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 2019.7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选择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 干净,再选涂其它答案。非选择题写在答题卡对应区域。严禁在试卷上答题。 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端午节缘何越来越具有国际范儿? ①端午是原生于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早在1000多年前,端午节就传播出去,成为一个 东亚、东南亚多国共享的区域性国际节日。在今天,欧美国家和地区,每年与中国同步共度 端午佳节,也早已不再是什么新鲜事。可以说,端午节的输入国与原生国一起,共同参与了 端午节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共同促进了端午节文化的丰富性与多样性,并实现了端午节在更 大区域范围内的共生共享。 ②以端午节最有代表性的两项节俗活动吃粽子和赛龙舟为例。曾几何时,对大多数外国 人来说粽子还是一种奇怪的食物,而现在,粽子已走出中国,闯荡世界。从制作成分到包装 形式,海外的粽子与中国的粽子可谓大相径庭,而不同特色的粽子恰恰就是中华文化和世界 文化融会贯通的一个最佳体现。再说龙舟赛,这项端午节俗活动已在不少欧美国家落北生根。 在德国,端午举行龙舟赛已经有20年的历史,俄罗斯也有自己的端午龙舟赛。在美国,已有 数百只龙舟队。哈德逊河上的龙舟比赛,已成为纽约华人社区每年最盛大的活动。 ③首先,端午节世界文化遗产的属性,决定了其应当全球共享。2009年,中国端午节成 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是对中国端午节重大文 化价值的充分肯定。由此,也确定了端午节由中国原生,到多国共生,再到人类共享的文化 功能属性。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走深走实,中华文化走出去,为全人类的共同福祉 贡献更多中国智慧,成为时代需要 ④其次,端午节蕴臧的文化精神,具有全球共享的重要价值。端午文化,讲究天人协调、 刚健有为、崇德利用、和谐共生,体现着人们对于吉祥平安的美好诉求。一方面遵循自然规
- 1 - 德州市 2018-2019 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 2019.7 本试卷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注意事项: 选择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 干净,再选涂其它答案。非选择题写在答题卡对应区域。严禁在试卷上答题。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l~3 题。 端午节缘何越来越具有国际范儿? ①端午是原生于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早在 1000 多年前,端午节就传播出去,成为一个 东亚、东南亚多国共享的区域性国际节日。在今天,欧美国家和地区,每年与中国同步共度 端午佳节,也早已不再是什么新鲜事。可以说,端午节的输入国与原生国一起,共同参与了 端午节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共同促进了端午节文化的丰富性与多样性,并实现了端午节在更 大区域范围内的共生共享。 ②以端午节最有代表性的两项节俗活动吃粽子和赛龙舟为例。曾几何时,对大多数外国 人来说粽子还是一种奇怪的食物,而现在,粽子已走出中国,闯荡世界。从制作成分到包装 形式,海外的粽子与中国的粽子可谓大相径庭,而不同特色的粽子恰恰就是中华文化和世界 文化融会贯通的一个最佳体现。再说龙舟赛,这项端午节俗活动已在不少欧美国家落北生根。 在德国,端午举行龙舟赛已经有 20 年的历史,俄罗斯也有自己的端午龙舟赛。在美国,已有 数百只龙舟队。哈德逊河上的龙舟比赛,已成为纽约华人社区每年最盛大的活动。 ③首先,端午节世界文化遗产的属性,决定了其应当全球共享。2009 年,中国端午节成 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是对中国端午节重大文 化价值的充分肯定。由此,也确定了端午节由中国原生,到多国共生,再到人类共享的文化 功能属性。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走深走实,中华文化走出去,为全人类的共同福祉 贡献更多中国智慧,成为时代需要。 ④其次,端午节蕴藏的文化精神,具有全球共享的重要价值。端午文化,讲究天人协调、 刚健有为、崇德利用、和谐共生,体现着人们对于吉祥平安的美好诉求。一方面遵循自然规
律,按照自然规律的要求行事,在阴阳转换、气候物候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止声色, 薄滋味,节嗜欲,定心气”,与天时相适应:另一方面,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挂菖蒲、 洗菖蒲浴、戴长命索、做艾虎、龙舟竞渡等诸多习俗,保健卫生,延年益寿,达到人与自然 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和谐共生。这样的文化精神和理想诉求,在生态环境恶化、各种矛盾 和问题不断的当下,尤其具有现实作用和意义 ⑤再次,端午文化,已是世界文明交流与对话的重要内容。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 变局,恐怖主义、地区冲突、民粹主义等各种挑战不断,“文明冲突”“文明优越”等言行, 只会将世界引入歧途。不同文明实现和合共生,才是世界应有图景。在历史长河中,中华文 明的智慧和担当,为推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作出了重要贡献。海纳百川、和而不同、四海之 内皆兄弟等理念,为文明和谐相处提供独特的思想启发。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端 午节越来越具有国际范儿,端午文化的海外影响越来越大,就是一个典型的实证。随着文明 互鉴交融的更加深入,世界文明百花园将更加繁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梦想必将照进世界更 加美好的现实。 (摘自《东方时评》,2019年6月7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端午是原生于中国的传统节日,随着当今中国的开放与发展逐渐向国外传播,实现区域共 B.“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走深走实成为中华文化走出去、贡献更多中国智慧的前提条件 C.端午文化体现人们对于吉祥平安的美好诉求,天人协调、刚健有为、崇德利用、和谐共生 是其精神 D.如今端午节越来越具有国际范儿,因此端午文化顺理成章地成为世界文明交流与对话的重 要内容。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②段以吃粽子和赛龙舟为例,证明当今已实现了端午节在更大区域范围内的共生共享 B.第④段从遵循自然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两方面来论证端午文化精神具有全球共享的价 C.文章对当今世界面临的挑战和应有图景进行论证分析,突出世界文明交流与对话的重要性。 D.文章主体部分层层递进,从多角度逐层深入地剖析了端午节越来越具有国际范儿的原因。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不同特色的粽子体现了中外文化的融会贯通,体现了中外共同参与端午节文化的传承与发
- 2 - 律,按照自然规律的要求行事,在阴阳转换、气候物候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止声色, 薄滋味,节嗜欲,定心气”,与天时相适应;另一方面,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挂菖蒲、 洗菖蒲浴、戴长命索、做艾虎、龙舟竞渡等诸多习俗,保健卫生,延年益寿,达到人与自然、 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和谐共生。这样的文化精神和理想诉求,在生态环境恶化、各种矛盾 和问题不断的当下,尤其具有现实作用和意义。 ⑤再次,端午文化,已是世界文明交流与对话的重要内容。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 变局,恐怖主义、地区冲突、民粹主义等各种挑战不断,“文明冲突”“文明优越”等言行, 只会将世界引入歧途。不同文明实现和合共生,才是世界应有图景。在历史长河中,中华文 明的智慧和担当,为推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作出了重要贡献。海纳百川、和而不同、四海之 内皆兄弟等理念,为文明和谐相处提供独特的思想启发。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端 午节越来越具有国际范儿,端午文化的海外影响越来越大,就是一个典型的实证。随着文明 互鉴交融的更加深入,世界文明百花园将更加繁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梦想必将照进世界更 加美好的现实。 (摘自《东方时评》,2019 年 6 月 7 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端午是原生于中国的传统节日,随着当今中国的开放与发展逐渐向国外传播,实现区域共 享。 B.“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走深走实成为中华文化走出去、贡献更多中国智慧的前提条件。 C.端午文化体现人们对于吉祥平安的美好诉求,天人协调、刚健有为、崇德利用、和谐共生 是其精神。 D.如今端午节越来越具有国际范儿,因此端午文化顺理成章地成为世界文明交流与对话的重 要内容。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第②段以吃粽子和赛龙舟为例,证明当今已实现了端午节在更大区域范围内的共生共享。 B.第④段从遵循自然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两方面来论证端午文化精神具有全球共享的价 值。 C.文章对当今世界面临的挑战和应有图景进行论证分析,突出世界文明交流与对话的重要性。 D.文章主体部分层层递进,从多角度逐层深入地剖析了端午节越来越具有国际范儿的原因。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不同特色的粽子体现了中外文化的融会贯通,体现了中外共同参与端午节文化的传承与发
B.端午节具有的世界文化遗产的属性,决定了其应当全球共享,中华文化必将成为当今时代 之需。 C.当下的世界生态环境恶化,各种矛盾和问题不断,端午文化便成为多数国家的期望和必然 诉求。 D.端午文化在海外影响越来越大,证明中华文明为推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东坡居士 林语堂 在元丰三年(一0八0年)正月初一,苏东坡已和长子迈离开京都,启程前往幽居之地 黄州。在等待家眷之时,苏东坡暂时住在定惠院,这个小寺院坐落在林木茂密的山坡上,离 江边还有一段路。他和僧人一同吃饭,午饭与晚饭后,总是在一棵山楂树下散步,关于这种 情形,他写了些极其可爱的诗。在雨天,东坡睡到很迟才起床,快近黄昏时,散步很久,在 起伏不平的东山麓漫游,在庙宇、私人庭园、树荫掩蔽的溪流等处,探胜寻幽 苏东坡幸而死里逃生,至少是个惊心动魄的经验,他开始深思人生的意义。在六月他写 的别弟诗里,他说他的生命犹如爬在旋转中的磨盘上的蝼蚁,又如旋风中的羽毛。他开始沉 思自己的个性,而考虑如何才能得到心情的真正安宁。他转向了宗教。在他写的《安国寺记》 里他说: 二月至黄舍……得城南精舍,日安国寺,有茂林修竹、陂池亭榭。间一二日辄往焚香默 坐,深自省察,则物我相忘,身心皆空,求罪始所生而不可得。一念清净,染污自落;表里 倚然,无所附丽。私窃乐之 与他宗教思想相反的一股力量,就是深藏他内心的儒家思想。他的儒家思想,似乎又把 他拖往了另一个方向。诚然,人可以在宗教之中寻取到安静,但是,倘若佛教思想正确,而 人生只是一种幻觉,人应当完全把社会弃置不顾,这样人类就非灭绝不可,那一切都空空如 也才好呢!所以,在佛教要达到精神的空虚和无我的精神存在,就要完全摆脱个人的牵挂, 而儒家是抱现实的思想,要对人类尽其职责义务,于是两种思想之间便有冲突。所谓解脱 事,只不过是在获得了精神上的和谐之后,使基层的人性附属于高层的人性,听其支配而已 一个人若能凭理性上的克己功夫获得此种精神上的和谐,他就不需完全离开社会才能获得解 脱了
- 3 - 展。 B.端午节具有的世界文化遗产的属性,决定了其应当全球共享,中华文化必将成为当今时代 之需。 C.当下的世界生态环境恶化,各种矛盾和问题不断,端午文化便成为多数国家的期望和必然 诉求。 D.端午文化在海外影响越来越大,证明中华文明为推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东坡居士 林语堂 在元丰三年(一 O 八 O 年)正月初一,苏东坡已和长子迈离开京都,启程前往幽居之地 黄州。在等待家眷之时,苏东坡暂时住在定惠院,这个小寺院坐落在林木茂密的山坡上,离 江边还有一段路。他和僧人一同吃饭,午饭与晚饭后,总是在一棵山楂树下散步,关于这种 情形,他写了些极其可爱的诗。在雨天,东坡睡到很迟才起床,快近黄昏时,散步很久,在 起伏不平的东山麓漫游,在庙宇、私人庭园、树荫掩蔽的溪流等处,探胜寻幽。 苏东坡幸而死里逃生,至少是个惊心动魄的经验,他开始深思人生的意义。在六月他写 的别弟诗里,他说他的生命犹如爬在旋转中的磨盘上的蝼蚁,又如旋风中的羽毛。他开始沉 思自己的个性,而考虑如何才能得到心情的真正安宁。他转向了宗教。在他写的《安国寺记》 里他说: 二月至黄舍……得城南精舍,日安国寺,有茂林修竹、陂池亭榭。间一二日辄往焚香默 坐,深自省察,则物我相忘,身心皆空,求罪始所生而不可得。一念清净,染污自落;表里 倚然,无所附丽。私窃乐之…… 与他宗教思想相反的一股力量,就是深藏他内心的儒家思想。他的儒家思想,似乎又把 他拖往了另一个方向。诚然,人可以在宗教之中寻取到安静,但是,倘若佛教思想正确,而 人生只是一种幻觉,人应当完全把社会弃置不顾,这样人类就非灭绝不可,那一切都空空如 也才好呢!所以,在佛教要达到精神的空虚和无我的精神存在,就要完全摆脱个人的牵挂, 而儒家是抱现实的思想,要对人类尽其职责义务,于是两种思想之间便有冲突。所谓解脱一 事,只不过是在获得了精神上的和谐之后,使基层的人性附属于高层的人性,听其支配而已。 一个人若能凭理性上的克己功夫获得此种精神上的和谐,他就不需完全离开社会才能获得解 脱了
在苏东坡写给朋友的两封信里,他吐露了肺腑之言。一封是给至交李常的。李常曾写诗 去安慰他,但是李常的诗太感伤,苏东坡不以为然,写信回答他。信上说:“何乃耶?仆本 以铁石心肠待公。吾侪虽老且穷,而道理贯心肝,忠义填骨髓,直须谈笑生死之际,若见仆 困穷使相怜,则与不学道者,大不相远矣……虽怀坎懔于时,遇事有可尊主泽民者,便忘躯 为之,一切付与造物。非兄仆岂发此?看讫便火之。不知者以为诟病也。” 家眷到达之后,苏东坡的生活似乎安定下来,不过等他的钱用完之后,日子要如何过 他还没想到。他的两个小儿子迨和过,一个十二岁,一个十岁。由于太守的礼遇,他们还能 住在临皋亭,此地后来因苏东坡而得名。此处本是驿亭,官员走水路时,经此可以在此小住。 苏东坡给一个朋友写道:“寓居去江无十步,风涛烟雨,晓夕百变。江南诸山在几席,此幸 未始有也。”此地是够美,但是其风景之美,主要还是来自诗人的想象。他对那栋夏天对着 大太阳的简陋小房子,情有独钟,别的旅客一旦真看见,就会废然失望的。后来,又在那栋 房子一边加了一间书斋给他用,他便吹嘘说,他午睡初醒,忘其置身何处,窗帘拉起,于坐 榻之上,可望见水上风帆上下,远望则水空相接,一片苍茫。 临皋亭并不见得是可夸耀的,风光之美一半在其地方,另一半则在观赏风景之人。苏东 坡是诗人,能见到、感到别人即便在天堂也见不到感不到的美。他在札记里写道:“东坡居 士酒醉饭饱,倚于几上,白云左绕,青江右回,重门洞开,林峦岔入。当是时,若有思而无 所思,以受万物之备。惭愧,惭愧。”由临皋苏东坡可以望长江对岸武昌的山色之美。他有 时芒鞋竹杖而出,雇一小舟,与渔樵为伍,消磨一日的时光。 在元丰四年(一零八一年),苏东坡真正务农了。他开始在东坡一片田地里工作,自称 “东坡居士”。他过去原想弃官为农,没料到在这种情形之下被迫而成了农夫。在他那《东 坡八首》前面的小序中说:“余至黄二年,日以困匮,故人马正卿哀予乏食,于郡中请故营 地数十亩,使得躬耕其中。地既久荒,为茨棘瓦砾之场,而岁又大旱,垦辟之劳,筋力殆尽 释耒而叹,乃作是诗,自愍其勤。庶几来岁之入,以忘其劳焉。” 苏东坡现在衣食足堪自给,心满意足。他今日之使我们感到亲切自然之处,是那一片仁 爱心。当年在他所住地区溺死初生婴儿的野蛮风俗,最使他痛心。他给武昌太守写过一封 信,太有价值,并不是因为文辞好,而是内容好。英国十八世纪作家斯威夫特曾向贵族推荐 婴儿肉为美味,并说此举为大举杀害婴儿的有力计策,即便是当讽刺话来说,我常常纳闷儿 他何以竟说得出口?斯威夫特是当笑话说的,但是这种恶劣玩笑,是苏东坡所不能领略的。 苏东坡从本地一个读书人口中刚一听到这杀婴恶俗,他立刻提笔给本地太守写了一封信,请 朋友带信亲身去见太守
- 4 - 在苏东坡写给朋友的两封信里,他吐露了肺腑之言。一封是给至交李常的。李常曾写诗 去安慰他,但是李常的诗太感伤,苏东坡不以为然,写信回答他。信上说:“何乃耶?仆本 以铁石心肠待公。吾侪虽老且穷,而道理贯心肝,忠义填骨髓,直须谈笑生死之际,若见仆 困穷使相怜,则与不学道者,大不相远矣……虽怀坎懔于时,遇事有可尊主泽民者,便忘躯 为之,一切付与造物。非兄仆岂发此?看讫便火之。不知者以为诟病也。” 家眷到达之后,苏东坡的生活似乎安定下来,不过等他的钱用完之后,日子要如何过, 他还没想到。他的两个小儿子迨和过,一个十二岁,一个十岁。由于太守的礼遇,他们还能 住在临皋亭,此地后来因苏东坡而得名。此处本是驿亭,官员走水路时,经此可以在此小住。 苏东坡给一个朋友写道:“寓居去江无十步,风涛烟雨,晓夕百变。江南诸山在几席,此幸 未始有也。”此地是够美,但是其风景之美,主要还是来自诗人的想象。他对那栋夏天对着 大太阳的简陋小房子,情有独钟,别的旅客一旦真看见,就会废然失望的。后来,又在那栋 房子一边加了一间书斋给他用,他便吹嘘说,他午睡初醒,忘其置身何处,窗帘拉起,于坐 榻之上,可望见水上风帆上下,远望则水空相接,一片苍茫。 临皋亭并不见得是可夸耀的,风光之美一半在其地方,另一半则在观赏风景之人。苏东 坡是诗人,能见到、感到别人即便在天堂也见不到感不到的美。他在札记里写道:“东坡居 士酒醉饭饱,倚于几上,白云左绕,青江右回,重门洞开,林峦岔入。当是时,若有思而无 所思,以受万物之备。惭愧,惭愧。”由临皋苏东坡可以望长江对岸武昌的山色之美。他有 时芒鞋竹杖而出,雇一小舟,与渔樵为伍,消磨一日的时光。 在元丰四年(一零八一年),苏东坡真正务农了。他开始在东坡一片田地里工作,自称 “东坡居士”。他过去原想弃官为农,没料到在这种情形之下被迫而成了农夫。在他那《东 坡八首》前面的小序中说:“余至黄二年,日以困匮,故人马正卿哀予乏食,于郡中请故营 地数十亩,使得躬耕其中。地既久荒,为茨棘瓦砾之场,而岁又大旱,垦辟之劳,筋力殆尽。 释耒而叹,乃作是诗,自愍其勤。庶几来岁之入,以忘其劳焉。” 苏东坡现在衣食足堪自给,心满意足。他今日之使我们感到亲切自然之处,是那一片仁 爱心。当年在他所住地区溺死初生婴儿的野蛮风俗,最使他痛心。他给武昌太守写过一封 信,太有价值,并不是因为文辞好,而是内容好。英国十八世纪作家斯威夫特曾向贵族推荐 婴儿肉为美味,并说此举为大举杀害婴儿的有力计策,即便是当讽刺话来说,我常常纳闷儿 他何以竟说得出口?斯威夫特是当笑话说的,但是这种恶劣玩笑,是苏东坡所不能领略的。 苏东坡从本地一个读书人口中刚一听到这杀婴恶俗,他立刻提笔给本地太守写了一封信,请 朋友带信亲身去见太守
苏东坡自己成立了一个救儿会,请心肠慈悲为人正直的邻居读书人古某担任会长。救儿 会向富人捐钱,请每年捐助十缗,多捐随意,用此钱买米,买布,买棉被。古某掌管此钱, 安国寺一个和尚当会计,主管账目。这些人到各乡村调查贫苦的孕妇,她们若应允养育婴儿 则赠予金钱、食物、衣裳。苏东坡说,如果一年能救一百个婴儿,该是心头一大喜事。他自 行每年捐出十缗钱。他行的才是最上乘的佛教教义。 (摘编白张振玉译《苏东坡传》)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苏轼的别弟诗中关于磨盘上的蝼蚁与旋风中的羽毛的比喻,表现了苏轼受宗教影响之后随 天安命、顺其自然的人生状态。 B.劫后余生的苏轼,一方面追求心灵的真正安宁,一方面又放不下身上肩负的道义责任,陷 入矛盾思想之中的他不断寻求精神的解脱之道 C.苏轼在给李常的信中表示,他虽遭遇困厄但绝不摒弃道理与忠义,但凡有尊主利民之事, 依然会将自己的安危置之度外,奋力为之 D.蛰居在临皋的苏轼一边沉浸于美丽风景,一边亲自参加劳动,开启了农夫生涯,他在《东 坡八首》的小序中表示,他深切地体会到了劳动的艰辛。 5.从文中看,苏轼具有怎样的人格魅力?结合文本加以概括。(4分) 6.本文多处引用苏轼本人的文字,这种写法有哪些好处?(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平凡的世界(节选) 路遥 走到要回小学的那条巷口时,润叶突然说:“少安哥,你刚吃完饭,咱们到城外面去走 少安不好拒绝她,但又觉得有些别扭。两个男女一块相跟着溜达,叫众人看着不美气 可又一想,这城周围又没人认识他,走一走就走一走,怕什么!他和润叶是一个村的老乡, 又是老同学,这又有什么不可以的哩! 于是,他们就相跟着一块出了那座清朝年间修建的古老破败的东城门,又下了一个小土 来到了绕城而过的县河滩里。 初春解冻的原西河变得宽阔起来,浩浩荡荡的水流一片洷黄。在河对面见不到阳光的悬 崖底下,还残留着一些蒙着灰尘的肮脏的冰溜子。但在那悬崖上面的小山湾里,桃花已经开
- 5 - 苏东坡自己成立了一个救儿会,请心肠慈悲为人正直的邻居读书人古某担任会长。救儿 会向富人捐钱,请每年捐助十缗,多捐随意,用此钱买米,买布,买棉被。古某掌管此钱, 安国寺一个和尚当会计,主管账目。这些人到各乡村调查贫苦的孕妇,她们若应允养育婴儿, 则赠予金钱、食物、衣裳。苏东坡说,如果一年能救一百个婴儿,该是心头一大喜事。他自 行每年捐出十缗钱。他行的才是最上乘的佛教教义。 (摘编白张振玉译《苏东坡传》)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苏轼的别弟诗中关于磨盘上的蝼蚁与旋风中的羽毛的比喻,表现了苏轼受宗教影响之后随 天安命、顺其自然的人生状态。 B.劫后余生的苏轼,一方面追求心灵的真正安宁,一方面又放不下身上肩负的道义责任,陷 入矛盾思想之中的他不断寻求精神的解脱之道。 C.苏轼在给李常的信中表示,他虽遭遇困厄但绝不摒弃道理与忠义,但凡有尊主利民之事, 依然会将自己的安危置之度外,奋力为之。 D.蛰居在临皋的苏轼一边沉浸于美丽风景,一边亲自参加劳动,开启了农夫生涯,他在《东 坡八首》的小序中表示,他深切地体会到了劳动的艰辛。 5.从文中看,苏轼具有怎样的人格魅力?结合文本加以概括。(4 分) 6.本文多处引用苏轼本人的文字,这种写法有哪些好处?(6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平凡的世界(节选) 路 遥 走到要回小学的那条巷口时,润叶突然说:“少安哥,你刚吃完饭,咱们到城外面去走 一走。” 少安不好拒绝她,但又觉得有些别扭。两个男女一块相跟着溜达,叫众人看着不美气。 可又一想,这城周围又没人认识他,走一走就走一走,怕什么!他和润叶是一个村的老乡, 又是老同学,这又有什么不可以的哩! 于是,他们就相跟着一块出了那座清朝年间修建的古老破败的东城门,又下了一个小土 坡,来到了绕城而过的县河滩里。 初春解冻的原西河变得宽阔起来,浩浩荡荡的水流一片浑黄。在河对面见不到阳光的悬 崖底下,还残留着一些蒙着灰尘的肮脏的冰溜子。但在那悬崖上面的小山湾里,桃花已经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