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了个性没有了独立。适当的“度”,是一种文化的约定俗成 还是喜欢中庸平和之道。将来有了环球地铁,该推行的可能正是北京这种东方式的弹性距离感。 (选自《最阅读》,有删改) 18.请分别概括东京地铁客和芝加哥地铁客的风格。(4分) 19.下面语句运用了多种描写方法,请加以赏析。(5分) 硕大身膀的黑人妇女,冲决门口的阻挠挺了上去,侧身一扛就撞到中部敞亮地域,朝窗外等车者肆意微笑, 甚是欢快。 0.北京地铁没有职业携手“是不幸也是幸事”,这是什么意思(4分 21.作者列举了北京地铁客被踩脚后的三种反应,请你选择其中一种,从语言表达及化解矛盾效果的角度进行 评析。(4分) 22.作者推崇的“北京这种东方式的弹性距离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什么精神实质?你赞赏这种精神实质吗? 请简述理由。(5分) (四)阅读选文,完成14~20题。(23分) 泥泞中.要把母亲的头巾举起 ①一直到我五岁,母亲才肯相信当初医生所说的话一一我永远不能说话了! ②母亲没有任何表情地接受了这个事实。她觉得我除了不能说话之外,并没有其他任何缺陷。八岁那年,母亲 听村里的人说,“冲喜”也许能让我说话,正好又凑上“八”这个吉利数,就打算办回酒席。为这事,本来生 活就很艰苦的家里.爆发了一场大战。最后,母亲和父亲把财产分割了,两头猪,一人一头。母亲二话没说, 叫人宰了那头养了将近一年半的大肥猪,摆了几十桌,请了很多人。看到人们碗里满满的都是肉,成心里忽然 有些疼痛。我知道,那是母亲每天起早贪黑劳作的结果啊!那天,我使尽了全身力气,也没有叫出“妈妈”两 个字。 ③日子依旧平静地过着,我还是不能说话。但不知道为什么,母亲一直不愿把我带到田野里去。直到有一天 我再三“央求”,母亲才带我来到田野 ④田野一望无际,远处是一些树,近处是瓜地。瓜地里,那些繁密青绿的叶子组最一面面高大而严实的墙壁 阻挡了外面的世界。田埂上,一些不知名的小草繁茂地生长着,里面还星星点点地夹着开黄花的蒲公英。这场 景真的叫人很爽快。 ⑤}母亲把我安置在一块宽宽的田埂上,叉把头上那块血红的头巾摘下放到我手里,然后告诉我,待会儿要是 听到她叫我,就举起头巾。这时,我才明白母亲不带我来田野是怕我走失。 ⑥微凉的风中,母亲朝着深深的田野里走去,每隔一会儿,母亲就要大声地呼喊我几次,我马上就把那块头巾 举起来。母亲站在阳光下努力搜寻,直到看见那块血红的头巾在汹涌的绿色中摇荡,她才迅速地弯下腰,继续 劳作。 ⑦后来,我看到远处的水塘,想起村里小孩儿手里提着大鱼的情形,顿时心动不已。于是,我翻下田埂,朝着 河塘走去。 ⑧我蹲在河塘边,呆呆地看着手指般大小的鱼儿游来游去,多可爱啊!我学着记忆中那些小孩儿的动作,用双 手去捧,结果一无所获。我有些无奈,又有些恼怒,心想,一定要找一个宽大的、能漏水的东西来。 ⑨我揉捏着母亲的头巾,有些紧张,可一想,这么好的天气,反正是可以晾干的,就双手撑开头巾向水中放去。 看着那些鱼儿在头巾里跳动,我的心里乐开了花,我暗自感谢这头巾,嘴角不自觉地浮现出笑意。 ⑩正当我开心到忘乎所以的时候,母亲的呼喊声叉传来了。我不敢将沾满污泥的头巾举起来,心想,母亲呼喊 几声后,应该就不会管我了吧。于是,我屏住呼吸,静静地耗着。哪知道,那几声呼喊一过,母亲见我仍没把 巾举起来,就立即停止劳作,奔上田埂,呼喊声也逐渐变得焦急而凄厉,一声接着一声
16 没有了个性没有了独立。适当的“度”,是一种文化的约定俗成。 还是喜欢中庸平和之道。将来有了环球地铁,该推行的可能正是北京这种东方式的弹性距离感。 (选自《最阅读》,有删改) 18. 请分别概括东京地铁客和芝加哥地铁客的风格。(4 分) 19. 下面语句运用了多种描写方法,请加以赏析。(5 分) 一位硕大身膀的黑人妇女,冲决门口的阻挠挺了上去,侧身一扛就撞到中部敞亮地域,朝窗外等车者肆意微笑, 甚是欢快。 20. 北京地铁没有职业携手“是不幸也是幸事”,这是什么意思(4 分) 21. 作者列举了北京地铁客被踩脚后的三种反应,请你选择其中一种,从语言表达及化解矛盾效果的角度进行 评析。(4 分) 22. 作者推崇的“北京这种东方式的弹性距离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什么精神实质?你赞赏这种精神实质吗? 请简述理由。(5 分) (四)阅读选文,完成 14~20 题。(23 分) 泥泞中.要把母亲的头巾举起 ①一直到我五岁,母亲才肯相信当初医生所说的话——我永远不能说话了! ②母亲没有任何表情地接受了这个事实。她觉得我除了不能说话之外,并没有其他任何缺陷。八岁那年,母亲 听村里的人说,“冲喜”也许能让我说话,正好又凑上“八”这个吉利数,就打算办回酒席。为这事,本来生 活就很艰苦的家里.爆发了一场大战。最后,母亲和父亲把财产分割了,两头猪,一人一头。母亲二话没说, 叫人宰了那头养了将近一年半的大肥猪,摆了几十桌,请了很多人。看到人们碗里满满的都是肉,成心里忽然 有些疼痛。我知道,那是母亲 每天起早贪黑劳作的结果啊!那天,我使尽了全身力气,也没有叫出“妈妈”两 个字。 ③日子依旧平静地过着,我还是不能说话。但不知道为什么,母亲一直不愿把我带到田野里去。直到有一天, 我再三“央求”,母亲才带我来到田野。 ④田野一望无际,远处是一些树,近处是瓜地。瓜地里,那些繁密青绿的叶子组最一面面高大而严实的墙壁, 阻挡了外面的世界。田埂上,一些不知名的小草繁茂地生长着,里面还星星点点地夹着开黄花的蒲公英。这场 景真的叫人很爽快。 ⑤}母亲把我安置在一块宽宽的田埂 上,叉把头上那块血红的头巾摘下放到我手里,然后告诉我,待会儿要是 听到她叫我,就举起头巾。这时,我才明白母亲不带我来田野是怕我走失。 ⑥微凉的风中,母亲朝着深深的田野里走去,每隔一会儿,母亲就要大声地呼喊我几次,我马上就把那块头巾 举起来。母亲站在阳光下努力搜寻,直到看见那块血红的头巾在汹涌的绿色中摇荡,她才迅速地弯下腰,继续 劳作。 ⑦后来,我看到远处的水塘,想起村里小孩儿手里提着大鱼的情形,顿时心动不已。于是,我翻下田埂,朝着 河塘走去。 ⑧我蹲在河塘边,呆呆地看着手指般大小的鱼儿游来游去,多可爱啊!我学着记忆中那些小孩儿的动作,用双 手去捧,结果一无所获。我有些无奈,又有些恼怒,心想,一定要找一个宽大的、能漏水的东西来。 ⑨我揉捏着母亲的头巾,有些紧张,可一想,这么好的天气,反正是可以晾干的,就双手撑开头巾向水中放去。 看着那些鱼儿在头巾里跳动,我的心里乐开了花,我暗自感谢这头巾,嘴角不自觉地浮现出笑意。 ⑩正当我开心到忘乎所以的时候,母亲的呼喊声叉传来了。我不敢将沾满污泥的头巾举起来,心想,母亲呼喊 几声后,应该就不会管我了吧。于是,我屏住呼吸,静静地耗着。哪知道,那几 声呼喊一过,母亲见我仍没把 头巾举起来,就立即停止劳作,奔上田埂,呼喊声也逐渐变得焦急而凄厉,一声接着一声
11我心里万分紧张,不知所措。我很想告诉母亲我在这里,不用担心,可我叫不出来。我想要把头巾举起来, 又怕母亲会责罚我。 12母亲的呼喊声在寂静的田野里越发悲切了,明显地转向哭腔!我再也忍不住,猛地抓起头巾,一股脑儿地把 小鱼倒进水里,拼命摇动那血红的头巾,同时“啊啊”’地大声叫着,我只想让母亲知道我在这里一切都好 只想让她听见后回去继续安心劳作。 13没想到脚步声、藤草和人的刮碰声响了起来,急促而杂乱,母亲几乎是疯狂地朝着我的方向飞奔而来。 14突然,“扑通”一声重重的闷响! 15我猛地站起身来,迅速拨开草丛:跌倒在泥泞中的母亲,正吃力地向上爬著.暴露在外的双手和胳膊被划出 条条血痕,混和着汗水的头发凌乱她贴左脸上,母亲就这么真实地呈现在我眼前! 16我激动万分,紧紧抱住母亲“啊啊”地大哭起来。母亲一边用沾满泥土的双手替我擦着泪水,一边安慰着我 17从那以后,我终于知道,生命里不管遇到何等诱惑与伤痛,都要在母亲的第一声呼喊后,迅速地举起那块血 红的头巾。因为,这能让母亲少走些泥泞的路:因为,这是对母爱最简单的回应 (选自《最阅读》,有删改) 14请阅读选文③一⑩段,完成下面表格o(4分) ⑤~⑥ 13 16 母亲带我到母亲怕我走失 母亲呼喊、寻 田野 呼喊我,我用头 找我,我终于 巾回应 回应 15.选文第③段在结构方面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回答。(2分) 16.请简要回答选文第④段划线句运用的修辞方法及其作用。(3分) 地里,那些繁密青绿的叶子组成一面面高大而严实的墙壁,阻挡了外面的世界。 17请简要分析选文第⑥段加点词的表达效果。(3分) 她才迅速地弯下腰,继续劳作, 18请简要回答选文第⑩段划线句运用的人物描写方法及其作用。(4分) 19.选文中母亲具有坚强、细心的性格特点,请结合文章内容用自己的话写出依据。(4分) 20.“血红的头巾”在文中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回答。(3分) 五.挑山女人 ①漫漫石板路上刻着她坚实的脚印,峭壁岩石上留下她疾走的身影,一个普通的女人,用生命的“扁担”,挑 起生活的“大山”,她就是安徽休宁齐云山下“女挑夫”汪美红 ②清晨6点,齐云山脚下雾霭萦绕,当大多数村民还在休息时,她家中已经升起了炊烟。吃完早饭后,她 又带上一盒饭,然后挑起前一晩准备好的货物开始爬山。陡峭的山路,一趟来回10来公里,汪美红每天要挑 两三趟。这样的负重攀爬,别说两三趟,就是一趟,一个成年男子也难以吃得消,但汪美红已经爬了17年。 ③一个女人承受这样的命运,还要从多年前的变故说起 ④1990年的汪美红26岁,是一个美丽淳朴的农村女孩,那年她出嫁了,第二年,汪美红生了一个儿子,但娩 出的是一个患先天性白化病的残疾儿!按照国家政策,汪红可以再孕。第二年她又身怀六甲,并产下龙凤双胞 胎。双胞胎的降冲淡了这家庭的阴影,年轻的妈妈也对日子充满了美丽的憧憬
17 11 我心里万分紧张,不知所措。我很想告诉母亲我在这里,不用担心,可我叫不出来。我想要把头巾举起来, 可又怕母亲会责罚我。 12 母亲的呼喊声在寂静的田野里越发悲切了,明显地转向哭腔!我再也忍不住,猛地抓起头巾,一股脑儿地把 小鱼倒进水里,拼命摇动那血红的头巾,同时“啊啊’’地大声叫着,我只想让母亲知道我在这里一切都好, 只想让她听见后回去继续安心劳作。 13 没想到脚步声、藤草和人的刮碰声响了起来,急促而杂乱,母亲几乎是疯狂地朝着我的方向飞奔而来。 14 突然,“扑通”一声重重的闷响! 15 我猛地站起身来,迅速拨开草丛:跌倒在泥泞中的母亲,正吃力地向上爬著.暴露在外的双手和胳膊被划出 一条条血痕,混和着汗水的头发凌乱她贴左脸上,母亲就这么真实地呈现在我眼前! 16 我激动万分,紧紧抱住母亲“啊啊”地大哭起来。母亲一边用沾满泥土的双手替我擦着泪水,一边安慰着我。 17 从那以后,我终于知道,生命里不管遇到何等诱惑与伤痛,都要在母亲的第一声呼喊后,迅速地举起那块血 红的头巾。因为,这能让母亲少走些泥泞的路;因为,这是对母爱最简单的回应。 (选自《最阅读》,有删改) 14.请阅读选文③一⑩段,完成下面表格 o(4 分) 段 落 ③~④ ⑤~⑥ ⑦ ~ ⑨ [ ⑩~12 13 ~ 16 母亲带我到 田野 母亲怕我走失 呼喊我,我用头 巾回应 A 母亲呼喊、寻 找我,我终于 回应 B 15.选文第③段在结构方面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回答。(2 分) 16.请简要回答选文第④段划线句运用的修辞方法及其作用。(3 分) 瓜地里,那些繁密青绿的叶子组成一面面高大而严实的墙壁,阻挡了外面的世界。 17.请简要分析选文第⑥段加点词的表达效果。(3 分) 她才迅速地弯下腰,继续劳作。 18.请简要回答选文第⑩段划线句运用的人物描写方法及其作用。(4 分) 19.选文中母亲具有坚强、细心的性格特点,请结合文章内容用自己的话写出依据。(4 分) 20.“血红的头巾”在文中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回答。(3 分) 五.挑山女人 ①漫漫石板路上刻着她坚实的脚印,峭壁岩石上留下她疾走的身影,一个普通的女人,用生命的“扁担”,挑 起生活的“大山”,她就是安徽休宁齐云山下“女挑夫”汪美红。 ②清晨 6 点,齐云山脚下雾霭萦绕,当大多数村民还在休息时,她家中已经升起了炊烟。吃完早饭后,她 又带上一盒饭,然后挑起前一晚准备好的货物开始爬山。陡峭的山路,一趟来回 10 来公里,汪美红每天要挑 两三趟。这样的负重攀爬,别说两三趟,就是一趟,一个成年男子也难以吃得消,但汪美红已经爬了 17 年。 ③一个女人承受这样的命运,还要从多年前的变故说起。 ④1990 年的汪美红 26 岁,是一个美丽淳朴的农村女孩,那年她出嫁了,第二年,汪美红生了一个儿子,但娩 出的是一个患先天性白化病的残疾儿!按照国家政策,汪红可以再孕。第二年她又身怀六甲,并产下龙凤双胞 胎。双胞胎的降冲淡了这家庭的阴影,年轻的妈妈也对日子充满了美丽的憧憬
⑤然而1994年3月1日傍晚,汪美红的人生改变了。丈夫在村口的横江打鱼时不幸溺亡。丈夫突然故去、三 个孩子嗷嗽待哺,身处绝境的她开始上山采茶、下田插秧。由于孩子小,她就挑着一双儿女,三人一起出工 大儿子不能见阳光,做母亲的怕他乱跑,只得忍痛将他拴在屋柱或桌腿上。“最对不起的就是大儿子了,他很 小的时候常常一个人在家,有时候他哇哇大哭,哭累了就靠在桌腿上睡着了。一个小孩,却比別人多流了多少 泪。”亲戚不忍心看着她如此艰辛,私下劝她再嫁,还有人直接劝她远走高飞算了,但当她看到儿女睁大眼望 着她这个妈妈时,她下定决心心:“抛弃孩子,天堂我也不去!” ⑥当年10月,齐云山上的道观重建工程启动,大量的砖瓦、沙石、水泥和钢筋等需要妻挑运上山。于是,村 里唯一的女高中生汪美红毅然咬牙扛起了扁担,换上了‘解放鞋“,当上了挑山工。通向齐云山的九里盘山道 几乎都是台阶,许多地方非常峭,挑货上山谈何容易。“当时是5元钱一百斤挑运费,从山脚爬上山大概五六 里,一般男人也就挑100斤,我第一天就挑了180斤沙石,希望能够多赚4元钱。”开始并不觉得很重,但是 越爬越累,那天下来,两眼发黑,好几次差点连人带货掉下山。“当她拿到卖命换来的9元钱时,人已经虚脱。 但第二天一早,她竟又忍着肩膀的剧痛一步一步走在九里盘山道上。第一担沙石一过秤,203斤!到下午4点 多,她已挑了两个来回,跑了四趟。可这个女子除了两个腿肚子练得结结实实,其实并不健壮,每走几百米, 都要用拄棍撑着扁担休息一小会儿,密密的汗珠布在她脸上,而她的补救“秘诀”不过就是:“挑山工一定要 吃腌菜,腌菜盐分多,上山淌很汗,也不容易觉得累。” ⑦汪美红挑山,大儿子在家煮饭忙家务,双胞胎从10岁开始,一到双休日和寒暑就帮着妈妈一起挑东西上山, 上高中的时候,学习任务非常重,他俩还是坚持要帮妈挑担,从来不喊一声苦。“家里条件差,有一年夏天, 邻居吃西瓜,女儿瞟了一眼,知道她想吃。后来我准备买一个,但还是硬被她拉住了,非说自己特别不喜欢吃 西,其实当时孩子连西瓜什么味儿都不知道。力那一刻,唯一能安慰汪美红的是,“我此够有这三个懂事的孩 子,我也知足了!”如今大儿子已经20岁,学会了按摩,可以自食其力,而双胞胎儿女都很争气,应届高考均 达到了重点分数线,女儿还超出重点40多分。考上大学的这个暑假,他俩没有歇着,而是来到了县城开始打 ⑧这位母亲17年风里来雨里去,踏着4000多级台阶,往返9000多次山下山上,行走20多万公里山路,磨 破140多双“解放鞋“,加上挑断的70多根扁担,用母爱把一双儿女“挑”进了重点大学。当目送成才的孩 子们走出深山老林的那一刻,她的目光里充满了无限的感慨。 9.分析本文标题的特点和作用。(2分) 20.简要分析第②段画线句景物描写的作用。(2分) 21,第⑥段“她竞又忍着肩膀的剧痛,一步一步走在九里盘山道上”句中“一步一步”改为“一步步”好吗? 为什么?(2分) 22.第⑥段写汪美红认为“挑山工一定要吃腌菜”,因为这是她“不容易觉斧觉得累”的“秘诀”。你从 这句话中读出了什么?说说你的理解。(2分) 23,品析第⑦段中加点“瞟”字的表达效果。(2分) 24,第⑦段集中笔墨写了儿女们的表现,这样写的目的一是 六、现代文阅读(共13分) 一只飞在深秋的蜜蜂 (1)天气骤然变冷了,一只孤独的蜜蜂栖在窗台上。它一动也不动,副冻僵了的样子。我推开窗户原想室内的暖意, 一定会将它吸引进来。可是它仍无动于衷只是微微地翘了两下翅膀,而后吃力地朝远方飞去 (2)我猜想,它应该是一只迷失了方向的流浪蜂。在这个乍暖还寒的季节它竟拒绝了一丝温暖的慰藉,毅然选择了远行 (3)一只蜜蜂飞过竟悄然唤起了我对往事的回忆 (4)很多年前,在我居住的村前有一片一眼望不到边的槐树林。每当到了五月槐花盛开的时节远远望去那片槐树林犹
18 ⑤然而 1994 年 3 月 1 日傍晚,汪美红的人生改变了。丈夫在村口的橫江打鱼时不幸溺亡。丈夫突然故去、三 个孩子嗷嗽待哺,身处绝境的她开始上山采茶、下田插秧。由于孩子小,她就挑着一双儿女,三人一起出工。 大儿子不能见阳光,做母亲的怕他乱跑,只得忍痛将他拴在屋柱或桌腿上。“最对不起的就是大儿子了,他很 小的时候常常一个人在家,有时候他哇哇大哭,哭累了就靠在桌腿上睡着了。一个小孩,却比別人多流了多少 泪。”亲戚不忍心看着她如此艰辛,私下劝她再嫁,还有人直接劝她远走高飞算了,但当她看到儿女睁大眼望 着她这个妈妈时,她下定决心心:“抛弃孩子,天堂我也不去!” ⑥当年 10 月,齐云山上的道观重建工程启动,大量的砖瓦、沙石、水泥和钢筋等需要妻挑运上山。于是,村 里唯一的女高中生汪美红毅然咬牙扛起了扁担,换上了‘解放鞋“,当上了挑山工。通向齐云山的九里盘山道 几乎都是台阶,许多地方非常峭,挑货上山谈何容易。“当时是 5 元钱一百斤挑运费,从山脚爬上山大概五六 里,一般男人也就挑 100 斤,我第一天就挑了 180 斤沙石,希望能够多赚 4 元钱。”开始并不觉得很重,但是 越爬越累,那天下来,两眼发黑,好几次差点连人带货掉下山。“当她拿到卖命换来的 9 元钱时,人已经虚脱。 但第二天一早,她竟又忍着肩膀的剧痛一步一步走在九里盘山道上。第一担沙石一过秤,203 斤!到下午 4 点 多,她已挑了两个来回,跑了四趟。可这个女子除了两个腿肚子练得结结实实,其实并不健壮,每走几百米, 都要用拄棍撑着扁担休息一小会儿,密密的汗珠布在她脸上,而她的补救“秘诀”不过就是:“挑山工一定要 吃腌菜,腌菜盐分多,上山淌很汗,也不容易觉得累。” ⑦汪美红挑山,大儿子在家煮饭忙家务,双胞胎从 10 岁开始,一到双休日和寒暑就帮着妈妈一起挑东西上山, 上高中的时候,学习任务非常重,他俩还是坚持要帮妈挑担,从来不喊一声苦。“家里条件差,有一年夏天, 邻居吃西瓜,女儿瞟了一眼,知道她想吃。后来我准备买一个,但还是硬被她拉住了,非说自己特别不喜欢吃 西,其实当时孩子连西瓜什么味儿都不知道。力那一刻,唯一能安慰汪美红的是,“我此够有这三个懂事的孩 子,我也知足了!”如今大儿子已经 20 岁,学会了按摩,可以自食其力,而双胞胎儿女都很争气,应届高考均 达到了重点分数线,女儿还超出重点 40 多分。考上大学的这个暑假,他俩没有歇着,而是来到了县城开始打 工…… ⑧这位母亲 17 年风里来雨里去,踏着 4 000 多级台阶,往返 9 000 多次山下山上,行走 20 多万公里山路,磨 破 140 多双“解放鞋“,加上挑断的 70 多根扁担,用母爱把一双儿女“挑”进了重点大学。当目送成才的孩 子们走出深山老林的那一刻,她的目光里充满了无限的感慨。 19.分析本文标题的特点和作用。(2 分) 20.简要分析第②段画线句景物描写的作用。(2 分) 21,第⑥段“她竟又忍着肩膀的剧痛,一步一步走在九里盘山道上”句中“一步一步”改为“一步步”好吗? 为什么?(2 分) 22.第⑥段写汪美红认为“挑山工一定要吃腌菜”,因为这是她“不容易觉斧觉得累”的“秘诀”。你从 这句话中读出了什么?说说你的理解。(2 分) 23,品析第⑦段中加点“瞟”字的表达效果。(2 分) 24,第⑦段集中笔墨写了儿女们的表现,这样写的目的一是—--------------------------- 二是--------------------------------- 六、现代文阅读(共 13 分) 一只飞在深秋的蜜蜂 ⑴天气骤然变冷了,一只孤独的蜜蜂栖在窗台上。它一动也不动,一副冻僵了的样子。我推开窗户,原想室内的暖意, 一定会将它吸引进来。可是它仍无动于衷,只是微微地翘了两下翅膀,而后吃力地朝远方飞去。 ⑵我猜想,它应该是一只迷失了方向的流浪蜂。在这个乍暖还寒的季节,它竟拒绝了一丝温暖的慰藉,毅然选择了远行。 ⑶一只蜜蜂飞过,竟悄然唤起了我对往事的回忆。 ⑷很多年前,在我居住的村前,有一片一眼望不到边的槐树林。每当到了五月槐花盛开的时节,远远望去,那片槐树林犹
如一座座延绵起伏的雪山似的浓郁的花香溢满了整个天空。 ⑤5这个时候就会有一些从异乡赶来的放蜂人,在槐树林旁边搭起一个个小帐篷。那一排排蜂箱的四周被舞动的群蜂 围裹着宛如一团团漂浮的彩云。那些蜜蜂们总是不知疲倦地飞进飞出,忙碌着采集花蜜 (6)当时,尽管我对那些蜂箱充满了好奇,可是嗡嗡嘤嘤的蜂群却令我望而生畏,只能远远地观望。有一次淘气的我为了 探究蜜蜂是如何采蜜的竟然用柳条去扑打那些落在野花上的蜜蜂。我的野蛮举动被一位放蜂的老人发现了。他疾 步赶过来狠狠地呵斥了我一顿。之后,他蹲下身捡起一只奄奄一息的蜜蜂放在手心。他的眼神溢满怜惜。过了许久, 放蜂老人才把目光从那只蜜蜂的身上移开。他看着我说话的声音轻了很多,“孩子你看它们活得多么不容易啊。”我 听了之后惭愧地低下了头。但一直令我感到不解的是,放蜂老人养着数不清的蜜蜂,为什么会因为一只蜜蜂的意外 死亡而伤心呢?这个谜,就像放蜂老人那充满怜惜的眼神,在我的内心久久挥之不去。 ⑦)后来,村前的那片槐树林被人们砍伐殆尽,只剩下一片光秃秃的盐滩和纵横交错的沟壑。从此,再也见不到那些 远道而来放蜂的异乡人 (8)去年初夏的一天,我和几位朋友一起到十梅庵森林公园观赏槐花。在山脚下,我们遇见一位放蜂的中年男子。当 时,有几只蜜蜂不慎飞落到帐篷附近的怡个小水洼里。他正手持一根竹篾,小心翼翼地将它们捞上来。然后,他将 那几只蜜蜂放在手掌上,用嘴将沾在它们翅膀上的水渍吹掉 (9)我在一旁看见了,有些不解地说:“你不怕被它们蛰伤吗?”他憨厚地一笑,而后幽默地说:“应该是它们害怕呀! 你看,它们辛辛苦苦积攒的口粮,不是都被我剥夺了。” α随后,我与他攀谈起来。原来蜜蜂们虽然酿出了甘甜的蜜液,可是大多时候它们食用的却是兑了少许蜜液的清水。 然而,它们从来不因此抱怨和偷懒。每一只蜜蜂在每一天都会尽心尽力的采蜜,一直到它们生命的终结。 ①D放蜂人一年四季大都在外面奔波,一路追赶花期。有时候因为走得仓促,总会有些外出采蜜的蜜蜂,变成无 家可归的流浪蜂 从此,那些流浪蜂一边艰难地活着,一边为寻找家园做着徒劳的努力。最终大都暴尸野外。它们的牺牲,只 有放蜂人知道。因此,每一只蜜蜂都值得放蜂人爱惜。在守着它们的时候,放蜂人尽力不让毎一个小生命受到伤害, ③3他说到这儿的时候,轻轻一抬手,将那几只翅膀已被吹干的蜜蜂放飞出去。他看着那几只小生灵,欢快地融 入到前方的蜂群里,脸上露出舒心的笑容。 ω0他的神情,蓦然使我联想起许多年前那位放蜂的老人。刹那间,曾经压在我心里的谜团,悄然释放. ③5此刻,已经从回忆中走出的我,凝视着那一只流浪蜂飞去的方向,心头则充溢着一种久违的感动。它能否穿越这 漫长的的寒意,寻找到花香四溢的家园? (作者:矫友田,选自《阅读》2012年第4期,有删改。) 22理解下列加点词在句子中的含义。(4分) (1)淘气的我为了探究蜜蜂是如何采蜜的竟然用柳条去扑打那些落在野花上的蜜蜂 (2)那些流浪蜂一边艰难地活着,一边为寻找家园做着徒劳的努力 23.下面的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简要分析其作用?(4分) (1)每当到了五月槐花盛开的时节远远望去,那片槐树林犹如一座座延绵起伏的雪山似的,浓郁的花香,溢满了 整个天空。 (2)他正手持一根竹篾,小心翼翼地将它们捞上来。然后,他将那几只蜜蜂放在手掌上,用嘴将沾在它们翅 膀上的水渍吹掉 七.游司马祠 郭军平 行走在韩城,庙宇楼阁,行宫故居,历史古迹迹众多,苍松古柏也散发着古朴典雅的气息,耐人寻味,而我总 以为它的厚重,源于司马迁。但凡来韩城的人,是绝不会错过游司马祠的。 从韩城芝川镇向东,沿着一条宽阔明亮的柏油大道向前走,越过两边民居,眼界豁然一亮,放眼南望,一座高 山巍峨耸立,上面翠柏茂松、郁郁葱葱,若隐若伏的祠宇躺在翠柏的环抱之中。 走过芝秀古桥,一座高大的砖木牌坊映现眼前,遒劲有力的“汉太史司马祠”几个大字熠熠生辉,踩着青石铺
19 如一座座延绵起伏的雪山似的,浓郁的花香,溢满了整个天空。 ⑸这个时候,就会有一些从异乡赶来的放蜂人,在槐树林旁边搭起一个个小帐篷。那一排排蜂箱的四周,被舞动的群蜂 围裹着,宛如一团团漂浮的彩云。那些蜜蜂们总是不知疲倦地飞进飞出,忙碌着采集花蜜。 ⑹当时,尽管我对那些蜂箱充满了好奇,可是嗡嗡嘤嘤的蜂群却令我望而生畏,只能远远地观望。有一次,淘气的我为了 探究蜜蜂是如何采蜜的,竟然用柳条去扑打那些落在野花上的蜜蜂。我的野蛮举动,被一位放蜂的老人发现了。他疾 步赶过来,狠狠地呵斥了我一顿。之后,他蹲下身,捡起一只奄奄一息的蜜蜂放在手心。他的眼神溢满怜惜。过了许久, 放蜂老人才把目光从那只蜜蜂的身上移开。他看着我,说话的声音轻了很多,“孩子,你看它们活得多么不容易啊。”我 听了之后,惭愧地低下了头。但一直令我感到不解的是,放蜂老人养着数不清的蜜蜂,为什么会因为一只蜜蜂的意外 死亡而伤心呢?这个谜,就像放蜂老人那充满怜惜的眼神,在我的内心久久挥之不去。 ⑺后来,村前的那片槐树林被人们砍伐殆尽,只剩下一片光秃秃的盐滩和纵横交错的沟壑。从此,再也见不到那些 远道而来放蜂的异乡人。 ⑻去年初夏的一天,我和几位朋友一起到十梅庵森林公园观赏槐花。在山脚下,我们遇见一位放蜂的中年男子。当 时,有几只蜜蜂不慎飞落到帐篷附近的怡个小水洼里。他正手持一根竹篾,小心翼翼地将它们捞上来。然后,他将 那几只蜜蜂放在手掌上,用嘴将沾在它们翅膀上的水渍吹掉。 ⑼我在一旁看见了,有些不解地说:“你不怕被它们蛰伤吗?”他憨厚地一笑,而后幽默地说:“应该是它们害怕呀! 你看,它们辛辛苦苦积攒的口粮,不是都被我剥夺了。” ⑽随后,我与他攀谈起来。原来蜜蜂们虽然酿出了甘甜的蜜液,可是大多时候它们食用的却是兑了少许蜜液的清水。 然而,它们从来不因此抱怨和偷懒。每一只蜜蜂在每一天都会尽心尽力的采蜜,一直到它们生命的终结。 ⑾放蜂人一年四季大都在外面奔波,一路追赶花期。有时候因为走得仓促,总会有些外出采蜜的蜜蜂,变成无 家可归的流浪蜂。 ⑿从此,那些流浪蜂一边艰难地活着,一边为寻找家园做着徒劳的努力。最终大都暴尸野外。它们的牺牲,只 有放蜂人知道。因此,每一只蜜蜂都值得放蜂人爱惜。在守着它们的时候,放蜂人尽力不让每一个小生命受到伤害。 ⒀他说到这儿的时候,轻轻一抬手,将那几只翅膀已被吹干的蜜蜂放飞出去。他看着那几只小生灵,欢快地融 入到前方的蜂群里,脸上露出舒心的笑容。 ⒁他的神情,蓦然使我联想起许多年前那位放蜂的老人。刹那间,曾经压在我心里的谜团,悄然释放....... ⒂此刻,已经从回忆中走出的我,凝视着那一只流浪蜂飞去的方向,心头则充溢着一种久违的感动。它能否穿越这 漫长的的寒意,寻找到花香四溢的家园? (作者:矫友田,选自《阅读》2012 年第 4 期,有删改。) 22.理解下列加点词在句子中的含义。(4 分) (1)淘气的我为了探究蜜蜂是如何采蜜的,竟然用柳条去扑打那些落在野花上的蜜蜂。 (2)那些流浪蜂一边艰难地活着,一边为寻找家园做着徒劳的努力。 23.下面的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简要分析其作用?(4 分) (1)每当到了五月槐花盛开的时节,远远望去,那片槐树林犹如一座座延绵起伏的雪山似的,浓郁的花 香,溢满了 整个天空。 (2)他正手持一根竹篾,小心翼翼地将它们捞上来。然后,他将那几只蜜蜂放在手掌上,用嘴将沾在它们翅 膀上的水渍吹掉。 七.游司马祠 郭军平 行走在韩城,庙宇楼阁,行宫故居,历史古迹迹众多,苍松古柏也散发着古朴典雅的气息,耐人寻味,而我总 以为它的厚重,源于司马迁。但凡来韩城的人,是绝不会错过游司马祠的。 从韩城芝川镇向东,沿着一条宽阔明亮的柏油大道向前走,越过两边民居,眼界豁然一亮,放眼南望,一座高 山巍峨耸立,上面翠柏茂松、郁郁葱葱,若隐若伏的祠宇躺在翠柏的环抱之中。 走过芝秀古桥,一座高大的砖木牌坊映现眼前,遒劲有力的“汉太史司马祠”几个大字熠熠生辉,踩着青石铺
砌的进山之路,踏上十几个台阶,便是正门,门匾一行隶书“汉太史司马迁祠墓”,字体格调清雅,气息高华。进 入大门,青石铺砌的小径,迤邇蛇行,直通山顶。道旁青松挺拔,耸入苍穹,松间的山雀清脆的鸣叫给山上带来 片静谧。 登上小坡,眼前顿然开阔,一座宏大的祠堂横亘眼前,走近细瞧,上有“汉草书司马迁格言警句展室”的门匾, 房檐周围红漆驳落,参差不齐,显示岀风雨沧桑,进入宽敞的展厅内,一座座散发着笔墨淸香的石碑赫然入目。环 视碑石,兀然林立,,但见书体或雄浑奔放,气吞万里,或风行雨散,润色生花,或大鹏抟风,长鲸喷浪;或悬崖 坠石,惊电遗光。多少文人墨客在这里留下了自己的行迹,留下了那一份对史圣的留恋和敬仰。回想细构“网罗天 下放佚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太史 公,哪里会想到身后的荣耀和高贵。苍苍莽莽的梁山啊!滔滔不息的黄河啊!孕育了这样一位惊世奇才 走过“高山仰止”的砖木牌坊,极目仰望,巍峨庄严的司马祠卓然屹立于韩奕坡上,松柏环抱,一片苍翠,踩 上凹凸不平的石道,沿着千百年来仰慕者攀登的足迹,经“朝神道”踏上攀登祠墓的石级,石级共九十九级,犹如 条长龙,蜿蜒伸入山顶。拾级而上:;但觉山势峭拔,眼界开阔,回望身后,但见黄河远去,川源如画。这超越了 人世万物,独居一山的巍峨祠堂啊!伫立在时间的年轮里,默默地向人们倾诉着什么? 饱经风雨剥蚀的“河山之阳”巍然耸立,过此,再上九个台阶,便是被韩城人民誉为“太史高坟”的司马祠。 走进祠堂,但见“祠宇堂堂,坊榜将将”,院中古柏参天,花木竞秀,松间鸟鸣啾啾,一片幽静。“史圣千秋”四个 大字赫然入目,两旁楹联“刚直不阿留得正气凌霄汉,幽而发愤著成史记照尘寰”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殿中司马 迁坐像,长须飘拂,双目炯炯,刚毅凛然,显示出不凡的抱负和胸怀,殿中碑石林立,多是后人对他的缅怀和评价, 其中尤以郭沫若的诗评最最佳。诗云:“龙门有灵秀,钟毓人中龙,学殖空前富,文章旷代雄。怜才膺斧铖,吐气 作霓虹。功业追尼父,千秋太史公。”这首诗高度评价了司马迁一生的功绩,看到这,我不禁想起了鲁迅对《史记》 的高度评价“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司马迁墓由青砖镶砌,上嵌有八卦砖雕,据传为元世祖忽必烈敕命建造。墓顶有一株千年古柏,苍劲盘桓。如 巨掌撑天,柏上鸣雀跳跃,叫声凄凉,似在叹惋那一段凄美的历史,墓旁也是古柏环绕,浓荫蔽空,在千年古柏的 近旁,卓然玉立着、一株青翠的柏树,与这株千年古柏相映成趣。随后,我有幸看到了唐代著名书法家禇遂良撰写 的《梦碑》一文。其文如下:永徽二年九月,余刺同州,夜静坐于西厅。若有若无,犹梦犹醒,见一女子高髫盛妆, 泣渭余曰:“妾汉太史司马迁之侍妾也,赵之平原人,姓随名清娱。年十七事迁,因迁周游名山,携妾至此。会迁 有事去京,妾缟居于同,后迁故,妾亦忧伤寻故,葬于长乐亭之西。天帝悯妾未尽天年,遂司此土。代异时移,谁 为我知?血食何所?君亦将主其地不揣人神之隔,乞一言铭墓,以垂不朽。余感悟铭之。铭曰:“嗟尔淑女,不世 之姿。事彼君子,弗终厥志。百千亿年,血食于斯。”可惜,如此珍贵的碑拓却没有流传,这段凄美的《梦碑》故 事却把人们的神思带到了那悠远的时空,让人们为那位矢志不渝的女子洒一掬同情之泪,更为史公那牺牲许多的悲 剧人生而叹惋怜惜。我不由得把那株奇异的柏树与《梦碑》故事联系起来,莫非是随清娱精诚所至,感而有灵吧? 鉴于此,故随行赋诗一首以示纪念: 苍苍梁山,郁郁翠柏 史公之祠,高兮传兮。 悠悠居水,凄凄嘤鸣。 清娱之志,感而有灵。 我们一行下山,已是夕阳西下,眺望身后,已是一片苍翠和辉煌。 12根据作者的游踪,请在下面的空格处填上主要景点的名称。(3分) 正门→展室→“高山仰止→“河山之阳”→司马祠.→司马迁墓 13文中描写墓顶的千年古柏有什么作用?(3分) 14结合全文,谈谈你对“功业追尼父,千秋太史公”这两句诗的理解(4分) 15阅读文中画线的句子,请赏析它的语言表达效果 16有人说;厚重”一词是本文本文眼,请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20 砌的进山之路,踏上十几个台阶,便是正门,门匾一行隶书“汉太史司马迁祠墓”,字体格调清雅,气息高华。进 入大门,青石铺砌的小径,迤逦蛇行,直通山顶。道旁青松挺拔,耸入苍穹,松间的山雀清脆的鸣叫给山上带来一 片静谧。 登上小坡,眼前顿然开阔,一座宏大的祠堂横亘眼前,走近细瞧,上有“汉草书司马迁格言警句展室”的门匾, 房檐周围红漆驳落,参差不齐,显示出风雨沧桑,进入宽敞的展厅内,一座座散发着笔墨清香的石碑赫然入目。环 视碑石,兀然林立,,但见书体或雄浑奔放,气吞万里,或风行雨散,润色生花,或大鹏抟风,长鲸喷浪;或悬崖 坠石,惊电遗光。多少文人墨客在这里留下了自己的行迹,留下了那一份对史圣的留恋和敬仰。回想细构“网罗天 下放佚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太史 公,哪里会想到身后的荣耀和高贵。苍苍莽莽的梁山啊!滔滔不息的黄河啊!孕育了这样一位惊世奇才! 走过“高山仰止”的砖木牌坊,极目仰望,巍峨庄严的司马祠卓然屹立于韩奕坡上,松柏环抱,一片苍翠,踩 上凹凸不平的石道,沿着千百年来仰慕者攀登的足迹,经“朝神道”踏上攀登祠墓的石级,石级共九十九级,犹如 一条长龙,蜿蜒伸入山顶。拾级而上;但觉山势峭拔,眼界开阔,回望身后,但见黄河远去,川源如画。这超越了 人世万物,独居一山的巍峨祠堂啊!伫立在时间的年轮里,默默地向人们倾诉着什么? 饱经风雨剥蚀的“河山之阳”巍然耸立,过此,再上九个台阶,便是被韩城人民誉为“太史高坟”的司马祠。 走进祠堂,但见“祠宇堂堂,坊榜将将”,院中古柏参天,花木竞秀,松间鸟鸣啾啾,一片幽静。“史圣千秋”四个 大字赫然入目,两旁楹联“刚直不阿留得正气凌霄汉,幽而发愤著成史记照尘寰”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殿中司马 迁坐像,长须飘拂,双目炯炯,刚毅凛然,显示出不凡的抱负和胸怀,殿中碑石林立,多是后人对他的缅怀和评价, 其中尤以郭沫若的诗评最最佳。诗云:“龙门有灵秀,钟毓人中龙,学殖空前富,文章旷代雄。怜才膺斧铖,吐气 作霓虹。功业追尼父,千秋太史公。”这首诗高度评价了司马迁一生的功绩,看到这,我不禁想起了鲁迅对《史记》 的高度评价“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司马迁墓由青砖镶砌,上嵌有八卦砖雕,据传为元世祖忽必烈敕命建造。墓顶有一株千年古柏,苍劲盘桓。如 巨掌撑天,柏上鸣雀跳跃,叫声凄凉,似在叹惋那一段凄美的历史,墓旁也是古柏环绕,浓荫蔽空,在千年古柏的 近旁,卓然玉立着、一株青翠的柏树,与这株千年古柏相映成趣。随后,我有幸看到了唐代著名书法家褚遂良撰写 的《梦碑》一文。其文如下:永徽二年九月,余刺同州,夜静坐于西厅。若有若无,犹梦犹醒,见一女子高髫盛妆, 泣渭余曰:“妾汉太史司马迁之侍妾也,赵之平原人,姓随名清娱。年十七事迁,因 迁周游名山,携妾至此。会迁 有事去京,妾缟居于同,后迁故,妾亦忧伤寻故,葬于长乐亭之西。天帝悯妾未尽天年,遂司此土。代异时移,谁 为我知?血食何所?君亦将主其地不揣人神之隔,乞一言铭墓,以垂不朽。余感悟铭之。铭曰:“嗟尔淑女,不世 之姿。事彼君子,弗终厥志。百千亿年,血食于斯。”可惜,如此珍贵的碑拓却没有流传,这段凄美的《梦碑》故 事却把人们的神思带到了那悠远的时空,让人们为那位矢志不渝的女子洒一掬同情之泪,更为史公那牺牲许多的悲 剧人生而叹惋怜惜。我不由得把那株奇异的柏树与《梦碑》故事联系起来,莫非是随清娱精诚所至,感而有灵吧? 鉴于此,故随行赋诗一首以示纪念: 苍苍梁山,郁郁翠柏。 史公之祠,高兮传兮。 悠悠居水,凄凄嘤鸣。 清娱之志,感而有灵。 我们一行下山,已是夕阳西下,眺望身后,已是一片苍翠和辉煌。 12.根据作者的游踪,请在下面的空格处填上主要景点的名称。(3 分) 正门→展室→“高山仰止→“河山之阳” →司马祠-.→司马迁墓 13.文中描写墓顶的千年古柏有什么作用?(3 分) 14.结合全文,谈谈你对“功业追尼父,千秋太史公”这两句诗的理解(4 分) 15 阅读文中画线的句子,请赏析它的语言表达效果。 16 有人说;厚重”一词是本文本文眼,请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