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有命,富贵在天。”鲁平公欲见孟子,嬖人臧仓毁孟子而止。孟子曰:“天 也!”孔子圣人,孟子贤者,诲人安道,不失是非,称言命者,有命审也 《淮南书》曰:“仁鄙在时不在行,利害在命黥不在智。”贾生曰:“天 不可与期,道不可与谋,迟速有命,焉识其时?”高祖击布,为流矢所中, 疾甚。吕后迎良医,医曰:“可治。”高祖骂之曰:“吾以布衣提三尺剑取天 下,此非天命乎!命乃在天,虽扁鹊何益?”韩信与帝论兵,谓高祖曰:‘陛 下所谓天授,非智力所得。”扬子云曰:“遇不遇,命也。”太史公曰:“富 贵不违贫贱,贫贱不违富贵。”是谓从富贵为贫贱,从贫贱为富贵也。 夫富贵不欲为贫贱,贫贱自至;贫贱不求为富贵,富贵自得也。春夏 囚死,秋冬王相,非能为之也;日朝出而暮入,非求之也,天道自然。代 王自代入为文帝,周亚夫以庶子为条侯,此时代王非太子,亚夫非适嗣, 逢时遇会,卓然卒至。命贫以力勤致富,富至而死;命贱以才能取贵,贵 至而免。才力而致富贵,命禄不能奉持,犹器之盈量,手之持重也。器受 升,以一升则平,受之如过一升,则满溢也;手举一钧,以一钧则平 举之过一钧,则踬仆矣。前世明是非归之于命也,命审然也。 信命者,则可幽居俟时,不须劳精苦形求索之也。犹珠玉之在山泽, 天命难知,人不耐审,虽有厚命,犹不自信,故必求之也。如自知,虽逃 富避贵,终不得离。故曰:力胜贫,慎胜祸。勉力勤事以致富,砥才明操 以取贵;废时失务,欲望富贵,不可得也。虽云有命,当须索之。如信命 不求,谓当自至,可不假而自得,不作而自成,不行而自至?夫命富之人
生有命,富贵在天。”鲁平公欲见孟子,嬖人臧仓毁孟子而止。孟子曰:“天 也!”孔子圣人,孟子贤者,诲人安道,不失是非,称言命者,有命审也。 《淮南书》曰:“仁鄙在时不在行,利害在命黥不在智。”贾生曰:“天 不可与期,道不可与谋,迟速有命,焉识其时?”高祖击布,为流矢所中, 疾甚。吕后迎良医,医曰:“可治。”高祖骂之曰:“吾以布衣提三尺剑取天 下,此非天命乎!命乃在天,虽扁鹊何益?”韩信与帝论兵,谓高祖曰:“陛 下所谓天授,非智力所得。”扬子云曰:“遇不遇,命也。”太史公曰:“富 贵不违贫贱,贫贱不违富贵。”是谓从富贵为贫贱,从贫贱为富贵也。 夫富贵不欲为贫贱,贫贱自至;贫贱不求为富贵,富贵自得也。春夏 囚死,秋冬王相,非能为之也;日朝出而暮入,非求之也,天道自然。代 王自代入为文帝,周亚夫以庶子为条侯,此时代王非太子,亚夫非适嗣, 逢时遇会,卓然卒至。命贫以力勤致富,富至而死;命贱以才能取贵,贵 至而免。才力而致富贵,命禄不能奉持,犹器之盈量,手之持重也。器受 一升,以一升则平,受之如过一升,则满溢也;手举一钧,以一钧则平, 举之过一钧,则踬仆矣。前世明是非归之于命也,命审然也。 信命者,则可幽居俟时,不须劳精苦形求索之也。犹珠玉之在山泽, 天命难知,人不耐审,虽有厚命,犹不自信,故必求之也。如自知,虽逃 富避贵,终不得离。故曰:力胜贫,慎胜祸。勉力勤事以致富,砥才明操 以取贵;废时失务,欲望富贵,不可得也。虽云有命,当须索之。如信命 不求,谓当自至,可不假而自得,不作而自成,不行而自至?夫命富之人
筋力自强;命贵之人,才智自高,若千里之马,头目蹄足自相副也。有求 而不得者矣,未必不求而得之者也。精学不求贵,贵自至矣:力作不求富, 富自到矣。富贵之福,不可求致;贫贱之祸,不可苟除也。由此言之,有 富贵之命,不求自得。 信命者曰:“自知吉,不待求也。天命吉厚,不求自得;天命凶厚,求 之无益。”大物不求而自生,则人亦有不求贵而贵者矣。人情有不教而自善 者,有教而终不善者矣,天性,犹命也。越王翳逃山中,至诚不愿。自冀 得代。越人熏其穴,遂不得免,强立为君。而天命当然,虽逃避之,终不 得离。故夫不求自得之贵欤! 气寿篇第四 凡人禀命有二品,一曰所当触值之命,二曰强弱寿天之命。所当触值, 谓兵烧压溺也。强寿弱夭,谓禀气渥薄也。兵烧压溺,遭以所禀为命,未 必有审期也。若夫强弱夭寿以百为数,不至百者,气自不足也。夫禀气渥 则其体强,体强则其命长;气薄则其体弱,体弱则命短。命短则多病,寿 短。始生而死,未产而伤,禀之薄弱也。渥强之人,不卒其寿,若夫无所 遭遇,虚居困劣,短气而死,此禀之薄,用之竭也。此与始生而死,未产 而伤,一命也,皆由禀气不足,不自致于百也。 人之禀气,或充实而坚强,或虚劣而软弱。充实坚强,其年寿;虚劣 软弱,失弃其身。天地生物,物有不遂;父母生子,子有不就。物有为实
筋力自强;命贵之人,才智自高,若千里之马,头目蹄足自相副也。有求 而不得者矣,未必不求而得之者也。精学不求贵,贵自至矣:力作不求富, 富自到矣。富贵之福,不可求致;贫贱之祸,不可苟除也。由此言之,有 富贵之命,不求自得。 信命者曰:“自知吉,不待求也。天命吉厚,不求自得;天命凶厚,求 之无益。”夫物不求而自生,则人亦有不求贵而贵者矣。人情有不教而自善 者,有教而终不善者矣,天性,犹命也。越王翳逃山中,至诚不愿。自冀 得代。越人熏其穴,遂不得免,强立为君。而天命当然,虽逃避之,终不 得离。故夫不求自得之贵欤! 气寿篇第四 凡人禀命有二品,一曰所当触值之命,二曰强弱寿夭之命。所当触值, 谓兵烧压溺也。强寿弱夭,谓禀气渥薄也。兵烧压溺,遭以所禀为命,未 必有审期也。若夫强弱夭寿以百为数,不至百者,气自不足也。夫禀气渥 则其体强,体强则其命长;气薄则其体弱,体弱则命短。命短则多病,寿 短。始生而死,未产而伤,禀之薄弱也。渥强之人,不卒其寿,若夫无所 遭遇,虚居困劣,短气而死,此禀之薄,用之竭也。此与始生而死,未产 而伤,一命也,皆由禀气不足,不自致于百也。 人之禀气,或充实而坚强,或虚劣而软弱。充实坚强,其年寿;虚劣 软弱,失弃其身。天地生物,物有不遂;父母生子,子有不就。物有为实
枯死而堕;人有为儿,天命而伤。使实不枯,亦至满岁;使儿不伤,亦至 百年。然为实、儿而死枯者,禀气薄,则虽形体完,其虚劣气少,不能充 也。儿生,号啼之声鸿朗高畅者寿,嘶喝湿下者夭。何则?禀寿夭之命, 以气多少为主性也。妇人疏字者子活,数乳者子死。何则?疏而气渥,子 坚强;数而气薄,子软弱也。怀子而前已产子死,则谓所怀不活。名之曰 怀,其意以为已产之子死,故感伤之子失其性矣。所产子死、所怀子凶者, 字乳亟数,气薄不能成也;虽成人形体,则易感伤,独先疾病,病独不治。 百岁之命,是其正也。不能满百者,虽非正,犹为命也。譬犹人形一 丈,正形也,名男子为丈夫,尊公妪为丈人。不满丈者,失其正也,虽失 其正,犹乃为形也。夫形不可以不满丈之故谓之非形,犹命不可以不满百 之故谓之非命也。非天有长短之命,而人各有禀受也。由此言之,人受气 命于天,卒与不卒,同也。语曰:‘图王不成,其弊可以霸。”霸者,王之 弊也。霸本当至于王,犹寿当至于百也。不能成王,退而为霸;不能至百, 消而为夭。王霸同一业,优劣异名;寿夭或一气,长短殊数。何以知不满 百为夭者百岁之命也?以其形体小大长短同一等也。百岁之身,五十之体, 无以异也;身体不异,血气不殊;鸟兽与人异形,故其年寿与人殊数 何以明人年以百为寿也?世间有矣。儒者说曰:太平之时,人民侗长, 百岁左右,气和之所生也。《尧典》曰:“朕在位七十载。”求禅得舜,舜 征三十岁在位。尧退而老,八岁而终,至殂落,九十八岁。未在位之时, 必已成人,今计数百有余矣。又曰:“舜生三十,征用三十,在位五十载, 陟方乃死。”适百岁矣。文王谓武王曰:“我百,尔九十。吾与尔三焉。”文
枯死而堕;人有为儿,夭命而伤。使实不枯,亦至满岁;使儿不伤,亦至 百年。然为实、儿而死枯者,禀气薄,则虽形体完,其虚劣气少,不能充 也。儿生,号啼之声鸿朗高畅者寿,嘶喝湿下者夭。何则?禀寿夭之命, 以气多少为主性也。妇人疏字者子活,数乳者子死。何则?疏而气渥,子 坚强;数而气薄,子软弱也。怀子而前已产子死,则谓所怀不活。名之曰 怀,其意以为已产之子死,故感伤之子失其性矣。所产子死、所怀子凶者, 字乳亟数,气薄不能成也;虽成人形体,则易感伤,独先疾病,病独不治。 百岁之命,是其正也。不能满百者,虽非正,犹为命也。譬犹人形一 丈,正形也,名男子为丈夫,尊公妪为丈人。不满丈者,失其正也,虽失 其正,犹乃为形也。夫形不可以不满丈之故谓之非形,犹命不可以不满百 之故谓之非命也。非天有长短之命,而人各有禀受也。由此言之,人受气 命于天,卒与不卒,同也。语曰:“图王不成,其弊可以霸。”霸者,王之 弊也。霸本当至于王,犹寿当至于百也。不能成王,退而为霸;不能至百, 消而为夭。王霸同一业,优劣异名;寿夭或一气,长短殊数。何以知不满 百为夭者百岁之命也?以其形体小大长短同一等也。百岁之身,五十之体, 无以异也;身体不异,血气不殊;鸟兽与人异形,故其年寿与人殊数。 何以明人年以百为寿也?世间有矣。儒者说曰:太平之时,人民侗长, 百岁左右,气和之所生也。《尧典》曰:“朕在位七十载。”求禅得舜,舜 征三十岁在位。尧退而老,八岁而终,至殂落,九十八岁。未在位之时, 必已成人,今计数百有余矣。又曰:“舜生三十,征用三十,在位五十载, 陟方乃死。”适百岁矣。文王谓武王曰:“我百,尔九十。吾与尔三焉。”文
王九十七而薨,武王九十三而崩。周公,武王之弟也,兄弟相差,不过十 年。武王崩,周公居摄七年,复政退老,出入百岁矣。邵公,周公之兄也, 至康王之时,尚为太保,出入百有余岁矣。圣人禀和气,故年命得正数。 气和为治平,故太平之世多长寿人。百岁之寿,盖人年之正数也,犹物至 秋而死,物命之正期也。物先秋后秋,则亦如人死或增百岁,或减百也; 先秋后秋为期,增百减百为数。物或出地而死,犹人始生而夭也;物或逾 秋不死,亦如人年多度百至于三百也。传称:老子二百余岁,邵公百八十。 高宗享国百年,周穆王享国百年,并未享国之时,皆出百三十四十岁矣。 卷二 幸偶篇第五 凡人操行,有贤有愚,及遭祸福,有幸有不幸;举事有是有非,及触 赏罚,有偶有不偶。并时遭兵,隐者不中。同日被霜,蔽者不伤。中伤未 必恶,隐蔽未必善。隐蔽幸,中伤不幸。俱欲纳忠,或赏或罚;并欲有益, 或信或疑。赏而信者未必真,罚而疑者未必伪。赏信者偶,罚疑不偶也。 孔子门徒七十有余,颜回蚤夭。孔子曰:“不幸短命死矣!”短命称不 幸,则知长命者幸也,短命者不幸也。服圣贤之道,讲仁义之业,宜蒙福 佑。伯牛有疾,亦复颜回之类,俱不幸也。蝼蚁行于地,人举足而涉之 足所履,蝼蚁荏笮死;足所不蹈,全活不伤。火燔野草,车轹所致,火所 不燔,俗或喜之,名曰幸草。夫足所不蹈,火所不及,未必善也,举火行
王九十七而薨,武王九十三而崩。周公,武王之弟也,兄弟相差,不过十 年。武王崩,周公居摄七年,复政退老,出入百岁矣。邵公,周公之兄也, 至康王之时,尚为太保,出入百有余岁矣。圣人禀和气,故年命得正数。 气和为治平,故太平之世多长寿人。百岁之寿,盖人年之正数也,犹物至 秋而死,物命之正期也。物先秋后秋,则亦如人死或增百岁,或减百也; 先秋后秋为期,增百减百为数。物或出地而死,犹人始生而夭也;物或逾 秋不死,亦如人年多度百至于三百也。传称:老子二百余岁,邵公百八十。 高宗享国百年,周穆王享国百年,并未享国之时,皆出百三十四十岁矣。 卷二 幸偶篇第五 凡人操行,有贤有愚,及遭祸福,有幸有不幸;举事有是有非,及触 赏罚,有偶有不偶。并时遭兵,隐者不中。同日被霜,蔽者不伤。中伤未 必恶,隐蔽未必善。隐蔽幸,中伤不幸。俱欲纳忠,或赏或罚;并欲有益, 或信或疑。赏而信者未必真,罚而疑者未必伪。赏信者偶,罚疑不偶也。 孔子门徒七十有余,颜回蚤夭。孔子曰:“不幸短命死矣!”短命称不 幸,则知长命者幸也,短命者不幸也。服圣贤之道,讲仁义之业,宜蒙福 佑。伯牛有疾,亦复颜回之类,俱不幸也。蝼蚁行于地,人举足而涉之。 足所履,蝼蚁荏笮死;足所不蹈,全活不伤。火燔野草,车轹所致,火所 不燔,俗或喜之,名曰幸草。夫足所不蹈,火所不及,未必善也,举火行
有适然也。由是以论,痈疽之发,亦一实也。气结阏积,聚为痈;溃为疽 创,流血出脓,岂痈疽所发,身之善穴哉?营卫之行,遇不通也。蜘蛛结 网,蜚虫过之,或脱或获;猎者张罗,百兽群扰,或得或失。渔者罾江河 之鱼,或存或亡。或奸盗大辟而不知,或罚赎小罪而发觉:灾气加人,亦 此类也。不幸遭触而死,幸者免脱而生,不幸者,不侥幸也。孔子曰:“人 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则夫顺道而触者,为不幸矣。立岩墙之下,为坏 所压;蹈圻岸之上,为崩所坠,轻遇无端,故为不幸。鲁城门久朽欲顿, 孔子过之,趋而疾行。左右曰:“久矣。”孔子曰:“恶其久也。”孔子戒慎 已甚,如过遭坏,可谓不幸也。故孔子曰:“君子有不幸而无有幸,小人有 幸而无不幸。”又曰:“君子处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 佞幸之徒,闳孺、籍孺之辈,无德薄才,以色称媚,不宜爱而受宠, 不当亲而得附,非道理之宜。故太史公为之作传,邪人反道而受恩宠,与 此同科,故合其名谓之《佞幸》。无德受恩,无过遇祸,同一实也。俱禀 元气,或独为人,或为禽兽。并为人,或贵或贱,或贫或富。富或累金, 贫或乞食;贵至封侯,贱至奴仆。非天禀施有左右也,人物受性有厚薄也 俱行道德,祸福不钧;并为仁义,利害不同。晋文修文德,徐偃行仁义, 文公以赏赐,偃王以破灭。鲁人为父报仇,安行不走,追者舍之;牛缺为 盗所夺,和意不恐,盗还杀之。文德与仁义同,不走与不恐等,然文公 鲁人得福,偃王、牛缺得祸者,文公、鲁人幸,而偃王、牛缺不幸也。韩 昭侯醉卧而寒,典冠加之以衣,觉而问之,知典冠爱己也,以越职之故, 加之以罪。卫之骖乘者,见御者之过,从后呼车,有救危之义,不被其罪。 夫骖乘之呼车,典冠之加衣,同一意也。加衣恐主之寒,呼车恐君之危
有适然也。由是以论,痈疽之发,亦一实也。气结阏积,聚为痈;溃为疽 创,流血出脓,岂痈疽所发,身之善穴哉?营卫之行,遇不通也。蜘蛛结 网,蜚虫过之,或脱或获;猎者张罗,百兽群扰,或得或失。渔者罾江河 之鱼,或存或亡。或奸盗大辟而不知,或罚赎小罪而发觉:灾气加人,亦 此类也。不幸遭触而死,幸者免脱而生,不幸者,不侥幸也。孔子曰:“人 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则夫顺道而触者,为不幸矣。立岩墙之下,为坏 所压;蹈圻岸之上,为崩所坠,轻遇无端,故为不幸。鲁城门久朽欲顿, 孔子过之,趋而疾行。左右曰:“久矣。”孔子曰:“恶其久也。”孔子戒慎 已甚,如过遭坏,可谓不幸也。故孔子曰:“君子有不幸而无有幸,小人有 幸而无不幸。”又曰:“君子处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 佞幸之徒,闳孺、籍孺之辈,无德薄才,以色称媚,不宜爱而受宠, 不当亲而得附,非道理之宜。故太史公为之作传,邪人反道而受恩宠,与 此同科,故合其名谓之《佞幸》。无德受恩,无过遇祸,同一实也。俱禀 元气,或独为人,或为禽兽。并为人,或贵或贱,或贫或富。富或累金, 贫或乞食;贵至封侯,贱至奴仆。非天禀施有左右也,人物受性有厚薄也。 俱行道德,祸福不钧;并为仁义,利害不同。晋文修文德,徐偃行仁义, 文公以赏赐,偃王以破灭。鲁人为父报仇,安行不走,追者舍之;牛缺为 盗所夺,和意不恐,盗还杀之。文德与仁义同,不走与不恐等,然文公、 鲁人得福,偃王、牛缺得祸者,文公、鲁人幸,而偃王、牛缺不幸也。韩 昭侯醉卧而寒,典冠加之以衣,觉而问之,知典冠爱己也,以越职之故, 加之以罪。卫之骖乘者,见御者之过,从后呼车,有救危之义,不被其罪。 夫骖乘之呼车,典冠之加衣,同一意也。加衣恐主之寒,呼车恐君之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