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题汇编)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卷 【说明】 2008年全国高考已经结束,新的一届高考复习又将紧锣密鼓地登场了。为了把握古代 诗歌鉴赏题的解题方法,现将2008年全国高考18套试卷的古代诗歌鉴赏题进行解析,给 2009届师生提供借鉴,编写中错误在所难免,请不吝赐教。同时,需要说明的是,诗歌的 解析、鉴赏,参考了许多鉴赏类工具书和有关资料,在此对这些书籍的作者、编者表示谢意! 【全国卷I】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江间作四首(其三) 潘大临① 西山通虎穴②,赤壁隐龙宫。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 沙明拳宿鹭③,天阔退飞鸿。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注〕①潘大临(约1057~1106):字邠老,黄州(今湖北黄冈)人,善诗文。曾随苏 轼同游赤壁。②西山:在湖北鄂州西,山幽僻深邃.③拳宿鹭:指白鹭睡眠时一腿蜷缩的样 (1)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答 (2)从全诗看,作者向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请简要分析。 答 【参考答案】(1)“拳”和“退” 用“拳”字形象地表现出鹭鸟在沙滩上栖息时的神态。用“退”字别致、生动地表现出 鸿鸟在天空中飞行的状态。这样写构成了作者江边所见的一幅静动结合的画面。 (2)向往一种隐逸的生活 ①诗的前两联,作者从眼前之景,转入怀古,遥想当年赤壁之战时的人事,而今安在? 从而发出了“波流万世功”的感叹。②诗的后两联,作者赞叹宿鹭、飞鸿的闲适,接着又仿 佛看到了渔翁的扁舟,联系到“波流万世功”的感叹,于是提出“最羨渔竿客”,想驾一叶 小舟在烟雨朦胧中归去! 【解析】本题第(1)题重点考査考生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考查考生对诗眼的把握 第(2)题重点考査考生鉴赏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解答时,除把握全诗内容外,还要结合 作者及注释内容理解。诗句中的动词往往是最富表现力的。诗歌从怀古开始,如今随苏轼同 游古代英雄争霸的赤壁,不禁浮想联翩。再回到现实,眼前实景,着实可爱。而今只羡慕垂 钓者(隐者) 【全国卷Ⅱ】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春日即事
(诗歌鉴赏题汇编)2008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卷 【说明】 2008 年全国高考已经结束,新的一届高考复习又将紧锣密鼓地登场了。为了把握古代 诗歌鉴赏题的解题方法,现将 2008 年全国高考 18 套试卷的古代诗歌鉴赏题进行解析,给 2009 届师生提供借鉴,编写中错误在所难免,请不吝赐教。同时,需要说明的是,诗歌的 解析、鉴赏,参考了许多鉴赏类工具书和有关资料,在此对这些书籍的作者、编者表示谢意! 【全国卷Ⅰ】 12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 分) 江间作四首(其三) 潘大临① 西山通虎穴②,赤壁隐龙宫。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 沙明拳宿鹭③,天阔退飞鸿。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注〕①潘大临(约 1057~1106):字邠老,黄州(今湖北黄冈)人,善诗文。曾随苏 轼同游赤壁。②西山:在湖北鄂州西,山幽僻深邃.③拳宿鹭:指白鹭睡眠时一腿蜷缩的样 子。 (l)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答: (2)从全诗看,作者向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请简要分析。 答: 【参考答案】⑴“拳”和“退” 用“拳”字形象地表现出鹭鸟在沙滩上栖息时的神态。用“退”字别致、生动地表现出 鸿鸟在天空中飞行的状态。这样写构成了作者江边所见的一幅静动结合的画面。 ⑵向往一种隐逸的生活。 ①诗的前两联,作者从眼前之景,转入怀古,遥想当年赤壁之战时的人事,而今安在? 从而发出了“波流万世功”的感叹。②诗的后两联,作者赞叹宿鹭、飞鸿的闲适,接着又仿 佛看到了渔翁的扁舟,联系到“波流万世功”的感叹,于是提出“最羡渔竿客”,想驾一叶 小舟在烟雨朦胧中归去! 【解析】本题第(1)题重点考查考生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考查考生对诗眼的把握, 第(2)题重点考查考生鉴赏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解答时,除把握全诗内容外,还要结合 作者及注释内容理解。诗句中的动词往往是最富表现力的。诗歌从怀古开始,如今随苏轼同 游古代英雄争霸的赤壁,不禁浮想联翩。再回到现实,眼前实景,着实可爱。而今只羡慕垂 钓者(隐者)。 【全国卷Ⅱ】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 分) 春日即事
李弥逊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 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 地方。 (1)请对首句中的“网”字进行赏析。 (2)这首诗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请进行简要分析。 【答案】 12、(1)作者由丝丝小雨想到用丝织成的网:再由丝雨及暮春想到要把春天网住,即留 住春天。这个想象、比喻非常生动、新奇。 (2)表现了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和感叹世态炎凉的情绪。诗的一、二句写了暮春黄 昏,小雨霏霏,落花狼籍,从这些凄凉的景色可看出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愁绪。三、四 句写诗人家门前几可罗雀,他只得在归鸟的鸣叫声中,关上了自己的家门,从中可以看出诗 人对世态炎凉的感叹。 【解析】“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是写景,即使是春景也并非生机勃勃,而 是残花败景。“车坐不到张罗地,宿鸟声中自掩门”是叙事兼抒情,着力写门前冷落。表达 了在春日里心情也不好的郁闷之情 【北京卷】 12、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③题。(10分) 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 顾炎武① 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离怀销浊酒,愁眼见黄花。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 注释】顾炎武:明清之际著名学者、诗人。明末,投身反宦官、权贵斗争,清兵南下, 参加人民抗清起义。入清后,多次拒绝清廷征召,流亡北方,考察山川形势,志存恢复 ①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是日惊秋老:是无情的日月送来秋天,催人衰老,令人震惊。 B、相望各一涯:天各一方,遥相瞩望。 C、离怀销浊酒:离别的情怀只能借浊酒来排遣。 D、逐客已无家:亡国之人,已无家可言。 【答案】A ②“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中的“肝胆”和“阅”在这里各是什么意思?这两句诗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4分) 【答案】肝胆:指自己的爱国之志,或对于故国的赤胆忠心 阅:见证 表现了作者虽已衰老,且明知复国无望,仍然矢志不渝、坚持到底的决心。(意思接近 即可) ③一般认为顾炎武的诗风接近杜甫,请指出顾炎武这首诗的风格特征,并作简要分析 (4分)
李弥逊①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 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 地方。 (1)请对首句中的“网”字进行赏析。 (2)这首诗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请进行简要分析。 【答案】 12、(1)作者由丝丝小雨想到用丝织成的网;再由丝雨及暮春想到要把春天网住,即留 住春天。这个想象、比喻非常生动、新奇。 (2)表现了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和感叹世态炎凉的情绪。诗的一、二句写了暮春黄 昏,小雨霏霏,落花狼籍,从这些凄凉的景色可看出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愁绪。三、四 句写诗人家门前几可罗雀,他只得在归鸟的鸣叫声中,关上了自己的家门,从中可以看出诗 人对世态炎凉的感叹。 【解析】“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是写景,即使是春景也并非生机勃勃,而 是残花败景。“车坐不到张罗地,宿鸟声中自掩门”是叙事兼抒情,着力写门前冷落。表达 了在春日里心情也不好的郁闷之情。 【北京卷】 12、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③题。(10 分) 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 顾炎武① 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离怀销浊酒,愁眼见黄花。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 【注释】顾炎武:明清之际著名学者、诗人。明末,投身反宦官、权贵斗争,清兵南下, 参加人民抗清起义。入清后,多次拒绝清廷征召,流亡北方,考察山川形势,志存恢复。 ①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是日惊秋老:是无情的日月送来秋天,催人衰老,令人震惊。 B、相望各一涯:天各一方,遥相瞩望。 C、离怀销浊酒:离别的情怀只能借浊酒来排遣。 D、逐客已无家:亡国之人,已无家可言。 【答案】A ②“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中的“肝胆”和“阅”在这里各是什么意思?这两句诗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4 分) 【答案】肝胆:指自己的爱国之志,或对于故国的赤胆忠心。 阅:见证。 表现了作者虽已衰老,且明知复国无望,仍然矢志不渝、坚持到底的决心。(意思接近 即可) ③一般认为顾炎武的诗风接近杜甫,请指出顾炎武这首诗的风格特征,并作简要分析。 (4 分)
【答案】 (1)风格特征:沉郁悲怆或深沉凝重 (2)简要分析:这首诗把深沉的爱国情怀与自己的人生遭际、眼前的具体情境紧密结 合在一起,融铸为凝练精纯的诗句,形成了沉郁、凝重的风格。(意思接近即可) 【天津卷】 16、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5分) 山居即事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1)简析“遍”字在颔联中的表达效果。 【答案】“遍”字表现松茂鹤多,“稀”字表现来访者少,两者对照写出山居环境的幽静。 (2)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 【答案】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表现 出作者悠然闲适的心情 【上海卷】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4-16题。(8分) 王辰寒食 王安石 客思似杨柳,春风干万条。 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台城2潮。 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 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 【注】①寒食:清明前一天(一说前两天)。②冶城:古地名,在今南京市西,临长江, 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出自王安石的」 (篇名)。 (1分) 15.对作品赏析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从杨柳和春风写起,生动地描绘了春天的美景。 B.颔联以“倾”、“涨”夸张地抒发了作者的哀痛之情。 C.尾联写出了作者因过早衰老,只能辞官归隐的遗憾 D.诗歌以“客思”贯穿全篇,表现了客居他乡的哀伤。 6.联系全诗,赏析“雪”和“朱”的表达效果。(4分)
【答案】 (1)风格特征:沉郁悲怆或深沉凝重。 (2)简要分析:这首诗把深沉的爱国情怀与自己的人生遭际、眼前的具体情境紧密结 合在一起,融铸为凝练精纯的诗句,形成了沉郁、凝重的风格。(意思接近即可) 【天津卷】 16、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5 分) 山居即事 王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1)简析“遍”字在颔联中的表达效果。 【答案】“遍”字表现松茂鹤多,“稀”字表现来访者少,两者对照写出山居环境的幽静。 (2)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 【答案】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表现 出作者悠然闲适的心情。 【上海卷】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 14—16 题。(8 分) 壬辰寒食① 王安石 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 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②潮。 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 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 【注】①寒食:清明前一天(一说前两天)。②冶城:古地名,在今南京市西,临长江。 14.“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出自王安石的 (篇名)。 (1 分) 15.对作品赏析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首联从杨柳和春风写起,生动地描绘了春天的美景。 B.颔联以“倾”、“涨”夸张地抒发了作者的哀痛之情。 C.尾联写出了作者因过早衰老,只能辞官归隐的遗憾。 D.诗歌以“客思”贯穿全篇,表现了客居他乡的哀伤。 16.联系全诗,赏析“雪”和“朱”的表达效果。(4 分)
【答案】 14.1分《游褒禅山记》 3分B 6.4分“雪”隐喻了白发(1分)。与“朱”相对,产生强烈的色彩对比(1分)。隐 含着诗人对过早衰老的感叹之情(1分)。这种悲叹与全诗抒发的客思之愁、寒食之哀以及 为官不快的情绪融合在一起,使诗人关于衰老的感叹更为深沉(1分)。 【重庆卷】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1)本词上、下片各写了什么?请作简要概括。(2分) (2)宋人王灼《碧鸡漫志》评王观词是“新丽处与轻狂处皆足惊人”。这首词“新丽” 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作简要分析。(4分 【答案】 12、(1)上片写浙东山水的美好:下片抒发作者送别的情意 (2)修辞巧妙,用语绮丽,如“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送春归”“和春住”。想 象别致,意蕴生动。如“眉眼盈盈处”“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安徽卷】 1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小孤山 [宋]谢枋得° 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③无涯骇众观。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 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 [注]①小孤山:位于安徽宿松县城南65公里的长江之中,四无依傍,地势险要,是 南宋军事要地。②谢枋得:宋弋阳(今属江西)人,以忠义自任,曾率军抗元。兵败后隐居 福建一带,后被无人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③海眼:急流遇阻所形成的大漩涡。 (1)诗中小孤山的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简析“危似孤臣末世难”中“孤”字的妙处 【答案】(1)此诗托小孤山以言志,表达了诗人尽管身为孤臣,身处末世,也要勇猛坚 毅、杀敌报国的壮烈情怀,以及自己能够力挽狂澜、取得抗元胜利的坚定信念。 2)①小孤山的“孤”与孤臣的“孤”,字面相应,联想自然 ②小孤山砥柱中流的地理特征与诗人砥柱中流的壮士情怀相应,托物而言志 ③偶尔存留的孤山与没世仅存的孤臣相应,暗指南宋末年抗元将帅严重匮乏,比喻贴切。 【福建卷】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答题。(6分) 绝句漫兴九首(其三) 杜甫
【答案】 14.1 分《游褒禅山记》 15.3 分 B 16.4 分“雪”隐喻了白发(1 分)。与“朱”相对,产生强烈的色彩对比(1 分)。隐 含着诗人对过早衰老的感叹之情(1 分)。这种悲叹与全诗抒发的客思之愁、寒食之哀以及 为官不快的情绪融合在一起,使诗人关于衰老的感叹更为深沉(1 分)。 【重庆卷】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 分)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1)本词上、下片各写了什么?请作简要概括。(2 分) (2)宋人王灼《碧鸡漫志》评王观词是“新丽处与轻狂处皆足惊人”。这首词“新丽” 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作简要分析。(4 分) 【答案】 12、(1)上片写浙东山水的美好;下片抒发作者送别的情意。 (2)修辞巧妙,用语绮丽,如“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送春归”“和春住”。想 象别致,意蕴生动。如“眉眼盈盈处”“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安徽卷】 1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 分) 小孤山① [宋]谢枋得② 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③无涯骇众观。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 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 [注]①小孤山:位于安徽宿松县城南 65 公里的长江之中,四无依傍,地势险要,是 南宋军事要地。②谢枋得:宋弋阳(今属江西)人,以忠义自任,曾率军抗元。兵败后隐居 福建一带,后被无人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③海眼:急流遇阻所形成的大漩涡。 (1)诗中小孤山的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简析“危似孤臣末世难”中“孤”字的妙处。 【答案】(1)此诗托小孤山以言志,表达了诗人尽管身为孤臣,身处末世,也要勇猛坚 毅、杀敌报国的壮烈情怀,以及自己能够力挽狂澜、取得抗元胜利的坚定信念。 (2)①小孤山的“孤”与孤臣的“孤”,字面相应,联想自然。 ②小孤山砥柱中流的地理特征与诗人砥柱中流的壮士情怀相应,托物而言志 ③偶尔存留的孤山与没世仅存的孤臣相应,暗指南宋末年抗元将帅严重匮乏,比喻贴切。 【福建卷】 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答题。(6 分) 绝句漫兴九首(其三) 杜甫
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 衔死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着人。 [注]这首诗写于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公元761年)。 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这首诗作简要赏析。 【答案】这首诗景中含情。诗人从燕子落笔,细腻逼真地描写了它们频频飞人草堂书 斋,“点污琴书"、“打着人”等活动。这些描写既凸现了燕子的可爱之态,又生动传神地表 现出燕子对草堂书斋的喜爱,以及对诗人的亲昵。全诗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给人自然 亲切之感,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在草堂安定生活的喜悦和悠闲之情。 也可以理解为诗人通过对燕子频频飞入草堂书斋扰人情景的生动描写,借燕子引出禽鸟 也好像欺负人的感慨,表现出诗人远客孤居的诸多烦恼和心绪不宁的神情。(言之成理即可) 【广东卷】 10、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木芙蓉 窗前木芙蓉 吕本中 范成大 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 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 更凭青女①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 [注]⑩①青女: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 (1)这两首诗都描述了木芙蓉的什么自然属性?都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2分) (2)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5分) 【答案】 0.(1)描述了木芙蓉开花的自然属性。运用了拟人手法。 (2)吕诗着重描写的是逍遥闲适,任由风吹雨打的形象;范诗写的木芙蓉孤苦、心酸, 处境凄凉,但作者并没有把这花看作愁苦。前者是闲适之士的豪迈与大度的形象,后者是在 凄苦孤独的环境中的乐观者形象。 【海南、宁夏卷】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题李世南画扇 蔡肇 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 逢人抱瓮知村近,隔坞闻钟觉寺深°。 注]①李世南:北宋著名画家,擅画山水。②蔡肇(?-11):字天启,丹阳(今属 江苏)人。曾任吏部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③瓮:这里指水瓮。④坞:地势周围高而中央 的地方。这里指山坞 8、请简单描述一下李世南画的扇面中应有的景物。这样一幅画面呈现出什么样的气氛? (5分) 9、古人的题画诗往往会阐发画面以外的意趣,你觉得这首诗哪些描写表现了画面以外
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 衔死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着人。 [注]这首诗写于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公元 761 年)。 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这首诗作简要赏析。 【答案】这首诗景中含情。诗人从燕子落笔,细腻逼真地描写了它们频频飞人草堂书 斋,“点污琴书”、“打着人”等活动。这些描写既凸现了燕子的可爱之态,又生动传神地表 现出燕子对草堂书斋的喜爱,以及对诗人的亲昵。全诗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给人自然、 亲切之感,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在草堂安定生活的喜悦和悠闲之情。 也可以理解为诗人通过对燕子频频飞入草堂书斋扰人情景的生动描写,借燕子引出禽鸟 也好像欺负人的感慨,表现出诗人远客孤居的诸多烦恼和心绪不宁的神情。(言之成理即可) 【广东卷】 10、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 分) 木芙蓉 窗前木芙蓉 吕本中 范成大 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 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 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 更凭青女①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 [注]①青女: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 ⑴这两首诗都描述了木芙蓉的什么自然属性?都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2 分) ⑵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5 分) 【答案】 10.(1)描述了木芙蓉开花的自然属性。运用了拟人手法。 (2)吕诗着重描写的是逍遥闲适,任由风吹雨打的形象;范诗写的木芙蓉孤苦、心酸, 处境凄凉,但作者并没有把这花看作愁苦。前者是闲适之士的豪迈与大度的形象,后者是在 凄苦孤独的环境中的乐观者形象。 【海南、宁夏卷】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8~9 题。 题李世南画扇① 蔡肇② 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 逢人抱瓮知村近③,隔坞闻钟觉寺深④。 [注]①李世南:北宋著名画家,擅画山水。②蔡肇(?—1119):字天启,丹阳(今属 江苏)人。曾任吏部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③瓮:这里指水瓮。④坞:地势周围高而中央 的地方。这里指山坞。 8、请简单描述一下李世南画的扇面中应有的景物。这样一幅画面呈现出什么样的气氛? (5 分) 9、古人的题画诗往往会阐发画面以外的意趣,你觉得这首诗哪些描写表现了画面以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