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上学期八年级月考联考试卷 语文 (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积累与运用(43分) 娅1.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4分) 读《阿长与<山海经>》,我们认识了阿长,卑微却让人怀念:读《背影》,我 母们看到了父亲,在人生狼藉时,却用一个蹒跚(▲)的背影诠释父爱如山:读《老 王》,我们听到了,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zuo;,读《台阶》,我们体验到 期了,父亲圆梦时坐在高台阶上的尴尬。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注音写了汉字:(2分) 蹒跚( 愧zu0( (2)请仿照前面四个句子,选择本册课文内容仿写一句。(2分) 2.请根据提示填写相应的古诗文。(15分) (1) 不独子其子 (2)《秋词》中直接表达诗人对秋日的看法的诗句是 博(3)春冬之时, 回清倒影 ,老木沧波无限悲。 付(5)衣沾不足惜 (6)晓雾将歇 ,沉鳞竞跃。 (7)霜落熊升树, 鹚(8)漫游名山大川,人们自然会产生无限的感慨。站在黄河边上,看大漠奇特 壮丽的美景,我们会想起王维的“ 站在泰 山之巅,抒发个人凌云壮志,我们会想起杜甫的 (9)《送友人》中化用《诗经》中“萧萧马鸣”的诗句是:,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 A.高速磁悬浮列车运行时与轨道完全不接触,它没有轮子和传动机构,列车的
2016/2017 学年上学期八年级月考联考试卷 语 文 (试卷满分:150 分 考试时间:120 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43 分) 1.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4 分) 读《阿长与<山海经>》,我们认识了阿长,卑微却让人怀念;读《背影》,我 们看到了父亲,在人生狼藉时,却用一个蹒跚(▲)的背影诠释父爱如山;读《老 王》,我们听到了,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 zuo;,读《台阶》,我们体验到 了,父亲圆梦时坐在高台阶上的尴尬。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注音写了汉字:(2 分) 蹒跚.( ) 愧 zuò( ) (2)请仿照前面四个句子,选择本册课文内容仿写一句。(2 分) 2.请根据提示填写相应的古诗文。(15 分) (1) ,不独子其子。 (2)《秋词》中直接表达诗人对秋日的看法的诗句是: , (3)春冬之时, ,回清倒影 (4) ,老木沧波无限悲。 (5)衣沾不足惜 ,_______________ (6)晓雾将歇, ; ,沉鳞竞跃。 (7)霜落熊升树, (8)漫游名山大川,人们自然会产生无限的感慨。站在黄河边上,看大漠奇特 壮丽的美景,我们会想起王维的“ , ”;站在泰 山之巅,抒发个人凌云壮志,我们会想起杜甫的 “ , ”。 (9)《送友人》中化用《诗经》中“萧萧马鸣”的诗句是: ,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 ....的一项是(2 分) A. 高速磁悬浮列车运行时与轨道完全不接触,它没有轮子和传动机构,列车的
悬浮、导向、驱动和制动靠的是利用电磁力来实现的。 B.据资料记载:生长在野外的长尾鸡的尾羽,每年能增长一米左右,而长尾鸡 的寿命能活八至十年,所以最长的尾羽能够超过七米 C.环保事件之所以经常性的频频发生,有专家认为,主要是由于地方政府单纯 地依靠大规模投入获取经济増长速度,使得资源消耗惊人,环境污染日渐严重。 D.中学生应多读一些名著,因为读古今中外的名著,不仅可以学到丰富的知识, 而且能够深入了解社会,懂得更多的人生道理 4.名著阅读。(9分) (1).下面是笛福《鲁滨逊漂流记》中的一段文字 他愈走愈近,而且每走十到十二步就要跪倒在地,表示他对我的救命之恩 的感情。我对他微笑,显出一副和颜悦色的神情,招呼他走近些。最后,他走 到我跟前,然后又跪下,吻着地面,把他的脑袋贴在地上,抓住我一只脚,把 我的脚放在他的脑袋上。 其中“他”指的是 。(1分) (2)按照《鲁滨逊漂流记》内容,排列下面情节的先后顺序(只填序号)。(2 分) ①发现野人②抗争病魔③重返故乡④海上冒险 顺序: (3)、李鬼道:“小人本不敢剪径,家中因有个九十岁的老母,无人养赡,因此 小人单题爷爷大名唬吓人,夺些单身的包裹,养赡老母。其实并不曾敢害了 个人。如今爷爷杀了小人,家中老母,必是饿杀。”A虽是个杀人不眨 眼的魔君,听的说了这话,自寻思道:“我特地归家来取娘,却倒杀了一个养 娘的人,天地也不容我。罢,罢!我饶了你这厮性命
悬浮、导向、驱动和制动靠的是利用电磁力来实现的。 B. 据资料记载:生长在野外的长尾鸡的尾羽,每年能增长一米左右,而长尾鸡 的寿命能活八至十年,所以最长的尾羽能够超过七米。 C. 环保事件之所以经常性的频频发生,有专家认为,主要是由于地方政府单纯 地依靠大规模投入获取经济增长速度,使得资源消耗惊人,环境污染日渐严重。 D. 中学生应多读一些名著,因为读古今中外的名著,不仅可以学到丰富的知识, 而且能够深入了解社会,懂得更多的人生道理。 4.名著阅读。(9 分) (1).下面是笛福《鲁滨逊漂流记》中的一段文字。 他愈走愈近,而且每走十到十二步就要跪倒在地,表示他对我的救命之恩 的感情。我对他微笑,显出一副和颜悦色的神情,招呼他走近些。最后,他走 到我跟前,然后又跪下,吻着地面,把他的脑袋贴在地上,抓住我一只脚,把 我的脚放在他的脑袋上。 其中“他”指的是 。(1 分) (2).按照《鲁滨逊漂流记》内容,排列下面情节的先后顺序(只填序号)。(2 分) ①发现野人 ②抗争病魔 ③重返故乡 ④海上冒险 顺序: (3)、李鬼道:“小人本不敢剪径,家中因有个九十岁的老母,无人养赡,因此 小人单题爷爷大名唬吓人,夺些单身的包裹,养赡老母。其实并不曾敢害了 一个人。如今爷爷杀了小人,家中老母,必是饿杀。” A 虽是个杀人不眨 眼的魔君,听的说了这话,自寻思道:“我特地归家来取娘,却倒杀了一个养 娘的人,天地也不容我。罢,罢!我饶了你这厮性命
①选文中(人物)A是中国古典名著《水浒传》的人物 分),绰号 (1分) ②请简述另一个与人物A有关的情节。(4分) 5.综合性学习。(6分) 近日,某校开展了“重温笔顺,写好汉字”的一系列活动,请你来参加 书写笔顺抽样调查统计表 字例和规范笔顺 按规范笔顺书写的人数 火 火 方 29 说明:调查对象为50名初中同学 图 图二 (1)请看图一,你从“书写笔顺抽样调査统计表”中发现了什么问题?请用简 洁的语言说出你的发现。(2分) (2)请看图二,请你和老师一起研究书法作品,说出你的感受。(2分) 师:“户”字运笔意趣在于“曳”,最后一笔是撇,有飘逸之感,真可谓笔势 送足。 你:“草”字运笔意趣在于“垂 真可谓精神外露。 师:很不错!你用了老师的示例,也说到点子上 (3)请你和家人一起交流写字经验。(2分) 爸爸说:"“义′字先写点,再写撇和捺,手机笔画输入也是这样的∴….这
①选文中(人物)A 是中国古典名著《水浒传》的人物 (1 分),绰号 (1 分) ②请简述另一个 ...与人物 A 有关的情节。(4 分) 5.综合性学习。(6 分) 近日,某校开展了“重温笔顺,写好汉字”的一系列活动,请你来参加。 图一 图二 (1)请看图一,你从“书写笔顺抽样调查统计表”中发现了什么问题?请用简 洁的语言说出你的发现。(2 分) (2)请看图二,请你和老师一起研究书法作品,说出你的感受。(2 分) 师:“户”字运笔意趣在于“曳”,最后一笔是撇,有飘逸之感,真可谓笔势 送足。 你:“草”字运笔意趣在于“垂”, , , 真可谓精神外露。 师: 很不错!你用了老师的示例,也说到点子上。 (3)请你和家人一起交流写字经验。(2 分) 爸爸说:“‘义’字先写点,再写撇和捺,手机笔画输入也是这样的 ……这
种写法更符合中国书法的习惯。” 妈妈说:“有的小孩写长′字,先写横,再写撇,然后写其他笔画,看着 就觉得很别扭。” 姐姐说:"“为′字的笔顺先写点,再写撇,最后一笔是点,小学老师就是这 样教我们的啊,这么写确实好看! 你综合家人的看法后得出的结论是: 6.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1-3)题。(7分) 渡荆门送别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诗中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字是 (1分) (2)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一联,历来被人们称道。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3 (3)对于本诗,清人沈德潜曾评价说:“诗中无送别意,题中‘送别’二字可删。” 从全诗来看,你同意他这种说法吗?为什么?(3分) 二、阅读(47分) (一)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7-10题(14分)
种写法更符合中国书法的习惯。” 妈妈说:“有的小孩写‘长’字,先写横,再写撇,然后写其他笔画,看着 就觉得很别扭。” 姐姐说:“‘为’字的笔顺先写点,再写撇,最后一笔是点,小学老师就是这 样教我们的啊,这么写确实好看! ” 你综合家人的看法后得出的结论是: 6.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1--3)题。(7 分)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诗中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字是 。(1 分) (2)“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一联,历来被人们称道。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3 分) (3)对于本诗,清人沈德潜曾评价说:“诗中无送别意,题中‘送别’二字可删。” 从全诗来看,你同意他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3 分) 二、阅读(47 分) (一)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 7-10 题(14 分)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 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东坡志林·记承天寺夜游》 【乙】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望 亭宇尚在木末,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 钩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 当恁么时也不妨熟歇 《东坡志林·记游松风亭》 【注】①木末:树梢。②死敌:死于敌手。③死法:死于军法。④恁么:如此, 这样。 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1)月色入户(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 )(4)思欲就亭止息( 8.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是(3分)( A.欣然起行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B.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遂迷,不复得路 C.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D.若人悟此 若听茶声然 9.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 10.甲、乙两文分别为苏轼被贬黄州、惠州期间所作,两文所展露的胸怀有什么 共同之处?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述。(3分)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 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东坡志林·记承天寺夜游》) 【乙】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望 亭宇尚在木末,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 钩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 当恁么时也不妨熟歇。 (《东坡志林·记游松风亭》) 【注】①木末:树梢。②死敌:死于敌手。③死法:死于军法。④恁么:如此, 这样。 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 分) (1)月色入户.( )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3)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 ) (4)思欲就.亭止息( ) 8.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是(3 分)( ) A.欣然.起行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B.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遂.迷,不复得路 C.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D.若.人悟此 若.听茶声然 9.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4 分)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 10.甲、乙两文分别为苏轼被贬黄州、惠州期间所作,两文所展露的胸怀有什么 共同之处?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述。(3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