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 实存在的事物的矛盾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 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 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不懂得它,就不能真正掌握唯物辩证法。矛盾的共性和个 性相统一的关系,既是客观事物固有的辩证法,也是科学的认识方法。人的认识的一般规律 就是由认识个别上升到认识一般,再由认识一般到认识个别的辩证发展过程。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的哲学基础。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在推进马克 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不断取得革命、建设、改革的新的胜利。 四、量变质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 (一)量变质变规律 事物的矛盾运动表现为量变与质变及其相互转化。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的两种基本状 态和形式。量变与质变的相互作用、相互转化构成了量变质变规律。 事物包括质、量、度三方面的规定性。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量是 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事物的量和质是统一的,量和质 的统一在度中得到体现。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 度的两端叫关节点或临界点,超出度的范围,此物就转化为他物。度这一哲学范畴启示我们, 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原则。 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组成要素排列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 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发展渐进过程的连续性。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 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门飞跃,体现了事物发展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是: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一个量 变的积累过程,没有量变的积累,质变就不会发生。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单纯的 量变不会永远持续下去,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另一方面,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 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量变引起质变, 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循环,构成了事物的发展过程。量变质变 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仁)否定之否定规律 质变意味着新事物的产生与旧事物的灭亡,表明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任何事物内部
即⽭盾的个性。⽭盾的共性是⽆条件的、绝对的,⽭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 实存在的事物的⽭盾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 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盾问题的精 髓,是正确理解⽭盾学说的关键,不懂得它,就不能真正掌握唯物辩证法。⽭盾的共性和个 性相统⼀的关系,既是客观事物固有的辩证法,也是科学的认识⽅法。⼈的认识的⼀般规律 就是由认识个别上升到认识⼀般,再由认识⼀般到认识个别的辩证发展过程。 ⽭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的哲学基础。中国共产党坚持把⻢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在推进⻢克 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不断取得⾰命、建设、改⾰的新的胜利。 四、量变质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 (⼀)量变质变规律 事物的⽭盾运动表现为量变与质变及其相互转化。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的两种基本状 态和形式。量变与质变的相互作⽤、相互转化构成了量变质变规律。 事物包括质、量、度三⽅⾯的规定性。质是⼀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量是 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事物的量和质是统⼀的,量和质 的统⼀在度中得到体现。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 度的两端叫关节点或临界点,超出度的范围,此物就转化为他物。度这⼀哲学范畴启示我们, 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原则。 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组成要素排列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 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发展渐进过程的连续性。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种 质态向另⼀种质态的⻜跃,体现了事物发展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是:第⼀,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个量 变的积累过程,没有量变的积累,质变就不会发⽣。第⼆,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单纯的 量变不会永远持续下去,量变达到⼀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另⼀⽅⾯,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 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量变引起质变, 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开始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循环,构成了事物的发展过程。量变质变 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跃性的统⼀。 (⼆)否定之否定规律 质变意味着新事物的产⽣与旧事物的灭亡,表明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任何事物内部
都包含着肯定的方面与否定的方面,由于矛盾双方的相互作用,当否定的方面上升至支配地 位时,事物就会由肯定走向对自身的否定,再由否定进一步走向更高阶段的肯定,即否定之 否定。事物自己发展自己的完整过程构成了否定之否定规律 事物内部都存在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肯定因素是维持现存事物存在的因素,否定因素 是促使现存事物灭亡的因素。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是: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 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 旧质到新质的飞跃。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 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引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第四,辩证否定 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事物的辩证发展过程经过肯定一否定一否定之否定三个阶段。第一次否定使矛盾得到初 步解决,而处于否定阶段的事物仍然具有片面性,还要经过再次否定,即否定之否定,实现 对立面的统一,使矛盾得到根本解决。事物的辩证发展就是经过两次否定、三个阶段,形成 一个周期。其中,否定之否定阶段仿佛是向原来出发点的回复”,但这是在更高阶段的回 复”。事物的发展呈现出周期性,不同周期的交替使事物的发展呈现出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 上升的总趋势。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前进性体现在:每一次否定 都是质变,都把事物推进到新阶段:每一个周期都是开放的,前一个周期的终点是下一个周 期的起点,不存在不被否定的终点。曲折性体现在回复性上,其中有暂时的停顿甚至是倒退, 但是,曲折性终将为事物的发展开辟道路。这表明,事物的发展不是直线式前进,而是螺旋 式上升的。 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原理对于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按照否定之否 定规律办事,就要求我们树立辩证的否定观,反对形而上学地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而要对 事物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使实践活动符合事物自我否定的辩证本性。同时,又要求我们正 确看待事物发展的过程,既要看到道路的曲折,更要看到前途的光明。 第三节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一、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 恩格斯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 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唯物辩证法作为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 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都包含着肯定的⽅⾯与否定的⽅⾯,由于⽭盾双⽅的相互作⽤,当否定的⽅⾯上升⾄⽀配地 位时,事物就会由肯定⾛向对⾃身的否定,再由否定进⼀步⾛向更⾼阶段的肯定,即否定之 否定。事物⾃⼰发展⾃⼰的完整过程构成了否定之否定规律。 事物内部都存在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肯定因素是维持现存事物存在的因素,否定因素 是促使现存事物灭亡的因素。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是:第⼀,否定是事物的⾃我否定,是 事物内部⽭盾运动的结果。第⼆,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 旧质到新质的⻜跃。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 的环节,新事物育产⽣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第四,辩证否定 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保留其积极因素。 事物的辩证发展过程经过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三个阶段。第⼀次否定使⽭盾得到初 步解决,⽽处于否定阶段的事物仍然具有⽚⾯性,还要经过再次否定,即否定之否定,实现 对⽴⾯的统⼀,使⽭盾得到根本解决。事物的辩证发展就是经过两次否定、三个阶段,形成 ⼀个周期。其中,否定之否定阶段仿佛是向原来出发点的“回复”,但这是在更⾼阶段的“回 复”。事物的发展呈现出周期性,不同周期的交替使事物的发展呈现出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 上升的总趋势。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前进性体现在:每⼀次否定 都是质变,都把事物推进到新阶段;每⼀个周期都是开放的,前⼀个周期的终点是下⼀个周 期的起点,不存在不被否定的终点。曲折性体现在回复性上,其中有暂时的停顿甚⾄是倒退, 但是,曲折性终将为事物的发展开辟道路。这表明,事物的发展不是直线式前进,⽽是螺旋 式上升的。 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原理对于⼈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具有᯿要的指导意义。按照否定之否 定规律办事,就要求我们树⽴辩证的否定观,反对形⽽上学地肯定⼀切或否定⼀切,⽽要对 事物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使实践活动符合事物⾃我否定的辩证本性。同时,⼜要求我们正 确看待事物发展的过程,既要看到道路的曲折,更要看到前途的光明。 第三节 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法 ⼀、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法 恩格斯指出:“⻢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是⽅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 是进⼀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的⽅法。”唯物辩证法作为关于⾃然、社会和⼈类思 维发展⼀般规律的科学,是⼈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法
(一)唯物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统一 客观辩证法是指客观事物或客观存在的辩证法,即客观事物以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形 式呈现出的各种物质形态的辩证运动和发展规律,主观辩证法是指人类认识和思维运动的辩 证法,即以概念作为思维细胞的辩证思维运动和发展规律。唯物辩证法既包括客观辩证法也 包括主观辩证法,体现了唯物主义、辩证法、认识论的统一。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所谓的 客观辩证法是在整个自然界中起支配作用的,而所谓的主观辩证法,即辩证的思维,不过是 在自然界中到处发生作用的、对立中的运动的反映”。主观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在人的思维 中的反映,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在本质上是统一的,但在表现形式上却是不同的。客观 辩证法采取外部必然性形式,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是物质世界本身的联系和发展。主观辩 证法则采取观念的、逻辑的形式,是同人类思维的自觉活动相联系的,是以概念为基础的辩 证思维规律,是辩证法的科学体系。 (仁)唯物辩证法是伟大的认识工具 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唯物辩证法是其核心内容。恩格斯曾经深刻地指出, 唯物辩证法具有超越时空的特点。他认为,“自然科学家尽管可以采取他们所愿意采取的态 度,他们还得受哲学的支配。问题只在于:他们是愿意受某种整脚的时髦哲学的支配,还是 愿意受某种建立在通晓思维历史及其成就的基础上的理论思维形式的支配”。恩格斯这里讲 的理论思维形式其实就是世界观和方法论。 唯物辩证法按其本质来说,具有批判的、革命的精神。恩格斯指出,在辩证哲学面前,“不 存在任何最终的东西、绝对的东西、神圣的东西;它指出所有一切事物的暂时性;在它面前, 除了生成和灭亡的不断过程、无止境地由低级上升到高级的不断过程,什么都不存在。它本 身就是这个过程在思维着的头脑中的反映”。正是基于这种批判的、革命的精神,马克思主 义哲学内在地具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根本要求;反对因循守旧、墨守成规, 反对对一切已丧失生命力的事物采取妥协的态度,反对把自己的学说当成僵死的教条,坚持 主观与客观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唯物论和辩证法是统一的。由于世界本来就是普遍联系和变化发 展的物质世界,因此,当马克思主义唯物地解决世界的本原问题时,已经内在地包含了辩证 法。同样的道理,当马克思主义科学地揭示世界的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时,也就内在地包含 了唯物主义。 唯物辩证法的一系列规律、范畴和原理,都具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意义。学习掌握 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要求我们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要
(⼀)唯物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统⼀ 客观辩证法是指客观事物或客观存在的辩证法,即客观事物以相互作⽤、相互联系的形 式呈现出的各种物质形态的辩证运动和发展规律。主观辩证法是指⼈类认识和思维运动的辩 证法,即以概念作为思维细胞的辩证思维运动和发展规律。唯物辩证法既包括客观辩证法也 包括主观辩证法,体现了唯物主义、辩证法、认识论的统⼀。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所谓的 客观辩证法是在整个⾃然界中起⽀配作⽤的,⽽所谓的主观辩证法,即辩证的思维,不过是 在⾃然界中到处发⽣作⽤的、对⽴中的运动的反映”。主观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在⼈的思维 中的反映,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在本质上是统⼀的,但在表现形式上却是不同的。客观 辩证法采取外部必然性形式,不以⼈的意志为转移,是物质世界本身的联系和发展。主观辩 证法则采取观念的、逻辑的形式,是同⼈类思维的⾃觉活动相联系的,是以概念为基础的辩 证思维规律,是辩证法的科学体系。 (⼆)唯物辩证法是伟⼤的认识⼯具 在⻢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法论中,唯物辩证法是其核⼼内容。恩格斯曾经深刻地指出, 唯物辩证法具有超越时空的特点。他认为,“⾃然科学家尽管可以采取他们所愿意采取的态 度,他们还得受哲学的⽀配。问题只在于:他们是愿意受某种蹩脚的时髦哲学的⽀配,还是 愿意受某种建⽴在通晓思维历史及其成就的基础上的理论思维形式的⽀配”。恩格斯这⾥讲 的“理论思维形式”其实就是世界观和⽅法论。 唯物辩证法按其本质来说,具有批判的、⾰命的精神。恩格斯指出,在辩证哲学⾯前,“不 存在任何最终的东⻄、绝对的东⻄、神圣的东⻄;它指出所有⼀切事物的暂时性;在它⾯前, 除了⽣成和灭亡的不断过程、⽆⽌境地由低级上升到⾼级的不断过程,什么都不存在。它本 身就是这个过程在思维着的头脑中的反映”。正是基于这种批判的、⾰命的精神,⻢克思主 义哲学内在地具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根本要求;反对因循守旧、墨守成规, 反对对⼀切已丧失⽣命⼒的事物采取妥协的态度,反对把⾃⼰的学说当成僵死的教条;坚持 主观与客观的统⼀、理论与实践的统⼀、继承与创新的统⼀。 在⻢克思主义哲学中,唯物论和辩证法是统⼀的。由于世界本来就是普遍联系和变化发 展的物质世界,因此,当⻢克思主义唯物地解决世界的本原问题时,已经内在地包含了辩证 法。同样的道理,当⻢克思主义科学地揭示世界的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时,也就内在地包含 了唯物主义。 唯物辩证法的⼀系列规律、范畴和原理,都具有科学的世界观和⽅法论意义。学习掌握 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法,要求我们⽤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要
加强调查研究,准确把握客观实际,真正掌握规律,妥善应对和处理各种矛盾;要坚持实践 第一的观点,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推进理论创新。总之,按照唯物辩证法办事,就能达于应事 而变、顺势而为,做到高脆远漏、运筹帷幄 (但)矛盾分析方法是根本的认识方法 矛盾分析方法是对拉统一规律在方法论上的体现,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体系中居于核 心的地位,是我们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毛泽东指出:“辩证法的宇宙观,主要地就是教导人 们要善于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的运动,并根据这种分析,指出解决矛盾的方法。” 矛盾分析方法的重要作用,是由对立统一规律在唯物辩证法中的地位决定的。 矛盾分析方法包含广泛而深刻的内容。例如,把握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的方法, “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在对立中把握同一与在同一中把握对立的方法,批判与 继承相统一的方法等,都是矛盾分析方法的具体体现。在中国的传统哲学中,古代思想家用 简明的语言表述过矛盾观的深刻内涵和意义,对我们掌握矛盾分析方法也是有启迪作用的。 例如,“物生有两,相反相成一分为二,合二而一和而不同,执两用中等。西周史伯有句 名言:“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和是指有差别的对立事物之间的和谐统一,同是指不包含差 别的二者的绝对统一。史伯认为和是万物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因此他主张“尚和去同”。这 些思想都体现出矛盾分析方法的重要意义。 矛盾分析方法的核心要求是善于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做到具体矛盾具体分析,具体情况 具体分析。列宁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毛泽东在《矛盾论》 中进一步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就在于具体地分析具 体的情况。”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矛盾分析方法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就要求我们不断强化问题 意识,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善于认识和化解矛盾,尤其是优先解决主要矛盾作为打开局 面的突破口,以此带动其他矛盾的解决。习近平强调,改革要“扭住关键”,“突出问题导向”, 体现了矛盾分析方法在改革和发展问题上的运用。 二、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 辩证思维方法是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基础和原则,现代科学思维方法是辩证思维方法的 深化和展开,二者的结合体现了人类思维方法在哲学与具体科学中的发展。 (一)辩证思维方法 辩证思维方法是人们正确进行理性思维的方法。主要有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 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等。 归纳与演绎是人类思维从个别到一般,又由一般到个别的最常见的推理形式。归纳是从
加强调查研究,准确把握客观实际,真正掌握规律,妥善应对和处理各种⽭盾;要坚持实践 第⼀的观点,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推进理论创新。总之,按照唯物辩证法办事,就能达于应事 ⽽变、顺势⽽为,做到⾼瞻远瞩、运筹帷幄。 (三)⽭盾分析⽅法是根本的认识⽅法 ⽭盾分析⽅法是对⽴统⼀规律在⽅法论上的体现,在唯物辩证法的⽅法论体系中居于核 ⼼的地位,是我们认识事物的根本⽅法。⽑泽东指出:“辩证法的宇宙观,主要地就是教导⼈ 们要善于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盾的运动,并根据这种分析,指出解决⽭盾的⽅法。” ⽭盾分析⽅法的᯿要作⽤,是由对⽴统⼀规律在唯物辩证法中的地位决定的。 ⽭盾分析⽅法包含⼴泛⽽深刻的内容。例如,把握⽭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的⽅法, “两点论”与“᯿点论”相结合的⽅法,在对⽴中把握同⼀与在同⼀中把握对⽴的⽅法,批判与 继承相统⼀的⽅法等,都是⽭盾分析⽅法的具体体现。在中国的传统哲学中,古代思想家⽤ 简明的语⾔表述过⽭盾观的深刻内涵和意义,对我们掌握⽭盾分析⽅法也是有启迪作⽤的。 例如,“物⽣有两,相反相成”“⼀分为⼆,合⼆⽽⼀”“和⽽不同,执两⽤中”等。⻄周史伯有句 名⾔:“和实⽣物,同则不继。”“和”是指有差别的对⽴事物之间的和谐统⼀,“同”是指不包含差 别的⼆者的绝对统⼀。史伯认为“和”是万物⽣存和发展的条件,因此他主张“尚和去同”。这 些思想都体现出⽭盾分析⽅法的᯿要意义。 ⽭盾分析⽅法的核⼼要求是善于分析⽭盾的特殊性,做到具体⽭盾具体分析,具体情况 具体分析。列宁指出:“⻢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泽东在《⽭盾论》 中进⼀步指出:“⻢克思主义的最本质的东⻄,⻢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就在于具体地分析具 体的情况。”运⽤唯物辩证法的⽭盾分析⽅法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就要求我们不断强化问题 意识,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善于认识和化解⽭盾,尤其是优先解决主要⽭盾作为打开局 ⾯的突破⼝,以此带动其他⽭盾的解决。习近平强调,改⾰要“扭住关键”,“突出问题导向”, 体现了⽭盾分析⽅法在改⾰和发展问题上的运⽤。 ⼆、辩证思维⽅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法 辩证思维⽅法是现代科学思维⽅法的基础和原则,现代科学思维⽅法是辩证思维⽅法的 深化和展开,⼆者的结合体现了⼈类思维⽅法在哲学与具体科学中的发展。 (⼀)辩证思维⽅法 辩证思维⽅法是⼈们正确进⾏理性思维的⽅法。主要有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 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相统⼀等。 归纳与演绎是⼈类思维从个别到⼀般,⼜由⼀般到个别的最常⻅的推理形式。归纳是从
个别事实中概括出一般性结论,是由个别性前提过渡到一般性结论的推理形式。演绎是从 般原理走向个别结论,是由一般性原则推导出个别结论的推理形式。归纳和演绎两种方法处 于不可分割的联系之中。一方面,归纳和演绎互为前提。归纳是演绎的基础,演绎为归纳提 供理论依据,指明归纳的目的和方向。另一方面,归纳和演绎相互补充。归纳虽然能概括出 同类事物的共性,但不能区分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不能摒弃片面性和表面性,所得结论 还不是充分可靠的,因此,归纳必须靠演绎来补充和修正。演绎以事物共性和个性的统一为 基础,共性只大致地包含个性,因此,从共性出发不能揭示个别事物多方面的属性,要了解 事物本身的多样性,就得进一步分析归纳。 和归纳与演绎相此,分析与综合是一种更为深刻的思维方法。所谓分析,就是在思维中 把认识对象分解为各个部分、方面、要素,以便分别加以研究的思维方法。通过分析研究, 从中找出构成这一认识对象的基础的部分、本质的方面。综合是同分析相对应的方法。综合 通常被看作是在把整体分解为各个因素的基础上,再把各个因素组合成一个整体的思维活 动,但是综合绝不是把各部分、各组成因素机械地凑合起来或装配在一起,而是在思维中把 对象的各个本质的方面按其内在联系有机地结合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分析与综合的实质,就 是建立在调查研究基础上的矛盾分析方法,是客观事物的辩证联系和发展过程在思维中的再 现。分析与综合的关系也是辩证的,分析是综合的基础,综合是分析的完成,只有把两者结 合在一起,才能对所认识的事物形成一个完整的、科学的认识过程。 抽象与具体是辩证思维的高级形式。在思维活动中,抽象与具体是同分析与综合密切相 关的思维方法。这一思维方法是通过从具体到抽象,又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达到对事物的 真理性认识。在认识过程中,有两种完全不同的具体,一种是感性的具体,另一种是思维的 具体。所谓感性的具体,就是人的感觉器官所得到的生动而具体的知觉表象。感性的具体是 人的认识的起点,为了实现从感性的具体到思维的具体的过渡,必须首先否定感性的具体。 而对感性具体的否定就是抽象。抽象是通过分析把整体分解成各个部分,区分开必然的、本 质的方面和偶然的、现象的方面,从中抽取出各个必然的、本质的因素,以达到对具体事物 的某一本质方面的认识,这就是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但是要真正达到对具体事物全面深刻 的认识,还必须运用综合的方法,把对事物各方面的本质的认识联系起来,形成关于事物整 体的统一的认识,使抽象的规定在思维的具体中再现出来。这就是从柚象上升到具体。这种 具体认识是多样性的统一,是事物自身各方面的矛盾组成的对立统一的整体在思维中的再 现。 对辩证思维而言,重要的是从抽象上升到具体。这是一个以抽象为逻辑起点,通过各种
个别事实中概括出⼀般性结论,是由个别性前提过渡到⼀般性结论的推理形式。演绎是从⼀ 般原理⾛向个别结论,是由⼀般性原则推导出个别结论的推理形式。归纳和演绎两种⽅法处 于不可分割的联系之中。⼀⽅⾯,归纳和演绎互为前提。归纳是演绎的基础,演绎为归纳提 供理论依据,指明归纳的⽬的和⽅向。另⼀⽅⾯,归纳和演绎相互补充。归纳虽然能概括出 同类事物的共性,但不能区分本质属性和⾮本质属性,不能摒弃⽚⾯性和表⾯性,所得结论 还不是充分可靠的,因此,归纳必须靠演绎来补充和修正。演绎以事物共性和个性的统⼀为 基础,共性只⼤致地包含个性,因此,从共性出发不能揭示个别事物多⽅⾯的属性,要了解 事物本身的多样性,就得进⼀步分析归纳。 和归纳与演绎相⽐,分析与综合是⼀种更为深刻的思维⽅法。所谓分析,就是在思维中 把认识对象分解为各个部分、⽅⾯、要素,以便分别加以研究的思维⽅法。通过分析研究, 从中找出构成这⼀认识对象的基础的部分、本质的⽅⾯。综合是同分析相对应的⽅法。综合 通常被看作是在把整体分解为各个因素的基础上,再把各个因素组合成⼀个整体的思维活 动,但是综合绝不是把各部分、各组成因素机械地凑合起来或装配在⼀起,⽽是在思维中把 对象的各个本质的⽅⾯按其内在联系有机地结合成⼀个统⼀的整体。分析与综合的实质,就 是建⽴在调查研究基础上的⽭盾分析⽅法,是客观事物的辩证联系和发展过程在思维中的再 现。分析与综合的关系也是辩证的,分析是综合的基础,综合是分析的完成,只有把两者结 合在⼀起,才能对所认识的事物形成⼀个完整的、科学的认识过程。 抽象与具体是辩证思维的⾼级形式。在思维活动中,抽象与具体是同分析与综合密切相 关的思维⽅法。这⼀思维⽅法是通过从具体到抽象,⼜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达到对事物的 真理性认识。在认识过程中,有两种完全不同的具体,⼀种是感性的具体,另⼀种是思维的 具体。所谓感性的具体,就是⼈的感觉器官所得到的⽣动⽽具体的知觉表象。感性的具体是 ⼈的认识的起点,为了实现从感性的具体到思维的具体的过渡,必须⾸先否定感性的具体。 ⽽对感性具体的否定就是抽象。抽象是通过分析把整体分解成各个部分,区分开必然的、本 质的⽅⾯和偶然的、现象的⽅⾯,从中抽取出各个必然的、本质的因素,以达到对具体事物 的某⼀本质⽅⾯的认识。这就是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但是要真正达到对具体事物全⾯深刻 的认识,还必须运⽤综合的⽅法,把对事物各⽅⾯的本质的认识联系起来,形成关于事物整 体的统⼀的认识,使抽象的规定在思维的具体中再现出来。这就是从柚象上升到具体。这种 具体认识是多样性的统⼀,是事物⾃身各⽅⾯的⽭盾组成的对⽴统⼀的整体在思维中的再 现。 对辩证思维⽽⾔,᯿要的是从抽象上升到具体。这是⼀个以抽象为逻辑起点,通过各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