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市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抽测 高二年级语文试题 语文I 、语言文字运用(12分) 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庸俗不庸俗主要还是一个境界问题,一个文化素养、趣味问题。与其哀哀地酸酸地悲叹 或▲旁人的庸俗,不如自己多读书、多学习,提高自己的品位,扩大自己的▲,同 时_▲地在正常情势下过正常的生活 A.咒骂 眼界 理直气壮 B.咒骂 眼光 理所当然 C.诅咒 眼光 理所当然 D.诅咒 眼界 理直气壮 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我们想使别人理解一个难懂的问题时,常用的办法是列举众人皆知的事例进行比 就可以说是开始发挥了真正的创造性, ①使任何人都认为难懂的问题得到解决的话 ②即使是很难理解的问题也好像容易使人接受 ③因为跟已知的事物相类比 ④但关键是要找到跟疑难问题相似而易懂的事例 ⑤这就会使说者和听者双方都能明白 ⑥某人若能用易懂而相似的事例 A.④①⑥⑤②③ B.④⑥①③②⑤ C.③②⑤④⑥① D.③⑤④②①⑥ 3.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谦词的一句是(3分) A.猥以微贱,当侍东宫 B.他日趋庭,叨陪鲤对 1/19
1 / 19 徐州市 2018~2019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抽测 高二年级语文试题 语文 I 一、语言文字运用(12 分) 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 分) 庸俗不庸俗主要还是一个境界问题,一个文化素养、趣味问题。与其哀哀地酸酸地悲叹 或 ▲ 旁人的庸俗,不如自己多读书、多学习,提高自己的品位,扩大自己的 ▲ ,同 时 ▲ 地在正常情势下过正常的生活。 A.咒骂 眼界 理直气壮 B.咒骂 眼光 理所当然 C.诅咒 眼光 理所当然 D.诅咒 眼界 理直气壮 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我们想使别人理解一个难懂的问题时,常用的办法是列举众人皆知的事例进行比 喻。 , , 。 。 , ,就可以说是开始发挥了真正的创造性。 ①使任何人都认为难懂的问题得到解决的话 ②即使是很难理解的问题也好像容易使人接受 ③因为跟已知的事物相类比 ④但关键是要找到跟疑难问题相似而易懂的事例 ⑤这就会使说者和听者双方都能明白 ⑥某人若能用易懂而相似的事例 A.④①⑥⑤②③ B.④⑥①③②⑤ C.③②⑤④⑥① D.③⑤④②①⑥ 3.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谦词的一句是(3 分) A.猥以微贱,当侍东宫 B.他日趋庭,叨陪鲤对
C.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 D.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4.对下面一段文字主要意思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3分) 所谓的“成熟”,表面上是一种增值,但从生命美学的角度看,却实为一场减法:不断 地交出与生俱来的美好元素和纯洁品质,去交换成人世界的某种逻辑、某种生存策略和实用 技巧。就像一个懵懂的夭使,不断地掏岀衣兜里的宝石,去换取巫婆手中的玻璃球…… A.成熟往往会让人失去一些美好的东西 B.人生就是一个不断获得与失去的过程 C.成熟之人就是指掌握了成人世界的逻辑、生存策略、实用技巧的人 D.成熟给人生带来的收获也许远远大于失去的。 二、文言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抄书自序 炎武 炎武之先家海上,世为儒。自先高祖为给事中,当正德之末。其时天下惟王府、官司及 建宁书坊乃有刻板,其流布于人间者,不过《四书》、《五经》、《通鉴》、性理诸书。他 书即有刻者,非好古之家不蓄,而寒家已有书六七千卷。嘉靖间,家道中落,而其书尚无恙。 而倭闌入江东郡邑,所藏之书与其室庐俱焚,无孑遗焉。 洎万历初,而先曾祖历官至兵部侍郎,清介之操,虽一钱不以取诸官,而性独嗜书,往 往出俸购之,及晚年而所得之书过于其旧,然绝无国初以前之板。而先曾祖每言:“余所蓄 书,求其有字而已,牙签锦轴之工,非所好也。” 嗣祖太学公,又益好读书,增而多之,以至炎武,复有五六千卷。自罹变故,转徙无常 而散亡者十之六七,其失多出于意外。二十年来赢膦担囊以游四方,又别有所得,合诸先世 所传,尚不下二三千卷。其书以选择之善,较之旧日虽少其半,犹为过之。 自少为帖括之学者二十年,已而学为诗古文,以其间篡记故事,年至四十,斐然欲有所 作;又 读书日以益多,而悔其向者立言之非也。本生祖贊善公文集至数百篇,而未 有著书以传于世者。昔时尝以问诸先祖,先祖曰:“著书不如抄书。凡今人之学,必不及古 人也;今人所见之书之博,必不及古人也。小子勉之,惟读书而已。” 先祖性豪迈不群,然自言少时日课抄古书数纸,今散亡之余犹数十帙,他学士家所未有 自炎武十一岁,即授之以温公《资治通鉴》,曰:“世人多习《纲目》,余所不取。凡 作书者,莫病乎其以前人之书改窜而为自作也。班孟坚之改《史记》,必不如《史记》也 宋景文之改《旧唐书》,必不如《旧唐书》也;朱子之改《通鉴》,必不如《通鉴》也。至 2/19
2 / 19 C.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 D.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4.对下面一段文字主要意思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3 分) 所谓的“成熟”,表面上是一种增值,但从生命美学的角度看,却实为一场减法:不断 地交出与生俱来的美好元素和纯洁品质,去交换成人世界的某种逻辑、某种生存策略和实用 技巧。就像一个懵懂的天使,不断地掏出衣兜里的宝石,去换取巫婆手中的玻璃球…… A.成熟往往会让人失去一些美好的东西。 B.人生就是一个不断获得与失去的过程。 C.成熟之人就是指掌握了成人世界的逻辑、生存策略、实用技巧的人。 D.成熟给人生带来的收获也许远远大于失去的。 二、文言文阅读(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5~8 题。 抄书自序 顾炎武 炎武之先家海上,世为儒。自先高祖为给事中,当正德之末。其时天下惟王府、官司及 建宁书坊乃有刻板,其流布于人间者,不过《四书》、《五经》、《通鉴》、性理诸书。他 书即有刻者,非好古之家不蓄,而寒家已有书六七千卷。嘉靖间,家道中落,而其书尚无恙。 而倭闌入江东郡邑,所藏之书与其室庐俱焚,无孑遗焉。 洎万历初,而先曾祖历官至兵部侍郎,清介之操,虽一钱不以取诸官,而性独嗜书,往 往出俸购之,及晚年而所得之书过于其旧,然绝无国初以前之板。而先曾祖每言:“余所蓄 书,求其有字而已,牙签锦轴之工,非所好也。” 嗣祖太学公,又益好读书,增而多之,以至炎武,复有五六千卷。自罹变故,转徙无常, 而散亡者十之六七,其失多出于意外。二十年来赢幐担囊以游四方,又别有所得,合诸先世 所传,尚不下二三千卷。其书以选择之善,较之旧日虽少其半,犹为过之。 自少为帖括之学者二十年,已而学为诗古文,以其间篡记故事,年至四十,斐然欲有所 作;又十余年,读书日以益多,而悔其向者立言之非也。本生祖赞善公文集至数百篇,而未 有著书以传于世者。昔时尝以问诸先祖,先祖曰:“著书不如抄书。凡今人之学,必不及古 人也;今人所见之书之博,必不及古人也。小子勉之,惟读书而已。” 先祖性豪迈不群,然自言少时日课抄古书数纸,今散亡之余犹数十帙,他学士家所未有 也。 自炎武十一岁,即授之以温公《资治通鉴》,曰:“世人多习《纲目》,余所不取。凡 作书者,莫病乎其以前人之书改窜而为自作也。班孟坚之改《史记》,必不如《史记》也; 宋景文之改《旧唐书》,必不如《旧唐书》也;朱子之改《通鉴》,必不如《通鉴》也。至
于今代,而著书之人几满天下,则有盗前人之书而为自作者矣,故得明人书百卷,不若得宋 人书一卷也。” 念先祖之见背,已二十七年,而言犹在耳,乃泫然书之。 (选自《亭林文集》卷二,有删改) 5.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炎武之先家海上 家:安家居住 B.洎万历初 洎:自从 C.二十年来贏謄担囊以游四方 赢:担负 D.昔时尝以问诸先祖 诸:兼词,之于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顾炎武祖上世代都是读书人,到了顾炎武高祖时期,由于倭寇侵犯江东各州县, 家业开始败落。 B.顾炎武曾祖父为官清廉,又酷爱藏书,虽然官至兵部侍郎,从来不占用公家一文 钱给自己买书 C.自从遭遇变故,顾炎武便辗转迁徙居无定所,家传的五六千卷藏书大多也因为意 外而散落丢失 D.顾炎武的嗣祖父认为朱熹编的《通鉴纲目》赶不上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只教顾 炎武读《资治通鉴》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他书即有刻者,非好古之家不蓄,而寒家已有书六七千卷。(4分) (2)又十余年,读书日以益多,而悔其向者立言之非也。(3分) (3)凡作书者,莫病乎其以前人之书改窜而为自作也。(3分) 8.结合全文简要概括顾炎武祖上传给他的宝贵财富。(4分)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9~10题。 招许主客 欧阳修 3/19
3 / 19 于今代,而著书之人几满天下,则有盗前人之书而为自作者矣,故得明人书百卷,不若得宋 人书一卷也。” 念先祖之见背,已二十七年,而言犹在耳,乃泫然书之。 (选自《亭林文集》卷二,有删改) 5.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炎武之先家海上 家:安家居住 B.洎万历初 洎:自从 C.二十年来赢幐担囊以游四方 赢:担负 D.昔时尝以问诸先祖 诸:兼词,之于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顾炎武祖上世代都是读书人,到了顾炎武高祖时期,由于倭寇侵犯江东各州县, 家业开始败落。 B.顾炎武曾祖父为官清廉,又酷爱藏书,虽然官至兵部侍郎,从来不占用公家一文 钱给自己买书。 C.自从遭遇变故,顾炎武便辗转迁徙居无定所,家传的五六千卷藏书大多也因为意 外而散落丢失。 D.顾炎武的嗣祖父认为朱熹编的《通鉴纲目》赶不上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只教顾 炎武读《资治通鉴》。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他书即有刻者,非好古之家不蓄,而寒家已有书六七千卷。(4 分) (2)又十余年,读书日以益多,而悔其向者立言之非也。(3 分) (3)凡作书者,莫病乎其以前人之书改窜而为自作也。(3 分) 8.结合全文简要概括顾炎武祖上传给他的宝贵财富。(4 分) 三、古诗词鉴赏(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9~10 题。 招许主客① 欧阳修
欲将何物招嘉客,惟有新秋一味凉。 更扫广庭宽百亩,少容明月放清光 楼头破鉴看将满,瓮面浮蚁°拨已香。 仍约多为诗准备,共防梅老敌难当。 【注】①主客:官名,负責各藩属国朝聘、接待给赐等事。②破鍳:形容未满之月。③浮蚁:形容酒 面浮滓。④梅老:作者好友诗人梅尧臣。 9.简要赏析颈联的写景艺术。(5分) 10.作者准备用什么招待嘉客?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情趣?联系全诗作简要概括。 (6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母孙二人,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李密《陈情 (2)夕阳古道无人语, (王实甫《长亭送别》) (3)穷且益坚, (王勃《滕王阁序》) (4) 则其负大翼也无力。(庄子《逍遥游》) 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王安石《游褒 禅山记》) (6)霜露既降, (苏轼《后赤壁赋》) (7)君子固穷,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 (8) 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诚子书》) 五、现代文阅读(39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 茶之醉 叶文玲 ①并非茶道里手,更不是品茶行家,皆因茶的无与伦比的魅力,使我这只会喝“大 茶”的人,也想说一通关于茶的痴话。 4/19
4 / 19 欲将何物招嘉客,惟有新秋一味凉。 更扫广庭宽百亩,少容明月放清光。 楼头破鉴②看将满,瓮面浮蚁③拨已香。 仍约多为诗准备,共防梅老④敌难当。 【注】①主客:官名,负责各藩属国朝聘、接待给赐等事。②破鉴:形容未满之月。③浮蚁:形容酒 面浮滓。④梅老:作者好友诗人梅尧臣。 9.简要赏析颈联的写景艺术。(5 分) 10.作者准备用什么招待嘉客?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情趣?联系全诗作简要概括。 (6 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 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母孙二人, ▲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李密《陈情 表》) (2)夕阳古道无人语, ▲ 。(王实甫《长亭送别》) (3)穷且益坚, ▲ 。(王勃《滕王阁序》) (4) ▲ ,则其负大翼也无力。(庄子《逍遥游》) (5) ▲ ,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王安石《游褒 禅山记》) (6)霜露既降, ▲ 。(苏轼《后赤壁赋》) (7)君子固穷, ▲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 (8) ▲ ,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诫子书》) 五、现代文阅读(39 分)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2~14 题。 茶之醉 叶文玲 ①并非茶道里手,更不是品茶行家,皆因茶的无与伦比的魅力,使我这只会喝“大 碗茶”的人,也想说一通关于茶的痴话
②“水甜幽泉霜雪魄,茶香高山云雾质”茶的品格可谓高矣!行家道得好:茶,是 杯淡,二杯鲜、三杯甘又醇,四杯五杯韵犹存。如此品饮,自是品出茶的神魂底骨 我还尤为赞同这个发现:喝茶可滤梦。 ③二十多年前,我曾被一支歌曲撩起了浓浓的乡思,撩拨得那样神魂颠倒,于是, 接连几夜,我美梦连绵,梦中,我变成了恣肆快活的“叫夭子”,逍遥翩飞在故乡的青 青茶园,那歌曲,便是至今享誉荧屏舞台的《采茶舞曲》。 ④茶,能歌亦能舞的茶,品雅味且醇,是世人公认的无酒精最佳饮料。酒不醉人人 自醉,茶亦然;茶还能醒酒,品位自然比酒更高出一筹。 ⑤茶,入诗又入画的茶,解忧助文思,在与饮食、医药、园艺、陶瓷、科技、文学、 宗教、礼仪、民俗等众多领域的因緣上,堪称物中之最。关于茶的戏文,关于茶的诗画 更是清妙隽永无以数计。我难以忘怀一篇关于茶的奇文,作者的慧眼,不但青睐茶的自 由洒脱的生,更独识了荼的“壮烈而缠绵的死”,那是一首《茶之死》的绝唱!茶,确 确实实是以自身的一脉苦涩酿就了遍地清芬。诗人闻一多,曾称自己的粮食是“一壶苦 荼”。荼的奉献与牺牲精神,堪与革命志士的崇高境界相映照融一体。茶,既是他们的 精神食粮,亦是他们的精神象征,无怪沉醉墨海的人,没有一个不爱茶。 ⑥不久前,我再次被茶的神话迷恋得颠三倒四,那是在参观西子湖畔双峰村的中国 茶叶博物馆之后。 ⑦用不着我来做广告文字,这座为弘扬中华民族茶文化而建的博物馆,将会与西子 湖的每一处美妍绝伦的景点一样,嵌入游人茶客的心屏。所以,我还是忍不住要说,虽 然彼时只是匆匆一游,但当我依次观瞻了茶史、茶萃、茶具、茶事、茶俗五个展厅,当 我粗粗得知了茶之种、茶之制、茶之藏、茶之用、茶之饮等有关茶事之后,我无异于听 了一堂别开生面的历史和美学课。浮立在青青茶海中的“茶博”,无疑是灿烂的中华文 化又一袖珍本。虽然感叹自己这辈子绝对成不了“茶博士”,却极愿身心俱得碧玉色琥 珀光的茶汁常洗涤,如若能像茶树一样生得坦荡,活得蓬勃,即便火烹水煎,亦不枉 生 ⑧—一不怕得罪酒仙们,我还想说一句:尽管酒与茶常相亲,荼却比酒更高洁。酒 固然与诗更结緣,但酒酣耳热之际,常常会成酒糊涂;因酩酊而误国误军机的凡例,更 不胜枚举。酒喝到极处,充其量只能成为酒仙;品茗致荼,却能化仙成圣。“茶圣”陆 羽的《茶经》,在一千余年前就赫赫然载人史册,而好像还没有一部什么酒经,能与之 均衡,更没有谁因为是“酒圣”,而歆享世人的膜拜和崇敬 ⑨世事很多是令人费思量的。虽然在发现和利用茶上,中国是世界之最,但是,比 之轰然而起四方响应的酒文化热,茶文化的进一步倡导和研究,在当今,既显得姗姗来 迟又相形清淡。君子之交淡如水早有古训,但在某些据说是“无法替代”的场 是肴如山叠,酒若水流。而在下自己,有时也在这样的场合中,一边不会喝也得喝」 两口,一边惶惶然地继续那费思量的思量 ⑩于是又想到兰亭。兰亭书法节是伴着绍兴一年一度的酒文化出场的。曲水流觞 流的是酒杯,但当外国友人或游客们兴尽人散后,一杯清茗可不可以照流不误呢?我想, 只此改革,“书圣”王羲之即便地下有知,也不会抗议的。 5/19
5 / 19 ②“水甜幽泉霜雪魄,茶香高山云雾质”茶的品格可谓高矣!行家道得好:茶,是 一杯淡,二杯鲜、三杯甘又醇,四杯五杯韵犹存。如此品饮,自是品出茶的神魂底骨。 我还尤为赞同这个发现:喝茶可滤梦。 ③二十多年前,我曾被一支歌曲撩起了浓浓的乡思,撩拨得那样神魂颠倒,于是, 接连几夜,我美梦连绵,梦中,我变成了恣肆快活的“叫天子”,逍遥翩飞在故乡的青 青茶园,那歌曲,便是至今享誉荧屏舞台的《采茶舞曲》。 ④茶,能歌亦能舞的茶,品雅味且醇,是世人公认的无酒精最佳饮料。酒不醉人人 自醉,茶亦然;茶还能醒酒,品位自然比酒更高出一筹。 ⑤茶,入诗又入画的茶,解忧助文思,在与饮食、医药、园艺、陶瓷、科技、文学、 宗教、礼仪、民俗等众多领域的因缘上,堪称物中之最。关于茶的戏文,关于茶的诗画, 更是清妙隽永无以数计。我难以忘怀一篇关于茶的奇文,作者的慧眼,不但青睐茶的自 由洒脱的生,更独识了茶的“壮烈而缠绵的死”,那是一首《茶之死》的绝唱!茶,确 确实实是以自身的一脉苦涩酿就了遍地清芬。诗人闻一多,曾称自己的粮食是“一壶苦 茶”。茶的奉献与牺牲精神,堪与革命志士的崇高境界相映照融一体。茶,既是他们的 精神食粮,亦是他们的精神象征,无怪沉醉墨海的人,没有一个不爱茶。 ⑥不久前,我再次被茶的神话迷恋得颠三倒四,那是在参观西子湖畔双峰村的中国 茶叶博物馆之后。 ⑦用不着我来做广告文字,这座为弘扬中华民族茶文化而建的博物馆,将会与西子 湖的每一处美妍绝伦的景点一样,嵌入游人茶客的心屏。所以,我还是忍不住要说,虽 然彼时只是匆匆一游,但当我依次观瞻了茶史、茶萃、茶具、茶事、茶俗五个展厅,当 我粗粗得知了茶之种、茶之制、茶之藏、茶之用、茶之饮等有关茶事之后,我无异于听 了一堂别开生面的历史和美学课。浮立在青青茶海中的“茶博”,无疑是灿烂的中华文 化又一袖珍本。虽然感叹自己这辈子绝对成不了“茶博士”,却极愿身心俱得碧玉色琥 珀光的茶汁常洗涤,如若能像茶树一样生得坦荡,活得蓬勃,即便火烹水煎,亦不枉一 生。 ⑧——不怕得罪酒仙们,我还想说一句:尽管酒与茶常相亲,茶却比酒更高洁。酒 固然与诗更结缘,但酒酣耳热之际,常常会成酒糊涂;因酩酊而误国误军机的凡例,更 不胜枚举。酒喝到极处,充其量只能成为酒仙;品茗致茶,却能化仙成圣。“茶圣”陆 羽的《茶经》,在一千余年前就赫赫然载人史册,而好像还没有一部什么酒经,能与之 均衡,更没有谁因为是“酒圣”,而歆享世人的膜拜和崇敬。 ⑨世事很多是令人费思量的。虽然在发现和利用茶上,中国是世界之最,但是,比 之轰然而起四方响应的酒文化热,茶文化的进一步倡导和研究,在当今,既显得姗姗来 迟又相形清淡。君子之交淡如水早有古训,但在某些据说是“无法替代”的场合,依然 是肴如山叠,酒若水流。而在下自己,有时也在这样的场合中,一边不会喝也得喝地抿 两口,一边惶惶然地继续那费思量的思量。 ⑩于是又想到兰亭。兰亭书法节是伴着绍兴一年一度的酒文化出场的。曲水流觞, 流的是酒杯,但当外国友人或游客们兴尽人散后,一杯清茗可不可以照流不误呢?我想, 只此改革,“书圣”王羲之即便地下有知,也不会抗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