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安徽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 语文 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 (1)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上句或下句 ①所以动心忍性 (《孟子》) ②水河澹澹 (《曹操(观沧海》) ③至于夏水襄陵, (郦道元《三峡》) ,恨别鸟惊心。 (杜甫《春望》) ④⑤⑥ 巴山夜雨涨秋池。(李商隐(夜雨寄北》) 身世浮沉雨打萍 (文天祥(过零丁洋》 (2)根据提示写出相应的名句 ①《渔家傲·秋思》中,范仲淹借酒抒发思乡之情的句子是“ ②《送东阳马生序》中,宋濂面对衣着华丽的“同舍生”的态度是“ 【答案】(1)(1)①曾益其所不能(2)②山岛竦峙(3).③沿溯阻绝(4)④感时花溅泪(5) ⑤君问归期未有期(6)⑥山河破碎风飘絮(7).(2)①浊酒一杯家万里(8).②略无慕艳意 【解析】试题分析:考査对名句名篇的背诵和默写。这类试题属于基础题,也是语文中考必考题。默写题 不论分几种类型,都是以识记、积累为根本的。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 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的“曾、竦峙、 溯、溅、絮、慕”等字词容易写错 点晴:积累和默写名句名篇的内容,要做到熟练背诵,默写正确,这是得分的前提。对于理解性默写,要 认真分析题干,找出题干中的提示语或是限制语,再依据平时对名句的理解进行筛选,就能写出答案。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森林是地球之肺,对保护环境具有重要作用,但我国的森林的fψ盖率却比较低,这难道不令人担忱 吗?1981年,我国立法规定适龄公民必须丨行植树义务。政府通过广泛宣传持续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 使人均绿地面积有所增加。放眼未来,我们必须进一步行动起来,自觉爱绿、植绿、护绿,让绿水清山遍 布租国大地。 (1)根据拼音写双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比较(
2018 年安徽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 语 文 1. 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 (1)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上句或下句。 ①所以动心忍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孟子》) ②水河澹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曹操(观沧海》) ③至于夏水襄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郦道元《三峡》)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恨别鸟惊心。 (杜甫《春望》) 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巴山夜雨涨秋池。 (李商隐(夜雨寄北》) 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身世浮沉雨打萍。 (文天祥(过零丁洋》 (2)根据提示写出相应的名句。 ①《渔家傲·秋思》中,范仲淹借酒抒发思乡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送东阳马生序》中,宋濂面对衣着华丽的“同舍生”的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1)①曾益其所不能 (2). ②山岛竦峙 (3). ③沿溯阻绝 (4). ④感时花溅泪 (5). ⑤君问归期未有期 (6). ⑥山河破碎风飘絮 (7). (2)①浊酒一杯家万里 (8). ②略无慕艳意 【解析】试题分析:考查对名句名篇的背诵和默写。这类试题属于基础题,也是语文中考必考题。默写题 不论分几种类型,都是以识记、积累为根本的。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 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的“曾、竦峙、 溯、溅、絮、慕”等字词容易写错。 点晴:积累和默写名句名篇的内容,要做到熟练背诵,默写正确,这是得分的前提。对于理解性默写,要 认真分析题干,找出题干中的提示语或是限制语,再依据平时对名句的理解进行筛选,就能写出答案。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森林是地球之肺,对保护环境具有重要作用,但我国的森林的 fù 盖率却比较.低,这难道不令人担忧 吗? 1981 年,我国立法规定适.龄公民必须 lǚ 行植树义务。政府通过广泛宣传持续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 使人均绿地面积有所增加。放眼未来,我们必须进一步行动起来,自觉爱绿、植绿、护绿,让绿水清山遍 布租国大地。 (1)根据拼音写双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fù(_______)盖 比较(_______) lǚ(_______)行
(2)最后一句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 ,正确写法是“ (3)“适龄公民”中”适”的意思是 A.切合、相合 B.刚才、方才 C.往,到 舒服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改为陈述句 【答案】(1).(1)覆:(2).jo;(3)履(4)(2)绿水清山:(5).绿水青山(6) (3)A(7).(4)这很令人担忧 °【解析】试题分析:(1)此题是对字与字形的考。注意易错音的积累,掌握汉话拼写规则,规范 拼名书写,不要写成英语字母。作答根据拼音提示写出相应汉字题时,除了根据具体的语魂,还要注意 同音字、形似字的辨析,避免混浠。(2)书写汉字时,除了根据具体的诘境,注意字词的意义和用法功 能外,还要注意形似字、同音字、易错字的写法,对常见的、易写错的多音多义字应重点关注。绿水清 山一绿水青山°(3)适龄:意思指适合某种要求的年龄。适:切合,相合的意思。据此答案为A(1) 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的方法是:①将反问句中的肯定词改为否定词,或将否定词改为肯定词。②将反问 句中的反问语气词(怎、怎么、避道等)去掉。③将句末的疑问助词(呢、吗等)去掉。④问号改为句 3.运用课外阅读积累的知识,完成小题 (1)“用苦痛换来欢乐”是他写给埃尔多迪伯爵夫人信中的话也是他的人生写照。他是( A.罗曼,罗兰 B.贝多芬 C.米开朗琪罗 D.托尔斯泰 2)“却说那【甲】久坐林间,盼望行者不到,将行李搭在马上,一只手执着降妖宝杖,一只手牵着缰绳, 出松林向南观看。” 上面文字中【甲】指的是《西游记》中的 他忠心耿耿,任劳任怨,终成正果,受封为 【答案】(1.(1)B(2)(2)沙僧(沙和尚、沙悟净):(3).金身罗汉(八宝金身罗汉菩萨)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的理解和记忆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将相关知识记牢, 如文学常识、写作背景、主要的故事情节、精彩片断、人物的性格特点、书中的名言警句等,在平时就要 对名著常识知识做好积累。(1)根据阅读《名人传》识记的常识选择作答。“用苦痛换来欢乐”“写给埃尔 多迪伯爵夫人信”可知,这个人是贝多芬。故答案为B。(2)根据提示信息“降妖宝杖”可知这个人是沙僧, 西天取经后被封为金身罗汉。本题依据识记的常识知识作答
(2)最后一句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___________” ,正确写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 (3)“适龄公民”中”适”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 A.切合、相合 B.刚才、方才 C.往,到 D.舒服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改为陈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1)覆; (2). jiào; (3). 履 (4). (2)绿水清山; (5). 绿水青山 (6). (3)A (7). (4)这很令人担忧。 3. 运用课外阅读积累的知识,完成小题。 (1)“用苦痛换来欢乐”是他写给埃尔多迪伯爵夫人信中的话也是他的人生写照。他是(________) A.罗曼,罗兰 B.贝多芬 C.米开朗琪罗 D.托尔斯泰 (2)“却说那【甲】久坐林间,盼望行者不到,将行李搭在马上,一只手执着降妖宝杖,一只手牵着缰绳, 出松林向南观看。” 上面文字中【甲】指的是《西游记》中的_____________, 他忠心耿耿,任劳任怨,终成正果,受封为 _____________。 【答案】 (1). (1)B (2). (2)沙僧(沙和尚、沙悟净); (3). 金身罗汉(八宝金身罗汉菩萨)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的理解和记忆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将相关知识记牢, 如文学常识、写作背景、主要的故事情节、精彩片断、人物的性格特点、书中的名言警句等,在平时就要 对名著常识知识做好积累。(1)根据阅读《名人传》识记的常识选择作答。“用苦痛换来欢乐”“写给埃尔 多迪伯爵夫人信”可知,这个人是贝多芬。故答案为 B。(2)根据提示信息“降妖宝杖”可知这个人是沙僧, 西天取经后被封为金身罗汉。本题依据识记的常识知识作答
4.学校开服东班经典”设书活动请你参加 【我阅读我朗涌】 (1)小明在朗诵叶赛宁的《夜》时,遇到些困难,请你帮助解决。 河水情悄流入梦乡 幽暗的松林失去喧响 夜莺的歌声沉报了, 长脚秧鸡不再欢嚷。 ①请用“/”给下面的诗句标出两处停顿 幽暗的松林失去喧响 ②朗诵这诗节应采用的语调是() A.舒缓 B.欢快 C.激昂 D.深沉 【我阅读我分享】 (2)下面是小明分享的一段阅读感悟,请你帮助修改 活动中,【甲】我读了大量散文、诗歌、小说戏剧和古典诗词,还写了读书心得。阅读,让我思接千载,视 通万里,情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思想在孜孜装索中变得深邃 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面对阅读中出现的问题,【乙】我们要主动向同举老师、家长等身边的人不耻下 问。最后,视大家在阅读中遇见更好的自己 ①【甲】处画线句子有语病应改为“ ②【乙】处画线句子用语不得体,应将“ 为 【我阅读我创作了】 (3)请你仿照示例,写两行小诗 示例:每一缕晨暖 都是喷薄而出的希望 【答案】(1).(1)①幽暗的松林/失去/喧响 (2)①我读了大量散文、诗歌、小说和戏剧(2).②不耻下问:(3).虚心请教 (3)示例:每一次努力,都是获得幸运的伏笔
4. 学校开服东班经典”设书活动请你参加。 【我阅读我朗涌】 (1)小明在朗诵叶赛宁的《夜》时,遇到些困难,请你帮助解决。 河水情悄流入梦乡, 幽暗的松林失去喧响。 夜莺的歌声沉报了, 长脚秧鸡不再欢嚷。 ①请用“/”给下面的诗句标出两处停顿。 幽 暗 的 松 林 失 去 喧 响 ②朗诵这诗节应采用的语调是( ) A.舒缓 B.欢快 C.激昂 D.深沉 【我阅读我分享】 (2)下面是小明分享的一段阅读感悟,请你帮助修改。 活动中,【甲】我读了大量散文、诗歌、小说戏剧和古典诗词,还写了读书心得。阅读,让我思接千载,视 通万里,情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思想在孜孜装索中变得深邃 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面对阅读中出现的问题,【乙】我们要主动向同举老师、家长等身边的人不耻下 问。最后,视大家在阅读中遇见更好的自己。 ①【甲】处画线句子有语病应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乙】处画线句子用语不得体,应将“____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阅读我创作了】 (3)请你仿照示例,写两行小诗。 示例:每一缕晨暖 都是喷薄而出的希望 【答案】 (1). (1)①幽暗的松林/失去/喧响 ②A (2)①我读了大量散文、诗歌、小说和戏剧 (2). ②不耻下问; (3). 虚心请教 (3)示例:每一次努力,都是获得幸运的伏笔
【解析试题分析:()考香现代诗歌的朗诿节亼。划分时汪意表达意思的整性。根据主谓之间 和动宾之间要停顿来解答。2根据诗歌表达的意身来确定。这首小诗石力展示夜的静谧、美88,传达出 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故朗读时应该采用各缓的语气故答案为A(2)① 【甲】处画线句子的语病并列不当,诗歌包括“占典诗词”②【乙】处画线句子用语不得体的是“不耻 下问”。其意思是为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少的人请教,也不感到羞耻。应该改为“虚心请教” (3)考杏语言表达与应用。解答时,首先分析结构找到仿点。每一个仿写题给出的例子都有一定的格 式,确定句式仿格调:然后要研究例句仿修辞,看例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③看清要求定主题。仿写 包子在内容上要与例句相一致 点睛:仿写句子原则是:既要做到“形似”,又要做到“神似”。形似——结构、修辞、关联词等方面的 相同或相近:神似——语境契合、格调高雅、思想健康、努力创新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冰雪精灵—一雾凇 ①如果说冰雪是冬天的信使,那么.雾凇一定是信使的精灵。 ②“寒江晓雾,正冰天、树树松花云叠。昨夜飞琼千万缕,谁剪条条睛雪?冰羽晶莹,霓装窃窕,欲舞 高寒阙。烟波照影,翩翩恩与谁约?” ③从古至今、赞美雾松的诗词太多了,但好像千言万语都无法描述那种通透灵动的美。它不仅仅是- 种自然现象,更是天地间的造化,是可遇不可求的上天的赠予 ④雾凇非冰非雪,是冬季低温环境中,空气中水汽直接凝华或者是无数σ℃C以下的过冷雾滴随风在树枝 等物体上不断积聚冻黏的结果,表现为白色不透明的冰品沉积物 ⑤形成雾凇的气象条件非常苛刻,要求冬季寒冷漫长,而且空气中水汽充足。【甲】其次,雾凇的形 成要求天晴少云,静风或是风速很小。【乙】冬季,空中的云像是大地的一床被子,夜间有云时,削弱了向 外的长波辐射,使地面气温降低较幔,昼夜温差相对较小丶,近地面空气中的水汽就不会凝结。【丙】若是掀 垶了这床被子,热量就更多地散发出去,使得地面温度降低,为水汽的凝结提供了必要条件。【丁】大风是 雾凇形成过程中的夭敌,它总能把形成过程中结构松收的冰品吹散,即使簇拥在一起的雾凇也会被吹得无 影无踪,微风或静风条件为水汽凝结凝华成雾凇提供保障。 ⑥雾凇形状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过冷雾滴碰到冷的地而物体后迅迷冻结成粧状的小冰块,叫粒状雾凇 (或硬凇),它的结构较紧密;另一种是由雾滴蒸发时产生的水汽凝华而形成的晶秋雾淞(或款凇),结构较
点睛:仿写句子原则是:既要做到“形似”,又要做到“神似”。形似——结构、修辞、关联词等方面的 相同或相近;神似——语境契合、格调高雅、思想健康、努力创新。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冰雪精灵——雾凇 ①如果说冰雪是冬天的信使,那么.雾凇一定是信使的精灵。 ②“寒江晓雾,正冰天、树树松花云叠。昨夜飞琼千万缕,谁剪条条晴雪?冰羽晶莹,霓装窃窕,欲舞 高寒阙。烟波照影,翩翩恩与谁约?” ③从古至今、赞美雾松的诗词太多了,但好像千言万语都无法描述那种通透灵动的美。它不仅仅是一 种自然现象,更是天地间的造化,是可遇不可求的上天的赠予。 ④雾凇非冰非雪,是冬季低温环境中,空气中水汽直接凝华或者是无数 0℃以下的过冷雾滴随风在树枝 等物体上不断积聚冻黏的结果,表现为白色不透明的冰品沉积物。 ⑤形成雾凇的气象条件非常苛刻, 要求冬季寒冷漫长,而且空气中水汽充足。【甲】其次,雾凇的形 成要求天晴少云,静风或是风速很小。【乙】冬季,空中的云像是大地的一床被子,夜间有云时,削弱了向 外的长波辐射,使地面气温降低较慢,昼夜温差相对较小,近地面空气中的水汽就不会凝结。【丙】若是掀 掉了这床被子,热量就更多地散发出去,使得地面温度降低,为水汽的凝结提供了必要条件。【丁】大风是 雾凇形成过程中的天敌,它总能把形成过程中结构松收的冰品吹散,即使簇拥在一起的雾凇也会被吹得无 影无踪,微风或静风条件为水汽凝结凝华成雾凇提供保障。 ⑥雾凇形状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过冷 雾滴碰到冷的地而物体后迅迷冻结成粒状的小冰块,叫粒状雾凇 (或硬凇),它的结构较紧密;另一种是由雾滴蒸发时产生的水汽凝华而形成的晶秋雾淞(或款凇),结构较
松散稍有震动就会脱落。 ⑦由于雾松中雾滴与雾滴间空隙很多,不仅看起来轻盈洁白附着在树米上,宛如琼树银花、清秀雅致 也具有很多内在的优秀品质。人们在观賞玉树琼花极的吉林雾松时,都会感到空气格外淸新舒爽、滋润肺 腑,这是因为雾松蓬松的结构能够吸附大量空气中的污染颗粒,是空气的天然“净化器 ⑧雾凇是天然的“负氧离子发生器”,在有雾松时,负氧离子增多。据测,吉林松花江畔在有雾凇时 负氧离子每立方米可达上子至数千个,比没有雾凇时的负氧离数量多5倍以上。 ⑨此外,雾凇还是环境的夭然“消音器”。雾凇由于具有浓厚、结构疏松,空隙度高的特点,对音波 反射率很低,能吸收和容纳大量音波。在形成雾凇的成排密集的树林里,感到幽静就是这个道理。 ⑩“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雾凇是大自然不可多得的馈赠,就像人生一样,只有做好 充分准备,觅得良机,才会成就一场繁华。 (选自《气象和识》2018年第2路.作者张敏,有改动) 5.对画线部分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甲】【乙】【丙】//【丁】B.【甲】//【乙】【丙】//【丁】 C.【甲】【乙】//【丙】【丁】D.【甲】【乙】//【丙】//【丁 6.第6段使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各有何作用? 7.选文从雾凇外表的美说到雾凇形成的条件,再说到雾凇内在的,运用了 说明 顺序。 8.请用平实的语言概述雾凇在改善环境方面的作用 9.雾凇奇观的形成给你哪些启示? 【答案】5.B6.①分类别、下定义:②介绍了雾凇的形状及分类,让读者对雾凇的认识更加明晰。 7.(1).通透灵动:(2)优秀品质;(3).逻辑 8.①雾凇是天然的空气“净化器” ②雾凇是天然的“负氧离子发生器”,增加空气中的负氧离子; ③雾凇是环境的天然“消音器”,能让环境变得幽静。 9.示例:①雾凇可以带来美丽的自然景观 ②雾凇可以改变环境,让环境更加优美、宁静 ③雾凇可以让空气变得更加清新。 【解析】 5.试题分析:考查对语段内容的梳理和层次的划分。在梳理内容的基础上,理清各语句所写的内容,对说
松散稍有震动就会脱落。 ⑦由于雾松中雾滴与雾滴间空隙很多,不仅看起来轻盈洁白附着在树米上,宛如琼树银花、清秀雅致, 也具有很多内在的优秀品质。人们在观赏玉树琼花极的吉林雾松时,都会感到空气格外清新舒爽、滋润肺 腑,这是因为雾松蓬松的结构能够吸附大量空气中的污染颗粒,是空气的天然“净化器 ⑧雾凇是天然的“负氧离子发生器”,在有雾松时,负氧离子增多。据测,吉林松花江畔在有雾凇时 负氧离子每立方米可达上子至数千个,比没有雾凇时的负氧离数量多 5 倍以上。 ⑨此外,雾凇还是环境的天然“消音器”。雾凇由于具有浓厚、结构疏松,空隙度高的特点,对音波 反射率很低,能吸收和容纳大量音波。在形成雾凇的成排密集的树林里,感到幽静就是这个道理。 ⑩“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雾凇是大自然不可多得的馈赠,就像人生一样,只有做好 充分准备,觅得良机,才会成就一场繁华。 (选自《气象和识》2018 年第 2 路.作者张敏,有改动) 5. 对画线部分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 【甲】【乙】【丙】//【丁】 B. 【甲】//【乙】【丙】//【丁】 C. 【甲】【乙】//【丙】【丁】 D. 【甲】【乙】//【丙】//【丁】 6. 第 6 段使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各有何作用? 7. 选文从雾凇外表的_______美说到雾凇形成的条件,再说到雾凇内在的_________,运用了_______说明 顺序。 8. 请用平实的语言概述雾凇在改善环境方面的作用。 9. 雾凇奇观的形成给你哪些启示? 【答案】5. B 6. ①分类别、下定义;②介绍了雾凇的形状及分类,让读者对雾凇的认识更加明晰。 7. (1). 通透灵动; (2). 优秀品质; (3). 逻辑 8. ①雾凇是天然的空气“净化器”; ②雾凇是天然的“负氧离子发生器”,增加空气中的负氧离子; ③雾凇是环境的天然“消音器”,能让环境变得幽静。 9. 示例:①雾凇可以带来美丽的自然景观; ②雾凇可以改变环境,让环境更加优美、宁静; ③雾凇可以让空气变得更加清新。 【解析】 5. 试题分析:考查对语段内容的梳理和层次的划分。在梳理内容的基础上,理清各语句所写的内容,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