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屯矿区第一中学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月考语文试卷(2013.10.14) (注意:考试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此卷为试题卷,答案请做在答题纸上。) 、阅读(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1—7题。(19分) 乡土情结 (1)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方魂牵梦萦的土地。得意时想到它。失意时想到它。逢年 过节,触景生情,随时随地想到它。风尘碌碌,海夭茫茫,更会情不自禁地惦念它。离得远 了久了,使人愁肠百结;好不容易能回家了,偏又忐忑不安:“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异乡人”三个字,听起来音色苍凉;“他乡遇故知”,则是人生 一快,并忙不迭地询问:“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辽阔的空 间,悠邈的时间,都不会使这种感情褪色,这就是乡土情结。 (2)人生旅途崎岖修远,起点站是童年。人第一眼看见的世界,就是生我育我的乡土, 他从母亲的怀抱,父亲的眼神,亲族的逗弄中开始体会爱。乡土的一山一水,一星一月 草一木,一时一俗,都溶化为童年生活的血肉,不可分割。邻里乡亲,早晚在街头巷尾、桥 上井边相见,音容笑貌,闭眼蹇耳也彼此了然,横竖呼吸着同一的空气,濡染着同一的风习, 千丝万缕沾着边。一个人为自己的一生定音定调定向定位,要经过千磨百折的摸索,前途充 满未知数,但童年的烙印,却像春蚕作茧,紧紧地包着自己,又像文身的花纹,一辈子附在 (3)安土重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金窝银窝,不如家里的草窝。”我们祖先有个根深 蒂固的观念,以为一切有生之伦,都有返本归元的倾向;鸟恋旧林,鱼思故渊,树高千丈, 落叶归根。但这种缠绵的情致,并不能改变严峻的现实:百余年来,许多人依然不得不离乡 别井,乃至飘洋过海,谋生异域。明清一代,出国的华工不下一千万,足迹遍于世界,新兴 资本主义国家的金矿、铁路、种植园里,渗透了他们的血汘。美国南北战争以后,黑奴解放 了,我们这些黄皮肤的同胞,恰恰以刻苦、耐劳、廉价的特质,成了奴隶劳动的后续部 他们当然做梦也没有想到什么叫人权。为了改变祖国的命运,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运动发轫于 美国檀香山,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很多曾在法国勤工俭学。改革开放后掀起的出国潮,汹 涌澎湃。这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各有其截然不同的背景、色彩和内涵,不 可一概而论,却都是时代浮沉的侧影,历史浩荡前进中飞溅的浪花。民族向心力的凝聚,并 不取决于地理距离的远近。我们第一代的华侨,含辛茹苦,寄籍外洋,生儿育女,却世代翘 首神州,不忘桑梓之情,当祖国需要的时候,他们都作了慷慨的奉献。香港蕞尔(蕞[zu ⅰ]尔:形容地方小一岛,从普通居民到各业之王、绅士、爵士、翰苑名流,对大陆踊跃 输将(输将:资助、捐献),表示休戚相关、风雨同舟的情谊,是近在眼前的动人事例。“美 不美,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此中情味,离故土越远,就体会越深。“慈母手中线,游 子身上衣”,这根线的长度,足够绕地球三匝,随卫星上天。科学进步使夭涯若比邻,东西 文化的融会交流使心灵相通,地球会变得越来越小。但乡土之恋不会因此消失。追寻乡井 到老没见过轮船火车;或者魂丧域外,漂泊无归的现象,早该化为陈迹。我们应该有鹏举鸿 飞的豪情,鱼游濠梁的自在,同时拥有温暖安稳的家园,还有足够自豪的祖国,屹立于现代 世界文明之林。 1.根据全篇内容解释“乡土情结”的含义,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情郁结在心里,无法排解 B.对故乡和祖国的深厚感情已结出硕果,海外游子纷纷为之作出贡献
大屯矿区第一中学 2013-2014 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月考语文试卷(2013.10.14) (注意:考试时间 150 分钟,总分 150 分;此卷为试题卷,答案请做在答题纸上。) 一、阅读(80 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 1—7 题。(19 分) 乡土情结 (1)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方魂牵梦萦的土地。得意时想到它。失意时想到它。逢年 过节,触景生情,随时随地想到它。风尘碌碌,海天茫茫,更会情不自禁地惦念它。离得远 了久了,使人愁肠百结;好不容易能回家了,偏又忐忑不安:“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异乡人”三个字,听起来音色苍凉;“他乡遇故知”,则是人生 一快,并忙不迭地询问:“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辽阔的空 间,悠邈的时间,都不会使这种感情褪色,这就是乡土情结。 (2)人生旅途崎岖修远,起点站是童年。人第一眼看见的世界,就是生我育我的乡土。 他从母亲的怀抱,父亲的眼神,亲族的逗弄中开始体会爱。乡土的一山一水,一星一月,一 草一木,一时一俗,都溶化为童年生活的血肉,不可分割。邻里乡亲,早晚在街头巷尾、桥 上井边相见,音容笑貌,闭眼塞耳也彼此了然,横竖呼吸着同一的空气,濡染着同一的风习, 千丝万缕沾着边。一个人为自己的一生定音定调定向定位,要经过千磨百折的摸索,前途充 满未知数,但童年的烙印,却像春蚕作茧,紧紧地包着自己,又像文身的花纹,一辈子附在 身。 (3)安土重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金窝银窝,不如家里的草窝。”我们祖先有个根深 蒂固的观念,以为一切有生之伦,都有返本归元的倾向;鸟恋旧林,鱼思故渊,树高千丈, 落叶归根。但这种缠绵的情致,并不能改变严峻的现实:百余年来,许多人依然不得不离乡 别井,乃至飘洋过海,谋生异域。明清一代,出国的华工不下一千万,足迹遍于世界,新兴 资本主义国家的金矿、铁路、种植园里,渗透了他们的血汗。美国南北战争以后,黑奴解放 了,我们这些黄皮肤的同胞,恰恰以刻苦、耐劳、廉价的特质,成了奴隶劳动的后续部队, 他们当然做梦也没有想到什么叫人权。为了改变祖国的命运,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运动发轫于 美国檀香山,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很多曾在法国勤工俭学。改革开放后掀起的出国潮,汹 涌澎湃。这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各有其截然不同的背景、色彩和内涵,不 可一概而论,却都是时代浮沉的侧影,历史浩荡前进中飞溅的浪花。民族向心力的凝聚,并 不取决于地理距离的远近。我们第一代的华侨,含辛茹苦,寄籍外洋,生儿育女,却世代翘 首神州,不忘桑梓之情,当祖国需要的时候,他们都作了慷慨的奉献。香港蕞尔(蕞[zu ì]尔:形容地方小)一岛,从普通居民到各业之王、绅士、爵士、翰苑名流,对大陆踊跃 输将(输将:资助、捐献),表示休戚相关、风雨同舟的情谊,是近在眼前的动人事例。“美 不美,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此中情味,离故土越远,就体会越深。“慈母手中线,游 子身上衣”,这根线的长度,足够绕地球三匝,随卫星上天。科学进步使天涯若比邻,东西 文化的融会交流使心灵相通,地球会变得越来越小。但乡土之恋不会因此消失。追寻乡井, 到老没见过轮船火车;或者魂丧域外,漂泊无归的现象,早该化为陈迹。我们应该有鹏举鸿 飞的豪情,鱼游濠梁的自在,同时拥有温暖安稳的家园,还有足够自豪的祖国,屹立于现代 世界文明之林。 1.根据全篇内容解释“乡土情结”的含义,最恰当 ...的一项..是(2 分)( ) A.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情郁结在心里,无法排解。 B.对故乡和祖国的深厚感情已结出硕果,海外游子纷纷为之作出贡献
C.对故乡和祖国的深厚感情集结在心里,不会因时间、空间的变化而消退 D.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在心里打成了“结”,想解也解不开 2.文章写“乡土情结”之所以要从“童年的烙印”写起,是因为 (2分) 3.“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对“近乡情更怯,不敢问 来人”的几项分析中,正确的两项是(4分)()() A.多年不通音讯,家中情况吉凶未卜,很担心。 B.外出多年未闯出什么事业,羞见家人。 C.离乡多年,一切似已陌生,拘谨不安。 D.历久始归,未尽到对父母、妻子、儿子的责任,深感歉疚。 E.不知父母乡亲如何对待游子,心中疑虑 4.请分析“‘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这根线的长度,足够绕地球三匝,随卫星上 天”这句话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5.文中第三段可划分为三个层次,请概括出各层的意思。(3分) 二层 三层 6.这篇文章写到了“乡土情结”,请另举出你心目中的一种“情结”,并加以阐述。(100 左右)(5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7—12题。(18分) 快阁的紫藤花徐蔚南 (1)细雨蒙蒙,百无聊赖之时,偶然从《花间集》里翻出了一朵小小的枯槁的紫藤花,花 色早褪了,花香早散了。啊,紫藤花!你真令人怜爱呢!岂仅怜爱你,我还怀念着你的姊妺 们 架白色的紫藤,一架青莲色的紫藤—一在那个园中静悄悄地消受了一宵冷雨,不知 今朝还能安然无恙否? (2)啊,紫藤花!你常住在这诗集里吧,你是我前周畅游快阁的一个纪念。 (3快阁是放翁饮酒赋诗的故居,离城西南三里,正是鉴湖绝胜之处,去岁初秋,我曾经 去过了,寒中又重游一次,前周复去是第三次了。但前两次都没有给我多大印象,这次去后, 情景不同了,快阁的景物时时在眼前显现——尤其使人难忘的,便是那园中的两架紫藤
C.对故乡和祖国的深厚感情集结在心里,不会因时间、空间的变化而消退。 D.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在心里打成了“结”,想解也解不开。 2.文章写“乡土情结”之所以要从“童年的烙印”写起,是因为 ______ ______ _________ __(2 分) 3.“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对“近乡情更怯,不敢问 来人”的几项分析中,正确..的两项..是(4 分)( )( ) A.多年不通音讯,家中情况吉凶未卜,很担心。 B.外出多年未闯出什么事业,羞见家人。 C.离乡多年,一切似已陌生,拘谨不安。 D.历久始归,未尽到对父母、妻子、儿子的责任,深感歉疚。 E.不知父母乡亲如何对待游子,心中疑虑。 4.请分析“‘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这根线的长度,足够绕地球三匝,随卫星上 天”这句话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3 分) 5.文中第三段可划分为三个层次,请概括出各层的意思。(3 分) 一层 二层 三层 6.这篇文章写到了“乡土情结”,请另举出你心目中的一种“情结”,并加以阐述。(100 字左右)(5 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 7—12 题。(18 分) 快阁的紫藤花 徐蔚南 ⑴细雨蒙蒙,百无聊赖之时,偶然从《花间集》里翻出了一朵小小的枯槁的紫藤花,花 色早褪了,花香早散了。啊,紫藤花!你真令人怜爱呢!岂仅怜爱你,我还怀念着你的姊妹 们——一架白色的紫藤,一架青莲色的紫藤——在那个园中静悄悄地消受了一宵冷雨,不知 今朝还能安然无恙否? ⑵啊,紫藤花!你常住在这诗集里吧,你是我前周畅游快阁的一个纪念。 ⑶快阁是放翁饮酒赋诗的故居,离城西南三里,正是鉴湖绝胜之处,去岁初秋,我曾经 去过了,寒中又重游一次,前周复去是第三次了。但前两次都没有给我多大印象,这次去后, 情景不同了,快阁的景物时时在眼前显现——尤其使人难忘的,便是那园中的两架紫藤
(4快阁临湖而建,推窗外望,远处是一带青山,近处是隔湖的田亩。田亩间分岀红黄绿 三色:红的是紫云英,绿的是豌豆叶,黄的是油菜花。一片一片互相间着,美丽得远胜人间 锦绣。东向,丛林中,隐约间露岀一个塔尖,尤有诗意,桨声渔歌又不时从湖面飞来。这样 的景色,晴天固然极好,雨天也必神妙,诗人居此,安得不颓放呢!放翁自己说:“桥如虹, 水如空,一叶飘然烟雨中,天教称放翁。”是的,确然天叫他称放翁的。 (5)阁旁有花园二,一在前,一在后。前面的一个又以墙壁分成为二,前半叠假山,后半 凿小池。池中植荷花,如在夏日,红莲白莲,盖满一地,自当另有一番风味。池前有春花秋 月棧,楼下有匾額曰“飞跃处”,此是指鱼言。其实,池中只有很小很小的小鱼,要它跃也 跃不起来,如何会飞跃呢 (6)园中的映山红和踯躅都很鲜艳,但远不及山中野生的自然。 (7)自池旁折向北,便是那后花园了。 (8)我们一踏进后花园,便有一架紫藤呈在我们眼前。这架紫藤正在开最盛的时候,一球 球重叠盖在架上的,俯垂在架旁的尽是花朵。花心是黄的,花瓣是洁白的,而且看上去似 乎很肥厚的。更有无数的野蜂在花朵上下左右嗡嗡地叫着——乱哄哄地飞着。它们是在采蜜 吗?它们是在舞蹈吗?它们是在和花朵游戏吗?… 9)我在架下仰望这一堆花,一群蜂,我便感觉这无数的白花朵是一群天真无垢的女孩子, 伊们赤裸裸地在一块儿拥着,抱着,偎着,卧着,吻着,戏着;那无数的野蜂便是一大群的 男孩,他们正在唱歌给伊们听,正在奏乐给伊们听。他们是结恋了。他们是在痛快地享乐那 阳春。他们是在创造只有青春,只有恋爱的乐土。 0这种想象绝不是仅我一人所有,无论谁看了这无数的花和蜂都将生出了种神秘的想象 来。同我一块儿去的方君看见了也拍手叫起来,她向那低垂的一球花朵热烈地亲了个嘴,说 道:“鲜美呀!呀,鲜美!”她又说:“我很想把花朵摘下两枝来挂在耳上呢! 1离开这架白紫藤十几步,有一围短短的冬青。绕过冬青,穿过一畦豌豆,又是一架紫 藤。不过,这一架是青莲色的,和那白色的相比,各有美处。但是就我个人说,却更爱这青 莲色的,因为淡薄的青莲色呈在我眼前,便能使我感得一种和平,一种柔婉,并且使我有如 饮了美酒,有如进了梦境。 12很奇异,在这架花上,野蜂竟一只也没有。落下来的花瓣在地上已有薄薄的一层。原 来这架花朵的青春已逝了,无怪野蜂散尽了。 3我们在架下的石登上坐了下来,观看那正在一朵一朵飘下的花儿。花也知道求人爱怜 似的,轻轻地落了一朵在膝上,我俯下看时,颈项里感得飕飕地一冷,原来又是一朵。它接 连着落下来,落在我们的眉上,落在我们的脚上,落在我们的肩上。我们在这又轻又软又香 的花雨里几乎睡去了。 14猝然“骨碌碌”一声怪响,我们如梦初醒,四目相向,颇形惊诧。即刻又是“骨碌碌 地响了。 15方君说;“这是啄木鸟。” ⑩6临去时,我总舍不得这架青莲色的紫藤,便在地拾了一朵夹在《花间集》里。夜深人 静的时候,我每取出这朵花来默视一会儿 7.联系下文看,首段的作用是 (2分) 8.写紫藤花之前,作者为什么要先介绍快阁和阁旁的花园?(2分) 9.在作者笔下,白色紫藤呈现出 的景象,青莲色紫藤呈现出 的景象。(2分) 10.从上下文看,与03段划线句相呼应的句子应该是
⑷快阁临湖而建,推窗外望,远处是一带青山,近处是隔湖的田亩。田亩间分出红黄绿 三色:红的是紫云英,绿的是豌豆叶,黄的是油菜花。一片一片互相间着,美丽得远胜人间 锦绣。东向,丛林中,隐约间露出一个塔尖,尤有诗意,桨声渔歌又不时从湖面飞来。这样 的景色,晴天固然极好,雨天也必神妙,诗人居此,安得不颓放呢!放翁自己说:“桥如虹, 水如空,一叶飘然烟雨中,天教称放翁。” 是的,确然天叫他称放翁的。 ⑸阁旁有花园二,一在前,一在后。前面的一个又以墙壁分成为二,前半叠假山,后半 凿小池。池中植荷花,如在夏日,红莲白莲,盖满一地,自当另有一番风味。池前有春花秋 月楼,楼下有匾额曰“飞跃处”,此是指鱼言。其实,池中只有很小很小的小鱼,要它跃也 跃不起来,如何会飞跃呢? ⑹园中的映山红和踯躅都很鲜艳,但远不及山中野生的自然。 ⑺自池旁折向北,便是那后花园了。 ⑻我们一踏进后花园,便有一架紫藤呈在我们眼前。这架紫藤正在开最盛的时候,一球 一球重叠盖在架上的,俯垂在架旁的尽是花朵。花心是黄的,花瓣是洁白的,而且看上去似 乎很肥厚的。更有无数的野蜂在花朵上下左右嗡嗡地叫着——乱哄哄地飞着。它们是在采蜜 吗?它们是在舞蹈吗?它们是在和花朵游戏吗?…… ⑼我在架下仰望这一堆花,一群蜂,我便感觉这无数的白花朵是一群天真无垢的女孩子, 伊们赤裸裸地在一块儿拥着,抱着,偎着,卧着,吻着,戏着;那无数的野蜂便是一大群的 男孩,他们正在唱歌给伊们听,正在奏乐给伊们听。他们是结恋了。他们是在痛快地享乐那 阳春。他们是在创造只有青春,只有恋爱的乐土。 ⑽这种想象绝不是仅我一人所有,无论谁看了这无数的花和蜂都将生出了种神秘的想象 来。同我一块儿去的方君看见了也拍手叫起来,她向那低垂的一球花朵热烈地亲了个嘴,说 道:“鲜美呀!呀,鲜美!”她又说:“我很想把花朵摘下两枝来挂在耳上呢!” ⑾离开这架白紫藤十几步,有一围短短的冬青。绕过冬青,穿过一畦豌豆,又是一架紫 藤。不过,这一架是青莲色的,和那白色的相比,各有美处。但是就我个人说,却更爱这青 莲色的,因为淡薄的青莲色呈在我眼前,便能使我感得一种和平,一种柔婉,并且使我有如 饮了美酒,有如进了梦境。 ⑿很奇异,在这架花上,野蜂竟一只也没有。落下来的花瓣在地上已有薄薄的一层。原 来这架花朵的青春已逝了,无怪野蜂散尽了。 ⒀我们在架下的石登上坐了下来,观看那正在一朵一朵飘下的花儿。花也知道求人爱怜 似的,轻轻地落了一朵在膝上,我俯下看时,颈项里感得飕飕地一冷,原来又是一朵。它接 连着落下来,落在我们的眉上,落在我们的脚上,落在我们的肩上。我们在这又轻又软又香 的花雨里几乎睡去了。 ⒁猝然“骨碌碌”一声怪响,我们如梦初醒,四目相向,颇形惊诧。即刻又是“骨碌碌” 地响了。 ⒂方君说;“这是啄木鸟。” ⒃临去时,我总舍不得这架青莲色的紫藤,便在地拾了一朵夹在《花间集》里。夜深人 静的时候,我每取出这朵花来默视一会儿。 7.联系下文看,首段的作用是 。(2 分) 8.写紫藤花之前,作者为什么要先介绍快阁和阁旁的花园?(2 分) 9.在作者笔下,白色紫藤呈现出_______的景象,青莲色紫藤呈现出_______ 的景象。(2 分) 10.从上下文看,与⒀段划线句相呼应的句子应该是
(2分) 11.下列对本文的赏析评论不正确的两项是()()(6分) A.这篇散文有很浓厚的文化色彩,《花间集》、放翁、快阁、鉴湖等等都是文化,但因不 是本文中心所在,所以作者未作深入挖掘 B.“诗人居此,安得不颓放呢”一句,既引出放翁的词句,揭示一定的文化内涵,又从 侧面突出快阁风景的优美。 C.第(9)段作者运用联想和对比,描绘出一幅花盛蜂忙,花蜂相恋的幸福动人场景。 D.③03两段,作者在写青莲色紫藤花朵凋零、青舂已逝、野蜂散尽时,流露出无尽的伤 E.啄木鸟的叫声以声写静,也写出了环境的清冷。 F.本文作者通过描写快阁的紫藤花,表达了自己对生命、对文化、对青春、对爱情的一 种真切体验,洋溢着积极乐观的情绪 12.这篇散文的语言很有特色,任选一角度进行赏析。(4分) (三)默写(6分)【任选6空,超过6空,按前6空评分】 13.①携来百侣曾游,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②蒹葭萋萋, (《诗经·秦风·蒹葭》) 英俊沉下僚。(左思《咏史》) ④此中有真意 。(陶渊明《饮酒》) ⑤今我来思 。(《诗经·小雅·采薇》) ⑥夜阑卧听风吹雨,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⑦影布石上, 。(柳宗元《小石潭记》) 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 (四)阅读下面的词,完成第14-16题。(8分) 相思令张先 苹满溪,柳绕堤,相送行人溪水西,回时陇月低 烟霏霏,风凄凄,重倚朱门听马嘶,寒鸥相对飞。 4词的别称有 。(2分) 15.对作品赏析不恰当的,项是()(3分) A.上片写景叙事,“回时陇月低”一句点明时间,山月低垂,天将拂晓
。(2 分) 11.下列对本文的赏析评论不正确 ...的两项..是( )( )(6 分) A.这篇散文有很浓厚的文化色彩,《花间集》、放翁、快阁、鉴湖等等都是文化,但因不 是本文中心所在,所以作者未作深入挖掘。 B.“诗人居此,安得不颓放呢”一句,既引出放翁的词句,揭示一定的文化内涵,又从 侧面突出快阁风景的优美。 C.第⑼段作者运用联想和对比,描绘出一幅花盛蜂忙,花蜂相恋的幸福动人场景。 D.⑿⒀两段,作者在写青莲色紫藤花朵凋零、青春已逝、野蜂散尽时,流露出无尽的伤 感。 E.啄木鸟的叫声以声写静,也写出了环境的清冷。 F.本文作者通过描写快阁的紫藤花,表达了自己对生命、对文化、对青春、对爱情的一 种真切体验,洋溢着积极乐观的情绪。 12.这篇散文的语言很有特色,任选一角度进行赏析。(4 分) (三)默写(6 分)【任选 6 空,超过 6 空,按前 6 空评分】 13.①携来百侣曾游,________。(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②蒹葭萋萋,________。(《诗经•秦风•蒹葭》) ③________,英俊沉下僚。(左思《咏史》) ④此中有真意,________。(陶渊明《饮酒》) ⑤今我来思,_____。(《诗经•小雅•采薇》) ⑥夜阑卧听风吹雨,________。(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⑦影布石上,________。(柳宗元《小石潭记》) ⑧________,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 (四)阅读下面的词,完成第 14-16 题。(8 分) 相思令 张先 苹满溪,柳绕堤,相送行人溪水西,回时陇月低。 烟霏霏,风凄凄,重倚朱门听马嘶,寒鸥相对飞。 14.词的别称有______。(2 分) 15.对作品赏析不恰当 ...的一项..是( )(3 分) A.上片写景叙事,“回时陇月低”一句点明时间,山月低垂,天将拂晓
B.下片“重倚朱门听马嘶”表现了送者已回到家门,仍不能平静的情状。 C.结句“寒鸥相对飞”表现了人鸥相对却无法沟通的静默悲凉之意。 全词意境明朗清丽,情景交融,用调、择韵、取象、造境配合细致,颇具匠心 16.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对画线句进行赏析。(3分) (五)阅读题目,完成第17-20题。(21分) 17.《种树郭橐驼传》的作者是柳宗元,世称 (1分) 1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6分) ①早实以蕃( ②遂而鸡豚( ③病偻,隆然伏行( )④天其稚枝( ⑤名我固当( ⑥问君何能尔( 19.加点的字与“以夭梅病梅为业”中的“病”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1分) A.名我固当B.鸣鼓而聚之C.既泣之三日D.驼业种树 20.下列加点的词古今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1分) A.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B.虽曰爱之,其实害之C.予本非文人画士D.故 乡人号之驼 21.下列加点的词不是通假字的一项是( )(1分) A.字而幼孩B.必能裨补阙漏C.以欹为美D.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22.下列“而”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1分) A.早缲而绪B.鸣鼓而聚之C.旦视而暮抚D.而江浙之梅皆病 23.下列文言句式相同的两项是 )(1分) A.故不我若也B.官理,非吾业也C.不知始何名D.甘受诟厉E.予 购三百盆 24.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9分) ①梅之欹之疏之曲,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 ②故病且怠。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B.下片“重倚朱门听马嘶”表现了送者已回到家门,仍不能平静的情状。 C.结句“寒鸥相对飞”表现了人鸥相对却无法沟通的静默悲凉之意。 D.全词意境明朗清丽,情景交融,用调、择韵、取象、造境配合细致,颇具匠心。 16.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对画线句进行赏析。(3 分) (五)阅读题目,完成第 17—20 题。(21 分) 17.《种树郭橐驼传》的作者是柳宗元,世称______。(1 分) 1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6 分) ①早实以蕃.( ) ②遂.而鸡豚( ) ③病.偻,隆然伏行( ) ④夭.其稚枝( ) ⑤名我固.当( ) ⑥问君何能尔.( ) 19.加点的字与“以夭梅病.梅为业”中的“病”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1 分) A.名.我固当 B.鸣鼓而聚.之 C.既泣.之三日 D.驼业.种树 20.下列加点的词古今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1 分) A.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 B.虽曰爱之,其实..害之 C.予本非文人..画士 D.故. 乡.人号之驼 21.下列加点的词不是通假字的一项是( )(1 分) A.字而.幼孩 B.必能裨补阙.漏 C.以欹.为美 D.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22.下列“而”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1 分) A.早缲而.绪 B.鸣鼓而.聚之 C.旦视而.暮抚 D.而.江浙之梅皆病 23.下列文言句式相同的两项是( )(1 分) A.故不我若也 B.官理,非吾业也 C.不知始何名 D.甘受诟厉 E.予 购三百盆 24.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9 分) ①梅之欹之疏之曲,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②故病且怠。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