我国的 可开采量及供应年限远远大于石油。于是有人考虑将煤转化为石油,以满足国内市场对石 油的需求。虽然“煤变石油”需要有足够的投入,但是从经济效益来看,这种考虑还是可 行的。基于这样一些认识,人们开始研究各种转化方式,间接液化技术就是其中较为有效 的方法之一。 煤的间接液化过程可以分三步进行。第一步制取原料气。把经过适当处理的煤送入反 应器,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通过气化剂使煤不完全燃烧,这样就能以一定的流动方式将煤 转化成一氧化碳和氢气混合的原料气,灰分形成残渣排出。第二步进行催化反应。将制取 的原料气净化,在催化剂作用下,让其发生化合反应,合成类似石油的碳氢化合物。在这 个过程中,催化剂起着关键的作用。早些时候,国外有一家公司曾经研制出一种成分为铁、 硅、钾、铜的产效比较高的催化剂,其所得化合物的组成为:汽油 32%、柴油 21%、石 蜡烃 47%。第三步对催化反应的产物进行进一步的提质加工。就如刚开采出来的石油一 样,经过催化反应出来的油也有很多指标不合格,如十六烷值含量、硫含量、水分以及粘 度、酸度等,所以还需要对它进行处理,使它达到合格标准,满足市场需要。目前,我国 的这 种“煤变石油”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大约每四吨煤可产出一吨油。 (摘编自周清春《煤是怎样变成油的?》) 5.下列关于我国“煤变石油”工程实施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石油消费依赖进口,需求量不断增大,导致石油能源供给出现危机。 B.煤与石油一样,都属于化石能源,但在我国煤的储量要比石油丰富得多。 C.尽管成本相对比较高,但是从经济效益的角度看,煤变石油还是可行的。 D.“间接液化”等技术的出现,为实现“煤变石油”的目标提供了技术保证。 6.下列对煤的“间接液化技术”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经过适当处理的煤、具有一定温度和压力的反应器,以及气化剂,是制成原料气 的几大条件
鲁语文网 欢迎登陆“齐鲁语文网 http://www.qlyww.cn/ B.催化反应中的化合过程,能够使原料气实现液化,是间接液化技术实施中的一个 重要步骤。 C.使用国外某公司研制的催化剂,那么可以32%的汽油、21%的柴油和47%的石蜡 烃。 D.“间接液化”是一个将煤加以气化,经净化后再借催化剂进行化合反应,最终生 成油的过程 7.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国内石油能源消费存在着潜在的危险,应用煤的“间接液化技术”就是要彻底改 变石油进口的局面。 B.人们更加偏好使用石油,所以国内能源消费中煤炭消费量的增幅,远远小于国内 煤炭生产量的增幅 C.那些刚从地底下开采出来的石油,要达到合格标准,还有一些成分需要进行必要 的提质加工处理。 D.在目前我国的技术条件下,煤在变成石油的过程中,其自身的损耗实际上大约有 四分之三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郑濂,字仲德,浦江人。其家累世同居,凡三百年。郑氏家法,代以一人主家政。 濂受知于太祖,昆弟由是显。濂诣京师,太祖问治家长久之道;赐之果,濂拜赐怀归,剖 分家人。帝闻嘉叹,欲官之,以老辞。时富室多以罪倾宗,而郑氏数干指独完。会有诉郑 氏交通者,吏捕之,兄弟六人争欲行,濂弟湜竞往。时濂在京师,迎谓日:“吾居长,当 任罪。″湜曰:“兄年老,吾自往辩。”二人争入狱。太祖召见日:“有人如此,肯从人 为逆耶?”宥之,立擢湜为左参议,命举所知。湜举同郡王应等五人,皆授参议。湜,字 仲持,居官有政声。南靖民为乱,诖误者数百家,湜言于诸将,尽释免。居一岁,入觐 卒子京。十九年,濂坐事当逮,从弟洧日:“吾家称义门,先世有兄代弟死者,吾可不代 兄死乎?″诣吏自诬服,斩于市。洧,字仲宗,受业于宋濂,有学行,乡人哀之,私谥贞 义处士。濂卒,弟漢继。二十六年,东宫缺官,命廷里举孝弟敦行者,众以郑氏对。太祖 曰:“其里王氏亦仿郑氏家法。”乃征两家子弟年三十上者,悉赴京,根濂弟济与王懃为 春坊左、右庶子。后又征濂弟沂,自白衣擢礼部尚书,年余,致仕。永乐元年入朝,留为 故官。未几,复谢去。他得官者复数人,郑氏愈显。初,漢尝仕元为浙江行省宣使,主家 政数年。建文帝表其门,漢朝谢,御书“孝义家”三字赐之。燕兵既入,有告建文帝匿其 家者,遣人索之。漢家厅事中,列十大柜,五贮经史,五贮兵器备不虞。使者至,所发皆 经史,置其半不启,乃免于祸,人以为至行所感云。成化十年,有司奏郑永朝世敦行义 复旌以孝义之门。自文融至漢,皆以笃行著。文融著《家范》三卷,凡五十八则,子钦增 该试卷由“齐鲁语文网”搜集校订,转载请注明出处。 第3页共9页
欢迎登陆“齐鲁语文网”——http://www.qlyww.cn/ 该试卷由“齐鲁语文网”搜集校订,转载请注明出处。 第 3 页 共 9 页 B.催化反应中的化合过程,能够使原料气实现液化,是间接液化技术实施中的一个 重要步骤。 C.使用国外某公司研制的催化剂,那么可以 32%的汽油、21%的柴油和 47%的石蜡 烃。 D.“间接液化”是一个将煤加以气化,经净化后再借催化剂进行化合反应,最终生 成油的过程。 7.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国内石油能源消费存在着潜在的危险,应用煤的“间接液化技术”就是要彻底改 变石油进口的局面。 B.人们更加偏好使用石油,所以国内能源消费中煤炭消费量的增幅,远远小于国内 煤炭生产量的增幅。 C.那些刚从地底下开采出来的石油,要达到合格标准,还有一些成分需要进行必要 的提质加工处理。 D.在目前我国的技术条件下,煤在变成石油的过程中,其自身的损耗实际上大约有 四分之三。 三、(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8~10 题。 郑濂,字仲德,浦江人。其家累世同居,凡三百年。郑氏家法,代以一人主家政。 濂受知于太祖,昆弟由是显。濂诣京师,太祖问治家长久之道;赐之果,濂拜赐怀归,剖 分家人。帝闻嘉叹,欲官之,以老辞。时富室多以罪倾宗,而郑氏数千指独完.。会有诉郑 氏交通者,吏捕之,兄弟六人争欲行,濂弟湜竞往。时濂在京师,迎谓曰:“吾居长,当 任.罪。”湜曰:“兄年老,吾自往辩。”二人争入狱。太祖召见曰:“有人如此,肯从人 为逆耶?”宥.之,立擢湜为左参议,命举所知。湜举同郡王应等五人,皆授参议。湜,字 仲持,居官有政声。南靖民为乱,诖误者数百家,湜言于诸将,尽释免。居一岁,入觐., 卒子京。十九年,濂坐事当逮,从弟洧曰:“吾家称义门,先世有兄代弟死者,吾可不代 兄死乎?”诣吏自诬服,斩于市。洧,字仲宗,受业于宋濂,有学行,乡人哀之,私谥贞 义处士。濂卒,弟渶继。二十六年,东宫缺官,命廷里举孝弟敦行者,众以郑氏对。太祖 曰:“其里王氏亦仿郑氏家法。”乃征两家子弟年三十上者,悉赴京,根濂弟济与王懃为 春坊左、右庶子。后又征濂弟沂,自白衣擢礼部尚书,年余,致仕。永乐元年入朝,留为 故官。未几,复谢去。他得官者复数人,郑氏愈显。初,渶尝仕元为浙江行省宣使,主家 政数年。建文帝表其门,渶朝谢,御书“孝义家”三字赐之。燕兵既入,有告建文帝匿其 家者,遣人索之。渶家厅事中,列十大柜,五贮经史,五贮兵器备不虞。使者至,所发皆 经史,置其半不启,乃免于祸,人以为至行所感云。成化十年,有司奏郑永朝世敦行义, 复旌以孝义之门。自文融至渶,皆以笃行著。文融著《家范》三卷,凡五十八则,子钦增
鲁语文网 欢迎登陆“齐鲁语文网”—ht:/ ww.qlywwcn/ 七十则,从子铉又增九十二则,至濂弟涛与从弟泳、澳、湜,白于兄濂 共相损益 定为一百六十八则,刊行焉。(节选自《明史郑濂传》)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郑氏数千指独完 :灭亡 B.吾居长,当任罪 任:承担。 C.宥之,立握得为左参议 宥:宽恕 D.居一岁,入觐,卒于京 觐:拜见 9.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郑波全家“孝弟敦行”的一组是 ①濂拜赐怀归,剖分家人 ②兄年老,吾自往辩 ③有人如此,肯从人为逆耶 ④湜,宇仲持,居宫有政声 ⑤诣吏自诬服,斩于市 ⑥他得官者复数人 B.①③④ ②④⑥D.③⑤⑥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郑濂是浦江人,其家世世代代共同居住,有很好家声。他深受皇上赏识,其兄弟 也因此显荣。皇上问及他的治家之道,又欲授予官职,郑濂却以年老谢绝。 B.郑濂兄弟极为友爱,有人告发郑氏有罪,官吏抓捕他们时,众兄弟竞相揽过责任 郑濂与弟又争相入狱。皇上得知后,不信郑氏有罪,并当即提拔其弟郑湜 C.郑濂的家风受到普遍赞扬。朝廷提拔官员时,只是从声望美好的家族中挑选,同 乡王氏仿效郑氏家法,两族之中入选官员很多,郑氏的家声因此更为显赫。 D.郑濂死后,郑漢主持家政,受到建文帝表彰,御书“孝义家”赐给郑氏。郑氏祖 上以践行孝义闻名,为给子孙留下规制,著《家范》三卷,由后人增删刊行 第Ⅱ卷 本卷共11小题,共120分 四、(23分) 11.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永乐元年入朝,留为故官。未几,复谢去 译文 (2)使者至,所发皆经史,置其半不启,乃免于祸,人以为至行所感云 译文 12.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8分) 双调雁儿落带过得胜令吴西逸 春花闻杜鹃,秋月看归雁。人情薄似云,风景疾如箭。留下买花钱,趱入种桑园。 茅苫三间厦③,秧肥数顷田。床边,放—册冷淡渊明传;窗前,钞几联清新杜甫篇 [注]①吴西逸:生平不详,曾当过小官,终看破红尘归隐。此曲为归隐前后所作。 ②趱:赶快。③苫:用草覆盖 (1)从归隐角度看,这首元散曲写了几个层次?请简要分析。 答 (2)这首元散曲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试作赏析。 该试卷由“齐鲁语文网”搜集校订,转载请注明出处 第4页共9页
欢迎登陆“齐鲁语文网”——http://www.qlyww.cn/ 该试卷由“齐鲁语文网”搜集校订,转载请注明出处。 第 4 页 共 9 页 七十则,从子铉又增九十二则,至濂弟涛与从弟泳、澳、湜,白于兄濂、源,共相损益, 定为一百六十八则,刊行焉。(节选自《明史·郑濂传》)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而郑氏数千指独完. 完:灭亡。 B.吾居长,当任.罪 任:承担。 C.宥.之,立握得为左参议 宥:宽恕。 D.居一岁,入觐.,卒于京 觐:拜见。 9.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郑波全家“孝弟敦行”的一组是 ①濂拜赐怀归,剖分家人 ②兄年老,吾自往辩 ③有人如此,肯从人为逆耶 ④湜,宇仲持,居宫有政声 ⑤诣吏自诬服,斩于市 ⑥他得官者复数人 A 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④⑥ D.③⑤⑥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郑濂是浦江人,其家世世代代共同居住,有很好家声。他深受皇上赏识,其兄弟 也因此显荣。皇上问及他的治家之道,又欲授予官职,郑濂却以年老谢绝。 B.郑濂兄弟极为友爱,有人告发郑氏有罪,官吏抓捕他们时,众兄弟竞相揽过责任, 郑濂与弟又争相入狱。皇上得知后,不信郑氏有罪,并当即提拔其弟郑湜。 C.郑濂的家风受到普遍赞扬。朝廷提拔官员时,只是从声望美好的家族中挑选,同 乡王氏仿效郑氏家法,两族之中入选官员很多,郑氏的家声因此更为显赫。 D.郑濂死后,郑渶主持家政,受到建文帝表彰,御书“孝义家”赐给郑氏。郑氏祖 上以践行孝义闻名,为给子孙留下规制,著《家范》三卷,由后人增删刊行。 第Ⅱ卷 本卷共 11 小题,共 120 分。 四、(23 分) 11.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l0 分) (l)永乐元年入朝,留为故官。未几,复谢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使者至,所发皆经史,置其半不启,乃免于祸,人以为至行所感云。 译文: 12.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8 分) [双调]雁儿落带过得胜令 吴西逸① 春花闻杜鹃, 秋月看归雁。人情薄似云,风景疾如箭。留下买花钱,趱入种桑园②。 茅苫三间厦③,秧肥数顷田。床边,放一册冷淡渊明传;窗前,钞几联清新杜甫篇。 [注] ①吴西逸:生平不详,曾当过小官,终看破红尘归隐。此曲为归隐前后所作。 ②趱:赶快。③苫:用草覆盖。 (1)从归隐角度看,这首元散曲写了几个层次?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元散曲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试作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鲁语文网 欢迎登陆“齐鲁语文网”—htp:/ww. qlyww.cn/ 1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题)(5分) (1)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仲足以事父母, 乐岁终身饱 ,故民之从之也轻。(《孟子·梁惠王上》) 造化钟神秀, 。荡胸生曾云, (杜甫《望岳》) 2)复行数十步 土地平旷,屋舍伊然 陶渊明《桃花源记 大江东去,浪淘尽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 ,卷起干堆雪。江山如画 。(苏武《念奴 娇·赤壁怀古》) 五、(2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我爱水 张秀亚 我爱水。多少年来,生活的戏剧虽几易市景,但我总喜欢滨水而居,为了在梦中可以 听到那清淡的柔声,明晨启扉,更可见到那一片照眼的清光。一湾澄明的流水,静静地向 前滑流着,滑流着,把我的思念与忧虑都带走了,最后只将我留在岸边,悄然独立,盈耳 只有那净琼微响,向我诉说一个无终结的故事 我最喜爱的那片水,该是故都城北的什刹海了。那如一块青玉的平静流水,曾做了我 四年的伴侣 什刹海正位于我母校的后门,度过一道筑在溪水上的石桥,再一转弯,便会听见那愉 快的水声,伴着水滨青翠的树色在欢迎来访者了。送着清晨无课,我总是拿了一本诗集, 水边倘佯,那时候,正是充满了诗意与幻梦的年纪,水边有时是“自在飞花轻似梦”的 诗境,有时是“无边丝雨细如愁”的凄凉境界,还有什么更适于少年的心灵流连徘徊?我 常是将书放在身边,双足垂到水面,叫水上的白云,将我带到又温暖又惆怅的幻梦里。我 曾有一首小诗,其中两段是 我曾持卷诗一朵花来到你身旁 在柳荫里静听那捆捆的水响。 诗,遗忘了;花,失落了 而今再寻不到那流走的时先。 你曾几番入梦,同水上一片斜阳 还有长堤上卖书老人的深色衣裳。 我曾一叠叠买去他的古书 却憾恨着买不去他那暮年的悲伤, 诗中“你”的称谓,即是指什刹海,这首诗里,实在交织着无限的怀念和怅惘 该试卷由“齐鲁语文网”搜集校订,转载请注明出处 第5页共9页
欢迎登陆“齐鲁语文网”——http://www.qlyww.cn/ 该试卷由“齐鲁语文网”搜集校订,转载请注明出处。 第 5 页 共 9 页 1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题)(5 分) (1)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仲足以事父母, ;乐岁终身饱, ; ,故民之从之也轻。(《孟子·梁惠王上》) 造化钟神秀, 。荡胸生曾云, 。(杜甫《望岳》) (2)复行数十步, 。土地平旷,屋舍伊然, 。 (陶渊明《桃花源记》) 大江东去,浪淘尽,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 空, ,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 。(苏武《念奴 娇·赤壁怀古》) 五、(2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17 题。 我爱水 张秀亚 我爱水。多少年来,生活的戏剧虽几易市景,但我总喜欢滨水而居,为了在梦中可以 听到那清淡的柔声,明晨启扉,更可见到那一片照眼的清光。一湾澄明的流水,静静地向 前滑流着,滑流着,把我的思念与忧虑都带走了,最后只将我留在岸边,悄然独立,盈耳 只有那净琼微响,向我诉说一个无终结的故事。 我最喜爱的那片水,该是故都城北的什刹海了。那如一块青玉的平静流水,曾做了我 四年的伴侣。 什刹海正位于我母校的后门,度过一道筑在溪水上的石桥,再一转弯,便会听见那愉 快的水声,伴着水滨青翠的树色在欢迎来访者了。送着清晨无课,我总是拿了一本诗集, 在水边倘佯,那时候,正是充满了诗意与幻梦的年纪,水边有时是“自在飞花轻似梦”的 诗境,有时是“无边丝雨细如愁”的凄凉境界,还有什么更适于少年的心灵流连徘徊?我 常是将书放在身边,双足垂到水面,叫水上的白云,将我带到又温暖又惆怅的幻梦里。我 曾有一首小诗,其中两段是: 我曾持一卷诗一朵花来到你身旁, 在柳荫里静听那捆捆的水响。 诗,遗忘了;花,失落了, 而今再寻不到那流走的时先。 你曾几番入梦,同水上一片斜阳, 还有长堤上卖书老人的深色衣裳。 我曾一叠叠买去他的古书, 却憾恨着买不去他那暮年的悲伤。 诗中“你”的称谓,即是指什刹海,这首诗里,实在交织着无限的怀念和怅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