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前面所有步骤的积累,也是靠意志的力量实现的。 这三支是瑜伽外在的修行方法。“疾病、怠惰、犹豫、疲弱、物欲、谬见、精神不集 中、注意力不稳定,这些都是令意识分散的障碍”①。通过这三支的练习,可以使瑜伽实 践者消除这些障碍及随之产生的生理上的不和谐感。当然,初入门者还是很难在修炼中实 现完全的专注与自省,要经过不断的练习,才能获得控制自身的能力。 三、内在修炼 (一)执持(Dharana) 外在的不断修行,为执持的实现提供条件。在坐法、调息、制感的过程中,修行者收 缩意识的领域,使注意力集中于一点,即执持状念。这里一直强调“集中于一点”,意在 强调要有集中的对象,而并非进入无意识的空白状态。意识的对象可能是太阳、月亮、星 空、脐轮、喉咙等等。在没有对象的情况下,意识的集中很容易被外界事物或自身情况所 打破。反之,有了对象的执持能够保持更久的时间。 (二)禅定(Dhyana) 在执持状念下,瑜伽行者努力进行意识集中,但仍会有各种不稳固的意识的流动。当 意识流动被排除,人与执持的对象合而为一,便进入了禅定状念。禅定是执持状态的延续 和深入,是对冥想对象本质的思考。但这种思考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得出某种答案,而重在 思考过程的体验和进入禅定状念—接近三昧状态—一的超然感。 (三)三昧(Samadhi) 至此,我们终于进入了瑜伽的最高状态一至高无上的三昧。根据钵颠阁梨在《瑜伽 经》中的描写,三昧是一种完全舍弃了各种欲望、达到绝对自由的状态。“这种状态是在 心灵摆脱了一切可见的与不可见的束缚,而达到一种智慧的悟解与同宇宙终极相等同化一 的高度…”②。 三昧分为有智三昧与无智三昧,分别为三味的低级和高级阶段。由对某种客体的冥想 而达到的三味,是有智三味,也叫有想三昧。在这个状态下,只有意识对象的本质的存在, 其它种类的意识完全被排除。它是通过执持与禅定的修炼而获得的。 而无智三昧“仅仅包含一种‘状态’一一一即,不可动摇的平衡,‘狂喜’。毫无疑问, 甚至这种无想三昧也总是被归于瑜伽行者的长期努力,它并非天赐的礼物或状念。在充分 0瑜伽经.1.30. 。孙林.印度教神秘主义及其实践方式概述[J].宗教学研究.1996(3):22. 16
是前面所有步骤的积累,也是靠意志的力量实现的。 这三支是瑜伽外在的修行方法。“疾病、怠惰、犹豫、疲弱、物欲、谬见、精神不集 中、注意力不稳定,这些都是令意识分散的障碍”①。通过这三支的练习,可以使瑜伽实 践者消除这些障碍及随之产生的生理上的不和谐感。当然,初入门者还是很难在修炼中实 现完全的专注与自省,要经过不断的练习,才能获得控制自身的能力。 三、内在修炼 (一)执持(Dharana) 外在的不断修行,为执持的实现提供条件。在坐法、调息、制感的过程中,修行者收 缩意识的领域,使注意力集中于一点,即执持状念。这里一直强调“集中于一点”,意在 强调要有集中的对象,而并非进入无意识的空白状态。意识的对象可能是太阳、月亮、星 空、脐轮、喉咙等等。在没有对象的情况下,意识的集中很容易被外界事物或自身情况所 打破。反之,有了对象的执持能够保持更久的时间。 (二)禅定(Dhyana) 在执持状态下,瑜伽行者努力进行意识集中,但仍会有各种不稳固的意识的流动。当 意识流动被排除,人与执持的对象合而为一,便进入了禅定状态。禅定是执持状态的延续 和深入,是对冥想对象本质的思考。但这种思考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得出某种答案,而重在 思考过程的体验和进入禅定状态——接近三昧状态——的超然感。 (三)三昧(Samadhi) 至此,我们终于进入了瑜伽的最高状态一至高无上的三昧。根据钵颠阁梨在《瑜伽 经》中的描写,三昧是一种完全舍弃了各种欲望、达到绝对自由的状态。“这种状态是在 心灵摆脱了一切可见的与不可见的束缚,而达到一种智慧的悟解与同宇宙终极相等同化一 的高度……"④。 三昧分为有智三味与无智三味,分别为三昧的低级和高级阶段。由对某种客体的冥想 而达到的三昧,是有智三昧,也叫有想三昧。在这个状态下,只有意识对象的本质的存在, 其它种类的意识完全被排除。它是通过执持与禅定的修炼而获得的。 而无智三昧“仅仅包含一种‘状态’——即,不可动摇的平衡,‘狂喜’。毫无疑问, 甚至这种无想三昧也总是被归于瑜伽行者的长期努力,它并非天赐的礼物或状态。在充分 由瑜伽经.I.30. @孙林.印度教神秘主义及其实践方式概述[J].宗教学研究.1996(3):22. 16
地经验到头一类中所包含的各种三昧之前,一个人是很难达到它的”。到底无智三昧是一 种什么状态?“当一切的意识内容都被清除甚至纯粹存在的意识也不再存在时,意识经历 了一次彻底的崩溃。在三昧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逐渐失去意识的过程,由于心的最终收摄 迎来了意识破裂时刻的到来。这就是无智三昧”。② 前文在执持中提到,意识集中的对象可以使瑜伽实践者避免落入无意识的深渊。而无 智三昧是否会因“意识的清除”而再次走向无意识状态?恰恰相反,正如达斯古普塔 (SDasgupta)所解释的那样:“这种状念与前此的有智三昧的诸状态一样是一种心的积极 状念,而不只是缺少对象或消极的状念。在这种状态中,一切确定的性质都消失了,只有 它们的潜力还存活着。”®在无智三昧阶段,意识对象的缺失并不意味着绝对的空虚,而是 理智结构已经退出,人类的处境完全被抛弃,瑜伽行者在无智三昧中彻底解脱,获得了绝 对的自由。 0[法]米尔恰·以利亚德.不死与白由一瑜伽实践的西方阐释「M].武锡申译.北京:中国致公出版社,2001.88 。李建欣.论印度古典瑜侧行法[J].宗教学研究,1999(4):84-85. 同上.85. 17
地经验到头一类中所包含的各种三昧之前,一个人是很难达到它的”。∞到底无智三昧是一 种什么状态?“当一切的意识内容都被清除甚至纯粹存在的意识也不再存在时,意识经历 了一次彻底的崩溃。在三昧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逐渐失去意识的过程,由于心的最终收摄 迎来了意识破裂时刻的到来。这就是无智三昧”。罾 前文在执持中提到,意识集中的对象可以使瑜伽实践者避免落入无意识的深渊。而无 智三昧是否会因“意识的清除”而再次走向无意识状态?恰恰相反,J下如达斯古普塔 (SDasgupta)所解释的那样:“这种状态与前此的有智三昧的诸状态一样是一种心的积极 状态,而不只是缺少对象或消极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中,一切确定的性质都消失了,只有 它们的潜力还存活着。"@在无智三昧阶段,意识对象的缺失并不意味着绝对的空虚,而是 理智结构已经退出,人类的处境完全被抛弃,瑜伽行者在无智三昧中彻底解脱,获得了绝 对的自由。 o[法]米尔恰·以利Ⅱ德.不死’j自由——瑜伽实践的两方阐释『M].武锡申译.北京:中国致公f}{版社,2001.88. 官李建欣.论印度古典瑜伽行法[J].宗教学研究,1999(4):84—85. @同上.85. 17
第二章瑜伽的教育功能与社会功能 根据文化人类学功能学派的理论,任何一种文化现象都能够满足人类的生活需要,是 社会系统中的一个要素。它与每一种社会要素互相作用、互相协调,对社会结构有很重要 的影响。瑜伽作为一种修行方式以及与其修行方法一脉相承的思想体系,对文化主体一 人一的认知、意志、性格等心理现象,以及道德规范、审美情趣有统一的、联系的建构 功能。瑜伽通过对个体发展的影啊,经过数千年的渗透,逐渐在印度国民性特征的形成中 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并在其特定的文化生念中完善社会化的功能。随着文化生态的变化, 文化的形式、功能也即随之变迁。 第一节瑜伽的个体教育功能 一、瑜伽的智育功能 当代学习理论认为,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为影响学习的两个心理条件。下文将从 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两个方面来考量瑜伽对智育的影响。 (一)智力因素 “智力因素主要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和注意力等,任何学习过程都 有赖于这些因素的参与。”① 1.注意力 “注意力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注意力具有维持和组织心理活动的功 能、监督与调节实践活动的功能。”® 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曾指出:“‘注意'是我们心灵的唯一门户,意识中的一切,必 然都要经过它才能进来。”注意力的集中是思考、冥想的前提。思想因注意力的集中而走 向既定的目的地,但注意的分散使原本清晰的结果再次扑朔迷离,干扰了思考的推进与接 近真理的平静。“疾病、怠惰、犹豫、疲弱、物欲、谬见、精神不集中、注意力不稳定, 这些都是令意识分散的障碍。此外还有忧虑、紧张、呼吸不匀等。练习瑜伽可以克服这一 切。”®在瑜伽练习中,通过坐法和调息,排除自然界及潜意识的干扰,使注意力集中一致, ①袁发国.当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108. ⑦袁振国.当代教有学[].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109. http://baike.baidu.com/view/970468.htm,2008-11-10. ®瑜伽经.1.30.31.32. 18
第二章瑜伽的教育功能与社会功能 根据文化人类学功能学派的理论,任何一种文化现象都能够满足人类的生活需要,是 社会系统中的一个要素。它与每一种社会要素互相作用、互相协调,对社会结构有很重要 的影响。瑜伽作为一种修行方式以及与其修行方法一脉相承的思想体系,对文化主体—— 人——的认知、意志、性格等心理现象,以及道德规范、审美情趣有统一的、联系的建构 功能。瑜伽通过对个体发展的影响,经过数千年的渗透,逐渐在印度国民性特征的形成中 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并在其特定的文化生态中完善社会化的功能。随着文化生态的变化, 文化的形式、功能也即随之变迁。 第一节瑜伽的个体教育功能 一、瑜伽的智育功能 当代学习理论认为,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为影响学习的两个心理条件。下文将从 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两个方面来考量瑜伽对智育的影响。 (一)智力因素 “智力因素主要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和注意力等,任何学习过程都 有赖于这些因素的参与。"∞ 1.注意力 “注意力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注意力具有维持和组织心理活动的功 能、监督与调节实践活动的功能。”@ 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曾指出:“注意’是我们心灵的唯一门户,意识中的一切,必 然都要经过它才能进来。”@注意力的集中是思考、冥想的前提。思想因注意力的集中而走 向既定的目的地,但注意的分散使原本清晰的结果再次扑朔迷离,干扰了思考的推进与接 近真理的平静。“疾病、怠惰、犹豫、疲弱、物欲、谬见、精神不集中、注意力不稳定, 这些都是令意识分散的障碍。此外还有忧虑、紧张、呼吸不匀等。练习瑜伽可以克服这一 切。"④在瑜伽练习中,通过坐法和调息,排除自然界及潜意识的干扰,使注意力集中一致, ①袁振国.当代教育学fM].北京:教育科学;f;版社,2004.108. ⑦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j版社,2004.109. 圆http://baike.baidu.c伽/view/970468.htm,2008一II—10. 回瑜伽经.I.30.31.32.
从而进入冥想状态。所以说,瑜伽修行外化为注意力集中的训练。 2.思维力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间接和概括的反应。它是借助言语实现的、能揭示事物本 质特征及内部规律的理性认识过程。”“思维力是智力因素的核心,人的注意力、观察力都 是围绕思维活动而进行的。无论古代宗教修行,还是现代的瑜伽健身,由于长期练习而接 受瑜伽思想的个体,其思维力都受到瑜伽的影响。 瑜伽修行的冥想与三昧,影啊着瑜伽行者的思维模式和思维能力。首先,瑜伽对人与 自然协调发展的强调,使瑜伽行者在思考问题时,形成了整体性思维与视角。在生活中遇 到问题时,会首先着眼于整体环境,考虑到系统中的各个要素,从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 其次,瑜伽冥想时绕过智性思考而以内省为主要思维模式。这种内省思维使瑜伽行者注重 修养、反省,且倾向于直觉思维。 (二)非智力因素 “非智力因素是指除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个性心理因素。”®它包括动机、情感、意志、 气质、性格等诸多心理要素。瑜伽对非智力因素的影响主要通过对动机、意志、情绪等的 建构与改造来实现的。 1.动机 在传统社会的瑜伽宗教传承中,瑜伽修行的最终目的为解脱,这个动机不但帮助修行 者的灵魂得救,也对印度国民性的形成产生深远影响。印度教徒修炼瑜伽,是把自己献给 湿婆神,从而实现灵魂得救的过程。宗教徒以解脱为目的的修炼,正是对自己宗教的认同 过程。进一步分析,无论是婆罗门教徒、耆那教徒,还是不属于任何宗教的灵修者,“解 脱”这个普遍动机俏悄地把所有人牵于一线。也许他们参拜不同的神明、有着不同的宗教 禁忌,但都有着共同的目标一为精神解脱、为绝对自出的理想而实践。这就使所有修行 者乃至整个印度国民重精神而轻物质。于是,瑜伽修行的动机完成了其社会化的过程。关 于“解脱”动机的社会功能,下文有更详细叙述。 2.意志 “意志是指一个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 困难,从而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③意志总是与克服困难相联系,可见,人类能动性的体 现,是在遇到挫折时为达目的而努力的毅力。瑜伽修行中,无论坐法、调息、制感,乃至 D叶奕乾、何存道、梁宁建.普通心理学[M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书版社,1997.274 衰振国.当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109. 叶奕乾等.普通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人学出版社,1997.369. 19
从而进入冥想状态。所以说,瑜伽修行外化为注意力集中的训练。 2.思维力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间接和概括的反应。它是借助言语实现的、能揭示事物本 质特征及内部规律的理性认识过程。”哪思维力是智力因素的核心,人的注意力、观察力都 是围绕思维活动而进行的。无论古代宗教修行,还是现代的瑜伽健身,由于长期练习而接 受瑜伽思想的个体,其思维力都受到瑜伽的影响。 瑜伽修行的冥想与三昧,影响着瑜伽行者的思维模式和思维能力。首先,瑜伽对人与 自然协调发展的强调,使瑜伽行者在思考问题时,形成了整体性思维与视角。在生活中遇 到问题时,会首先着眼于整体环境,考虑到系统中的各个要素,从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 其次,瑜伽冥想时绕过智性思考而以内省为主要思维模式。这种内省思维使瑜伽行者注重 修养、反省,且倾向于直觉思维。 (二)非智力因素 “非智力因素是指除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个性心理因素。”②它包括动机、情感、意志、 气质、性格等诸多心理要素。瑜伽对非智力因素的影响主要通过对动机、意志、情绪等的 建构与改造来实现的。 1.动机 在传统社会的瑜伽宗教传承中,瑜伽修行的最终目的为解脱,这个动机不但帮助修行 者的灵魂得救,也对印度国民性的形成产生深远影响。印度教徒修炼瑜伽,是把自己献给 湿婆神,从而实现灵魂得救的过程。宗教徒以解脱为目的的修炼,正是对自己宗教的认同 过程。进一步分析,无论是婆罗门教徒、耆那教徒,还是不属于任何宗教的灵修者,“解 脱”这个普遍动机悄悄地把所有人牵于一线。也许他们参拜不同的神明、有着不同的宗教 禁忌,但都有着共同的目标——为精神解脱、为绝对自由的理想而实践。这就使所有修行 者乃至整个印度国民重精神而轻物质。于是,瑜伽修行的动机完成了其社会化的过程。关 于“解脱”动机的社会功能,下文有更详细叙述。 2.意志 “意志是指一个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 困难,从而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意志总是与克服困难相联系,可见,人类能动性的体 现,是在遇到挫折时为达目的而努力的毅力。瑜伽修行中,无论坐法、调息、制感,乃至 ①叶奕乾、何存道、粱宁建.普通心理学[M]..f:海:华东师范大学书版社,1997.274.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109. @叶奕乾等.普通心理学[M].j:海:华东师范人学出版社,1997.369. 19
最后达到三味,都是利用意志的力量来控制的。在这一系列瑜伽肢体中,控制感官的活动、 缩小意识的领域,使意识专注于一点,一方面是通过坐法调整与呼吸减缓的积淀而实现, 另一方面要通过意志的力量来使自己进入冥想状念。法国的几位瑜伽研究专家曾经描述他 在喜马拉雅道场目睹瑜伽师进入“木僵”状态:“他们白天和黑夜的绝大部分时间用于一 种深奥的‘冥想',在这种冥想之中,几乎感觉不到他们的呼吸。无疑,有经验的瑜伽行 者可以随意产生木僵状态。特雷译到印度的出使指出,通常只有在垂死状态下才能观察到 的呼吸减少和心脏收缩的程度,是一种真实的生理现象,这种现象,瑜伽行者可以用意志 的力量实现,而不是自我暗示的结果,不用说这种瑜伽行者可以被埋葬,而不会有危 险…”⑩ 可见,有经验的瑜伽师把意志的力量演绎到了极致。钵颠阁梨认为,如果想很快进入 冥想状态,就要有很强的意志。对于一个瑜伽修行者来说,进入冥想状态从而达到三味, 是修行的最终目的。所以每个修行者都是在进行意志的修炼。而且在开始修行过程中遇到 的障碍,如倦怠、疲劳等,都需要意志的力量来规训。 3.情绪 情绪具有不稳定性,它随时会因为生理需要的满足程度而变化。但瑜伽的修行能加强 对情绪变化的控制,使情绪趋于平静。从情绪的生理基础来看,呼吸急促、血液循环加快, 既是情绪烦躁的表现,而又反作用于情绪。瑜伽练习正是通过控制呼吸使心跳、血液流动 减缓,从而安抚情绪,使情绪渐渐平稳下来。“…这些都是令意识分散的障碍。此外, 还有忧虑、紧张、呼吸不匀等。练习瑜伽可克服这一切。”⑧“控制呼吸也能克服这一切。”® 情绪不但受尘理影响,也受情感变化的影响。瑜伽的伦理要求与自然、平和的理念也 左右着修行者的情绪。“心境的平静来自友谊、仁爱、喜乐和平等心。要平等对待快乐的 与受苦的,值得的和不值得的,便能使意识纯洁。” 瑜伽修行可以使情绪趋于稳定。根据情绪的概念来看,瑜伽具有不稳定性,但瑜伽思 想使修行者无论是在练习当中还是在练习外的时间,都遵循瑜伽思想当中的不安语、不贪 婪、清净、知足等要求,“如果山贪婪、怒气、迷惑成为动机,无论是温和、中度还是猛 烈,都会带来无穷的苦难和无明(在印度哲学中,无明是产生一切痛苦的原因一作者 [法]米尔恰·以利亚德.不死与白一一输伽实践的两方阐释[W.此锡申译.北京:中国致公出版社,2001.61. 瑜伽经.1.30-32. 同上.1.34. ®同上.1.33. 20
最后达到三昧,都是利用意志的力量来控制的。在这一系列瑜伽肢体中,控制感官的活动、 缩小意识的领域,使意识专注于一点,一方面是通过坐法调整与呼吸减缓的积淀而实现, 另一方面要通过意志的力量来使自己进入冥想状态。法国的几位瑜伽研究专家曾经描述他 在喜马拉雅道场目睹瑜伽师进入“木僵”状态:“他们白天和黑夜的绝大部分时间用于一 种深奥的‘冥想’,在这种冥想之中,几乎感觉不到他们的呼吸。无疑,有经验的瑜伽行 者可以随意产生木僵状态。特雷译到印度的出使指出,通常只有在垂死状态下才能观察到 的呼吸减少和心脏收缩的程度,是一种真实的生理现象,这种现象,瑜伽行者可以用意志 的力量实现,而不是自我暗示的结果,不用说这种瑜伽行者可以被埋葬,而不会有危 险……”①。 可见,有经验的瑜伽师把意志的力量演绎到了极致。钵颠阁梨认为,如果想很快进入 冥想状态,就要有很强的意志。对于一个瑜伽修行者来说,进入冥想状态从而达到三昧, 是修行的最终目的。所以每个修行者都是在进行意志的修炼。而且在开始修行过程中遇到 的障碍,如倦怠、疲劳等,都需要意志的力量来规训。 3.情绪 情绪具有不稳定性,它随时会因为生理需要的满足程度而变化。但瑜伽的修行能加强 对情绪变化的控制,使情绪趋于平静。从情绪的生理基础来看,呼吸急促、血液循环加快, 既是情绪烦躁的表现,而又反作用于情绪。瑜伽练习正是通过控制呼吸使心跳、血液流动 减缓,从而安抚情绪,使情绪渐渐平稳下来。“……这些都是令意识分散的障碍。此外, 还有忧虑、紧张、呼吸不匀等。练习瑜伽可克服这一切。心“控制呼吸也能克服这一切。”④ 情绪不但受生理影响,也受情感变化的影响。瑜伽的伦理要求与自然、平和的瑾念也 左右着修行者的情绪。“心境的平静来自友谊、仁爱、喜乐和平等心。要甲等对待快乐的 与受苦的,值得的和不值得的,便能使意识纯洁。”缈 瑜伽修行可以使情绪趋于稳定。根据情绪的概念来看,瑜伽具有/1≮稳定性,但瑜傀l思 想使修行者无论是在练习当中还是在练习外的时问,都遵循瑜伽思想当中的不妄语、不贪 婪、清净、知足等要求,“如果由贪婪、怒气、迷惑成为动机,无论是温和、t},度还是猛 烈,都会带来无穷的苫难和无明(在印度哲学中,无明足产生一切痛苦的原闪——作者 。[法]米尔恰·以利弧德.小死上j自由——瑜伽实践的两方阐释[M].武锡申译.北京:中国致公ffj版社,2001.61. @瑜伽经.I.30—32. 留同上.I.34. @同上.I.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