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子人生哲学探微 郑晓江 (江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江西南昌330027) 摘要:主要探讨王阳明的人生之求,并进而指出其现代意义。认为,阳明子以“圣人必可学而至”为终身之求,认“圣学”之 学“为动词,意即“学圣”,孔子之学不是理论而是实做“圣人”;这种观念的外显即是阳明子所实现的“狂者胸次”的人格 月会 关键词:王阳明;人生之求;“圣贤”与“狂者”;理论探讨 中图分类号:B248.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2338(2010)06-0024-0 主要探讨的问题是:阳明子何以成为“古今 之求,那就是成为“圣贤”,这是其“出万死而乐为 完人”?这与其人生之求有什么关系?此过程及之者”,故亦可名之“生死之求 内容对当代社会的道德教化有何启迪?对现代 明成化十八年(1482),阳明子年仅11岁,便 雪喜人确立人生目标又有何值得借鉴的地方?清儒 立志“学圣贤”:“ 与同学生走长安街,遇 马士琼云:“古今称绝业者曰三不朽’,谓能阐性相土。异之曰:吾为尔相,后须忆吾言:须拂领 g命之精微,焕天下之大文,成天下之大功。举内其时入圣境;须至上丹台,其时结圣胎;须至下丹 圣外王之学,环而萃诸一身,匪异人任也。唐、宋 田,其时圣果圆。’先生感其言,自后每对书辄静 以前无论已,明兴三百年,名公巨卿间代迭出,或 坐凝思。尝问塾师曰:何为第一等事?’塾师曰 文德显,或以武功著,名勒旗常,固不乏人,然 惟读书登第耳。’先生曰:‘登第恐未为第一等 纬殊途,事功异用,俯仰上下,每多偏而不全事,或读书学圣贤耳。龙山公闻之笑曰:‘汝欲做 之感。求其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忠犯 圣贤耶!’”[1(卷33,P.1221)许多论者以此为修年 人主之怒,勇夺三军之气,所云参天地,开盛衰 谱者的溢美之词,笔者却认为可能确有其事。古 浩然而独存者,惟我文成夫子一人而已。”[1](卷 41,P.1620-1621)观阳明子的一生,气节、功业、文 之相士充于街头巷尾,相面也是士子们、乃至百 章等各个方面皆矗立起座座丰碑,世人实难望其 姓常为之事。阳明偶遇相士,相士又以其一生能 项背,故而推其为“古今完人”确也不为过。本文 够成“圣贤”为言,的确是触动了他的心灵,让他 不准备对王阳明思想与事迹做全面的阐释,只集 开始对成圣成贤抱有极大的希望。更为关键的 于探讨其生死之求与践履。 是,阳明子能在士子们奔竞于“场屋”、孜孜于功 名科举的大环境下,竟然悟出了读书并非为科 圣人必可学而至 考,而应该以成圣贤为“第一等事”。其立志高 阳明子终其一生都有一个确定不移的人生远,方能在其一生中凝聚出巨大的冲力与动力 收稿日期:2009-01-12 作者简介:郑晓江(1957-),男,江西万载县人,江西师范大学道德与人生研究所所长、哲学系教授,中国哲学史学会理事,中华炎黄文化研 究会理事,中国实学研究会理事,武汉大学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主要研究中国哲学与中国文化,尤擅生死哲学与生命教育的 研究
21世 纪 儒 学 研 究 阳明子人生哲学探微 郑 晓 江 (江 西师 范 大 学 政 法学 院 ,江 西 南 昌 330027) 摘 要:主要探讨王 阳明的人生之求 ,并进而指出其现 代意义。认 为,阳明子 以“圣人必 可学而至 ”为终身之求 ,认“圣学 ”之 “学 ”为 动 词 ,意 即 “学 圣 ”,孔 子 之 学 不 是 理 论 而 是 实做 “圣 人 ”;这 种 观 念 的 外显 即是 阳 明子 所 实 现 的 “狂 者 胸次 ”的人 格 。 关 键 词 :王 阳 明 ;人 生 之 求 ;“圣 贤 ”与 “狂 者 ”;理 论 探讨 中 图分 类 号 :B248.2 文 献标 志码 :A 文 章 编 号 :1674—2338(2010)06—0024—06 主要 探 讨 的 问 题 是 :阳 明 子何 以成 为 “古今 完人 ”?这 与其 人生 之 求 有什 么 关 系 ?此 过 程 及 内容 对 当代 社 会 的 道 德 教 化 有 何 启 迪 ?对 现 代 人确 立人 生 目标 又 有 何 值 得 借 鉴 的 地 方 ? 清 儒 马士 琼云 :“古今 称绝 业 者 日 ‘三 不朽 ’,谓 能 阐性 命之 精微 ,焕 天 下 之 大 文 ,成 天 下 之 大 功 。举 内 圣外 王之 学 ,环 而 萃 诸 一 身 ,匪异 人 任 也 。唐 、宋 以前无 论 已 ,明兴 三百 年 ,名 公 巨卿 间 代迭 m ,或 以文 德 显 ,或 以武 功 著 ,名 勒 旗 常 ,同 不 乏 人 ,然 而经 纬殊途 ,事 功异 用 ,俯 仰 上 下 ,每 多 偏 而 不 全 之感 。求 其 文 起 八 代 之 衰 ,道 济 天 下 之 溺 ,忠 犯 人主 之 怒 ,勇 夺 三 军 之 气 ,所 云参 天 地 ,开 盛 衰 , 浩 然而 独存 者 ,惟 我 文 成 夫 子 … 人 而 已 。”[1](卷 41, 1620—1621)观 阳 明子 的 一 生 ,气 节 、功 业 、文 章 等各个 方 面 皆矗 立起 座 座 丰 碑 ,世 人 实难 望 其 项 背 ,故 而推 其为 “古今 完 人 ”确 也 不 为过 。本 文 不 准备 对王 阳 明思 想 与事 迹 做 全 面 的 阐释 ,只集 中于探讨 其 生死 之求 与践履 。 一 圣人 必可 学而 至 阳明子 终 其 一 生 都 有 一 个 确 定 不 移 的 人 生 之 求 ,那 就是 成 为 “圣贤 ”,这 是其 “出万死 而乐 为 之 者 ”,故 亦可 名 之“生 死之求 ”。 明成化 十八 年 (1482),阳 明子 年仅 11岁 ,便 立 志 “学 圣贤 ”:“一 日,与 同学 生 走 长 安 街 ,遇 一 相 士 。异之 日 :‘吾 为 尔 相 ,后须 忆 吾 言 :须 拂 领 , 其 时入 圣境 ;须至 上 丹 台 ,其 时 结圣 胎 ;须 至下 丹 田 ,其 时圣果 圆 。’先 生 感 其 言 ,自后 每对 书 辄 静 坐 凝思 。尝 问塾师 日 :‘何 为 第一 等 事 ?’塾 师 日: .- 读 书 登 第 耳 。’先 生 日 :‘登 第 恐 未 为 第 一 等 事 ,或读 书学 圣贤耳 。’龙 山公 闻之 笑 日 :‘汝 欲 做 圣 贤耶 !”’[1](卷33,P1221)许 多 论 者 以此 为 修 年 谱 者 的溢 美之 词 ,笔 者 却 认 为 可能 确 有 其 事 。古 之相 士充 于 街 头 巷 尾 ,相 面 也 是 士 子 们 、乃 至 百 姓 常为之 事 。阳 明偶 遇 相 士 ,相 十 又 以其 一 生 能 够成 “圣 贤 ”为 言 ,的确 是 触 动 了他 的心 灵 ,让 他 开始 对成 圣 成 贤 抱 有 极 大 的 希 望 。更 为 关 键 的 是 ,阳 明子 能 在 士 子 们 奔 竞 于 “场 屋 ”、孜 孜 于 功 名科 举 的 大 环 境 下 ,竟 然 悟 出 了 读 书 并 非 为 科 考 ,而应 该 以 成 圣 贤 为 “第 一 等 事 ”。 其 立 志 高 远 ,方 能在 其 一 生 中凝 聚 出 巨 大 的 冲 力 与 动 力 , 收 稿 日期 :2009—01—12 作 者 简 介 :郑 晓 江 (1957一),男 ,江 西 万 载 县 人 ,江 西 师 范 大学 道 德 与 人 生 研 究 所 所 长 、哲 学 系 教授 ,中 国哲 学 史 学 会 理 事 ,中华 炎 黄 文 化 研 究 会 理 事 ,中 国实 学 研 究 会 理 事 ,武 汉 大 学 传 统 文 化 研 究 中 心 兼 职 研 究 员 ;主 要 研 究 中 困 哲 学 与 中 国 文 化 ,尤 擅 生 死 哲 学 与 生 命 教 育 的 研 究 。 杭篇州师范大学鬈报一秘社会科捱学版一圈占z一∽0Uo『n3一0z—∽0n<—工o0n3mlo∽1]N卜m10Q三coz]o一j0一c三<0
使其生命在历经坎坷中迸发出耀眼的光芒。 闵为期,非第一等德业乎?”(21(P.253)美诗文固然 但是,人生立一高远志向也许并非难事,关可扬名天下,但求心性之学以期许成圣贤,则更 键是以之为终身目标,且孜孜以求。阳明立志成是第一等的千秋“德业”,这是自小立下“成圣贤 圣贤虽早,但在求取之的人生路途中却历尽艰辛志向的王阳明的再次回归 和挫折,不如此,又何以见“天将降大任于斯人 但是,能跳出文章之名世与科举之功利的阳 也”呢?阳明子一生性豪迈不羁,年十五好骑射 明子,却不易跃出仙、佛之说的诱惑。阳明28岁 曾出游居庯三关,“慨然有经略四方之志”;闻有举进士出身,入宦之后,仍喜仙佛之说。一日游 盗乱作,便想上书朝廷出力。对还是一个孩子的 九华山,宿无相、化城诸寺,且极恭敬地礼请名道 阳明,其父龙山公斥之为“狂”而止之,但此“狂 土蔡蓬头,希望得仙道之真。蔡云:先生礼虽隆, 却恰如其分地显露出阳明先生的真性情 但“终不忘官相”,意谓你阳明子尘缘未了,难以 弘治元年(1488),阳明子17岁,遵父命迎亲静心以求“道”。又“闻地藏洞有异人,坐卧松毛 江西。成婚之日,其闲步偶入南昌铁柱宫,遇不火食,历岩险访之。正熟睡,先生坐傍抚其足。 士趺坐,即行叩拜,初闻道教的养生之说,大 有顷醒,惊曰:‘路险何得至此!’因论最上乘曰 悦,“遂相与对坐忘归”,岳丈遣人到处寻觅,次日·周濂溪、程明道是儒家两个好秀才。后再至,其明 晨始归。至此,阳明对道家道教“长生久视”之术人已他移,故后有会心人远之叹”。[1(卷3.全 的迷恋经久不衰,甚至颇有心得。12月阳明携新P.125)阳明子求“仙道”不得,求“佛道”却闻宋 婚妻子诸氏归,舟至广信(今上饶),拜谒大儒娄大儒者之名,不啻南辕北辙,快快而返。但这则 谅,娄告阳明宋儒格物之学,谓“圣人必可学而故事,一说明阳明子入世济民之心重,已被道佛■25 至”,这一席话与少年阳明之所求深契之,《年谱》 之徒看破;二则隐喻阳明子仍服膺儒家之圣学 故云:“是年先生始慕圣学。”之后,阳明在京师父 直到31岁,阳明子始“渐悟仙、释二氏之非”。 亲的官署内遍求朱熹的书读之:“一日思先儒谓 《年谱》记载,阳明已厌倦京师众人“以才名8 众物必有表里精粗,一草一木,皆涵至理’,官署 日驰骋”,觉得“吾焉能以有限精神为无用之虚文 内多竹,即取竹格之;沉思其理不得,遂遇疾。先也”!深感生命之有限,沉溺于辞章诗文以自娱,量 生自委圣贤有分,乃随世就辞章之学。(卷3,取虚名,简直就是浪费人生时光。此时,阳明又 P.123)对一具体之物——竹子——来求取圣贤之 患重疾,遂下决心告病归越,筑室阳明洞,专修道9 理,自然不可能有收获;可是,以阳明先生至诚之 教“导引术”。行之久,已达“先知”之效:能够预 性,数日沉潜于其中又无所得,终至大病一场,求知朋友何时何事来访,惊绝众人,以为他已“得 圣贤之路可谓一挫。于是,才华横溢的阳明子转道”矣。可是,阳明子再悟出:“此簸弄精神,非道 而沉于“辞章”,日与众文人墨客赋诗为文,相与也”,渐渐摒弃仙道之说,他又想离世向佛,可惦 唱和,倒也其乐融融。不久,阳明又有醒悟:“先 念着祖母及父亲在,不忍心。“久之,又忽悟曰 生自念辞章艺能不足以通至道,求师友于天下又 此念生于孩提。此念可去,是断灭种性矣。”次 不数遇,心持惶惑。一日读晦翁上宋光宗疏,有年,至钱塘西湖养病,渐有人世立功之心。一日 曰:‘居敬持志,为读书之本,循序致精,为读书 游南屏虎跑诸寺庙,见一禅僧已坐关三年,不语 法。’乃悔前日探讨虽博,而未尝循序以致精,宜不视。阳明子猛然喝道:“‘这和尚终日口巴巴说 无所得;又循其序,思得渐渍洽浃,然物理吾心终甚么!终日眼睁睁看甚么!’僧惊起,即开视对 若判而为二也,沉郁既久,旧疾复作,益委圣贤有语。先生问其家。对曰:有母在。’曰:起念 分。偶闻道土谈养生,遂有遗世入山之意。”[1否?对曰:不能不起。先生即指爱亲本性谕之 〔卷33,P.124阳明子从“格竹子”到这一次“循序僧涕泣谢。明日问之,僧已去矣。”[11(卷33 致精”之举约有六年,仍然无法入圣学之域,又大P.1226)僧人分明一句不说、一眼不视,阳明子却偏 病一场,是为求圣贤之路之二挫。其高足王龙溪喝其终日说、终日看,是以完全相反之语惊骇其 亦有记云:“弘正间,京师倡为词章之学,李、何擅心,使其恢复平常之性;再晓以人伦常理,于是从 其宗,先师更相但倡和。既而弃去,社中人相与 佛门内度回了一人。这颇似佛教禅宗惯用之“棒 惜之。先师笑曰:使学如韩、柳,不过为文人 喝”法,却被阳明子用之于出佛之用,可谓妙不可 如李、杜,不过为诗人,果有志于心性之学,以颜 言,但其基础却是阳明子数十年心灵苦苦探险的
使其 生命 在 历经 坎坷 中进发 出耀 眼 的光 芒 。 但 是 ,人 生 立 一 高 远 志 向也 许 并 非 难 事 ,关 键是 以之为终 身 目标 ,且孜 孜 以求 。 阳 明立 志 成 圣 贤虽 早 ,但 在 求取 之 的人 生 路 途 中却 历 尽 艰 辛 和 挫 折 ,不 如 此 ,又 何 以 见 “天 将 降 大 任 于斯 人 也 ”呢 ? 阳明子 一 生性 豪 迈 不 羁 ,年 十 五 好 骑 射 , 曾出游居 庸 三 关 ,“慨 然 有 经 略 四方 之 志 ”;闻有 盗乱 作 ,便 想 上 书 朝 廷 出 力 。对 还 是 一 个 孩 子 的 阳明 ,其 父龙 山公 斥 之 为 “狂 ”而止 之 ,但 此 “狂 ” 却恰 如其 分地 显 露 出 阳明先 生 的真性 情 。 弘 治元 年 (1488),阳 明子 17岁 ,遵 父 命 迎 亲 于江 西 。成 婚 之 日,其 闲步 偶 入 南 昌铁 柱 宫 ,遇 一 道 士趺 坐 ,即行 叩拜 ,初 闻 道 教 的 养 生 之 说 ,大 悦 ,“遂相 与对 坐 忘归 ”,岳 丈 遣 人 到 处 寻 觅 ,次 日 晨始 归 。至此 ,阳 明对 道 家 道教 “长 生 久 视 ”之 术 的迷 恋经 久不 衰 ,甚至 颇 有 心得 。12月 阳 明携 新 婚妻 子诸 氏归 ,舟 至 广 信 (今 上 饶 ),拜 谒 大 儒 娄 谅 ,娄 告 阳 明 宋 儒 格 物 之 学 ,谓 “圣 人 必 可 学 而 至 ”,这一 席话 与 少年 阳 明之 所 求深 契 之 ,《年谱 》 故 云 :“是 年先 生始 慕 圣学 。”之 后 ,阳 明在 京 师 父 亲 的官署 内遍 求 朱 熹 的书 读 之 :“一 日思 先 儒 谓 ‘众 物 必有 表里 精粗 ,一 草 一 木 ,皆涵 至 理 ’,官署 内多竹 ,即取 竹格 之 ;沉 思 其 理 不 得 ,遂 遇 疾 。先 生 自委 圣 贤有 分 ,乃 随 世 就 辞 章 之 学 。”[I](卷33, P.1223)对 一具 体 之 物—— 竹 子 —— 来 求 取 圣 贤 之 理 ,自然不 可 能有 收 获 ;可 是 ,以 阳 明先 生 至诚 之 性 ,数 日沉 潜 于其 中又 无 所 得 ,终 至 大 病 一 场 ,求 圣 贤之 路 可谓 一 挫 。 于是 ,才 华 横 溢 的 阳 明 子转 而 沉 于“辞 章 ”,日与 众 文 人 墨 客 赋 诗 为 文 ,相 与 唱和 ,倒 也 其 乐 融 融 。不 久 ,阳 明 又 有 醒 悟 :“先 生 自念 辞章 艺 能不 足 以通 至 道 ,求 师友 于天 下 又 不 数遇 ,心 持 惶 惑 。一 日读 晦 翁 上 宋 光 宗 疏 ,有 日 :‘居 敬持 志 ,为读 书之 本 ,循 序 致 精 ,为读 书 之 法 。’乃 悔前 日探 讨 虽 博 ,而 未 尝 循 序 以致 精 ,宜 无所 得 ;又循 其 序 ,思 得 渐 渍 洽 浃 ,然 物 理 吾 心 终 若 判而 为二 也 ,沉郁 既久 ,旧疾 复 作 ,益 委 圣 贤 有 分 。偶 闻道 士 谈 养 生 ,遂 有 遗 世 人 山 之 意 。”[1] (卷33,P.1224)阳 明 子 从 “格 竹 子 ”到 这 一 次 “循 序 致 精 ”之举 约 有 六年 ,仍 然 无 法 入 圣 学 之 域 ,又 大 病一 场 ,是为 求 圣 贤 之路 之 二 挫 。其 高 足 王 龙 溪 亦有 记云 :“弘正 间 ,京 师 倡 为 词章 之 学 ,李 、何 擅 其 宗 ,先 师 更 相 但 倡 和 。既 而 弃 去 ,社 中人 相 与 惜之 。先 师笑 日 :‘使 学 如 韩 、柳 ,不 过 为 文 人 ,辞 如李 、杜 ,不 过为 诗 人 ,果 有 志 于 心性 之 学 ,以颜 、 闵为期 ,非 第 一等 德业 乎 ?”[2](P.253)美 诗 文 固然 可 扬 名天 下 ,但 求 心 性 之 学 以 期 许 成 圣 贤 ,则更 是 第一 等 的 千秋 “德业 ”,这是 自小 立 下 “成圣 贤 ” 志 向的王 阳 明 的再 次 回归 。 但 是 ,能跳 出文 章 之 名 世 与 科 举 之 功 利 的 阳 明子 ,却 不 易 跃 出 仙 、佛 之 说 的诱 惑 。阳 明 28岁 举 进 士 出 身 ,人 宦 之 后 ,仍 喜 仙 佛 之 说 。一 日游 九 华 山 ,宿 无 相 、化 城 诸 寺 ,且 极 恭 敬 地 礼 请 名 道 士 蔡蓬 头 ,希 望 得 仙 道 之 真 。蔡 云 :先 生 礼 虽 隆 , 但 “终 不忘 官 相 ”,意 谓 你 阳 明子 尘 缘 未 了 ,难 以 静 心 以求 “道 ”。 又“闻地 藏 洞有 异 人 ,坐 卧 松 毛 , 不 火食 ,历 岩 险访 之 。正 熟 睡 ,先 生 坐 傍 抚 其 足。 有 顷醒 ,惊 日 :‘路 险 何 得 至 此 !’因 论 最 上 乘 日 : ‘周 濂溪 、程 明 道是 儒 家 两个 好 秀 才 。’后再 至 ,其 人 已他 移 ,故 后 有 会 心 人 远 之 叹 ”。[1](卷 33, P.1225)阳明子 求 “仙道 ”不 得 ,求 “佛 道 ”却 闻宋二 大 儒者 之 名 ,不 啻 南 辕 北 辙 ,怏 怏 而 返 。但 这 则 故 事 ,一 说 明 阳 明 子 入 世 济 民之 心 重 ,已被 道 佛 之 徒看 破 ;二 则 隐 喻 阳 明 子 仍 服 膺 儒 家 之 圣 学 。 直 到 31岁 ,阳 明子始 “渐 悟仙 、释二 氏之 非 ”。 《年 谱 》记 载 ,阳明 已厌 倦 京 师 众 人 “以才 名 相驰 骋 ”,觉 得 “吾焉 能 以有 限精 神 为 无 用 之虚 文 也 ”!深 感生 命 之 有 限 ,沉 溺 于辞 章 诗 文 以 自娱 , 取虚 名 ,简 直 就 是 浪 费 人 生 时 光 。 此 时 ,阳 明 又 患重 疾 ,遂下 决 心告 病 归 越 ,筑 室 阳 明洞 ,专 修 道 教 “导 引术 ”。 行 之 久 ,已达 “先 知 ”之 效 :能 够 预 知朋 友 何 时 何 事 来 访 ,惊 绝 众 人 ,以 为 他 已 “得 道 ”矣 。可是 ,阳 明子再 悟 出 :“此簸 弄 精 神 ,非 道 也 ”,渐渐 摒 弃 仙 道 之 说 ,他 又 想 离 世 向佛 ,可 惦 念着 祖母 及 父 亲在 ,不 忍 心 。 “久 之 ,又 忽 悟 日 : ‘此念 生 于孩 提 。此 念 可去 ,是 断 灭 种性 矣 。 ’次 年 ,至钱 塘 西 湖 养 病 ,渐 有 人 世 立 功 之 心 。一 日 游南屏 、虎跑 诸寺 庙 ,见 一 禅 僧 已坐 关 三年 ,不 语 不视 。 阳明 子猛 然 喝道 :“‘这 和 尚终 日 口巴 巴说 甚 么 !终 日眼 睁 睁 看 甚 么 !’僧 惊 起 ,即 开 视 对 语 。先 生 问 其 家 。对 日 :‘有 母 在 。’日 :‘起 念 否?’对 曰 :‘不 能不 起 。’先 生 即指爱 亲 本 性 谕之 , 僧 涕 泣 谢 。 明 日 问 之 ,僧 已 去 矣 。”[1](卷 33, P.I226)僧 人分 明一句 不说 、一 眼不 视 ,阳 明子 却偏 喝其终 日说 、终 日看 ,是 以 完 全 相 反 之 语 惊 骇 其 心 ,使 其恢 复平 常 之 性 ;再 晓 以人 伦 常 理 ,于 是从 佛 门内度 回了一 人 。这 颇 似 佛 教 禅 宗惯 用 之 “棒 喝”法 ,却被 阳明子 用 之 于 出佛 之 用 ,可 谓 妙 不 可 言 ,但 其基 础 却是 阳 明子 数 十 年 心 灵 苦 苦 探 险 的 阳 明 人 生 哲 郑 学 晓 探 江 微 : 圄 NHEz0 ×五0 0ng ¨ m×口一。『l丁 0 j —j 、∽ 了_l。∽。口 o一£一
成果。由人生而具有的爱亲敬长之伦理情感入词,亦即“学圣”,是实做圣贤之意。所以,其“本 手,启发人们敬天爱人之“仁性”,以助人入世养在“为己之学”,在“学以为圣贤”,是“自得”之 亲济民之心,这是阳明子走出仙佛出世脱俗之学。因此之故,阳明子盛赞“甘泉之学,务求自得 途,回归儒家圣学的心路历程,也成为阳明子教者也”。在阳明子看来,杨(朱)“之为我”、墨 人识破佛道根本的基本方法 (翟)“之兼爱”、老(子)“之清净自守”、释(迦)之 阳明34岁时,始收授门徒。当时学者多溺于 究心性命”,虽然都与儒家之“道”大异,但总还 词章记诵,不知儒家身心性命之学。阳明子首倡是一种“自得”之学。“而世之学者,章绘句琢以 言之,要人们“先立必为圣人之志”,与湛甘泉“共夸俗,诡心色取,相饰以伪,谓圣人之道劳苦无 以倡明圣学为事 功,非复人之所可为,而徒取辩于言词之间;古之 二期于斯道,毙而巳者 人有终身不能究者,今皆能言其略,自以为若是 亦足矣,而圣人之学遂废。则今之所大患者,岂 从阳明子11岁立志“做圣贤”始,至34岁教非记诵词章之习,而弊之所从来,无亦言之太详 2李人“必为圣人之志”,已过二十余年矣,个中曲折 析之太精者之过欤!”人们若从效果论出发,会以 艰难又非常人所能尽知。其实,阳明子“必为圣 为圣人之学就是要成为“圣贤”,其结果必然是以 月婪人之志”含有双重意义:一者光大儒家之学,承续“圣人之道”太高远,且劳而无功,人之所不能做 绎“道统”;二为践履儒学,必为圣贤。阳明在钻研到,怎可以之为人生之志?无其“志”,故“学”也 儒学,尤其是宋儒之学中,痛感析“心”与“理”为仅仅限于在古之几部经典中摘章寻句,辨名析 之弊,在学说体系中总不能贯洽融通,此是理,求取功名利禄,以为“学”尽在此矣,岂不大谬 其心病,甚至于导致其身病。而“圣贤”者,是道哉!阳明子深刻自省云:“某幼不问学,陷溺于邪 德完人,岂能一蹴而就 僻者二十年,而始究心于老、释。赖天之灵,因有 阳明子曾在《别湛甘泉序》一文中,详细地探所觉,始乃沿周、程之说求之,而若有得焉。 讨了世人不好圣学、不为圣贤的原因。他指出 吾与甘泉友,意之所在,不言而会;论之所及,不 “颜子没而圣人之学亡,曾子唯一贯之旨传之孟约而同;期于斯道,毙而已者。”(1(卷7,P.230 轲,终又二千余年而周、程续。自是而后,言益231)阳明子以二十余年的生命时光,先习骑射、后 详,道益晦;析理益精,学益支离无本,而事于外好辞章,再学仙佛,终至坚定其习“圣学”之决心 者益繁以难。”为何在说“圣人之学亡”后又讲“曾过程不可谓不长,曲折不可谓不多,而其间思想 子以一贯之旨传之孟轲”呢?关键在此处之“圣的苦恼亦不可谓不深。但阳明子与世俗之学人 人之学”的“学”是动词,不是名词;“圣人之学亡 不同之处是,其率性之真,终其一生皆立其学之 并非指儒家学说亡,而是说“学以为圣贤者”没有本在“自得”,是“学以为已”而非“学以为人”,是 颜回是孔门中以德行著称者,也被认为最与实做“圣贤”而非专营词章训诂。 孔子相似,所以后世称其为“复圣”,即便大儒孟 阳明子高足钱德洪总结其师一生为学时 子也只被推为“亚圣”。所以,阳明子才说颜回之“少之时,驰骋于辞章;已而出入二氏;继乃居夷 后,就没有“学以为圣者”了。而儒学之宗旨则由处困,豁然有得于圣贤之旨:是三变而至道也 曾子传之孟轲,二千年后再由周敦颐、二程光大居贵阳时,首与学者为知行合一’之说;自滁阳 之,但这之后,“圣人之学”的“学”被众多学者误后,多教学者静坐;江右以来,始单提‘致良知’三 以为只是一种“学问”或“学说”,亦即把此“学 字,直指本体,令学者言下有悟:是教亦三变也。” 当作一名词。因此,宋儒(尤指朱熹)转而入析理何从教人“知行合一”变而为“静坐”,又再变为 求精,言越多语越详,辞章训诂越纯熟,可儒学之“致良知”呢?阳明子在贵阳教“知行合一”时,有 本—做“圣贤”—反而无法彰显了 些学人可通,有些却是“意见先入”,亦即争执 在阳明子看来,儒家学说主要的不是一种知“知”为何?“行”又为何?知行怎样才能统一? 识之学,并不是去孜孜砣砣辨清各种言词与概等等问题,流于辩名析理的“学问”一途,“徒为口 念,构筑各种理论的体系,此不是离“道”越近而耳同异之辩”,与“学以为圣贤”不合。所以,阳明 是越远。儒学应该是“圣学”,“学”是动词而非 子开始教学人们去“静坐”,向内心领悟,有些学
成果 。 南人 生 而 具 有 的 爱 亲 敬 长 之 伦 理 情 感 入 手 ,启 发 人们 敬 天 爱 人 之 “仁性 ”,以 助人 人 世 养 亲济 民之 心 ,这 是 阳 明 子 走 出 仙 佛 出 世 脱 俗 之 途 ,同归儒 家 圣 学 的 心 路 历 程 ,也 成 为 阳 明子 教 人识破 佛 道根本 的基 本方 法 。 阳明 34岁时 ,始收 授 门徒 。当时学 者多 溺 于 词 章记 诵 ,不 知儒 家身 心 性 命 之 学 。 阳明 子首 倡 言之 ,要 人们 “先 立 必为 圣人 之 志”,与湛 甘泉 “共 以倡 明圣学 为事 ”。 _二 期于 斯道 ,毙 而 已者 从 阳 明子 11岁 立志 “做 圣 贤 ”始 ,至 34岁 教 人 “必为 圣 人 之 志 ”,已过 二 十余 年 矣 ,个 中 曲折 艰难 又 非 常 人 所 能 尽 知 。其 实 ,阳 明 子 “必 为 圣 人之 志 ”含有双 重 意 义 :一者 光 大儒 家之 学 ,承 续 “道统 ”;二 为践 履 儒 学 ,必 为 圣 贤 。 阳 明 在 钻 研 儒学 ,尤 其是 宋儒 之学 中 ,痛 感 析 “心 ”与 “理 ”为 “二 ”之弊 ,在 学 说 体 系 中总 不 能 贯 洽 融 通 ,此 是 其心 病 ,甚 至 于 导 致 其 身 病 。 而 “圣 贤 ”者 ,是 道 德完人 ,岂能一 蹴而 就? 阳 明子 曾在 《别湛 甘 泉序 》一文 中 ,详 细 地探 讨 了世 人 不 好 圣 学 、不 为 圣 贤 的原 因 。他 指 出 : “颜子没 而圣 人 之 学 亡 ,曾子 唯 一 贯 之 旨传 之 孟 轲 ,终 又 二 千 余 年 而 周 、程 续 。 自是 而 后 ,言 益 详 ,道 益 晦 ;析 理 益 精 ,学 益 支 离无 本 ,而 事 于外 者 益繁 以难 。”为何在 说“圣 人之 学亡 ”后 又讲 “曾 子 以一 贯 之 旨传 之 孟 轲 ”呢?关 键 在 此处 之 “圣 人 之学 ”的“学 ”是 动词 ,不是 名词 ;“圣人 之 学亡 ” 并 非指儒 家学 说 亡 ,而是 说 “学 以为 圣 贤者 ”没 有 了。颜 回是孔 门中 以德 行 著 称 者 ,也 被认 为最 与 孔 子相似 ,所 以后 世 称 其 为 “复 圣 ”,即 便 大 儒 孟 子也 只 被推 为“亚 圣 ”。所 以 ,阳明子 才 说颜 回之 后 ,就没 有 “学 以 为圣者 ”了 。而儒 学 之 宗 旨则 由 曾子 传之 孟 轲 ,二 千 年 后 再 由 周 敦 颐 、二 程 光 大 之 ,但 这 之后 ,“圣人 之 学 ”的 “学 ”被 众 多 学 者 误 以为 只是 一 种 “学 问 ”或 “学 说 ”,亦 即把 此 “学 ” 当作 一名词 。因此 ,宋 儒 (尤 指 朱 熹 )转 而入 析 理 求 精 ,言越 多语 越详 ,辞章 训 诂 越 纯 熟 ,可 儒 学 之 本— — 做 “圣 贤 ”—— 反而 无法 彰显 了 。 在 阳明子看 来 ,儒 家 学 说 主要 的不 是 一 种 知 识 之学 ,并 不 是 去 孜 孜 石乞砣 辨 清 各 种 言 词 与 概 念 ,构筑 各种 理 论 的体 系 ,此 不 是 离 “道 ”越 近 而 是越 远 。儒学 应该 是 “圣 学 ”,“学 ”是 动词 而非 名 词 ,亦 即“学 圣 ”,是实做 圣 贤之意 。所 以 ,其 “本 ” 在 “为 己之 学 ”,在 “学 以 为 圣 贤 ”,是 “自得 ”之 学 。因此之 故 ,阳明 子盛 赞 “甘 泉 之 学 ,务求 自得 者 也 ”。在 阳 明 子 看 来 ,杨 (朱 )“之 为 我 ”、墨 (翟 )“之兼 爱 ”、老 (子 )“之清净 自守 ”、释 (迦 )之 “究 心性命 ”,虽 然 都 与儒 家 之 “道 ”大 异 ,但 总 还 是一 种 “自得 ”之 学 。 “而 世 之 学 者 ,章绘 句 琢 以 夸俗 ,诡 心 色 取 ,相 饰 以 伪 ,谓 圣 人 之 道 劳 苦 无 功 ,非复人 之所 可 为 ,而 徒 取辩 于 言词 之 间 ;古 之 人有 终身 不 能 究 者 ,今 皆能 言其 略 ,自以 为若 是 亦 足矣 ,而 圣 人 之 学 遂 废 。则 今 之所 大 患 者 ,岂 非记诵 词 章之 习 ,而 弊之 所 从 来 ,无 亦 言 之太 详 、 析之太 精 者之过 欤 !”人 们 若从 效 果 论 出发 ,会 以 为圣人 之学 就是 要成 为 “圣 贤 ”,其 结果 必 然 是 以 “圣人 之道 ”太 高 远 ,且 劳 而 无 功 ,人 之 所 不 能 做 到 ,怎 可 以之为 人 生 之 志? 无其 “志 ”,故 “学 ”也 仅仅 限 于 在 古 之 几 部 经 典 中摘 章 寻 句 ,辨 名 析 理 ,求取 功名 利禄 ,以为 “学 ”尽在 此 矣 ,岂不 大谬 哉 !阳明子 深刻 自省 云 :“某 幼 不 问 学 ,陷溺 于邪 僻 者二 十年 ,而 始 究 心 于老 、释 。 赖 天之 灵 ,因有 所 觉 ,始 乃 沿周 、程 之 说 求 之 ,而 若 有得 焉 。 … … 吾 与 甘 泉友 ,意 之 所 在 ,不 言 而 会 ;论 之 所 及 ,不 约 而 同 ;期 于 斯 道 ,毙 而 已 者 。”[1](卷 7,PP.230— 231)阳明子 以二 十余 年 的生 命 时光 ,先 习骑 射 、后 好 辞章 ,再学 仙佛 ,终至 坚定 其 习“圣 学 ”之 决 心 , 过 程不可 谓 不 长 ,曲折 不 可 谓 不 多 ,而 其 间 思 想 的苦恼亦 不 可 谓 不 深 。但 阳 明子 与 世 俗 之 学 人 不 同之处 是 ,其 率 性 之 真 ,终 其 一 生 皆立 其 学 之 本在 “自得 ”,是 “学 以为 己”而 非 “学 以为 人 ”,是 实做 “圣 贤”而非 专 营词章 训诂 。 阳 明子高足 钱 德 洪 总结 其 师 一 生 为学 时言 : “少 之时 ,驰 骋 于 辞 章 ;已 而 出入 二 氏 ;继 乃 居 夷 处 困 ,豁 然 有 得 于 圣 贤 之 旨 :是 三 变 而 至 道 也 。 居贵 阳时 ,首 与 学 者 为 ‘知 行 合 一 ’之 说 ;自滁 阳 后 ,多 教学 者静 坐 ;江 右 以来 ,始 单 提 ‘致 良知 ’三 字 ,直 指本体 ,令 学 者 言下 有 悟 :是 教亦 三 变 也 。” 为何从 教人 “知行 合一 ”变 而为 “静坐 ”,又 再 变为 “致 良知 ”呢 ? 阳明子在 贵 阳教 “知行合 一 ”时 ,有 些 学人 可 通 ,有 些 却 是 “意 见 先 入 ”,亦 即争 执 “知 ”为 何 ? “行 ”又 为 何 ? 知 行 怎 样 才 能 统 一 ? 等 等 问题 ,流 于辩 名 析理 的 “学 问”一 途 ,“徒 为 口 耳 同异 之辩 ”,与 “学 以为圣 贤 ”不 合 。所 以 ,阳明 子开 始教 学 人 们 去 “静 坐 ”,向 内心 领 悟 ,有 些 学 杭籍州师鐾范大学报一社会科学版一囡■L一z0∽00n3一o0一z0∽o_nr<le工0nm—o0∽N了m0c占z301j0一c三<塑
者似乎也有所得,“但久之渐有喜静厌动流入枯甚至于当其为通过“场屋”考试的敲门砖、谋取利 槁之病”。所以,阳明子最后只教人“致良知”:禄的工具也就顺理成章了。阳明子则以“人皆可 “学者真见得良知本体昭明洞彻,是是非非莫非 以成尧舜”的古训出发,肯定“满街都是圣人”,因 天则,不论有事无事,精察克治,俱归一路,方是为“个个人心有仲尼,自将闻见苦遮迷。而今指 格致实功,不落一边。”[(卷41,P,1574-1575)“致与真头面,只是良知更莫疑”。[1(卷20,P.790)这 良知”是阳明子从《孟子》书中取“良知”一词与是说,因为人人生而具有不学而能、不教而会之 《大学》书中“致知”一说加以综合,形成的一个核“良知”,而“心之良知是谓圣,圣人之学,是一种 心观念。学者无需外求,只在内识先验具备的本学圣之过程,不是已成圣人’之意。在阳明子那 然之善,并自然彰显以推致于万事万物即可,简里,学圣’唯是致此良知而已”。这是一种动机 单明白,无需去争论“口耳同异”。而“致良知”之论的说法而非效果论的进路。所以,“为圣人”不 说,从“致”到“良知”都是一种显现推致的行为,过就是发显、推致、光大其“本心”而已 知”本身即是一思维行动,故而是“即知即行 表现在现实的生活中,则要学者“学为圣人”而非 三狂者胸次 孜孜砣砣于“学圣贤”之理论与学说。阳明子说: 从“成圣”之可能、根据来说,“人人可以成尧野 “今幸见出此意,一语之下,洞见全体,直是痛快 舜”,但具体做的过程则是艰难的,“圣贤”是难以生 企及的。现实的路途只能是周敦颐提出的“希圣 认为:“工夫之于本体的意义,一方面,按照儒学心若挞于市。颜渊不迁怒,不贰过,三月不违仁。 性论的理念,人秉承于天道的原初之性本是至善志伊尹之所志,学颜子之所学,过则圣,及则贤 的但由于后天私智物欲之蔽人往往从其本然状不及则亦不失于令名41(Px8-)这是说向量喜 态的自我中分化出来,失去其真实,故而需要工夫学之人,要建构起一个效仿的榜样系统,孔圣自 以‘复性,复归天命之全,所以,工夫是实现本体的是难以企及,但以伊尹之“志”为“志”,以颜回之 条件。另一方面,由工夫所证之本体并非一静止之“学”为“学”,则若真能超过,则为“圣”;若能差 物,而是在工夫践履过程和现实人伦生活中不断呈不多,则成“贤”;即便达不到,也能得到社会及历 现而获得内在肯定者。因此,工夫践履过程实亦本史的“美名”。阳明子对周氏之“希圣希贤”说应 体的存在、呈现方式。”[3]如果说“致”是工夫,则 该是大为赞成的,他说:“自然而致之者,圣人也 良知”即本体;“致良知”就是一即工夫即本体的勉然而致之者,贤人也;自蔽自昧而不肯致之者, 动态过程,最终实现良知呈现天理流行,以至获得愚不肖者也。”周氏说“希”、阳明讲“致”,都是把 洞见全体,直是痛快,不觉手舞足蹈”之精神灵魂儒家之学视为实做“圣贤”之学,要世人努力去 的大愉乐。 做,而非仅仅在学说圈子里辨明是非、真假,以之 可是,阳明子终身“学以为圣人”,且言其为来希世取宠、科场得意。 此“毙而已者”,他是否真的成为了“圣人”?对这 可见,阳明子一方面由“致良知”证明了人之 问题,即便其弟子们亦无人敢言老师已成“圣 成圣成贤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又在观念上明辨了 了。《说文》解“圣”字曰:“圣,通也,从耳,呈 儒学”与“圣人之学”之间的区别,以“圣人必可 声。”“圣”的最早之意是听觉特别敏锐者,后引申学而至”为自己终身的生死之求。那么,他真正 为才能特异的无所不通者。在儒家学说中,“圣达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人格境界及生命气象呢? 人”是“尽伦”之意,也就是说,是道德上的完人,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即“狂者胸次”。 具有最完整的道德人格,也具备最高的道德品 据邹守益记载,当时有人品评阳明说:“古之 质。如此髙的境界是一般之人、甚至于特殊之人名世,或以文章,或以政事,或以气节,或以勋烈, 也是难以达到的,因此,世人以¨圣人之道劳苦无而公克兼之。独除却讲学一节,即全人矣。”而阳 功,非复人之所可取”,不以儒学为“自得”之“成明大笑曰:我一生除却文章、政事、气节和勋烈 圣之学”,仅视其为一种词章记诵之学说或理 只讲学一事亦可以臻“全人”。此真可谓“狂”,不
者 似乎 也 有 所 得 ,“但 久 之 渐 有 喜 静厌 动 流 人 枯 槁 之 病 ”。所 以 ,阳 明 子 最 后 只 教 人 “致 良知 ”: “学 者真 见 得 良知 本 体 昭 明 洞 彻 ,是 是 非 非 莫 非 天则 ,不 论 有 事 无 事 ,精 察 克 治 ,俱 归 一 路 ,方 是 格致 实 功 ,不 落 一边 。”[1](卷41,PP.1574—1575)“致 良知 ”是 阳 明 子 从 《孟 子 》书 中取 “良知 ”一 词 与 《大学 》书 中 “致 知 ”一说 加 以综 合 ,形 成 的一 个 核 心观念 。学者 无需 外求 ,只 在 内识 先 验 具 备 的 本 然 之 善 ,并 自然 彰 显 以 推 致 于万 事 万 物 即 可 ,简 单 明 白,无 需 去争 论 “口耳 同异 ”。而 “致 良知 ”之 说 ,从 “致 ”到 “良知 ”都 是 一 种 显 现 推 致 的行 为 , “知”本 身 即 是一 思 维 行 动 ,故 而 是 “即知 即 行 ”。 表 现在 现实 的生 活 中 ,则 要 学 者 “学 为圣 人 ”而非 孜 孜砣 砣 于“学 圣 贤”之 理论 与 学 说 。阳 明子 说 : “今 幸见 出此 意 ,~ 语 之 下 ,洞 见 全 体 ,直 是 痛 快 , 不觉 手 舞 足 蹈 。 学 者 闻 之 ,亦 省 却 多 少 寻 讨 功 夫 。”[1](卷41,P.1575)可 见 ,阳 明子 的 “致 良知 ”实 包含 了儒 学 的精 义—— 由]一夫 以证 本体 。 陈多旭 认为 :“工夫 之 于本 体 的意 义 ,一 方 面 ,按照 儒 学 心 性论 的理 念 ,人 秉 承 于 天 道 的原 初 之 性 本 是 至 善 的 ,但 由于后 天私 智 物 欲之 蔽 ,人 往 往 从其 本 然 状 态 的 自我 中分 化 出来 ,失去 其 真实 ,故 而需 要 _T夫 以 ‘复性 ,复归 天命 之 全 ,所 以 ,工 夫是 实 现本 体 的 条件 。另一 方面 ,由_[夫所证 之本体并 非一 静止 之 物 ,而是在工 夫践履过 程和现 实人伦生 活 中不 断 呈 现 而获得 内在肯定者 。 因此 ,工夫践履 过程 实亦 本 体 的存 在 、呈 现方 式 。”[3]如 果 说 “致 ”是 工 夫 ,则 “良知 ”即本体 ;“致 良知 ”就 是 一 即1二夫 即 本 体 的 动态过程 ,最终实 现 良知呈 现 、天理 流行 ,以至 获得 “洞见全 体 ,直是 痛快 ,不觉 手舞 足蹈 ”之精 神 灵魂 的大愉 乐。 可是 ,阳明 子 终 身 “学 以 为 圣 人 ”,且 言 其 为 此 “毙 而 已者 ”,他 是否 真 的成 为 了“圣 人 ”?对 这 一 问题 ,即便 其弟 子们 亦 无 人 敢 言老 师 已成 “圣 ” 了 。《说 文 》解 “圣 ”字 日 :“圣 ,通 也 ,从 耳 ,呈 声 。…‘圣”的最早 之 意是 听 觉 特别 敏 锐 者 ,后 引 申 为 才 能特 异 的无 所 不 通 者 。 在 儒 家 学 说 中 ,“圣 人 ”是 “尽伦 ”之 意 ,也 就 是 说 ,是 道 德 上 的完 人 , 具 有最 完 整 的 道 德 人 格 ,也 具 备 最 高 的 道 德 品 质 。如 此高 的境 界是 一 般 之 人 、甚 至 于特 殊 之 人 也 是难 以达 到 的 ,因此 ,世人 以 “圣 人 之 道 劳苦 无 功 ,非复 人 之所 可 取 ”,不 以儒 学 为 “自得 ”之 “成 圣 之学 ”,仅 视其 为一 种 词 章 记诵 之 学 说 或 理 论 , 甚至 于 当其 为通 过 “场屋 ”考试 的 敲 门砖 、谋 取 利 禄 的工具 也 就顺 理 成 章 了 。 阳 明子 则 以 “人 皆可 以成 尧舜 ”的古训 出发 ,肯 定 “满 街都 是 圣人 ”,因 为“个 个 人 心 有 仲 尼 ,自将 闻见 苦 遮 迷 。 而今 指 与 真 头面 ,只 是 良知 更 莫 疑 ”。[1](卷20,P790)这 是说 ,因为 人 人 生 而 具 有 不 学 而 能 、不 教 而 会 之 “良知 ”,而 “心之 良知 是 谓 圣 ,圣 人 之 学 ,是 一 种 学圣 之 过程 ,不 是 已成 ‘圣 人 ’之 意 。在 阳 明子 那 里 ,‘学 圣 ’唯是 致 此 良知 而 已 ”。这 是 一 种 动 机 论 的说 法而 非效 果论 的进 路 。所 以 ,“为 圣 人 ”不 过就 是 发显 、推致 、光大 其 “本心 ”而 已 。 三 狂 者胸 次 从 “成圣 ”之 可 能 、根 据 来 说 ,“人 人 可 以成 尧 舜 ”,但具 体做 的过程 则 是艰 难 的 ,“圣 贤 ”是 难 以 企 及 的 。现实 的路 途 只能 是 周 敦 颐 提 出 的 “希 圣 希 贤 ”说 :“圣希 天 ,贤 希 圣 ,士 希 贤。伊 尹 、颜 渊 , 大 贤 也 。伊尹 耻 其 君 不 为 尧 、舜 ,一 夫 不 得 其所 , 若 挞 于 市 。颜 渊 不 迁 怒 ,不 贰 过 ,三 月 不 违 仁 。 志伊 尹 之 所 志 ,学 颜 子 之 所 学 ,过 则 圣 ,及 则 贤 , 不及 则亦 不 失 于令 名 。”[4](f)P_28—29)这 是 说 ,向 学 之人 ,要 建 构 起 一 个 效 仿 的榜 样 系 统 ,孔 圣 白 是难 以企 及 ,但 以伊 尹 之 “志 ”为 “志 ”,以颜 回之 “学 ”为 “学 ”,则 若 真 能 超 过 ,则 为 “圣 ”;若 能 差 不 多 ,则成 “贤 ”;即便 达 不 到 ,也 能得 到社 会 及 历 史 的“美 名 ”。 阳 明 子对 周 氏之 “希 圣 希 贤 ”说 应 该 是 大为 赞 成 的 ,他 说 :“自然 而致 之者 ,圣 人 也 ; 勉 然 而致 之 者 ,贤人 也 ;自蔽 自昧 而 不 肯 致 之 者 , 愚 不 肖者也 。”周 氏 说 “希 ”、阳 明 讲 “致 ”,都 是 把 儒 家 之 学 视 为 实 做 “圣 贤 ”之 学 ,要 世 人 努 力 去 做 ,而 非仅 仅 在学 说 圈 子 里 辨 明是 非 、真假 ,以之 来 希世 取 宠 、科 场得 意 。 可见 ,阳 明子一 方 面 由 “致 良知 ”证 明 了人 之 成 圣成 贤 的可 能性 ,另 一 方 面 又 在 观 念 上 明 辨 了 “儒 学 ”与 “圣 人 之 学 ”之 间 的 区别 ,以“圣人 必 可 学而 至 ”为 自己 终 身 的 生 死 之 求 。 那 么,他 真 正 达 到 的是 一种 什 么 样 的 人 格 境 界 及 生 命 气 象 呢 ? 用他 自己的话 来 说 ,即 “狂者胸 次 ”。 据邹 守 益记 载 ,当 时 有人 品评 阳 明说 :“古 之 名世 ,或 以文 章 ,或 以政 事 ,或 以气 节 ,或 以勋 烈 , 而公 克兼 之 。独 除却 讲 学 一 节 ,即全 人矣 。”而 阳 明大 笑 日 :我 一 生 除 却 文 章 、政 事 、气 节 和勋 烈 , 只讲 学一 事亦 可 以臻 “全 人 ”。此 真 可谓 “狂 ”,不 阳 明 人 哲 郑 学 晓 探 江 微 : 固 N工mzo )(100-_o盂 ¨ mx 一。:了。 。 j一3 、∽ 丁}1。∽。 了 。一Li—m
可避免地遭到他人的诋毁与非议。于是,阳明子焉!凡祸福利害之说,某亦尝讲之。君子以忠信 再分辨说:“古之狂者,嘐嘐圣人而行不掩言,世 为利,礼义为福。苟忠信礼义之不存,虽禄之万 所谓败阙也,而圣门以列中行之次。忠信廉洁, 钟,爵以侯王之贵,君子犹谓之祸与害;如其忠信 刺之无可刺,世所谓完全也,而圣门以为德之贼。礼义之所在,虽剖心碎首,君子利而行之,自以为 某愿为狂者以进取,不愿为愿以媚世。”[1(卷41 福也;况于流离鼠逐之微乎?某之居此,盖瘴疠 P.]569)¨狂者”指直道而行者,其进取意志强,率性蠱毒之与处,魑魅魍魉之与游,日有三死焉;然而 而为,既不为世俗言论所动,亦不屈从于权贵。居之泰然,未尝以动其中者,诚知生死之有命,不 般人指“狂者”为败德,而孔子则视其为“圣人以一朝之患而忘其终身之忧也。”(1(卷21,PP.801- 之次”;而“乡愿”者,既以德行来取悦君子,又与802)“跪”与“不跪”并不取决于权势地位的高下 小人同流合污来取媚于世俗,世人以为他们是面是以礼义为标准。阳明子此时虽为“废遂小 “完人”,而圣门则指其为“德之贼 臣”,亦决意不受逼迫而下跪。通篇凛然正气,死 弟子们曾经告诉阳明说:近来对他的非议特都不惧,还怕什么?“狂者”之能“狂”的关键,在 令李别多,有以先生位高权重之“忌妒谤”,有以先生持有道义。阳明子自信忠信礼义之道在握,故而 “学日明”只为同宋儒争异同之“学术谤”,还有以“大丈夫”行于天地之间,能够无所畏惧,堂堂正 月2先生天下从之游的学生越来越多,“与其进不保 正。“狂者”之形象可谓跃然于字里行间。 其往”之身谤。阳明子坦陈:三者都有,“吾自南 嘉靖三年(1524)八月,正是中秋时节,阳明 以前,尚有乡愿意思。在今只信良知真是真非子设席于天泉桥,赴宴者门人百余人之多。酒半 28处,更无掩藏迴护,才做得狂者。使天下尽说我酣,歌声渐起,门人或投壶劝酒,或击鼓助兴,或 行不掩言,吾亦只依良知行”。弟子们再问及“狂泛舟湖中,好一派“风乎舞雩,咏而归”之景。阳 者”与“乡愿”的区别,阳明答曰:“乡愿以忠信廉明子为诗云:“万里中秋月正晴,四山云靄忽然 洁见取于君子,以同流合污所以媚小人也,其心生。须臾濁雾随风散,依旧青天此月明。肯信良 已破坏矣,故不可与入尧、舜之道。狂者志存古知原不昧,从他外物岂能撄!老夫今夜狂歌发 §人,一切纷嚣俗染,举不足以累其心,真有凤凰翔化作钓天满太清“又云:“处处中秋此月明,不知 于千仞之意,一克念即入圣人矣。惟不克念,故何处亦群英?须怜绝学经千载,莫负男儿过 略事情,而行常不掩。惟其不掩,故心尚未坏 生!影响尚疑朱仲晦,支离羞作郑康成。铿然舍 而庶几可与裁。"1](卷35,P.1287-1288)所谓“阔略 瑟春风里,点也虽狂得我情。”[1(卷20,P.787)以明 事情”即通常人们所讲的不通人情世故,不会做月喻“良知”,坚信虽有阴霾之遮蔽,终会云散雾 “人”,但“狂者”就是如此去做,他们志存高远,直消,“良知”勃然而显,阳明子自信悟此“良知”乃 道而行,从不需掩饰什么,所以只要“一克念”即是千载绝学,是他“百死千难中得来”,故而在此 可以人圣人之列。阳明明确告白天下:自己是 月白如昼、清风徐徐中,他勃然“狂歌发”;又以孔 个只听任内在良知而行的“狂者”,所以对世俗之子以曾点之“狂”为得我情之故事喻已之心情。 种种非议毫不挂于心,功名利禄亦毫无所动。 “天泉夜宴”可以说是一出人生大戏,整个是阳明 观阳明子一生行事,实如一真正的“狂者”:子“狂者胸次”之经典显现,而其一生的事迹无不 新婚之日与道士谈养生而整夜不归;为体会宋儒说明,他遵循内在良知的导引,生死以求成圣成 “格物致知”之意在父衙内格竹子七日而患病;于贤,终至于“狂者”而后已,与圣人之境只在毫厘 阳明洞内修道已至“先知”却翻然醒悟佛道之非 之间,真正实现了一名儒者之“希圣希贤”之求 在宸濠之变中不待圣命毅然决然聚各郡县之兵 为天下人矗立起一座人生的丰碑。 直捣南昌。当然更能表现其“狂者胸次”的是阳 明谪居贵州龙场时,思州太守属下一小吏借故羞 四简短的结论 辱阳明,要其下跪谢罪。阳明子坚拒之,作《答毛 第一,阳明子释“圣人之学”的“学”为动词 宪副》一文,其云:“跪拜之礼,亦小官常分,不足圣学即实做圣人之学,并立志做“圣贤”,对学术 以为辱,然亦不当无故而行之。不当行而行,与界及现代学人有特别重大的启迪。尤如对《论 当行而不行,其为取辱一也。废逐小臣,所守以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一句话的理解。有 待死者,忠信礼义而已,又弃此而不守,祸莫大理解成:不断地学习,并且经常温习它,不是
可避 免地 遭到 他人 的诋 毁 与非 议 。于是 ,阳 明子 再分 辨说 :“古 之 狂 者 ,嗲 嘤 圣 人 而行 不 掩 言 ,世 所谓 败 阙 也 ,而圣 门 以 列 中行 之 次 。 忠信 廉 洁 , 刺之无 可刺 ,世所 谓 完 全 也 。而 圣 门 以 为德 之 贼 。 某愿 为狂 者 以进 取 ,不 愿 为 愿 以媚 世 。”[1](卷41, P.1569)“狂者 ”指 直道 而行 者 ,其 进取 意志 强 ,率性 而 为 ,既 不 为 世 俗 言 论 所 动 ,亦 不 屈 从 于 权 贵 。 一 般人 指 “狂 者 ”为 败 德 ,而 孑L子 则 视 其 为 “圣 人 之次 ”;而 “乡 愿 ”者 ,既 以德 行 来 取 悦 君 子 ,又 与 小人 同流 合 污 来 取 媚 于 世 俗 ,世 人 以 为 他 们 是 “完人 ”,而圣 门则 指其 为 “德 之贼 ”。 弟 子们 曾经 告诉 阳 明说 :近 来 对 他 的非 议 特 别多 ,有 以先 生位 高权 重 之 “忌 妒谤 ”,有 以先 生 “学 日明”只为 同宋 儒 争异 同之 “学术谤 ”,还有 以 先生天 下 从 之 游 的 学 生 越 来 越 多 ,“与 其 进 不 保 其往 ”之身 谤 。 阳 明子 坦 陈 :三 者 都 有 ,“吾 自南 京 以前 ,尚有 乡愿 意 思 。 在今 只 信 良知 真是 真 非 处 ,更无 掩 藏 迥 护 ,才 做 得 狂 者 。使 天 下 尽 说 我 行不掩 言 ,吾 亦 只依 良知行 ”。弟 子 们再 问及 “狂 者”与“乡愿 ”的 区别 ,阳 明答 日 :“乡愿 以忠 信 廉 洁见取 于君 子 ,以 同流 合 污所 以 媚 小 人 也 ,其 心 已破坏 矣 ,故 不 可 与 入 尧 、舜 之 道 。狂 者 志 存 古 人 ,一切 纷 嚣俗染 ,举 不 足 以累 其 心 ,真有 凤 凰 翔 于千仞 之 意 ,一 克 念 即入 圣 人 矣 。惟 不 克 念 ,故 阔略事 情 ,而 行 常 不 掩 。惟 其 不 掩 ,故 心 尚 未 坏 而庶 几可 与裁 。”[1](卷35,PP1287—1288)所 谓 “阔略 事情 ”即通 常 人 们 所 讲 的不 通 人 情 世 故 ,不 会 做 “人 ”,但 “狂者 ”就 是如此 去做 ,他们 志 存 高远 ,直 道 而行 ,从不 需 掩 饰 什 么 ,所 以 只要 “一 克 念 ”即 可以入圣 人之 列 。 阳 明明 确告 白 天下 :自己是 一 个 只听任 内在 良知 而行 的“狂 者 ”,所 以对世 俗 之 种种 非议 毫不 挂于 心 ,功 名利 禄亦 毫无所 动 。 观 阳明子 一 生 行 事 ,实 如 一 真 正 的 “狂 者 ”: 新 婚之 日与道 士谈 养 生 而 整 夜 不 归 ;为体 会 宋 儒 “格 物致 知 ”之 意在 父衙 内格竹 子 七 日而患 病 ;于 阳明洞 内修道 已至 “先 知”却 翻然 醒 悟佛 道 之 非 ; 在宸 濠之 变 中不 待 圣 命 毅 然 决 然 聚 各 郡 县 之 兵 直捣 南 吕 。当然 更 能 表 现 其 “狂 者 胸 次 ”的 是 阳 明谪 居贵 州龙 场时 ,思 州 太 守 属 下 一小 吏 借 故 羞 辱 阳明 ,要其下 跪 谢 罪 。阳 明子 坚拒 之 ,作 《答 毛 宪副 》一文 ,其 云 :“跪 拜 之 礼 ,亦 小 官 常 分 ,不 足 以为辱 ,然 亦 不 当无 故 而 行 之 。不 当行 而 行 ,与 当行 而不 行 ,其 为 取 辱 一 也 。废 逐 小 臣 ,所 守 以 待死 者 ,忠 信 礼 义 而 已 ,又 弃 此 而 不 守 ,祸 莫 大 焉 !凡祸 福利 害之 说 ,某 亦 尝 讲 之 。君 子 以 忠 信 为 利 ,礼 义 为 福 。苟 忠 信 礼 义 之 不 存 ,虽 禄 之 万 钟 ,爵 以侯 王 之贵 ,君 子 犹谓 之 祸 与 害 ;如 其 忠 信 礼义 之所 在 ,虽 剖 心碎 首 ,君子 利 而 行 之 ,自以 为 福也 ;况 于 流 离 鼠 逐 之 微 乎 ?某 之 居 此 ,盖 瘴 疠 蛊毒 之与 处 ,魑 魅魍 魉 之 与 游 ,日有 三 死 焉 ;然 而 居之 泰然 ,未尝 以 动其 中者 ,诚 知 生 死 之有 命 ,不 以一 朝之 患而 忘其终 身之 忧也 。”[1](卷21,PP.801— 802)“跪 ”与 “不跪 ”并 不 取 决 于权 势 地 位 的高 下 , 而是 以礼 义 为 标 准 。 阳 明 子 此 时 虽 为 “废 遂 小 臣 ”,亦决 意不 受逼 迫 而 下跪 。通 篇 凛 然 正气 ,死 都不 惧 ,还 怕什 么? “狂 者 ”之 能 “狂 ”的关 键 ,在 持有 道义 。 阳明子 自信 忠信 礼 义之 道 在握 ,故 而 “大 丈夫 ”行 于 天 地 之 间 ,能 够 无 所 畏 惧 ,堂 堂 正 正 。“狂者 ”之形 象可 谓跃 然于字 里行 间 。 嘉靖 i年 (1524)八 月 ,正 是 中 秋 时 节 ,阳 明 子设 席于 天泉 桥 ,赴 宴 者 门人 百 余 人 之 多 。酒 半 酣 ,歌 声 渐 起 ,门 人 或 投 壶 劝 酒 ,或击 鼓 助 兴 ,或 泛舟 湖 中 ,好 一 派 “风 乎 舞 雩 ,咏而 归 ”之 景 。 阳 明子 为 诗 云 :“万 里 中 秋 月 正 晴 ,四 山 云 霭 忽 然 生 。须 臾渴 雾 随风散 ,依 旧青 天 此 月 明。肯 信 良 知原 不 昧 ,从 他 外 物 岂能 撄 !老 夫今 夜 狂 歌 发 , 化作 钧天满 太清 。”又 云 :“处 处 中秋 此 月 明 ,不 知 何 处 亦 群 英? 须 怜 绝 学 经 千 载 ,莫 负 男 儿 过 一 生 !影响 尚疑朱 仲 晦 ,支 离羞 作 郑 康 成 。铿 然 舍 瑟 春 风里 ,点也 虽狂得 我 情 。”[1](卷20,P787)以 明 月 喻 “良知 ”,坚 信 虽 有 阴 霾 之 遮 蔽 ,终 会 云 散 雾 消 ,“良知 ”勃然 而显 ,阳 明子 自信 悟此 “良知 ”乃 是 千 载绝学 ,是 他 “百 死 千 难 中得 来 ”,故 而 在 此 月 白如昼 、清风徐 徐 中 ,他 勃然 “狂 歌 发”;又 以孔 子 以曾 点 之 “狂 ”为 得 我 情 之 故 事 喻 已之 心 情 。 “天泉 夜宴 ”可 以说是一 出人 生 大戏 ,整 个 是 阳 明 子 “狂 者胸次 ”之 经典显 现 ,而 其 一 生 的事迹 无 不 说 明 ,他遵 循 内在 良知 的 导 引 ,生 死 以 求 成 圣 成 贤 ,终 至于 “狂 者 ”而后 已 ,与 圣 人 之 境 只 在 毫 厘 之 间 ,真正 实 现 了 一 名儒 者 之 “希 圣 希 贤 ”之 求 , 为天下 人矗 立起 一座人 生 的丰碑 。 四 简短 的 结论 第一 ,阳明子 释 “圣 人 之 学 ”的 “学 ”为 动 词 , 圣 学 即实 做 圣 人 之 学 ,并 立 志 做 “圣 贤 ”,对 学 术 界 及 现 代 学 人 有 特 别 重 大 的 启 迪 。尤 如 对 《论 语 》“学 而时 习之 ,不亦 说 乎 ”一 句 话 的理 解 。 有 人理 解成 :不 断地 学 习 ,并 且 经 常 温 习 它 ,不 是一 杭籍州师鐾范大犬学鬈报一会科学版一囡_Jz一o∽0三0n3—o一z0∽n<—m工]0n03m一oNm0[三0z30一1jo—c兰(至t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