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理论》教案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教学单元题目 第二节:阴阳学说 掌握阴阳对立制约、互根互用、交感、互藏、消长、转 化、自和、平衡等运动规律和形式。 教学要求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1.阴阳对立的涵义:①相反,斗争:②制约,压制: ③排斥,格柜。重点解释相互制约,并举自然界和人体生理 方面的例证。 2.阴阳互根与互用的含义:①阴阳互根说明阴阳双方 相互依赖而存在,如寒与热等。互根关系失常出现孤阴与独 阳。②阴阳互用说明阴阳之间在互存基础上的相互资生、相 互促进的关系,如气与血的关系。互用关系失常出现阴阳互 损。 3.阴阳交感与互藏的涵义与关系: 4.阴阳消长的含义及形式及其与对立制约、互根互用 之间的关系:阴阳之间的此消彼长和此长彼消的消长形式与 教学内容: 阴阳的对立制约相关联:阴阳之间的此消彼亦消和此长彼亦 (包括教授的 长与阴阳的互根互用相联系。 5.阴阳转化的含义、形式及内在依据和条件:①形式: 重点内容,所 渐变,突变:②内在依据:阴阳互藏互寓,即阴中有阳,阳 中有阴;③条件:阴阳消长:或随阴阳消长而转化,或在阴 要解决的疑难 阳消长变化到一定程度时产生。 6.阴阳自和与平衡:①阴阳自和是指阴阳双方自动恢 点) 复协调平衡的能力和趋势:②阴阳平衡是指阴阳双方的大体 均势和稳定状态。 7.阴阳对立、又根、消长、转化、交感、互藏、自和、 平衡之间的关系。 重点:阴阳的对立、互根、互藏、交感、消长、转化等 运动规律和形式。 难点:阴阳对立、互根、消长、转化、交感、互藏之间 的逻辑关系。这一问题必须讲清,使学生在脑子里建立起阴 阳运动规律和运动形式之间的逻辑关系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理论》教案 教学单元题目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第二节:阴阳学说 教学要求 掌握阴阳对立制约、互根互用、交感、互藏、消长、转 化、自和、平衡等运动规律和形式。 教学内容: (包括教授的 重点内容,所 要解决的疑难 点)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1. 阴阳对立的涵义:①相反,斗争;②制约,压制; ③排斥,格柜。重点解释相互制约,并举自然界和人体生理 方面的例证。 2. 阴阳互根与互用的含义:①阴阳互根说明阴阳双方 相互依赖而存在,如寒与热等。互根关系失常出现孤阴与独 阳。②阴阳互用说明阴阳之间在互存基础上的相互资生、相 互促进的关系,如气与血的关系。互用关系失常出现阴阳互 损。 3. 阴阳交感与互藏的涵义与关系: 4. 阴阳消长的含义及形式及其与对立制约、互根互用 之间的关系:阴阳之间的此消彼长和此长彼消的消长形式与 阴阳的对立制约相关联;阴阳之间的此消彼亦消和此长彼亦 长与阴阳的互根互用相联系。 5. 阴阳转化的含义、形式及内在依据和条件:①形式: 渐变,突变;②内在依据:阴阳互藏互寓,即阴中有阳,阳 中有阴;③条件:阴阳消长:或随阴阳消长而转化,或在阴 阳消长变化到一定程度时产生。 6. 阴阳自和与平衡:①阴阳自和是指阴阳双方自动恢 复协调平衡的能力和趋势;②阴阳平衡是指阴阳双方的大体 均势和稳定状态。 7. 阴阳对立、又根、消长、转化、交感、互藏、自和、 平衡之间的关系。 重点:阴阳的对立、互根、互藏、交感、消长、转化等 运动规律和形式。 难点:阴阳对立、互根、消长、转化、交感、互藏之间 的逻辑关系。这一问题必须讲清,使学生在脑子里建立起阴 阳运动规律和运动形式之间的逻辑关系
教学方法: (包括课 堂讲授、讨 论、参观学 讲授,辅以图表、多媒体课件 习、电化教 育、实验、 实习等。同 时注明所 用挂图、标 本、课堂示 教等)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教学时间 1. 阴阳对立(约10分钟) 安排: (总体安 2. 阴阳互根与互用(约10分钟) 排及每部 3.阴阳交感与互藏(约10分钟) 分内容教 4. 阴阳消长(约15分钟) 学时间安 排) 5. 阴阳转化(约20分钟) 6.阴阳自和与平衡(约15分钟) ①阴阳对立的涵义是什么?②阴阳至根互用的涵义是什么?举 例说明之③阴阳交感的内在机理是什么?④阴阳互藏的涵义及 复习思考 其意义各是什么?⑤阴阳消长的形式有哪些?各与阴阳的哪些 题及课堂 作业 运动规律相关?⑥阴阳转化的依据和条件各是什么?阴阳消长 与阴阳转化的关系如何?⑦阴阳白和的涵义是什么?⑧阴阳平 衡的机制是什么? 课堂测验 阴阳转化的依据和条件各是什么?阴阳消长与阴阳转化的关系 及提问试 题 如何? 备注
教学方法: (包括课 堂讲授、讨 论、参观学 习、电化教 育、实验、 实习等。同 时注明所 用挂图、标 本、课堂示 教等) 讲授,辅以图表、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安排: (总体安 排及每部 分内容教 学时间安 排)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1. 阴阳对立(约 10 分钟) 2. 阴阳互根与互用(约 10 分钟) 3. 阴阳交感与互藏(约 10 分钟) 4. 阴阳消长(约 15 分钟) 5. 阴阳转化(约 20 分钟) 6. 阴阳自和与平衡(约 15 分钟) 复习思考 题及课堂 作业 ①阴阳对立的涵义是什么?②阴阳至根互用的涵义是什么?举 例说明之。③阴阳交感的内在机理是什么?④阴阳互藏的涵义及 其意义各是什么?⑤阴阳消长的形式有哪些?各与阴阳的哪些 运动规律相关?⑥阴阳转化的依据和条件各是什么?阴阳消长 与阴阳转化的关系如何?⑦阴阳白和的涵义是什么?⑧阴阳平 衡的机制是什么? 课堂测验 及提问试 题 阴阳转化的依据和条件各是什么?阴阳消长与阴阳转化的关系 如何? 备 注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理论》教案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教学单元题 第二节:阴阳学说·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了解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教学要求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2)概括人体的生理功能。 (3)阐释人体的病理变化。 (4)用于疾病的诊断。 (5)用于疾病的防治。 教学内容: (包括教授的 难点: 重点内容,所 阐释人体的病理变化总的纲领: 要解决的疑难 “阳盛则热,阳盛则阴病,阴盛则寒,阴盛则阳病,阳虚 点) 则寒,阴虚则热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理论》教案 教学单元题目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第二节:阴阳学说·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教学要求 了解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 (包括教授的 重点内容,所 要解决的疑难 点)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2)概括人体的生理功能。 (3)阐释人体的病理变化。 (4)用于疾病的诊断。 (5)用于疾病的防治。 难点: 阐释人体的病理变化总的纲领: “阳盛则热,阳盛则阴病,阴盛则寒,阴盛则阳病,阳虚 则寒,阴虚则热
教学方法: (包括课 堂讲授、讨 论、参观学 讲授,辅以图表、多媒体课件 习、电化教 育、实验、 实习等。同 时注明所 用挂图、标 本、课堂示 教等) 教学时间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约90分钟) 安排: 具体: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总体安 阐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排及每部 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分内容教 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学时间安 排) ①如何理解“人身有形不离阴阳”? 复习思考 ②怎样用阴阳的运动规律和形式解释疾病的病理变化? 题及课堂 作业 ③运用阴阳学说确立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课堂测验 怎样用阴阳的运动规律和形式解释疾病的病理变化? 及提问试 题 备注
教学方法: (包括课 堂讲授、讨 论、参观学 习、电化教 育、实验、 实习等。同 时注明所 用挂图、标 本、课堂示 教等) 讲授,辅以图表、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安排: (总体安 排及每部 分内容教 学时间安 排)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约 90 分钟) 具体: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阐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复习思考 题及课堂 作业 ① 如何理解“人身有形不离阴阳”? ② 怎样用阴阳的运动规律和形式解释疾病的病理变化? ③ 运用阴阳学说确立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课堂测验 及提问试 题 怎样用阴阳的运动规律和形式解释疾病的病理变化? 备 注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理论》教案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教学单元题目 第三节:五行学说·五行的概念 2.掌握五行的基本概念。 3. 掌握五行的特性。 教学要求 4.掌握事物五行归类的依据和方法。 1.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 2.五行的概念 (1)五行的涵义:①五方;②五材:③五星:④五种 元素:⑤五气(六气):⑥五种特性。 (2)五行的概念内涵: ①是一个抽象概念: ②是对五种物质的特性及其相互关系的表达 ③作为一种方法引入中医学。 教学内容: 3.五行特性 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 (包括教授的 4.事物和现象的五行归类 重点内容,所 (1)依据:五行特性。 (2)方法:类比(取象比类),如东方、春、肝属水: 要解决的疑难 演绎(推演络绎),如肝属木,目属肝,故目属木。 (3)五行归类表。 点) 重点:五行的基本概念,五行特性。 难点: ①五行的内涵:是抽象概念,不是具体物质:是说明事 物的特性和相互关系的解释性模型。 ②事物五行归类的依据和方法(类比和演绎)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理论》教案 教学单元题目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第三节:五行学说·五行的概念 教学要求 2. 掌握五行的基本概念。 3. 掌握五行的特性。 4. 掌握事物五行归类的依据和方法。 教学内容: (包括教授的 重点内容,所 要解决的疑难 点) 1. 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 2. 五行的概念 (1)五行的涵义:①五方;②五材;③五星;④五种 元素;⑤五气(六气);⑥五种特性。 (2)五行的概念内涵: ①是一个抽象概念; ②是对五种物质的特性及其相互关系的表达; ③作为一种方法引入中医学。 3. 五行特性 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 4. 事物和现象的五行归类 (1)依据:五行特性。 (2)方法:类比(取象比类),如东方、春、肝属水; 演绎(推演络绎),如肝属木,目属肝,故目属木。 (3)五行归类表。 重点:五行的基本概念,五行特性。 难点: ①五行的内涵:是抽象概念,不是具体物质;是说明事 物的特性和相互关系的解释性模型。 ②事物五行归类的依据和方法(类比和演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