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学校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高一语文 模拟试题(一) 、现代文阅读(27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苏词 傅成穆俦 )苏轼是豪放词的开创人和代表者。在传统的观念中,词以表现舞筵歌场、闺情离思为正体, 而苏轼则率先在词的境域上求新求变,所谓“以诗为词”。凡能写进诗的社会和生活题材,举凡登览 怀古、咏史、咏物、游猎、感遇、壮行、农村生活、田园风光等,无不摄入笔端,“无意不可入,无 事不可言”(刘熙载《艺概》)。这种意象的扩大,冲破了传统词境的囿制,将词体提高到与诗言志抒 情的同等文学地位,使人自然而然地对苏词产生出“曲子中缚不住”的感想来 ②同词体的解放相配合,苏轼雄驰的感情与健拔的笔力,也一新天下耳目。我们拿“大江东去” (《念奴娇》)与“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相比,就很容易看出在宣泄力度上的不同:而 如“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念奴娇》)“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 等都不止是寻常的夸张,而是奇情豪气的自然发露:东坡词“曲终,觉天风海雨逼人”(陆游《老学 庵笔记》)的印象,即在于此。 ③豪放词是苏词最为人瞩目之所在,但在其词作中,仅占很小的比重,也就是说,苏轼在词体 的创作中也是全能的。他有大量的婉约词,格调却显得高远典雅,真诚健康,起到了将以浓艳为主 的婉约调领挈至向上一路的积极作用。更有大量的作品不易简单归类,其间或清丽,或韶秀,或清 空,或旷达,常能“寄深于浅,寄厚于轻,寄劲于婉,寄直于曲,寄实于虚,寄正于余”(刘熙载《艺 概》)。东坡以其传世的三百余首词作,为宋代词坛的百花齐放提供了全方位的表率和借鉴 ④苏轼对于宋词体制的贡献也值得一提。唐五代词多为小令,而苏轼是宋初大量制作长调的先 行者之一,后世甚而将《贺新郎》、《戚氏》等词牌的创制权寄于其名下。长调在篇章结构、摘词敷 采上需要更多的手法与技巧,而苏轼则往往能自如地将诗、文、论、赋的匠法运用其中。但他并不 斤斤于囿守音律,为了表意的需要,敢于在格律或句读上作大胆的调整。工匠以创造突破为快而不 以随俗守成为乐,苏轼作词便属于这样的类型 下列对“以诗为词”的解说,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A,于文无据 A.将写诗的规律运用到词体的创作上 B凡能入诗的题材内容均可入词。 C冲破了传统词境的囿制,扩大了词的意象。 D将词体提高到与诗言志抒情的同等文学地位。 2对“东坡词曲终,觉天风海雨逼人的印象”原因的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B) A.苏词词体解放,率先在词的境域上求新求变 B.苏词感情雄驰,笔力健拔 C.“大江东去”与“一江春水向东流”相比,在宣泄力度上不同。 D.“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和“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等词句运用夸张的手 法,表现词人的奇情豪气。 B/原文“即在于此”的“此”,就是指首括句。而首括句的核心意义就是“苏词感情雄驰,笔力健拔”。A 是对上文的总结。CD都是分角度的具体论证,不全面。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B) A.到了苏轼手中,词的传统被改变了,词与诗的题材已经可以混一,两者之间已经没有了不可逾越
1 xx 学校 2018-2019 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高一语文 模拟试题(一) 一、现代文阅读(27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 苏词 傅成 穆俦 ①苏轼是豪放词的开创人和代表者。在传统的观念中,词以表现舞筵歌场、闺情离思为正体, 而苏轼则率先在词的境域上求新求变,所谓“以诗为词”。凡能写进诗的社会和生活题材,举凡登览、 怀古、咏史、咏物、游猎、感遇、壮行、农村生活、田园风光等,无不摄入笔端,“无意不可入,无 事不可言”(刘熙载《艺概》)。这种意象的扩大,冲破了传统词境的囿制,将词体提高到与诗言志抒 情的同等文学地位,使人自然而然地对苏词产生出“曲子中缚不住”的感想来。 ②同词体的解放相配合,苏轼雄驰的感情与健拔的笔力,也一新天下耳目。我们拿“大江东去” (《念奴娇》)与“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相比,就很容易看出在宣泄力度上的不同;而 如“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念奴娇》)“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 等都不止是寻常的夸张,而是奇情豪气的自然发露;东坡词“曲终,觉天风海雨逼人”(陆游《老学 庵笔记》)的印象,即在于此。 ③豪放词是苏词最为人瞩目之所在,但在其词作中,仅占很小的比重,也就是说,苏轼在词体 的创作中也是全能的。他有大量的婉约词,格调却显得高远典雅,真诚健康,起到了将以浓艳为主 的婉约调领挈至向上一路的积极作用。更有大量的作品不易简单归类,其间或清丽,或韶秀,或清 空,或旷达,常能“寄深于浅,寄厚于轻,寄劲于婉,寄直于曲,寄实于虚,寄正于余”(刘熙载《艺 概》)。东坡以其传世的三百余首词作,为宋代词坛的百花齐放提供了全方位的表率和借鉴。 ④苏轼对于宋词体制的贡献也值得一提。唐五代词多为小令,而苏轼是宋初大量制作长调的先 行者之一,后世甚而将《贺新郎》、《戚氏》等词牌的创制权寄于其名下。长调在篇章结构、摘词敷 采上需要更多的手法与技巧,而苏轼则往往能自如地将诗、文、论、赋的匠法运用其中。但他并不 斤斤于囿守音律,为了表意的需要,敢于在格律或句读上作大胆的调整。工匠以创造突破为快而不 以随俗守成为乐,苏轼作词便属于这样的类型。 1.下列对“以诗为词”的解说,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 )A,于文无据 A.将写诗的规律运用到词体的创作上。 B.凡能入诗的题材内容均可入词。 C.冲破了传统词境的囿制,扩大了词的意象。 D.将词体提高到与诗言志抒情的同等文学地位。 2.对“东坡词‘曲终,觉天风海雨逼人’的印象”原因的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B ) A.苏词词体解放,率先在词的境域上求新求变。 B.苏词感情雄驰,笔力健拔。 C.“大江东去”与“一江春水向东流”相比,在宣泄力度上不同。 D.“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和“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等词句运用夸张的手 法,表现词人的奇情豪气。 B /原文“即在于此”的“此”,就是指首括句。而首括句的核心意义就是“苏词感情雄驰,笔力健拔”。A 是对上文的总结。CD 都是分角度的具体论证,不全面。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3 分)(B ) A.到了苏轼手中,词的传统被改变了,词与诗的题材已经可以混一,两者之间已经没有了不可逾越
的鸿沟。 B苏轼在词的创作方面是全能巨匠。无论豪放词,还是婉约词或不易简单归类的词,都感情雄驰 笔力健拔,积极向上。 C.词本是合乐的歌词,音乐对它有着很大的制约性:苏词突破了音乐的藩篱,促使词发展成为独立 的抒情诗样式,词与诗最终殊途同归 D苏轼对于宋词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包括豪放词的开创、婉约词和其他多种风格词的创新、词的形 式技巧音律的突破等 3BA“已经可以”已经没有”太绝对。C“使词发展成为独立的抒情诗样式,词与诗最终殊途同归”无 中生有。D婉约词和其他多种风格词的创新”没有充足的依据。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8分) 纸上故乡 故乡给了我一颗多愁善感的心,它常常在梦中打探故乡的消息 我的家乡在千里之外的赣南,它的每一寸肌肤都浸润在红色文化里,在淡淡茶香中,在田间地 头悠悠的歌声里。它是贫穷的,但它又是富硕的。它没有飞驰的动车,没有轰鸣的机器,有的是叮 咚的流水、黛色的群山。且不说章江水日夜川流不息、润泽万物:也不说成片的稻田如一张巨大的 地毯静卧天地间,恩惠万家;就说梅岭那漫山遍野、傲立寒冬的梅花盛景,已是天下一绝 离家多年,到过很多地方,心中始终挥不去的是故乡的景象。在秋收的季节里,打谷机工作的 声音,一声一声鼓动我的耳膜,提醒着我曾是故乡的孩子。内心深处的一丝不安也被催生出来,那 就是当年因对外面世界的向往而离开了家乡。如今,我虽然站立在了外面的缤纷世界里,但我奋斗 的每一个脚印,享受的每一份安逸,却都被打上了“外乡人”的烙印。我对故乡的情感,只能在诗 人的诗歌里、乡土作家的文字里寻找慰藉,只能寄托在自己尚不成熟的文字中。那些遥远的记忆, 飘过了我最不懂乡愁的年华,飘过了故乡的山头,飘进了书页里,却厚重得让我无法高言阔谈 儿时最熟悉的影像,莫过于茶山。一到春天,漫山遍野的茶树抽出新叶,新叶从老叶中间小心 翼翼地探出头来,好奇地张望这个美丽的地方。只有我们那群孩子才知道,这个美丽的地方究竟有 多么贫穷。一到周末,我们就跑到茶场,学着大人的样子采茶叶,茶叶一毛钱一斤,动作快的一天 能摘个四十斤。四块钱在当时,可是一笔巨大的收入。在那贫穷的岁月里,茶山无疑给我们苍白的 生活增添了不少乐趣。而农人与生俱来的勤俭生活态度,也开始渗透到我们的思想里了 故乡给予我们的,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的影响。这也是我们不管走到哪里,都放不下故乡的原因。 我想,穷尽我一生都无法忘记那些年在田地里干活的场景。小时候,一家子在稻田里收稻谷:长大 了,一个人去拔秧苗,拔花生,拿着书在晒谷场上守谷子。在那不谙世事的年华里,那样的日子其 实苦不堪言。现在,我深深地感激那些劳累而辛勤的岁月,感谢那片土地,是它们给了我最宝贵的 精神财富。如果说今天的我,有那么一丝不怕苦的精神,能够宽容待人,懂得珍惜,都要感谢那片 红色的土地。 这片土地也是受过苦难的。当年红军在这里打游击,留下数不清的战斗故事,家乡从此有了一 个革命老区的特殊身份。在这片土地上成长起来的人,从小就在红色文化中接受灵魂的洗礼,接受 家乡文化思想的滋养,也因此对苦难有了更深的理解。我的整个童年时期,都在聆听里面的故事 我的整个少年时期,都在这书中的文字里徜徉、震撼。有时候,一触碰到这纸上的故乡,思念就如 潮水般涌上心头 记不清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不再满足从别人的纸上去想象我的故乡,不再满足在扉页中思念故 乡,而是自己在纸上书写心中的故乡。记忆在纸上慢慢鲜活,对故乡的依恋在纸上渐渐清晰。我这 个家乡人眼中的知识分子,总算也为家乡留下了点东西。这也算是我对自己十年前离开家乡心存不 安的一种补偿吧! 我是栖息在远方的一只候鸟,常会飞回故乡去寻找属于我的温暖。 (摘编自《散文选刊》)
2 的鸿沟。 B.苏轼在词的创作方面是全能巨匠。无论豪放词,还是婉约词或不易简单归类的词,都感情雄驰, 笔力健拔,积极向上。 C.词本是合乐的歌词,音乐对它有着很大的制约性;苏词突破了音乐的藩篱,促使词发展成为独立 的抒情诗样式,词与诗最终殊途同归。 D.苏轼对于宋词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包括豪放词的开创、婉约词和其他多种风格词的创新、词的形 式技巧音律的突破等。. 3.B/A“已经可以”“ 已经没有”太绝对。C“使词发展成为独立的抒情诗样式,词与诗最终殊途同归”无 中生有。D“婉约词和其他多种风格词的创新”没有充足的依据。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8 分) 纸上故乡 邓 琴 故乡给了我一颗多愁善感的心,它常常在梦中打探故乡的消息。 我的家乡在千里之外的赣南,它的每一寸肌肤都浸润在红色文化里,在淡淡茶香中,在田间地 头悠悠的歌声里。它是贫穷的,但它又是富硕的。它没有飞驰的动车,没有轰鸣的机器,有的是叮 咚的流水、黛色的群山。且不说章江水日夜川流不息、润泽万物;也不说成片的稻田如一张巨大的 地毯静卧天地间,恩惠万家;就说梅岭那漫山遍野、傲立寒冬的梅花盛景,已是天下一绝。 离家多年,到过很多地方,心中始终挥不去的是故乡的景象。在秋收的季节里,打谷机工作的 声音,一声一声鼓动我的耳膜,提醒着我曾是故乡的孩子。内心深处的一丝不安也被催生出来,那 就是当年因对外面世界的向往而离开了家乡。如今,我虽然站立在了外面的缤纷世界里,但我奋斗 的每一个脚印,享受的每一份安逸,却都被打上了“外乡人”的烙印。我对故乡的情感,只能在诗 人的诗歌里、乡土作家的文字里寻找慰藉,只能寄托在自己尚不成熟的文字中。那些遥远的记忆, 飘过了我最不懂乡愁的年华,飘过了故乡的山头,飘进了书页里,却厚重得让我无法高言阔谈。 儿时最熟悉的影像,莫过于茶山。一到春天,漫山遍野的茶树抽出新叶,新叶从老叶中间小心 翼翼地探出头来,好奇地张望这个美丽的地方。只有我们那群孩子才知道,这个美丽的地方究竟有 多么贫穷。一到周末,我们就跑到茶场,学着大人的样子采茶叶,茶叶一毛钱一斤,动作快的一天 能摘个四十斤。四块钱在当时,可是一笔巨大的收入。在那贫穷的岁月里,茶山无疑给我们苍白的 生活增添了不少乐趣。而农人与生俱来的勤俭生活态度,也开始渗透到我们的思想里了。 故乡给予我们的,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的影响。这也是我们不管走到哪里,都放不下故乡的原因。 我想,穷尽我一生都无法忘记那些年在田地里干活的场景。小时候,一家子在稻田里收稻谷;长大 了,一个人去拔秧苗,拔花生,拿着书在晒谷场上守谷子。在那不谙世事的年华里,那样的日子其 实苦不堪言。现在,我深深地感激那些劳累而辛勤的岁月,感谢那片土地,是它们给了我最宝贵的 精神财富。如果说今天的我,有那么一丝不怕苦的精神,能够宽容待人,懂得珍惜,都要感谢那片 红色的土地。 这片土地也是受过苦难的。当年红军在这里打游击,留下数不清的战斗故事,家乡从此有了一 个革命老区的特殊身份。在这片土地上成长起来的人,从小就在红色文化中接受灵魂的洗礼,接受 家乡文化思想的滋养,也因此对苦难有了更深的理解。我的整个童年时期,都在聆听里面的故事; 我的整个少年时期,都在这书中的文字里徜徉、震撼。有时候,一触碰到这纸上的故乡,思念就如 潮水般涌上心头。 记不清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不再满足从别人的纸上去想象我的故乡,不再满足在扉页中思念故 乡,而是自己在纸上书写心中的故乡。记忆在纸上慢慢鲜活,对故乡的依恋在纸上渐渐清晰。我这 个家乡人眼中的知识分子,总算也为家乡留下了点东西。这也算是我对自己十年前离开家乡心存不 安的一种补偿吧! 我是栖息在远方的一只候鸟,常会飞回故乡去寻找属于我的温暖。 (摘编自《散文选刊》)
4.下列对作品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6分)BE A.故乡给了“我”一颗多愁善感的心,它激起“我”的思乡之情。“我”常在故乡记忆里寻找慰藉 B.“我”在外面的世界获得了一些成就,却对故乡充满着深深的愧疚,也催生出内心深处的不安。 C.文中写孩子们学大人采茶的情景,表现了故乡虽有贫穷苍白的一面,也有给生活增添乐趣的一面。 D.“我”的家乡是革命老区,经历过苦难,受过战争的洗礼,它丰厚的红色文化浸润了这片土地 E.文章首句和末句遥相呼应,强调故乡在“我”的文字书写中不可或缺、不可取代的作用,突出主 题 解析:B项“却对故乡充满深深的愧疚”错,在文本第二段写道:“内心深处的一丝不安也被催生出 来,那就是当年对外面世界的向往而离开了家乡。如今,我虽然站立在了外面的缤纷世界里……却 被打上外乡人的烙印。”言语间流露的只是不安,而没有“愧疚”:E项“故乡在我的文字书写中” 错,应该是“故乡在我心中”。 5.文中说:“故乡给予我们的,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的影响。”“精神层面的影响”包含哪些方面?请简 述。答题要点:勤俭的生活态度,不怕苦的精神,宽容待人,懂得珍惜:红色文化的洗礼,家乡文 化思想的滋养,对苦难有着更深的理解。 解析:题干中的原话位于原文第四自然段第一句,而下文正是围绕这句话来写的。考生从第五、六 自然段中筛选信息,需作一总结。本题的文本依据是:(1)“如果说今天的我,有那么一丝不怕苦的 精神,能够宽容待人,懂得珍惜,都要感谢那片红色的土地。”(2)“在这片土地上成长起来的人, 从小就在红色文化中接受灵魂的洗礼,接受家乡文化思想的滋养,也因此对苦难有了更深的理解。” 6.请根据文本,分析标题“纸上故乡”的含意。 答题要点:(1)他人关于故乡的文字创作,使“我”从中获得慰藉:(2)“我”关于故乡的文字创作, 纾解了“我”的厚重的乡愁:(3)“我”用文字构建的“心中故乡”,是“我”对故乡的回报,也是 “我”的精神家园。 解析:“纸上”是破题关键。所谓“纸上”,根据文本内容可推知,这是作家运用的借代手法,代指 文学作品:从作者来看,文学作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他人创作的“故乡”方面的作品,二是“我 自己创作的作品;从内容上看,这两类文学作品都与“故乡”密切相关。抓住“纸上”的这些含义, 即可圈定阅读范围,将有关语句进行整合,把答案概括出来:从第三段中“在诗人的诗歌里、乡土 作家的文字里……”可以提炼出第(1)点:从“寄托在自己尚不成熟的文字中……”可以提炼出第 (2)点;从倒数第二段“自己在纸上书写心中的故乡”“总算也为家乡留下了点东西”等语句中可 以提炼出第(3)点 古诗文阅读(40分) (一)(19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小题。 李陵字少卿,拜为骑都尉,将勇敢五千人,教射酒泉、张掖°以备胡。天汉二年,贰师°将三万 骑出酒泉,击右贤王于天山。召陵,欲使为贰师将辎重。陵叩头自请曰:“臣所将,皆荆楚勇士, 奇材剑客也。力扼虎,射命中,愿得自当一队,以分单于兵。”上曰:“毋骑予女。”陵对:“臣愿以 少击众,步兵五千人涉单于庭。”诏陵以九月发 李陵字少卿,被授为骑都尉,带领五干精兵,在酒泉、张掖教习箭术以防卫匈奴。天汉二年, 李广利率领三万骑兵从酒泉出发,在天山攻击右贤王。武帝召见李陵,想让他为李广利的军队运送 粮草。李陵向武帝叩安请求说:“我所率领的人,都是荆楚勇士、奇才、剑客,可用力掐住老虎,射 箭必中,希望能自成一军,分散单于兵力。”武帝说:"没有马匹拔给你。”李陵答道:“我愿意以少 击多,用五干步兵进入单于王庭。”武帝传诏李陵在九月发兵。 陵将其步卒五千出居延,至浚稽山,与单于相直,骑可三万围陵军。陵军以大车为营。陵引太
3 4.下列对作品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6 分)BE A.故乡给了“我”一颗多愁善感的心,它激起“我”的思乡之情。“我”常在故乡记忆里寻找慰藉。 B.“我”在外面的世界获得了一些成就,却对故乡充满着深深的愧疚,也催生出内心深处的不安。 C.文中写孩子们学大人采茶的情景,表现了故乡虽有贫穷苍白的一面,也有给生活增添乐趣的一面。 D.“我”的家乡是革命老区,经历过苦难,受过战争的洗礼,它丰厚的红色文化浸润了这片土地。 E.文章首句和末句遥相呼应,强调故乡在“我”的文字书写中不可或缺、不可取代的作用,突出主 题。 解析:B 项“却对故乡充满深深的愧疚”错,在文本第二段写道:“内心深处的一丝不安也被催生出 来,那就是当年对外面世界的向往而离开了家乡。如今,我虽然站立在了外面的缤纷世界里……却 被打上外乡人的烙印。”言语间流露的只是不安,而没有“愧疚”;E 项“故乡在我的文字书写中” 错,应该是“故乡在我心中”。 5.文中说:“故乡给予我们的,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的影响。”“精神层面的影响”包含哪些方面?请简 述。答题要点:勤俭的生活态度,不怕苦的精神,宽容待人,懂得珍惜;红色文化的洗礼,家乡文 化思想的滋养,对苦难有着更深的理解。 解析:题干中的原话位于原文第四自然段第一句,而下文正是围绕这句话来写的。考生从第五、六 自然段中筛选信息,需作一总结。本题的文本依据是:(1)“如果说今天的我,有那么一丝不怕苦的 精神,能够宽容待人,懂得珍惜,都要感谢那片红色的土地。”(2)“在这片土地上成长起来的人, 从小就在红色文化中接受灵魂的洗礼,接受家乡文化思想的滋养,也因此对苦难有了更深的理解。” 6.请根据文本,分析标题“纸上故乡”的含意。 答题要点:(1)他人关于故乡的文字创作,使“我”从中获得慰藉;(2)“我”关于故乡的文字创作, 纾解了“我”的厚重的乡愁;(3)“我”用文字构建的“心中故乡”,是“我”对故乡的回报,也是 “我”的精神家园。 解析:“纸上”是破题关键。所谓“纸上”,根据文本内容可推知,这是作家运用的借代手法,代指 文学作品;从作者来看,文学作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他人创作的“故乡”方面的作品,二是“我” 自己创作的作品;从内容上看,这两类文学作品都与“故乡”密切相关。抓住“纸上”的这些含义, 即可圈定阅读范围,将有关语句进行整合,把答案概括出来:从第三段中“在诗人的诗歌里、乡土 作家的文字里……”可以提炼出第(1)点;从“寄托在自己尚不成熟的文字中……”可以提炼出第 (2)点;从倒数第二段“自己在纸上书写心中的故乡”“总算也为家乡留下了点东西”等语句中可 以提炼出第(3)点。 二、古诗文阅读(40 分) (一)(19 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小题。 李陵字.少卿,拜.为骑都尉,将勇敢五千人,教射酒泉、张掖①以备胡.。天汉..二年,贰师②将三万 骑出酒泉,击右贤王于天山。召陵,欲使为贰师将辎重③。陵叩头自请曰:“臣所将,皆荆楚勇士, 奇材剑客也。力扼虎,射命中,愿得自当一队,以分单于兵。”上曰:“毋骑予女。”陵对:“臣愿以 少击众,步兵五千人涉单于庭。”诏陵以九月发。 李陵字少卿,被授为骑都尉,带领五千精兵,在酒泉、张掖教习箭术以防卫匈奴。天汉二年, 李广利率领三万骑兵从酒泉出发,在天山攻击右贤王。武帝召见李陵,想让他为李广利的军队运送 粮草。李陵向武帝叩安请求说:“我所率领的人,都是荆楚勇士、奇才、剑客,可用力掐住老虎,射 箭必中,希望能自成一军,分散单于兵力。”武帝说:“没有马匹拨给你。”李陵答道:“我愿意以少 击多,用五千步兵进入单于王庭。”武帝传诏李陵在九月发兵。 陵将其步卒五千出居延,至浚稽山④,与单于相直,骑可三万围陵军。陵军以大车为营。陵引士
忠营处为阵煎行持戟盾后行持忌餐虏见汉军少真煎就薏。陵搏战攻之,千弩俱发,应弦而倒。虏还 走上山,汉军追击,杀数千人。 李陵率领他的五千步兵从居延岀发,到浚稽山和单于相遇,约三万匈奴骑兵包围李陵。李陵以 大车作为营垒,李陵领兵冲出营垒摆开队伍,走在前面的土兵拿着戟和盾,走在后面的士兵拿着弓 和弩.匈奴见汉军人少,径直向前扑向汉军营垒.李陵搏战出击,干箭齐发,敌兵中箭倒下。匈奴 军败退上山,汉军追击,杀敌几干人 单于召八万余骑攻陵。明日复战,斩首三千余级。单于使其子将骑击陵,陵军步斗树木间,复 杀数千人,因发连弩射单于,单于下走。陵军战一日数十合,复杀虏二千余人。虏不利,欲去。会 陵军候管敢为校尉所辱,亡降匈奴,具言陵军无后救,矢且尽。单于大喜,四面射,矢如雨下。汉 军南行,士尚三千余人,徒斩车辐而持之,军吏持尺刀,抵山下,单于遮其后,乘隅下垒石,士卒 多死,不得行。 单于召集八万多骑兵一起围攻李陵。第二天再战,斩杀三千多敌人。单于命令他儿子率骑兵向 李陵发起攻击,李陵的军队在树林间步行与匈奴骑兵拼杀,又杀敌几千人,趁机连发弩箭射单于, 单于下山逃跑。李陵军队战斗一整天不下几十回合,又杀死两干多敌人。匈奴军队不能取胜,准备 撤走。恰逢李陵军中的军候管敢被校尉凌辱,逃岀投降了匈奴,详细地说岀李陵的军队没有后援, 箭将要用完。单于非常高兴,让军队从四面射箭,箭如雨下。汉军向南行走,士兵还剩三千多,空 手斩断车轮辐条当武器,军吏们拿着短刀,到山下,单于的军队挡住了他们的退路,单于兵顺着山 势滚下石块,很多士兵被砸死,不能前行。 昏后,陵叹曰:“吾不死,非壮士也。复得数十矢,足以脱矣。今无兵复战,各鸟兽散,犹有得 脱归报天子者。”夜半时,陵与韩延年俱上马,壮士从者十余人。虏骑数千追之,韩延年战死。陵曰: “无面目报陛下!”遂降。军人分散,脱至塞者四百余人。 黄昏后,李陵叹息说:“我不战死,不是壮上。再能有几十支箭,就能逃脱。如今没有武器再战 不如分散开,或许还有逃回去报告皇上的人。”夜半时分,李陵与韩延年一同上马,十几名壮士跟随 他们。几干匈奴骑兵追赶,韩延年战死。李陵说:“我没有脸面去见陛下啊!于是投降了。他的部 下四散逃命,逃回塞内的仅四百多人。 后闻陵降,上怒甚,群臣皆罪陵。迁盛言:“陵常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提步卒不满五千,抑 数万之师,转斗千里,虽古名将不过也。身虽陷败,然其所摧亦足暴于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当 以报汉也。”上以迁诬罔,下迁腐刑。陵在匈奴二十余年,元平元年病死 后来听说李陵投降匈奴,武帝大怒,文武百官都归罪李陵。司马迁极力辩解说:“李陵常常奋不
4 出营外为阵前行持戟盾后行持弓弩虏见汉军少直前就营。陵搏战攻之,千弩俱发,应弦而倒。虏还 走上山,汉军追击,杀数千人。 李陵率领他的五千步兵从居延出发,到浚稽山和单于相遇,约三万匈奴骑兵包围李陵。李陵以 大车作为营垒,李陵领兵冲出营垒摆开队伍,走在前面的士兵拿着戟和盾,走在后面的士兵拿着弓 和弩.匈奴见汉军人少,径直向前扑向汉军营垒.李陵搏战出击,千箭齐发,敌兵中箭倒下。匈奴 军败退上山,汉军追击,杀敌几千人。 单于召八万余骑攻陵。明日复战,斩首三千余级。单于使其子将骑击陵,陵军步斗树木间,复 杀数千人,因发连弩射单于,单于下走。陵军战一日数十合,复杀虏二千余人。虏不利,欲去。会 陵军候管敢为校尉所辱,亡降匈奴,具言陵军无后救,矢且尽。单于大喜,四面射,矢如雨下。汉 军南行,士尚三千余人,徒斩车辐而持之,军吏持尺刀,抵山下,单于遮其后,乘隅下垒石,士卒 多死,不得行。 单于召集八万多骑兵一起围攻李陵。第二天再战,斩杀三千多敌人。单于命令他儿子率骑兵向 李陵发起攻击,李陵的军队在树林间步行与匈奴骑兵拼杀,又杀敌几千人,趁机连发弩箭射单于, 单于下山逃跑。李陵军队战斗一整天不下几十回合,又杀死两千多敌人。匈奴军队不能取胜,准备 撤走。恰逢李陵军中的军候管敢被校尉凌辱,逃出投降了匈奴,详细地说出李陵的军队没有后援, 箭将要用完。单于非常高兴,让军队从四面射箭,箭如雨下。汉军向南行走,士兵还剩三千多,空 手斩断车轮辐条当武器,军吏们拿着短刀,到山下,单于的军队挡住了他们的退路,单于兵顺着山 势滚下石块,很多士兵被砸死,不能前行。 昏后,陵叹曰:“吾不死,非壮士也。复得数十矢,足以脱矣。今无兵复战,各鸟兽散,犹有得 脱归报天子者。”夜半时,陵与韩延年俱上马,壮士从者十余人。虏骑数千追之,韩延年战死。陵曰: “无面目报陛下!”遂降。军人分散,脱至塞者四百余人。 黄昏后,李陵叹息说:“我不战死,不是壮士。再能有几十支箭,就能逃脱。如今没有武器再战, 不如分散开,或许还有逃回去报告皇上的人。”夜半时分,李陵与韩延年一同上马,十几名壮士跟随 他们。几千匈奴骑兵追赶,韩延年战死。李陵说:“我没有脸面去见陛下啊!”于是投降了。他的部 下四散逃命,逃回塞内的仅四百多人。 后闻陵降,上怒甚,群臣皆罪陵。迁盛言:“陵常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提步卒不满五千,抑 数万之师,转斗千里,虽古名将不过也。身虽陷败,然其所摧亦足暴于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当 以报汉也。”上以迁诬罔,下迁腐刑。陵在匈奴二十余年,元平..元年病死。 后来听说李陵投降匈奴,武帝大怒,文武百官都归罪李陵。司马迁极力辩解说:“李陵常常奋不
顾身以赴国家的危难。率领不满五千步兵,搏杀几万军队,转战千里,即使古代名将也不过如此。 李陵虽然深陷重围战败,但他打败敌人的战绩也足以显露天下,他不死,应该是想得到恰当的机会 来报效朝廷。”武帝认为司马迁所言不实,把他下狱施以腐刑。李陵在匈奴二十多年,元平元年病死。 (节选自《汉书·李陵传》) 【注】①酒泉、张掖:地名。②贰师:即贰师将军李广利,武帝所宠爱的李夫人的哥哥,武帝遣其 伐大宛,因大宛境内有贰师城,故号为贰师将军。无功而还。后因其兄李延年犯罪被诛,害怕连坐 而降匈奴。③辎(冮)重:粮草。④浚(jun)稽山:在今蒙古喀尔喀境内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陵引士出营外\为阵前\行持戟盾\后行持弓弩虏\见汉军少\直前就营 陵引士出营外为阵\前行持戟盾\后行持弓弩\虏见汉军少\直前就营 C.陵引士出营外为\阵前行持戟盾\后行持弓弩虏\见汉军\少直前就营 D.陵引士出营外为阵\前行持戟\盾后行持弓弩\虏见汉军\少直前就营 7.C【解答】(1)B“前行持戟盾”与“后行持弓弩”结构对称,中间断句,前后断句,排除A、 C:“汉军少”为主谓短语,作“见”的宾语,其后断句,排除D.句子翻译为:李陵领兵冲出营垒 摆开队伍,走在前面的士兵拿着戟和盾,走在后面的士兵拿着弓和弩.匈奴见汉军人少,径直向前 扑向汉军营垒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字”是古人对自己名字的解释和补充,又称“表字”。《礼记·曲礼》上说“男子二十冠而字”, 女子十五笄而字”,就是说不管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取字。 “拜”是古代官职任免升降的术语,这里指“授予官职”,“拜相如为上大夫”和“公车特征拜郎 中”中的“拜”都为此义。 C.“胡”,这里指中原以北强大的游牧民族“匈奴”。由于受时代的限制,古代学者对四方异族的了 解十分有限,对他们的异同也没有深入调查,往往用“蛮、夷、戎、狄、胡、越”等来泛指四方异 族 D.“天汉”,和下文的“元平”一样,指年号。年号是中国古代封建皇帝用以纪年的名号,一个皇 帝只有一个年号,所以常常用年号来称呼皇帝,如永乐皇帝、乾隆皇帝、康煕皇帝等。 8.D【解析】“一个皇帝只有一个年号”错,元代以前,一个皇帝会有多个年号。明清时期,一个 皇帝基本就用一个年号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陵希望自己能独当一面,为国效力。他向汉武帝提出率领五千步兵出征,牵制单于的兵力, 汉武帝答应了他的请求 B.李陵非常勇猛。面对三万强敌,毫不胆怯,杀死很多敌人。单于又召集八万骑兵,李陵愈战愈勇 匈奴一时难以取胜 C.李陵军队死伤惨重,没有武器和匈奴继续作战,李陵在夜里率众突围,韩延年战死,四百多人逃 回塞内后,李陵被迫投降 D.听说李陵投降,文武百官都归罪李陵,只有司马迁高度评价他:而汉武帝则认为司马迁所言不 实,将司马迁施腐刑下狱 9.C【解析】理解错误。李陵投降后,四百多人逃回塞内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陵军战一日数十合,复杀虏二千余人。虏不利,欲去。(5分) (1)李陵军队战斗一整天不下几十回合,又杀死两千多敌人。匈奴军队不能取胜,准备撤走。(大意1 分,“复”“虏”“不利”“去”各1分) (2)提步卒不满五千,抑数万之师,转斗千里,虽古名将不过也。(5分)
5 顾身以赴国家的危难。率领不满五千步兵,搏杀几万军队,转战千里,即使古代名将也不过如此。 李陵虽然深陷重围战败,但他打败敌人的战绩也足以显露天下,他不死,应该是想得到恰当的机会 来报效朝廷。”武帝认为司马迁所言不实,把他下狱施以腐刑。李陵在匈奴二十多年,元平元年病死。 (节选自《汉书•李陵传》) 【注】①酒泉、张掖:地名。②贰师:即贰师将军李广利,武帝所宠爱的李夫人的哥哥,武帝遣其 伐大宛,因大宛境内有贰师城,故号为贰师将军。无功而还。后因其兄李延年犯罪被诛,害怕连坐 而降匈奴。③辎(zī)重:粮草。④浚(jùn)稽山:在今蒙古喀尔喀境内。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陵引士出营外\为阵前\行持戟盾\后行持弓弩虏\见汉军少\直前就营 B.陵引士出营外为阵\前行持戟盾\后行持弓弩\虏见汉军少\直前就营 C.陵引士出营外为\阵前行持戟盾\后行持弓弩虏\见汉军\少直前就营 D.陵引士出营外为阵\前行持戟\盾后行持弓弩\虏见汉军\少直前就营 7.C【解答】(1)B “前行持戟盾”与“后行持弓弩”结构对称,中间断句,前后断句,排除 A、 C;“汉军少”为主谓短语,作“见”的宾语,其后断句,排除 D.句子翻译为:李陵领兵冲出营垒 摆开队伍,走在前面的士兵拿着戟和盾,走在后面的士兵拿着弓和弩.匈奴见汉军人少,径直向前 扑向汉军营垒.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字”是古人对自己名字的解释和补充,又称“表字”。《礼记·曲礼》上说“男子二十冠而字”, “女子十五笄而字”,就是说不管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取字。 B.“拜”是古代官职任免升降的术语,这里指“授予官职”,“拜相如为上大夫”和“公车特征拜郎 中”中的“拜”都为此义。 C.“胡”,这里指中原以北强大的游牧民族“匈奴”。由于受时代的限制,古代学者对四方异族的了 解十分有限,对他们的异同也没有深入调查,往往用“蛮、夷、戎、狄、胡、越”等来泛指四方异 族。 D.“天汉”,和下文的“元平”一样,指年号。年号是中国古代封建皇帝用以纪年的名号,一个皇 帝只有一个年号,所以常常用年号来称呼皇帝,如永乐皇帝、乾隆皇帝、康熙皇帝等。 8.D【解析】“一个皇帝只有一个年号”错,元代以前,一个皇帝会有多个年号。明清时期,一个 皇帝基本就用一个年号。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李陵希望自己能独当一面,为国效力。他向汉武帝提出率领五千步兵出征,牵制单于的兵力, 汉武帝答应了他的请求。 B.李陵非常勇猛。面对三万强敌,毫不胆怯,杀死很多敌人。单于又召集八万骑兵,李陵愈战愈勇, 匈奴一时难以取胜。 C.李陵军队死伤惨重,没有武器和匈奴继续作战,李陵在夜里率众突围,韩延年战死,四百多人逃 回塞内后,李陵被迫投降。 D.听说李陵投降,文武百官都归罪李陵,只有司马迁高度评价他;而汉武帝则认为司马迁所言不 实,将司马迁施腐刑下狱。 9.C【解析】理解错误。李陵投降后,四百多人逃回塞内。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⑴陵军战一日数十合,复杀虏二千余人。虏不利,欲去。(5 分) ⑴李陵军队战斗一整天不下几十回合,又杀死两千多敌人。匈奴军队不能取胜,准备撤走。(大意 1 分,“复”“虏”“不利”“去”各 1 分) ⑵提步卒不满五千,抑数万之师,转斗千里,虽古名将不过也。(5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