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真题汇编及命题评析 (课标全国卷、卷、卷、北京卷、上海卷、天津卷、浙江卷、江苏卷) 第四部分文言文阅读 (一)(2019全国卷)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 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 事焉,乃征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 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 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 中大夫。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 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 之法。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 生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 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 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贾生既辞往行,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 原。为长沙王太傅三年。后岁余,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釐,坐宣室。上因感鬼 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 “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梁 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文帝复封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 列侯。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 可稍削之。文帝不听。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 哭泣岁余,亦死 (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10.下列对文中画被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 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B.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 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C.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 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2019 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真题汇编及命题评析 (课标全国卷、卷、卷、北京卷、上海卷、天津卷、浙江卷、江苏卷) 第四部分 文言文阅读 (一)(2019 全国卷)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 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 事焉,乃征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 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 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 中大夫。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 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 之法。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 生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 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 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贾生既辞往行,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 原。为长沙王太傅三年。后岁余,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釐,坐宣室。上因感鬼 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 “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梁 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文帝复封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 列侯。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 可稍削之。文帝不听。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 哭泣岁余,亦死。 (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10.下列对文中画被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 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B.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 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C.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 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D.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 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诸子百家是先秦至汉初学术派别的总称,其中又以道、法、农三家影响最深 B.诏令作为古代的文体名称,是以皇帝的名义所发布的各种命令、文告的总称。 C.礼乐指礼制和音乐,古代帝王常常用兴礼乐作为手段,以维护社会秩序的稳 D.就国,是指受到君主分封并获得领地后,受封者前非领地居住并进行统治管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贾谊初入仕途,展现非凡才能。他受到廷尉推荐而入仕,当时年仅二十余岁, 却让诸生自觉不如,不久得到文帝越级提拔,一年之间就当上太中大夫。 B.贾谊热心政事,遭到权要忌恨。他认为汉朝建立二十余年,政通人和,应当 全盘改变秦朝法令,因此触及权贵利益,受到诋毁,文帝后来也疏远了他 C.贾谊答复询问,重新得到重用。文帝询问鬼神之事,对贾谊的回答很满意 于是任命他为自己钟爱的小儿子梁怀王的太傅,又表示自己也比不上贾谊。 D.贾谊劝止封候,文帝未予采纳。文帝封淮南厉王四个儿子为候,贾谊认为祸 患将自此兴起;数年之后,梁怀王堕马死,贾谊觉得未能尽责,悲泣而死。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 (2)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 (一)(全国一卷)一10.C 11.A 12.C 13.(1)于是说贾谊坏话道:“洛阳之人,年轻学浅,一味想独揽权力,使事情 变得复杂混乱。” (2)贾生屡次上奏,说诸侯封地有的接连数郡,不合古代制度,可以逐渐削减 其封地
D.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 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诸子百家是先秦至汉初学术派别的总称,其中又以道、法、农三家影响最深 远。 B.诏令作为古代的文体名称,是以皇帝的名义所发布的各种命令、文告的总称。 C.礼乐指礼制和音乐,古代帝王常常用兴礼乐作为手段,以维护社会秩序的稳 定。 D.就国,是指受到君主分封并获得领地后,受封者前非领地居住并进行统治管 理。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贾谊初入仕途,展现非凡才能。他受到廷尉推荐而入仕,当时年仅二十余岁, 却让诸生自觉不如,不久得到文帝越级提拔,一年之间就当上太中大夫。 B.贾谊热心政事,遭到权要忌恨。他认为汉朝建立二十余年,政通人和,应当 全盘改变秦朝法令,因此触及权贵利益,受到诋毁,文帝后来也疏远了他。 C.贾谊答复询问,重新得到重用。文帝询问鬼神之事,对贾谊的回答很满意, 于是任命他为自己钟爱的小儿子梁怀王的太傅,又表示自己也比不上贾谊。 D.贾谊劝止封候,文帝未予采纳。文帝封淮南厉王四个儿子为候,贾谊认为祸 患将自此兴起;数年之后,梁怀王堕马死,贾谊觉得未能尽责,悲泣而死。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 (2)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 (一)(全国一卷)一 10.C 11.A 12.C 13.(1)于是说贾谊坏话道:“洛阳之人,年轻学浅,一味想独揽权力,使事情 变得复杂混乱。” (2)贾生屡次上奏,说诸侯封地有的接连数郡,不合古代制度,可以逐渐削减 其封地
【解析】 【10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正确理解相关语句,在语意把握的基 础上,充分利用标志,如作主语、宾语的名词、代词,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 句间连词以及并列、排比结构等。并且能通过选项的比对,排除错项,选定正确 项。划线句子的大意是:贾生的名叫谊,是洛阳人。十八岁的时候,便以能赋诗 作文而在全郡有名气。吴廷尉当时是河南郡郡守,听说贾谊是个了不起的人才 就把他罗致到自己门下,对他很赏识。句中,“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这是介 词短语后置句,“于郡中”是“闻”的状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项。“吴廷 尉”“吴廷尉”是专有名词(“廷尉”官职名,“吴廷尉”意思为“姓吴的廷 尉”),作“为河南守”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项。“召置门下”是 一个事件,应与后面断开。排除B项。分析可知,C项断句正确。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理解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的积累有助于解读文言文,文化常 识一般包括官职、宗教礼仪、服饰、年龄称谓、有特殊意义的专有名词等,学习 过程中注意准确积累。A项的解说错误,“诸子百家是对先秦时期各学术派别的 总称”,故选A 【12题详解】 此题考査筛选整合文中信息、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命题 主要着眼于与主要人物相关的事件、言行等。选项设计特点多是先概括人物某方 面的品质、特点,再结合材料中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印证。此类题要求考生在全 面理解文言的基础上,找到选项在文中的信息区域仔细比对。选项设错,包括信 息错位(具体事件在时间、地点、人物、原因、方式的错误)、翻译错误、无中 生有等多种情况。C项,“重新得到重用”原文没有提及,只是“征见”,“任 命他为自己钟爱的小儿子梁怀王的太傅,又表示自己也比不上贾谊”顺序不当, 应该是先“表示自己也比不上贾谊”,然后才“任命他为自己钟爱的小儿子梁怀 王的太傅”,故选C。 【13题详解】 此题考査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 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明确判断句、被动句 倒装句、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本题还要注 意以下关键词和特殊句式的翻译:(1)短,诋毁;擅权,揽权;纷乱,使· 变得混乱。“乃短贾生曰”是省略句,承前省,主语应是“绛、灌、东阳侯、冯 敬之属”。(2)数,屡次;言,说,指出;或,有的;削,削弱。“非古之制” 是省略句,省略的主语应是“这种状况
【解析】 【10 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正确理解相关语句,在语意把握的基 础上,充分利用标志,如作主语、宾语的名词、代词,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 句间连词以及并列、排比结构等。并且能通过选项的比对,排除错项,选定正确 项。划线句子的大意是:贾生的名叫谊,是洛阳人。十八岁的时候,便以能赋诗 作文而在全郡有名气。吴廷尉当时是河南郡郡守,听说贾谊是个了不起的人才, 就把他罗致到自己门下,对他很赏识。句中,“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这是介 词短语后置句,“于郡中”是“闻”的状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 D 项。“吴廷 尉”“吴廷尉”是专有名词(“廷尉”官职名,“吴廷尉”意思为“姓吴的廷 尉”),作“为河南守”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 A 项。 “召置门下”是 一个事件,应与后面断开。排除 B 项。分析可知,C 项断句正确。故选 C。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理解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的积累有助于解读文言文,文化常 识一般包括官职、宗教礼仪、服饰、年龄称谓、有特殊意义的专有名词等,学习 过程中注意准确积累。A 项的解说错误,“诸子百家是对先秦时期各学术派别的 总称”,故选 A。 【12 题详解】 此题考查筛选整合文中信息、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命题 主要着眼于与主要人物相关的事件、言行等。选项设计特点多是先概括人物某方 面的品质、特点,再结合材料中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印证。此类题要求考生在全 面理解文言的基础上,找到选项在文中的信息区域仔细比对。选项设错,包括信 息错位(具体事件在时间、地点、人物、原因、方式的错误)、翻译错误、无中 生有等多种情况。C 项,“重新得到重用”原文没有提及,只是“征见”,“任 命他为自己钟爱的小儿子梁怀王的太傅,又表示自己也比不上贾谊”顺序不当, 应该是先“表示自己也比不上贾谊”,然后才“任命他为自己钟爱的小儿子梁怀 王的太傅”,故选 C。 【13 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 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明确判断句、被动句、 倒装句、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本题还要注 意以下关键词和特殊句式的翻译:(1)短,诋毁;擅权,揽权;纷乱,使…… 变得混乱。“乃短贾生曰”是省略句,承前省,主语应是“绛、灌、东阳侯、冯 敬之属”。(2)数,屡次;言,说,指出;或,有的;削,削弱。“非古之制” 是省略句,省略的主语应是“这种状况
(二)(2019全国卷)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鞅少好刑名之学, 事魏相公叔座。公叔座知其贤,未及进。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 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公叔既死,鞅闻秦孝公 下令国中求贤者,将修缪公之业,东复侵地,乃遂西入秦,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 见孝公。公与语,数日不厌。景监曰:“子何以中吾君?吾君之欢甚也。”鞅曰: “吾以强国之术说君,君大说之耳。”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 卫换曰:“疑行无名,疑事无功。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 循其礼。”孝公曰:“善。”“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 夏般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 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 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 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 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于 是以鞅为大良造。居五年,秦人富强。孝公使卫鞅将而伐魏。卫鞅伏甲士而袭虏 魏公子印,因攻其军,尽破之以归秦。魏惠王兵数破于齐秦,国内空,日以削 恐,乃使使割河西之地,献于秦以和。而魏随去安邑,徙都大梁,惠王日:“寡 人恨不用公叔痤之言也。”卫鞅既破魏还,秦封之於、商十五邑,号为商 君 (节选自《史记·商君列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 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B.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 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C.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 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D.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 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
(二)(2019 全国卷)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鞅少好刑名之学, 事魏相公叔座。公叔座知其贤,未及进。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 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公叔既死,鞅闻秦孝公 下令国中求贤者,将修缪公之业,东复侵地,乃遂西入秦,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 见孝公。公与语,数日不厌。景监曰:“子何以中吾君?吾君之欢甚也。”鞅曰: “吾以强国之术说君,君大说之耳。”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 卫换曰:“疑行无名,疑事无功。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 循其礼。”孝公曰:“善。”“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 夏般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 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 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 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 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于 是以鞅为大良造。居五年,秦人富强。孝公使卫鞅将而伐魏。卫鞅伏甲士而袭虏 魏公子印,因攻其军,尽破之以归秦。魏惠王兵数破于齐秦,国内空,日以削, 恐,乃使使割河西之地,献于秦以和。而魏随去安邑,徙都大梁,惠王日:“寡 人恨不用公叔痤之言也。”卫鞅既破魏还,秦封之於、商十五邑,号为商 君。 (节选自《史记·商君列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 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B.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 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C.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 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D.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 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
A.缪公即秦穆公,春秋时秦国国君,在位期间任用贤臣,使国力趋强,称霸西 戎 B.汤武即商汤与孙武的并称,他们二人均以善于用人用计,战功赫赫,留名于 青史 C.变法是指对国家的法令制度作出重大变革,商鞅变法为秦国富强奠定了基础 D.黥是古代的一种刑罚,在犯人脸上刺上记号或文字并涂上墨,在刑罚之中较 轻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商鞅投奔秦国,受到孝公赏识。他本是卫国公子,恰遇秦孝公招揽贤才,于 是通过景监见到孝公,说之以强国之术,孝公与他交谈,数日不觉厌烦。 B.商鞅旁征博引,说服孝公变法。他初步站稳脚跟后,又借历史兴亡来证明改 革的必要,劝说孝公变法,最终孝公赐予他官职,又下达了变法的命令 C.商鞅厉行法治,秦国太平富强。他铁面无私,不徇私情,无论何人犯法均施 以刑罚,国人受此震慑,全都遵守法令,治安状况改善,民众家给人足。 D.魏国被迫迁都,惠王深表懊悔。魏国战事失利,无奈割让河西之地献给秦国 以求和,并迁都至大梁,惠王感慨说,遗憾的是没有听从公叔座的劝告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2)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干数。 (二)(2019全国卷) 11.B 13.(1)圣人如果可以使国家强盛,不必效法陈规;如果可以使百姓获利,不 必遵循旧制。 (2)法令在民间实行一年,秦人到国都诉说新法不便利的数以千计。 【解析】 【10题详解】
A.缪公即秦穆公,春秋时秦国国君,在位期间任用贤臣,使国力趋强,称霸西 戎。 B.汤武即商汤与孙武的并称,他们二人均以善于用人用计,战功赫赫,留名于 青史。 C.变法是指对国家的法令制度作出重大变革,商鞅变法为秦国富强奠定了基础。 D.黥是古代的一种刑罚,在犯人脸上刺上记号或文字并涂上墨,在刑罚之中较 轻。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商鞅投奔秦国,受到孝公赏识。他本是卫国公子,恰遇秦孝公招揽贤才,于 是通过景监见到孝公,说之以强国之术,孝公与他交谈,数日不觉厌烦。 B.商鞅旁征博引,说服孝公变法。他初步站稳脚跟后,又借历史兴亡来证明改 革的必要,劝说孝公变法,最终孝公赐予他官职,又下达了变法的命令。 C.商鞅厉行法治,秦国太平富强。他铁面无私,不徇私情,无论何人犯法均施 以刑罚,国人受此震慑,全都遵守法令,治安状况改善,民众家给人足。 D.魏国被迫迁都,惠王深表懊悔。魏国战事失利,无奈割让河西之地献给秦国 以求和,并迁都至大梁,惠王感慨说,遗憾的是没有听从公叔座的劝告。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2)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干数。 (二)(2019 全国卷) 10.B 11.B 12.C 13.(1)圣人如果可以使国家强盛,不必效法陈规;如果可以使百姓获利,不 必遵循旧制。 (2)法令在民间实行一年,秦人到国都诉说新法不便利的数以千计。 【解析】 【10 题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