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主气司呼吸 (2)主通调水道 (3)主朝百脉 (4)主治节 (5)与志、液、体、华、窍的联系 5.肾 (1)主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 (2)主水液 (3)主纳气 (4)与志、液、体、华、窍的联系 第二节六腑 1.胆 2.胃 3.小肠 4.大肠 5.膀胱 6.三焦 第三节 奇恒之腑 1.脑 2.女子胞 第四节脏腑之间的关系 1.脏与脏的关系 2.脏与腑的关系 3.腑与腑的关系 【教学方式】 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以及自学讨论。 第五章经络 【目的要求】 1.了解经络和经络学说的概念。 2.了解经络系统的内容。 3.了解经络的生理功能。 【教学内容】 第一节经络系统的组成 1.经脉 ·26·
·26· (1)主气司呼吸 (2)主通调水道 (3)主朝百脉 (4)主治节 (5)与志、液、体、华、窍的联系 5.肾 (1)主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 (2)主水液 (3)主纳气 (4)与志、液、体、华、窍的联系 第二节 六腑 1.胆 2.胃 3.小肠 4.大肠 5.膀胱 6.三焦 第三节 奇恒之腑 1.脑 2.女子胞 第四节 脏腑之间的关系 1.脏与脏的关系 2.脏与腑的关系 3.腑与腑的关系 【教学方式】 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以及自学讨论。 第五章 经络 【目的要求】 1.了解经络和经络学说的概念。 2.了解经络系统的内容。 3.了解经络的生理功能。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经络系统的组成 1.经脉
2.络脉 3.连属部 【教学方式】 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以及自学讨论。 第六章病因 【目的要求】 1.了解病因的概念及其内容分类。 2.掌握六淫及疫疠之邪各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3.掌握七情与五脏的关系及其各自致病特点。 4.熟悉饮食失宜与疾病的关系。 5.熟悉劳逸失当与疾病的关系。 6.掌握痰饮和瘀血的概念、形成及其致病特点。 【教学内容】 第一节外感病因 1.六淫 (1)风邪 (2)寒邪 (3)暑邪 (4)湿邪 (5)燥邪 (6)火(热)之邪 2.疠气 (1)疠气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2)影响疠气发生与流行的因素 第二节内伤病因 1.内伤七情。 (1)喜 (2)怒 (3)忧 (4)思 (5)悲 (6)恐 (7)惊 2.饮食失宜。 ·27·
·27· 2.络脉 3.连属部 【教学方式】 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以及自学讨论。 第六章 病因 【目的要求】 1.了解病因的概念及其内容分类。 2.掌握六淫及疫疠之邪各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3.掌握七情与五脏的关系及其各自致病特点。 4.熟悉饮食失宜与疾病的关系。 5.熟悉劳逸失当与疾病的关系。 6.掌握痰饮和瘀血的概念、形成及其致病特点。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外感病因 1.六淫 (1)风邪 (2)寒邪 (3)暑邪 (4)湿邪 (5)燥邪 (6)火(热)之邪 2.疠气 (1)疠气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2)影响疠气发生与流行的因素 第二节 内伤病因 1.内伤七情。 (1)喜 (2)怒 (3)忧 (4)思 (5)悲 (6)恐 (7)惊 2.饮食失宜
(1)饥饱失常 (2)饮食不洁 (3)饮食偏嗜 3.劳逸失当。 (1)过劳 (2)过逸 第三节病理产物形成的病因 1.痰饮 2.瘀血 【教学方式】 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以及自学讨论。 第七章病机 【目的要求】 1.熟悉邪正的概念。 2.熟悉发病的基本原理。 3.掌握邪正盛衰的病理变化。 4.掌握阴阳失调的病理变化。 5.熟悉气血津液失常的基本病理变化。 【教学内容】 第一节发病机理 1.正气在疾病发生中的作用。 2.邪气在疾病发生中的作用。 3.邪正斗争与发病缓急。 第二节病变机理 1.邪正盛衰。 (1)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 (2)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 2.阴阳失调。 (1)阴阳偏盛 (2)阴阳偏衰 3.气血津液失常。 (1)气失常 (2)血失常 ·28·
·28· (1)饥饱失常 (2)饮食不洁 (3)饮食偏嗜 3.劳逸失当。 (1)过劳 (2)过逸 第三节 病理产物形成的病因 1.痰饮 2.瘀血 【教学方式】 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以及自学讨论。 第七章 病机 【目的要求】 1.熟悉邪正的概念。 2.熟悉发病的基本原理。 3.掌握邪正盛衰的病理变化。 4.掌握阴阳失调的病理变化。 5.熟悉气血津液失常的基本病理变化。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发病机理 1.正气在疾病发生中的作用。 2.邪气在疾病发生中的作用。 3.邪正斗争与发病缓急。 第二节 病变机理 1.邪正盛衰。 (1)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 (2)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 2.阴阳失调。 (1)阴阳偏盛 (2)阴阳偏衰 3.气血津液失常。 (1)气失常 (2)血失常
(3)津液失常 【教学方式】 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以及自学讨论。 第八章养生与治则 【目的要求】 1.了解养生的基本原则。 2.了解养生的主要方法。 3.了解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方法 4.了解治则的概念及其与治法的关系。 5.掌握扶正祛邪的概念及其应用原则。 6.掌握标本先后的概念及其应用原则。 7.掌握正治、反治的概念及其常用治法。 8.熟悉因人因地因时制宜的概念及其应用原则。 【教学内容】 第一节养生 1.养生的基本原则。 2.养生的主要方法。 第二节治则 1.正治与反治。 2.治标与治本。 3.扶正与祛邪。 4.调整阴阳。 5.调理脏腑。 6.因人因时因地制宜。 三、课时分配 教学内容 讲课时数 实验内容 实验时数 第一章 绪论 8 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10 第三章 气血津液 7 第四章脏腑 18 第五章经络 0 第六章病因 7 第七章病机 13 ·29·
·29· (3)津液失常 【教学方式】 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以及自学讨论。 第八章 养生与治则 【目的要求】 1.了解养生的基本原则。 2.了解养生的主要方法。 3.了解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方法 4.了解治则的概念及其与治法的关系。 5.掌握扶正祛邪的概念及其应用原则。 6.掌握标本先后的概念及其应用原则。 7.掌握正治、反治的概念及其常用治法。 8.熟悉因人因地因时制宜的概念及其应用原则。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养生 1.养生的基本原则。 2.养生的主要方法。 第二节 治则 1.正治与反治。 2.治标与治本。 3.扶正与祛邪。 4.调整阴阳。 5.调理脏腑。 6.因人因时因地制宜。 三、课时分配 教学内容 讲课时数 实验内容 实验时数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第三章 气血津液 第四章 脏腑 第五章 经络 第六章 病因 第七章 病机 8 10 7 18 0 7 13
教学内容 讲课时数 实验内容 实验时数 第八章养生与治则 2 机动 5 合计 70 四、大纲使用说明 大纲使用对象为中医康复、药学本科专业学生,为必修课。 五、主要参考书目 《中医学基础》,张登本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年8月第一版。 《心身医学概论》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1.026.5.1 课程名称:心身医学概论 Psychosomatic Medicine 开课(二级)学院:基础医学院 课程性质:选修课 学分:2学分 学时:30学时 前期课程:无 授课对象:本科各专业 考核方式:论文占100% 课程基本要求(或课程简介): 《心身医学概论》课程主要介绍心身医学体系在东西方文化中的形成与发展:中医对 心身医学的理论渊源和认识:与心身有关病因、病机和诊断:内科常见的心身病症(因不 是具体的临床课程,故对各系统疾病只做大体讲述):其他心身相关问题。 ·30·
·30· 教学内容 讲课时数 实验内容 实验时数 第八章 养生与治则 机动 2 5 合计 70 四、大纲使用说明 大纲使用对象为中医康复、药学本科专业学生,为必修课。 五、主要参考书目 《中医学基础》,张登本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 年 8 月第一版。 《心身医学概论》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1.026.5.1 课程名称:心身医学概论 Psychosomatic Medicine 开课(二级)学院:基础医学院 课程性质:选修课 学分:2 学分 学时:30 学时 前期课程:无 授课对象:本科各专业 考核方式:论文占 100% 课程基本要求(或课程简介): 《心身医学概论》课程主要介绍心身医学体系在东西方文化中的形成与发展;中医对 心身医学的理论渊源和认识;与心身有关病因、病机和诊断;内科常见的心身病症(因不 是具体的临床课程,故对各系统疾病只做大体讲述);其他心身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