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正确理解相关语句,在语意把握的基 础上,充分利用标志,如作主语、宾语的名词、代词,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 句间连词以及并列、排比结构等。并且能通过选项的比对,排除错项,选定正确 项。划线句子的大意是:适遇公叔座病重,魏惠王亲自前往探望病情,说:“您 的病倘若有三长两短,国家将怎么办?”公叔座说:“我的中庶子公孙鞅,年纪 虽轻,却身怀奇才,希望大王把全部国政交付给他。大王如果不起用公孙鞅,就 定要杀掉他,别让他出国境。”句中“年虽少”与“有奇才”是公叔座推荐商 鞅的话,“有”的宾语是“奇才”,不能断开。排除A项。“愿举国而听之”意 思是“希望大王把全部国政交付给他”,此句语意连贯,中间不需要断开。排除 D项。“听用鞅”即“任用商鞅”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项。分析可知,B项断 句正确。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査文化常识的理解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的积累有助于解读文言文,文化常 识一般包括官职、宗教礼仪、服饰、年龄称谓、有特殊意义的专有名词等,学习 过程中注意准确积累。B项解说错误,“汤武”指的是商汤与周武王的并称。故 选B。 【12题详解】 此题考査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 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 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C项“无论何人犯法均施以刑罚”说法错误, 文中“太子犯法,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并未对其本人施以刑罚。故 选C。 【13题详解】 此题考査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 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明确判断句、被动句、 倒装句、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本题需要注 意以下关键词和特殊句式:(1)苟,如果;法,效法;固,陈规;循,遵守。 “可以(之)强国”“可以(之)利民”都是省略句。(2)期年,满一年;之, 到。“令行于民”是介词短语后置句。 (三)(2019全国卷)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吴起者,卫人也,事鲁君。齐人攻鲁,将而攻齐,大破之。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 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此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正确理解相关语句,在语意把握的基 础上,充分利用标志,如作主语、宾语的名词、代词,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 句间连词以及并列、排比结构等。并且能通过选项的比对,排除错项,选定正确 项。划线句子的大意是:适遇公叔座病重,魏惠王亲自前往探望病情,说:“您 的病倘若有三长两短,国家将怎么办?”公叔座说:“我的中庶子公孙鞅,年纪 虽轻,却身怀奇才,希望大王把全部国政交付给他。大王如果不起用公孙鞅,就 一定要杀掉他,别让他出国境。”句中“年虽少”与“有奇才”是公叔座推荐商 鞅的话,“有”的宾语是“奇才”,不能断开。排除 A 项。“愿举国而听之”意 思是“希望大王把全部国政交付给他”,此句语意连贯,中间不需要断开。排除 D 项。“听用鞅”即“任用商鞅”中间不能断开。排除 C 项。分析可知,B 项断 句正确。故选 B。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理解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的积累有助于解读文言文,文化常 识一般包括官职、宗教礼仪、服饰、年龄称谓、有特殊意义的专有名词等,学习 过程中注意准确积累。B 项解说错误,“汤武”指的是商汤与周武王的并称。故 选 B。 【12 题详解】 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 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 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C 项“无论何人犯法均施以刑罚”说法错误, 文中“太子犯法,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并未对其本人施以刑罚。故 选 C。 【13 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 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明确判断句、被动句、 倒装句、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本题需要注 意以下关键词和特殊句式:(1)苟,如果;法,效法;固,陈规;循,遵守。 “可以(之)强国”“可以(之)利民”都是省略句。(2)期年,满一年;之, 到。“令行于民”是介词短语后置句。 (三)(2019 全国卷)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吴起者,卫人也,事鲁君。齐人攻鲁,将而攻齐,大破之。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 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欲事之。魏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起之为将,与士 卒最下者同衣食,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卒母闻而哭之,曰: “非然也。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遂死于敌。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 知其死所矣。”文侯以吴起善用兵,廉平,尽能得士心,乃以为西河守,以拒秦、 韩。魏文侯既卒,起事其子武侯。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而谓吴起I 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起对曰:“昔殷纣之国,左孟门,右太行,常 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杀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若君不 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武侯曰:“善。”吴起为西河守,甚有声名。魏 置相,相田文。吴起不悦,谓田文曰:“请与子论功,可乎?”文曰:“主少国 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之于子乎?属之于我乎?”起默然良久, 曰:“属之子矣。”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 田文既死,公叔为相,尚魏公主,而害吴起。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楚悼 王素闻起贤,至则相楚。于是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诸侯患楚 之强。故楚之贵戚尽欲害吴起。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 尸而伏之。击起之徒因射刺吴起,并中悼王。悼王既葬,太子立,乃使令尹尽诛 射吴起而并中王尸者。坐射起而夷宗死者七十余家。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10.下列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 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B.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 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C.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 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D.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 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纣为商代末代国君,在位期间统治失控,好酒淫乐,暴殓酷刑,是有名的暴 B.武王是周文王之子,继承其父遗志,联合众多部族与商激战,灭商,建立周 王朝。 C.三晋,春秋末韩、赵、燕三家分晋,战国时期的韩、赵、燕三国,史上又称 D.令尹,春秋战国时期楚国设置的最高官位,辅佐楚国国君,执掌全国的军政 大权
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欲事之。魏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起之为将,与士 卒最下者同衣食,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卒母闻而哭之,曰: “非然也。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遂死于敌。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 知其死所矣。”文侯以吴起善用兵,廉平,尽能得士心,乃以为西河守,以拒秦、 韩。魏文侯既卒,起事其子武侯。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而谓吴起曰:“美 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起对曰:“昔殷纣之国,左孟门,右太行,常 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杀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若君不 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武侯曰:“善。”吴起为西河守,甚有声名。魏 置相,相田文。吴起不悦,谓田文曰:“请与子论功,可乎?”文曰:“主少国 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之于子乎?属之于我乎?”起默然良久, 曰:“属之子矣。”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 田文既死,公叔为相,尚魏公主,而害吴起。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楚悼 王素闻起贤,至则相楚。于是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诸侯患楚 之强。故楚之贵戚尽欲害吴起。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 尸而伏之。击起之徒因射刺吴起,并中悼王。悼王既葬,太子立,乃使令尹尽诛 射吴起而并中王尸者。坐射起而夷宗死者七十余家。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10.下列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 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B.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 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C.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 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D.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 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殷 纣为商代末代国君,在位期间统治失控,好酒淫乐,暴殓酷刑,是有名的暴君。 B.武王是周文王之子,继承其父遗志,联合众多部族与商激战,灭商,建立周 王朝。 C.三晋,春秋末韩、赵、燕三家分晋,战国时期的韩、赵、燕三国,史上又称 “三晋”。 D.令尹,春秋战国时期楚国设置的最高官位,辅佐楚国国君,执掌全国的军政 大权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吴起怜 恤士卒,带兵屡建奇功。他本是卫国人,先是率鲁军抗齐得胜,后又率魏军攻陷 秦国五城:这些战功都和他善于为将、与士卒同甘共苦密不可分 B.吴起劝告魏侯,修德重于据险。魏武侯沿西河而下时,指出江河之固是魏国 之宝;吴起表示,治国依据山河险固不如推行德政,修德才能免于国家灭亡。 C.吴起声名渐起,遭到公叔嫉妒。他虽然对田文担任魏相表示不悦,但不久就 平复了心情。而公叔继田文后为相,他深表不满,担心被害,于是逃往楚国。 D.吴起为楚建功,反而受到祸害。他到楚国后虽然屡建奇功,而原本的楚国贵 戚却想加害与他,施暴者乱箭射击吴起:太子继位之后,这才诛杀作乱之人。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 (2)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 (三)(2019全国卷) 10. 11.C 12.C 13.(1)田文说:“这就是我的地位在你之上的原因啊,”吴起才自知比不上田 文 (2)等到悼王死去,王室大臣暴乱而攻击吴起,吴起退逃到悼王尸旁并伏在尸 体上 【解析】 【10题详解】 此题考査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正确理解相关语句,在语意把握的基 础上,充分利用标志,如作主语、宾语的名词、代词,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 句间连词以及并列、排比结构等。并且能通过选项的比对,排除错项,选定正确 项。划线句子的大意是:鲁国就有人诋毁吴起说:“鲁国虽然是个小国,却有着 战胜国的名声,那么诸侯各国就要谋算鲁国了。况且鲁国和卫国是兄弟国家,鲁 君要是重用吴起,就等于抛弃了卫国。”鲁君怀疑吴起,疏远了吴起。句中,“而 有战胜之名”中的“名”(名声)与“之”(的)是不可分割的。排除D项。“而 君用起则是弃卫”中“而……则是……”这是一个固定结构,在“则是”前面要 停顿,与“弃卫”不能断开。排除C项。“疑之”的主语是“鲁君”不是“君 排除A项。分析可知,B项断句正确。故选B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吴起怜 恤士卒,带兵屡建奇功。他本是卫国人,先是率鲁军抗齐得胜,后又率魏军攻陷 秦国五城;这些战功都和他善于为将、与士卒同甘共苦密不可分。 B.吴起劝告魏侯,修德重于据险。魏武侯沿西河而下时,指出江河之固是魏国 之宝;吴起表示,治国依据山河险固不如推行德政,修德才能免于国家灭亡。 C.吴起声名渐起,遭到公叔嫉妒。他虽然对田文担任魏相表示不悦,但不久就 平复了心情。而公叔继田文后为相,他深表不满,担心被害,于是逃往楚国。 D.吴起为楚建功,反而受到祸害。他到楚国后虽然屡建奇功,而原本的楚国贵 戚却想加害与他,施暴者乱箭射击吴起;太子继位之后,这才诛杀作乱之人。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 (2)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 (三)(2019 全国卷) 10.B 11.C 12.C 13.(1)田文说:“这就是我的地位在你之上的原因啊,”吴起才自知比不上田 文。 (2)等到悼王死去,王室大臣暴乱而攻击吴起,吴起退逃到悼王尸旁并伏在尸 体上。 【解析】 【10 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正确理解相关语句,在语意把握的基 础上,充分利用标志,如作主语、宾语的名词、代词,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 句间连词以及并列、排比结构等。并且能通过选项的比对,排除错项,选定正确 项。划线句子的大意是:鲁国就有人诋毁吴起说:“鲁国虽然是个小国,却有着 战胜国的名声,那么诸侯各国就要谋算鲁国了。况且鲁国和卫国是兄弟国家,鲁 君要是重用吴起,就等于抛弃了卫国。”鲁君怀疑吴起,疏远了吴起。句中,“而 有战胜之名”中的“名”(名声)与“之”(的)是不可分割的。排除 D 项。“而 君用起则是弃卫”中“而……则是……”这是一个固定结构,在“则是”前面要 停顿,与“弃卫”不能断开。排除 C 项。“疑之”的主语是“鲁君”不是“君”。 排除 A 项。分析可知,B 项断句正确。故选 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査文化常识的理解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的积累有助于解读文言文,文化常 识一般包括官职、宗教礼仪、服饰、年龄称谓、有特殊意义的专有名词等,学习 过程中注意准确积累。C项解说错误,三晋指春秋末韩、赵、魏三家分晋。故选 【12题详解】 此题考査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 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 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C项,“公叔继田文后为相,他深表不满 分析错误。文中并未提到吴起对公叔继任相位的不满。故选C 【13题详解】 此题考査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 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明确判断句、被动句、 倒装句、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本题还需要 注意以下关键词与特殊句式的翻译:(1)“所以”,……的原因。第一处“乃”, 就是。第二处“乃”,才。“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是判断句式。(2)“及”, 等到。“作乱”,发生骚乱。“走”,逃跑。“之”,到。 (四)(2019天津卷)(1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2题 衡州新学记[宋]张孝祥 先王之时,以学为政,学者致之出,政者学之施,学无异习,政无异术。自朝廷 达之郡国,自郡国达乏天下,元元本本,靡有二事。故士不于学,则为奇言异行; 政不于学,则无道揆法守。君臣上下,视吾之有学,犹农之有田,朝斯夕斯,不 耕不耘,则无所得食,而有卒岁之忧。些人伦所以明,教化所以成。道德一而风 俗同,惟是故也 后世之学,盖盛于先王之时矣。居处之安,饮食之丰,训约之严,先王之时未必 有此;然学自为学政自为政群居玩岁自好者不过能通经缉文以取科第既得之则昔 之所习者旋以废忘。一视薄书期会之事,则曰:“我方为政,学于何有?”嗟夫! 后世言治者常不敢望先王之时,其学与政之分与! 国家之学至矣,十室之邑有师弟子,州县之吏以学名官,凡岂为是观美而已?盖 欲还先王之旧,求政于学。顾卒未有以当上意者,则士大夫与学者之罪也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理解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的积累有助于解读文言文,文化常 识一般包括官职、宗教礼仪、服饰、年龄称谓、有特殊意义的专有名词等,学习 过程中注意准确积累。C 项解说错误,三晋指春秋末韩、赵、魏三家分晋。故选 C。 【12 题详解】 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 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 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C 项,“公叔继田文后为相,他深表不满” 分析错误。文中并未提到吴起对公叔继任相位的不满。故选 C。 【13 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 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明确判断句、被动句、 倒装句、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本题还需要 注意以下关键词与特殊句式的翻译:(1)“所以”,……的原因。第一处“乃”, 就是。第二处“乃”,才。“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是判断句式。(2)“及”, 等到。“作乱”,发生骚乱。“走”,逃跑。“之”,到。 (四)(2019 天津卷)(15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8~2 题 衡州新学记[宋]张孝祥 先王之时,以学为政,学者致之出,政者学之施,学无异习,政无异术。自朝廷 达之郡国,自郡国达乏天下,元元本本,靡有二事。故士不于学,则为奇言异行; 政不于学,则无道揆法守。君臣上下,视吾之有学,犹农之有田,朝斯夕斯,不 耕不耘,则无所得食,而有卒岁之忧。些人伦所以明,教化所以成。道德一而风 俗同,惟是故也。 后世之学,盖盛于先王之时矣。居处之安,饮食之丰,训约之严,先王之时未必 有此;然学自为学政自为政群居玩岁自好者不过能通经缉文以取科第既得之则昔 之所习者旋以废忘。一视薄书期会之事,则曰:“我方为政,学于何有?”嗟夫! 后世言治者常不敢望先王之时,其学与政之分与! 国家之学至矣,十室之邑有师弟子,州县之吏以学名官,凡岂为是观美而已?盖 欲还先王之旧,求政于学。顾卒未有以当上意者,则士大夫与学者之罪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