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合作Teaching Syllabus二、探究新知4.1需求相似理论需求相似理论(TheoryofDemandSimilarity)又称偏好相似理论(TheoryofPreferenceSimilarity),是由瑞典经济学家林德(S.B.Linder)在1961年出版的《论贸易和转变》(AnEssay onTradeandTransformation)一书中提出来的。该理论从需求方面探讨了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4.1.1主要观点1.需求是产生贸易的基础2.需求结构越相似,两国间贸易量越大3.人均收入水平是影响需求结构的最主要因素4.1.2意义4.2技术差距论美国经济学家波斯纳(M.A.Posner)认为,各国或各地区技术水平的差异,即技术差距是国际贸易中比较优势甚至出口垄断优势形成的重要原因。基于此,波斯纳于1961年在《国际贸易与技术变化》一文中提出了技术差距(也称技术缺口)理论(TechnologicalGapTheory)。4.2.1主要内容4.2.2图形解释QA国的生产A国的出口NB国的进口toti:tt3需求时滞+B国的出口,A国的进口掌握时滞反应时滞:仿效时滞:B国的生产15
国际经济合作 Teaching Syllabus 15 二、探究新知 4.1 需求相似理论 需求相似理论(Theory of Demand Similarity)又称偏好相似理论(Theory of Preference Similarity),是由瑞典经济学家林德(S.B.Linder)在 1961 年出版的《论贸易和转变》 (An Essay on Trade and Transformation)一书中提出来的。该理论从需求方面探讨了 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 4.1.1 主要观点 1. 需求是产生贸易的基础 2. 需求结构越相似,两国间贸易量越大 3. 人均收入水平是影响需求结构的最主要因素 4.1.2 意义 4.2 技术差距论 美国经济学家波斯纳(M.A .Posner)认为,各国或各地区技术水平的差异,即技术差距是 国际贸易中比较优势甚至出口垄断优势形成的重要原因。基于此,波斯纳于 1961 年在《国 际贸易与技术变化》一文中提出了技术差距(也称技术缺口)理论(Technological Gap Theory)。 4.2.1 主要内容 4.2.2 图形解释 A 国的出口,B 国的进口 A 国的生产 T t1 t2 t3 t0 掌握时滞 仿效时滞 反应时滞 Q 需求时滞 B 国的出口,A 国的进口 B 国的生产
国际经济合作Teaching Syllabus4.3产品生命周期理论4.3.1主要内容产品创新时期(ThePhaseofIntroduction)结合图形分析产品成熟时期(ThePhaseofMaturation):产品标准化时期(ThePhaseof Standardization)4.3.2评价出口个其他国家to西欧、日本美国进口4.4产业内贸易理论4.4.1概念最早提出产业内贸易概念的是荷兰经济学家沃顿(P.J.Verdoom)。1960年沃顿在考察比、荷、卢经济联盟内部的贸易形式时发现,联盟内部各国专业化生产的产品大多是同一贸易分类项下的。1962年麦克利(M,Michaely)在分析36个国家的贸易数据时也发现,发达国家间的进出口商品构成有较大的相似性,发展中国家则较小。1966年巴拉萨(B.Balassa)将这种不同国家在同一个产业部门内部进行贸易的现象称为产业内贸易4.4.2类型与基础和原因(1)同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同质产品也称相同产品,是指那些在价格、品质、效用上都相同的产品,产品之间可以完全互相替代,即商品需求的交叉弹性极大,消费者对这类产品的消费偏好完全一样。(2)异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16
国际经济合作 Teaching Syllabus 16 4.3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4.3.1 主要内容 • 产品创新时期(The Phase of Introduction) • 产品成熟时期(The Phase of Maturation) • 产品标准化时期(The Phase of Standardization) 4.3.2 评价 t5 t4 t3 t2 t1 t0 进口 出口 其他国家 西欧、日本 美国 4.4 产业内贸易理论 4.4.1 概念 最早提出产业内贸易概念的是荷兰经济学家沃顿(P.J.Verdoom)。1960 年沃顿在考察比、 荷、卢经济联盟内部的贸易形式时发现,联盟内部各国专业化生产的产品大多是同一贸易 分类项下的 。1962 年麦克利(M.Michaely)在分析 36 个国家的贸易数据时也发现,发达 国家间的进出口商品构成有较大的相似性,发展中国家则较小 。1966 年巴拉萨(B.Balassa) 将这种不同国家在同一个产业部门内部进行贸易的现象称为产业内贸易 4.4.2 类型与基础和原因 (1)同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 同质产品也称相同产品,是指那些在价格、品质、效用上都相同的产品,产品之间可以完 全互相替代,即商品需求的交叉弹性极大,消费者对这类产品的消费偏好完全一样。 (2)异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 结合图形分析
国际经济合作Teaching Syllabus异质产品也称差异产品,是指在消费上并不能完全替代,而在生产上又需要有极其类似的要素投入的产品,大多数产业内贸易的产品都属于这类产品。产业内贸易的基础和原因(1)产品的差异性是产业内贸易的基础(2)需求偏好相似是产业内贸易的动因(3)不同国家产品和消费层次结构的重叠使得相互间的产业内贸易成为可能(4)规模经济是产业内贸易的利益来源4.4.3产业内贸易指数目前,国际上通用的评价产业内贸易程度的指标是1975年由格鲁贝尔和劳埃德给出的“产业内贸易指数”(Intra-industryTradeIndex,ITI)。产业内贸易指数的计算公式为:Ai=(1-|Xi-Mi|→(Xi+Mi))式中Xi指一国i产品的出口额,Mi指该国的进口额。Ai代表i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Ai在0~1之间变动,Ai越接近1,说明产业内贸易程度越高:越接近0,表明产业内贸易程度越低。4.5规模经济理论4.5.1含义:规模报酬规模经济4.5.2外部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4.5.3内部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4.5.4规模经济理论的主要观点4.6国家竞争优势理论4.6.1基本内容4.6.2主要特点17
国际经济合作 Teaching Syllabus 17 异质产品也称差异产品,是指在消费上并不能完全替代,而在生产上又需要有极其类似的 要素投入的产品,大多数产业内贸易的产品都属于这类产品。 产业内贸易的基础和原因 (1)产品的差异性是产业内贸易的基础 (2)需求偏好相似是产业内贸易的动因 (3)不同国家产品和消费层次结构的重叠使得相互间的产业内贸易成为可能 (4)规模经济是产业内贸易的利益来源 4.4.3 产业内贸易指数 目前,国际上通用的评价产业内贸易程度的指标是 1975 年由格鲁贝尔和劳埃德给出的“产 业内贸易指数”(Intra- industry Trade Index,ITI)。产业内贸易指数的计算公式为: Ai={1-|Xi-Mi|÷(Xi+Mi)} 式中 Xi 指一国 i 产品的出口额,Mi 指该国的进口额。Ai 代表 i 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 Ai 在 0~1 之间变动,Ai 越接近 1,说明产业内贸易程度越高;越接近 0,表明产业内贸易 程度越低。 4.5 规模经济理论 4.5.1 含义 • 规模报酬 • 规模经济 4.5.2 外部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 4.5.3 内部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 4.5.4 规模经济理论的主要观点 4.6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4.6.1 基本内容 4.6.2 主要特点
国际经济合作Teaching Syllabus政府生产要素企业组织、战略和竞争相关与支撑产业机遇国内需求三、本章小结1.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建立的基础是由于各国要素票赋差异而形成的比较优势,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该理论已无法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贸易领域出现的一些新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现代国际经济学家们围绕上述现象和问题作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种种解释,从而形成了国际贸易新理论。2.林德的需求偏好相似理论在解释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方面具有较强的说服力。他认为,需求是产生贸易的基础,需求结构越相似,两国间贸易量越大;人均收入水平是影响需求结构的最主要因素。两国经济发展水平越接近,人均收入越接近,需求偏好就会越相似,相互需求也就越大,贸易的可能性也就越大。3.技术差距理论将国家间的贸易与技术差距的存在联系起来,认为技术变动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持续的创造发明过程将会导致贸易的发生。而一国的技术领先优势将使其具有获得出口市场的优势。4.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认为,产品也和有机物一样,存在着产生、发展、成熟、衰退和消亡的过程,随着技术的扩散,产品一般也要经过新生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在产品的整个周期中,生产产品所需要的要素是会发生变化的,因此在新产品的生产中就可以观察到一个周期。该理论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制成品贸易模式和国际直接投资作出了令人信服的解释。5.产业内贸易理论引入了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认为决定两个相似或相同国家同一18
国际经济合作 Teaching Syllabus 18 生产要素 相关与支撑产业 政府 企业组织、战略和竞争 机遇 国内需求 三、本章小结 1. 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建立的基础是由于各国要素禀赋差异而形成的比较优势,随着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该理论已无法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贸易领域出现 的一些新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现代国际经济学家们围绕上述现象和问题作了深入的研究, 提出了种种解释,从而形成了国际贸易新理论。 2. 林德的需求偏好相似理论在解释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方面具有较强的说服力。他认 为,需求是产生贸易的基础,需求结构越相似,两国间贸易量越大;人均收入水平是影响 需求结构的最主要因素。两国经济发展水平越接近,人均收入越接近,需求偏好就会越相 似,相互需求也就越大,贸易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3. 技术差距理论将国家间的贸易与技术差距的存在联系起来,认为技术变动是一个持 续的过程,持续的创造发明过程将会导致贸易的发生。而一国的技术领先优势将使其具有 获得出口市场的优势。 4.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认为,产品也和有机物一样,存在着产生、发展、成熟、衰退和 消亡的过程,随着技术的扩散,产品一般也要经过新生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在 产品的整个周期中,生产产品所需要的要素是会发生变化的,因此在新产品的生产中就可 以观察到一个周期。该理论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制成品贸易模式和国际直接投资作出了 令人信服的解释。 5. 产业内贸易理论引入了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认为决定两个相似或相同国家同一
国际经济合作Teaching Syllabus产业内分工的根本原因是规模经济和产品差别化,其利益来源主要是规模经济的充分实现和可供消费者选择的变体产品范围的扩大。同时,各国的历史条件对国际间产业内分工格局也具有重要的意义。6.规模经济理论则认为,规模经济也可能成为国际贸易的动因,在规模经济作用下,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普遍存在。根据厂商平均成本下降的原因,规模经济可以分为外部规模经济和内部规模经济两种情况。它们对于市场结构和国际贸易将产生不同的影响。7.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是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的。波特认为,一国的竞争优势由生产要素、国内需求、相关与支撑性产业以及企业组织、战略与竞争四个关键因素决定。这四个关键因素之间的关系成菱形状,似钻石,因而该理论被称为“钻石理论”。另外,机遇和政府力量也会在其中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四、思考与练习(1)试述技术差距论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2)规模经济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3)产业内贸易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是什么?(4)按照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一国的竞争优势由哪些因素决定?五、阅读文献1.《国际贸易》(第六版),薛荣久主编,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国际经济学》(第五版),冯德连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六、教学后记19
国际经济合作 Teaching Syllabus 19 产业内分工的根本原因是规模经济和产品差别化,其利益来源主要是规模经济的充分实现 和可供消费者选择的变体产品范围的扩大。同时,各国的历史条件对国际间产业内分工格 局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6. 规模经济理论则认为,规模经济也可能成为国际贸易的动因,在规模经济作用下, 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普遍存在。根据厂商平均成本下降的原因,规模经济可以分为外部 规模经济和内部规模经济两种情况。它们对于市场结构和国际贸易将产生不同的影响。 7.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是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的。波特认为,一国的竞 争优势由生产要素、国内需求、相关与支撑性产业以及企业组织、战略与竞争四个关键因 素决定。这四个关键因素之间的关系成菱形状,似钻石,因而该理论被称为“钻石理论”。 另外,机遇和政府力量也会在其中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 四、思考与练习 (1)试述技术差距论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2)规模经济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3)产业内贸易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是什么? (4)按照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一国的竞争优势由哪些因素决定? 五、阅读文献 1.《国际贸易》(第六版),薛荣久主编,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国际经济学》(第五版),冯德连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六、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