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联系全文,简要说说题目中"翻浆"的含义是什么。(2分)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作答。(4分) 10.小说结尾部分情节设置很巧妙,请你选择一个角度简要赏析。(4分) 11.这篇小说的主题是什么?请结合现实谈谈你对此的看法。(5分) 九、(15分) 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第14~17题 念你们的名字 孩子们,当医学院把发榜名单给我时,一百二十个动人的名字,我逐一地念着。我忍不住覆手在你们的名 字上,为你们祈祷。在你们未来七年漫长的医学教育中,我只教授你们八个学分的国文,但是,我渴望能教你 们如何做一个人。 我爱你们的名字!名字是天下父母满怀热望的刻痕,在万千中国文字中,他们所找到的是一两个最美丽 最醇厚的字眼一一世间每一个名字,都是一篇简短、质朴的祈祷!“林逸文”“唐高骏”,你们的父母多么期望你 们是一个出类拔萃的孩子;“黄自强″“林敬德”,多少伟大的期盼寄托在你们身上:“邵国宁”王为邦″,显然你 们的父母把你们奉献给苦难的中国……我常惊讶,为什么世人不能虔诚地细细体味一个人的名字?为什么我们 不懂得恭敬地省察自己的名字?每一个名字,或雅或俗,都自有它的意义和爱心倾注 这些日子,乡人们念着你们的名字时,也许它已成为桑梓邻里间一个幸运的符号,许多名望与财富的预期 已模模糊糊和它联系一起。许多人用钦羡的眼光望着你们,一方无形的匾已悬在你们的眉际。有一天,医生会 成为你们的第二个名字。但是,孩子们,什么是医生呢?一件比常人所穿的更白的衣服?一笔更有保障的收入 个响亮而有荣耀的名字?孩子们,在你们不必讳言的快乐里,抬眼望望你们未来的路吧。 什么是医生呢?孩子们,当一个生命在温湿柔韧的子宫中悄然形成时,你是第一个宣布这个神圣事实的人 当那蛮横的小东西在尝试转动时,你是第一个窥得他在另一个世界的心跳的人。当他陡然冲入这个世界,是你 用双掌接住那华丽的初啼;是你,用许多防疫针把成为正常人的权利给了婴孩;是你,用精湛的医术摧毁生命 的暗礁,让初生儿扬帆远航。一个外科医生像周公旦一样,是一个在简单的午餐中三次放下食物走进急救室的 人。有时候,也许你只需为病人擦一点红药水,开几粒阿司匹林;也有时候,你必为病人切开肌肤,拉开肋骨, 拨开肺叶,将手术刀深入一颗学期在胸腔中的鲜红心脏:有的时候,你甚至必须忍受眼看血癌吞噬一个稚嫩无 辜的孩童而束手无策的裂心之痛!你陪同病人走过生命中最黯淡的时刻,你倾听垂死者的最后一声呼吸,探察 他最后一次心跳。你陪同人类走过生老病死,你扮演的是一个怎样的角色啊!一个真正的医生怎能不是一个圣 者? 事实上,成为一个医生的过程正是一个苦行僧修炼的过程。在成为一个医者之前,第一个需要被医治的, 应该是我们自己。在一切的给予之前,让我们先拥有。你需要拥有怎样的职业精神才能使自己免于无行,你要 几度犹豫才能狠下心来拿起解剖刀切开第一具尸体,你要怎样自省才能在医治过千万个病人后,使自己免于职 业性的冷漠和无情!孩子们,我愿意把那则古老的神农氏尝百草的神话再说一遍。神话是无稽的,但令人动容 的是一个医者的投入精神,以及那种人饥己饥、人溺己溺、人病己病的同情心。身为一个现代的医生,当然不 必一天中毒七十余次,但贴近别人的痛苦,体谅别人的忧伤,怀有恻隐之心,仍是可贵的。 孩子们,这世界上不缺乏专家,不缺乏权威,缺乏的是一个“人”,一个肯把自己给出去的“人"。当你们帮 助别人时,请记住医药是有时而穷的,唯有不竭的爱能照亮一个受苦的灵魂。当你以一个单纯的“人”的身份, 探看另一个身患疾病的“人”时,你们遇见的不仅是人的病,也是病的人,也是人的眼泪,人的微笑,人的故事 孩子们,让别人去享受“人上人"的荣耀,我只祈求你们善尽“人中人"的天职。其实,不管我们研究什么,最可 贵的还是对“人”的诚意。孩子们,我祈求全能者以广大的天心包覆你们,让你们懂得用爱心去托住别人,祈求
11 (1)联系全文,简要说说题目中"翻浆"的含义是什么。(2 分)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作答。(4 分) 10.小说结尾部分情节设置很巧妙,请你选择一个角度简要赏析。(4 分) 11.这篇小说的主题是什么?请结合现实谈谈你对此的看法。(5 分) 九、(15 分) 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第 14~17 题。 念你们的名字 孩子们,当医学院把发榜名单给我时,一百二十个动人的名字,我逐一地念着。我忍不住覆手在你们的名 字上,为你们祈祷。在你们未来七年漫长的医学教育中,我只教授你们八个学分的国文,但是,我渴望能教你 们如何做一个人。 我爱你们的名字!名字是天下父母满怀热望的刻痕,在万千中国文字中,他们所找到的是一两个最美丽、 最醇厚的字眼——世间每一个名字,都是一篇简短、质朴的祈祷!“林逸文”“唐高骏”,你们的父母多么期望你 们是一个出类拔萃的孩子;“黄自强”“林敬德”,多少伟大的期盼寄托在你们身上;“邵国宁”“王为邦”,显然你 们的父母把你们奉献给苦难的中国……我常惊讶,为什么世人不能虔诚地细细体味一个人的名字?为什么我们 不懂得恭敬地省察自己的名字?每一个名字,或雅或俗,都自有它的意义和爱心倾注。 这些日子,乡人们念着你们的名字时,也许它已成为桑梓邻里间一个幸运的符号,许多名望与财富的预期 已模模糊糊和它联系一起。许多人用钦羡的眼光望着你们,一方无形的匾已悬在你们的眉际。有一天,医生会 成为你们的第二个名字。但是,孩子们,什么是医生呢?一件比常人所穿的更白的衣服?一笔更有保障的收入? 一个响亮而有荣耀的名字?孩子们,在你们不必讳言的快乐里,抬眼望望你们未来的路吧。 什么是医生呢?孩子们,当一个生命在温湿柔韧的子宫中悄然形成时,你是第一个宣布这个神圣事实的人。 当那蛮横的小东西在尝试转动时,你是第一个窥得他在另一个世界的心跳的人。当他陡然冲入这个世界,是你, 用双掌接住那华丽的初啼;是你,用许多防疫针把成为正常人的权利给了婴孩;是你,用精湛的医术摧毁生命 的暗礁,让初生儿扬帆远航。一个外科医生像周公旦一样,是一个在简单的午餐中三次放下食物走进急救室的 人。有时候,也许你只需为病人擦一点红药水,开几粒阿司匹林;也有时候,你必为病人切开肌肤,拉开肋骨, 拨开肺叶,将手术刀深入一颗学期在胸腔中的鲜红心脏;有的时候,你甚至必须忍受眼看血癌吞噬一个稚嫩无 辜的孩童而束手无策的裂心之痛!你陪同病人走过生命中最黯淡的时刻,你倾听垂死者的最后一声呼吸,探察 他最后一次心跳。你陪同人类走过生老病死,你扮演的是一个怎样的角色啊!一个真正的医生怎能不是一个圣 者? 事实上,成为一个医生的过程正是一个苦行僧修炼的过程。在成为一个医者之前,第一个需要被医治的, 应该是我们自己。在一切的给予之前,让我们先拥有。你需要拥有怎样的职业精神才能使自己免于无行,你要 几度犹豫才能狠下心来拿起解剖刀切开第一具尸体,你要怎样自省才能在医治过千万个病人后,使自己免于职 业性的冷漠和无情!孩子们,我愿意把那则古老的神农氏尝百草的神话再说一遍。神话是无稽的,但令人动容 的是一个医者的投入精神,以及那种人饥己饥、人溺己溺、人病己病的同情心。身为一个现代的医生,当然不 必一天中毒七十余次,但贴近别人的痛苦,体谅别人的忧伤,怀有恻隐之心,仍是可贵的。 孩子们,这世界上不缺乏专家,不缺乏权威,缺乏的是一个“人”,一个肯把自己给出去的“人”。当你们帮 助别人时,请记住医药是有时而穷的,唯有不竭的爱能照亮一个受苦的灵魂。当你以一个单纯的“人”的身份, 探看另一个身患疾病的“人”时,你们遇见的不仅是人的病,也是病的人,也是人的眼泪,人的微笑,人的故事! 孩子们,让别人去享受“人上人”的荣耀,我只祈求你们善尽“人中人”的天职。其实,不管我们研究什么,最可 贵的还是对“人”的诚意。孩子们,我祈求全能者以广大的天心包覆你们,让你们懂得用爱心去托住别人,祈求
造物主给你们内在的丰富,让你们懂得如何去分给别人 某些医生永远只能收到医疗费,我愿意你们收到的更多一一我愿意你们收到别人的感念。我知道有一天将 有别人念你们的名字,在一片黄沙飞扬的乡村小路上,或者在曲折迂回的荒山野岭间,将有人以祈祷的嘴唇, 默念你们的名字 (文/张晓风有删改) 14依据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填空。(2分) (1)念孩子们个人的名字,是为了提醒孩子们不要辜负了 (2)念孩子们共同的名字,是为了提醒孩子们不要辜负了 15.下面语句运用了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请任选一种修辞手法品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3分) 他陡然冲入这个世界,是你,用双掌接住那华丽的初啼:是你,用许多防疫针把成为正常人的权利给了婴孩 是你,用精湛的医术摧毁生命的暗礁,让初生儿扬帆远航 16文中写到有不同的人“念你们的名字”,他们分别带着什么样的感情“念你们的名字”?(6分) 17作者说:“成为一个医生的过程正是一个苦行僧修炼的过程。”将来我们面对自己的职业也会经历一番“修炼”。 结合文本内容,说说作者提醒我们该修炼什么。请概括作答。(4分) 表达方式题型 表达方式的题目在中考语文中也是常见的题型。文章的表达方式有多种:记叙、说明、议论、抒情、描写。 真题演练 (一)阅读下文,完成16-20题。(20分) 点燃一个冬天 游睿 山村的冬天就是来得早,寒气在十月刚过就开着队伍铺天盖地地卷过来。村里的人似乎都有些怕了,早上 八点还没有多少人起床。只有几根玉米杆子被寒气冻得瑟瑟地颤抖。孙老师和自己的女人却早早地起床了。 瘟天,又是下雨。”女人没好气地骂着,“一连倒了这么多天,天上的水也该倒得差不多了 孙老师笑了笑。大块大块的煤早就堆在了操场的角落。孙老师说:“生火吧,我已经听到孩子们的脚步声 女人望天,叹气。“瘟天!”女人又咧咧地骂。走路的时候一步比一步用力,只差把地踏出一个坑。女人用 了几块木炭放在了煤的中央,然后嗤地划了根火柴。“瘟天,还下雨,我们这冬天就无法过了。”女人说 孙老师知道,女人说的是煤。这点煤是女人用背篓一块一块背回来的,女人背煤背得很辛苦。女人想用这 些煤度过这个冬天。孙老师不说话,他听见了孩子们的脚踩着水的声音。这声音渐行渐近。孙老师就想起他们 沾满黄泥的裤腿,露出脚趾的胶鞋,贴着脸皮的头发和准备钻进嘴里的鼻涕·……孙老师说:“但愿这是最后 个雨天。” 这时孩子们来了。整整齐齐的叫了一声老师好。孙老师喂喂的应着,说放下书包,快来烤烤,烤干身上我 们马上上课。【A】学生们就如一群鱼儿一样游在那堆火旁边,一边伸岀湿漉漉的裤腿和靺,一边在雾气里说着 谁早上没等谁,谁昨天放学后看见了孙老师做什么了。孙老师笑着招呼,都来烤烤,别冻着了 女人在一边默默地看着。半晌,女人说,我有事先走了,你们慢慢烤。女人挎着背篓慢慢地被雾帘遮住 远处渐渐的有了狗叫或者一两声鸟儿的私语。 下午放学了,雾还没怎么散。孙老师和孩子们挥手,不断说着再见。孙老师说:“天黑得早,早点回。住 远一点的,要走两个多小时呢。”孩子们点头 看孩子们走远,女人放下背篓。背篓里是满满的一背姜干柴。 哟,原来你是在弄柴,有了柴我们不就没事了吗? 女人给了孙老师一个白眼。女人说:“你早早地就把学生放回家了,人家还不是在路上贪玩?” “谁说的?他们可都是听话的孩子,放学就回家了呀。”孙老师说
12 造物主给你们内在的丰富,让你们懂得如何去分给别人。 某些医生永远只能收到医疗费,我愿意你们收到的更多——我愿意你们收到别人的感念。我知道有一天将 有别人念你们的名字,在一片黄沙飞扬的乡村小路上,或者在曲折迂回的荒山野岭间,将有人以祈祷的嘴唇, 默念你们的名字。 (文/张晓风有删改) 14.依据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填空。(2 分) (1)念孩子们个人的名字,是为了提醒孩子们不要辜负了__________。 (2)念孩子们共同的名字,是为了提醒孩子们不要辜负了__________。 15.下面语句运用了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请任选一种修辞手法品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3 分) 当他陡然冲入这个世界,是你,用双掌接住那华丽的初啼;是你,用许多防疫针把成为正常人的权利给了婴孩; 是你,用精湛的医术摧毁生命的暗礁,让初生儿扬帆远航。 16.文中写到有不同的人“念你们的名字”,他们分别带着什么样的感情“念你们的名字”?(6 分) 17.作者说:“成为一个医生的过程正是一个苦行僧修炼的过程。”将来我们面对自己的职业也会经历一番“修炼”。 结合文本内容,说说作者提醒我们该修炼什么。请概括作答。(4 分) 表达方式题型 表达方式的题目在中考语文中也是常见的题型。文章的表达方式有多种:记叙、说明、议论、抒情、描写。 真题演练 (一)阅读下文,完成 16-20 题。(20 分) 点燃一个冬天 游 睿 山村的冬天就是来得早,寒气在十月刚过就开着队伍铺天盖地地卷过来。村里的人似乎都有些怕了,早上 八点还没有多少人起床。只有几根玉米杆子被寒气冻得瑟瑟地颤抖。孙老师和自己的女人却早早地起床了。 “瘟天,又是下雨。”女人没好气地骂着,“一连倒了这么多天,天上的水也该倒得差不多了。” 孙老师笑了笑。大块大块的煤早就堆在了操场的角落。孙老师说:“生火吧,我已经听到孩子们的脚步声 了。” 女人望天,叹气。“瘟天!”女人又咧咧地骂。走路的时候一步比一步用力,只差把地踏出一个坑。女人用 了几块木炭放在了煤的中央,然后嗤地划了根火柴。“瘟天,还下雨,我们这冬天就无法过了。”女人说。 孙老师知道,女人说的是煤。这点煤是女人用背篓一块一块背回来的,女人背煤背得很辛苦。女人想用这 些煤度过这个冬天。孙老师不说话,他听见了孩子们的脚踩着水的声音。这声音渐行渐近。孙老师就想起他们 沾满黄泥的裤腿,露出脚趾的胶鞋,贴着脸皮的头发和准备钻进嘴里的鼻涕……孙老师说:“但愿这是最后一 个雨天。” 这时孩子们来了。整整齐齐的叫了一声老师好。孙老师喂喂的应着,说放下书包,快来烤烤,烤干身上我 们马上上课。【A】学生们就如一群鱼儿一样游在那堆火旁边,一边伸出湿漉漉的裤腿和鞋,一边在雾气里说着 谁早上没等谁,谁昨天放学后看见了孙老师做什么了。孙老师笑着招呼,都来烤烤,别冻着了。 女人在一边默默地看着。半晌,女人说,我有事先走了,你们慢慢烤。女人挎着背篓慢慢地被雾帘遮住。 远处渐渐的有了狗叫或者一两声鸟儿的私语。 下午放学了,雾还没怎么散。孙老师和孩子们挥手,不断说着再见。孙老师说:“天黑得早,早点回。住 远一点的,要走两个多小时呢。”孩子们点头。 看孩子们走远,女人放下背篓。背篓里是满满的一背姜干柴。 “哟,原来你是在弄柴,有了柴我们不就没事了吗?” 女人给了孙老师一个白眼。女人说:“你早早地就把学生放回家了,人家还不是在路上贪玩?” “谁说的?他们可都是听话的孩子,放学就回家了呀。”孙老师说
你不相信?我今天上山遇到了一个家长,他说你们怎么老留学生的课呀。可我们放学很早的。你想想 学生们是不是没听话?枉你还那么热心。”女人愤愤地说 女人说完,就看见孙老师已经出了学校的门,脚步把寒气撞得哗啦哗啦响 傍晚的时候,女人做好了饭菜。孙老师才回来。回来的时候抱了一大捆干柴 “看到啥了?”女人问。 孙老师放下柴火,说:“看见了。他们在路上的一个草坪里玩。我批评了他们几句,放学是得早点回家。” 女人说:“你看你。唉。”女人摇摇头,想说什么,但没说出来 这天晚上,寒风又把村庄哗哗破破摇了一个晚上。女人和孙老师在床上翻来翻去。女人说:“听见没有, 下雪了。”孙老师说:“听见了,下就下吸。” “可我们没有煤了,准备着冻死?” “我们不是有干柴吗?怕什么呢。” “那点干柴能维持多久?” 孙老师翻了翻身:“能维持多久就多久。睡觉,睡觉,明天还有课。” “你……”女人已经听见孙老师的呼噜声了。 第二天一大早,【B】大地上到处插淸了白旗,空气里仅有的一点暖气算是彻底投降了。寒气肆虐,厚厚的 积雪很刺眼。孙老师和女人还蒙在被子里,就听见了有人踩着积雪扑哧扑哧的声音。接着有人走进学校。 孙老师一个骨碌爬起来,难道是学生们来了?这么早? 女人跟着起了床。女人看见孙老师打开门,站在那里不动了 咋了,咋了?”女人赶紧跑过去 门口,齐刷刷地站着孙老师的学生们。他们手中都提着一袋木炭,正一个接一个地把木炭往孙老师的门口 放。门口已经堆了好大一堆木炭。 “老师。”孙老师还没来得及说话,已经有人说话了。“这些都是我们自己在放学后烧的,这种木炭特别耐 原来…… 这时学生们又说:“老师,够你们烧了吗?不够我们继续烧,我们能烧。” 孙老师的眼里已经有了泪水,他回头看了看女人。女人的脸红扑扑的 女人眼里也闪着东西,她嘴里冒着热气,一个劲儿地说:“够了够了。都可以点燃一个冬天了。” 选自《微型小说百年经典·中国卷》) 16.请按时间顺序将小说的主要内容补充完整。(4分) 早上 下午放学后:孙老师夫妇以为学生贪玩,放学不及时回家 晚上 第二天清早:学生送来自己烧的木炭,孙老师夫妇深受感动。 17.从全文看,孙老师是一个 而较少考虑自家生活的人 他的妻子嘴上爱抱怨,实际上却是一个心地善良、 的好女人。(3分) 18.文中【B】处划线句环境描写有何作用?请简要回答。(3分) 19.请对【A】处划线句作简要点评。(4分) 0.请写出本文题目“点燃一个冬天”的两层含义。(6分) 表层含义: 深层含义
13 “你不相信?我今天上山遇到了一个家长,他说你们怎么老留学生的课呀。可我们放学很早的。你想想, 学生们是不是没听话?枉你还那么热心。”女人愤愤地说。 女人说完,就看见孙老师已经出了学校的门,脚步把寒气撞得哗啦哗啦响。 傍晚的时候,女人做好了饭菜。孙老师才回来。回来的时候抱了一大捆干柴。 “看到啥了?”女人问。 孙老师放下柴火,说:“看见了。他们在路上的一个草坪里玩。我批评了他们几句,放学是得早点回家。” 女人说:“你看你。唉。”女人摇摇头,想说什么,但没说出来。 这天晚上,寒风又把村庄哗哗破破摇了一个晚上。女人和孙老师在床上翻来翻去。女人说:“听见没有, 下雪了。”孙老师说:“听见了,下就下吸。” “可我们没有煤了,准备着冻死?” “我们不是有干柴吗?怕什么呢。” “那点干柴能维持多久?” 孙老师翻了翻身:“能维持多久就多久。睡觉,睡觉,明天还有课。” “你……”女人已经听见孙老师的呼噜声了。 第二天一大早,【B】大地上到处插满了白旗,空气里仅有的一点暖气算是彻底投降了。寒气肆虐,厚厚的 积雪很刺眼。孙老师和女人还蒙在被子里,就听见了有人踩着积雪扑哧扑哧的声音。接着有人走进学校。 孙老师一个骨碌爬起来,难道是学生们来了?这么早? 女人跟着起了床。女人看见孙老师打开门,站在那里不动了。 “咋了,咋了?”女人赶紧跑过去。 门口,齐刷刷地站着孙老师的学生们。他们手中都提着一袋木炭,正一个接一个地把木炭往孙老师的门口 放。门口已经堆了好大一堆木炭。 “老师。”孙老师还没来得及说话,已经有人说话了。“这些都是我们自己在放学后烧的,这种木炭特别耐 烧。” 原来…… 这时学生们又说:“老师,够你们烧了吗?不够我们继续烧,我们能烧。” 孙老师的眼里已经有了泪水,他回头看了看女人。女人的脸红扑扑的。 女人眼里也闪着东西,她嘴里冒着热气,一个劲儿地说:“够了够了。都可以点燃一个冬天了。” (选自《微型小说百年经典·中国卷》) 16.请按时间顺序将小说的主要内容补充完整。(4 分) 早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午放学后:孙老师夫妇以为学生贪玩,放学不及时回家。 晚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天清早:学生送来自己烧的木炭,孙老师夫妇深受感动。 17.从全文看,孙老师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较少考虑自家生活的人; 他的妻子嘴上爱抱怨,实际上却是一个心地善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好女人。(3 分) 18.文中【B】处划线句环境描写有何作用?请简要回答。(3 分) 19.请对【A】处划线句作简要点评。(4 分) 20.请写出本文题目“点燃一个冬天”的两层含义。(6 分) 表层含义: 深层含义: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6题(18分) 父亲二十年前的叮嘱 徐德新 ①天刚蒙蒙亮,父亲就挑着柴火和我上路了。那时我刚到县城里上初中,父亲的负担因此更重了。隆冬将近 父亲经常抽空上山砍柴,然后卖到县城,由此给我凑生活费以及学杂费。每个周末。我都会回家帮助父亲砍柴 然后周一凌晨再走二十里的山路到学校去。这一次,因为我额外需要五元钱的竞赛费,所以父亲晚上又摸黑砍 了一担柴,等到第二天早晨到县城卖掉后再把钱给我。 ②“最近钱是越来越紧张了。”父亲挑着担,边走边嘀咕。自从到县城上学,这句话听了已经不下百遍了。 阵阵轻微的冷风袭来,天渐渐亮了,山脊的轮廓越来越淸晰。有柔软的东西从空中飘下来,落在父亲的身上, 疏忽就不见了。忽然又有两片落到我的鼻尖上,用手一摸也没了,鼻尖只留下一点冰凉的酸。抬头远望,雪花 正从天而降,有些大一点的树叶上已经挂白了。除了扁担的颤悠和我们轻重不一的脚步,山路静谧而空蒙 ③不知不觉间,县城到了。 ④街上大部分的人家还没有开门。父亲挑着担,带着我挨家挨户找买主。由于担心耽误我上学,又怕柴火打湿 了没人要,父亲走得很快,我能听到他的喘气声越来越大。最后终于在一条弄堂里遇到了买柴人。父亲卸下柴 火,从那人手里接过一沓毛票,仔细地数了数,一共四元。父亲说:“同志,我这担柴要五块钱哩。”“什么? 昨天不还是四块吗?”那人瞟了一眼父亲。“昨天是昨天,您没看我这担柴,比别人的要后重得多吗?”父亲 小心翼翼地说。“那我不管,都是四块钱,我又没让你搞这么厚重。”那人没有丝毫加钱的意思。“今天下雪了, 您看我多不容易,就加一块吧!”父亲几乎是哀求的口吻了 ⑤我从门缝看见那人在裤兜里掏来掏去,终于摸出一张皱巴巴的五元纸钞,然后把沓毛票从我父亲手里抓过去 又把那张纸钞从门缝往外一扔,丢下一句话:“拿去吧!” ⑥风裹挟着雪吹过来,纸钞落到门槛前父亲的脚下。父亲怔怔地站着,不知是因为冷还是累,他的鼻息变得忽 粗忽细。等我走过去刚要把地上的钱捡起来,父亲忽然把我拉到一边,然后低下头,弯下腰,缓缓地把那张纸 抄拾了起来,揣在怀里。父亲弯腰去捡钱的时候,我发现他的身体几乎弯成了一个零度角,头几乎触到了地上 父亲站起身来,对那人说:“多谢了!”然后转身拉着我默默离开。 ⑦“爹,你冷不冷?”等走远了,我问父亲。因为要挑担,父亲出门的时候穿的有点少。“你可得给我好好读 书,”父亲顿了顿说,“没有别的出路,只有读书才能进城。 ⑧雪下得越来越大,整个县城变成了一片银白色。父亲没有急着回家,他要一直把我送到学校去。“爹,本来 我不想花那么多钱去参加那个什么竞赛的。可是老师说了,要是获得好名次,将来能保送上北京的大学。”眼 看快到学校了,我终于忍不住说出了心里话。我有点想哭了,眼睛湿湿的。“竞赛好啊,爹和娘支持你。要是 能保送上大学,那正要感谢老祖宗了。”父亲摸着我的头说,“我当年也想上大学呢!看来这个愿望你能帮我实 现了。” ⑨到了学校门口,父亲从怀里把那五元钱掏出来,塞到我的书包里,好像生怕它会飘走似的,使劲地把书包捏 了又捏。“孩子。爹还有一句话,:父亲望着我,精神与以往大不一样,“等你将来有钱了,假使也遇到了像我 这样的人,你最好不要让他………” ⑩“什么,爹?” D“在你面前低头弯腰。” (选文有改动) 12文中多次写到“风雪”,请说说设置这样的自然环境有何作用。(3分) 13结合上下文,说说第②段画线句子中“冰凉的酸”的深意。(2分) 忽然又有两片落到我的鼻尖上,用手一摸也没了,鼻尖只留下一点冰凉的酸 14体会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4分) 我从门缝看见那人在裤兜里掏来掏去,终于摸岀一张皱巴巴的五元纸钞,然后把沓毛票从我父亲手里抓过去, 又把那张纸钞从门缝往外一扔,丢下一句话:“拿去吧!” 15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14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2~16 题(18 分) 父亲二十年前的叮嘱 徐德新 ①天刚蒙蒙亮,父亲就挑着柴火和我上路了。那时我刚到县城里上初中,父亲的负担因此更重了。隆冬将近, 父亲经常抽空上山砍柴,然后卖到县城,由此给我凑生活费以及学杂费。每个周末。我都会回家帮助父亲砍柴, 然后周一凌晨再走二十里的山路到学校去。这一次,因为我额外需要五元钱的竞赛费,所以父亲晚上又摸黑砍 了一担柴,等到第二天早晨到县城卖掉后再把钱给我。 ②“最近钱是越来越紧张了。”父亲挑着担,边走边嘀咕。自从到县城上学,这句话听了已经不下百遍了。一 阵阵轻微的冷风袭来,天渐渐亮了,山脊的轮廓越来越清晰。有柔软的东西从空中飘下来,落在父亲的身上, 疏忽就不见了。忽然又有两片落到我的鼻尖上,用手一摸也没了,鼻尖只留下一点冰凉的酸。抬头远望,雪花 正从天而降,有些大一点的树叶上已经挂白了。除了扁担的颤悠和我们轻重不一的脚步,山路静谧而空蒙。 ③不知不觉间,县城到了。 ④街上大部分的人家还没有开门。父亲挑着担,带着我挨家挨户找买主。由于担心耽误我上学,又怕柴火打湿 了没人要,父亲走得很快,我能听到他的喘气声越来越大。最后终于在一条弄堂里遇到了买柴人。父亲卸下柴 火,从那人手里接过一沓毛票,仔细地数了数,一共四元。父亲说:“同志,我这担柴要五块钱哩。”“什么? 昨天不还是四块吗?”那人瞟了一眼父亲。“昨天是昨天,您没看我这担柴,比别人的要后重得多吗?”父亲 小心翼翼地说。“那我不管,都是四块钱,我又没让你搞这么厚重。”那人没有丝毫加钱的意思。“今天下雪了, 您看我多不容易,就加一块吧!”父亲几乎是哀求的口吻了。 ⑤我从门缝看见那人在裤兜里掏来掏去,终于摸出一张皱巴巴的五元纸钞,然后把沓毛票从我父亲手里抓过去, 又把那张纸钞从门缝往外一扔,丢下一句话:“拿去吧!” ⑥风裹挟着雪吹过来,纸钞落到门槛前父亲的脚下。父亲怔怔地站着,不知是因为冷还是累,他的鼻息变得忽 粗忽细。等我走过去刚要把地上的钱捡起来,父亲忽然把我拉到一边,然后低下头,弯下腰,缓缓地把那张纸 抄拾了起来,揣在怀里。父亲弯腰去捡钱的时候,我发现他的身体几乎弯成了一个零度角,头几乎触到了地上。 父亲站起身来,对那人说:“多谢了!”然后转身拉着我默默离开。 ⑦“爹,你冷不冷?”等走远了,我问父亲。因为要挑担,父亲出门的时候穿的有点少。“你可得给我好好读 书,”父亲顿了顿说,“没有别的出路,只有读书才能进城。” ⑧雪下得越来越大,整个县城变成了一片银白色。父亲没有急着回家,他要一直把我送到学校去。“爹,本来 我不想花那么多钱去参加那个什么竞赛的。可是老师说了,要是获得好名次,将来能保送上北京的大学。”眼 看快到学校了,我终于忍不住说出了心里话。我有点想哭了,眼睛湿湿的。“竞赛好啊,爹和娘支持你。要是 能保送上大学,那正要感谢老祖宗了。”父亲摸着我的头说,“我当年也想上大学呢!看来这个愿望你能帮我实 现了。” ⑨到了学校门口,父亲从怀里把那五元钱掏出来,塞到我的书包里,好像生怕它会飘走似的,使劲地把书包捏 了又捏。“孩子。爹还有一句话,:父亲望着我,精神与以往大不一样,“等你将来有钱了,假使也遇到了像我 这样的人,你最好不要让他……” ⑩“什么,爹?” ⑾“在你面前低头弯腰。”…… (选文有改动) 12.文中多次写到“风雪”,请说说设置这样的自然环境有何作用。(3 分) 13.结合上下文,说说第②段画线句子中“冰凉的酸”的深意。(2 分) 忽然又有两片落到我的鼻尖上,用手一摸也没了,鼻尖只留下一点冰凉的酸。 14.体会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4 分) 我从门缝看见那人在裤兜里掏来掏去,终于摸出一张皱巴巴的五元纸钞,然后把沓毛票从我父亲手里抓过去, 又把那张纸钞从门缝往外一扔,丢下一句话:“拿去吧!” 15.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 分)
16请用自己的话,说说父亲的最后一次“叮嘱”的含意。(3分) 地铁客的风格 毕淑敏 挤车可见风格。陌生人与陌生人亲密接触,好像丰收的一颗葡萄与另一颗葡萄,彼此挤得有些变形。也似 从一个民族刺出的一滴血,可验出一个民族的习惯。 那一年刚到日本,出行某地,正是清晨,地铁站里无声地拥挤着。大和民族有一种喑哑的习惯,嘴巴钳得 紧紧,绝不轻易流露哀喜。地铁开过来了,从窗户看过去,厢内全是黄皮肤,如等待化成纸浆的芦苇垛,僵立 着,纹丝不动。我们因集体行动,怕大家无法同入一节车厢,走散了添麻烦,显出难色。巴望着下列车会松些, 等了一辆又一辆。翻译急了,告知日本地铁就是这种挤法,再等下去,必全体迟到。大伙说就算我们想上,也 上不去啊。翻译说,一定上得去的,只要你想上。有专门的“推手”,会负责把人群压入车门。于是在他的率 领下,破釜沉舟地挤车。嘿,真叫翻译说着了,当我们像一个肿瘤,凸鼓在车厢门口之时,突觉后背有强大的 助力拥来,猛地把我们抵入门内。真想回过头去看看这些职业推手如何操作,并致敬意。可惜人头相撞,颈子 根本打不了弯 肉躯是很有弹性的,看似针插不进水泼不进的车厢,呼啦啦一下又顶进若干人。地铁中灯光明亮,在如此 近的距离内,观察周围的脸庞,让我有一种惊骇之感。日本人如同干旱了整个夏秋的土地,板结着,默不作声 躯体被夹得扁扁,神色依然平静,对极端的拥挤毫无抱怨神色,艰忍着。我终于对他们享誉世界的团队精神, 有了更贴近的了解。那是在强大的外力之下,凝固成铁板一块。个体消失了,只剩下凌驾其上的森冷意志。 真正的苦难才开始。一路直着脖子仰着脸,以便把喘出的热气流尽量吹向天花板,别喷入旁人鼻孔。下车 时没有了职业推手的协助,抽身无望。车厢内层层叠叠如同页岩,嵌顿着,只能从人们的肩头掠过。众人分散 在几站才全下了车,拢在一起。从此我一想到东京的地铁,汗就立即从全身透出 美国芝加哥的地铁,有一种重浊冰凉的味道,到处延展着赤裸裸的钢铁,没有丝毫柔情和装饰,仿佛生怕 人忘了这是早期工业时代的产物。 又是上班时间。一辆地铁开过来了,看窗口,先是很乐观,厢内相当空旷,甚至可以说疏可走马,必能松 松快快地上车了。可是,且慢,厢门口怎么那样挤?仿佛秘结了一个星期的大肠。想来这些人是要在此站下车 的,怕出入不方便,所以早早聚在出口吧。待车停稳,才发现那些人根本没有下车的打算,个个如金发秦叔宝, 扼守门口,绝不闪让。车下的人也都心领神会地退避着,乖乖缩在一旁,并不硬闯。我拉着美国翻译就想窜入, 她说再等一辆吧。眼看着能上去的车,就这样懒散地开走了,真让人于心不忍。我说,上吧。翻译说,你硬挤, 就干涉了他人的空间。正说着,一位硕大身膀的黑人妇女,冲决门口的阻挠挺了上去,侧身一扛就撞到中部敞 亮地域,朝窗外等车者肆意微笑,甚是欢快。我说,你看你看,人家这般就上去了。翻译说,你看你看,多少 人在侧目而视。我这才注意到,周围的人们,无论车上的和车下的,都是满脸的不屑,好似在说,请看这个女 人,多么没有教养啊! 我不解,明明挤一挤就可以上去的,为何如此?翻译说,美国的习俗就是这样。对于势力范围格外看重 我的就是我的,神圣不可侵犯。来的早,站在门口,这就是我的辖地。我愿意让出来,是我的自由;我不愿让, 你就没有权力穿越 北京地铁的拥挤程度,似介于日本和美国之间。我们没有职业的“推手”(但愿以后也不会有,如果太挤 了,政府就应修建更多的交通设施,想更人性化的主意,而不是把人压榨成渣滓),是不幸也是幸事。 会不会挤车,是北京人地道与否的重要标志之一。单单挤得上去,不是本事。上去了,要能给后面的人也 闪出空隙,与人为善才是正宗。只有民工才大包小包地挤在门口处。他们是胆怯和谦和的,守门不是什么领地 占有欲,而是初来乍到,心中无底,怕自己下不去车。他们毫无怨言地任凭人流的撞击,顽强地为自己保有 点安全感。在城里待久了,他们就老练起来,一上车就机灵地往里走,用半生不熟的普通话说着:劳驾借光 车厢内膛相对松快,真是利人利己。北京的地铁客在拥挤中,被人挤了撞了,都当作寻常事,自认倒霉,并不 剑拔弩张。比如脚被人踩了,上等的反应是幽默一把,说一句:“对不起,我硌着您的脚了。”中等的也许说: 倒是当心点啊,我这脚是肉长的,您以为是不锈钢的吧?”即便是下等的反响,也不过是嘟囔一句:“坐没 坐过车啊,悠着点,我这踝子骨没准折了,你就得陪我上医院CT去!”之后一瘸一拐地独自下车了。 人与人的界限这个东西,不可太清,水至清则无鱼,到了冷漠的边缘;当然也不可太近,没有了界限也就
15 16.请用自己的话,说说父亲的最后一次“叮嘱”的含意。(3 分) 三.地铁客的风格 毕淑敏 挤车可见风格。陌生人与陌生人亲密接触,好像丰收的一颗葡萄与另一颗葡萄,彼此挤得有些变形。也似 从一个民族刺出的一滴血,可验出一个民族的习惯。 那一年刚到日本,出行某地,正是清晨,地铁站里无声地拥挤着。大和民族有一种喑哑的习惯,嘴巴钳得 紧紧,绝不轻易流露哀喜。地铁开过来了,从窗户看过去,厢内全是黄皮肤,如等待化成纸浆的芦苇垛,僵立 着,纹丝不动。我们因集体行动,怕大家无法同入一节车厢,走散了添麻烦,显出难色。巴望着下列车会松些, 等了一辆又一辆。翻译急了,告知日本地铁就是这种挤法,再等下去,必全体迟到。大伙说就算我们想上,也 上不去啊。翻译说,一定上得去的,只要你想上。有专门的“推手”,会负责把人群压入车门。于是在他的率 领下,破釜沉舟地挤车。嘿,真叫翻译说着了,当我们像一个肿瘤,凸鼓在车厢门口之时,突觉后背有强大的 助力拥来,猛地把我们抵入门内。真想回过头去看看这些职业推手如何操作,并致敬意。可惜人头相撞,颈子 根本打不了弯。 肉躯是很有弹性的,看似针插不进水泼不进的车厢,呼啦啦一下又顶进若干人。地铁中灯光明亮,在如此 近的距离内,观察周围的脸庞,让我有一种惊骇之感。日本人如同干旱了整个夏秋的土地,板结着,默不作声。 躯体被夹得扁扁,神色依然平静,对极端的拥挤毫无抱怨神色,艰忍着。我终于对他们享誉世界的团队精神, 有了更贴近的了解。那是在强大的外力之下,凝固成铁板一块。个体消失了,只剩下凌驾其上的森冷意志。 真正的苦难才开始。一路直着脖子仰着脸,以便把喘出的热气流尽量吹向天花板,别喷入旁人鼻孔。下车 时没有了职业推手的协助,抽身无望。车厢内层层叠叠如同页岩,嵌顿着,只能从人们的肩头掠过。众人分散 在几站才全下了车,拢在一起。从此我一想到东京的地铁,汗就立即从全身透出。 美国芝加哥的地铁,有一种重浊冰凉的味道,到处延展着赤裸裸的钢铁,没有丝毫柔情和装饰,仿佛生怕 人忘了这是早期工业时代的产物。 又是上班时间。一辆地铁开过来了,看窗口,先是很乐观,厢内相当空旷,甚至可以说疏可走马,必能松 松快快地上车了。可是,且慢,厢门口怎么那样挤?仿佛秘结了一个星期的大肠。想来这些人是要在此站下车 的,怕出入不方便,所以早早聚在出口吧。待车停稳,才发现那些人根本没有下车的打算,个个如金发秦叔宝, 扼守门口,绝不闪让。车下的人也都心领神会地退避着,乖乖缩在一旁,并不硬闯。我拉着美国翻译就想窜入, 她说再等一辆吧。眼看着能上去的车,就这样懒散地开走了,真让人于心不忍。我说,上吧。翻译说,你硬挤, 就干涉了他人的空间。正说着,一位硕大身膀的黑人妇女,冲决门口的阻挠挺了上去,侧身一扛就撞到中部敞 亮地域,朝窗外等车者肆意微笑,甚是欢快。我说,你看你看,人家这般就上去了。翻译说,你看你看,多少 人在侧目而视。我这才注意到,周围的人们,无论车上的和车下的,都是满脸的不屑,好似在说,请看这个女 人,多么没有教养啊! 我不解,明明挤一挤就可以上去的,为何如此?翻译说,美国的习俗就是这样。对于势力范围格外看重, 我的就是我的,神圣不可侵犯。来的早,站在门口,这就是我的辖地。我愿意让出来,是我的自由;我不愿让, 你就没有权力穿越…… 北京地铁的拥挤程度,似介于日本和美国之间。我们没有职业的“推手”(但愿以后也不会有,如果太挤 了,政府就应修建更多的交通设施,想更人性化的主意,而不是把人压榨成渣滓),是不幸也是幸事。 会不会挤车,是北京人地道与否的重要标志之一。单单挤得上去,不是本事。上去了,要能给后面的人也 闪出空隙,与人为善才是正宗。只有民工才大包小包地挤在门口处。他们是胆怯和谦和的,守门不是什么领地 占有欲,而是初来乍到,心中无底,怕自己下不去车。他们毫无怨言地任凭人流的撞击,顽强地为自己保有一 点安全感。在城里待久了,他们就老练起来,一上车就机灵地往里走,用半生不熟的普通话说着:劳驾借光…… 车厢内膛相对松快,真是利人利己。北京的地铁客在拥挤中,被人挤了撞了,都当作寻常事,自认倒霉,并不 剑拔弩张。比如脚被人踩了,上等的反应是幽默一把,说一句:“对不起,我硌着您的脚了。”中等的也许说: “倒是当心点啊,我这脚是肉长的,您以为是不锈钢的吧?”即便是下等的反响,也不过是嘟囔一句:“坐没 坐过车啊,悠着点,我这踝子骨没准折了,你就得陪我上医院 CT 去!”之后一瘸一拐地独自下车了。 人与人的界限这个东西,不可太清,水至清则无鱼,到了冷漠的边缘;当然也不可太近,没有了界限也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