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黑mmm 深圳市河山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制作 国代哲学大啦 它出出出出芒:N△
《论衡》 王充著 逢遇篇第 操行有常贤,仕宦无常遇。贤不贤,才也;遇不遇,时也。才高行洁, 不可保以必尊贵;能薄操浊,不可保以必卑贱。或高才洁行,不遇退在下 流;薄能浊操,遇,在众上。世各自有以取士,士亦各自得以进。进在遇, 退在不遇。处尊居显,未必贤,遇也;位卑在下,未必愚,不遇也。故遇, 或抱洿行,尊于桀之朝;不遇,或持洁节,卑于尧之廷。所以遇不遇非 也:或时贤而辅恶;或以大才从于小才;或俱大才,道有清浊;或无道德 而以技合;或无技能,而以色幸。 伍员、帛喜,俱事夫差,帛喜尊重,伍员诛死。此异操而同主也。或 操同而主异,亦有遇不遇,伊尹、箕子,是也。伊尹、箕子才俱也,伊尹 为相,箕子为奴;伊尹遇成汤,箕子遇商纣也。夫以贤事贤君,君欲为治, 臣以贤才辅之,趋舍偶合,其遇固宜;以贤事恶君,君不欲为治,臣以忠 行佐之,操志乖忤,不遇固宜。 或以贤圣之臣,遭欲为治之君,而终有不遇,孔子、孟轲是也。孔子 绝粮陈、蔡,孟轲困于齐、梁,非时君主不用善也,才下知浅,不能用大
《论衡》 王充 著 卷一 逢遇篇第一 操行有常贤,仕宦无常遇。贤不贤,才也;遇不遇,时也。才高行洁, 不可保以必尊贵;能薄操浊,不可保以必卑贱。或高才洁行,不遇退在下 流;薄能浊操,遇,在众上。世各自有以取士,士亦各自得以进。进在遇, 退在不遇。处尊居显,未必贤,遇也;位卑在下,未必愚,不遇也。故遇, 或抱洿行,尊于桀之朝;不遇,或持洁节,卑于尧之廷。所以遇不遇非一 也:或时贤而辅恶;或以大才从于小才;或俱大才,道有清浊;或无道德 而以技合;或无技能,而以色幸。 伍员、帛喜,俱事夫差,帛喜尊重,伍员诛死。此异操而同主也。或 操同而主异,亦有遇不遇,伊尹、箕子,是也。伊尹、箕子才俱也,伊尹 为相,箕子为奴;伊尹遇成汤,箕子遇商纣也。夫以贤事贤君,君欲为治, 臣以贤才辅之,趋舍偶合,其遇固宜;以贤事恶君,君不欲为治,臣以忠 行佐之,操志乖忤,不遇固宜。 或以贤圣之臣,遭欲为治之君,而终有不遇,孔子、孟轲是也。孔子 绝粮陈、蔡,孟轲困于齐、梁,非时君主不用善也,才下知浅,不能用大
才也。夫能御骥騄者,必王良也;能臣禹、稷、皋陶者,必尧、舜也。御 百里之手,而以调千里之足,必摧衡折轭之患;有接具臣之才,而以御大 臣之知,必有闭心塞意之变。故至言弃捐,圣贤距逆,非憎圣贤,不甘至 言也。圣贤务高,至言难行也。夫以大才干小才,小才不能受,不遇固宜。 或以大才之臣,遇大才之主,乃有遇不遇,虞舜、许由、太公、伯夷 是也。虞舜、许由俱圣人也,并生唐世,俱面于尧。虞舜绍帝统,许由入 山林。太公、伯夷俱贤也,并出周国,皆见武王;太公受封,伯夷饿死。 夫贤圣道同,志合趋齐,虞舜、太公行耦,许由、伯夷操违者,生非其世。 出非其时也。道虽同,同中有异,志虽合,合中有离。何则?道有精粗, 志有清浊也。许由,皇者之辅也,生于帝者之时;伯夷,帝者之佐也,出 于王者之世,并由道德,俱发仁义,主行道德,不清不留;主为仁义,不 高不止,此其所以不遇也。尧溷,舜浊;武王诛残,太公讨暴,同浊皆粗, 举措均齐,此其所以为遇者也。故舜王天下,皋陶佐政,北人无择深隐不 见;禹王天下,伯益辅治,伯成子高委位而耕。非皋陶才愈无择,伯益能 出子高也,然而皋陶、伯益进用,无择、子高退隐,进用行耦,退隐操违 也。退隐势异,身虽屈,不愿进;人主不须其言,废之,意亦不恨,是两 不相慕也。 商鞅三说秦孝公,前二说不听,后一说用者:前二,帝王之论;后一, 霸者之议也。夫持帝王之论,说霸者之主,虽精见距;更调霸说,虽粗见 受。何则?精遇孝公所不欲得,粗遇孝公所欲行也。故说者不在善,在所 说者善之;才不待贤,在所事者贤之。马圄之说无方,而野人说之;子贡之
才也。夫能御骥騄者,必王良也;能臣禹、稷、皋陶者,必尧、舜也。御 百里之手,而以调千里之足,必摧衡折轭之患;有接具臣之才,而以御大 臣之知,必有闭心塞意之变。故至言弃捐,圣贤距逆,非憎圣贤,不甘至 言也。圣贤务高,至言难行也。夫以大才干小才,小才不能受,不遇固宜。 或以大才之臣,遇大才之主,乃有遇不遇,虞舜、许由、太公、伯夷 是也。虞舜、许由俱圣人也,并生唐世,俱面于尧。虞舜绍帝统,许由入 山林。太公、伯夷俱贤也,并出周国,皆见武王;太公受封,伯夷饿死。 夫贤圣道同,志合趋齐,虞舜、太公行耦,许由、伯夷操违者,生非其世。 出非其时也。道虽同,同中有异,志虽合,合中有离。何则?道有精粗, 志有清浊也。许由,皇者之辅也,生于帝者之时;伯夷,帝者之佐也,出 于王者之世,并由道德,俱发仁义,主行道德,不清不留;主为仁义,不 高不止,此其所以不遇也。尧溷,舜浊;武王诛残,太公讨暴,同浊皆粗, 举措均齐,此其所以为遇者也。故舜王天下,皋陶佐政,北人无择深隐不 见;禹王天下,伯益辅治,伯成子高委位而耕。非皋陶才愈无择,伯益能 出子高也,然而皋陶、伯益进用,无择、子高退隐,进用行耦,退隐操违 也。退隐势异,身虽屈,不愿进;人主不须其言,废之,意亦不恨,是两 不相慕也。 商鞅三说秦孝公,前二说不听,后一说用者:前二,帝王之论;后一, 霸者之议也。夫持帝王之论,说霸者之主,虽精见距;更调霸说,虽粗见 受。何则?精遇孝公所不欲得,粗遇孝公所欲行也。故说者不在善,在所 说者善之;才不待贤,在所事者贤之。马圄之说无方,而野人说之;子贡之
说有义,野人不听。吹籁工为善声,因越王不喜,更为野声,越王大说 故为善于不欲得善之主,虽善不见爱;为不善于欲得不善之主,虽不善不 见憎。此以曲伎合,合则遇,不合则不遇 或无伎,妄以奸巧合上志,亦有以遇者,窃簪之臣,鸡鸣之客是。窃 簪之臣,亲于子反,鸡鸣之客,幸于孟尝。子反好偷臣,孟尝爱伪客也。 以有补于人君,人君赖之,其遇固宜。或无补益,为上所好,籍孺、邓通 是也。籍孺幸于孝惠,邓通爱于孝文,无细简之才,微薄之能,偶以形佳 骨娴,皮媚色称。夫好容,人所好也,其遇固宜。或以丑面恶色,称媚于 上,嫫母、无盐是也。嫫母进于黄帝,无盐纳于齐王。故贤不肖可豫知, 遇难先图。何则?人主好恶无常,人臣所进无豫,偶合为是,适可为上。 进者未必贤,退者未必愚;合幸得进,不幸失之。 世俗之议曰:“贤人可遇,不遇,亦自其咎也:生不希世准主,观鉴治 内,调能定说,审词际会。能进有补赡主,何不遇之有?今则不然,作无 益之能,纳无补之说,以夏进炉,以冬奏扇,为所不欲得之事,献所不欲 闻之语,其不遇祸幸矣,何福佑之有乎? 进能有益,纳说有补,人之所知也;或以不补而得佑,或以有益而获 罪。且夏时炉以炙湿,冬时扇以火。世可希,主不可准也;说可转,能不 可易也。世主好文,己为文则遇;主好武,己则不遇。主好辩,有口则遇; 主不好辩,己则不遇。文主不好武,武主不好文;辩主不好行,行主不好 辩。文与言,尚可暴习;行与能,不可卒成。学不宿习,无以明名。名不
说有义,野人不听。吹籁工为善声,因越王不喜,更为野声,越王大说。 故为善于不欲得善之主,虽善不见爱;为不善于欲得不善之主,虽不善不 见憎。此以曲伎合,合则遇,不合则不遇。 或无伎,妄以奸巧合上志,亦有以遇者,窃簪之臣,鸡鸣之客是。窃 簪之臣,亲于子反,鸡鸣之客,幸于孟尝。子反好偷臣,孟尝爱伪客也。 以有补于人君,人君赖之,其遇固宜。或无补益,为上所好,籍孺、邓通 是也。籍孺幸于孝惠,邓通爱于孝文,无细简之才,微薄之能,偶以形佳 骨娴,皮媚色称。夫好容,人所好也,其遇固宜。或以丑面恶色,称媚于 上,嫫母、无盐是也。嫫母进于黄帝,无盐纳于齐王。故贤不肖可豫知, 遇难先图。何则?人主好恶无常,人臣所进无豫,偶合为是,适可为上。 进者未必贤,退者未必愚;合幸得进,不幸失之。 世俗之议曰:“贤人可遇,不遇,亦自其咎也:生不希世准主,观鉴治 内,调能定说,审词际会。能进有补赡主,何不遇之有?今则不然,作无 益之能,纳无补之说,以夏进炉,以冬奏扇,为所不欲得之事,献所不欲 闻之语,其不遇祸幸矣,何福佑之有乎?” 进能有益,纳说有补,人之所知也;或以不补而得佑,或以有益而获 罪。且夏时炉以炙湿,冬时扇以火。世可希,主不可准也;说可转,能不 可易也。世主好文,己为文则遇;主好武,己则不遇。主好辩,有口则遇; 主不好辩,己则不遇。文主不好武,武主不好文;辩主不好行,行主不好 辩。文与言,尚可暴习;行与能,不可卒成。学不宿习,无以明名。名不
素着,无以遇主。仓猝之业,须臾之名,日力不足。不预闻,何以准主而 纳其说,进身而托其能哉?昔周人有仕数不遇,年老白首,泣涕于涂者 人或问之:“何为泣乎?”对曰:“吾仕数不遇,自伤年老失时,是以泣也。” 人曰:“仕奈何不一遇也?”对曰:“吾年少之时,学为文。文德成就,始欲 仕宦,人君好用老。用老主亡,后主又用武,吾更为武。武节始就,武主 又亡。少主始立,好用少年,吾年又老,是以未尝一遇。”仕宦有时,不可 求也。夫希世准主,尚不可为,况节高志妙,不为利动,性定质成,不为 主顾者乎? 且夫遇也,能不预设,说不宿具,邂逅逢喜,遭触上意,故谓之遇。 如准主调说,以取尊贵,是名为揣,不名曰遇。春种谷生,秋刈谷收,求 物物得,作事事成,不名为遇。不求自至,不作自成,是名为遇。犹拾遗 于涂,摭弃于野,若天授地生,鬼助神辅,禽息之精阴庆,鲍叔之魂默举, 若是者,乃遇耳。今俗人即不能定遇不遇之论,又就遇而誉之,因不遇而 毁之,是据见效,案成事,不能量操审才能也 累害篇第 凡人仕宦有稽留不进,行节有毁伤不全,罪过有累积不除,声名有暗 昧不明,才非下,行非悖也;又知非昏,策非昧也;逢遭外祸,累害之也 非唯人行,凡物皆然,生动之类,咸被累害。累害自外,不由其内。夫不 本累害所从生起,而徒归责于被累害者,智不明,暗塞于理者也.物以春生, 人保之;以秋成,人必不能保之。卒然牛马践根,刀镰割茎,生者不育
素着,无以遇主。仓猝之业,须臾之名,日力不足。不预闻,何以准主而 纳其说,进身而托其能哉?昔周人有仕数不遇,年老白首,泣涕于涂者。 人或问之:“何为泣乎?”对曰:“吾仕数不遇,自伤年老失时,是以泣也。” 人曰:“仕奈何不一遇也?”对曰:“吾年少之时,学为文。文德成就,始欲 仕宦,人君好用老。用老主亡,后主又用武,吾更为武。武节始就,武主 又亡。少主始立,好用少年,吾年又老,是以未尝一遇。”仕宦有时,不可 求也。夫希世准主,尚不可为,况节高志妙,不为利动,性定质成,不为 主顾者乎? 且夫遇也,能不预设,说不宿具,邂逅逢喜,遭触上意,故谓之遇。 如准主调说,以取尊贵,是名为揣,不名曰遇。春种谷生,秋刈谷收,求 物物得,作事事成,不名为遇。不求自至,不作自成,是名为遇。犹拾遗 于涂,摭弃于野,若天授地生,鬼助神辅,禽息之精阴庆,鲍叔之魂默举, 若是者,乃遇耳。今俗人即不能定遇不遇之论,又就遇而誉之,因不遇而 毁之,是据见效,案成事,不能量操审才能也。 累害篇第二 凡人仕宦有稽留不进,行节有毁伤不全,罪过有累积不除,声名有暗 昧不明,才非下,行非悖也;又知非昬,策非昧也;逢遭外祸,累害之也。 非唯人行,凡物皆然,生动之类,咸被累害。累害自外,不由其内。夫不 本累害所从生起,而徒归责于被累害者,智不明,暗塞于理者也.物以春生, 人保之;以秋成,人必不能保之。卒然牛马践根,刀镰割茎,生者不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