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希金的悲剧《莫扎特与萨利里》武断地肯定了关于莫扎特之死的 正统”说法,要从人们的记忆中,从文学的模式中,把这种无可辩 驳的“经典”说法一笔勾销,压根儿就是不可能的。 其实,这些论断的形成仅仅属于历史范畴,而与准确的科学毫 不相干。在科学面前,千百年的谬见会得到澄清,这虽然痛苦,但 却是不可避免的。确实,这时我们不知为什么却没有想过有朝一日 现代理论也会消亡,因为它们是建立在宇宙间并不充分、并不完备 的基础之上的。然而人们就是如此,他们必定要求获得最终真相,而 且要直接在此地、此时、此刻获得。 有一种研究死亡的专门学科—一死亡学。不过这门学科的研究 范围相当狭窄,基本上是从生物学和医学的角度来研究。然而,死 亡与生命本身一样,是一个综合的、系统的现象。(附带要说的是 不知为什么没有一种从总体上研究生命的科学—生机学)所以我 们才有权来谈论全面死亡这一特殊现象的必要性 我只举出几个“老大难”问题,它们把死亡这个题目塞得满满 的,犹如一只蜂巢: 人的死期是不是命中注定的?如果是命中注定的,是否可以预 为什么有些正常人沦为杀人犯? 能否用科学方法证明灵魂是不死的? 如果存在上帝,为什么他容许无辜的儿童死亡?(这个问题出 《卡拉马佐夫兄弟》) 有无希望使人的躯体不朽? 诸如此类 每一个问题都比蜜蜂把人扎得更痛。而且我们压根儿就别指望, 会有甜言蜜语的回答来使我们内心的痛苦得到补偿 而且,这些“老大难”问题能得到准确的回答吗?爱因斯坦曾 说过:“我们努力认识世界,其实质,一是全面获取众多而复杂的人 类经验,二是言简意赅地将它们表述清楚。我确信这二者可以得兼 或许—由于我们的科学知识尚很肤浅—这仅仅还是一个信念问
或许 由于我们的科学知识尚很肤浅 普希金的悲剧《莫扎特与萨利里》武断地肯定了关于莫扎特之死的 “正统”说法,要从人们的记忆中,从文学的模式中,把这种无可辩 驳的“经典”说法一笔勾销,压根儿就是不可能的。 其实,这些论断的形成仅仅属于历史范畴,而与准确的科学毫 不相干。在科学面前,千百年的谬见会得到澄清,这虽然痛苦,但 却是不可避免的。确实,这时我们不知为什么却没有想过有朝一日 现代理论也会消亡,因为它们是建立在宇宙间并不充分、并不完备 的基础之上的。然而人们就是如此,他们必定要求获得最终真相,而 且要直接在此地、此时、此刻获得。 有一种研究死亡的专门学科 死亡学。不过这门学科的研究 生机学)。所以我 范围相当狭窄,基本上是从生物学和医学的角度来研究。然而,死 亡与生命本身一样,是一个综合的、系统的现象。(附带要说的是, 不知为什么没有一种从总体上研究生命的科学 们才有权来谈论全面死亡这一特殊现象的必要性。 我只举出几个“老大难”问题,它们把死亡这个题目塞得满满 的,犹如一只蜂巢: 人的死期是不是命中注定的?如果是命中注定的,是否可以预 测? 为什么有些正常人沦为杀人犯? 能否用科学方法证明灵魂是不死的? 如果存在上帝,为什么他容许无辜的儿童死亡?(这个问题出自 《卡拉马佐夫兄弟》) 有无希望使人的躯体不朽? 诸如此类。 每一个问题都比蜜蜂把人扎得更痛。而且我们压根儿就别指望, 会有甜言蜜语的回答来使我们内心的痛苦得到补偿。 而且,这些“老大难”问题能得到准确的回答吗?爱因斯坦曾 说过:“我们努力认识世界,其实质,一是全面获取众多而复杂的人 类经验,二是言简意赅地将它们表述清楚。我确信这二者可以得兼, 这仅仅还是一个信念问 第 4 页
题。如果没有这个信念,我就不可能对钻研的独立价值坚信不疑 或许我并没有爱因斯坦那样的自信,不过仍然与他相同的是,很 赞成对认识的自身价值的想法。可能柏拉图是对的:思想比我们的 意识更为不朽,即便人类在这个被称作地球的行星上消逝得无影无 踪,思想仍将在世界的空中震响。所以,我们的大胆设想,我们从 诸神手中夺取圣火的企图,我们从认识之树上摘食禁果的愿望,并 不是人们在想入非非,而是一个伟大的生活法则。对现实生活中新 思想的理解的努力追求,过去和将来都是存在的,它并不以在人类 自身进化过程中具有何种意义为转移,哪怕这种知识对人们将产生 致命的危险,对认识的渴求也会在这种危险面前战胜恐惧感。所以, 知识和思想比死亡更加强大。我因此才撰写这本书,你们也因此才 阅读这本书。 诗人尼古拉·奥列伊尼科夫曾经写道 生活吧,亲爱的生活吧,杰出的人 我们都将死去 即使我未亡故,也将走向您的墓地 作为对死亡应当抱有的态度,这是一个光辉的范例!死亡是 种客观现实,也应该把它当作客观现实加以对待。其他种种想法,都 是多此一举。 A·拉夫林
题。如果没有这个信念,我就不可能对钻研的独立价值坚信不疑”。 或许我并没有爱因斯坦那样的自信,不过仍然与他相同的是,很 赞成对认识的自身价值的想法。可能柏拉图是对的:思想比我们的 意识更为不朽,即便人类在这个被称作地球的行星上消逝得无影无 踪,思想仍将在世界的空中震响。所以,我们的大胆设想,我们从 诸神手中夺取圣火的企图,我们从认识之树上摘食禁果的愿望,并 不是人们在想入非非,而是一个伟大的生活法则。对现实生活中新 思想的理解的努力追求,过去和将来都是存在的,它并不以在人类 自身进化过程中具有何种意义为转移,哪怕这种知识对人们将产生 致命的危险,对认识的渴求也会在这种危险面前战胜恐惧感。所以, 知识和思想比死亡更加强大。我因此才撰写这本书,你们也因此才 阅读这本书。 诗人尼古拉 作为对死亡应当抱有的态度,这是一个光辉的范例!死亡是一 种客观现实,也应该把它当作客观现实加以对待。其他种种想法,都 是多此一举。 生活吧,亲爱的 我们都将死去。 即使我未亡故, 奥列伊尼科夫曾经写道: 生活吧,杰出的人…… 也将走向您的墓地。 拉夫林 第 5 页
第6页
第 6 页
第7页 第一章“骇人听闻”的数字 和20世纪纪实大观 管窥蠡测看世界, 二十世纪非寻常! 历史学家不胜喜 同代百姓愁断肠。 尼·格拉兹科夫 切威胁性命之物 对于寻死者 都隐含着无以名状的愉悦… 亚·普希金
管窥蠡测看世界, 二十世纪非寻常! 历史学家不胜喜, 同代百姓愁断肠。 一切威胁性命之物, 对于寻死者 都隐含着无以名状的愉悦 亚 普希金 尼 格拉兹科夫 和 第一章 “骇人听闻”的数字 世纪纪实大观 第 7 页
第8页 我们这个世纪 时代不能选择 生死都在其间 与我同时代的大多数人,并未思考过为什么我们恰恰生活在20 世纪。而且,如果我们有选择的余地,则还不知道会有多少人想移 居的并不是美国或澳大利亚,而是别的时代。据我所知,还没有任 何人对这一点作过严肃的社会学调查。不过我想,20世纪的爱国者 及其反对者们都会取得一个共识,即我们这个世纪是人类历史上最 多事的一个世纪。这一点不难证明,只要透过“致命”的统计去浏 览一下20世纪,就可以一目了然。然而,我们只能鼓起勇气,着手 工作。 死亡总计 根据各国不同评估,全世界每年的死亡人数在5000万至 万之间。按联合国截至1991年初的资料,发达国家每年死亡1170万 人,其中75万人为横死(包括公路运输事故),13万人自杀,其余 的则死于各种疾病。俄罗斯1990年死亡人数为1,655,993人 世界上最有生命危险的职业 在非军事性职业中,一般认为矿工是最危险的,这可以找出许 多证明。1989年11月,塞尔维亚一座煤矿发生爆炸,造成90人死 亡:1990年8月,同样的爆炸使178名南斯拉夫矿工在地下500米 深处遇难 美国现在每年死亡矿工60~70人,较之80年代初,几乎减少 了一半
览一下 工作。 我们这个世纪 时代不能选择, 生死都在其间…… 与我同时代的大多数人,并未思考过为什么我们恰恰生活在 世纪的爱国者 世纪。而且,如果我们有选择的余地,则还不知道会有多少人想移 居的并不是美国或澳大利亚,而是别的时代。据我所知,还没有任 何人对这一点作过严肃的社会学调查。不过我想, 及其反对者们都会取得一个共识,即我们这个世纪是人类历史上最 多事的一个世纪。这一点不难证明,只要透过“致命”的统计去浏 世纪,就可以一目了然。然而,我们只能鼓起勇气,着手 世界上最有生命危险的职业 在非军事性职业中,一般认为矿工是最危险的,这可以找出许 名南斯拉夫矿工在地下 年初的资料,发达国家每年死亡 死亡总计 根据各国不同评估,全世界每年的死亡人数在 万之间。按联合国截至 人,其中 年死亡人数为 万人为横死(包括公路运输事故), 的则死于各种疾病。俄罗斯 多证明。 年 亡; 月,同样的爆炸使 月,塞尔维亚一座煤矿发生爆炸,造成 年 深处遇难。 美国现在每年死亡矿工 人,较之 年代初,几乎减少 了一半。 米 人死 人 。 万人自杀,其余 万 万至 第 8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