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理论》教案 绪论 教学单元题目 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1. 掌握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 2.熟悉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的五个时期及各期的主 教学要求 要代表著作 3.了解中国医药学的概况 1.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及其学科属性。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 3.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 4.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1)魏晋隋唐时期:①王叔和《脉经》:②巢元方《诸 病源候论》:③孙思邈《千金方》等。 (2)宋金元时期:①陈言《三因方》:②钱乙《小儿药 证真诀》③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守真,河间,寒凉派)、 张从正(子和,戴人,攻邪派)、李杲(明之,东垣,补土 教学内容: 派)、朱震享(彦修,丹溪,滋阴派)以及李杲的老师、易 水学派的代表人物张元素(洁古,易水)。 (包括教授的 (3)明清时期:①张介宾(景岳)、赵养葵(献可)等 的命门学说:②吴又可(有性)、叶桂(香岩,天士)、薛雪 重点内容,所 (生白,一瓢)、吴瑭(鞠通)等在温病学方面的贡献,温 要解决的疑难 病学的理论渊源。 (4)近代与现代提出的新观点:如中西汇通等。 点) 5.中医学的继承与创新:举例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学。 重点:①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和形成基础及标 志:②金元四大家的学术创新点:③明清命门学说与温病学 说的新理论。 2.难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含义及特征:中医学理论 体系是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一个整体系统,它以整体观念为 主导思想。以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以脏腑经 络学说为理论核心,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理论》教案 教学单元题目 绪论 一、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教学要求 1. 掌握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 2. 熟悉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的五个时期及各期的主 要代表著作 3. 了解中国医药学的概况 教学内容: (包括教授的 重点内容,所 要解决的疑难 点) 1. 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及其学科属性。 2.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 3.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 4.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1)魏晋隋唐时期:①王叔和《脉经》;②巢元方《诸 病源候论》;③孙思邈《千金方》等。 (2)宋金元时期:①陈言《三因方》;②钱乙《小儿药 证真诀》③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守真,河间,寒凉派)、 张从正(子和,戴人,攻邪派)、李杲(明之,东垣,补土 派)、朱震享(彦修,丹溪,滋阴派)以及李杲的老师、易 水学派的代表人物张元素(洁古,易水)。 (3)明清时期:①张介宾(景岳)、赵养葵(献可)等 的命门学说;②吴又可(有性)、叶桂(香岩,天士)、薛雪 (生白,一瓢)、吴瑭(鞠通)等在温病学方面的贡献 ,温 病学的理论渊源。 (4)近代与现代提出的新观点:如中西汇通等。 5. 中医学的继承与创新:举例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学。 重点:①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和形成基础及标 志;②金元四大家的学术创新点;③明清命门学说与温病学 说的新理论。 2. 难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含义及特征:中医学理论 体系是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一个整体系统,它以整体观念为 主导思想。以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以脏腑经 络学说为理论核心,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
教学方法: (包括课 堂讲授、讨 论、参观学 讲授,辅以图表、多媒体课件 习、电化教 育、实验、 实习等。同 时注明所 用挂图、标 本、课堂示 教等) 教学时间 安排: 1.中医药学的概况 5' (总体安 排及每部 2.中医学及中医基础理论的概念 15 分内容教 3.中医基础理论的形成 30% 学时间安 排) 4.中医基础理论的发展 40 1.何谓中医基础理论? 复习思考 2.中医基础理论形成的时代、基础、标志如何? 题及课堂 作业 3. “金元四大家”的姓名、派别、学术观点各如何? 4. 清代温病学派的主要医家及其贡献如何? 课堂测验 及提问试 提问:对中医基础理论形成影响较深的历史时期,有几个,各期 的主要代表人物? 题 备注
教学方法: (包括课 堂讲授、讨 论、参观学 习、电化教 育、实验、 实习等。同 时注明所 用挂图、标 本、课堂示 教等) 讲授,辅以图表、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安排: (总体安 排及每部 分内容教 学时间安 排) 1. 中医药学的概况 5′ 2. 中医学及中医基础理论的概念 15′ 3. 中医基础理论的形成 30′ 4. 中医基础理论的发展 40′ 复习思考 题及课堂 作业 1. 何谓中医基础理论? 2. 中医基础理论形成的时代、基础、标志如何? 3. “金元四大家”的姓名、派别、学术观点各如何? 4. 清代温病学派的主要医家及其贡献如何? 课堂测验 及提问试 题 提问:对中医基础理论形成影响较深的历史时期,有几个,各期 的主要代表人物? 备 注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理论》教案 教学单元题目 绪论 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 掌握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一一整体观念。 教学要求 1. 整体观念的基本概念及主要内容。 2.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 (1)生理上的整体性:五脏一体观和形神一体观,说 明结构的完整性及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性。 (2)病理上的整体性:局部病变与整体病理反映的统 一关系。 (3)诊治上的整体性:以表知里, 整体调节。 3.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1)自然环境的变化对人体生理的影响:①四时气候 变化对人体生理的影响,如四时平脉及人的排汗与气候的关 教学内容: 系,说明人体的适应性调节:②地域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如水土不服等。 (包括教授的 (2)自然环境的变化对人体病理的影响:①四时多发 病:②昼夜变化对疾病的影响:③地域环境对发病的影响。 重点内容,所 (3)自然环境与疾病防治的关系:因时、因地制宜。 4.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要解决的疑难 (1)社会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点) (2)社会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 (3)社会环境与疾病防治的关系: 5.整体观念与现代医学模式之比较 重点:①整体观念的基本概念:②人体有机整体的构成: ③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难点:①人体怎样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要求从“五脏 体观”和“形神一体观”两个方面来阐释。②人与社会环境 的统一性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理论》教案 教学单元题目 绪论 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 教学要求 掌握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 教学内容: (包括教授的 重点内容,所 要解决的疑难 点) 1. 整体观念的基本概念及主要内容。 2. 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 (1)生理上的整体性:五脏—体观和形神—体观,说 明结构的完整性及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性。 (2)病理上的整体性:局部病变与整体病理反映的统 一关系。 (3)诊治上的整体性:以表知里, 整体调节。 3. 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1)自然环境的变化对人体生理的影响:①四时气候 变化对人体生理的影响,如四时平脉及人的排汗与气候的关 系,说明人体的适应性调节;②地域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如水土不服等。 (2)自然环境的变化对人体病理的影响:①四时多发 病;②昼夜变化对疾病的影响;③地域环境对发病的影响。 (3)自然环境与疾病防治的关系:因时、因地制宜。 4. 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1)社会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2)社会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 (3)社会环境与疾病防治的关系: 5. 整体观念与现代医学模式之比较 重点:①整体观念的基本概念;②人体有机整体的构成; ③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难点:①人体怎样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要求从“五脏— 体观”和“形神—体观”两个方面来阐释。②人与社会环境 的统一性
教学方法: (包括课 堂讲授、讨 论、参观学 讲授,辅以图表、多媒体课件 习、电化教 育、实验、 实习等。同 时注明所 用挂图、标 本、课堂示 教等) 教学时间 1.整体观念的基本概念及主要内容。(约5分钟) 安排: 2.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约30分钟) (总体安 3.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约30分钟) 排及每部 4.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约20分钟) 分内容教 5.整体观念与现代医学模式之比较(5分钟) 学时间安 排) ①整体观念的基本概念是什么? 复习思考 ②如何理解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 题及课堂 作业 ③怎样认识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④整体观念构建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课堂测验 及提问试 如何理解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 题 备注
教学方法: (包括课 堂讲授、讨 论、参观学 习、电化教 育、实验、 实习等。同 时注明所 用挂图、标 本、课堂示 教等) 讲授,辅以图表、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安排: (总体安 排及每部 分内容教 学时间安 排) 1. 整体观念的基本概念及主要内容。(约 5 分钟) 2. 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约 30 分钟) 3. 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约 30 分钟) 4. 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约 20 分钟) 5. 整体观念与现代医学模式之比较(5 分钟) 复习思考 题及课堂 作业 ① 整体观念的基本概念是什么? ② 如何理解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 ③ 怎样认识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④整体观念构建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课堂测验 及提问试 题 如何理解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 备 注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理论》教案 绪论 教学单元题目 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辨证论治 四、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 1. 掌握中医基础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一一辨证论治: 教学要求 2.了解中医学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 1.辨证论治的概念和思维过程: (1)病、证、症的基本概念:阐释病、证、症的基本概 念及其区别和联系,指出证的时相性和空间性特征。 (2)辨证论治的基本概念: ①辨证的基本概念和思维过程,如辨病因,辨病位, 辨病性,辨病势等。 ②论治的基本概念和思维过程,如因证立法,随法选 方,据方施治等。 (3)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的涵义:阐释同病异治与异病 同治的涵义,指出中医治病着眼于证的异同。 教学内容: (4)辨证与辨病相结合:①辨病论治的由来;②“以辨 病为先,以辨证为主”的临床诊治原则。 (包括教授的 2.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简介。 重点内容,所 重点:证、辨证论治、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概念。 要解决的疑难 难点:①证的基本概念:证,是指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 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由一组相对固定的、有内在联系的、 点) 能揭示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病变本质的症状和体征构 成,是中医治病的依据。②证的时相性与空间性特征:证反 映疾病的阶段性本质,表明了其时相性特征;证反映疾病不 同类型的本质,表明了它的空间性特征。③辨证:是通过分 析综合症病当时的临床表现(包括症状和体征),确立一个 “证候”概念的思维和实践过程,不是指“辨析症状和体征”, 与其后的“辨症求因”之“辨症”的涵义不同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理论》教案 教学单元题目 绪论 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辨证论治 四、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 教学要求 1. 掌握中医基础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辨证论治; 2. 了解中医学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 教学内容: (包括教授的 重点内容,所 要解决的疑难 点) 1. 辨证论治的概念和思维过程: (1) 病、证、症的基本概念:阐释病、证、症的基本概 念及其区别和联系,指出证的时相性和空间性特征。 (2) 辨证论治的基本概念: ① 辨证的基本概念和思维过程,如辨病因,辨病位, 辨病性,辨病势等。 ② 论治的基本概念和思维过程,如因证立法,随法选 方,据方施治等。 (3)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的涵义:阐释同病异治与异病 同治的涵义,指出中医治病着眼于证的异同。 (4)辨证与辨病相结合:①辨病论治的由来;②“以辨 病为先,以辨证为主”的临床诊治原则。 2.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简介。 重点:证、辨证论治、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概念。 难点:①证的基本概念:证,是指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 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由一组相对固定的、有内在联系的、 能揭示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病变本质的症状和体征构 成,是中医治病的依据。②证的时相性与空间性特征:证反 映疾病的阶段性本质,表明了其时相性特征;证反映疾病不 同类型的本质,表明了它的空间性特征。③辨证:是通过分 析综合症病当时的临床表现(包括症状和体征),确立一个 “证候”概念的思维和实践过程,不是指“辨析症状和体征”, 与其后的“辨症求因”之“辨症”的涵义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