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必开/实验实验内容、要求及时间安排、仪器要序号实验项目名称时求选开类型实验内容1.教师提供传播学、社会学、政治学、1必开综合新媒体理论文献研究经济学相关领域的新媒体议题研究经典文献,学生学习并写作简要述评实验内容1.教师提供/学生自选新媒体与经济、新媒体个案研究:经济与政治领域相关的热点问题2必开综合1政治2.学生综合利用跨学科理论知识,对个案进行分析3.学生提供热点间题的应对方案实验内容1.教师提供/学生自选新媒体与社会、新媒体个案研究:文化与文化领域相关的热点间题3必开「综合社会2.学生综合利用多学科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分析个案3.学生提供社会间题的应对方案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指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提升其综合能力。首先,课程将通过专题讲座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深入讲解新媒体的理论与实践。邀请行业专家和学者进行讲座,帮助学生了解最新的发展动态和前沿技术。其次,课程注重互动教学,采用小组讨论、头脑风暴等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此外,课程将设置实践环节,通过数据分析等项目,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水平。通过这些教学方法,力求使学生不仅掌握新媒体的理论知识,还能在实际应用中发挥所学,提升其综合素养。四、课程思政内容本课程将思政教育有机融入新媒体研究的教学中,旨在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培养其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的情怀。通过政治认同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念,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感。在家国情怀方面,课程将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大事,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文化素养教育将注重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法治意识方面,课程将讲解新媒体环境下的法律法规,15
15 序号 实验项目名称 学 时 实验内容、要求及时间安排、仪器要 求 必开/ 选开 实验 类型 1 新媒体理论文献研究 4 实验内容 1.教师提供传播学、社会学、政治学、 经济学相关领域的新媒体议题研究经 典文献,学生学习并写作简要述评 必开 综合 2 新媒体个案研究:经济与 政治 4 实验内容 1.教师提供/学生自选新媒体与经济、 政治领域相关的热点问题 2.学生综合利用跨学科理论知识,对 个案进行分析 3.学生提供热点问题的应对方案 必开 综合 3 新媒体个案研究:文化与 社会 4 实验内容 1.教师提供/学生自选新媒体与社会、 文化领域相关的热点问题 2.学生综合利用多学科理论知识和研 究方法,分析个案 3.学生提供社会问题的应对方案 必开 综合 三、教学方法 本课程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提升其综合能力。首先,课 程将通过专题讲座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深入讲解新媒体的理论与实践。邀请行业专家 和学者进行讲座,帮助学生了解最新的发展动态和前沿技术。其次,课程注重互动教学,采 用小组讨论、头脑风暴等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此 外,课程将设置实践环节,通过数据分析等项目,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水平。通 过这些教学方法,力求使学生不仅掌握新媒体的理论知识,还能在实际应用中发挥所学,提 升其综合素养。 四、课程思政内容 本课程将思政教育有机融入新媒体研究的教学中,旨在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培养其爱 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的情怀。通过政治认同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 政治观念,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感。在家国情怀方面,课程将通过案例分析和讨 论,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大事,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文化素养教育将注重弘扬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法治意识方面,课程将讲解新媒体环境下的法律法规
提升学生的法治观念和依法办事能力。道德修养方面,课程将通过伦理案例分析和价值观讨论,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力和行为规范。通过系统的思政内容设计,本课程不仅关注专业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助力其成为具备坚定理想信念和高尚道德情操的新时代新闻与传播人才。五、教学目标达成与评价方式1.知识传授:通过专题讲座、理论教学和案例分析等方式达成;达成情况通过期中期末考试和课程论文进行评价,确保学生对新媒体基本理论和发展的全面掌握。2.科研实践能力提升:通过设计、执行和评估新媒体项目、数据分析实操等实践环节达成;达成情况通过项目报告、实验操作记录和研究成果展示进行评价,检验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和实践应用水平。3.创新能力提升:通过小组讨论、头脑风暴、创新项目设计与实施等活动达成;达成情况通过创新项目的展示与评审、学生创意方案的实际应用效果进行评价,鼓励学生提出前瞻性的新媒体传播方案。六、课程成绩评定本课程期末考核拟采用开卷考试方式。课程成绩由三部分组成:1.平时成绩占总成绩30%(出勤10%+课堂表现20%)2.实验成绩占总成绩30%3.期末考试占总成绩40%七、建议教材与主要参考书建议教材:段鹏等,智能媒体传播,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2【荷】简·梵·迪克,网络社会:新媒体的社会层面(第二版),蔡静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主要参考书:[1]彭兰,智能与涌现:智能传播时代的新媒介、新关系、新生存,电子工业出版社,2023.[2]】【美」曼纽尔·卡斯特尔等著,移动通信与社会变迁,傅玉辉等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3]【美]詹姆斯·罗尔著,媒介、传播、文化:一个全球性的途径,董洪川译,商务印书馆,2012.16
16 提升学生的法治观念和依法办事能力。道德修养方面,课程将通过伦理案例分析和价值观讨 论,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力和行为规范。通过系统的思政内容设计,本课程不仅关注专业知 识的传授,更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助力其成为具备坚定理想信念和高尚道德情操的新 时代新闻与传播人才。 五、教学目标达成与评价方式 1. 知识传授:通过专题讲座、理论教学和案例分析等方式达成;达成情况通过期中期 末考试和课程论文进行评价,确保学生对新媒体基本理论和发展的全面掌握。 2. 科研实践能力提升:通过设计、执行和评估新媒体项目、数据分析实操等实践环节 达成;达成情况通过项目报告、实验操作记录和研究成果展示进行评价,检验学生的学术研 究能力和实践应用水平。 3. 创新能力提升:通过小组讨论、头脑风暴、创新项目设计与实施等活动达成;达成 情况通过创新项目的展示与评审、学生创意方案的实际应用效果进行评价,鼓励学生提出前 瞻性的新媒体传播方案。 六、课程成绩评定 本课程期末考核拟采用开卷考试方式。 课程成绩由三部分组成: 1.平时成绩占总成绩 30%(出勤 10% + 课堂表现 20%) 2.实验成绩占总成绩 30% 3.期末考试占总成绩 40% 七、建议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建议教材: 段鹏等,智能媒体传播,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2. [荷]简·梵·迪克,网络社会:新媒体的社会层面(第二版),蔡静译,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4.主要参考书: [1] 彭兰,智能与涌现:智能传播时代的新媒介、新关系、新生存,电子工业出版社, 2023. [2] [美]曼纽尔·卡斯特尔等著,移动通信与社会变迁,傅玉辉等译,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4. [3] [美]詹姆斯·罗尔著,媒介、传播、文化:一个全球性的途径,董洪川译,商务印 书馆, 2012
八、编制与审核工作内容负责人完成时间方伟编制(任课教师)2024.6审核(学科、专业负杨孔雨2024.6责人)丁宁批准(主管院长)2024.617
17 八、编制与审核 工作内容 负责人 完成时间 编制(任课教师) 方伟 2024.6 审核(学科、专业负 责人) 杨孔雨 2024.6 批准(主管院长) 丁宁 2024.6
《媒介经营与管理》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课程编码JC504媒介经营与管理Media Operation And英文名称考核方式口考试口考查Management公共必修课学分2专业必修课口公共选修课课程性质口专业选修课32总学时口补修课口其他口本研一体化课程口特色课程口学科交叉融合课程口全英文授课课程0课程特点实验学时口双语授课课程口案例课程口校企联合课程口其他先修课程(已具新闻传播学理论基础、新闻传播学研究方法、新媒体研究备知识能力)适用学科/专业新闻与传播学位类别(领域)一、课程教学目标1.基于现代经营管理的角度,探讨传播媒介的运营模式,期使学生认识不同媒介的组织架构,明晰受众、媒介生态、商业竞争、资讯制作、推广行销以及传播政策之间的互动关系。2.指导并训练学生以正确的态度与观念,面对传播媒体组织的运营管理,学习拟定营运目标、计划,并加以执行。3.本课程旨在探讨管理的本质及其应用于传播事业的经营策略。综上,课程的核心目标:认识不同媒体的运作及趋势,研究媒体在经营策略与社会责任间的平衡点,并寻找不同媒体的改进之道。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前提下,研读行业报告与相关研究文献,理论联系实际,加强自身科研实践与创新能力。18
18 《媒介经营与管理》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媒介经营与管理 课程编码 JC504 英文名称 Media Operation And Management 考核方式 □考试 ☑考查 课程性质 □公共必修课 ☑专业必修课 □公共选修课 □专业选修课 □补修课 □其他_ 学分 2 总学时 32 课程特点 □本研一体化课程 □特色课程 □学科交叉融合课程 □全英文授课课程 □双语授课课程 ☑案例课程 □校企联合课程 □其他_ 实验学时 0 先修课程(已具 备知识能力) 新闻传播学理论基础、新闻传播学研究方法、新媒体研究 适用学科/专业 学位类别(领域) 新闻与传播 一、课程教学目标 1.基于现代经营管理的角度,探讨传播媒介的运营模式,期使学生认识不同媒介的组织 架构,明晰受众、媒介生态、商业竞争、资讯制作、推广行销以及传播政策之间的互动关系。 2.指导并训练学生以正确的态度与观念,面对传播媒体组织的运营管理,学习拟定营运 目标、计划,并加以执行。 3.本课程旨在探讨管理的本质及其应用于传播事业的经营策略。综上,课程的核心目标: 认识不同媒体的运作及趋势,研究媒体在经营策略与社会责任间的平衡点,并寻找不同媒体 的改进之道。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前提下,研读行业报告与相关研究文献,理论联系实际,加 强自身科研实践与创新能力
二、课程教学内容提要与基本要求理论部分序号学时教学内容提要基本要求系统化学习当代管理学思维,讨论应用于媒介管理概述1媒介管理的特性理解媒体发展的沿革与现状、经营策略与2传播媒介的基本生态概述2管理模式从前期的策划案认识媒介管理各环节的功3媒介组织的运作及相关政策能与特色,以及影响媒介经营的因素与相6关政策4受众与媒介管理探讨受众需求与媒介管理之间的关联性4从领导、人事和行销三个层面,系统地讲5媒体的控制系统授媒介的控制系统结合实际案例,对管理业务进行分析与讨610管理实务的研讨与分析论三、教学方法多种教学方法结合:教师为主导的课堂讲授、案例分析为主要教学方式,附以学生为主导的课堂讨论、书面报告形式。四、课程思政内容1.通过梳理媒介经营事业的基本史实和发展脉络,阐述我国传媒事业发展从无到有的艰辛历程,增强使命感与荣誉感;2.引入唯物辩证法、结合我国传媒行业的优秀公司案例,培养学生们的家国情怀。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从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方面入手优化课程思政设计,系统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治意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内容教育。五、教学目标达成与评价方式教学目标教学方式评价方式课堂讲授了解媒介的定义与发展口头报告(平时)19
19 三、教学方法 多种教学方法结合: 教师为主导的课堂讲授、案例分析为主要教学方式,附以学生为主导的课堂讨论、书 面报告形式。 四、课程思政内容 1.通过梳理媒介经营事业的基本史实和发展脉络,阐述我国传媒事业发展从无到有的艰 辛历程,增强使命感与荣誉感; 2.引入唯物辩证法、结合我国传媒行业的优秀公司案例,培养学生们的家国情怀。以 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从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法 治意识、道德修养等方面入手优化课程思政设计,系统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社 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治意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内容教育。 五、教学目标达成与评价方式 教学目标 教学方式 评价方式 了解媒介的定义与发展 课堂讲授 口头报告(平时) 理论部分 序号 教学内容提要 基本要求 学时 1 媒介管理概述 系统化学习当代管理学思维,讨论应用于 媒介管理的特性 4 2 传播媒介的基本生态概述 理解媒体发展的沿革与现状、经营策略与 管理模式 2 3 媒介组织的运作及相关政策 从前期的策划案认识媒介管理各环节的功 能与特色,以及影响媒介经营的因素与相 关政策 6 4 受众与媒介管理 探讨受众需求与媒介管理之间的关联性 4 5 媒体的控制系统 从领导、人事和行销三个层面,系统地讲 授媒介的控制系统 6 6 管理实务的研讨与分析 结合实际案例,对管理业务进行分析与讨 论 10 二、课程教学内容提要与基本要求