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图本 培根论人生 弗兰西斯·培根著 何新译 Essays Francis Bacon
思想的火花智慧的光芒 思想的火花智慧的光芒 序 论真理 二论死亡 三论宗教信仰 四论复仇 五论逆境 六论韬晦 七论家庭 八论婚姻 九论嫉妒 十论爱情 十一论权位 十二论勇敢 十三论善良 十四论贵族 224589022367902267 十五论叛乱 十六论无神论 十七论迷信 十八论旅行 28 十九论帝王 十论忠告 32 一论时机 论狡猾 二三论自私 二四认革新 二五论迅速 二六论小聪明 38 二七论友谊 二八论消费 九论强国之道 三十认养生之道 三一论猜疑 三二论言谈 论殖民事业 三四论财富 三五论预言 六论野心 三七论宫廷化装舞会 三八论天性
思想的火花 智慧的光芒 思想的火花 智慧的光芒 ........................................................................................1 序...............................................................................................................................2 一 论真理.................................................................................................................2 二 论死亡.................................................................................................................4 三 论宗教信仰.........................................................................................................5 四 论复仇.................................................................................................................8 五 论逆境.................................................................................................................9 六 论韬晦...............................................................................................................10 七 论家庭...............................................................................................................12 八 论 婚 姻...........................................................................................................12 九 论 嫉 妒...........................................................................................................13 十 论 爱 情...........................................................................................................16 十一 论权位...........................................................................................................17 十二 论勇敢...........................................................................................................19 十三 论善良...........................................................................................................20 十四 论贵族...........................................................................................................22 十五 论叛乱...........................................................................................................22 十六 论无神论.......................................................................................................26 十七 论迷信...........................................................................................................27 十八 论旅行...........................................................................................................28 十九 论帝王.......................................................................................................29 二十 论忠告.......................................................................................................32 二一 论时机...........................................................................................................34 二二 论狡猾..........................................................................................................35 二三 论自私..........................................................................................................36 二四 认革新..........................................................................................................37 二五 论迅速...........................................................................................................38 二六 论小聪明...................................................................................................38 二七 论友谊..........................................................................................................39 二八 论消费...........................................................................................................43 二九 论强国之道..................................................................................................43 三十 认养生之道...................................................................................................47 三一 论猜疑...........................................................................................................48 三二 论言谈...........................................................................................................49 三三 论殖民事业...................................................................................................50 三四 论财富...........................................................................................................51 三五 论预言...........................................................................................................52 三六 论野心...........................................................................................................54 三七 论宫廷化装舞会...........................................................................................55 三八 论天性...........................................................................................................56
三九论习惯. 四十论幸运 四一论贷款 四二论青年与老年 5566 四三论美 四四论残疾人 四五论建筑 四六论园艺 四七论谈判 四八认仆侍 四九论律师 五十论读书 五一论党派 五二论礼貌 69 五三论称赞. 五四论虚荣 五五论荣誉 五六论法律 1234 五七论愤怒 五八论变迁 译者的话 说明: 谨以此敬献于 英格兰海军大将巴金汉公爵 公爵阁下 所罗门有一句名言:英名自能流芳百世。尊敬的先生,正如此话所说,您的英名必 将流芳百世。值此拙作《培根论人生》岀版之际,请允许我将阁下的大名冠于书首,以 炳盛德,并略表区区之诚意。此书乃鄙人平生著作之中,最为大众所欢迎者,其主题均 系关于人性以及人生问题之研讨。本书发行拉丁语和英语两种版本。拉丁语是通行世界 的语言,所以我祝愿阁下的大名亦将伴随这一版本而远播。前此,鄙人曾将拙著《伟大 的复兴》奉献于英王陛下,将《享利七世传》(也有拉丁文版本)以及《自然及实验史》 奉献于王子殿下,那么在这里,请允许我将这部作品,奉献给阁下您。 尊敬的阁下,为了以上几部书的完成,首先自当感谢上帝赐我以灵感,但鄙人也曾 为之付出了辛勤的努力,衷心祝愿上帝保佑您! 您最恭顺的仆人弗兰西斯·圣奥尔本子爵① ①培根1621年被授予圣奥尔本子爵的封号。 论真理
三九 论习惯...........................................................................................................57 四十 论幸运...........................................................................................................58 四一 论贷款...........................................................................................................59 四二 论青年与老年...............................................................................................61 四三 论美...............................................................................................................62 四四 论残疾人.......................................................................................................63 四五 论建筑...........................................................................................................63 四六 论园艺...........................................................................................................65 四七 论谈判...........................................................................................................66 四八 认仆侍...........................................................................................................67 四九 论律师...........................................................................................................67 五十 论读书...........................................................................................................68 五一 论党派...........................................................................................................69 五二 论礼貌...........................................................................................................69 五三 论称赞...........................................................................................................70 五四 论虚荣...........................................................................................................71 五五 论荣誉...........................................................................................................72 五六 论法律...........................................................................................................73 五七 论愤怒...........................................................................................................74 五八 论变迁...........................................................................................................75 译者的话.................................................................................................................78 说明: .......................................................................................................................79 序 谨以此敬献于 英格兰海军大将巴金汉公爵 公爵阁下: 所罗门有一句名言:英名自能流芳百世。尊敬的先生,正如此话所说,您的英名必 将流芳百世。值此拙作《培根论人生》出版之际,请允许我将阁下的大名冠于书首,以 炳盛德,并略表区区之诚意。此书乃鄙人平生著作之中,最为大众所欢迎者,其主题均 系关于人性以及人生问题之研讨。本书发行拉丁语和英语两种版本。拉丁语是通行世界 的语言,所以我祝愿阁下的大名亦将伴随这一版本而远播。前此,鄙人曾将拙著《伟大 的复兴》奉献于英王陛下,将《亨利七世传》(也有拉丁文版本)以及《自然及实验史》 奉献于王子殿下,那么在这里,请允许我将这部作品,奉献给阁下您。 尊敬的阁下,为了以上几部书的完成,首先自当感谢上帝赐我以灵感,但鄙人也曾 为之付出了辛勤的努力,衷心祝愿上帝保佑您! 您最恭顺的仆人 弗兰西斯•圣奥尔本子爵① ①培根 1621 年被授予圣奥尔本子爵的封号。 一 论真理
“真理是什么东西?”①彼拉多当年玩世不恭地取笑说,他提这个问题是不指望得 到答案的。世人多数心随境变②,他们认为坚持一种信念就等于自戴一种枷锁,会使思 想和行为无法自行其事。虽然作为一种学派的怀疑论早已消逝,但持这种观点者却仍大 有人在——尽管他们的观念未必像古人那样清晰而透彻。 使人们宁愿追随诡言,而不去追求真理的原因,不仅由于探索真理艰苦的,也不仅 由于真理会约束人的幻想,而且是由于诡言更能迎合人性中的那些恶习。后期希腊有 位哲学家③曾探讨过这个问题,因为他不能理解,为什么一些欺世诡言竞能如此迷人, 尽管它们即非像诗歌那样优美,又不像经商那样能使人致富。我也不懂这究竟是为什么 难道人们仅仅是为了爱好虚假而追求虚伪吗?也许因为真理好像阳光,在它照耀下 人世间所上演的那种种假面舞会,远不如在半明半暗的烛光下会幻而华丽。 对世人来说,真理犹如珍珠,它要在阳光的照耀下才变得明亮。真理不是那种红玉 或钻石,需要借助摇曳不定的烛光而幻化出五色缤纷的浮光。 真真假假的诡言会给人带来愉快。假如一旦把人们内心中那种种虚荣心、虚妄的自 我估计、各种异想天开的揣想都清除掉,许多人的内心将会显露出原来是多么的渺小、 空虚、丑陋;以至连自己都要感到厌恶。对这一点,难道有谁会怀疑吗? 曾有先哲责备“诗”,诬之为“魔鬼迷幻药酒”④,因为诗不仅出自幻想,而且其 中总有虚幻的成分。但其实诗又怎能比谬误更为诱惑人呢?真正可怕的,还不是那种人 人难免的一念之差,而是那种深入习俗盘踞于人心深处的谬误与偏见。 尽管人世腐败,但只要人接触到真理,还是不能不被真理所征服。因为真理既是衡 量谬误的尺度,又是衡量自身的迟度。神圣的教义是——追求真理而与之同在,认识真 理要敢于面对,更要信赖真理而对之皈依,这才是人性的崇高境界。 在上帝创世的最初日子里,他首先创造了光—第一是知觉,其次是理智,最后赐 给人类以良知的心智之光⑤。上帝把光明赐予浑沌的物质世界,又在安息日以光明照亮 了人类的心灵,并且至今他还把神圣的光辉赐予他所恩宠的那些选民。 有一派感性主义哲学在许多方面是肤浅的,但其中一位诗人⑥却由于向往真理而流 芳于世。他曾说过:“居高临下遥看颠簸于大海中的航船是愉快的,站在堡垒中遥看激 战中的战场也是愉快的,但是没有能比攀登于真理的高峰之上,而俯视尘世中的种种谬 误与迷障、烟雾和曲折更愉快了!”——只要作这种俯看者不自傲自满,那么这些话的 确说得好极了!是啊,一个人如能在心中充满对人类的博爱,行为遵循崇高的道德律, 永远只围绕真理的枢轴而转动,那么他虽在人间也就等于步入天堂了 以上谈了神学和哲学方面的真理,还要再谈谈实践的真理。甚至那些根本不相信真 理存在的人,也不能不承认光明正大是一种崇高的德性。伪善正如假币,也许可以骗取 到货物,但它毕竟不能体现真正的价值。欺诈的行为像蛇,它无法用足站立,而只能靠 肚皮爬行⑦
“真理是什么东西?”①彼拉多当年玩世不恭地取笑说,他提这个问题是不指望得 到答案的。世人多数心随境变②,他们认为坚持一种信念就等于自戴一种枷锁,会使思 想和行为无法自行其事。虽然作为一种学派的怀疑论早已消逝,但持这种观点者却仍大 有人在——尽管他们的观念未必像古人那样清晰而透彻。 使人们宁愿追随诡言,而不去追求真理的原因,不仅由于探索真理艰苦的,也不仅 由于真理会约束人的幻想,而且是由于诡言更能迎合人性中的那些恶习。后期希腊有一 位哲学家③曾探讨过这个问题,因为他不能理解,为什么一些欺世诡言竟能如此迷人, 尽管它们即非像诗歌那样优美,又不像经商那样能使人致富。我也不懂这究竟是为什么 ——难道人们仅仅是为了爱好虚假而追求虚伪吗?也许因为真理好像阳光,在它照耀下 人世间所上演的那种种假面舞会,远不如在半明半暗的烛光下会幻而华丽。 对世人来说,真理犹如珍珠,它要在阳光的照耀下才变得明亮。真理不是那种红玉 或钻石,需要借助摇曳不定的烛光而幻化出五色缤纷的浮光。 真真假假的诡言会给人带来愉快。假如一旦把人们内心中那种种虚荣心、虚妄的自 我估计、各种异想天开的揣想都清除掉,许多人的内心将会显露出原来是多么的渺小、 空虚、丑陋;以至连自己都要感到厌恶。对这一点,难道有谁会怀疑吗? 曾有先哲责备“诗”,诬之为“魔鬼迷幻药酒”④,因为诗不仅出自幻想,而且其 中总有虚幻的成分。但其实诗又怎能比谬误更为诱惑人呢?真正可怕的,还不是那种人 人难免的一念之差,而是那种深入习俗盘踞于人心深处的谬误与偏见。 尽管人世腐败,但只要人接触到真理,还是不能不被真理所征服。因为真理既是衡 量谬误的尺度,又是衡量自身的迟度。神圣的教义是——追求真理而与之同在,认识真 理要敢于面对,更要信赖真理而对之皈依,这才是人性的崇高境界。 在上帝创世的最初日子里,他首先创造了光——第一是知觉,其次是理智,最后赐 给人类以良知的心智之光⑤。上帝把光明赐予浑沌的物质世界,又在安息日以光明照亮 了人类的心灵,并且至今他还把神圣的光辉赐予他所恩宠的那些选民。 有一派感性主义哲学在许多方面是肤浅的,但其中一位诗人⑥却由于向往真理而流 芳于世。他曾说过:“居高临下遥看颠簸于大海中的航船是愉快的,站在堡垒中遥看激 战中的战场也是愉快的,但是没有能比攀登于真理的高峰之上,而俯视尘世中的种种谬 误与迷障、烟雾和曲折更愉快了!”——只要作这种俯看者不自傲自满,那么这些话的 确说得好极了!是啊,一个人如能在心中充满对人类的博爱,行为遵循崇高的道德律, 永远只围绕真理的枢轴而转动,那么他虽在人间也就等于步入天堂了。 以上谈了神学和哲学方面的真理,还要再谈谈实践的真理。甚至那些根本不相信真 理存在的人,也不能不承认光明正大是一种崇高的德性。伪善正如假币,也许可以骗取 到货物,但它毕竟不能体现真正的价值。欺诈的行为像蛇,它无法用足站立,而只能靠 肚皮爬行⑦
没有任何罪恶比虚伪和背叛更可耻了!所以蒙田⑧在研究“骗子”这个词为何如此 可憎时说得好:“深思一下吧!说谎者是这样的一类人,他敢于狂妄地面对上帝,却不 敢勇敢地面对世人!” 正是如此!曾经有一个预言,说基督返回人间时那刻,就是在大地上找不到诚实者 的时刻——而谎言就是请求上帝来执行末日审判的丧钟之声。对于虚伪和欺诈者们,这 乃是一个严肃的警告啊! ①、见《圣经·新约∽约翰音》第18章。彼拉多( Pontius pilate)是罗马委任的犹 太国总督。他审讯耶稣,当耶稣说,我来到世间是为了传播真理时,他嘲笑地说了这样 句话。 ②、指古希腊的智者派,古罗马的怀疑派哲学。 ③、指古希腊哲学家卢西恩( Lucian,125-180)。晚期希腊哲学中怀疑主义的批判 ④、此语源于柏拉图( St Jerome,347-420)、圣奥古斯丁(354-430)亦责备诗 歌是“魔鬼之诱饵”、“药酒”等。 ⑤、见《圣经·约·创世纪》第1章 ⑥、指伊璧鸠鲁派哲学家克莱修( Lucretius,罗马人,约前99约前55)。名著 有《特质论》。认为感觉是一切的尺度。 ⑦、《圣经》中的故事,说蛇引诱亚当、夏娃犯罪,于是神诅咒蛇:“你必用肚子 行走,终生吃土”。 ⑧、蒙田( Michelde Montaiguel533-1592),法国名作家,著有《散文集》,引文 见该书卷二《论荒言》。 二论死亡 犹如儿童畏惧黑暗,人类对死亡的恐惧,也由于听信太多的鬼怪传说而增大。 其实,与其视死亡为恐怖,倒不如采取一种宗教性的虔诚,从而冷静地看待死—一 视之为人生必不可免的归宿,以及对尘世罪孽的赎还。 如果将死亡看作人对大自然的被迫献祭,那么当然会对死亡心怀恐惧。但是,在那 种宗教的沉思中,也难免掺杂有虚妄与迷信。在一些修道士的苦行录中,可以读到这样 的说法:试想一指受伤就何其痛苦!那么当死亡侵损人的全身时,其痛苦更不知大多少 倍。实际上,死亡的痛苦未必比手指的伤痛为重—因为人身上致命的器官,并非也是 感觉最灵敏的器官啊!所以,塞涅卡①(以一个智者和一个普通凡人的身份)讲的是对 的:“与死俱来的一切,甚至比死亡本身更可怕。”这是指将死前的呻吟与痉挛,惨白 的肤色,亲友的悲嚎,丧具与葬仪,如此种种都指导死亡的过程衬托得十分可怖。 然而,人类的心灵并非真的如此软弱,以至不能抵御和克服对死亡的恐惧。人类可
没有任何罪恶比虚伪和背叛更可耻了!所以蒙田⑧在研究“骗子”这个词为何如此 可憎时说得好:“深思一下吧!说谎者是这样的一类人,他敢于狂妄地面对上帝,却不 敢勇敢地面对世人!” 正是如此!曾经有一个预言,说基督返回人间时那刻,就是在大地上找不到诚实者 的时刻——而谎言就是请求上帝来执行末日审判的丧钟之声。对于虚伪和欺诈者们,这 乃是一个严肃的警告啊! ①、见《圣经•新约•约翰音》第 18 章。彼拉多(Pontius Pilate)是罗马委任的犹 太国总督。他审讯耶稣,当耶稣说,我来到世间是为了传播真理时,他嘲笑地说了这样 一句话。 ②、指古希腊的智者派,古罗马的怀疑派哲学。 ③、指古希腊哲学家卢西恩(Lucian,125—180)。晚期希腊哲学中怀疑主义的批判 者。 ④、此语源于柏拉图(St Jerome,347—420)、圣奥古斯丁(354—430)亦责备诗 歌是“魔鬼之诱饵”、“药酒”等。 ⑤、见《圣经•旧约•创世纪》第 1 章。 ⑥、指伊璧鸠鲁派哲学家克莱修(Lucretius,罗马人,约前 99—约前 55)。名著 有《特质论》。认为感觉是一切的尺度。 ⑦、《圣经》中的故事,说蛇引诱亚当、夏娃犯罪,于是神诅咒蛇:“你必用肚子 行走,终生吃土”。 ⑧、蒙田(Michelde Montaigue1533—1592),法国名作家,著有《散文集》,引文 见该书卷二《论荒言》。 二 论死亡 犹如儿童畏惧黑暗,人类对死亡的恐惧,也由于听信太多的鬼怪传说而增大。 其实,与其视死亡为恐怖,倒不如采取一种宗教性的虔诚,从而冷静地看待死—— 视之为人生必不可免的归宿,以及对尘世罪孽的赎还。 如果将死亡看作人对大自然的被迫献祭,那么当然会对死亡心怀恐惧。但是,在那 种宗教的沉思中,也难免掺杂有虚妄与迷信。在一些修道士的苦行录中,可以读到这样 的说法:试想一指受伤就何其痛苦!那么当死亡侵损人的全身时,其痛苦更不知大多少 倍。实际上,死亡的痛苦未必比手指的伤痛为重——因为人身上致命的器官,并非也是 感觉最灵敏的器官啊!所以,塞涅卡①(以一个智者和一个普通凡人的身份)讲的是对 的:“与死俱来的一切,甚至比死亡本身更可怕。”这是指将死前的呻吟与痉挛,惨白 的肤色,亲友的悲嚎,丧具与葬仪,如此种种都指导死亡的过程衬托得十分可怖。 然而,人类的心灵并非真的如此软弱,以至不能抵御和克服对死亡的恐惧。人类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