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必背文化经典语言素材 董营涛 《管子》精选20句 管仲是我国古代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也是先秦诸子中法家学派的代 表人物,被誉为“法家先驱”,管仲的思想集中体现于《管子》一书。《管子》 共24卷,85篇,今存76篇,《管子》内容博大精深,主要以法家和道家思想 为主,兼有儒家、兵家、纵横家、农家、阴阳家的思想,更涉及天文、伦理、地 理、教育等问题,它是研究先秦时期尤其是春秋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法 律、文化等各个方面非常重要的原始资料。今日知行君精心挑选《管子》中20 句话,与各位朋友共读。 01.善人者,人亦善之。——《管子·霸形》 一个善待别人的人,别人也会善待你。《孟子》中也说“爱人者,人恒爱之;敬 人者,人恒敬之”,爱别人的人,别人也会爱他:尊敬别人的人,别人也会尊敬 02.少而习焉,其心安焉,不见异物而迁焉。 《管子·小匡》 人在年幼时就开始学习,用心容易专一,没有别的事情干扰,所以容易学成。有 人说,14岁前是学习的黄金时期,暂不说其中的科学依据,对于孩子来说,他 们的好奇心、理解力、想象力和创作力正处旺盛期,也是集中学习受干扰少的最 佳时期,因此在孩子最佳培养阶段,家长要懂得培养 03.身不善之患,毋患人莫己知。——《管子·小称》 应该忧虑的是自身不好,而不该忧虑别人不了解自己。《老子》中说“知人者智 也,自知者明也。”人生要多些反思,也要多些扪心自问,看清自己更重要
2019 年高考必背文化经典语言素材 董营涛 《管子》精选 20 句 管仲是我国古代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也是先秦诸子中法家学派的代 表人物,被誉为“法家先驱”,管仲的思想集中体现于《管子》一书。《管子》 共 24 卷,85 篇,今存 76 篇,《管子》内容博大精深,主要以法家和道家思想 为主,兼有儒家、兵家、纵横家、农家、阴阳家的思想,更涉及天文、伦理、地 理、教育等问题,它是研究先秦时期尤其是春秋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法 律、文化等各个方面非常重要的原始资料。今日知行君精心挑选《管子》中 20 句话,与各位朋友共读。 01. 善人者,人亦善之。——《管子·霸形》 一个善待别人的人,别人也会善待你。《孟子》中也说“爱人者,人恒爱之;敬 人者,人恒敬之”,爱别人的人,别人也会爱他;尊敬别人的人,别人也会尊敬 他。 02. 少而习焉,其心安焉,不见异物而迁焉。——《管子·小匡》 人在年幼时就开始学习,用心容易专一,没有别的事情干扰,所以容易学成。有 人说,14 岁前是学习的黄金时期,暂不说其中的科学依据,对于孩子来说,他 们的好奇心、理解力、想象力和创作力正处旺盛期,也是集中学习受干扰少的最 佳时期,因此在孩子最佳培养阶段,家长要懂得培养。 03. 身不善之患,毋患人莫己知。——《管子·小称》 应该忧虑的是自身不好,而不该忧虑别人不了解自己。《老子》中说“知人者智 也,自知者明也。”人生要多些反思,也要多些扪心自问,看清自己更重要
04.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 众;士不厌学,故能成其圣。 《管子…形势解》 大海不拒绝各种各样的水,所以才能成就它的博大;大山不拒绝形形色色的土石, 所以才能成就它的高峻;贤明的君主不嫌弃百姓,所以能够聚集众多的臣民;读 书人不厌倦学习,所以能达到圣贤的境界 05.夫人必知礼,然后恭敬,恭敬然后尊让。——《管子·五辅》 人一定要懂得“礼″之后才能产生恭敬之心,产生恭敬之心以后才能有所尊敬, 有所礼让。 06.言是而不能立,言非而不能废,有功而不能赏,有罪而不能诛,若是而能治 民,未之有也。 《管子·七法》 意见正确而不被采纳,意见错误而不被废止,有功的人得不到奖赏,有罪的人得 不到惩治,这样能够治理好百姓国家的,从来没有过 07.不能兆其端者,灾及之。——《管子·侈靡》 不能察觉事情发生前所显示出的端倪的人,灾难就要降临到他身上 08.不为不可成,不求不可得,不处不可久,不行不可复。 《管子·牧民》 不去尝试办不到的事情,不去追求得不到的东西,不居于不能持久的地位,不推 行不可重复的政策。 09.伐矜好专,举事之祸也。——《管子·形势》 为人高傲自夸,喜欢独断专行,这是行事办事的祸患。 10.多言而不当,不如其寡也。博学而不自反,必有邪。—一《管子·戒》
04. 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 众;士不厌学,故能成其圣。——《管子·形势解》 大海不拒绝各种各样的水,所以才能成就它的博大;大山不拒绝形形色色的土石, 所以才能成就它的高峻;贤明的君主不嫌弃百姓,所以能够聚集众多的臣民;读 书人不厌倦学习,所以能达到圣贤的境界。 05. 夫人必知礼,然后恭敬,恭敬然后尊让。——《管子·五辅》 人一定要懂得“礼”之后才能产生恭敬之心,产生恭敬之心以后才能有所尊敬, 有所礼让。 06. 言是而不能立,言非而不能废,有功而不能赏,有罪而不能诛,若是而能治 民,未之有也。——《管子·七法》 意见正确而不被采纳,意见错误而不被废止,有功的人得不到奖赏,有罪的人得 不到惩治,这样能够治理好百姓国家的,从来没有过。 07. 不能兆其端者,灾及之。——《管子·侈靡》 不能察觉事情发生前所显示出的端倪的人,灾难就要降临到他身上。 08. 不为不可成,不求不可得,不处不可久,不行不可复。——《管子·牧民》 不去尝试办不到的事情, 不去追求得不到的东西, 不居于不能持久的地位, 不推 行不可重复的政策。 09. 伐矜好专,举事之祸也。——《管子·形势》 为人高傲自夸,喜欢独断专行,这是行事办事的祸患。 10. 多言而不当,不如其寡也。博学而不自反,必有邪。——《管子·戒》
喜欢说话而又不恰当,不如少说话为好。博学多识但不知道反省自己,一定会出 问题。孔子说“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言语上减少过失,行为上减 少悔恨,多反省自己,慎言慎行,成功就不会远了。 11.耳司听,听必顺闻,闻审谓之聪。 《管子·宙合》 耳朵是负责听的,听了之后再加以审察,这叫做聪明。 12.金心在中不可匿,外见于形容,可知于颜色。 《管子·心术下》 个人的心灵美好,是不可能掩蔽的,这会表现在形体容貌上,也能在神色上看 得出来。 13.不法法,则事毋常;法不法,则令不行。——《管子·法法》 不以法推行法度,则国事没有常规,办事的时候就没有规矩可循;法度不用法的 手段推行,则政令不能贯彻 14.强而骄者损其强,弱而骄者亟死亡, 《管子·白心》 强大但是骄傲就会削弱力量,弱小而骄傲只会加速灭亡。 15.人惰而侈则贫,力而俭则富。——《管子·形势解》 一个人懒惰又奢侈,生活就会贫困:勤劳而节俭,生活就会富足。 16.矜物之人,无大士焉。彼矜者,满也;满者,虚也。满虚在物,在物为制也。 《管子,法法》 对人骄傲无礼的人,不是有出息的人。骄傲,就是自满;自满,就是空虚。行事 有了自满与空虚,做事就会被限制。 17.道德当身,故不以物惑。——《管子·戒》 如果自己道德高尚,就不会被外界不正的东西所迷惑
喜欢说话而又不恰当,不如少说话为好。博学多识但不知道反省自己,一定会出 问题。孔子说“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言语上减少过失,行为上减 少悔恨,多反省自己,慎言慎行,成功就不会远了。 11. 耳司听,听必顺闻,闻审谓之聪。——《管子·宙合》 耳朵是负责听的,听了之后再加以审察,这叫做聪明。 12. 金心在中不可匿,外见于形容,可知于颜色。——《管子·心术下》 一个人的心灵美好,是不可能掩蔽的,这会表现在形体容貌上,也能在神色上看 得出来。 13. 不法法,则事毋常;法不法,则令不行。——《管子·法法》。 不以法推行法度,则国事没有常规,办事的时候就没有规矩可循;法度不用法的 手段推行,则政令不能贯彻。 14. 强而骄者损其强,弱而骄者亟死亡。——《管子·白心》 强大但是骄傲就会削弱力量,弱小而骄傲只会加速灭亡。 15. 人惰而侈则贫,力而俭则富。——《管子·形势解》 一个人懒惰又奢侈,生活就会贫困;勤劳而节俭,生活就会富足。 16. 矜物之人,无大士焉。彼矜者,满也;满者,虚也。满虚在物,在物为制也。 ——《管子·法法》 对人骄傲无礼的人,不是有出息的人。骄傲,就是自满;自满,就是空虚。行事 有了自满与空虚,做事就会被限制。 17. 道德当身,故不以物惑。——《管子·戒》 如果自己道德高尚,就不会被外界不正的东西所迷惑
18.节欲之道,万物不害。——《管子·内业》 能克服自己的私欲,什么祸害对你都是无可奈何的了。 19.中义守不忒,不以物乱官,不以官乱心,是谓中得。——《管子·内业》。 内心守静而不生差错,不让外物扰乱五官,不让五官扰乱内心,这就叫做心中有 所得。 20.毛嫱、西施,天下之美人也,盛怨气于面,不能以为可好。 《管子小 称》 古代的毛嫱、西施,虽然她们是天下的美人,但在满面怒容的时候,人家是看不 出她们的美貌来的。鲁迅曾说“世间最可厌恶的事莫如一张生气的脸;世间最下 流的事莫如把生气的脸摆给旁人看,这比打骂更难受”,开心的时候,几乎每个 人都是慈眉善目,但最能显露一个人修养的,却是他生气的时候,即使盛怒,也 不摆脸色给别人看,这是最佳的人品。 《战国策》经典20句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又称《国策》。记载了西周、东周及秦、 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各国之事,记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止 于秦灭六国,约有240年的历史。分为12策,33卷,共497篇,主要记述了 战国时期的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也可说是游说之士的实战演习手 1.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士乐于为知己的人舍生忘死。女子乐于为喜欢自己的人修饰打扮 感悟:在《战国策》原文中,这是豫让决心为重用,信赖自己的知伯复仇时说的 话。豫让是晋国人,是战国四大刺客之一,跻身智伯门下后受到尊宠,称他为国 士。智伯伐赵襄子没有成功,被赵襄子战败身亡。豫让改名换姓,为了改变相貌 声音,不惜在全身涂抹上油漆、口里吞下煤炭,乔装成乞丐,找机会报仇
18. 节欲之道,万物不害。——《管子·内业》 能克服自己的私欲,什么祸害对你都是无可奈何的了。 19. 中义守不忒,不以物乱官,不以官乱心,是谓中得。——《管子·内业》。 内心守静而不生差错,不让外物扰乱五官,不让五官扰乱内心,这就叫做心中有 所得。 20. 毛嫱、西施,天下之美人也,盛怨气于面,不能以为可好。——《管子·小 称》 古代的毛嫱、西施,虽然她们是天下的美人,但在满面怒容的时候,人家是看不 出她们的美貌来的。鲁迅曾说“世间最可厌恶的事莫如一张生气的脸;世间最下 流的事莫如把生气的脸摆给旁人看,这比打骂更难受”,开心的时候,几乎每个 人都是慈眉善目,但最能显露一个人修养的,却是他生气的时候,即使盛怒,也 不摆脸色给别人看,这是最佳的人品。 《战国策》经典 20 句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又称《国策》。记载了西周、东周及秦、 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各国之事,记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止 于秦灭六国,约有 240 年的历史。分为 12 策,33 卷,共 497 篇,主要记述了 战国时期的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也可说是游说之士的实战演习手 册。 1.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士乐于为知己的人舍生忘死。女子乐于为喜欢自己的人修饰打扮。 感悟:在《战国策》原文中,这是豫让决心为重用,信赖自己的知伯复仇时说的 话。豫让是晋国人,是战国四大刺客之一,跻身智伯门下后受到尊宠,称他为国 士。智伯伐赵襄子没有成功,被赵襄子战败身亡。豫让改名换姓,为了改变相貌、 声音,不惜在全身涂抹上油漆、口里吞下煤炭,乔装成乞丐,找机会报仇
在邢邑(即今邢台市)多次行刺赵襄子未遂后终于被捉,豫让知道非死不可, 于是恳求赵襄子把衣服脱下让其刺穿以完成心愿;赵襄子答应了要求,豫让拔剑 连刺衣服三次,然后自杀。豫让成为比荆柯刺秦还要早若干年的“赵燕慷慨悲歌 之士”的代表人物。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这两句话概括了人们的一种典型心理,自古 知己难得。千百年来不同时代的人们又赋予这两句话不同的含义而经常引用。 2.效小节者不能行大威,恶小耻者不能立荣名。 注重小节的人不能成就大的威名,不忍受小的耻辱的人不能建立美名。 感悟:我们常说,成大事者不拘小节。春秋时代,管仲用箭射齐桓公,射中了他 的带钩,这是篡夺;侍奉公子纠而不能为他殉死,这是怯懦;被鲁国囚禁,这就 是身遭凌辱。这三种行为可以说是一般人都难以忍受的耻辱。假使使管仲终生穷 困,因为曾遭监禁感到压抑而不出仕,因为自己所造受的耻辱感到惭愧而不去拜 见齐桓公,就不免做一辈子被羞辱的卑贱之人。然而管子同时拥有这三种过失, 却执掌齐国的政事,一举匡正天下,九次会盟诸侯,使齐国成为五霸的首领,美 名传遍天下,光辉照權邻国 3.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 狡猾的兔子有三个藏身的洞穴,只能避免丧命而已 感悟:这是齐国策士冯谖对孟尝君说的话。意思是劝告孟尝君要想巩固自己在 齐国的政治地位,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就得有许多安全的退路才行。这两句后来 形成“狡兔三窟”的成语,用以比喻保障安全的退路越多越好,以便逃避灾祸 也可用于戏称人的住处多,到处都有可安身的地方。 4.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
在邢邑(即今邢台市)多次行刺赵襄子未遂后终于被捉,豫让知道非死不可, 于是恳求赵襄子把衣服脱下让其刺穿以完成心愿;赵襄子答应了要求,豫让拔剑 连刺衣服三次,然后自杀。豫让成为比荆柯刺秦还要早若干年的“赵燕慷慨悲歌 之士”的代表人物。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这两句话概括了人们的一种典型心理,自古 知己难得。千百年来不同时代的人们又赋予这两句话不同的含义而经常引用。 2. 效小节者不能行大威,恶小耻者不能立荣名。 注重小节的人不能成就大的威名,不忍受小的耻辱的人不能建立美名。 感悟:我们常说,成大事者不拘小节。春秋时代,管仲用箭射齐桓公,射中了他 的带钩,这是篡夺;侍奉公子纠而不能为他殉死,这是怯懦;被鲁国囚禁,这就 是身遭凌辱。这三种行为可以说是一般人都难以忍受的耻辱。假使使管仲终生穷 困,因为曾遭监禁感到压抑而不出仕,因为自己所造受的耻辱感到惭愧而不去拜 见齐桓公,就不免做一辈子被羞辱的'卑贱之人。然而管子同时拥有这三种过失, 却执掌齐国的政事,一举匡正天下,九次会盟诸侯,使齐国成为五霸的首领,美 名传遍天下,光辉照權邻国。 3. 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 狡猾的兔子有三个藏身的洞穴,只能避免丧命而已。 感悟:这是齐国策士冯谖对孟尝君说的话。意思是劝告孟尝君要想巩固自己在 齐国的政治地位,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就得有许多安全的退路才行。这两句后来 形成“狡兔三窟”的成语,用以比喻保障安全的退路越多越好,以便逃避灾祸; 也可用于戏称人的住处多,到处都有可安身的地方。 4. 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