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瑜伽思想及修行特征 第一节瑜伽思想概要 瑜伽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被婆罗门教、佛教、耆那教等诸多宗教奉为主要修行方法。 而每个宗教有不同的哲学思想,例如,正统婆罗门教为有神论,耆那教为无神论:数论为 二元论,而婆罗门教与民间信仰多为一元论。即使非宗教性的钵颠阔梨的《瑜伽经》也有 一套自己的系统的瑜伽思想。瑜伽作为一种行法,在每个宗教中,有各不相同的哲学特点。 由于受根深蒂固的种姓制度影响,婆罗门教始终处于主导地位。有神的一元论也自然山 于婆罗门教的胜利而成为瑜伽的主流思想。现代社会人们以健身为目的所修习的健身瑜 伽,只有在印度本土还有比较明显的神秘主义色彩,在印度以外的其他国家,练习者所学 习的瑜伽思想,基本上只保留了《瑜伽经》及本流派特有的思想内容。 一、瑜伽思想发展简史 瑜伽思想的发展阶段,有各种说法。现在国内学者比较认同的是分为原始瑜伽、前 古典瑜伽1、古典瑜伽、后古典瑜伽、近现代瑜伽。 (一)原始瑜伽 瑜伽究竟产生于何时,至今没有确切的考古结果。但根据薇薇安·华盛顿(Vivian Worthington)的研究,“至少在公元前三千年,便已经开始流行这种灵修方式。”®而最早 的瑜伽,尚未与婆罗门等宗教相结合,修行者来自各行各业,没有固定的身份特征。原始 瑜伽,主要是指民间瑜伽,以及在印度的吠陀时代,《梨俱吠陀》、《阿闼婆吠陀》等吠陀 本集中记载的瑜伽行法。 (二)前古典瑜伽 前古典瑜伽是指《摩诃婆罗多》等史诗所记载的瑜伽行法及思想。此时期的瑜伽思想 主要奉行吠檀多不二论,同时期的《奥义书》典籍也有相关记载。当时印度各派宗教林立, 瑜伽修行与宗教修行有着相同的目的一解脱,所以瑜伽被各派宗教奉为修行方法。 (三)古典瑜伽 这一时期最突出的标志,便是钵颠阁梨《瑜伽经》的出现。《瑜伽经》使瑜伽重新从 各种宗教中独立出来,成为一种非宗教的、系统的修行方式。 ⑧四种姓由向到低分别为婆罗门、剩帝利、吠舍、首陀罗,婆罗门为最高种姓一作者注。 参见李建欣.论印度瑜伽哲学思想的发展(上)(下)[J】.南亚研究,1998(1)、(2)全文. Vivian Worthington.A History of Yoga.[M].London:Routledge Kegan Paul,1982.9. 11
第一章瑜伽思想及修行特征 第一节瑜伽思想概要 瑜伽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被婆罗门教、佛教、耆那教等诸多宗教奉为主要修行方法。 而每个宗教有不同的哲学思想,例如,正统婆罗门教为有神论,耆那教为无神论;数论为 二元论,而婆罗门教与民间信仰多为一元论。即使非宗教性的钵颠阁梨的《瑜伽经》也有 一套自己的系统的瑜伽思想。瑜伽作为一种行法,在每个宗教中,有各不相同的哲学特点。 由于受根深蒂固的种姓制度①影响,婆罗门教始终处于主导地位。有神的一元论也自然由 于婆罗门教的胜利而成为瑜伽的主流思想。现代社会人们以健身为目的所修习的健身瑜 伽,只有在印度本土还有比较明显的神秘主义色彩,在印度以外的其他国家,练习者所学 习的瑜伽思想,基本上只保留了《瑜伽经》及本流派特有的思想内容。 一、瑜伽思想发展简史 瑜伽思想的发展阶段,有各种说法。现在国内学者比较认同的是分为原始瑜伽、前 古典瑜伽、古典瑜伽、后古典瑜伽、近现代瑜伽②。 (一)原始瑜伽 瑜伽究竟产生于何时,至今没有确切的考古结果。但根据薇薇安·华盛顿(Vivian Worthington)的研究,“至少在公元前三千年,便已经开始流行这种灵修方式。”③而最早 的瑜伽,尚未与婆罗门等宗教相结合,修行者来自各行各业,没有固定的身份特征。原始 瑜伽,主要是指民间瑜伽,以及在印度的吠陀时代,《梨俱吠陀》、《阿闼婆吠陀》等吠陀 本集中记载的瑜伽行法。 (---)前古典瑜伽 前古典瑜伽是指《摩诃婆罗多》等史诗所记载的瑜伽行法及思想。此时期的瑜伽思想 主要奉行吠檀多不二论,同时期的《奥义书》典籍也有相关记载。当时印度各派宗教林立, 瑜伽修行与宗教修行有着相同的目的——解脱,所以瑜伽被各派宗教奉为修行方法。 (三)古典瑜伽 这一时期最突出的标志,便是钵颠阁梨《瑜伽经》的出现。《瑜伽经》使瑜伽重新从 各种宗教中独立出来,成为一种非宗教的、系统的修行方式。 。四种姓由高到低分别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婆罗门为最高种姓——作者注. ∞参见李建欣.论印度瑜伽哲学思想的发展(上)(下)[J].南亚研究,1998(1)、(2)全文. @Vivian Worthington.A History of Yoga.[M]。London:Routledge&Kegan Paul,1982.9.
(四)后古典瑜伽 在公元200年至1900年之间,在钵颠阁梨的《瑜伽经》基础之上又发展出许多派别, 包括瑜!奥义书、哈塔瑜伽以及密宗瑜你伽等等。 (五)近现代瑜伽 十九世纪以后,瑜伽出殖民者带回英国,并迅速传播至欧洲各国,在整个欧洲大陆掀 起了印度哲学研究热潮。在1893年的芝加哥世界宗教大会上,印度著名的瑜伽大师斯瓦 米维韦卡南达(Swami Vivekananda)的演说征服了美国人,从此瑜伽受到了全美上下的追 捧。在现代社会,瑜伽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认可,不但成了大众健身的方式,更扩展到了 医学、心理、体育、艺术等领域。 二、瑜伽与哲学 从《梨俱吠陀》开始到《奥义书》时代,所有印度经典之中记载的瑜伽思想都建立在 吠檀多不二论基础上。不二论认为,“梵”是唯一的真理,是宇宙的本体,“我”和物质世 界只是“梵”的幻象,是“梵”在人间的显现。 以数论二元哲学为基础,钵颠阁梨的《瑜伽经》奉行二元论。在他看来,世界是二元 的,存在着永恒的超自然的世界(梵)和超自然的“我”。前者为“有形和无形的以及自 在的宇宙形式”①,后者是“无数遍在全知的自我和宇宙景象的被动旁观者”®。超自然的 世界是无意识,是“我”超越先天意识的物质基础。“这些自我或者意识到他们先验的自 山出,或者由于认为他们本身是有限的存在而陷入宇宙自然之中,因为在宇宙自然的最高存 在方式之中,它完全能够反射这些自我的光芒以致于产生它有感知力和理解力的幻想,而 心便是宇宙自然意识反应的产物。瑜伽的功能正在于通过从宇宙自然形式中不断地抽离使 自我重新意识到它的超自然的禀性。”® 钵颠阇阁梨的二元理论与印度教的一元论相比,强调“我”的意义,但也正是因为与印 度其他一元论宗教在这种根本问题上的差异,使得钵颠阁梨的理论没有成为主流,即使在 《瑜伽经》以后的各个瑜伽派别,仍然以一元论为主。 三、瑜你与宗教 无论是在一元论的统治之下,还是在二元论的疆域之内,瑜伽的共同使命,都是实现 “梵我合一”。 如前文所述,“梵”是宇宙的根源与规律。“梵”在印度的宗教及瑜你伽实践中,都有神 ①李建欣.论印度瑜哲学思想的发展(上)[J】.南亚研究,1998(1):39. 同上.39. 学同上.40. 12
(四)后古典瑜伽 在公元200年至1900年之间,在钵颠阁梨的《瑜伽经》基础之上又发展出许多派别, 包括瑜伽奥义书、哈塔瑜伽以及密宗瑜伽等等。 (五)近现代瑜伽 十九世纪以后,瑜伽由殖民者带回英国,并迅速传播至欧洲各国,在整个欧洲大陆掀 起了印度哲学研究热潮。在1893年的芝加哥世界宗教大会上,印度著名的瑜伽大师斯瓦 米维韦卡南达(Swami Vivekananda)的演说征服了美国人,从此瑜伽受到了全美上下的追 捧。在现代社会,瑜伽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认可,不但成了大众健身的方式,更扩展到了 医学、心理、体育、艺术等领域。 二、瑜伽与哲学 从《梨俱吠陀》开始到《奥义书》时代,所有印度经典之中记载的瑜伽思想都建立在 吠檀多不二论基础上。不二论认为,“梵”是唯一的真理,是宇宙的本体,“我”和物质世 界只是“梵”的幻象,是“梵’’在人间的显现。 以数论二元哲学为基础,钵颠阁梨的《瑜伽经》奉行二元论。在他看来,世界是二元 的,存在着永恒的超自然的世界(梵)和超自然的“我”。前者为“有形和无形的以及自 在的宇宙形式"①,后者是“无数遍在全知的自我和宇宙景象的被动旁观者”@。超自然的 世界是无意识,是“我”超越先天意识的物质基础。“这些自我或者意识到他们先验的自 由,或者由于认为他们本身是有限的存在而陷入宇宙自然之中,因为在宇宙自然的最高存 在方式之中,它完全能够反射这些自我的光芒以致于产生它有感知力和理解力的幻想,而 心便是宇宙自然意识反应的产物。瑜伽的功能正在于通过从宇宙自然形式中不断地抽离使 自我重新意识到它的超自然的禀性。”@ 钵颠阁梨的二元理论与印度教的一元论相比,强调“我”的意义,但也正是因为与印 度其他一元论宗教在这种根本问题上的差异,使得钵颠阁梨的理论没有成为主流,即使在 《瑜伽经》以后的各个瑜伽派别,仍然以一元论为主。 三、瑜伽与宗教 无论是在一元论的统治之下,还是在二元论的疆域之内,瑜伽的共同使命,都是实现 “梵我合一”。 如前文所述,“梵"是宇宙的根源与规律。“梵”在印度的宗教及瑜伽实践中,都有神 ①李建欣.论印度瑜伽哲学思想的发展(上)[J].南弧研究,1998(1):39. 国同E.39. @同上.40. 12
化的色彩。“梵我合一”的瑜伽实践有两个层次的意义。 第一是与至高无上的精神相通。在冥想中,“瑜伽行者以内省和沉思绕过了思考的过 程,人们的心智被引导着超越自己进入直觉和整体观的领域,出内省而不是外观来进行思 考。”0。 第二层意义,在于解脱与自由。在整个印度宗教与哲学中,大都认为尘世是痛苦的, 无论多么强烈的感官快乐都不是瑜伽行者追求的目标。他们唯一的目标是从肉体欲望与原 初物质中解脱出来。然而即使肉体死亡,也会陷入无限的轮回之中。只有跳出轮回,才能 真正脱离尘世。而瑜伽正是从痛苦中解脱出来的途径,即通过达到“梵我合一”来实现。 四、瑜伽思想的特征 瑜伽是一种自然、和谐的智慧。 以解脱为目的的瑜伽思想使印度人倾向于退隐自然。《白骡奥义》中要求瑜伽静修的 地点选择在清洁平整的自然之中。在修行时,把身体与思想融入自然。瑜伽主张自然是内 化于人的存在,人与自然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如果把瑜伽修行从宗教中抽离出来, 可以得出瑜伽的隐修使人重视人与自然协调的结论。 这是一种自然、和谐的智慧,随之而生的是独特而自成系统的饮食文化与养生思想。 瑜伽行者偏好素食,这正应了禁制中“不杀”的要求,把一切生命体视为平等的存在。西 方对疾病的认识更强调“治”,这是一种改造思维。而瑜伽练习强调预防疾病与衰老,这 种以“防”为主的思想也是对自然的顺应。 第二节瑜伽修行要领 按照钵颠阁梨《瑜伽经》的总结,瑜伽技术被称为“八支”行法,又称“八肢”,即 禁制、劝制、坐法、调息、制感、执持、禅定、三昧。下面将对每一支(或称肢体)进行 详细介绍与深入分析。 一、伦理准则 (一)禁制(Yama) 包括不杀生(ahimsa)、不妄语(satya)、不盗(asteya)、不淫(brahmacarya)和 不贪婪(aparigraha)。 这五项禁制,都是在伦理道德层面上的要求。这些禁制要求瑜伽行者消除世俗罪孽, 净化心灵。但禁制的要求并不仅仅在行动上,更要求思想与行动达到一致。不杀生,是要 0李建欣.论印度瑜伽哲学思想的发展(上)[J】.南亚研究,1998(1):38
化的色彩。“梵我合一”的瑜伽实践有两个层次的意义。 第一是与至高无上的精神相通。在冥想中,“瑜伽行者以内省和沉思绕过了思考的过 程,人们的心智被引导着超越自己进入直觉和整体观的领域,由内省而不是外观来进行思 考。’’①。 第二层意义,在于解脱与自由。在整个印度宗教与哲学中,大都认为尘世是痛苦的, 无论多么强烈的感官快乐都不是瑜伽行者追求的目标。他们唯一的目标是从肉体欲望与原 初物质中解脱出来。然而即使肉体死亡,也会陷入无限的轮回之中。只有跳出轮回,才能 真正脱离尘世。而瑜伽正是从痛苦中解脱出来的途径,即通过达到“梵我合一”来实现。 四、瑜伽思想的特征 瑜伽是一种自然、和谐的智慧。 以解脱为目的的瑜伽思想使印度人倾向于退隐自然。《白骡奥义》中要求瑜伽静修的 地点选择在清洁平整的自然之中。在修行时,把身体与思想融入自然。瑜伽主张自然是内 化于人的存在,人与自然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如果把瑜伽修行从宗教中抽离出来, 可以得出瑜伽的隐修使人重视人与自然协调的结论。 这是一种自然、和谐的智慧,随之而生的是独特而自成系统的饮食文化与养生思想。 瑜伽行者偏好素食,这正应了禁制中“不杀”的要求,把一切生命体视为平等的存在。西 方对疾病的认识更强调“治”,这是一种改造思维。而瑜伽练习强调预防疾病与衰老,这 种以“防”为主的思想也是对自然的顺应。 第二节瑜伽修行要领 按照钵颠闺梨《瑜伽经》的总结,瑜伽技术被称为“八支”行法,又称“八肢”,即 禁制、劝制、坐法、调息、制感、执持、禅定、三昧。下面将对每一支(或称肢体)进行 详细介绍与深入分析。 一、伦理准则 (一)禁制(Yama) 包括不杀生(ahimsa)、不妄语(satya)、不盗(asteya)、不淫(brahmacarya)和 不贪婪(aparigraha)。 这五项禁制,都是在伦理道德层面上的要求。这些禁制要求瑜伽行者消除世俗罪孽, 净化心灵。但禁制的要求并不仅仅在行动上,更要求思想与行动达到一致。不杀生,是要 国李建欣.论印度瑜伽哲学思想的发展(上)[J3.南亚研究,1998(1):38 13
禁止造成任何生命的痛苦与死亡。不妄语,在于对谎言的认识,即使并未说谎,但危害他 人语言,也是应该清除的罪孽。不盗,是要打消偷盗的念头,而不仅是对自己行为的克制。 不淫,在于禁制生殖力量,保持生殖器官的安静。很多原始宗教形式或早期神话传说,都 存在一定的生殖崇拜情结。如印度教湿婆派和性力派,都供奉象征男根的林伽。在瑜伽练 习中,生殖同样被视为最强大而神秘的力量,一旦消耗,便会折损能量,使练习无法心注 一处。故要求性戒绝。不贪婪,在于摆脱财富对人的控制,不贪恋不属于自己的东西。 以上五种禁制虽然不能直接使练习者达到特殊的瑜伽状态,却是灵魂的净化器,是使 身体与精神和谐统一的无上智慧,也是扫除障碍,让瑜伽行者心注一处的必要条件。 (二)劝制(Niyama) 包括清净(sauca)、知足(santosa)、苦行(tapas)、自习(svadhyaya)和念神 (Isvaraprnidhana). 清净:去除体内残留的毒素与心中污秽的思想。知足:是对物质的淡薄,而且这是从 必需品上的根本淡薄,而不是对奢侈物质的淡薄。苦行,是对抗身体的自然欲望,如饥饿 时对食物的欲望、寒冷时对温暖的欲望等,并在饥饿、寒冷中保持能量。自习与念神,是 对形而上哲学的学习和对圣音的复诵。这里的念神与宗教上的念神不同,它是瑜伽实践的 一部分,“即不是为自己而是为神而做的一切,由此一个人断灭了一切产生果报的欲念”①。 在自习与念神过程中,山于对神的遵行与对果报的抛弃,能使烦恼减少而逐渐接近解脱。 表面看起来,禁制与劝制都属于伦理体系上的实践,但经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禁 制是对道德层面的意念控制,而劝制针对的大多是潜意识所产生的欲望。如对“不贪婪” 的禁制与“知足”的劝制进行比较时可以发现,两者都是要求瑜伽行者不贪恋除了维持生 命必需品之外的东西,但知足是在前者的基础上要求对物质的根本淡薄,是消除潜意识上 对物质的贪图。禁制与劝制的训练,在于获得高尚的品质与专注一心的能力,并通过战胜 每一种欲望而获得力量,逐渐接近瑜伽的最高状态。 二、外在修行 (一)坐法(Asana) 坐法并不是简单地按照《瑜伽经》的描写或者按照画像中行者的坐姿来学习,而是学 自古鲁②。它是瑜伽技术真正的开端,是瑜伽行者准备进入“三昧”状态的第一步。坐法 要求实践者在努力达到身体的稳固状态之后,再放弃这种努力的意识。身体静止后,使生 ⑧李建欣.论印度古典瑜伽行法[J].亲教学研究.1999(4):79. ④即导师一作者注. 14
禁止造成任何生命的痛苦与死亡。不妄语,在于对谎言的认识,即使并未说谎,但危害他 人语言,也是应该清除的罪孽。不盗,是要打消偷盗的念头,而不仅是对自己行为的克制。 不淫,在于禁制生殖力量,保持生殖器官的安静。很多原始宗教形式或早期神话传说,都 存在一定的生殖崇拜情结。如印度教湿婆派和性力派,都供奉象征男根的林伽。在瑜伽练 习中,生殖同样被视为最强大而神秘的力量,一旦消耗,便会折损能量,使练习无法心注 一处。故要求性戒绝。不贪婪,在于摆脱财富对人的控制,不贪恋不属于自己的东西。 以上五种禁制虽然不能直接使练习者达到特殊的瑜伽状态,却是灵魂的净化器,是使 身体与精神和谐统一的无上智慧,也是扫除障碍,让瑜伽行者心注一处的必要条件。 (二)劝制(Niyama) 包括清净(sauca)、知足(santosa)、苦行(tapas)、自习(svadhyaya)和念神 (Isvaraprnidhana)。 清净:去除体内残留的毒素与心中污秽的思想。知足:是对物质的淡薄,而且这是从 必需品上的根本淡薄,而不是对奢侈物质的淡薄。苦行,是对抗身体的自然欲望,如饥饿 时对食物的欲望、寒冷时对温暖的欲望等,并在饥饿、寒冷中保持能量。自习与念神,是 对形而上哲学的学习和对圣音的复诵。这里的念神与宗教上的念神不同,它是瑜伽实践的 一部分,“即不是为自己而是为神而做的一切,由此一个人断灭了~切产生果报的欲念”∞。 在自习与念神过程中,由于对神的遵行与对果报的抛弃,能使烦恼减少而逐渐接近解脱。 表面看起来,禁制与劝制都属于伦理体系上的实践,但经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禁 制是对道德层面的意念控制,而劝制针对的大多是潜意识所产生的欲望。如对“不贪婪’’ 的禁制与“知足"的劝制进行比较时可以发现,两者都是要求瑜伽行者不贪恋除了维持生 命必需品之外的东西,但知足是在前者的基础上要求对物质的根本淡薄,是消除潜意识上 对物质的贪图。禁制与劝制的训练,在于获得高尚的品质与专注~心的能力,并通过战胜 每一种欲望而获得力量,逐渐接近瑜伽的最高状态。 二、外在修行 (一)坐法(Asana) 坐法并不是简单地按照《瑜伽经》的描写或者按照画像中行者的坐姿来学习,而是学 自古鲁②。它是瑜伽技术真正的开端,是瑜伽行者准备进入“三昧"状态的第一步。坐法 要求实践者在努力达到身体的稳固状态之后,再放弃这种努力的意识。身体静止后,使生 @李建欣.论印度古典瑜伽行法[J].宗教学研究.1999(4):79. @即导师——作者注. 14
理上的损耗都降到最低,心跳、血流、内脏的活动速度都逐步减缓。这样,才能摒弃身体 给精神带来的烦恼,使实践者专注于意识的流动。当努力达到稳固状态的“努力”也消失 时,坐法便被完全掌握了。“实践坐法的人必须作一种努力,这种努力在于压制身体的自 然努力。否则这种苦行姿势就不能实现。至于思想转变为无限,这意味着完全悬置对自己 的身体的存在的注意”⊙。坐法的实现,是消除“人类处境”的第一步,它表现出的专注与 抑制是瑜伽技术共有的特征。 (二)调息(Pranayama) 韩国导演金基德在解释呼吸时说:“当你呼出时,你必须吸入等量的空气,不然就会 死:当你持续这种等量的关系一直到老,其结局依然是死。”②呼吸是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做 着,却又很容易被忽略的生理行为。它是一种围绕生存与死亡的行为,一呼一吸之间,生 死悬之一线。 那么,对呼吸的控制,可以说是实践抑制生命状态的重要环节。调息的过程包括吸气、 呼气及悬置。有必要强调一下,呼吸的悬置,或者说停止,是调息的关键步骤。实践者通 过呼与吸中间的停顿来实现节律的控制。钵颠阁梨在《瑜伽经》第二章的第54条谈到:“如 果精神脱离了知觉,而知觉亦不与感官混合起来,注意力便与自己合一了。”也就是说, 缓慢而有节律的呼吸使其他的感官被悬置,意识的流动可以被控制,注意力便专注于一处。 调息在奔向三昧终点的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按照印度苦行的意识理论,人除了白天 有清醒意识之外,在睡眠状态下也有特殊的意识,而睡眠中的意识状态,是普通人无法获 得的。但瑜伽行者可以通过调息,使意识专注于一点,从而达到睡眠特有的意识状态。所 以,“呼吸与心智状念之间总是存在一种关联”。 瑜伽行者因调息而消除生理的不和谐、使注意力专注;因调息而获得特殊的意识状态 和智慧力量。调息是贯穿瑜伽过程始终的活动,随着呼吸遂渐放慢,调息所付出的努力也 渐渐消除。 (三)制感(Pratyahara) 当瑜伽行者通过坐法与呼吸的调整逐渐抛弃人类的存在处境时,各种感官会随之消 失。这种摆脱感官统治的能力便是制感。通过制感,他不再受到冷与热、黑暗与光明等外 界条件与外界侵害的影响,也不被各种世俗的潜意识所侵犯。所以很多瑜伽大师可以在严 寒或酷暑中冥想静坐几日甚至数月之久而不受天气或饥饿的影响。这种制感能力的获得, 0[法]米尔恰·以利亚德.不死与白由一瑜伽实践的两方阐释[M].武锡申译.北京:中国致公出版社,2001.57. ®豆瓣网[EB/0L].http:/mw.douban..coa/review//1285415/,2008-05-10. ®[法」米尔恰·以利亚德.不死与自由一瑜伽实线的西方刚释[M.武锡中详.北京:中国致公出版社,200L.59. 15
理上的损耗都降到最低,心跳、血流、内脏的活动速度都逐步减缓。这样,才能摒弃身体 给精神带来的烦恼,使实践者专注于意识的流动。当努力达到稳固状态的“努力’’也消失 时,坐法便被完全掌握了。“实践坐法的人必须作一种努力,这种努力在于压制身体的自 然努力。否则这种苦行姿势就不能实现。至于思想转变为无限,这意味着完全悬置对自己 的身体的存在的注意"∞。坐法的实现,是消除“人类处境”的第一步,它表现出的专注与 抑制是瑜伽技术共有的特征。 (二)调息(Pranayama) 韩国导演金基德在解释呼吸时说:“当你呼出时,你必须吸入等量的空气,不然就会 死:当你持续这种等量的关系一直到老,其结局依然是死。”②呼吸是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做 着,却又很容易被忽略的生理行为。它是一种围绕生存与死亡的行为,一呼一吸之间,生 死悬之一线。 那么,对呼吸的控制,可以说是实践抑制生命状态的重要环节。调息的过程包括吸气、 呼气及悬置。有必要强调一下,呼吸的悬置,或者说停止,是调息的关键步骤。实践者通 过呼与吸中间的停顿来实现节律的控制。钵颠阁梨在《瑜伽经》第二章的第54条谈到:“如 果精神脱离了知觉,而知觉亦不与感官混合起来,注意力便与自己合一了。"也就是说, 缓慢而有节律的呼吸使其他的感官被悬置,意识的流动可以被控制,注意力便专注于一处。 调息在奔向三昧终点的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按照印度苦行的意识理论,入除了白天 有清醒意识之外,在睡H民状态下也有特殊的意识,而睡眠中的意识状态,是普通人无法获 得的。但瑜伽行者可以通过调息,使意识专注于一点,从而达到睡H民特有的意识状态。所 以,“呼吸与心智状态之间总是存在一种关联”@。 瑜伽行者因调息而消除生理的不和谐、使注意力专注;因调息而获得特殊的意识状态 和智慧力量。调息是贯穿瑜伽过程始终的活动,随着呼吸逐渐放慢,调息所付出的努力也 渐渐消除。 (三)制感(Pratyahara) 当瑜伽行者通过坐法与呼吸的调整逐渐抛弃人类的存在处境时,各种感官会随之消 失。这种摆脱感官统治的能力便是制感。通过制感,他不再受到冷与热、黑暗与光明等外 界条件与外界侵害的影响,也不被各种世俗的潜意识所侵犯。所以很多瑜伽大师可以在严 寒或酷暑中冥想静坐几日甚至数月之久而不受天气或饥饿的影响。这种制感能力的获得, 回[法]米尔恰·以利Ⅱ德.不死与自由——瑜伽实践的两方阐释fM].武锡申译.北京:中国致公Hj版社,2001.57. 圆豆瓣网[EB/oL].http://嗍.douban.com/review/1285415/,2008-05-10. @[法J米尔恰-以利亚德.,fi死与自由——瑜伽实践的两方阐释[M].武锡申泽.北京:中国致公出版社,200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