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是人在自然界开展实践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有机系统。自然界与人类社会都具有客观实在 性,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形成的自然基础,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 又反过来影响并不断改变着自然界。人类产生以后,自然界在人的实践活动中以新的形式延 续自己的存在和发展。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也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通过劳动实 践,人不再是单纯的自然存在物,更主要的是社会存在物。通过劳动实践,人类社会既构成 了自然界的有机组成部分,又形成了自身特殊的发展规律。因此,只有通过劳动实践,才能 够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另一方面,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是理解和解释一切社会现象的钥匙。马克思主义确 认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也就是把社会生活“当作实践去理解”。社会生活是对人们各 种社会活动的总称。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在: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实践以浓 缩的形式包含着全部壮会关系,成为社会关系的发源地;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即社会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领域: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改造社会的实 践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 二、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实践活动不但形成了社会存在,而且还创造了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一意识,使世界 二重化为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 (一)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意识 的起源、本质和作用上。从意识起源来看,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它的形成和发展 经历了三个阶段,即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再到高等动物 的感觉和心理,最终发展为人类的意识。 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社会实践,特别是劳 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一方面,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 观需要和可能;另一方面,在人们的劳动和交往中形成的语言促进了意识的发展。从意识本 质来看,意识是人脑这样一种特殊物质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 映像。因此,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 一,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马克思指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 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仁)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就是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的能动
会是⼈在⾃然界开展实践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有机系统。⾃然界与⼈类社会都具有客观实在 性,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然界是⼈类社会形成的⾃然基础,⼈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 ⼜反过来影响并不断改变着⾃然界。⼈类产⽣以后,⾃然界在⼈的实践活动中以新的形式延 续⾃⼰的存在和发展。劳动是⼈的存在⽅式,也是⼈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通过劳动实 践,⼈不再是单纯的⾃然存在物,更主要的是社会存在物。通过劳动实践,⼈类社会既构成 了⾃然界的有机组成部分,⼜形成了⾃身特殊的发展规律。因此,只有通过劳动实践,才能 够协调⼈与⾃然的关系,实现⼈与⾃然的和谐发展。 另⼀⽅⾯,实践是⼈类社会的基础,是理解和解释⼀切社会现象的钥匙。⻢克思主义确 认社会⽣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也就是把社会⽣活“当作实践去理解”。社会⽣活是对⼈们各 种社会活动的总称。社会⽣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在: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实践以浓 缩的形式包含着全部社会关系,成为社会关系的发源地;实践形成了社会⽣活的基本领域, 即社会的物质⽣活、政治⽣活和精神⽣活领域;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改造社会的实 践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实践活动不但形成了社会存在,⽽且还创造了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意识,使世界 ⼆᯿化为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 (⼀)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是⼈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表现在意识 的起源、本质和作⽤上。从意识起源来看,意识是⾃然界⻓期发展的产物,它的形成和发展 经历了三个阶段,即由⼀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物的刺激感应性,再到⾼等动物 的感觉和⼼理,最终发展为⼈类的意识。 意识不仅是⾃然界⻓期发展的产物,⽽且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社会实践,特别是劳 动,在意识的产⽣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劳动为意识的产⽣和发展提供了客 观需要和可能;另⼀⽅⾯,在⼈们的劳动和交往中形成的语⾔促进了意识的发展。从意识本 质来看,意识是⼈脑这样⼀种特殊物质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 映像。因此,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 ⼀,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不是物质本身。⻢克思指出:“观念的东⻄不外是移⼊⼈的头脑 并在⼈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已。” (⼆)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这种反作⽤就是意识的能动作⽤。意识的能动
作用主要表现在: 第一,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人在认识客观世界、尊重客观规律的同时,还总 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和要求去确定反映什么、不反映什么,以及怎样反映,从而表现出主体的 选择性。马克思说,人在“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 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人的整个实践过程,就是围绕意识活动所构建的 目标和蓝图来进行的。 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人的意识不仅采取感觉、知觉、表象等形式,反映事物的 外部现象,而且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和选择建构,在思维 中构造一个现实中所没有的理想世界。 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不限于从实践中形成一 定的思想,形成活动的目的、计划、方法等观念的东西,更重要的在于以这些观念的东西为 指导,通过实践使之一步步变为客观现实。正如列宁所说:“世界不会满足人,人决心以自己 的行动来改变世界。”改变世界或创造世界不仅意味着强化客观世界的变化过程,而且意味着 创造出世界上原来所没有的东西,即没有人的参与永远也不可能出现的东西。 第四,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现代科学和医学实验证明:意识、心 理因素能够对人的行为选择和健康状况产生重要影响。俗话说的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 了头”多少反映了这个道理。 (三)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 正确认识和把握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还需要处理好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 系。 一方面,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人们只有在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 的基础上,才能正确地认识世界,有效地改造世界。人创造历史,但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 只有遵循历史的规律和进程,把握时代的脉搏和契机,人才能真正成为历史的主人。 另一方面,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承认规律的客观 性,并不是说人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无所作为。人能够通过自觉活动去认识规律,并按照 客观规律去改造世界,以满足自身的需要。因此,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性与发挥人的主 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实践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 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前提和条件:第一,从实际出发是正确发 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只有从实际出发、充分反映客观规律的认识,才是正确的认识 只有以正确的认识为指导,才能形成正确的行动。第二,实践是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
作⽤主要表现在: 第⼀,意识活动具有⽬的性和计划性。⼈在认识客观世界、尊᯿客观规律的同时,还总 是根据⼀定的⽬的和要求去确定反映什么、不反映什么,以及怎样反映,从⽽表现出主体的 选择性。⻢克思说,⼈在“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 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的整个实践过程,就是围绕意识活动所构建的 ⽬标和蓝图来进⾏的。 第⼆,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的意识不仅采取感觉、知觉、表象等形式,反映事物的 外部现象,⽽且运⽤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对感性材料进⾏加⼯制作和选择建构,在思维 中构造⼀个现实中所没有的理想世界。 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意识的能动作⽤不限于从实践中形成⼀ 定的思想,形成活动的⽬的、计划、⽅法等观念的东⻄,更᯿要的在于以这些观念的东⻄为 指导,通过实践使之⼀步步变为客观现实。正如列宁所说:“世界不会满⾜⼈,⼈决⼼以⾃⼰ 的⾏动来改变世界。”改变世界或创造世界不仅意味着强化客观世界的变化过程,⽽且意味着 创造出世界上原来所没有的东⻄,即没有⼈的参与永远也不可能出现的东⻄。 第四,意识具有调控⼈的⾏为和⽣理活动的作⽤。现代科学和医学实验证明:意识、⼼ 理因素能够对⼈的⾏为选择和健康状况产⽣᯿要影响。俗话说的“笑⼀笑⼗年少,愁⼀愁⽩ 了头”多少反映了这个道理。 (三)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 正确认识和把握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还需要处理好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 系。 ⼀⽅⾯,尊᯿客观规律是正确发ഀ主观能动性的前提。⼈们只有在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 的基础上,才能正确地认识世界,有效地改造世界。⼈创造历史,但不是随⼼所欲地创造。 只有遵循历史的规律和进程,把握时代的脉搏和契机,⼈才能真正成为历史的主⼈。 另⼀⽅⾯,只有充分发ഀ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客观规律。承认规律的客观 性,并不是说⼈在规律⾯前⽆能为⼒、⽆所作为。⼈能够通过⾃觉活动去认识规律,并按照 客观规律去改造世界,以满⾜⾃身的需要。因此,尊᯿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性与发ഀ⼈的主 观能动性是辩证统⼀的,实践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统⼀的基础。 正确发ഀ⼈的主观能动性,有以下三个⽅⾯的前提和条件:第⼀,从实际出发是正确发 ഀ⼈的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只有从实际出发、充分反映客观规律的认识,才是正确的认识; 只有以正确的认识为指导,才能形成正确的⾏动。第⼆,实践是正确发ഀ⼈的主观能动性的
基本途径。正确的认识要变为现实的物质力量,只能通过物质的活动—实践才能达到。第 三,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还需要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巧妇难为无米之 炊”,没有现实的原材料,人的意识再巧也创造不出任何物质的东西来。 在社会历史领域,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具体表现为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 选择的关系。社会历史趋向指的是社会历史规律的客观性和必然性,主体选择指的是历史主 体在社会发展中的能动性和选择性。社会历史规律的客观性和必然性规定了人的活动要受规 律性的制约,但与此同时,又不能否定人作为历史主体的能动性和选择性。在社会发展的每 一个具体阶段上,都存在着各种不同的客观趋势和可能性,而人则需要确定自己对待它们的 态度并作出选择。选择的方向、目标和方式是否正确,只能由实践来检验。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体现了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辩证统一。发展 道路要与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不能脱离基本国情,这是社会历史趋向;发展道路不能违 背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不能脱离各国的政治条件和历史文化传统,这是主体选择。实践 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实现中华民 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符合社会历史趋向的正确的主体选择。 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世界的统一性问题,是回答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没有统一性,即有没有共同的本质或本 原的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世界统一于物质。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首先体现在,意识统一于物质。从意识的起源上看,意识是物质世界 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物质世界中的一种特殊存在;从意识的本质上看,意识是人脑这种特殊 的物质器官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从意识的作用上看,意识能动性的发挥必须以 尊重物质世界的客观规律为前提。因此,意识统一于物质,在统一的物质世界之外,没有任 何非物质的存在或非物质的活动。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还体现在,人类社会也统一于物质。人类社会是否具有物质性,是在 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长期没有得到正确解决的问题。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旧唯物主义在自然观 上是唯物主义的,但在社会历史领域中,旧唯物主义不理解人的实践活动本身是一种客观存 在,不理解物质生产实践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而是把历史过程看成是人的主观意志 的产物,因而得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错误结论,成了不彻底的“半截子唯物主义。马 克思主义将唯物主义真正贯彻到牡会历史领域,认为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 展的基础,实践性是社会生活的本质,人类社会统一于物质。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 第一,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人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人从自
基本途径。正确的认识要变为现实的物质⼒量,只能通过物质的活动——实践才能达到。第 三,正确发ഀ⼈的主观能动性,还需要依赖于⼀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段。“巧妇难为⽆⽶之 炊”,没有现实的原材料,⼈的意识再“巧”也创造不出任何物质的东⻄来。 在社会历史领域,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具体表现为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 选择的关系。社会历史趋向指的是社会历史规律的客观性和必然性,主体选择指的是历史主 体在社会发展中的能动性和选择性。社会历史规律的客观性和必然性规定了⼈的活动要受规 律性的制约,但与此同时,⼜不能否定⼈作为历史主体的能动性和选择性。在社会发展的每 ⼀个具体阶段上,都存在着各种不同的客观趋势和可能性,⽽⼈则需要确定⾃⼰对待它们的 态度并作出选择。选择的⽅向、⽬标和⽅式是否正确,只能由实践来检验。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社会主义道路,体现了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辩证统⼀。发展 道路要与社会⽣产⼒⽔平相适应,不能脱离基本国情,这是社会历史趋向;发展道路不能违 背⼈⺠群众的利益和愿望,不能脱离各国的政治条件和历史⽂化传统,这是主体选择。实践 证明:中国特⾊社会主义道路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美好⽣活、实现中华⺠ 族伟⼤复兴的必由之路。中国特⾊社会主义道路是符合社会历史趋向的正确的主体选择。 三、世界的物质统⼀性 世界的统⼀性问题,是回答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没有统⼀性,即有没有共同的本质或本 原的问题。⻢克思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世界统⼀于物质。 世界的物质统⼀性⾸先体现在,意识统⼀于物质。从意识的起源上看,意识是物质世界 ⻓期发展的产物,是物质世界中的⼀种特殊存在;从意识的本质上看,意识是⼈脑这种特殊 的物质器官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从意识的作⽤上看,意识能动性的发ഀ必须以 尊᯿物质世界的客观规律为前提。因此,意识统⼀于物质,在统⼀的物质世界之外,没有任 何⾮物质的存在或⾮物质的活动。 世界的物质统⼀性还体现在,⼈类社会也统⼀于物质。⼈类社会是否具有物质性,是在 ⻢克思主义产⽣之前⻓期没有得到正确解决的问题。⻢克思主义以前的旧唯物主义在⾃然观 上是唯物主义的,但在社会历史领域中,旧唯物主义不理解⼈的实践活动本身是⼀种客观存 在,不理解物质⽣产实践在社会⽣活中的地位和作⽤,⽽是把历史过程看成是⼈的主观意志 的产物,因⽽得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错误结论,成了不彻底的“半截⼦”唯物主义。⻢ 克思主义将唯物主义真正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认为物质资料⽣产⽅式是⼈类社会存在和发 展的基础,实践性是社会⽣活的本质,⼈类社会统⼀于物质。⼈类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 第⼀,⼈类社会是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定阶段的产物,⼈从⾃
然界分化出来,并不意味着脱离了物质世界。人的生命形态和生命活动仍然是物质的,人赖 以生存的全部生活资料也只能取之于物质世界,离开了一定的物质自然环境,人类社会就不 可能存在和发展。 第二,人类获取生活资料的活动是物质性的活动。人类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 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如果仅仅停留在意识或思想的 范围内,人类是无法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 第三,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 系的总和。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生产关系是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 的意志为转移的物质关系。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构成了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 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石,有助于我们树立唯物主义科学世界观,为 我们进一步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也有助于我们确立正确的思 想路线和思想方法,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切从实际出发,是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在现实生活中和实际工作中的生动体现,是在坚持 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想问题、办事情的根本立足点。特别是在推进新时代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过程中,我们要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最大国情出发,既看到我 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也要看到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发生了变化,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从而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过程中又呈现出更加具体的阶段性特征。 第二节事物的联系和发展 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普遍联系引起事物的运动发 展。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和总特征。 (一)事物的普遍联系 恩格斯在谈到事物普遍联系的辩证图景时指出,“当我们通过思维来考察自然界或人 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 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 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具有一系列特点: 首先,联系具有客观性。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每一种事物都是在与其他事物的
然界分化出来,并不意味着脱离了物质世界。⼈的⽣命形态和⽣命活动仍然是物质的,⼈赖 以⽣存的全部⽣活资料也只能取之于物质世界,离开了⼀定的物质⾃然环境,⼈类社会就不 可能存在和发展。 第⼆,⼈类获取⽣活资料的活动是物质性的活动。⼈类获取物质⽣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 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量改造物质⼒量的活动,如果仅仅停留在意识或思想的 范围内,⼈类是⽆法获取物质⽣活资料的。 第三,⼈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物质资料的⽣产⽅式。⽣产⽅式是⽣产⼒和⽣产关 系的总和。⽣产⼒是⼈类改造⾃然的物质⼒量,⽣产关系是在物质⽣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 的意志为转移的物质关系。物质资料的⽣产⽅式构成了⼈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 现着⼈类社会的物质性。 世界的物质统⼀性原理是⻢克思主义的基⽯,有助于我们树⽴唯物主义科学世界观,为 我们进⼀步确⽴正确的⼈⽣观和价值观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也有助于我们确⽴正确的思 想路线和思想⽅法,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坚持实事求是,⼀切从实际出发。⼀ 切从实际出发,是世界的物质统⼀性原理在现实⽣活中和实际⼯作中的⽣动体现,是在坚持 和发展中国特⾊社会主义伟⼤实践中想问题、办事情的根本⽴⾜点。特别是在推进新时代中 国特⾊社会主义事业的过程中,我们要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最⼤国情出发,既看到我 国仍处于并将⻓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也要看到我国社会的主要⽭盾 发⽣了变化,已经转化为⼈⺠⽇益增⻓的美好⽣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盾, 从⽽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过程中⼜呈现出更加具体的阶段性特征。 第⼆节 事物的联系和发展 ⼀、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普遍联系引起事物的运动发 展。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和总特征。 (⼀)事物的普遍联系 恩格斯在谈到事物普遍联系的“辩证图景”时指出,“当我们通过思维来考察⾃然界或⼈ 类历史或我们⾃⼰的精神活动的时候,⾸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 ⽤⽆穷⽆尽地交织起来的画⾯”。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 制约、相互作⽤的关系。联系具有⼀系列特点: ⾸先,联系具有客观性。世界上没有孤⽴存在的事物,每⼀种事物都是在与其他事物的
联系之中存在的,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 们从客观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出发去认识事物。坚持联系的客观性,就是在联系的观点上坚 持了唯物论 其次,联系具有普遍性。联系的普遍性有三层含义。其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 要素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也就是说,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其二,任何事物都不 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联系之中。其三,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任何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交互作用之中。实践 作为人的生命活动和社会存在的形式,实质上是人类所特有的联系形式,即人类社会与自然 界、社会中人与人的一切现实联系的基本方式和途径,这已为人类的实践经验和科学发展所 证明。任何事物都是统一的联系之网上的一个网结,并通过这个联系之网体现出联系的普遍 性。需要指出的是,事物的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来实现的,是通过中间性的联系和过波性环 节而实现的 再次,联系具有多样性。世界上的事物是多样的,事物之间的联系也是多样的。事物联 系的主要方式有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必然 联系与偶然联系等。不同的联系构成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存在状态和发展趋势。 最后,联系具有条件性。条件是对事物存在和发展发生作用的诸要素的总和。对条件要 唯物辩证地去看待。其一,条件对事物发展和人的活动具有支持或制约作用。有利条件支持 和促进事物的发展和人的活动,不利条件制约和阻碍事物的发展和人的活动。其二,条件是 可以改变的。人在条件面前并非消极无为,经过努力,可以化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推动事 物的发展。其三,改变和创造条件不是任意的。必须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不能强行去 改变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否则就是揠苗助长。在实际工作中坚持唯物辩证法的条件论, 就必须反对唯心主义的无条件论和唯条件论。既善于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又善于化不利条件 为有利条件,这才是科学的态度。 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 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仁)事物的变化发展 事物的相互联系包含事物的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使事物原有的状态和性质发生程度不同的变化。地球和太 阳的相互作用构成地球绕太阳的运动,并引起地球上事物和现象的变化,比如昼夜交替、四 季更迭等。一定形式的运动都意味着一定的变化:最简单的机械运动会引起物体位置的变化
联系之中存在的,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 们从客观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出发去认识事物。坚持联系的客观性,就是在联系的观点上坚 持了唯物论。 其次,联系具有普遍性。联系的普遍性有三层含义。其⼀,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 要素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也就是说,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其⼆,任何事物都不 能孤⽴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定的联系之中。其三,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整体。 从⽆机界到有机界,从⾃然界到⼈类社会,任何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交互作⽤之中。实践 作为⼈的⽣命活动和社会存在的形式,实质上是⼈类所特有的联系形式,即⼈类社会与⾃然 界、社会中⼈与⼈的⼀切现实联系的基本⽅式和途径,这已为⼈类的实践经验和科学发展所 证明。任何事物都是统⼀的联系之⽹上的⼀个⽹结,并通过这个联系之⽹体现出联系的普遍 性。需要指出的是,事物的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来实现的,是通过中间性的联系和过渡性环 节⽽实现的。 再次,联系具有多样性。世界上的事物是多样的,事物之间的联系也是多样的。事物联 系的主要⽅式有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本质联系与⾮本质联系、必然 联系与偶然联系等。不同的联系构成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存在状态和发展趋势。 最后,联系具有条件性。条件是对事物存在和发展发⽣作⽤的诸要素的总和。对条件要 唯物辩证地去看待。其⼀,条件对事物发展和⼈的活动具有⽀持或制约作⽤。有利条件⽀持 和促进事物的发展和⼈的活动,不利条件制约和阻碍事物的发展和⼈的活动。其⼆,条件是 可以改变的。⼈在条件⾯前并⾮消极⽆为,经过努⼒,可以化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推动事 物的发展。其三,改变和创造条件不是任意的。必须尊᯿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不能强⾏去 改变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否则就是揠苗助⻓。在实际⼯作中坚持唯物辩证法的条件论, 就必须反对唯⼼主义的⽆条件论和唯条件论。既善于充分利⽤有利条件,⼜善于化不利条件 为有利条件,这才是科学的态度。 ⻢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们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整体性、 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事物的变化发展 事物的相互联系包含事物的相互作⽤,⽽相互作⽤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事物之间相互作⽤的结果,是使事物原有的状态和性质发⽣程度不同的变化。地球和太 阳的相互作⽤构成地球绕太阳的运动,并引起地球上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如昼夜交替、四 季更迭等。⼀定形式的运动都意味着⼀定的变化:最简单的机械运动会引起物体位置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